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物价形势分析与2014年展望 蒋照生

2013年物价形势分析与2014年展望

张前荣①

摘要:2013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平稳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稳步收窄。1-11月,CPI 同比上涨2.6%,PPI 同比下降2.0%,预计2013年全年CPI 上涨2.6%,PPI 下降2.0%。展望2014年,国内经济增速稳中略降、产能过剩、输入性通胀压力较轻和粮食丰收等将抑制物价涨幅;但通胀预期增强、蔬菜和猪肉价格回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环境稳中偏松和翘尾因素增加将支撑价格上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2014年CPI 上涨3.2%,PPI 下降0.5%。2014年物价调控工作的重点应着重管理通胀预期,稳定农产品供给,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执行中性略紧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物价运行

走势预测

调控建议

一、2013年物价运行形势和特征分析

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季扩大,物价总水平温和可控

2013年1-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 )同比上涨2.6%,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比3.5%的调控目标低0.9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当前通胀压力较轻。其中,城市CPI 同比上涨2.6%,农村上涨2.8%;食品价格上涨4.7%,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价格上涨2.9%。分季度看,1-3季度,CPI 分别上涨2.4%、2.4%和2.8%,涨幅呈扩大态势。1-1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 同比上涨1.7%,涨幅较低。1-11月,翘尾因素拉动CPI 上涨1.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拉动CPI 上涨1.5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42.3%和57.7%,翘尾因素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从CPI 月度涨幅看,1-11月CPI 同比分别上涨2.0%、3.2%、2.1%、2.4%、2.1%、2.7%、2.7%、2.6%、3.1%、3.2%和3.0%,涨幅呈先降后升的走势。结合当前物价运行形势,初步预计2013年CPI 上涨2.6%。

2.八大类商品价格七涨一降,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

2013年1-11月,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商品中,除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4%以外,其余

七类商品呈上涨态势。1-11月,食品价格上涨4.7%,涨幅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约拉动CPI 上涨1.53个百分点,对CPI 上涨的贡献率为58.8%,居住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约拉动CPI 上涨0.4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7.7%,食品和居住价格对CPI 的贡献率为76.5%,表明物价涨幅主要由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拉动,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

3.鲜菜价格涨幅较低使物价总水平保持温和上涨鲜菜价格涨幅较低是当前物价涨幅回落的重要结构性因素。2013年1-11月,鲜菜价格同比上涨8.6%,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4个百分点,仅拉动CPI 上涨0.25个百分点,对CPI 的拉动比上年同期低0.22个百分点。2013年1-11月,扣除鲜菜和鲜果后的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仅上涨2.4%,比年同期物价水平低0.3个百分点。

4.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生产领域通缩特征明显

截止到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连续21个月下降,生产领域呈明显的通缩迹象。2013年1-11月,PPI 同比下降2.0%,下降幅度比上年同期扩大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PPI 同比下降1.7%,二季度同比下降2.7%,三季度下降2.2%。分类别看,1-11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6%,拉动PPI 同比下降2.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2%,拉动PPI 上涨0.02个

张前荣,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价格总水平、宏观经济模型。

百分点。在1-11月2.0%的PPI 同比降幅中,翘尾因素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0.8个百分点。由于近期国内需求有所回暖,PPI 环比涨幅连续两个月为正或持平,PPI 同比降幅明显收窄。结合当前物价运行形势,预计2013年全年PPI 同比下降2.0%左右。

截止到2013年11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RM )同比连续20个月呈下降态势。2013年1-11月,PPIRM 同比下降2.1%,下降幅度比上年同期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PPIRM 同比下降1.9%,二季度下降2.8%,三季度下降1.8%。从月度走势看,PPIRM 同比下降幅度逐步收窄,环比连续两个月维持上涨态势。

5.房地产价格高位运行,涨幅延续扩大走势截止到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连续11个月上涨,且涨幅呈逐月扩大态势,环比连续18个月上涨,且2013年以来环比涨幅相对较高。2013年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9.1%,环比上涨0.5%,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9个,环比上涨的城市有66个。二手住宅价格的走势与新建住宅价格走势趋同,截止到2013年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连续11个月上涨,环比连续19个月上涨。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平均上涨5.1%,环比平均上涨0.4%,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8个,环比上涨的城市有63个。根据统计数据测算,2013年1-11月商品房销售单价同比上涨8.2%,涨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过快,增加了人们对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

6.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中有降

2013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走势,呈稳中有降的态势。1-11月,RJ /CRB 期货价格指数为288.2,同比下降4.5%。分商品类别看,1-11月WTI 原油期货均价为94.7美元/桶,同比下降3.5%。1-11月,我国进口原油均价为778.5美元/吨,同比下降4.7%,进口成品油均价为798.1美元/吨,同比下降4.4%。1-11月LME 铜和铝期货均价分别为7363.1和1897.1美元/吨,同比均下降7.4%,我国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均价为7822.8美元/吨,同步下降5.8%,进口铁矿石均价为129.2美元/吨,同比下降0.7%。1-11月,CBOT 小麦、玉米和大豆期货均价为692.6美分/蒲式耳、572.1美分/蒲式耳和1353.3美分/蒲式耳,同比分别下降

7.7%、16.7%和6.9%。

二、影响物价运行的因素分析

及2014年走势预测

(一)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因素分析

1.经济增速稳中略降减轻了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

前三季度,我国GDP 同比增长7.7%,初步预计全年GDP 增长7.7%。2014年我国仍将面临低速复苏的国际经济环境,IMF 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比7月份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美国自2014年1月起将每个月的购债规模由850亿美元缩减至750亿美元将影响我国吸引外资和资本流动情况,加之国内面临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和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初步预计2014年我国GDP 增长7.5%,维持稳中略降的运行态势,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不大。

2.产能过剩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需求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工业行业供需矛盾突出,产能过剩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重要风险。我国不但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存在产能过剩,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我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2%,低于2012年四季度1.9个百分点,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部分主要行业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5%以下,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制造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低于国际水平。产能过剩引致的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对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小

近来美国经济稳步向好,失业率稳步下降,房屋销量和价格明显回升。11月份美国失业率为7.0%,创5年以来最低水平,制造业PMI 达到57.3%。10月份美国新建住宅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2.7%。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继续弱势复苏的概率较大,IMF 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6%,比2013年高1.0个百分点。美国经济的稳步复苏,加之美联储每月缩减10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美元指数将趋势性走强。作为大宗商品主要需求方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着增长减缓和全球金融条件收紧的双重挑战,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速将有所回落。近期叙利亚危机明显缓和,地缘政治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将减弱。综合以上因素,预计2014年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稳中有降的态势,国内的输入性

通胀压力不大。

4.粮食丰收为物价稳定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播种面积增加、政策利好、降水增多、科学抗灾促进粮食增产,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比2012年增产1236万吨,增长2.1%,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增。其中,夏粮、早稻和秋粮总产量分别达到1.32亿吨、3407.3万吨和4.36亿吨,分别增产1.5%、2.4%和2.3%。粮食的丰收是未来稳定物价的有利基础。

(二)支撑物价上涨的因素分析1.通胀预期对物价的影响逐步增强

模型测算显示,2003年以来通胀预期对CPI 的贡献率仅次于劳动力成本,高达26.7%,尤其是在物价上涨较快的2007-2008年,通胀预期对CPI 的贡献率高达45.5%。预计2013年四季度CPI 同比上涨2.9%左右,涨幅将高于三季度。对比CPI 涨幅与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物价上涨时期居民的通胀预期也明显增强。最近的央行调查数据也印证了居民的通胀预期在增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四季度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20.5%,比上季回落0.9个百分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72.2%,比上季提高1.7个百分点,61.6%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比上季高1.8个百分点。

2.鲜菜和猪肉价格存在上涨动力

2013年以来,我国鲜菜价格涨幅较低,1-11月鲜菜价格同比上涨8.6%,鲜菜存在明显的价格“小年”特征,根据历年鲜菜价格的波动规律,鲜菜价格一般存在“小年”和“大年”交替出现的特征,预计2014年鲜菜价格涨幅将比2013年有明显提高。11月份生猪存栏约4.68亿头,同比下降0.2%。其中,能繁育母猪数量4973万头,同比下降1.8%。虽然近几个月来猪肉价格有所提高,但1-11月猪肉价格同比仅上涨0.1%。因此,生猪存栏的下降和较低的价格基数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猪肉价格涨幅。鲜菜价格在CPI 中的权重约为2.8%,猪肉价格在CPI 中的权重约为3.0%,因此鲜菜和猪肉价格涨幅的提高对CPI 的影响不容忽视。

3.劳动力成本稳步上升

近年来用工荒已经逐渐成为常态现象,制造业领域劳动力成本上涨明显。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74.4%,比2010年下降0.10个百分点,2012年该比重进一步下降至74.1%,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三季度末,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542元,同比增长13.0%,

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5个百分点。截至9月底,全国共有24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8%。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推动服务业价格上升,1-11月,我国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9%,比2012年高0.9个百分点。因此,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成为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

4.物价上涨的货币环境稳中偏松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高于年初13%的预期目标和GDP 名义增速。由于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人民币贷款融资较为活跃,1-11月社会融资总量达到16.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41万亿元,同比多增6600亿元,人民币贷款增速达到14.5%,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加之贸易顺差有所增加,近来我国外汇占款明

显增加,

10-11月,我国外汇占款分别增加4416亿元和3979.5亿元,外汇流入的增加导致央行购汇压力加大,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埋下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隐患。

5.翘尾因素有所提高

2012年CPI 环比下降的月份数有5个,最近5年CPI 环比下降的平均月数为4个月,而截至9月份,CPI 环比下降的月数仅有2个,且都在上半年,预计2013年物价环比下降的月数不超过3个。由于2013年CPI 环比下降的月数较少,加之CPI 环比涨幅比2012年有所扩大,导致2014年的CPI 翘尾因素比2013年更高。经测算,2014年CPI 翘尾因素为1.1%,比2013年高0.1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的升高将推升2014年物价涨幅。

6.物价先行合成指数显示2014年物价涨幅将继续走高

利用物价景气指标组,通过合成指数方法计算了物价的一致和先行合成指数,如图1所示

图1我国物价先行(虚线)和一致(实线)合成指数

物价一致合成指数的谷底出现在2012年8月,其后缓慢震荡回升,在2013年2-4月出现了3个月的回调,从5月开始,物价一致合成指数重拾回升态势,至今已连续回升6个月。物价先行合成指数相对于物价一致合成指数的平均先行期为8个月。物价先行合成指数在2012年6月出现谷底,其后一直上扬,至今未出现峰值,预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物价水平仍将处于上升期。

(三)对2014年物价走势的预测

2014年,防止通货膨胀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国内经济稳中略降、产能过剩、输入性通胀压力较轻和粮食丰收等将抑制物价涨幅;但通胀预期增强、蔬菜和猪肉价格回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货币环境稳中偏松和翘尾因素增加将推高物价涨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预计2014年物价涨幅比2013年有所扩大,对鲜菜、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风险应予以重点关注,预计2014年CPI 上涨3.2%左右,PPI 下降0.5%左右。

三、做好2014年物价调控工作的政策建议

1.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稳定公众心理预期

第一,建议将2014年CPI 调控目标定在3.5%,与2013年持平,既有利于稳定公众通胀预期,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了一定空间。第二,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力争货币供应增速与预期目标一致,提高货币政策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传递政策信号,增强公众对政府稳物价的信心。第三,房地产调控应着重增加供给,逐步取代抑制需求的调控政策,切实将各地的房价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努力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稳定公众预期。

2.做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工作,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平稳

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较差的问题,以增强农产品生产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加大对主要蔬菜品种种植和生猪养殖的补贴力度,建立相应的保险机制,保障农户利益,提高其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保障供给稳定,避免价格过快上涨;继续稳步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给予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税费等优惠政策,继续支持发展“农超对接”

,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3.稳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释放隐性通胀压力为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资源价格改革步伐要加快。一是将广东、广西试点的天然气“市场回值法”定价机制向天然气使用较多的省市或全国推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阶梯气价,理顺天然气及其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二是将从价计征的资源税从新疆向其他省份逐步推广,增加资源大省的财政收入,增强其应对环境污染的能力。三是继续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将现行的十个工作日调整周期缩短为五个工作日,探索建立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

4.采取措施提高生产率,应对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

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继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尽快实现教育投资占GDP 比重4%的目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建立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调整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过快、中等教育发展偏慢的现状,适当压缩高等教育规模,加大中等教育的投入,更多地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级技工,满足企业对高级技工快速增长的需求。

5.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执行中性略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总体上应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在政策操作上应把握中性略紧的基调,形成合理和稳定的市场预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建议2014年货币供应量增速控制在13%左右,强化全社会融资总量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其增长率与名义GDP 增速相当,以防止全社会债务杠杆过快上升。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对冲外汇流入而产生的基础货币投放。

参考文献:

张前荣,《2012年物价形势分析及2013年展望》,《中国物价》

,2013.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物价形势分析与宏观财政政策

》,《经济研究参考》,2013.19。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我国新一轮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成因与机理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2009.5。(责任编辑:田小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