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

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
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

《犯罪心理学》

本书的体系构思:

1、导论

2、犯罪人心理

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

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

B.犯罪心理矫治

C.犯罪心理预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

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刑法上不以犯罪论处的人。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犯罪人头脑之中呢?);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用于解答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的问题);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

(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

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通过研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

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

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

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

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

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

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包括: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系统方法的一般科学方法论以及适用于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三个紧密联系的层次组成。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具体有三个原则: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原则,内因与外因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点:用整体的观点观察犯罪心理;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犯罪心理;要以动态观点观察犯罪心理;要把相关分析和整合研究结合起来;要把犯罪心理形成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控制的自组织系统。

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数据方法。数据收集方法有:

1、观察法:按观察是否具有结构性分为:无结构的观察;结构化的观察;半结构化的观察。

按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分为: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

2、访谈法

根据访谈问题的结构分为:无结构的访谈、结构化的访谈、半结构化的访谈。

根据记录方法分为:文字访谈、录音访谈和录像访谈。

根据访谈方法分为:一对一的面对面(face to face one on one)与电话访谈。

根据受访者的方式分为:一名受访者单独受访、多名受访者一起受访、多名受访者进行小组讨论(焦点访谈,focus interview)。3、问卷调查

缺点是通常资料仅及表面而不能深入;收集数据程序一开始,问题及答案就不能改;研究员须熟知与调查有关的多方面技术才能有好成果。

4、实验研究

是一种受控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一般的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的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

5、现场研究(field study)

指在自然环境中(即现场)由研究者收集资料,所提的问题是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研究者会就实地情况而决定要提的问题和提问的先后次序;然后依靠研究者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资料中得出结论,

通常不作统计描述或分析。优点是可以深入地研究整个事件的情境,可有深入的了解,可了解意见或态度的形成过程,弹性较大,资源花费较少。其缺点则是定质而非定量,样本较少,难于推断总体的情况,极端依赖研究者的判决和分析能力,结论通常被视为一项参考而非定论。

6、档案收集

狭义的档案收集是指相关的报纸、杂志、会议记录、政府公文、个人书信等文字材料的收集;广义的除包含前述外,还包括视听影像资料的收集。视听资料收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定性研究的重视。文献可作定性研究;互联网上的记录可作定量研究。其优点是时间及金钱上的花费较少,安全,可了解原本接触不到的研究对象。可作历史研究:通常不会影响到研究对象,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作互相对照。缺点是,资料不够翔实或不和研究目的,不能控制数据质量。

分析数据的方法:

方差分析

回归分析

聚类分析

判别函数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素分析

路径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是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深化与综合。结构方程

模型尤其适合纵向研究,其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用非适用的数据检验因果关系,以统计控制代替实验控制。目前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用于假设检验,即对理论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

第五节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 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后期,犯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是个体犯罪心理(犯罪原因;犯罪心理的个体特征;个体犯罪性的发展变化);二是犯罪的社会心理学;三是犯罪预测(精算模式和犯罪人特征剖析);四是犯罪预防;五是犯罪矫正(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罪犯的评估、诊断和分类)

(二)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

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

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原因的论述

1、贫穷(管仲、孔丘)或富贵(老聃)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2、人性是犯罪心理的根源。性善论孟轲,性恶论荀况,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朱熹的“性二气论”(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仁义礼智等先天之禀,是至善至美的;气质之性指的是人的知觉、感情、欲望等,是有善有恶的。)

3、后天习俗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孔子、荀况、东汉王充、晋傅玄。

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

身教胜于言教;重视家庭预防功能、社会交往预防功能以及早期教育的预防功能;重视刑罚和教化的心理预防功能;修身自强。

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1、注意在讯问中观察被询问人的生理反应

2、强调定罪量刑时要考虑犯罪者的主观恶性。

3、司法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素养。

(三)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

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中的研究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一、简述犯罪与犯罪人的关系

依据我国刑法,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依据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法学意义上,对犯罪人的认定必须从已经发生的犯罪事实和法律判决方面认定,在仅有实害和行为本身而未经法院审理终结时,不能随意给某人贴上犯罪人的标签。

犯罪心理学上可以使用作案人的概念。当作案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因其行为及结果的危害性被法律认定为犯罪时,作案人就是犯罪人,并且是刑法意义上或形式意义上的犯罪人。作案人虽然是实质

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实施者,但未必是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人。

另外,法律的、形式意义上的犯罪人,未必就是真实的、实质意义上的犯罪人(作案人)。

犯罪心理学中所指的犯罪人,应该是那些实施了具有危害性、违法性、可罚性行为的作案人,他的存在应该以实害的存在为标准,而并不单纯以法院的判决为标准。

二、简述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当我们使用犯罪心理概念时,表明已经具有能够证明犯罪心理存在的犯罪行为。同样,当我们使用犯罪行为的概念时,必然是指具有犯罪心理支配的犯罪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犯罪行为可以视为犯罪人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导致了犯罪后果的动作和言语,也就是客观的行为反应过程。

区别:

1.犯罪心理是主观的内部活动,无法直接观察。犯罪行为是客观的外部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观察。

2.犯罪心理在产生的时间顺序上总是先于犯罪行为,没有犯罪心理就不可能存在犯罪行为。

联系:

1.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无法分割的。

2.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是以犯罪人为载体的主、客观活动,二者共同建立在犯罪人的全部心理因素之上。

3.就法律意义上的犯罪而言,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和犯罪情境共同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

4.犯罪的成立必须有犯罪行为,而分析犯罪心理也只能依赖于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

三、简述人的属性

人具有物质属性、生物属性、思想属性、社会属性。

1.人的物质属性:人是物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这一点上具有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人是可知的,人类可以认识和反映自身,可以在认识的基础上改变自身;人是有机体,具有具体的形态,可以用物理学和人类学的方法进行观察与测量;人具有物质的变化性,可以是发展的正向变化,也可以是倒退的负向变化,可以是发生在物质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人是自然中的物质,可以说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2.人的生物属性:人作为一种生物,还必然受生物规律的制约。与无生命的物质相比,人首先具有生命的三个基本功能:自我调节功能、自我复制功能、选择性反应。

人作为一种存在是有生命的存在,和其他生物一样,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发展是人的第二需要。发展是为了保证更优质、更有保障的生存。在生存的层面,适应是第一位的,改变(创新)是第二位的。

3.人的思想属性

思想、精神、心理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第三种属性——思想性的主要特征归纳为目的性。思想人的目的性特征,包含了我们传统认识中的三个关键成分:一是能动性,二是选择性,三是意

志过程。

4.人的社会属性

人类的社会性最先始于亲属关系,这是一种无须社会指导的合作,是作为生物人的本性。在我们以家庭方式适应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合作就以互利和互惠为表现。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社会性称为人的最本质的属性,社会性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关系性,其中包含几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任何个体只要存在于社会环境中,都必然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既是关系的构成成分,也是关系的影响成分;另一方面,人的社会性意味着不存在完全为所欲为的个体,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各种关系的限制,受到调整关系的各种规范的制约,在实现个人目的时无法忽视关系的存在。再一方面,不同的关系结构对个体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从维系成员之关系性的核心成分——文化的角度看,任何个体行为都是与某一社会关系或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价值也只有在人处于社会生活中时才有可能体现出来。

关系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结构性表现,而合作是人的社会性的过程,其目的都在于实现基因发展的最优化和利益最大化。此外,我们人类永远受制于文化传承的关系性影响,文化是人类共同的DNA。

人一生的发展,无非是在建立、维持、解构、加入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并由此实现个人的使命。

加入社会群体,不仅是人的生物性需要,也是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这其中既有生物本能的作用,也有适应群居生活方式的需

要。

关系性使人认识到他人的存在和对自己的意义。关系由规范调整,角色由规范决定,角色服务于关系,关系意味着身份。

试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元内涵。

这种对人的属性的划分,本身并无问题,但容易是我们对人分析时过多地依赖于二分法,进而简单地将人解构为二元的人,似乎人具有两重性。由此夸大自然属性的非社会性性质,也就是用动物性去解释人的生物性。

首先,生物性不等于动物性,它是一切生物机体的内循环及与外部刺激发生作用时的过程。

其次,动物性不等于恶动物世界也有自己的规则,只是动物更多的是在被动地适应这些规则,是非理性的。

再次,自然属性中的自然就是所谓存在,没有好坏之别。

最后,生物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先有思想而后才有规则,思想的目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地践踏,用消灭对方的方式保存自己,而是互利和人性的,思想的意义是帮助人达到更高层次的生存方式。

二、生物性不等于犯罪性

三、对犯罪人的认识必须强调多维视角

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

的组成部分,和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

1、概述

(1)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犯罪心理结构由来:结构论与非结构论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所谓结构,是指事物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结构是系统固有的属性,结构把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一切系统的整体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其内部各要素的结构方式决定的,即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3)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1.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反社会意识;

强烈的、畸变的需要;

犯罪动机;

不良的兴趣)

2.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扭曲的道德意识、

错误的法律意识)

3.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特定的气质;

消极的性格特征;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不良的生活习惯)

4.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消极、不良的心境;

实施犯罪行为前的心理状态;

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5.犯罪人的潜意识

(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

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

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结构中各要素的关系是:

不良的个性倾向性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推动着其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

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

程,对犯罪行为其调控和制动作用;

变异、偏执的个性特征,使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独特色彩;

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

犯罪心理结构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它与人的个性是什么关系?

就故意犯罪而言,当犯罪心理结构在个性心理结构中处于优势和支配地位时,其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因素大体上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犯罪人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就犯罪人来说,犯罪心理结构并非独立于个性心理结构之外的某种东西,他实际上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或是个性心理结构的一个层面,是个性心理结构中具有道德和法律属性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与缺陷的总和。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一致性及从属关系,可从两方面分析:

1.个体社会化的角度。一般而言,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联系。那些社会化程度不完全和经历了逆向社会化的人,必然形成有严重缺陷的个性甚至反社会个性。他们从品德不良人堕落成为犯罪者,同其整个个性状况的恶化是同步进行的。

一般而言,犯罪心理只是犯罪人个性的一部分,主要反映出其个性的社会心理缺陷。与此同时,许多犯罪者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常态心理,有着某些尚未泯灭的积极因素。犯罪个性是指那种经由犯罪心理

吞噬了个性的大部分乃至全部的特殊个性。由此可知,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的整体效应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因素分析的角度。犯罪心理结构既包含特定的个性倾向性,也包含具有个体特点的个性心理特征;即通过人的心理过程形成,又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又呈现出某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结构同个性倾向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个性倾向性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极度膨胀的私欲是发动犯罪行为的原动力,而犯罪动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直接推动着犯罪行为的发生。

犯罪心理的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成分和因素。一定的犯罪行为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犯罪行为也会因个体气质、性格的不同,显示出行为方式上的个别差异,并且因能力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犯罪能量。

自我意识以及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构成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它对犯罪行为起调节与控制、发动与终止、加强与削弱的作用。

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

一般模式包括: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特殊模式包括: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1)潜在的形态

一个人由不健全人格(或错误人格倾向)转而形成潜在的犯罪心理结构的标志,应当是犯罪意向。

由于个体社会化缺陷而产生的不健全人格,是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基础。但是,不健全人格或错误人格倾向还不能称为犯罪心理结构,因为不健全人格者的某些不良的心理因素,还处在混沌、无序状态,尚未形成有组织的力量,缺乏稳定性和明确的方向性。

(2)恶变的形态

犯罪动机的产生,是犯罪心理结构由潜在状态发展为恶变状态的标志。

外界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条件和契机。

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

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

(3)衰落的形态

当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其犯罪欲求得到满足,或者因犯罪行为受到遏止而恐惧感增强,或者离开了特定的犯罪环境时,其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也随之消失。

初犯、偶犯的这种状况比较明显,可称为衰落;惯犯、累犯的衰落现象不明显,仅有所“衰减”。衰落和衰减是经过整合以后的涣散状态,仍然保持着“合力”结构时的模型。由于增加了犯罪活动的体验,强化了犯罪心理,为再次恶变准备了更充分的条件。虽然回到了

潜在状态,但今后实施犯罪活动的可能性、频率及主观恶性,都较之犯罪前增加了。

试用耗散结构等有关理论阐述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按照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协同论、突变论的观点,同时依据犯罪人的自我观察报告得知,犯罪心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耗散结构,其形态变化可区分为:

1.潜在形态

由于个体社会化缺陷而产生的不健全人格,是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基础。但是,不健全人格或错误人格倾向还不能称为犯罪心理结构,因为不健全人格者的某些不良的心理因素,还处在混沌、无序状态,尚未形成有组织的力量,缺乏稳定性和明确的方向性。犯罪心理结构的潜在形态处在不稳定、不充分的萌芽阶段。虽然产生了犯罪意向,其各不良心理因素进行了初步整合,开始向有序方向发展,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混沌、无序状态。

2.恶变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的恶变,是整体心理结构的再组织与恶变,即产生心理系统向着恶性方向发展的自组织功能。这种整体恶变的自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自动控制、调节、更新心理系统内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使原来处于潜在、无序状态的不良心理因素占据主导地位,通过重新的组合与调整,使各种消极心理因素变得稳定、紧凑与有序,形成朝着实现犯罪目标方向发展的“合力”结构,处于异常活跃、“一触即发”的状态。

3.衰落形态

原来实施犯罪行为时发生恶变,呈现稳定、有序状态的犯罪心理结构开始衰落,又变的松弛、乏力,暂时不会形成“合力”结构。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原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及发展变化,了解犯罪人在不容犯罪阶段的心理状态及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因素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因素:

1、主体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中的不良因素、性格结构中的不良因素、自我调节的缺陷、人格障碍。

(3)、行为因素:模仿和学习不良行为模式;有害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不良的行为习惯、违规违法活动。。

2、主体外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

a)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

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的因素

(一)犯罪行为人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身体条件具备、具有作案知识和技能、作案方式和时机已定、作案工具。

(二)犯罪行为人以外的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的存在、有害的现场条件和气氛、不存在第三者的威胁。

三、犯罪综合动因论

1、含义

犯罪综合动因论认为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

2、特点

犯罪综合动因要点: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

第五章犯罪心理机制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一、犯罪心理机制概述

机制(mechanism)有时也叫机理,一般是指类似机器的构造那样运行并发生作用的系统。

犯罪心理机制包含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与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它是犯罪心理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过程的总称,也就是要从犯

罪人的心理方面揭示犯罪行为发生的机理。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就大多数犯罪人来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觉的过程,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三)萌发犯罪意向

(四)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五)犯罪决意

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一、内、外化机制

是犯罪心理行为发生的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它反映了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一)概念

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犯罪意向(犯意)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也是内、外化机制的结合。

内、外化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和犯罪意向为中介,以特定情境和机遇为条件,通过若干心理环节的运作和反馈作用,最终形成了犯罪心理结构,引爆了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学 读后感

读《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有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犯罪人其犯罪的心理原因或心理背景能够被人理解。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其犯罪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犯罪人有所不同,属于某种变态心理的犯罪。《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以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变态心理,是指离开正常人健康的人际反应模式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包括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异常改变,又包括能够反映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整个特征的个性或人格的异常,即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着重从变态心理的角度探讨研究各类变态心理者的犯罪行为,关于变态心理,目前许多学者描述为:变态心理犯罪,可以理解为由于精神状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 行为。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着重研究了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智力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五类变态心理患者的犯罪类型、犯罪的变态心理原因以及犯罪行为特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介绍心境障碍与犯罪一章中抑郁症患者“扩大杀人”的杀人行为。“扩大自杀”是指患者在极端抑郁而萌发自杀念头的同时,可能出于“怜惜”动机而将自己的子女或配偶先杀死,呈现“利他性杀人”或“慈悲性杀人”。其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002年3月10日下午,陈良将14岁的儿子铭铭从外婆家引诱至一栋高楼的顶层平台上,从塑料马甲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榔头、菜刀和围兜,趁儿子低头喝水时,先是用榔头猛砸儿子的头顶,后又用菜刀砍向儿子。儿子面对父亲的凶杀行为,一边躲闪一边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求爸爸不要杀死他。经过两人的激烈拼斗后,儿子终于倒在血泊中。 真的不敢相信亲生父亲怎么会如此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啊!后经司法鉴定:陈良意识清楚,接触行为被动,合作欠佳,动作言词缓慢,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愁苦,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自责消极观念,无自制力,符合抑郁症的诊断。这不禁让我想起广东母亲溺死自己脑瘫儿子的新闻。那个母亲虽然没有抑郁症,但也是算是“慈悲性”杀人。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但就是因为母爱让一个母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韩群凤与丈夫黄卓林1996年结婚,1998年生下一对孪生儿子黄浩佳、黄汝佳,两个孩子经医院确诊均为脑性瘫痪,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韩群凤得知后没有放弃对两个儿子的治疗。她在东莞市石碣镇租下出租屋,请专人专职照顾两个儿子的日常生活,方便当地按摩师每天进行物理治疗。直至2010年11月,韩群凤因找不到护工便将儿子接回自己家中自行照顾,还辞去工作专职照料儿子。因见两个儿子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韩群凤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丈夫及家人便产生杀害儿子然后再自杀的念头。2010年11月20日下午,韩群凤写下遗书,等待丈夫外出便实施计划。当天22时许,韩群凤趁黄卓林外出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借修订本出版之机,我们也同时改正了原教材中由于校对不细和撰写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为16章,为了较深入地研究刑罚惩罚的社会心理效应和对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设了一章“刑罚心理”;同时,将“罪犯心理矫治”纳入犯罪心理学的视野,作为特殊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学 熊云武编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环境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情境、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正等内容,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犯罪心理学7个问题案例

请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回答以下问题(要分别说明得出每条结论的依据): 1、案件该怎样定性(预谋作案还是突发性作案、作案目标是否明确等)? 这是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刑事案件,事前选定明确目标。 依据:①被害人夫妇是在厂内宿舍被三名犯罪嫌疑人蹬门入室,蒙面、持刀,穿一身深色的衣服抢劫伤害的。一般而言厂内宿舍是比较安全的,作案时犯罪人蒙面、持刀、穿深色衣服,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有所准备,对犯罪对象以及地点已经有了充分了解。 ②犯罪嫌疑人作案将蒋妻的摩托车开走逃离现场,后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但却能安全转移。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安排好逃离路线,并且对作案地点周边环境熟悉。 ③案犯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由此可见案犯作案目标明确——抢劫钱财。 综上,该案件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入室抢劫案件。 2、犯罪动机、目的是什么? 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为非法获取钱财。 依据:①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②受害人的伤情位置在左肩腋后四刀,其中一刀深达心脏,而非在其

头部、胸部、颈部等人体致命部位。 ③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作案人没有对其加害。 据此,作案人带工具主要目的是用以制服受害人,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而造成受害人的死亡不是其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3、作案人的居住地或落脚地可能在哪里? 作案人中至少有一人是住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 依据:作案人作案后开走受害人的摩托车,而在逃离现场200米的不远处,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而事后民警排查时未发现案发镇及周边镇在凌晨1时以后有送客的车辆。该镇位置偏僻,流动车辆、夜间送客的车辆极少,要逃到较远的地点必须有自备车辆。因此,作案者的居住地或落脚点离现场较近,因而将摩托车丢弃不用也能迅速到达安全地点。故至少有一作案人员在本地由居住地或者落脚点。 4、作案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怎样? 作案人中至少一人熟悉蒋家的情况,并且跟被害人有密切往来,熟悉厂区以及被害人情况。 依据:①作案人在现场蒙面,作案时尽可能少说话(只有其中一人说了三句话)或变着嗓子说话。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室内后立即退守到门外,一直到作案结束都未再进入现场。这些迹象反映出嫌疑人害怕被受害者认出的心理,故应是平时熟悉的人。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一、案情介绍 陈威,男,40岁,著名心理学教授。1960年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家庭,1967年母亲因婚外恋自杀,1980年大学毕业,1990年,攻读完博士学位,成为一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2000年,因犯杀人罪被捕入狱,从1990年至2000年,共作案六起,死者都是女性且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作案后还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 家庭情况:父亲,在他7岁时与其母亲离异。母亲,白远,伟大的科学家,在他7岁的时候因婚外恋带着羞辱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7岁的他亲眼目睹母亲的死。妹妹,白纯,在他的教育下进入大学,在大学里和自己的老师恋爱,毕业前(1990年)因怀孕大出血而死。 二、案例分析 1、犯罪心理结构 陈威是1989年开始作案,也就是他妹妹死的那一年。根据调查了解,他是在妹妹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在那一天他的愤怒到了极点要做点什么发泄一下,在他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后,他获得了巨大的心理释放,平衡的快感超乎他的意料,白纯的死压在胸口的一股气一下排泄而空,他获得了一种快乐的方式,从此就开始杀人。而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的诱因,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在大约4、5岁时已经基本成型而且稳定,陈威第一次作案的时候已经30岁了,所以说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诱因。也是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其一生,早期的记忆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在陈威的童年里有着不好的记忆,这给他留下了阴影。在他7岁的时候,他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一个7岁的孩子怎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在他的心目中,母亲白远和妹妹白纯是近乎完美的,但是她们都因为堕落而死,他认为上了学怀孕就是堕落。母亲白远的死是原始诱因,而妹妹白纯的死是诱发事件,他认为要是早一点消灭堕落,母亲和妹妹就不会那样了,于是他就开始了消灭堕落的杀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六名受害者都是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这就是他所谓的堕落。而对于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是因为母亲白远死的时候是赤裸着身体,他为死者穿好衣服实际上是想为母亲遮羞,至于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我认为是他想让死者保护好自己,不要堕落。综上所述,陈威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受他童年经历的影响,而妹妹白纯的死触碰到了他童年时想忘又忘不掉的经历。 2、犯罪心理状态 (1)犯罪前 陈威是在他妹妹白纯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名受害者,因为他无法忍受妹妹的堕落,经过调查,在他妹妹住院到死亡期间,让他妹妹怀孕的男人从未出现过。这就使他的愤怒到了极点,产生了犯罪动机,开始寻找他的目标人物,做好充分的准备。 (2)犯罪中 陈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较高的智商和能力。而且他所作的案是十年后才被破,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在作案过程中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不会表现出惊慌失措,也许每个人第一次作案会表现出紧张和恐惧,而陈威第一次作案时是愤怒到了极点,他根本没想其他的。所以我认为在犯罪过程中他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他没有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A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药家鑫撞人杀人案 09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号:100209059 姓名:程秋霞

案例梗概 1、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3、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罪犯资料 1、姓名:药家鑫。 2、出生日期:1989年11月7日。 3、去世日期:2011年6月7日。 4、籍贯:陕西西安。 5、学历:西安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 6、家境:家境是普通工薪阶层,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已经退休;其父亲药庆卫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前些年离职自谋职业。 7、其他:在校表现很好,生活中也能与人为善。案件审理过程中学校为其出具了13份奖励证明,其校友、同学、朋友、邻居向法院递交了4份请愿书,其本人也交上了悔过书。 案件分析 1、案发前: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 2、案件过程: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3、案发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心理痕迹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所产生的生理固化物,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在犯罪现场形成的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这种痕迹一方面反映了犯罪分子作案行为轨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心理又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的。所以,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因此总要造成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犯罪分子在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是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及其它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所以,犯罪心理一定隐含在犯罪现场痕迹中并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美国新行为主义党派托乐曼认为,三个变量系统即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之间既有因果联系,又彼此交互作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在不良心理品德发生变化,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案件及犯罪现场物质痕迹进行分析,不但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个性、行为动机、当时的情绪,而且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

遭遇、知识背景、经验、技术、习惯等。 犯罪心理痕迹的特点: 1.个性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在其需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产生与他人的差异,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这种内在性的特征恰恰可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并会以一定的形式遗留下来,为我们所发现。同理,在他实施犯罪行为时,其个性特征也就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在整个犯罪过程中。 2.无意识特征。所谓无意识即“在完成行动时是不自觉的,在行为 的时间和地点方面完全失去定向能力”。这种无意识心理往往使罪犯不自觉的留下痕迹。例如,从对某盗窃案现场初步调查中得知,罪犯是带手套作案的,但后来在放钱的保险柜内侧发现了几枚手印,经分析判断是罪犯见到大量现金时,心情无比激动无意脱下手套而留下的。此手印经过鉴定成为破案的证据。在侦查工作中,了解、掌握心理痕迹的无意识特征以及它与物质痕迹的统一,往往对破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定势心理特征。定势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 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定势心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于犯罪心理痕迹中。罪犯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作案时,成功的体验反馈到大

犯罪心理学经典语录

犯罪心理学经典语录(1) 2010-05-18 21:14 最近都在看《犯罪心理》,看得心情很压抑。形形色色的罪犯,世上果然无奇不有。人类是最深的罪恶来源,一点都没错。 以下是从网上搜到的《犯罪心理》中每一集开头和结尾摘录的名人名言,每次都很能打动人心。特转来分享。 ●Evil is unspectacular and always human.And shares our bed... and eats at our table.——W.H. Auden 【W. H. 奥顿(英国诗人):恶魔通常只是凡人并且毫不起眼,他们与我们同床,与我们同桌共餐。】 ●Measure not the work until the day's out and the labor done.——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伊丽莎白·巴瑞特·勃朗宁(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在没尽全力之前不作评价。】 ●What is food to one, is to others bitter poison.——Titus Lucretius Carus 【卢克莱修(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吾之美食,汝之鸩毒。】 ●Before you embark on a journey of revenge, dig two graves.——Confucius 【孔子:在开始你的复仇之旅前,先挖两个坟墓】 ●Whoso sheddeth man's blood, by man shall his blood be shed.——Genesis 9:6 【旧约创世纪第九章: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 ●What we do for ourselves dies wit h us.What we do for others and the world remains and is immortal.——Albert Pine 【Albert Pine(英国作家):为自己做的都会随着死去而消逝,为他人和世界所做的将会延续而不朽。】 ●It is those we live with and love and should know who elude us(but we can still love them).——Norman Maclean 【诺曼· 麦考连(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教授,他的自传被改编成电影『大河恋』):总是那些我们相处、相爱、本该相知的人在蒙蔽我们。(即便这样,我们仍然爱着他们。)】 ●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Abraham Lincoln 【亚伯拉罕· 林肯:到头来,你活了多少岁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度过这些岁月的。】 ●The individual has always had to struggle to keep from being overwhelmed by the tribe.——Nietzsche 【尼采: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至幻灭。】 ●You can take many paths to get to the same place.——An Old Apache Saying 【Apache部落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Murder is unique in that it abolishes the party it injures. So that society must take the place of the victim, and on his behalf, demand

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连环杀手的案例,他一共杀害了101位女性。他杀害的手法非常的残忍,他绑架,软禁她们,然后让她们挨饿数天。他杀害她们并且割除他们的生殖器官。 警方从1992年发现第一个发现的受害者,她是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17岁,尸体被遗弃在一个小巷的垃圾桶里,在腹部和生殖器处有53处刀伤。因为她是离家出走的人,属于一位高风险生活方式的边缘人,即使失踪了也不会被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她来进行杀害。而且从其对于受害者这样的过度伤害,一般来说是个人恩怨的谋杀。但是随后发现的尸体中发现,因为是第一次作案,他在寻找自己的作案手法。两个星期后发现第二个受害者,她是一位女大学生,19岁,是与朋友一起外出喝酒的时候被诱拐,尸体在一处浅浅的坟墓处发现。这次为了增加游戏的刺激,所以选择了女学生这样的低危人群。只是第一具尸体是随便遗弃,而第二具尸体花时间将其埋葬,说明了凶手有可能是认为他们之间有感情,或者是对此有愧疚。 后来杀手隐匿了,直到1997年,又发现了两具尸体。一具是一个月前遗弃的,另一具是一星期前埋葬的。第一具是妓女,和之前的一样,是高危人群,25岁。第二具是两个孩子的妈妈,27岁。根据受害者的年龄的变化,认为凶手极大可能是同龄段的人。她们尸体的处理方式和之前的一样。 凶手随后又不见了,直到2005年再出现。受害者是一名妓女,

33岁,子宫,卵巢、输卵管皆被切除。于此同时,声带也被切除。受害者的声带被切除,象征着凶手自己的沉默,从小被灌输自己是无价值的和不被需要的。所以受害者成了他的愤怒的替代品,和对现实的报复。后来没有发现相应的低危人群的受害者。 四年后他又才出现,发现了一名四十岁的妓女尸体,同样是生殖器官被切除的同时声带也被切除。他这种对生殖器的关注暗示了他对自己深层的厌恶,憎恨自己的出生或者憎恨自己的母亲。 这个连环杀手是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成长,没有自主机会。长年遭受残酷的身体虐待以及十分恶劣的精神虐待。他要么被忽略,要么被羞辱。现在从他的出生来来。她的母亲16岁的时候在他第一次杀人的地点的街上被人强奸,随后在生他的时候大量出血,紧急切除子宫的时候死亡。他有他的外祖父母养大。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两次纵火被两所学校开除过。纵火是谋杀因素的第一个,另外两个是尿床和虐待动物。小时候他经常进出急诊室,因为胳膊骨折,烧伤,肋骨骨折。十五岁的时候第一次杀人,在劳教所待了三年,随后又监狱关了七年。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告诉心理医生,小时候,他外祖母不给他饭吃,让他在狗窝里睡觉,外祖母经常将他打的不醒人事。坐到他身上,让他不能呼吸。从他的情况来看,他并不是对母亲的愤怒,而是对外祖母的愤怒。从他选择开始的杀人的地点也可以看出,他怨恨那个地方。如果不是在那里他的母亲遭到强奸有了他,他也不会受那么多的折磨。将不合理的情绪与念头施行,来报复社会。在长期的残酷的考验下锻炼出了这么个变态杀人犯。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小苏对张宇产生了说不清的爱慕之情,从此她一直关注着张宇。她知道他已经结婚,自己和他是不可能的。但随着不断的交往,她发现自己对张宇的爱越来越深。小苏成了张宇的情人,她开始扮演起了自己最讨厌和不能认同的角色

犯罪心理学复习题集及答案.doc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3、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 4、初犯: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5、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其行为构成犯罪的。 6、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7、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8、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9、犯罪心理预测: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10、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触犯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1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娇治犯罪的各种策略、方法手段的总称。 12、犯罪心理结构类型: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指不同犯罪心理结构稳定的具有区别的样式(或模式)。可以反应不同类型的犯罪所具有的不同犯罪心理状况的特点。 13、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14、累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15、群体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是指在犯罪群体或落后群体以及副文化群体中,个人与群体的意向、动机和目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适合犯罪的共同心理倾向。 16、团伙犯罪:是一种以青少年犯罪人为主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 17、犯罪心理矫正:是指在掌握罪犯犯罪心理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监狱常见矫治手段,促使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使其在出狱后能自觉抑制不良的心理冲动,成为守法的公民。 18、内省疗法:让犯罪人与外界隔绝,面壁思过、反省罪错、思考犯罪的原因,进而达到顿悟与转变心理的治疗方法 二、填空题 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引导语: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犯罪心理学心得(一)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 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 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 真实性所折服, 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 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 但配以实例, 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 感觉, 视野也开阔很 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

; 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 能很 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同学们关系和谐, 很好的融于集体; 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

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犯罪心理学书籍

犯罪心理学书籍 一、专业教科书 1、《罪犯心理学》 杨威主编《罪犯心理学》是为司法警官院校的本、专科学生学习罪犯心理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应用性教材。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主编。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李玫瑾著。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研究,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猎课题还有: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与综合治理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等。 4、《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5、《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 (美)特维著,李玫瑾等译。本书试图建议一个参考课本用于犯罪心理画像演绎方法的应用。它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专业术语和专业核心观念的同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知识讲解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一、罪犯侧写 1、房门和窗户均没有撬动痕迹,受害者没有挣扎斗争痕迹,【凶手可能是受害者认识的人】; 2、受害人一家平时门户谨慎随手锁门,且张某回家时用钥匙打开房门, λ凶手离开现场时可能把门关上,【表明凶手行凶后冷静】,把现场处理得较好; λ凶手如果把门锁上,可能是用周某的钥匙,或者自己的钥匙,【凶手可能是受害人的父母或胞兄】; λ排除激情犯罪的可能; 3、凶手杀死受害人的手段残忍,头部共有五处击打伤,说明凶手反复击打死者,且屋内可能的凶器有两处:门口叠放的圆凳,小房间内的方凳,说明凶手可能分两次击打死者, λ【凶手极端仇视受害人】; 4、受害人在张某回家后并未死亡,说明凶手没有确保受害人死亡,【无作案经验,排除杀手作案的可能】; 5、打开的煤气阀可能是为了引起爆炸,根据现场门窗情况(大门关闭,窗帘拉起),凶手可能想等室内煤气到一定密度引发爆炸, λ说明凶手可能想利用爆炸销毁不能带走或当场销毁的证据; λ【说明凶手可能对这个家庭没有留恋和爱惜,毫无感情甚至充满仇恨】; 6、爆炸、纵火倾向,随着年龄递增逐步递减,男性高于女性,且多数纵火犯心理变态,【凶手可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且有心理挫折】; 7、如果凶手想利用爆炸销毁证据,说明他并不清楚张某的下班时间,或者不清楚张某当天将在五点下班;同时他又清楚张某肯定是五点以后回家,因为根据邻居证词,凶手可能在击倒受害者后谨慎的布置了现场; 【说明凶手较为了解受害人家人作息】; 综上,心理学专业同学给出的总述为 【男性,受害人熟人,不排除其胞兄作案可能】; 【身体瘦弱型,性格冷静内向,平时比较懦弱,嫉妒心强,记仇】; 【童年有可能被虐待过,来自离异家庭或暴力家庭可能性大】; 【智商中等偏高,可能高中文化程度,未接受高等教育原因可能和家庭暴力等因素有关】;【家住在案发现场附近;可能有轻度强迫症,可能有心理障碍史】。 二、犯罪过程 假设凶手是受害人认识的人,首先凶手在受害人信任的情况下进入房间,受害人等凶手进屋后还去做作业,凶手可能在屋内寻找某物,因为一些原因凶手决定袭击受害人。可能受害人正在做作业然后被凶手从背后用圆凳击打头部;受害者没有准备,转身想逃,凶手便继续袭击受害者头部背部,待受害者至房屋中间倒下后,凶手换方凳继续击打,造成位置很低的血溅点。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范文

犯罪心理学课程心得范文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心理及其规律的科学。最开始了解到关于犯罪行为分析,心理学的应用其实是很广泛而实用的。关于犯罪心理学最初的印象是是于同学推荐看的美剧《犯罪心理》,虽然作为一部美剧为了吸引足够的观众群的兴趣使得每一集的情节紧凑,不会把案例分析的每一步都表现得那么透彻。但这之中表现的各种有关犯罪行为的心理画像和解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更提高了我对于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致。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有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想要把这一块心理学的有关应用学习得更 为深入的意思。 陈老师的课每次都有去听,虽然PPT的内容总体来说不多,但是讲解很细致丰富。在犯罪心理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里,基本原理的掌握是很基础的但也肯定是很必要的。从这学期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虽然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犯罪心理学固然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但是它也是一门十分注重综合的学科,往往在对罪犯进行犯罪心理分析时,需要涉及到基本上所有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知识的运用,这跟我们平时学习的专业知识都是分不开的。 除了基本的原理内容的教授,为了让我们更加实质性的学习到罪犯心理学的有关应用,当然,我想国外尤其是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走在国际前列也是原因之一,这样可以让我们学到更新的知识。陈老师采取了放电影然后分为各个小组自主进行犯罪分析报告的方式。记得在最开始老师说会有血腥恐怖,不知道我们能否接受得了。我的想法

是心理学这一学科性质就已经决定了多少都会接触到人性和世界阴暗的一面,我们能做的就是学着去接受它。这也涉及到一个脱敏的问题,我也曾试想过,不是心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犯罪心理学的课程需要,我也不会这样严谨而专业性地去深入探讨其中犯罪行为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使我开始以一种科学性的态度去看待那些有变态心理的人甚至是罪大恶极的犯罪者,从最开始的只能理解变态杀人狂犯下罪案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到能够真实的分析出他们是怎样从平凡的人一步步变成杀人狂魔。而不仅仅是最开始的单纯厌恶和逃避心理,我感受到了这其中心灵的强大与充实。 回顾这四次的课堂任务,我们组采取组长为第一作者,副组长作为辅助,每个组员都要交犯罪心理分析报告的做法。一般是在看完电影之后三天内先自己查阅相关影评和资料有初步想法或者写下初稿,然后开会讨论各自的犯罪心理分析思路,沟通交流,最终定下基本的结构和主题,分派各组员的任务即明确每个人负责写哪一块,交稿后由组长统一完善成一篇完整的犯罪分析报告。一方面是为了加强集体责任感,集思广益,保证报告的质量,这样一来,每次的作业都是组员们的共同结晶。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组员一起成长,共同学习犯罪心理分析。每次撰写时,除了组里交代的任务,我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把所有涉及到的罪犯行为都做了心理分析,写成自己的罪犯分析报告。在上课时认真听各组的报告内容以及老师的评述解析,对比自己的不足,加深自己对影片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各种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方法,以求在下一次做到更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