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概述

中国国防概述

(教案)

同学们: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诞生以来,▲●战争——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如同一个无法摆脱的梦魇,时刻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战争可以夺利拓疆,可以创造一个国家,也可以肢解甚至毁灭一个国家。同时,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也被迫以正义战争来履行国防的神圣职责。这样,国防,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演绎出无数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有国必有防,立国当思防,既是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又是悠悠千载风云变幻给后人留下的千古铭训。进入新世纪以来,仍在弥漫的国际局部战争的硝烟和频频冲击视听的武器装备的日新月异,时刻在提醒我们:21 世纪并不是一个可以高唱赞美诗和安魂曲的时代,“战争”这个字眼我们仍然无法回避。▲●我们希望和平,但不惧怕战争。赢得战争、维护和平的“利剑”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大的国防。那么,什么是国防?我国的国防历史是怎样的?她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探讨的主要内容:中国国防概述。本课学习的主要

▲目的要求:了解中国国防历史发展情况,熟悉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把握国家发展与国防建设的内在关系,掌握国防的基本内涵,增强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要内容:一、国防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国防历史回顾

三、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教学时间:4课时(本教案按4课时设计,任课老师视情掌握)

其中,第二、第三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一、国防的基本内涵

主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国防的基本内涵、国防的基本类型、国防的基本特征。标题

▲●字幕、图示:达摩克利斯之剑

▲●字幕、图示:长城图

▲●字幕、图示:2009年阅兵图

▲字幕

▲字幕:

▲(一)国防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将国防的概念界定为:▲●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决定国防的性质。

通过这一概念,我们应该明确,国防行为的主体是国家。国防是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为自身的根本目的。它是以确保国家的生存为基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保障国家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的国家行为。由此可见,国防根源于国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为国家利益服务。那么,学习国防知识,首先应该明确国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防与国家等相关概念。

1.国家

▲●国家作为一个地缘概念,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金文考录》一书记载:国字源于“或”字,“或”者“邦”也;“邦”者“国”也。“或”字结构中,“口”代表着人口,一横代表着土地,“戈”字代表着武力。它寓意着:一邦或一国,有人口、有土地、还需要有武力保卫。到春秋时期,在“或”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代表着一定疆域“□”,就形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國”字。可见,古代的“国”已包含了国家的若干要素。秦汉以前,“国”与“家”有着不同的含义,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称为“家”,战国时期有“诸候治疆域为国,大夫治疆域为家”的说法。而天子的统治区域则称为“天下”。秦统一中国后,“国家”遂与“天下”通用。1955年我国简化汉字,以“玉”代“或”便形成现行的“国”字。在古代“玉”既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有时又专指“玉玺”,“玉玺”代表着国家的权力,它寓示着:在一定的疆界地域内,行使独立的国家主权就构成了一个国家。

▲●国家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字幕:

▲●字幕、图示:中国地图

▲●字幕、图示:国字结构图

▲●字幕、图示:

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

▲●领土是指隶属国家主权之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以及陆地和水域的底土和空间部分。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所以,我国的国土面积是1260万平方公里。

▲●人民是指一定数量的定居的居民。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僳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政府即一定的政权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主权是一个国家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家的内部和外部事务的权力。(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让予。主权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权利,是国家所固有的,并非由国际法所赋予的。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只是对这一权利予以确认和要素结构图

▲●字幕、图示:中国国土面积图

▲●字幕、图示:民族大团结图

▲●字幕、图示: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字幕、图示:香港回归图

保护。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具有主权是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根本象征。如果有一定的地域,有固定的居民,也有政府组织,但是,并不具有主权,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国家的行政单位或者是一个殖民地,而不能是一个主权的国家。

▲●2.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国家的灭亡而灭亡。国家利益最根本的是生存与发展两大方面,生存利益指的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地位不受侵犯和威胁,所有国家都将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其生存。发展利益指的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民族国家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而是应该谋求更好的发展。在当今的世界上,所有的主权国家,不论其领土大小、人口多寡、社会制度如何,也不管其实力强弱,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各国政府也总是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放在首要位置。按利益的内容分类,国家利益可分为: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

▲●政治利益主要是“谋求巩固完善和发展有利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力求在世界范围内扩大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保护人权,维护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建立有利于本国国家利益的世界秩序等。国家政治利益的核心是国家主权。

▲●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安全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卫本国领土不受外来侵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证国内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保证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防止一些潜在的威胁。

▲●国家经济利益。它在国家利益中居核心地位,是整个国家利益的物质基础。国家经济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维护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保障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二是在国际交往▲●字幕、图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图

▲●字幕、图示:联合国人权问题大会

▲●字幕、图示:中国新型战略核潜艇图

▲●字幕、图示: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图

中,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三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文化利益。国家文化利益包括传播民族文化,防止国外腐朽思想侵蚀,保持民族国家固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发展中的新观念与理想等。

另外,国家利益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动态性。国家利益的具体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利益的内容是不同的。如果放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来看,每个国家具体的国家利益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中国支持越南的抗美斗争表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点是防止美国的军事入侵。70年代末,中国发动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则表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点己转向防止苏联扩张主义,而越南在苏联支持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被认为是其重要表现形式。

不管是历史上的“民主和平论”,还是现在的“人权高于主权”,不管是“自由贸易”还是“自由汇率”,实质上都是某些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不顾或者损害他国利益的说辞。

▲●3.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简言之就是国家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威胁。它是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是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国家安全问题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概念和国家安全学说,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43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其著作中首次使用了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一词。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军事安全。7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安全观念逐步由军事安全向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扩展,以合作求安全的观念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正是由于国家安全观念的不断变化,国家安全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之分。

▲●传统安全:在历史上,军事安全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字幕、图示:核心价值观图

▲●字幕、图示:阅兵装备图

▲●字幕、图示:

的最重要、最突出甚至是惟一的安全课题,军事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始终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在现实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传统的国家安全就是该国的军事安全,是一场“零和游戏”,国家寻求自我保护、巩固安全的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单边军事力量,以对付潜在的和外来的军事威胁。

这种安全观对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的战略互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激烈对抗的冷战时期,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把国家安全放在取得压倒对方的军事优势上,组成军事集团,进行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尽管双方的军备水平不断提高,但始终没有一方感到比另一方更为安全,相反,双方却时时处在战争威胁的恐怖之中,并且给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了长久的消极影响,这种局面直到冷战末期和冷战结束后才出现重大改观。

因此,冷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加以重新认识时,冷战时代的安全观就被视为是传统安全观,即以国家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

▲●非传统安全:冷战结束后,由于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全威胁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原来被冷战掩盖的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国家安全不仅受到领土争端、资源争夺、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因素的威胁,而且受到一些全球性问题的威胁,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频繁、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等等。同时,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金融危机、贫富悬殊等也威胁着国际社会的安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的学者对非传统安全的议题清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类,将非传统安全的问题领域分为五大类:

▲●第一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安全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危机、大规模传染性疾病问题等。

如:2003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场疫病危机,其中中国内地是重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导弹图

▲●字幕、图示:经济发展图

▲●字幕、图示:环境、能源、抗击“非典”图

统计,日内瓦时间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6月9日下午2时,席卷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疫情,已经导致全球累计临床报告病例8421例,其中中国内地5328例,占63%;全球

死亡病例784例,其中中国内地340例,占44%。▲●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回顾一下当时抗击“非典”的情景。

▲●第二是一国社会内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影响到其他

国家、地区,甚至是整个国际社会,如经济危机、难民问题、社会危机、人权问题等。

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并随即出现了南美金融震荡、俄罗斯金融危机,金融体系脆弱、金融风险高发当时被普遍视为对欠发达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挑战。2007年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暴发。此后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周边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波及程度也越来越大。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出口的影响,同时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大为增加。而且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受其影响,亚洲国家越南爆发的金融危机便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次生危机。这就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金融、经济危机而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范围造成影响。

▲●第三是有组织的跨国犯罪活动,如跨国毒品走私、贩卖人口、国际洗钱活动、非法移民等。

仅以中亚为例。影响中亚政治稳定、地区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大规模的跨国有组织犯罪,其中,危害最大的当数毒品走私。毒品走私使毒品在中亚各国得以泛滥,中亚的民族分裂分子和伊斯兰极端主义运动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使中亚新兴主权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削弱了外国投资者们投资的兴趣,影响了该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出口,也制约了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毒品交易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字幕、视频:抗击“非典”

▲●字幕、图示:经济危机、难民图

▲●字幕、图示:贩卖人口、非法移民图

整个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安全。

▲●第四是类似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对国

际社会的冲击。

恐怖主义是罪犯故意针对某一特定目标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以便向主要目标施加未来使用暴力的威胁。恐怖主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并且由于恐怖主义的发生,造成了国内民众的恐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一国政权的稳定,造成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比如伊拉克,国内恐怖主义时常发生,使伊政权动荡不安。加上阿富汗基地组织的活动和巴勒斯坦地区的恐怖活动,使得整个中东地区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五,全球化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安全脆弱性问题,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问题等。

网络信息系统是一个服务开放、信息共享的系统。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证网络信息在采集存储、传输和认证等方而的安全,就不可能获得信息化的效率和效益,其社会经济生活也难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国家安全无法保障。

▲●4.国防与国家

任何一个国家,从诞生之日起,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内巩固政权,对外抵御侵略,保证国家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国防在国家的职能中,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其强弱与国家的安危、荣辱和兴衰休戚相关。

▲●(1)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强大的国防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的前题,有国无防,或国防无力,国家和民族就会遭殃。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事实证明:国家的独立,必须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民族的兴旺,离不开整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巩固的国防不仅是在异常▲●字幕、图示:国际恐怖主义组织

▲●字幕、图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图

▲●字幕、图示:皇宫图

▲●字幕、图示:天安门图

激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赢得21世纪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条件,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2)国防是国家利益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防作为国家的防务,其根本职能就是保卫国家的安全,国家利益的安全是国防行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安全逐渐超出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不断向海洋、太空、电磁空间扩展和延伸。海洋安全、太空安全、电磁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为了保障国家整体利益的安全,促进国家发展,各国都从本国实际出发,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同时在国民中普遍进行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国防教育,使国民树立爱国主义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观念,为国家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保障国家安全。

▲●(3)国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巩固的国防,内忧外患必将接连不断,国家的政权就无法稳定,经济发展的目标也难以实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之中,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军事安全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国内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问题交织互动,国家仍面临长期、复杂、多元的安全威胁与挑战,国家的生存、政权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利益的维护,以及国际地位、形象的巩固,都需要有一个能够捍卫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防,只有建设了巩固的国防,国家的其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国防可以分为若干类型。按社会形态,可以分为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防。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目标,可以分扩张型、联盟型、中立型和自卫型四种类型国防。

扩张型国防。▲●扩张型国防则以国家安全和防务需要为▲●字幕、图示:南海哨楼图

▲●字幕、图示:经济发展图

▲字幕

▲●字幕、图示:

幌子,将其他国家和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别国侵略、颠覆和渗透。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主要是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国家。如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300多个军事基地,以实现其军事力量的“前沿存在”。足见其侵略扩张和全球霸权主义的野心。

▲●联盟型也就是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从联盟国之间的关系来看,还可分为一元体联盟和多元体联盟。所谓一元体联盟,就是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地位,其他国家则从属于他,目前的日本、韩国的国防属于此种类型,都是以美国为盟主建立的国防。所谓多元体联盟,则是各国基本处于伙伴关系,共同协商防卫大计,如北约组织和独联体组织。

▲●中立型即采取和平中立的国防和外交政策,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建立相应国防体系,以保障本国的安全。中立型国防的最大特征,是在国际冲突或战争面前,严格恪守和平中立的政策。奉行中立型国防的国家,有的采取全民防卫式的武装中立,如瑞士、瑞典,就属于典型的中立型国防。有的则采取完全不设防的方式,如圣马力诺是个无军队之国,只有少数警察来维护社会秩序,就是失火了,也是请邻国意大利的消防队去救火。

▲●自卫型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向世界公开承诺,永远不称霸,不做超级大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或以核武器相威胁,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不侵略别国。以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为国防的根本宗旨。在国防力量的运用上,坚持自卫立场,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我国的国防是自卫型国防。

▲(三)新世纪国防的基本特征

新世纪的国防观念与传统的国防观念有很大的不同,那种美军入侵伊拉克

▲●字幕、图示:结构图

▲●字幕、图示:瑞士风景和武装

▲●字幕、图示:联合国大会图

▲字幕

把战争意识等同于国防意识,把军事力量等同于国防力量,把加强战备视为加强国防的认识,已经不适应当今国防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冷和平”的开始,以及新军事革命对国防带来的巨大冲击,国家的安全利益范畴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安全方面的较量,已由军事力量的较量转向综合国力的较量,国防建设的战略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战争,而更主要的是遏制战争、避免战争。军事力量的使用,更多的是配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斗争,力求通过平时国防建设能量的有节制地释放,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战略效果。国防力量构成的多元化,军事斗争准备的多样化,国防建设的长期化、全民化,已经成为当今国防观念中的最新内容。新世纪的国防又叫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它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理念和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利益的整体性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国家安全利益的内涵不断扩展。二十一世纪国防的职能正在由维护地缘明确的“硬疆界”,扩展到争取有利于自己的“软环境”;由保卫本土不受侵犯,扩展为全球或地区范围争取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的影响力与主导权;由打赢战争扩展到在战争与非战争状态下都能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此外,新世纪国防还特别强调国家安全必须依靠整体性防务。一个国家只有经济不断强大、科技不断发展、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防安全意识不断巩固,以及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2.国防力量的综合性

新世纪的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国防力量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综合国防力,有了雄厚的综合国力,才有可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国家的整体实力,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外交和自然等综合力量的集合。同样,强大▲●字幕、图示:城市建设图

▲●字幕、图示:结构图

的国防实力,也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力量的综合。尽管军事力量依然是国防力量的主体,但现在国防力量的构成不再局限单一的军事力量,而更加突出复合力量建设。

▲●3.国防手段的多元性

由于对国家的威胁来自诸多方面,除了兵戎相见的“硬对抗”外,还有各种“软伤害”式威胁,如意识形态、文化冲突和信息攻击等。因此,单纯的军事行为,已不能满足安全防卫的需要。现在的国防斗争,不仅可以使用军事手段在战场上进行武力对抗,而且也通过政治对话、外交谈判、经济封锁、心理施压和军备控制等非战争手段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激烈的较量;既依靠国家的国防实力,也依靠国家的国防潜力。在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突出选择使用某一种手段,并以其他手段相配合,但决不能固守一种方式。

▲●4.国防建设的系统协调性

二十一世纪的国防建设是一个以科技为龙头,以经济为骨干,通过总体性的战略运筹,谋求综合国防效益的有机系统。国防斗争更重视质量优势,而不仅是数量优势,更重视整个系统的威力而不是某些单元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普遍着眼于从宏观规划上合理调整军队、准军事组织和后备役部队的比重,军队内部各军种、兵种的比重,以及如何在发展武器装备、改进编制体制、强化军事训练、完善战场建设等方面更有利于协调行动,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与此同时,整个国家要做到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在确保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加强军事力量,做到综合国力协调发展,结构合理。

▲●5.国防事业的社会性

随着国防内涵的扩展,全面增强防卫能力必然涉及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因而与整个社会构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依靠国家和社会的综合力量来建设国防,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国防不只是“军防”,而是关系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和每个公民的事情,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中国有句古训:“天下兴亡,匹▲●字幕、图示:结构图

▲●字幕、图示:兵器综合图

▲●字幕、图示:民兵、预备役、经济图

夫有责”,古代尚有布衣曹刿战败齐师,商人弦高假命退秦师,今天我们更应牢记:“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为国家的兴盛和国防的强大尽一已之力。

▲二、中国国防的历史回顾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战争与和平就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悠悠数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国防也经历了屈辱与荣耀、衰败与昌盛的历史。它记录了中华民族悲壮的过去,有着沉痛的教训;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充满着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回顾我国的国防历史,会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迪和警示。

这里我们分古代(1840年以前)、近现代(1840--1949)两个阶段和大家一起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做一简要回顾。

▲(一)古代国防的兴衰(1840年以前)

▲●中国古代国防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历经4000多年、20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呈现出兴衰交替和曲折发展的历程。

从整个历史来看,古代前期,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和盛唐,国防日趋发展,不断强盛,以至于发展到鼎盛。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最初的国防的产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防才真正担负起政权和抗击外敌入侵的双重任务。为巩固国防,秦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设郡而治,筑路通邮,实行军屯等。盛唐时期,非常重视国防建设,注重将无,苦练精兵,改良兵器,实行“怀柔四方、华夷一体”的防务政策,使唐朝北部边疆出现了数十年无并在战祸的太平盛世。古代后期,即从中唐到两宋、晚清,国防的基本趋势是由弱到强,再从强盛走向衰弱。具体到各个朝代,国防也大都由兴而盛,由盛及衰。期间固然不乏极盛之前的短暂衰落,衰败之后的一时复兴,但终其一朝,其由盛而衰的基本趋势和规律是没有改变的。

我们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国防历史做一简要回顾和介绍。▲字幕

▲字幕

▲●字幕、图示:第一次鸦片战争图

▲●1.古代的兵制建设

兵制主要指军事制度,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我国古代兵制建设,在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夏王朝时期,奴隶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氏族,已经出现了由少数不参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也就是夏朝最初形式的国家军队,也就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那时的军队由夏王亲自率领。

到了商朝,据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看到,已经有“王作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经有固定的编制--王师。

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在西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已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同时西周已有“宗周(今西安西南)六师”,“成周(今洛阳东北)八师”之说。六师、八师的出现,说明西周已经出现常备军。而且常备军主要是车兵,最高单位为师。车兵的基本建制单位为“乘”,一个师为100乘,并且出现了高层军事领导体制,“周王”、卿和司马。同时部队的编成也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有虎贲、甲士、车兵、步卒、厮徒等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车数量的增加,各国又出现了军的编制,多数编为左、中、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战车二百乘左右。军事领导体制上也出现了将、相分职,在国王下边,文职称相,武职为将,相议政、将领军,并且出现以将为领帅组成的军事机构。同时,随着冶铁业的发展,战国时期铁兵器已大量应用于战场,使军队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发展。▲●西周时期的主要兵种是车兵及车战,到战国时车兵地位逐渐下降,步兵从车兵的依附地位中解脱出来,成为一支独立的兵种,在战争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继车兵、步兵之后又产生的建制骑兵,在战国时也成为战场上的一个重要兵种。同▲●字幕、图示:甲骨卜辞图

▲●字幕、图示:牧野之战图

▲●字幕、图示:春秋战车

▲●字幕、图示:车兵、步兵、骑兵、水师演变图

时,有的诸侯国,为了战争的需要,水师也成为能独立作战的兵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全国有了统一的军队,并形成了由京师兵、郡县兵、边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体制。

京师兵:类似现在的野战部队或战略机动部队(兵称正卒),由皇帝直接指挥调遣。

郡县兵:类似现在的地方部队,部署在各郡县,维护地方政权(兵称更卒)。

边兵:主要部署在边境地区,类似现在的海、边防守备部队(兵称戍卒)。

秦朝以后,汉承秦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热兵器代替了冷兵器,兵役制度进行了更改,根据作战空间又进行了陆、海、空军的分工,但武装力量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中央部队、地方部队、边防部队这三种基本类型。

▲●2.国防工程建设

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这里重点介绍边防、海防建设。我国古代的边防和海防,到了明朝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完整的边、海防体系。

(1)边防建设:

▲●著名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纷争中分裂的各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

早在2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秦国开始各自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负责,征集大量人员,大力修建和扩展,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以后,经各个朝代的多次修建,到明代形成了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5千多公里(1.27万余华里)的长城。

▲●历代还沿着长城一线设置重镇,驻守重兵,边防线上一旦有事,即可机动作战。历史上著名的有“九镇”、“三关”。▲●字幕、图示:秦时综合图

▲●字幕、图示:长城和城池综合图

▲●字幕、图示:长城和蒙恬图

▲●字幕、图示:九镇、三关图

“九镇”指的就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及甘肃镇。

“九镇”作为一个整体,前有外三卫,后有内、外三关。外三卫指的是: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外三卫为九镇中坚部的外围要地,防维边塞。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内三关起着直接屏障京师的作用;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固山西而联全陕,互为犄角,形成防卫整体,以卫京师。

▲●(2)海防建设

我国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

我国元朝末年时,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封建领主下面失意的武士、浪人、商人等形成了庞大的海盗队伍,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到了明朝初期,倭寇的侵扰活动日益严重,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抵御倭寇,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设置卫、所,建立水军,有效的防御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入侵和骚扰。●戚继光就是历史上抗击倭寇的著名将领。

▲●清朝前期,在明代卫、所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分为海岛要塞、海口要塞、海岸要塞和江防要塞。

海岛要塞有:长山、舟山、澎湖等。

海口要塞有:虎门、温州、镇海、吴淞、大沽等。

海岸要塞有:厦门、福州、乍浦、威海、烟台、山海关、旅顺、大连等。

江防要塞有:江阴、江宁(南京)、营口等。

除了建有这些炮台要塞式的防御体系,还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相当于海军基地)。但是,随着清朝政府的腐败,到清朝中期海防也日渐虚弱。▲●字幕、图示:戚继光抵御倭寇

▲●字幕、图示:海防要塞图

▲3.中国古代国防思想

一定的国防思想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对国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辨。在这里,我想通过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古代国防思想,对中国的国防历史做一简要回顾。

▲●(1)“兵者,国之大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是兵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所著的《孙子兵法》被后人奉为“兵书圣典”,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文对》,统称《武经七书》),是古代将领的必读兵书。其中“兵者,国之大事”的战争观,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

《孙子兵法》开篇的第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必须高度重视。这之中就包含着既要“重战”又要“慎战”的国防思想。他强调:在战争问题上,不可以草率从事,鲁莽兴兵。也就是“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而“亡国不可以复有,死者不可以复生。”因此,在战争问题上“名君慎之,良将警之”,“非得不动,非危不战”。

▲●(2)“寓兵于农”

“寓兵于农”,既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军事制度,也是一个极有代表性的国防思想,在《汉书》、《六韬》、《兵制》等古代兵书中多有著述。

在我国古代,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人口少,生产力低下,部落氏族之间,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国家在打仗时人人参战,全民皆兵;不打仗时则为民,从事生产劳动。当时还没有严格的军民之分。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才有了较大规模的所谓“专事征战”的常备军。同时他也强调:要通过建立“寓兵于农”的制度,以▲字幕

▲●字幕、图示:孙武、《孙子兵法》图

▲●字幕、图示:《汉书》、《六韬》图

保持足够数量的后备军,“有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兵众之强,守可以固,战可以克”。

“寓兵于农”作为一种国防思想,它强调把战争之伟力扎根于民众之中,依靠人民来进行战争,这是颇具战略眼光的。中国共产党素来实行人民战争并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胜利,追溯其文化渊源,可以说与古代“寓兵于农”的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今天,我们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平战结合,寓兵于民”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3)“足食足兵民信”

“足食,足兵,民信”,是我国古代国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立论。它出自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在《论语》对于子贡咨询怎样治理国家的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即是说,要做到“粮食充足;军备充足;取信于民”,加强经济、军备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的建设和准备,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

“足食”,就是国家要有充足的粮食。“足兵”,就是要有强大的军备(包括军队和物资)。“民信”,就是合民心,顺民意,取信于民。并提出:“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这里,就折射出了“富国与强兵相统一”、“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朴素的战争哲学。

在《孙子兵法》中,兵圣孙武曾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即是说,取得胜利的一方所进行的战争,是全民的力量的结果。有了辽阔的领土、丰裕的资源、众多的兵员,就具备了象决了口的高山深潭那样的巨大势能——战争实质上是全部国力的较量。

▲●(4)“以仁为本,以战止战”

“以仁为本,以战止战”,是我国古代较有代表性的国防观念,它出自我国古代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司马法》一书。他认为:战争是“正不达义”时的非常手段,是不得以而为之的▲●字幕、图示:古代将帅图

▲●字幕、图示:《司马法》图

事,要适可而止,“允当则归”。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他一方面,强调“以仁爱为本”共享太平,反对穷兵黩武;另一方面,也反对偃武修文,支持正义战争。它认为,如果战争是为着征伐无道,匡复正义,恢复和平,那么,“以战止战,攻之可也”。(一种说法:从“武”字的构成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止戈为武。”就是制止战争就是武。)这样它就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5)“屯垦戍边”

我国古代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边防建设,而“屯垦戍边”则是中国古代加强边防建设的重要举措。屯垦即屯田垦殖,戍边即保卫边疆。屯垦戍边就是通过屯兵移民边疆,劳武结合、以劳养武,来强边固防。屯田军民战则为武,耕则为民。屯垦戍边不仅可以就地解决兵员和军需物资保障问题,而且还可以促进边疆开发,利国、利民、利军。曹操在《置屯田令》中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边宁国安。秦以急农兼天下,汉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新中国成立后,1952 年2 月,中央军委命令将驻边疆部队分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1954 年,中央军委批准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有三个作用:生产队的作用,工作队的作用,战斗队的作用。当年,10 余万官兵集体转业,在边境纵深地区建立国营农(牧、林、矿)场带,形成了一条纵深10—30 千米的边境农场,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

▲●4.中国古代国防思想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国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是:“重防非攻”、“重陆轻海”。

重防非攻。中国古代的军事传统,一向把防御摆在重要地位。在兵学思想最为繁荣的春秋战国时期,孙武、尉缭、吴起、诸葛孔明等兵法大家,在论兵时从总体上多是强调防御,提出▲●字幕、图示:屯兵图

▲●字幕、图示:关天培血战虎门图

了很多“以守胜攻”的“非攻”理论。在论述进攻时,多是从战术的角度展开的。古代许多军事家大都热衷于阵法的研究和应用,如孙膑的十种阵法(方、圆、疏、密、锥、雁、钓、玄、水、火)、诸葛亮的“八卦阵”(乾、坤、坎、离、震、艮、巺、

兑)等等,这些阵法也多是防御之法。应该说,▲●在我国古代“重防非攻”的思想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从祖先创造的文字中可见一斑。例如:“帥”字,左边代表设防的城池,右边代表头包彩巾的首领,说明将帅的主要职能是指挥城池的防御作战。

“重防非攻”的思想体现最为鲜明的,莫过于古长城。▲●长城的存在构成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人工分水岭,是世界筑城史上的辉煌,但也反映了农业民族的封闭心态和中原统治者偏爱防御的心理。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进攻型或者说是积极防御型国防,如汉武抗击匈奴,隋唐征讨朝鲜、忽必烈进攻日本等等。但这样的情况比较少,持续时间也不长。从我国历史的全过程看,大多数封建王朝,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所采取的都是比较消极的防御型国防。

重陆轻海。一方面,▲●中华文明是根植于土地的农业文明,“耕而食,织而衣”,以农立国、以农富国的思想比较突出,而对开发海洋则缺少积极动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国的地理环境曾经在历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背陆面海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对封闭、自成一体。西北是戈壁沙漠,环境恶劣;西南是世界屋脊,高不可攀;东北是茫茫林海,人烟稀少;东南则是浩瀚的海洋,令人却步。这些地理障碍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几乎是难以逾越的,处在这样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是非常安全的,中国周边的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对中国构成致命的威胁。这个生存环境地大物博,在冷兵器和农业为主的时代,足够中国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辉煌的农业文明。在随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一直以黄河为中心,以大海为界限,演绎着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相对隔离而回旋余▲●字幕、图示:城池作战图

▲●字幕、图示:长城图

▲●字幕、图示:古代开发海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