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药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控试验

9种药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控试验
9种药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控试验

细胞毒性检测方法总结!

细胞毒性检测方法总结! 细胞毒性(cytotoxic)是由细胞或者化学物质引起的单纯的细胞杀伤事件,不依赖于凋亡或坏死的细胞死亡机理。有时需要进行特定物质细胞毒性的检测,比如药物筛选。 细胞毒性检测主要是根据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来进行的检测,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MTT、XTT法:利用线粒体内部酶的活性,可以将特定的四唑盐类进行转化,然后通过酶标仪进行检测 一.LDH的方法: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LDH的酶活性,来检测细胞毒性 其它酶方法:如检测上清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等 细胞增殖能力分析试剂 原理:正常细胞代谢旺盛,其线粒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可将四唑盐类物质(如MTT、XTT、WST-1等)还原为紫色的结晶状的物质,沉积在细胞周围,然后通过酶标仪读取OD值,从而检测到细胞增值状态 优点:1)快速:96孔培养板形式,可进行高通量检测。2)灵活:可直接通过显微镜观察,也可通过酶标仪进行定量检测。 二.荧光素发光法细胞生存能力检测 原理:腺苷酸激酶(AK)存在于所有真核和原核细胞的胞浆中,AK具有激活ADP 生成ATP。当细胞受损后,细胞膜发生破损,AK会释放到培养上清中。该试剂盒利用荧光素酶和荧光素在ATP作用下可以发光,通过化学发光仪可以定量进行检测。 特点: 1)简单、快速。2)板式检测,可进行高通量 。 三.LDH法细胞毒性检测 原理:LDH(乳酸脱氢酶)是一种稳定的蛋白质,存在于正常细胞的胞质中,一旦细胞膜受损,LDH即被释放到细胞外; LDH催化乳酸形成丙酮酸盐,和INT(四唑盐类)反应形成紫色的结晶物质,可通过500nm酶标仪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LDH的活性,可判断细胞受损的程度 特点:1)方法简单,安全,不使用放射性物质2)可进行高通量检测

加压筛选试剂

MTX加压方法简介 诞生于70年代末的基因工程药物因其具有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优点,己迅速成为制药工业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1995年美国基因工程药物销售额约为48亿美元,1997年超过6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20%以上。各国政府将其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而给予了大力支持。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的主要环节包括:基因克隆和工程菌构造;重组细胞培养;目的产物分离纯化等。针对以上主要环节,研究人员正致力于高效表达、培养工艺及下游分离纯化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多种表达系统应用于表达具有医疗价值的蛋白质,如大肠杆菌、酵母、昆虫杆状病毒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等表达系统。大多数药用蛋白都是糖蛋白,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是目前重组糖基蛋白生产的首选体系,已有越来越多的药用蛋白在其中获得了高效表达,部分药物已投放市场,例如EPO、G-CS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CD受体、单克隆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白介素、干扰素等。 影响重组蛋白在CHO细胞中表达的因素很多,层次也很广泛,涉及CHO细胞表达体系、表达载体系统、外源基因、表达细胞株的加压扩增与筛选、细胞大规模培养等。转录是真核基因表达调节的基本控制点,研究表明:所有提高转录水平的策略主要通过载体构建、基因转染方法和选择不同标记来调控;CHO细胞表达体系和外源基因影响mRNA的翻译;表达细胞株的加压扩增,目的在于扩增外源基因的拷贝数,从而提高表达量;筛选表达细胞株,可获得稳定的、高表达的单克隆细胞株;大规模细胞培养中,血清、溶氧、二氧化碳、氨、乳酸的浓度以及剪切力影响细胞的生长、外源蛋白的表达和纯化。深入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影响因素,有助于重组蛋白在CHO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一)CHO表达系统 1. CHO细胞表达体系 常用的CHO细胞系有两种:CHO和CHO-dhfr-。CHO表达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真核表达系统之一,与其它表达系统相比,它具有许多优点:准确的转录后修饰功能,表达的糖基化药物蛋白在分子结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方面最接近天然蛋白分子;表达产物胞外分泌,便于分离纯化;具有重组基因的高效扩增和表达能力;贴壁生长,有较高的耐受剪切力和渗透压能力,可进行悬浮培养或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达到高密度,培养体积能达到1000L以上;CHO细胞属于成纤维细胞,很少分泌内源蛋白,利于外源蛋白的分离纯化。 改造CHO细胞,可更好地表达外源蛋白。为减少大规模细胞培养过程中凋亡的发生,将bcl-2基因(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导入细胞,bcl-2基因的过量表达能抑制Gln或氧缺乏引起的细胞凋亡,减少细胞特定营养成分的消耗,提高细胞密度和目的蛋白产量。向CHO细胞中导入p21、p27基因,可使细胞G1期延长(细胞静止),改造后细胞活力正常,营养成分消耗和代谢毒物含量有效降低,从而减少细胞凋亡、死亡,外源蛋白表达量提高,产品成本降低。 2. 载体系统 借助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理论,可将较强的顺式作用元件集中到一个载体中,使其方便高效地表达外源基因。目前,已经构建了许多真核表达载体,它们包含适当的顺式作用元件和选择标记。顺式作用元件主要有启动子—增强子元件、转录剪切和Poly A信号等;CHO 细胞表达载体中主要有两类选择标记:非扩增基因和共扩增基因。

学生用实验一 莠去津室内毒力测定及对玉米的安全性

实验一莠去津室内毒力测定及对玉米的安全性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喷雾法测定除草剂室内毒力的方法。 2.明确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价方法。 3.学习设计和评价除草剂对某种供试杂草毒力大小的方法。 4.学习评价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莠去津(Atrazine)是系瑞士汽巴-嘉基(Ciba-Geigy)公司开发的一种三氮苯类除草剂。 2.防治对象:防治大多数一年生阔叶与禾本科杂草,对阔叶杂草的防效优于禾本科杂草。 3.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光合作用而使杂草死亡。 4.使用时期:莠去津是玉米专用高活性除草剂品种,可用于作物播种后杂草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也可以在作物出苗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用量为苗前每公顷1500~1875g,苗后1350~1875g。 莠去津以防治阔叶杂草为主,因此与禾本科除草剂混用可显著扩大杀草谱。 三、实验材料 1.除草剂 莠去津38%水悬浮剂(吉林金秋农药有限公司) 2.喷雾器 3.供试植物材料 作物:玉米(Zea mays L.) 杂草: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 4.试验器材 营养钵、烧杯、量筒、注射器、米尺、标签、记号笔等。 四、实验内容 1.植钵中播种定量的玉米、苍耳和稗草,覆0.5cm厚表土,镇压,淋水后置于室温正常管理。 2.设计药剂浓度 表 1 试验设计 处理号除草剂(g a.i./hm2) 1 2 3 4 5 38%莠去津水悬浮剂 38%莠去津水悬浮剂 38%莠去津水悬浮剂 38%莠去津水悬浮剂 清水对照 1500 1875 2800 3750 3.播种后进行喷药处理,喷药液量为300L/hm2,每处理4次重复。处理后置于室温正常管理。处理后观察并记录杂草出苗和生长发育情况及玉米的出苗和生长发育情况。 4.数据处理

6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5页word

6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Virulence Test of Six Fungicides Against Rhizoctonia spp CHEN Fang-xin QI Yong-xia DING Ti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The virulences of diniconazoleon,procymidone,triadimefon,carbendazim,iprodione and prochloraz against Rhizoctonia spp were tested by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50 of triadimefon against Rhizoctonia spp was the smallest,and the EC50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Rhizoctonia cerealis and Rhizoctonia solani was 0.174 3 mg/L,0.195 8 mg/L and 0.194 0 mg/L respectivly. 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纹枯病已成为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寄主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上年或上季作物收获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与当年或当季发病程度关系密切[1-3]。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造成超过10万t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减产50%[4-6]。小麦纹枯病在我国近20个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一般减产5%~10%,重者减产20%~40%,甚至颗粒无收[7-9]。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高产密植技术的推广,玉米纹枯病的发展蔓延逐渐加快,由该病导致的损失一般为10%~20%[10]。

几种植物源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1

几种植物源杀虫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方案 方案一、触杀作用的测定(点滴法) 1 材料 1.1 实验用具 1.电子天平; 2.微量点滴器(或毛细管微量点滴器); 3.培养皿; 4.平头镊子; 5.容量瓶(10ml、25 ml、50 ml、100 ml); 6.移液管; 7.滤纸; 8.烧杯; 9.计算纸;10.养虫盒;11.无毒饲料 1.2 供试药剂 甘肃联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哦五种植物源杀虫剂(注意:实验所用药剂必须为原药) 1.3供试溶剂:丙酮 1.4供试昆虫:3-4龄菜青虫(Pieris rapae)/小菜蛾幼虫(Heliothis armigera)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预备试验 用丙酮将药剂分别稀释成5000μg/ml、500μg/ml、50μg/ml、5μg/ml、0.5μg/ml,每头试虫点滴药量1.75μl,每浓度处理试虫不少于30头,待药剂干了以后,把5-8头试虫盛于装有无毒甘蓝叶片的培养皿中,作好标记,经24小时后检查试虫的生存及死亡头数,计算其死亡率,从这些浓度中找出合适的浓度,即以试虫死亡10%-20%浓度为最低浓度,死亡80%-90%的浓度为最高浓度,在这个浓度范围内按等差级数或等比级数,设置5-7个适宜浓度进行试验,根据预备试验结果进行试验设计 2.2实验设计 (1)药剂配制:在电子天平上称取待测药剂(当药剂为固体时)或用移液管移取(液体),用容量瓶稀释为一系列浓度,如本实验设置5个浓度,即50×、100×、200×、400、800×,每个浓度为一个处理,以丙酮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处理试虫10头,共40头,总计240头。 (2)试虫称重:将要处理的供试昆虫每10头为一组,在电子天平上称取总重量,然后求出平均体重,放入培养皿内,作好标记。 (3)微量点滴器的标定:微量点滴器在使用前首先要进行标定,标定的目的是测微尺每转动一格所推出的药量点滴在滤纸上的药斑大小一致,准确计算出每转动一格所推出的药量。 (4)试虫处理:将试虫置于微量点滴器针头下方,转动测微尺,将丙酮或药剂

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_谢瑾卉

辽宁农业科学2015(3):70 72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2-1728(2015)03-0070-03doi:10.3969/j.issn.1002-1728.2015.03.022 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谢瑾卉,朱茂山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为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花生白绢病防治药剂。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毒力活性。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毒力活性。10%已唑醇EC毒力最强, EC 50 为0.0989μg/ml;50%咯菌腈WP、25%苯醚甲环唑EC、25%吡唑醚菌酯EC毒力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 0.1223、1.3823、1.5371μg/ml;50%嘧菌环胺WG毒力最弱,EC 50 为84.7805μg/ml。 关键词:花生白绢病菌;毒力测定;杀菌剂 中图分类号:S481+.9文献标识码:B 花生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是我国净出口创汇农作物品种之一。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花生产区及出口基地,近年来辽宁省花生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受气候、品种及栽培管理方式等因素影响,花生白绢病的发生逐年加重,成为制约辽宁花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花生白绢病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S.rolfsii是一种土传性真菌,能侵染农作物、杂草和木本植物等,有广泛的寄主范围[1,2]。花生白绢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温暖湿润地区尤为严重[3]。在美国及印度为害严重,美国佐治亚州每年由花生白绢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680万美元[4]。我国各个花生产区都有花生白绢病的分布和为害[5〗。杨家珍报道,1957 1959年,安徽省花生白绢病爆发,发病面积连续三年达到70%以上[6]。1977年,广东省就有关于花生白绢病症状、病原、病害流行及防治方法的报道[7]。2007年辽宁省兴城市爆发疑似花生白绢病,发病株率为10% 40%[8]。目前有关花生白绢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9种安全高效杀菌剂进行花生白绢病菌室内毒力测定,以期为生产上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病原菌 供试病原菌从2014年7月采自辽宁省兴城地区的花生白绢病病样上分离获得,经形态鉴定及回接试验鉴定为花生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 1.2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共9种,药剂名称、生产厂家及试验浓度详见表1。 1.3供试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毒力测定试验于2014年8月至11月进行。将分离得到的花生白绢病病原菌株接种于PDA平板上,28?培养4d,备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病原菌的毒力测定。用无菌水将各供试药剂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将供试药剂加入预先溶化且冷却至50?左右的PDA培养基中,摇匀,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含药平板,经过预试验测定,每种药剂的浓度所对应的抑制率均在5% 95%之间。加入等量无菌水的PDA培养基作空白对照(CK)。取培养好的花生白绢病菌株,打成直径为5mm的菌饼,将菌饼转接于含毒培养基中央。每种药剂设5个不同浓度的处理,共3次重复。28?恒温培养4d,对照的菌落(CK)接近长满培养皿时,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个处理下的菌落直径,计算平均值,得出抑制率。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生物统计几率值(y),药剂浓度换算成以10为底的对数(x),根据浓度对数与机率值回归法,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 =a+b x,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计算9种供试药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机率值与浓度对数之间回归的相关系数r值,比较各供试药剂的抑制效果并通过回归方程的斜率比较花生白绢病菌对各供试药剂的敏感性。 1.4计算公式 抵制率= (对照菌落直径-5mm)-(处理菌落直径-5mm) 对照菌落直径-5mm ?100%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谢瑾卉(1987-),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油料作物病害研究。E-mail:seaside2008@yeah.net

甲氧西林耐药_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_王俊瑞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年1月20日第15卷第1期Chin J Infect  Chemother,Jan.2015,Vol.15,No.1·论著· 甲氧西林耐药/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 王俊瑞1, 杜小莉2, 塔 拉1, 崔晶花2, 福 泉1, 韩艳秋 1 摘要: 目的 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了解金葡菌耐药性演变与毒力变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呼和浩特地区住院患者中分离的30株MRSA和30株MSSA进行分子分型,同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菌株毒力基因。结果 60株金葡菌PFGE分型共分19个型,MSSA菌株分布在I和H型等16个基因型中,而MRSA株主要集中分布在K和M2个基因型中。20株不同PFGE型菌株MLST分型结果显示,MRSA株主要为ST-239型;MSSA株呈多样性分布特征,主要以ST-5型、ST-7型、ST- 15型为主。毒力基因在MRSA和MSSA中分布差异显著。MSSA毒力基因整体携带率明显高于MRSA(53.9%对40.0%,χ2 =3 2.7,P<0.01)。MRSA株sea、cna和cap8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MSSA携带率(P<0.01),而sec、seg、sei、sem、sen、seo、fnbB、ebpS、cap5基因携带率明显低于MSSA(P<0.05)。结论 呼和浩特地区金葡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型呈现多样化分布特点,MRSA主要以ST-239型为主。MSSA毒力基因携带率高,特定毒力因子在MRSA和MSSA株中呈现一定聚集分布特征,金葡菌特定耐药性的获得可能伴随特定毒力特征的变化。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分子分型 中图分类号:R37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7708(2015)01-0070- 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244)。 作者单位: 1.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呼和浩特010050;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作者简介: 王俊瑞(1981—),男,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致病机制研究。  通信作者:韩艳秋,E-mail:qy h1016@sina.com。Genotyping  and detection of virulence genes for methicillin-resistant and-sensitiveStaphy lococcus aureusWANG Junrui,DU Xiaoli,TA La,CUI Jinghua,FU Quan,HAN Yanqiu.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 01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and methicillin-sensitive S.aureus(MSSA)in terms of geno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virulence genes with the clinical strains isolated fromHohhot,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ing resistance of S.aureus and the virulence transition.Methods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and 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do moleculartyping for 30 MRSA strains and 30 MSSA strains isolated from inpatients in Hohhot,Inner Mongolia.PCR method was usedto profile the distribution of virulence genes among these strains.Results PFGE typing results showed that 60 S.aureus strainswere classified into 19 major types.MSSA strains belonged to 16 types,mainly types I and H.MRSA strains mainly belongedto types of K and M.Among the 20 strains with different PFGE types,MRSA strains were mainly  identified as ST-239 type.MSSA strains showed diverse STs and the p redominanttypes were ST-5,ST-7 and ST-15.The profile of virulencegen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SSA strains andMRSA strains.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virulence genes inMSSA strai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RSAstrains(53.9%versus 40.0%,χ2 =3 2.7,P<0.01).Theprevalence of sea,cna and cap8 genes was significantlyhig her in MRSA strains than in MSSA strains(P<0.01),0 7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药剂室内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_龙友华

[收稿日期] 2010-07-18;2010-09-06修回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修文六广河牌猕猴桃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黔科合N Y 字(2009)3022];贵阳市科技局 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修文县六广河牌猕猴桃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筑科农合同字第(2009)2-007];修文县科技局农业项目“修文县猕猴桃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修科合同字(2007)第1号]  [作者简介] 龙友华(1970-),男,副教授,从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及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技术研究。E -m a i l :g z l y h 126@126.c o m 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微生物 [文章编号]1001-3601(2010)10-0661-0084-03 猕猴桃溃疡病防治药剂室内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 龙友华1 ,夏锦书 2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都匀558000) [摘 要]为筛选猕猴桃溃疡病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病斑涂抹试验研究了6种杀菌剂对猕猴桃溃疡病病菌的毒力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90%链·土霉素抑菌效果较好,E C 50为40.20m g /L ,其次是硫酸链霉素,E C 50为64.75m g /L ;3%中生菌素和36%三氯异氰尿酸E C 50分别为279.20m g /L 和368.65m g /L ;0.1亿c f u /g 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和25%叶枯唑抑菌效果较差,E C 50分别为846.32m g /L 和947.77m g /L 。田间病斑涂抹试验中,90%链·土霉素可湿性粉剂对猕猴桃溃疡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斑愈合率达82.47%,40%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防效分别为78.73%和75.01%。 [关键词]猕猴桃;溃疡病;杀菌剂;毒力;防效[中图分类号]S 436.634.1[文献标识码]A I n d o o r S c r e e n i n ga n d F i e l d T r i a l o f B a c t e r i c i d e s a g a i n s t K i w i f r u i t C a n k e r L O N GY o u -h u a 1 ,X I AJ i n -s h u 2 (1.C o l l e g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G u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G u i z h o u 550025;2.Q i a n n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D u y u n ,G u i z h o u 558000,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 t o x i c i t y a n d f i e l dc o n t r o l e f f e c t o f 6b a c t e r i c i d e s a g a i n s t k i w i f r u i t c a n k e r w e r e t e s t e db yt h e i n d o o r b a c t e r i o s t a s i s t e s t a n d f i e l d s p o t s m e a r i n g t r i a l t o s c r e e n e f f e c t i v e b a c t e r i c i d e s t o c o n t r o l k i w i f r u i t c a n k e r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t h a t t h ec o n t r o l e f f e c t o f 90%S t r e p t o m y c i n -O x y t e t r a c y c l i n eW Pw a s t h eb e s t ,f o l l o w e db y 40%S t r e p t o m y c i n s u l p h a t e W P ,E C 50o f S t r e p t o m y c i n -O x y t e t r a c y c l i n e W P ,S t r e p t o m y c i n s u l p h a t e W P ,3%Z h o n g s h e n g m y c i n W P ,36%T r i c h l o r o i s o c y a n u r i ca c i dWP ,t e nm i l l i o nc f u /g P a e n i b a c i l l u s p o l y m y x aa n d 25%B i s m e r t h l a z o l w a s 40.20m g /L ,64.75m g /L ,279.20m g /L ,368.65m g /L ,846.32m g /La n d 947.77m g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s p o t h e a l i n g r a t e o f 90%S t r e p t o m y c i n -O x y t e t r a c y c l i n e W P ,40%S t r e p t o m y c i n s u l p h a t e W P a n d 3%Z h o n g s h e n g m y c i n W P a g a i n s t k i w i f r u i t c a n k e r w a s 82.47%,78.73%a n d 75.01%s e p a r a t e l y i n t h e f i e l d s p o t s m e a r i n g t r i a l . K e y w o r d s :k i w i f r u i t ;c a n k e r ;b a c t e r i c i d e ;t o x i c i t y ;c o n t r o l e f f e c t 猕猴桃溃疡病是由细菌(P s e u d o m o n a s s y r i n g a e P Va c t i n i d i a )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国外广泛分布于日本、美国、新西兰和韩国等,我国于1985年在 湖南东山峰农场首次发现[1-2] 。目前,该病在我国湖南、福建、四川、陕西和安徽等地均有发生,被列为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国内外学者对猕猴桃溃疡病 作了大量研究。李瑶等[3-4] 研究了猕猴桃溃疡病的流行因子、猕猴桃中两种同工酶与抗病性的关系,李 庚飞等[5] 研究了猕猴桃体内酚的含量与溃疡病的 抗性关系,李淼等[6] 对猕猴桃品种枝条组织与抗溃 疡病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宋晓斌等[7] 研究了猕猴桃 溃疡病的生物防治技术,张锋等[8] 研究了猕猴桃溃疡病化学药剂的防治技术。但链·土霉素、中生菌素防治猕猴桃溃疡病鲜有报道。贵州省修文猕猴桃产区个别果园溃疡病发生严重,其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日益严重,现已从修文久长镇蔓延至龙场镇猕猴桃产区,在谷堡乡猕猴桃主产区已有零星发生, 对修文猕猴桃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做好修文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工作,笔者于2007-2010年对贵州修文猕猴桃溃疡病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以期为修文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提供技术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1.1.1病原菌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P s e u d o -m o n a s s y r i n g a e P Va c t i n i d i a e )从修文县唐人农庄猕猴桃溃疡病重发区采样分离获得,经分离纯化后保存于密闭的无菌蒸馏水中,室温保存。1.1.2供试药剂40%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6%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湖南省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5%叶枯唑(噻枯唑)可湿性粉剂,青岛瀚生生物科  贵州农业科学 2010,38(10):84~86 G u i z h o u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菌种毒力试验方法

菌种毒力试验方法 一、产毒液体培养基的制备 1.马铃薯-酵母膏-蔗糖培养基 取去皮马铃薯200-300g,切成小块,加水1000mL,煮沸20min,纱布过滤,制成马铃薯汁并补充水分至1000mL,加入10g酵母膏,100g蔗糖,分装后121℃高压灭菌15min。 2.麦芽汁-酵母膏培养基 1000mL麦芽汁中加入10g酵母膏,分装后121℃高压灭菌15min。 3.麦芽汁-蛋白胨培养基 1000mL麦芽汁中加入1g蛋白胨,分装后121℃高压灭菌15min。 4.葡萄糖天门冬素培养基 葡萄糖10.0 g 天门冬素0.5 g K2HPO4 0.5 g 蒸馏水1000.0 mL 调pH 7.2-7.4,分装后121℃高压灭菌15min。 5.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20.0 g KNO3 1.0 g K2HPO40.5 g MgSO4·7H2O 0.5 g NaCl 0.5 g FeSO4·7H2O 0.01 g 蒸馏水1000.0 mL 调pH 7.2-7.4,分装后121℃高压灭菌15min。 6.麦芽汁培养基 200 mL麦芽汁分装后,121℃高压灭菌15min。 7.0.5%蛋白胨培养基 取2.0g葡萄糖,0.6g酵母膏,1.0g蛋白胨,4.0g琼脂,加蒸馏水至200mL,分装后121℃高压灭菌15min。 二、培养物制备 将送检菌种或转种的纯培养物(适宜的培养基斜面,28±1℃培养5-7d),确证为纯培养物后,分别接种于适宜的产毒培养基中,一般菌种接种于麦芽汁-酵母膏、麦芽汁-蛋白胨及马铃薯-酵母膏-蔗糖三种产毒培养基中,放线菌接种于葡萄糖天门冬素培养基和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中,红发夫酵母接种于麦芽汁培养基和0.5%蛋白胨培养基中,置28±1℃培养14d。

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1含药培养基法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熔化, 待其冷却至40℃~45℃时, 分别加入各种药剂母液, 制成待测浓度的含药培养基, 充分摇匀后倒皿(培养皿直径为9cm )。然后用移液管在每皿已凝固的培养基中央分别加入各病菌的孢子悬浮液1.0m l, 以不加药剂的培养基为对照。每处理3 次重复, 于28℃恒温箱内培养, 用“十”字形测量法测量菌落直径, 每天测量 1 次, 连续测 6 次,将末次的测量结果用于方差分析。 2抑菌圈法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加热熔化, 冷却到45℃左右时, 将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加入, 摇匀后倒皿。用打孔器将滤纸打成直径为0.15 cm 的圆碟, 灭菌后放入已配制好的药液中, 浸泡3min, 取出滴去多余的药液, 置于含菌培养基平板的中央, 每皿一片, 用灭菌纸碟浸无菌水作对照。于28℃恒温箱中培养, 每处理3 次重复, 用“十”字形测量法测量抑菌圈直径, 每天测1 次,连续测6 次, 将末次的测量结果用于方差分析。 3孢子萌发法 分别按以上3种杀菌剂的使用浓度, 配制成含相应药剂浓度的孢子悬浮液, 然后涂于载玻片上, 置于相对湿度为100% + 水滴的保湿器中培养, 以灭菌水配制成的孢子悬浮液为对照, 每处理 3 次重复, 培养6 h, 镜检孢子的萌发情况, 计算萌发率, 并进行方差分析 4、生长速率法 供试药剂分别用定量无菌水稀释成所需浓度,取1mL 稀释液放入灭菌培养皿(直径= 90mm ) , 加9mL 培养基, 充分摇匀, 制成含不同

药剂的培养基, 以加入等体积的无菌水的培养基平板为对照。培养基凝固后, 用打孔器(直径= 6mm ) 制取已活化的病菌菌饼, 菌丝面朝下接种于含药培养基中央,每处理3 次重复, 置于25℃恒温培养箱内黑暗培养, 3d 后交叉测量供试病菌在含不同药剂的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 与对照比较计算各药剂处理对菌落扩展的生长抑制率, 分析比较不同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各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在10%~90%范围内的5个系列浓度; 将供试药剂分别用去离子水稀释成系列浓度, 按培养基与药液体积比9∶1的比例加入到已融化并冷却至50 ℃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 充分摇匀后迅速倒入灭菌的直径为9 cm培养皿中, 制成系列浓度的含药平板, 以加入等体积的无菌水的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为对照。用直径为4 mm的打孔器截取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培养4 d 的病菌菌饼, 把菌饼反接到含药平板中央,每处理设3个重复, 置于25±1 ℃下培养96 h , 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每个菌落按十字交叉法测量2次, 以其平均值代表菌落的大小, 计算抑制率。通过DPS分析软件求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菌落扩展直径和药剂的抑制百分率计算公式如下。

化学品毒性高通量生物测试与评价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3203103.html, 化学品毒性高通量生物测试与评价技术 作者:马梅 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09期 摘要:针对化学品的生态毒性,以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物效应和细胞损伤效应为重 点,优化和改进现有的离体生物测试方法,同时构建新的离体测试细胞品系,发展基于生化 反应和基于细胞的新的离体测试方法。针对不同生物效应,构建不同离体生物测试技术组合,实现对多个样品特定生物效应的同步检测。发展化学品的高内涵筛选技术,实现对特定化学品多效应同步检测的高内涵离体测试。针对我国实验生物的多元化和代表性差的特点,以我国土著生物为核心选择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土壤生物以及两栖类生物的代表种,根据所选择实验生物目前背景生物学工作基础,选择性开展部分代表性实验生物的实验室培育和繁殖技术,初步实现代表性实验生物模型化,构建化学品的活体生物毒性测试技术。通过测试方法标准化研究,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品毒性测试技术体系和相关技术标准;构建能够实现特定毒性效应的高通量、多指标离体测试技术平台和以我国土著生物为核心活体毒性和毒理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国内市场广泛使用的50种以上工业化学品进行离体毒性测试,并完成相应的分类,并利用活体毒性测试方法和指标对其中具有潜在毒性作用的化学品进行系统评价,确认化学品毒性效应;通过测试方法标准化研究,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品毒性测试技术体系和相关技术标准,初步形成部分化学品毒性数据库。有关成果为我国的化学品安全管理提供评估技术支持。 关键词:高通量生物测试毒性评价 Abstract: For ecological toxicity of chemicals, genotoxicty, endocrine disrupting and cellular damage effects were mainly studied. The existing in vitro methods related to these toxicology effects were optimized and improved. Meanwhile, new cell lines were constructed and new in vitro tests based on biochemical reaction and cell were developed.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effects, a battery of in vitro tests was built to detect a certain biological effect of several samples at the same time. High content screening technology was applied in chemical screening to detect multiple biological effects of a certain chemical in vitro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experimental organisms is multiple and of poor representative, organisms concluding terrestrial, aquatic, soil and amphibian organisms were chosen as representative species from native organism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current bi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osen experimental organisms,partial representative organisms’ cultivation and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were developed. Then modeling of representative organisms were realized initially and in vivo toxicity test technology of chemicals were built. By standardizing research of the test methods,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techniques system of chemical toxicity test and related standards were preliminary formed. High throughput and multi-index technique platforms of in vitro tests were built.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ndex system of in vivo toxicity tests based on native organisms were established. Toxicity of more than fifty kinds of widely used industry chemicals were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by in vitro test. The chemical of potential toxicity were assessed and confirmed scientific by in vivo toxicity test. By standardizing research of

N 病毒毒力测试实验

毒力测试技术路线 前言: 虫媒病毒(Arbovirus )是指由吸血昆虫传播的病毒,其特点是病毒可在昆虫体内繁殖,但昆虫本身不发病,昆虫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畜引起疾病,因此虫媒病毒可以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1)。套式病毒(Nidoviruses )包括了冠状病毒(Coronaviridae )和动脉炎病毒(Arteriviridae )及罗尼病毒(Roniviridae ),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少数禽类及无脊椎动物(虾),由于其独特的套式转录机制和

较长基因组(12.7~31.7bp)的特征,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单股正链RNA病毒(2)。 国内,深圳市龙岗区疾控中心开展了虫媒监测项目,从医院监测点捕获的成蚊标本中首次发现昆虫套式病毒NDiV,并应用C6/36细胞成功地分离到NDiV 病毒,是目前国内对NDiV的研究仅有这一篇报道(3)。 国外,2011年,mBio报道了首篇昆虫套式病毒的研究(4),在科特迪瓦的原始森林的库蚊中首次发现了昆虫套式病毒,命名为Cavally virus(CA VV)。同年,PlOS Pathogens刊登(5)同为昆虫套式病毒的研究,病毒于2002年在越南急性脑炎病人的脑脊液中分离成功(6),在当地库蚊标本也分离得到,作者Phan Thi Nga 根据病毒的分离地点将其命名为Nam Dinh Virus(NDiV)。由于NDiV和CA VV 的宿主与分子特性相似,与套式病毒中的已有家族存在差异,故Phan Thi Nga 将其归类为Nidoviruses的新家族,命名为Mesoniviridae(7)。传统意义的套式病毒(Nidoviruses)包括冠状病毒(Coronaviridae)、动脉炎病毒(Arteriviridae)及罗尼病毒(Roniviridae),主要感染哺乳动物、少数禽类及无脊椎动物(虾),由于其独特的套式转录机制和较长基因组(12.7~31.7kb)的特征,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科特迪瓦与越南发现的昆虫套式病毒填补了套式病毒存在于节肢动物的空白。目前最长的单股正链ssRNA+节肢动物病毒,NDiV 与CA VV核酸序列长度约为20.2kb,这显示它们可能是套式病毒中如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短基因病毒(small genomes)与SARS冠状病毒的长基因病毒(large genomes)之间的进化连接。目前,国外关于NDiV的研究报告仅有Phan Thi Nga发表的两篇论文(5,7),国内的研究报告有“中国国内首次发现Nam Dinh 病毒”。研究程度只涉及病毒的分子结构学领域。虽然该病毒曾在越南急性脑炎病人的脑脊液中分离得到,但尚未有具体的病理因果证据证明该病毒的致病性。 NDiV是否为新的虫媒病毒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论证,后续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新分离虫媒病毒的致病性的研究,对探讨病毒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对新发病毒的危害作出更客观的评估。 NDiV毒力测试实验步骤: 1.1 NDiV 乳鼠脑病毒悬液制备与保存 1~2 日龄健康乳鼠(昆明品系),脑内接种NDiV C6/36 细胞病毒悬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