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epistemology)=知识(episiteme)+学说(leogia)

第一节:“可知否”━━人们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物质世界作出能动的反映。

识第二节:“怎样知”━━人的认识是在认识的辩证运

论动中获得和提高的。

第三节:“为何知”━━认识的目的是获得真理、改

造世界。

第一节“可知否”━━人们能够在实践基础上对物质世界作出能动的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几种关于认识本质的观点

1、唯心主义先验论:人能够认识世界,但不能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

2、不可知论:人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

休谟:人所认识到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人的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人能否认识客观世界,人不能回答、也没有权利回答。

康德: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对于人的认识来说,是不可捉摸的,它能够引起人的感觉,而人只能认识这些感觉,而不能认识这些事物本身。

3、旧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只能像照镜子一样直观被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

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革命的武器和对世界作出能动反映的武器是人的实践。认为:

?第一,人的实践能够证明人对世界的主观反映的正确与否。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弥补人对物质世界感知的不足,而且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思维能够使人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把握它的本质。

?第三,人的主动而不断的实践使人最终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三、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工具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主体: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3、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4、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其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对象的活动内容存在表面它仍然具有客观实在性。

①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A: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客观现实: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实践结果

?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主体有目的的、自主自觉的创造性的能动活动。

B:实践的基本形式

?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它是人类根本的,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即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关系变革)。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节约成本、面向未来的科学实验活动。它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越来越重要的实践活动。

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问题:既然实践出真知,那我们又何必读书呢?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从书本和他人那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来源于直接经验

结论:我们既要发奋读书,又要积极投身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新经验、新材料,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断向前发展

实践也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还不断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第二节“怎样知”━━人的认识是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获得的。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过程充满辩证法,一般要经过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涵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2)对象: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外部联系。

(3)特点:直接性、形象性、生动性

(4)三种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各种感觉的集合。

表象:知觉的保留和再现。

2、理性认识

(1)涵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对象: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

(3)特性: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4)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进行判明和断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3)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重理性,轻感性

经验论:重感性,轻理性

4、怎样实现第一次飞跃

(1)勇于实践,掌握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为什么要实现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3)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往往会失败

2、怎样实现第二次飞跃

(1)理论要尽量正确

(2)理论要成为实践的指导观念

(3)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支持

(4)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过程的总规律

1、反复性: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

2、无限性:两次飞跃的反复进行是没有止境的过程

3、上升性:两次飞跃的每一循环,都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认识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警示:大学最应该教给大学生的一件事是教会其尊重实践,拥有开放的头脑,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持续不断的审视和批判。

遗憾的是,国人擅长的不是批判自己的思想,而是随意批判和扼杀那些与己有不同看法的他人。

第三节“为何知”━━认识的目的是获得真理、改造世界。

一、真理

1、真理的涵义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①真理是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实在。它借助主观的形式正确地揭示了客体的内容(不包含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要用实践这个客观标准来检验真理(不能以不同的人或不同的阶级的利益、愿望、好恶、意志为标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某个特定的问题和对象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对特定事物的某一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价值性:真理满足人类实践活动需要的功能性(有正有负)

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关系:

对立:

?二者的涵义不同。

?二者关注世界的角度不同(真理的客观性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体现的是客体尺度的要求;价值性关注“有什么用”、“多大的用”,体现的是主体尺度的要求)。

统一:

?相互依存。客观性存在是价值性存在的前提;价值性是客观性追求的内在动因并制约客观性实现的程度。

?相互引导。实现价值性是人们把握客观性的目的,客观性的不断被把握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性要求。

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取舍原则:价值性的追求应服从客观性的把握。

案例分析——黄禹锡事件黄禹锡生于1953年,5岁丧父,母亲为养活6个孩子,放牛养家。黄禹锡孩提时代帮母亲照顾生病的牛,从而立下做兽医的志向。他埋头苦读,终于考上首尔国立大学兽医系,29岁便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便成为教授。此后,黄禹锡将一切金钱、精力、时间都投放到实验室,1995年研制出超级乳牛,1999年培育出全球首只克隆牛,随后更培育出全球首只克隆狗。这些成果,令他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人物,也成为韩国的民族英雄。

事业辉煌2004年2月,黄禹锡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培育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2005年5月,他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的研究小组攻克了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该篇论文署了20个研究人员的名字,其中,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教授杰拉尔德·夏腾作为主要研究者名列其中。

夏腾离去——事业上的转折点2005年11月,夏腾突然表示要与黄禹锡分道扬镳,因为他得知黄禹锡研究中可能存在采集人类卵子时违反科研伦理的问题。夏腾在给《科学》杂志的信中写道:“我重新仔细研究了论文中的数据和图表,并考虑新得到的让人生疑的信息,使我对论文的准确性产生了重大的怀疑。”他说,“上周末,一名实验相关人员给我信息,称那篇论文有些部分可能是编造的。”

2005年12月,一名美国科学家致信《科学》杂志,要求从其刊登的黄禹锡研究小组细胞克隆研究论文中除去他的名字,并指出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黄禹锡等人的报告中有些部分是“编造的”。

12月15日,黄禹锡教授的重要合作伙伴、韩国Mizmedi医院卢圣一理事长称,黄禹锡当天承认,2005年在《科学》发表的论文中的干细胞其实不存在。当天上午9时30分,卢圣一到黄教授住院的首尔大学医院看望黄教授,当时黄教授说“心境惨淡”,并说出了胚胎干细胞其实不存在的事实。

12月23日,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就“黄禹锡造假事件”发表阶段性调查结果称,2005年刊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黄禹锡论文数据纯属伪造。调查委员会指出,这不是一起单纯的失误,而是蓄意造假的重大事件。经调查核实,黄禹锡教授论文所指11个克隆胚胎干细胞系中,9个是伪造,另外2个的真伪目前正在检验之中。

12月26日,韩国媒体报道,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上周末已接到“黄禹锡胚胎干细胞造假”基因分析结果,认定黄禹锡今年在《科学》杂志论文中所标榜的11个胚胎干细胞,除上次公布的9个是假的以外,另外2个经过基因分析也是假的。

2006年1月10日,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委员长郑明熙教授在首尔大学文化馆礼堂举行记者会,公布了“黄禹锡科研小组干细胞成果”最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黄禹锡科研小组2004年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人类核置换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成果与2005年发表的论文一样,全部出自编造。黄禹锡主张的独创核心技术———“筷子技术”也很难得到认证。

最后处理:

2006年1月11日,韩国政府在总理李海瓒主持下,召开国政问题政策调整会,就黄禹锡科研组论文造假一事,出台了“黄禹锡事件综合对策”。政府决定,取消黄禹锡的“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免去黄禹锡担任的一切公职,并指派监察院对与黄禹锡科研组干细胞研究有关的科研经费支持体系进行监察。2009年10月26日,韩国法院裁定,黄禹锡侵吞政府研究经费、非法买卖卵子罪成立,被判2年徒刑,缓刑3年。

思考:

1.黄禹锡为什么要造假,而且是在世界尖端科学领域,同时又是敏感的“科学雷区”踩雷?有人说:“除了黄禹锡自己要负责任,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和大而言之的‘民族主义’心理,都是推波助澜的罪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2.“黄禹锡事件”已尘埃落定,它有哪些警示意义?

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方法论要求:

在实践中自觉接受真理的客体尺度(按照客观世界本身的本质和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和主体尺度(按照主体自身的需要、本质、地位等主体的内在尺度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弘扬按规律办事的科学精神和满足人的需要的人文精神,使真理始终能够闪耀出求真求实和求善求美的科学光芒。

反对科技功利主义(给予人文关怀)和科技虚无主义(促进科技发展)。

②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它包含两内容

?从认识的内容来看,任何真理都绝对地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

?从认识的广度和程度来看,任何真理都绝对地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事物的逐步接近,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扩张。(有认识范围的限度)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有认识程度的层次)。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相互渗透):

结论:即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真理的绝对性的获得,是无数真理相对性汇聚的结果。人们获得真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由相对接近绝对的无限发展过程。反对将真理属性分割开来的绝对主义(教条主义)和相对主义(经验主义)。

二、谬误

1、“谬误”的定义: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谬误”产生的原因:

第一,客观事物是复杂而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人们因此容易为积习所蔽、为世俗所惑。

第二,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也有一个过程,因而容易犯思维不周的错误。

第三,权威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人的思维的禁锢。

为了尽量少犯错误,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不断提高主体能力。因为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简化认识的复杂过程来避免犯错误。提高主体能力的途径:?勇于实践,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打好背景知识基础以解决认识对象的技术工艺方面的问题。

?确立和自觉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有以唯物辩证法武装起来的头脑才能洞察客观事物的多重复杂性,获得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

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对立:涵义不同;性质不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同

2、统一:

?相互依存:二者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对多种认识的比较,只允许有一种认识,真理是无法显示的)、相斗争而发展(各种观点相互对话、辩论的结果是分出真理和谬误)。

相互转化:真理的存在既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是全面的、系统的统一,既有它存在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有它自己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超出特定条件、范围和系统就会变成谬误。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标准

(1)权威标准:圣人之言就是真理-----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2)众人意见标准:大家赞成的就是真理

(3)实用标准:有用即真理

(4)金钱标准:有钱即有理

(5)权力标准:有权即有理

(6)神学标准:神的启示就是真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

错误之处: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本质,是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形式。

2、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为真理的的唯一可靠标准

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认识不能检验认识,客观事物不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能把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照的实践才能回答。

(2)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能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就可以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一般情况下,认识在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的就是真理。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5、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1)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中有重要作用

(2)逻辑证明不是真正的检验标准

五、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在坚持正确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改造好世界

1、党的思想路线(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理论原则和思想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解放思想: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它是“解放思想”的根本要求。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它是“解放思想”的目标。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所以党的思想路线又叫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党的思想路线指导人们实践、改造好世界的思想基础

(1)改造客观世界先要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改造好世界需要在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科技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发展真理,并在实践中努力实现真理的正面价值。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为什么说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错误的?

4、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怎样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辩证关系和现实意义?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识论是研究:() A.世界是什么的学说B.世界是怎样的学说 C.人的心理活动的理论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3、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的是:() A.费尔巴哈哲学B.黑格尔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D.康德哲学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B.直观的反映论 C.经验论D.先验论 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涵义的是:() A.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最好地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直观与反思的关系 C.实践与反映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基础知识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0)假象是(③)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④)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等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中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思维逻辑系统。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是什么? ①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增殖,改变了原有的价值量,所以叫可变资本。②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第二,为考察资本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予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因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综合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也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但这种反复性和无限性,不是一种单纯的循环,而是波浪式的发展。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谓运用就是把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如果不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就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沦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人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先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足认识世界的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整理).doc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解释与实践中生存和发展,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是在认识世界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认识世界,从畏惧自然到了解自然;人类又在不断地改造世界,从古代的都江堰到现代的三峡工程都蕴含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可以说,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人类了解自然之后不再畏惧,转而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可见认识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同志在《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也就是人的实践,人类往往先通过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进而从事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对比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成功与人民公社运动的破灭,我们发现,改造世界必须在人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盲目的认识带来的是盲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则是行动的失败,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地认识世界。 二、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并重 (一)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例如当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为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 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概念 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9.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12.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1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练习题大题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1]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2]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3.[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 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 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主体、客体、中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芳菲尽VS 始盛开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2、理性认识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

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第一,相互区别:含义、形式、特点不同。第二,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4、意义理论意义: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实践意义:其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其二,先调查,后作结论。其三,善于总结经验。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 5、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毛泽东6、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前述认识过程中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专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的角度看,它既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延续四百多年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序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对比,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两个超级大国在将近半个世纪中的斗争与妥协,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紧张与缓和。同时,在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也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随着苏联最终的自行坍塌,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来看,冷战格局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重要背景。在两极对峙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二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在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主题。于此同时,冷战使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长,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当前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更加显得及时而有力量。 史学界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的研究成果颇丰,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很多。许多历史学家的著述多有提及,不少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网站上的资料更是多如牛毛。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和探究。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有联系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中国共产党正是执着于创新,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胜利地走到今天;也必将继续依靠创新,胜利地走向明天。 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

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 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事物发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of
End Sexual
Buffer:TheDifference?Elisabeth[2]Judith 心灵的地方便 Bronfen,MishaKavkaedt(,Feminist lumbia
有窗口的存在,当代女学者也正是要
Consequences,Co- 通过这方窗口走向世界,使哲学真正地成为人类的 Press 2001( University 哲学,使世界真正地成为全人类的世界。 l Luce Ethics versity
参敬献: 7。。。。’ ’’‘。——。’。。 Difference,Comell Uni 一 L Irigaray(An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刘伯红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of Sexual
b5E2RGbCAP
Pressl993(
记得刚刚粉碎“四人帮”后,被江青控制的外国 的国际妇女运动中,
会近距离参加到当时轰轰烈烈
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了那“用妇女的眼睛看世界”、 电影一下子像雨后春笋般冒 了出来。每天下班后, “用妇女的声音告诉世界”、“用妇女的行动改造世 一些大单位的礼堂争相放映这些电影。那时我 北京
界”的伟大历史时刻。 着自行车奔
波于一些军队大是一个年轻的军人,消息又比较灵通,常常下班后骑 国际妇女运动用 自己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为 架写上了浓墨重笔: 院的礼堂,很多经典的 人类探索的可持续发展框
外国片就是在那个时候看的。p1EanqFDPw
而给我印象最深甚至影响我一生的,并不是那 1990 年召开的联合国“儿童首脑会 议”上,国 妇女运动提出女童的发展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对女 获奖片或记载第二次世界 际 些人们交口称赞的奥斯卡
童独特境遇的关注,开启了儿童发展的新思路。 故事大战
1/8

浅谈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成绩 课堂教学平时作业 (2014 —2015 学年度第1 学期) 作业题目浅谈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 任课教师 姓名 班级 学号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

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而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同样,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包含了唯物主义。所以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换言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但辩证法也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把握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也要依靠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的目的、因势利导地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引导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 我们大学生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中,知识的积累,道德情操的养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是渐进的过程。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来充实自己,来提高自己能力,不为其他的,仅仅是为了将来的发展,所以在此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均会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