《武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二稿)

武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二稿)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二○○八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第一条 (5)

第二条 (5)

第三条 (5)

第四条 (5)

第五条 (5)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6)

第六条 (6)

第七条 (6)

第八条 (6)

第三章建设强度控制 (8)

第九条 (8)

第十条 (8)

第十一条 (8)

第十二条 (8)

第十三条 (9)

第十四条 (9)

第十五条 (9)

第十六条 (9)

第十七条 (9)

第十八条 (10)

第十九条 (10)

第二十条 (10)

第四章建筑规划设计 (11)

第二十一条 (11)

第二十二条 (11)

第二十三条 (12)

第二十四条 (12)

第二十五条 (13)

第二十六条 (14)

第二十七条 (14)

第五章建筑间距 (15)

第二十八条 (15)

第三十条 (15)

第三十一条 (15)

第三十二条 (15)

第三十三条 (17)

第三十四条 (17)

第三十五条 (17)

第三十六条 (17)

第三十七条 (18)

第六章建筑退让 (19)

第三十七条 (19)

第三十八条 (19)

第三十九条 (19)

第四十条 (20)

第四十一条 (20)

第四十二条 (20)

第四十三条 (20)

第四十四条 (20)

第四十五条 (20)

第四十六条 (20)

第四十七条 (21)

第四十八条 (21)

第四十九条 (22)

第五十条 (22)

第五十一条 (22)

第五十二条 (22)

第五十三条 (22)

第五十四条 (23)

第五十五条 (23)

第五十六条 (23)

第五十七条 (23)

第五十八条 (23)

第五十九条 (23)

第六十条 (24)

第六十一条 (24)

第八章城市交通工程 (25)

第六十二条 (25)

第六十三条 (25)

第六十四条 (25)

第六十五条 (25)

第六十六条 (25)

第六十七条 (25)

第六十八条 (26)

第七十条 (27)

第七十一条 (27)

第七十二条 (28)

第七十三条 (28)

第七十四条 (29)

第七十五条 (29)

第九章市政公用设施 (31)

第七十六条 (31)

第七十七条 (31)

第七十八条 (31)

第七十九条 (32)

第八十条 (32)

第八十一条 (33)

第八十二条 (33)

第八十三条 (33)

第八十四条 (33)

第八十五条 (33)

第十章附则 (34)

第八十六条 (34)

第八十七条 (34)

第八十八条 (34)

附录1制订依据 (35)

附录2名词解释 (35)

附录3面积计算规定 (38)

附录5停车位计算 (45)

附录6附表 (47)

附录7附图 (66)

附录8武汉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管理细则 (7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规划管理,保证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用地以及建设工程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以及个人建设居住的规划管理规定,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等建筑规划管理以及市政规划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技术规定。

第四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建设用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根据外部市政条件编制市政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还必须进行工程竖向设计;小于3万平方米的,必须做总平面规划设计。

第五条符合本规定附表1-1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规划咨询单位编制,并作为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许可、建设工程许可的依据。

备注:乡村规划管理结合试行的《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及《武汉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另行制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六条本市城市建设用地,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对外交通用地;

(六)道路广场用地;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八)绿地;

(九)特殊用地。

具体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按照《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试行)》(表2-1)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并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具体按照《武汉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表2-2)的规定执行。凡超出以上规划和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建设,确需调整规划的,应按规划调整的有关程序和权限执行。

第八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

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章建设强度控制

第九条为实施建设强度控制,将本市城市建设用地划分为生态景观控制区和五级强度分区(详见《武汉市主城区强度分区区划图》(附图一))。纳入五级强度分区管理的居住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商务办公用地、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工业仓储用地的建设强度控制按照本章规定执行;生态景观控制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和未纳入五级强度分区管理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其建设强度控制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范执行。

第十条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按照用地所在强度分区,并参照《武汉市主城区强度指标控制表》(表3-1)的基准容积率确定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总量。

第十一条成片建设地区的建设强度控制指标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单个建设项目的建设强度控制指标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武汉市主城区强度指标调整系数表》(表3-2)进行综合测算和论证后确定。

第十二条单个建设项目应满足最小开发单元的要求。居住用地的最小开发单元为8000平方米;其它用地的最小开发单元,参照居住用地的要求并结合相关技术规范确定。

特殊情况下,单个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未达到最小开发单元面积,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后可予以建设:(一)因街区内邻近土地已经建成,规划期内不具备扩大建设可能性的;

(二)因街区内邻近用地实施特殊功能控制(如市政公用、公益

设施等),不宜扩大、合并实施的;

(三)被鉴定为危险房屋,在保证原址、原高度、原建筑面积的前提下进行拆除重建的;

(四)按照批准的总平面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分期实施的;

(五)因其他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经规划主管部门认定符合要求的。

第十三条混合类型建设用地的建设强度指标,按不同用地性质分类测算;对用地性质难以划分的,应按不同建筑功能的建筑面积比例测算。

第十四条对“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开发项目等特殊情况,如建设强度指标确难满足建设要求,确需进行调整的,由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可按强度分区确定的上限容积率控制,或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十五条经批准取得规划设计条件的建设项目,因规划调整需在用地内安排公益性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或提供公共开敞空间的,在符合交通、景观、消防、卫生等有关规定,经规划论证可行的前提下,按原批准可开发建筑规模不变的原则,将相应建筑规模转移到剩余用地或该项目建设单位的其它用地上。

第十六条同一建设单位取得相邻的两块或多块用地,在规划论证可行前提下,允许统一规划建设,其建设规模不应超过各地块原批准建设规模之和;若各地块规划性质不同,应保证各功能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变。

第十七条经批准取得规划设计条件的建设项目,因规划调整造成净用地面积增加的,应优先考虑安排公益性服务设施、公共开敞空

间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在规划允许的情况下,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增加建筑规模。

第十八条鼓励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中,向社会提供公共开敞空间。

已经取得设计条件的规划用地,为社会公众无偿提供开敞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表3-3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规划用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

核定建筑容积率由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九条鼓励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二十条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保证地面及地下各类市政管线、交通设施等的安全使用要求,满足绿化种植的覆土要求;

(二)核心商务区、连片开发商务功能区块、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较为集中地块的公共空间,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通建设;

(三)单个地块的地下空间离建设用地地面界线的水平距离应满足相关退界要求,多个地块统一建设的地下空间退界要求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执行。

第四章建筑规划设计

第二十一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各项规范、标准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涉及消防、抗震、人防、环保、风景名胜、绿化、交通、防洪、文物保护、信息网络等,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规划设计方案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时,总平面规划图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总平面规划图的主要内容

1、用地周边城市规划道路名称、规划道路红线及中心线、用地红线及其他各类规划控制线;

2、新建建筑与各类规划控制线的位置关系;

3、相邻用地的现状地形地物,拟建建筑与周边现状建筑的位置关系;

4、新建建筑的名称、编号、轮廓线尺寸,形状、层数、高度以及场地标高;

5、广场、绿地位置及数量;

6、停车场、出入口位置及交通流线组织;

7、配套设施、辅助用房及构筑物的布局;

8、图纸比例、指北针、经济技术指标。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总平面规划图和三维数字地图;

2、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3、医院、学校、托幼和老年人公寓等建筑必须进行日照分析,居

住等其他建筑应当根据需要进行日照分析;

4、提出交通组织方案,位于城市特殊地段的需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二十三条临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0米及以上)布置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当编制其临城市规划道路两侧的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应当妥善处理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满足人流疏散、消防、场地排水、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要求,并不得影响临街建筑的正常使用。景观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一)总平面规划图,标明地形、地物、规划道路红线、材质、各部分尺寸、场地标高以及经济技术指标;

(二)平面图以及表达设计理念的剖面设计、节点设计等;

(三)三维数字地图。

第二十四条阳台等附属设施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阳台、入户花园、阳光花园等建筑面积的总和不得超过单套套内建筑面积的15%。

(二)凹阳台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不得大于8平方米且其进深(阳台围护结构外围至外墙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不得大于2.4米。

(三)凸阳台和复合型阳台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10平方米且其进深(阳台围护结构外围至外墙外缘的最大垂直距离)不得大于2.4米。

(四)入户花园建筑面积不应大于8平方米且进深不得超过2.1

米。

(五)阳光花园、阳光室应当采用透明材料建造,建筑面积不应大于8平方米,且不能超过两面围合。

(六)花池不得与建筑物连通,且围护结构高度不得大于0.3米。

(七)空中花园应当按照露台的要求进行设计。

第二十五条建筑的层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居住建筑的层高

1、普通居住建筑

(1)首层层高不得超过3.3米,标准层层高应当控制在2.8—3.0米。

(2)平屋顶建筑顶层层高应当控制在2.8—3.3米;坡屋顶建筑顶层到屋脊线的高度无论是否有楼板均不得超过5.5米。

(3)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为卧室、起居室(厅)时,其1/2面积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2米。

(4)建筑夹层、结构层、技术层、设备层、转换层、避难层层高不得超过2.2米。

(5)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公共通道、休闲廊、绿化景观等使用功能时,层高不得低于4.5米。

2、酒店式公寓的建筑标准层层高应当控制在2.8—3.6米。

(二)公共建筑的层高

1、办公建筑的层高不得超过4.5米。

2、居住区内的配套及小型商业建筑首层层高不得超过5.1米,二层及以上层高不得超过4.8米,其他商业建筑单一空间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的(如超市、大型商场、专卖店、餐饮酒店、娱乐等功能

集中布置的商业用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

第二十六条四层以上的居住建筑不得设置内天井,且开口天井内不得设置挑阳台、梯平台等影响采光、通风的设施。

第二十七条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规划道路空中廊道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廊道的净宽度不应大于6米,廊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少于5.5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少于4.6米。

(二)廊道内不得设置商业设施。

第五章建筑间距

第二十八条建筑间距应当符合本章规定,同时符合消防、交通、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城市景观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其日照标准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一)普通新建住宅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二)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不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三)老年公寓不低于大寒日日照4小时的标准。

第三十条居住建筑纵墙面的间距,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以南侧建筑高度为计算标准;东西向平行布置的,以较高建筑高度为计算标准。

(二)建筑不同方位平行布置的,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计算,也可采用《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表5-1)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第三十一条建筑之间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之间夹角小于、等于45度的,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计算;

(二)建筑之间夹角大于45度的,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计算。

第三十二条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高度10米以下(含10米)的间距为:

1、满足大寒日日照不低于3小时的标准;

2、纵墙面的间距,南北向平行布置时不少于15米,东西向平行布置时不少于10米;

3、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6米。

(二)建筑高度10-18米(含18米、不含10米)的间距为:

1、纵墙面的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

2、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8米。

(三)建筑高度18-33米(含33米、不含18米)的间距为:

1、纵墙面的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

2、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20米。

(四)建筑高度33-100米(含100米、不含33米)的间距为:

1、南侧为条式建筑的,纵墙面的间距在满足第二十九条日照标准的前提下,33米以下部分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33米以上部分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4倍进行递加计算;南侧为点式建筑的,纵墙面的间距在满足第二十九条日照标准的前提下,最大可以不超过45米;

2、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20米。

(五)建筑高度100米(不含100米)以上的间距为:

1、纵墙面的间距应当满足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日照标准;

2、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25米。

(六)不同高度区间建筑山墙的间距,按较高高度区间山墙面的间距确定。

(七)建筑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应当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的日照标准,且最小不得少于15米。

(八)点式建筑的间距按照满足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的日照标准计算。

第三十三条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纵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24米以上(含24米)的建筑之间不少于24米;建筑高度24米以上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之间不少于13米;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建筑之间不少于9米;

(二)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6米;

(三)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13米。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应当满足大寒日日照不低于5小时的标准;幼儿园、托儿所主要活动场地应当满足大寒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的标准。

第三十四条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一)纵墙面的间距,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时,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计算;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时,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三条计算;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东、西侧时,非居住建筑高于居住建筑的,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计算;居住建筑高于非居住建筑的,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三条计算;

(二)山墙面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二条不同高度区间山墙面的间距计算;

(三)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在居住建筑满足本规定第二十九条日照标准的基础上,最小不得少于13米。

第三十五条新建建筑与相邻用地建筑之间的间距满足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的日照标准,且其退让用地红线符合本规定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三十四条规定间距的一半时,新建建筑与相邻用地建筑之间的间距可适当减少,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实核定。

第三十六条相邻用地权属单位协商同意后,相邻用地可以统一规划、联合建设。

第三十七条在现状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均不得降低相邻居住建筑的日照标准。

第六章建筑退让

第三十七条建筑退让应当符合本章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环保、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建筑退让距离按建筑底层凸出外墙起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起算。

第三十九条建筑后退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除经批准的相关规划另有规定外,后退距离不少于附表6-1的规定,且其后退城市规划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应当符合本规定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三十四条规定间距的一半。

(二)高度100米以上的建筑,其后退距离需经专项城市设计分析论证,但最小不少于附表6-1中高度60-100米建筑的后退距离。

(三)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建筑的后退距离不少于2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四)围墙、挡土墙、地下室、基础、台阶、管线、阳台、雨蓬、化粪池及其它附属设施,不得超越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围墙、挡土墙中心线后退红线宽度25米以下城市规划道路不少于0.5米,后退红线宽度25米以上城市规划道路不少于1.5米;大门后退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应当适当加大,并不得影响城市交通。

(五)历史街区及历史地段内的建筑在满足消防、交通、管线敷设等前提下,后退距离可适当减少,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专项规划和具体情况核定。

第四十条建筑后退城市规划道路交叉口的距离,高度24米以下的不少于10米,24米以上的不少于15米(均自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

第四十一条建筑后退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的距离不少于30米;后退匝道边缘线的距离不少于15米。(参照上海市)第四十二条建筑退让地面、地下和高架轨道交通线的距离应当符合轨道交通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建筑后退城市公共用地边线的距离不少于5米。

第四十四条建筑后退城市规划道路红线范围内绿化控制线的距离不少于5米。

第四十五条建筑后退城市公共绿地的距离,高度18米以下的不少于10米,18—60米的不少于15米,60米以上的不少于20米。

第四十六条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相邻用地红线内建筑双方各自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本规定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三十四条规定间距的一半。

相邻用地红线范围内为空地,且经相邻用地权属单位同意后,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可适当减少,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实核定。

(二)地下室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少于地下室高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室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要求后退确有困难的,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后,其后退距离可适当减少,但最小不少于5米。

经相邻用地权属单位同意后,地下室后退距离可适当减少或者越界,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实核定。

(三)围墙后退相邻用地红线的距离,视相邻地块权属等情况确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解决数学问题》说课稿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题7及相关内容。 教材编排特点: 例7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于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设计了两个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问题,在“解答正确吗?”的环节,以文字出现了回顾检验的内容和顺序——先检查图再检查算式,教给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正确解题方法的技能与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1~6的乘法口诀都学完了,你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们来玩对口觉的游戏好不好? 师生对口决,复习1~6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帮忙解决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7),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道题中都有4和5,但意思不一样。 生2:第(1)小题中有4排桌子,而第(2)小题中只有两排桌子。 生3:第(1)小题中的4排桌子都一样多,没排都有5张桌子;第(2)小题中的两排桌子不一样多,一排是4张,一排是5张。 师:同学们很认真,分析得也很透彻,那么该怎样回答呢? 生;我们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这样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分析题意,检查思路对不对。 师:对,画图更直观形象,画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代表桌子,现在就试一试吧,然后再解答。 学生尝试画图并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板书。 二、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问题,我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64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5×4=20(张)(2)5+4=9(张)

平均数说课稿教程文件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中第四课时。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在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后,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者分析及设计理念: 对于“平均数”,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些模糊的意识,学习并没有多少困难。 教学中,首要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其次,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用“平均数”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一系列富有思考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我是从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重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年段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 义和应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能力,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指出,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已初步形成,能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也有明显的提高,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 课堂气氛。因此,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五、这是本课的教学流程图: 在每个环节中,我都使用了多媒体技术,通过运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止的数学内容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环节一:课前游戏 与同学们互动玩一个瞬间记忆的小游戏:多媒体屏幕上每3秒将会呈现10个数字,3秒之后马上消失,看同学们能记下几个数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情景引入,认识平均数 通过创设淘气也和同学们一样玩了课前瞬间记忆游戏的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你用能一个数来

北师大版五年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优秀说课稿

八、3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2、说学生: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

行业协会理事会讲话稿精品范文

行业协会理事会讲话稿精品范文 篇一:xx市保险行业协会理事会会长致辞 xx市保险行业协会理事会会长致辞 Xxx 尊敬的xxxx保监局xxx局长、xx主任、xx科长,尊敬的xxxx保险行业协会xxx副秘书长,尊敬的市政府xxx副市长,各位理事,各界同仁们: 这次保险行业协会换届选举工作,在xxxx保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在xxxx保险行业协会领导的亲切关心下,在市民政局的批准同意下,经过与会代表共同参与、通力合作,xx市保险行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会议日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协会理事、常务理事、监事会成员和协会主要负责人。在此,我谨代表xx市保险行业协会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会员单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各工作专业委员会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我市保险行业协会历经两年创业历程,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面工作开始顺利起步。当前,我市保险行业协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协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才,xxxx保监局智鹏飞局长对今后协会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第二届理事会主要工作目标和历史使命。市政府李秀芝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作了重要讲话,着重对我市保险业的基本情况进

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在破解当前保险业面临 的难题,促进我市保险市场又好又快发展方面提出的建议,要求我们保险主体在转变思想观念,坚定发展信心,完善经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继续朝着保险业发展的方向迈进。随着我市保险市场主体的逐渐增多,各家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产生,我作为协会会长深感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要自觉尊重协会秘书处的工作主动权,支持协会秘书处按照会员公司要求独立自主开展工作,遇有重大决议或主要问题通过常务理事会或理事会协商解决。新一届协会工作的着眼点,首先找准影响和制约协会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差距的基础上,理清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解决协会发展方向和市场秩序的问题。通过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保险业共谋发展,共图大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再创佳绩,不辜负xxxx保监局、xxxx保险行业协会和市政府领导及各位会员单位的殷切期望,为xx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大家事业发达,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篇二:领导在协会理事会讲话 在协会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大家早上好!刚过了一个愉快的国庆假期,今天我们就在这里举办“协

二年级下《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叙永县西外小学:朱容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73页《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理解教材,读懂课标. “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虽然贯穿于第一学段的每个教学内容,但是以单独的小节出现,这是第二次,第一次出现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中让学生学会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几个几是多少?”这类问题。这一次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除法,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的,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内容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注重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目的在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新课标》中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回顾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教材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目标,进行了巧妙的编写。例1以到书店买书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场面为素材,呈现出学生实际生活中数学问

题,体现了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关注学情,理清思路。 二年级的孩子大部分都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虽然能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正确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却不能完整,清楚的表达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解决,而且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控能力弱。所以,如何利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本节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我一直深思与关注的问题。 三、把握目标,确定重难点。 综合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对学生了解,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序地表述解题思路,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地表述解题思路。理解不同解法的算理。 四、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平均数》说课稿

》 《平均数》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

20.1.1平均数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数据的代表》第一课时 《平均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三数学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数据的代表》第一课时《平均数》。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权的理解。 二、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教学思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能力,领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必然联系。 解决问题:1、通过经历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分组活动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 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 别人的想法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能从交流中获益。 三、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疑则无知 . 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 (问题见课件)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接着,我将以课本136页的问题一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分析问题发现新知 在学生计算出以上问题的平均数后,小组讨论研究,看谁做的对,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讨论归纳出算数平均数的概念。 环节三:结合实际探索新知 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耕地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解决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解决问题 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目标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页例三及相关练习。“用除法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除法计算进行教学的。学生在获得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后,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将起到垫石铺路的作用。 教材的编排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促使学生“走入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形式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运用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的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方法说模式 (一)说教学模式 我校的教学模式是:核心导学,当堂训练。 我校的6个教学流程是:预习指导,预习交流,小组讨论,教学点拨,展示提升,反馈总结。 结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根据本节数学课的特点,我使用的教学模式是:1、复习旧知2、情景引入,明确问题3、合作探索,解决问题4、当堂训练,强化知识5、课堂总结,知识提升。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直观演示、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平均数

说课稿《平均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训练、说程序五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说课标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数学思考: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 观念。 解决问题: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 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加权平均数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本节课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权”在不同情境中表现意义不尽相同,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目标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关键:对“权”的理解. 二、说教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据20%的分数.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进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利用方差来研究数据离散情况时,也要用到平均数。可见平均数是统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平均数在本节课中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本节课重点是加权平均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问题1,由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初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接下来设计了例1,由小组合作完成,这道例题反映权是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而问题1中的权是指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通过两道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权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愿意展示自己和帮助别人.同时经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层面上看,小学阶段已经学会计算多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统计计算工作繁重,往往非一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合作完成,从本节内容来看,计算数据虽然不是很多,但同样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分配工作,合作完成任务。因此,在学习环节的设计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问题1中求北京队和广东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的计算就可以分给四个小组分别进行。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而非平均数的计算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尽量减少计算工作,重点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反复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以及对“权”的理解,最终学会合理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四、说训练 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设计了问题1和例1,通过具体计算求出每个问题中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通过对两个问题中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体会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进而达成数学思考目标.通过对小明计算做法的探究

人民医院理事会成立大会领导讲话汇编

**县人民医院理事会成立大会讲话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________ 各位理事、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组建县人民医院理事会,完善县人民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深入、有序推进全县事业单位改革。我代表县卫计局向当选为县人民医院第一届理事会的各位同志表示祝贺,在此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在医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性 在医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是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构架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管办分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向。也是明确事业单位决策层的决策地位,把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决策层,是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的,实现各项事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医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实现“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深入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管理高效、激励科学、监管有力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县人民医院实行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成立县人民医院理事会,必将使医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完善,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效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使医院的科学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医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是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县医院是我县医疗卫生系统的龙头单位,在全县医疗卫生工作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功能发挥如何、服务能力和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凸显公益性,对带动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二、强化履职,努力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理事会要全面履行职责。医院理事会是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代表政府和社会公共利益,行使医院的重大决策权,是具有完全独立意志、代表医院产权所有人、社会利益的医院

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二的解决问题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页42页的例3及相关练习题。 二、教材分析 例3是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表内乘法二中的解决问题相对应。这个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已由离散量扩展到连续量,由实物个数扩展到了取自于量的数量,它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来解决。继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有关数量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单价、总价的数量关系但并不出现名词。 2、培养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5、教学准备 各种相关的课件。

【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找问题”“找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表内乘法的知识复习,引出新课,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寻找相关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整个教学中,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构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练习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文文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文文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文文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文文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文文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必修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移多补少”得到的虚拟数,应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在课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取得进步和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时教师应以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 (5)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 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际生活,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法:使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把现有笔筒里的笔通过“移动”达到同样多,从而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搜集、经历“移多补少”的过程,从中找到合理的“移动”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探索发现 (1)认识平均数 出示四(1)班两个组的投球记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获

关于在建筑协会理事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在建筑协会理事会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 省建协各位领导,市建协各位理事,以及与会的同志 们: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首先我代表市住建局对省 建协的各位领导在百忙中到我市来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 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向多年支持我市建设工作、支持协 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 理事以及通过你们向全市建设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和职工 家属表示诚挚的问候!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积极作为,市建协一届理事会工作呈现四个显着 成效 2008年以来,市建筑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在全体会 员、理事、常务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本着服务发展的宗旨,积极作为,有效工作,充分发 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取得了显着成绩。主要体现在:一 是教育培训提素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类业务培训, 组织348人次参加资格认证考试,342人通过了考试,为建 筑企业升级增项、建筑职工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二 是评优推优促质量。在优质工程、优秀企业、诚信单位、优秀个人的评优推优方面积极有效,营造了争先创优的浓

厚氛围。三是调研交流有特色。围绕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了座谈、走访、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学习活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充分运用会 刊等媒介进行交流,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四是自身建设上水平。在发展会员队伍,协会内部管理、一刊一网建设等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展。市建筑业协会被省建协评为 先进就是充分的体现。 二、强化服务,不断提高协会的服务层次和质量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增长,“四城联创”工作快速 推进,建筑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总数、效益水平也达 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筑业已发展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国有施工企业改革转制步伐不够快,企业做大做 强的发展意识不强,建筑科技推广应用步伐不快,进展不 平衡等。这些都有待于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业 协会以及广大会员单位一道共同努力,在今年及以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面对新的形势,建筑业协会要着眼于行业发展的全局性,提高协会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开拓新的服务内容,扩大服务方式。在实践“服务”宗旨时,既要面向企业,又 要面向行业;既要为建筑业发展生产力服务,也要为弘扬 企业优秀文化服务,为行业职工利益服务,真正把协会办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用乘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用乘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2页《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理解题意学会用已学习得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倾听 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养.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对乘法的意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引入,就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

3.1平均数说课稿

3.1平均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探究概念、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本节设计时,我遵循以下原则:观图引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构建循序渐进,思想方法有几渗透。 五、教学过程的分析

在建筑协会理事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建筑协会理事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建协各位领导,市建协各位理事,以及与会的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首先我代表市住建局对省建协的各位领导在百忙中到我市来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向多年支持我市建设工作、支持协会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理事以及通过你们向全市建设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和职工家属表示诚挚的问候!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积极作为,市建协一届理事会工作呈现四个显着成效 XX年以来,市建筑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在全体会员、理事、常务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服务发展的宗旨,积极作为,有效工作,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取得了显着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培训提素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类业务培训,组织348人次参加资格认证考试,342人通过了考试,为建筑企业升级增项、建筑职工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二是评优推优促质量。在优质工程、优秀企业、诚信单位、优秀个人的评优推优方面积极有效,营造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三是调研交流有特色。围绕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了座谈、走访、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学习活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并充分运用会刊等媒介进行交流,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四是自身建设上水平。在发展会员队伍,协会内部管理、一刊一网建设等方面工作都有新的进展。市建筑业协会被省建协评为先进就是充分的体现。 二、强化服务,不断提高协会的服务层次和质量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增长,“四城联创”工作快速推进,建筑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总数、效益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筑业已发展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国有施工企业改革转制步伐不够快,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意识不强,建筑科技推广应用步伐不快,进展不平衡等。这些都有待于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业协会以及广大会员单位一道共同努力,在今年及以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面对新的形势,建筑业协会要着眼于行业发展的全局性,提高协会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开拓新的服务内容,扩大服务方式。在实践“服务”宗旨时,既要面向企业,又要面向行业;既要为建筑业发展生产力服务,也要为弘扬企业优秀文化服务,为行业职工利益服务,真正把协会办成“会员之家,服务之家,维权之家”,让会员单位体验到协会是企业的娘家。要把企业的诉求、企业的困难、企业在市场运作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对全行业、对企业的一种高层次的服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用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题3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猜想并验证1千克苹果个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标准,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运用从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生活情景,激发兴趣。以我校的特色代表人物“宝宝源源”邀请小伙伴到家做客,妈妈买水果招待客人为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问:“要知道20个苹果有多重?还要知道什么信息?”引出轻重把握精准,即估计到位,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复习旧知,猜测验证。接着我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的调查活动:大约几个苹果重1千克,再让学生根据苹果的大小来估计1千克苹果的个数,再通过用秤称的方法让学生来验证猜测结果,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估量物品轻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估计物品轻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只研究了4个、5个苹果重1千克的情况,如特大苹果有可能3个重1千克,还有可能苹果大小各不相同等,课堂上就没有研究,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自己下去探索,因此在板书时,我也用了省略号表示。 (二)深入推理,解决问题。 1.紧接着我出示例题,让孩子先思考,然后抽一个孩子说答案,再让其他答案相同的孩子举手,再从中抽学生来说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孩子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我再回过头来问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是不是这样想的,让他再说一遍解题思路。这样一来,这道题实际上就已经讲了两遍了,最后再问全班学生,为什么他们都这样想呢?再让全班都一起来做这道题,做题之前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说为什么圈“()个”,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明白此时研究的苹果个头的大小,并让学生在苹果图左边写上“大”或“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自己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后老师再找学生列式(20÷4=5,1×5=5千克,由于孩子较小,且教材也没作要求,所以直接让孩子列20÷4=5千克)并板书,板书相当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再自己完成第2小题时,就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格式要求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个苹果1千克”的这种做法,巩固本课新学知识,从说→看→做,让学生逐步寻找解题方法。 (3)“如果6个苹果1千克,20个苹果大约几千克?”其实是在拓展新知识了,因为我了解到孩子们现在还没学《有余数除法》这一章,除不尽这种情况

平均数的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页《平均数》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能和数学自己的生长,统计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要领的一个紧张部门和应用数学的紧张范畴。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一样寻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课标中也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摆设为一个紧张的学习范畴,夸大概造就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题目标意识,紧张途径便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遍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夹糖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算出“哪个队获胜”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反

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五.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六.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