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人性特质333

论李白诗歌的人性特质333
论李白诗歌的人性特质333

 

第3卷第1期2005年3月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 No.1

Mar.2005

 

文章编号:100823499(2005)0120033204

论李白诗歌的人性特质

333

何念龙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7)

摘 要:分析了李白诗歌对主体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认为李白诗歌将人性予以诗意化的表现,并着力揭示人性的重要特质,其作品在内容上体现了对自我意识的高度揄扬,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切体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展现了人性特质的丰富性、极致性和美感性,而这正是李白诗歌千年传诵、历久弥新的巨大魅力所在。关键词:李白;诗歌;人性;诗意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种视角去研究李白的诗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从人性的角度去阐释李白的诗歌艺术,因为一切文学最恒久的魅力在于人性的真实展示和共鸣。这里笔者从人性角度去解读李白诗歌,以探寻李白诗歌对人性的社会属性,特别是对个体的主体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独特艺术表现及其突出特色。

一、对主体自我的深自期许

人的社会性集中体现在人对其作为主体的认识上,即人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认知以及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在李白的诗歌中,人的主体意识和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得到了鲜明的展示。李白在对主体自我的认识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李白对个人天赋才华的高度自信。在《将进酒》一诗中,李白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何等的气概!它既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又表现出积极用世的决心,同时还反映了诗人尚未展示其才能的苦恼。他多次在诗中将庄子笔下表现哲学意象的大鹏化为展现自我的文学形象,以显示其非凡的气质。在李白诗中,这种表现其高度自信力的句子可谓俯拾即是:“少年负壮气,奋

烈自有时”(《少年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玉壶吟》);“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东武吟》

)。正因为他有着超常的自信,以致他常将自己和一些非凡的人物相比:“君看我才能,何

似鲁仲尼?”(《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傅说未梦时,终当起岩野”(《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除孔子、谢安、傅说、张良之外,

管仲、乐毅、鲁仲连、诸葛亮、贾谊、祖逖等杰出人物,也都是他的比拟对象。对于自己的文才,他更为自

负:“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其二》);“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寄上吴王》);“剑非万人敌,文窍四海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古风?其一》

)。第二,李白对个性自由的热切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然而,在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下,自由对于广大士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李白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鲜明地表现为他对个体自在的热切追求,其独具的表征是禀性的本真性、人格的独立性、个体的自在性,而这正是李白人性中最为闪光的亮点。

本真性,就是真实地做人,不虚假,不伪饰,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本色地直面社会人生。对此,人们只要读过李白的诗,就不难感受他心迹的真实坦露,他是如此真率地展示他的胸襟,真实地表现他人生的多面性、丰富性,这种境界可用其诗句来表达:“罗帷

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人可猜”(《独漉篇》);“轻云拂素月,了可见清辉”(《感兴八首?其二》

)。晚唐皮日休曾以“真放”二字评价李白,其中的“真”就是其人性之真,就是一个本真的李白。

333收稿日期:2004212211;修订日期:20052022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ZW028)

独立性,就是不依附任何势力,独立特行。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士人要想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做附庸,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由于李白一生渴望用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因此,他难免不卷入政治漩涡之中,但在他内心却渴望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在这方面集中体现为他对东汉严子陵的敬慕:“光武有天下,严陵为故人。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送岑征君归鸣皋山》);“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酬崔侍御》);“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颐拄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白心中有一个严子陵情结。再如,李白对松树品格的赞美:“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古风?四十七》);“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赠韦御黄裳》);“讵知凌寒松,千载长守一”(《感兴?其四》),这正是李白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

自在性,就是摆脱羁绊,保持个体行为的自由、自在、自适。,如其诗《对雪奉饯》:“龙虎谢鞭策,鵷鸾不司晨。君看海上鸥,何似笼中鹑。独用天地心,浮云乃吾身”便体现了李白的理想人生境界。再如“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僻邪伎鼓吹雉子斑》);“一生自潇洒,万物何嚣喧。拙薄谢明时,栖闲归故园”(《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这些诗句表明了李白对个体自在性的坚守。此外,李白在诗中反复表现出功成身退思想,这也反映了他将个体的自在性看作是人生最终追求的目标。

第三,李白对人格尊严的坚定维护。尊严是人性的一种基本需要,作为体现良知和以“道”自任的士人,更是将人格尊严融入其本性之中,而维护人格尊严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谄媚行为的斥责。在李白的诗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对谄媚的轻蔑。一个突出的例证是,在李白的笔下,“桃李”时常成为代表媚颜的意象:“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十二》);“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赠韦侍御黄裳》);“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颜”(《颖阳别元丹丘》);“多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箜篌谣》),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对媚俗予以嘲讽。另外,在封建专制时代,士人要想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就必然存在如何面对权势的问题,对此,李白采取的是平交王侯甚至轻蔑权贵的交往方式:“高冠佩长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少年行》);“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扶风豪士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白对待权贵的态度。而诗人振聋发

聩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典型地表现出李白傲视权贵的人格尊严。从他的诗中,人们可以经常见到“长揖”、

“调笑”、

“戏谑”等词,这正是诗人面对权贵的行为方式。这种独特的行为方式,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给予了秦汉以来受到封建权势高压的平民和士人极大的心理补偿。

从上述诸方面不难看出,李白是一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诗人,主体的自觉性在他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当然,从人类哲学意义上讲,做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每一个具有主体自觉性的人的共同理想,现实中的李白当然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但他在诗中所表达的这种人性的美好企求,至少在精神上给予人们一定的心理满足。

二、对社会责任感的深切体认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因此,人性的体现并不在于个体自我,而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在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李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经世致用,一直是广大士人的基本信条,对李白而言,建功立业是他一辈子的夙愿。在他的诗中,表达用世之志的诗句很多:“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赠何七判官昌浩》);“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壮怀存远略,志存解世纷”(《送张秀才从军》)。

此外,李白的用世之心不仅非常强烈,而且他的理想还特别远大。前者体现在诗人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仕途上的自我实现,即使在遭受巨大挫折后(如长安放还、长流夜郎),依然痴心不改。至于李白志向之大,则体现为他一生都在做着宰相梦:“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对此,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认为李白“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这也正是李白常常在诗中以姜尚、诸葛亮、谢安一类人物自比的原因。

对于中国士人来说,忧患意识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对于国家时局、民族前途、民众生计的关切,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李白一生同杜甫一样关心国家民众,尤其是在安史乱之后,表现尤为深切:“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这些反映世态炎凉的诗句描述得真实而深沉。出于社会的良知和士人的责任感,他

43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们对不合理的现实社会采取积极介入的批判态度,而批判是士人介入社会、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李白也正是如此,他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对社会黑暗和不合理的批判尤其突出。例如,其诗《大车扬灰尘》讽刺了宦官群小斗鸡之徒的薰天气焰;《殷后乱天纪》抨击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胡关饶风沙》斥责了政府穷兵黩武,表达诗人思得良将安抚边关的美好愿望。

人之为人,其别于动物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有其先天性的因素,更主要的则是属于人的社会性范畴,因为人的真、善、美观念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培养,并逐渐成为人的一种社会本质。在李白诗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上面所举的许多诗歌中,不难看到李白热情讴歌人性中一切美好的方面,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人性美。从根本上说,李白诗歌的魅力,就是人性的魅力。换而言之,李白是以诗性的特征来展示共同的人性。

三、对人性艺术化表现的突出特色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于他表现了人性,更重要的是他生动地美感化地展示了人性,在人性的表现上他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色彩,而这种突出特色又是以其诗歌的高度本真性为底色的。

首先是人性展示层面的丰富性和力度的极至性。具体来说,李白诗中人性的展示不仅丰富多彩,涉及人性的各个层面,而且在抒发时常常是淋漓尽致。李白诗中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贴近人生,贴近生活,最富有人情味。因此,李白的诗能够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喜爱。而尤为突出的是,这些情感的表现常常是淋漓尽致、极度夸张的。他的笑往往是大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他的歌是高歌、浩歌:“高歌振林木,大笑喧雷霆”(《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山人劝酒》)。他的哭是呼天恸哭:“挥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南冠君子,呼天而啼”(《万愤词投魏郎中》)。他的叹是长吁、浩叹:“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郢门秋怀》)。这些情绪常同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这正是李白诗歌在人性表现力度上的极致性。这种极致性不仅充分张扬了人性,也极大满足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舒展人性的夸张心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得不到满足的缺憾,在李白的诗中得到了补偿。

其次是人性美感化的表现。作为文学,仅仅停留于人性表现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一种艺术的美感化的集中体现,使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才能使人性的光芒更为璀灿动人。李白诗歌对人性的美感化表现,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爱美心理。试读李白的《杨叛儿》诗:“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凝紫霞。”这是一首表现性爱的诗,李白将性爱表现得无比温馨美好,可以说达到了性爱美的极致境界。尤其是最后两句,以博山炉和香火为喻,描绘了双烟袅袅上升氤氲迷朦的情景,暗示美妙的融合,仿佛现代影视的特写镜头,既情景毕现,又含蓄蕴藉,耐人吟味。纵观古今文坛,表现性爱之作往往容易陷入色情的泥淖,真正从美感的角度去表现的作品真是凤毛麟角,而李白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表现性爱美的最美好的诗章。

与此相关,李白对女性美的描绘也极具特色。例如,《越女词五首》:“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吴儿多白晰,好为荡舟剧。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这一组诗将吴地女儿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打扮、白晰娇艳的容颜、生动活泼的举止神情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无不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真是如画如诗,给人极大的美感享受。再如《浣纱石上女》:“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前有樽酒行?其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这些诗将女性的装饰打扮和色泽神态表现得自然而美丽,具有极佳的审美情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风尘女子,在李白的笔下,不是以玩弄亵渎笔触表现,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美感化地描写:“出舞两美人,飘遥若云仙”(《秋猎孟诸》);“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邯郸南亭观妓》);“复携两少妾,艳色惊荷葩”(《早秋赠裴十七》);“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前有樽酒行?其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应当说诗人已经超脱了一般的原始生理欲求而达到了一种审美体验的超越。另外,诗人对于日常生活小事同样描述得美丽异常,极具人情味。例如,《酬都中小吏》将一赠鱼做菜满足口福的生活小事,描写得美好无比,饶富兴味:“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

53

 第1期何念龙:论李白诗歌的人性特质

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机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鞭上马归。”诗人对鱼的动态和刺鱼的情景描绘得异常鲜明生动,使一种极普通的口福享受,变成了一种极致的审美体验。

此外,李白对自然美的描绘,或开阔雄壮,气象万千:“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或清新澄彻,明净静谧:“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或鲜丽活泼,光彩夺目:“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拟古?十一》)。所有这些,说明李白是以审美的态度观照自然之美,体现出大家笔下自然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人性的光彩投射于自然,致使诗歌情景交融,物中有我,浑然一体。在这方面除了人们乐道的《敬亭山》一诗外,,例如:“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寻阳紫极宫》);“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对酒》);“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落日忆山中》)等等。此类诗句外物已经成为诗人内心情志个性的映照,这种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出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亲和交融,更主要的是外物因人化而具有了人性的魅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总之,人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群体,涉及方方面面,但尽管如此,它又是人们永远关注和不懈探索的基本问题。李白以他辉煌的诗篇,将人性特别是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主体价值予以诗意化的表现,以全面、真实、极致、美感的展示,使古今中外的接受者感知、共鸣、激赏,从而得到极大的满足、宣泄或补偿,这便是李白诗歌产生不朽魅力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经历了万千年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然而作为人性的最基本和最本质的要素却没有质的变化,因此,不承认普遍共同的人性,显然是不符合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实际的。从这个角度去解析李白诗歌,笔者认为:李白诗歌历久而弥新的巨大魅力,正在于它们全面丰富、本真自然、极致酣畅、艺术美感地表现了这种永久的人性,正是其人性的光芒,使得李白及其诗歌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不同层次的人们当中,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和恒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刘开扬,周维扬,陈景健.李白诗歌选注[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张春义.李白与道教哲学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

2002,4(1):1642167.

作者简介:何念龙(1943-),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楚辞和唐宋文学方面的研究。

H um anities in Li Po’s Poems

H E Nian2l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terature,Hubei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Wuhan430077,China)

Abstract:Li Po’s poems are poetic exp ressio ns of humanities,revealing t he important character of human beings.They p raise high t he poet’s self2co nscio usness and show his deep under standing of social respo nsi2 bilities.I f app roached f ro m it s artistic value,t hey demo nst rate t he richness,ext remit y and beaut y of hu2 manities.This is t he very reaso n why Lio’s poems have been lo ng cherished fo r t ho usands of years wit ho ut diminishing t heir artistic charms.

K ey w ords:Li Po;poems;humanities;poetic exp ressio n;artistic feat ures

(责任编辑:王东京) 63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009届毕业论文题目: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点:青海贵德函授站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6级 姓名:王春燕 指导教师:陈良煜 教研室主任:高斌 成教院院长:蒋东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就个性而言,李白是酷爱自由、任侠放纵,崇尚自然,蔑视权贵的人,他的思想较复杂,儒、佛、道、仙、侠等对他有影响。他又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信,这就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 他运用诗较多,且最有个性的是古题乐府,歌行及绝句。李白的乐府虽用古题,却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现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二是用古题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类诗中李白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与情绪融入诗中。除了古题乐府外,李白写得最能体现其特点的还有歌行体(或称七言歌行)。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把抒情诗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特点是感情强烈,一气直下,纵笔挥洒,淋漓酣畅。李白的绝句,大都写得清新自然,而又含蓄丰富,有无尽情思。 关键词:浪漫主义;意象;清新

目录 一前言―――――――――――――――――――――――――1 二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1 三想象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相结合―――――――――――――3 四意象的壮美和优美―――――――――――――――――――5 (一)李白诗的壮美意象――――――――――――――――5 (二)李白诗的优美意象――――――――――――――――6 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7 参考文献―――――――――――――――――――――――――9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论李白诗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飘逸不群的个性和开阔的胸怀,表现他渴望自由的思想;借月对理想境界的创造表现了诗人哲学的思考。诗人描写明月,总是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体现出诗人人道主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意象 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中的组合。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据我国前辈学者对李白诗的统计,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20余首,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明月意象共出现76次,居于天、地、日、月、云、雪六种运用最多的天象类意象之首。前代画家爱画李白捉月图、李白泛月图;《唐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彩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与其说是以讹传讹,不如说是它反映了李白与月的一种不同寻常的关系。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复杂,最为全面,也最完美,其诗从忆乡、思念亲人、同情好友、解愁、赞美歌颂、浪漫主义等几方面来借月抒怀,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本文将从李白的诗歌中摘取几首写月的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李白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一)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喜欢借月抒怀,表现他狂放的性格;追求个性自由。 自先秦至唐,月都被人们尊奉为神。而在李白的诗中,月亮的神性减少了,更具有了人的特征,它是诗人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白,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还是诗人的旅伴:“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他的信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可以留:“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蒿山》);或以赊:“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日华及中书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总之,天上事与人间事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李白诗中的月亮与民间所崇拜的月神并不合拍,且李白又与月亮结下了如此不解之缘,这似乎矛盾。然我们仔细考察李白的个性气质与生平遭际即可解开其中奥秘。李白追求高标远致和超尘脱俗,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他之所以好游,就是为了标举自己的高致,而隐居,是由于他想超越世俗现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即遍游名山,三年长安供奉生活之后,隐居蜀中,出蜀后再度漫游。这种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傲岸不屈、卓然特立的伟岸气质和瓮盎乾坤、秕糠万物的豪迈气概。由于诗人处处与现实不合,为了任情放诞、随性适意,他把目光投向了仙界,通过仙化的途径来塑造自我形象。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是中国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的诗歌作品把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的诗歌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李白诗歌的特色。李白诗歌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色呢?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诗歌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在《行路难》中说:“行路难,行路难”说明作者面对眼前的现实的时候,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岐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使作者感到自已前途一片茫然。但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由于他有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岐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将会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此诗句在气势上波澜起伏,跳跃纵横,既显示了诗人对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宣州谢眺楼饯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流水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理想。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日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朝来。诗人感到徒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只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全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满腔忿慨喷薄而出,滚滚滔滔。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强烈愤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永王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永王被肃宗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被判流放夜郎。在《与史郎中钦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李白创作的诗歌来看,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龙慧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对其精神建构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关键词:李白诗歌漂泊感 前言 公元725年,也就是开元13年,李白25岁,大约在这年秋天的时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李白四处漂泊,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可以说,漂泊感在其诗歌作品上烙下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影响。所谓漂泊感,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1]。李白的诗歌正是其在漂泊生涯中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漂泊的一生 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与其一生的遭遇密切相关,研究其“漂泊的灵魂”,首先要了解其漂泊的人生。 (一)安陆时期 这是李白第一次流浪的时期,是李白实现济世理想的奋斗期,这一时期自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为了踏上仕途,他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举”。由于“士志于道”的思想、名士传统及时代召唤等原因,李白“伏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漫游兼求仕。 这一时期自开元十年始。诗人的“事君”、“荣亲”的忠孝观念与建功济世的理想紧密相连,成为支配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长安供职时期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浅谈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 禄宏林 摘要:本文从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创作风格、艺术成就及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浅述: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也来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身世、行踪和家庭,异说纷纭,他的思想性格更是非常独特,旷世少有。李白的思想性格。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体现。其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三、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一位,体现在他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生平、思想品格、创作风格、意象、影响 正文: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一代显赫文学,其诗人之多,可谓不胜枚举;其作品之盛,可谓洋洋大观,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摘要: 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夸张艺术比喻想象清新质朴 正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 姓名: 专业: 班级: 起止日期: 指导教师: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学生填写) 题目: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实习及论文等用纸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其中丰富的想象以及奇妙的语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他的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众多诗词中都给人一种万千瑰丽的想象空想,无不让世人赞叹他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而正是李白的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将就诗人李白诗歌的风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一、风格特征分析 (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由于李白爱好游历山川,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很多是描写山川以及风景的,这些诗歌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气势,“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当中的诗句,这句诗深刻的表现出了诗人郁郁寡欢的心情,而“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又转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秋空图,顿时体现出了豁达的胸怀。同样,在《行路难》当中依然反映出了诗人的丰富情感,以及变化莫测的风格特点。 纵观李白的诗歌,绝大多数的诗歌都是对仕途的创作,因此也反应出了复杂的情感。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正是反映出了诗人的不满于生活的心理状态。更对社会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所以,李白的诗歌在情感表现方面较为直接,其中的磅礴气势和变化多端的气势留溢在诗歌当中,题浪漫主义特点十分明显[1]。 (二)万千的瑰丽想象 这一特点也是李白诗歌的又一突出表现。在他的很多诗歌当中都反映出了对于解放个性以及追求自由的的内容。尤其是在心理上的表现更为明显。而就具体的诗歌来说,那些对于山川等的写作对个人情感表现的十分明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夜飞度镜湖月”是诗人的想象,想象自己一夜间成仙,这种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2]。“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充分的将古今衔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当然,这也与实现李白对明月意象的灵性魅力的开发分不开。 正如陶渊明的“菊”,陆放翁的“梅”一样,李白的“月”也融化了诗人的风格,成为诗人理想的化身。大诗人李白现存的诗中涉及咏月的就有382首,占总数的38%。“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明月在诗人的点染下姿态万千,其创造的明月意象多达八十多种。 一、千姿百态的明月 李白诗中之月,千变万化,姿态万千。就月之形状而言,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圆月,“悠忽城西月,清天玄玉钩”(《挂席江上待月有怀》)的弯月;就月之位置而言,有“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的山上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混花时”(《初月》)的海上月;就观月角度而言,有“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才归深山》)的树梢挂月,“摇荡女萝枝,半挂清天月”(《忆秋浦旧游》)的半挂之月,等等。 李白诗中的月亮,有朝夕夜昼的变化,升降起落的变化,阴晴圆缺的变化,还有时令季节的变化,情态意味的变化,色彩斑斓的变化,也便有了:晓月、夜月;升月、落月;满月、新月;春月、秋月;凉月、寒月;皎月、清月。 诗中月辉映在城楼阁户,有城月、楼月、闺月、户月;诗中月摇曳在花明绿影之间,有花月、萝月、松月、绿萝月;诗中月洒落在山石滩涂之上,有山月、石上月、沙上月;诗中月辉映在溪池湖海,有溪月、池月、湖月、江月、水月、冰月。[2] 李白与明月相伴,浪迹天涯,有巴月、淮月、秦地月、楚关月、边月;明月与诗人相随,漫游神州,由峨眉月、潇湘月、秋浦月、金陵月、天门月、苍江月、洞庭月。此外,还有新月、高月、归月、梦月、禅月,悲怆凄凉的坟上月,充满神话色彩的瑶台月,等等。诗人把月比作白玉盘、飞天镜、瑶台镜,诗人还泛月、步月、乘月,甚至揽月、寄月、借月、赊月。在李白诗中无不可入月,如:“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越女词》其五),“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三),“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初玄明月”(《庐山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举杯邀明月,对影城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等。 李白的“沙月”、“石上月”迥异于前人,创造了新的明月意境。如:“目皓石上月,心清月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前人多从流动的角度描写和刻画明月,将月光比作流水,而李白之“沙月”“石上月”则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像映衬出月之皓月之皎。月光虽白于沙石,但当其投射在沙石上时,却愈显其皓其皎。与其说,这时光之色彩,倒不如说是心之感受。诗人以沙石作月之陪衬从通常流动的意象中发掘出超流动的意象。 不仅如此,其复合意象秋月、闺月和乡月也异于前人。自宋玉《九辩》叹息“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就成了诗学中一个重要母题,至建安曹丕将秋与月结合为统一的意象,除南朝秋月所照是甜俗的男女之情,其余皆是借月悲秋。李白一改宋玉以来的悲秋情调,使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情感,如《古风》第三十二的“西陆玄海月”。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内容摘要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扬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技巧,并使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在诗作中达到高度的统一,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研究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重点应了解他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才能真正得到李白诗歌的精髓。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特色诗歌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是唐代诗坛的一位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在继承庄子、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浪漫主义的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的确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因此,本文在探讨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的同时,重点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一、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成因 将李白放在盛唐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来分析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无疑会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1.时代的影响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 首先,由于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唐玄宗元年间,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高度的民族

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 其次,唐王朝采取了开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封建礼教相对松驰,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它与诗人们宣泄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反映得更强烈,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 2.李白个人的经历 李白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李白饱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与雄伟,留下了众多的名句。这些诗句,想像力惊人,夸张大胆,有的还善用了一些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在求仙访道中,他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分析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综而论之,是豪放飘逸,这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摘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具有很鲜明的独创性。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他的这首名作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及其成因。该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次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行前以此诗书赠友人。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 关键词: 浪漫主义特色(强烈、奇诡、跳跃、逸宕)成因 正文: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李白以其飘逸、豪放的浪漫主义诗风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他却在求仙访道的途中,又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而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以高歌祖国名山大河的神奇与秀丽、险伟与阳刚为主,配以作者奇特的想象与感受,融入更多的美学象征成分,创造出浩淼博大的艺术境界,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作传统的新天地,从而影响并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那么,如何来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一、李白诗歌概述 盛唐文化,孕育出无数杰出诗人,李白无疑是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

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的多处使用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高洁不群,淡视财富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必有所本,本为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1。关于意象,古今文人论者多有精彩评论,胡应麟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胡应麟《诗薮》)“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2 。意象不独是诗歌写作的焦点,同时也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同样留下了众多形象鲜明、内蕴丰厚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意象是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绝生命体验的再现,焕发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和复杂的人文精神积淀。本文将联系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浅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表达的多重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往往会影响着这个人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青年是的李白所处的唐朝有着怎样的一个社会现状。玄宗前期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城市繁荣,交通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的发展也到了高峰,同时,唐代突破力以往的取士制度,以科举取士为主,兼具其他方式。这使得中小地主家的子弟也有可能登上仕途,从而光宗耀祖,因此这个阶层的人普遍都有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入市的态度,都想“觅封侯”,这个时期

的人们都充满了希望,李白的青年时期就处于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的大环境中。同时,李白本身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商贾之家,在物质上比较富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大都充满了浪漫、明丽的色调。金玉意象的使用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金玉意象的使用并不仅仅表达富足之气,也有嘲讽权贵等多种意义。 一、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 提到李白,我们立刻联想到的关键词就是浪漫、豪放。他的诗歌色彩明丽,尤其是其早期作品,更是充满了一种富贵之气,当然这也与盛唐繁荣的经济状况有关系。他做于开元八年的《登锦城楼散花楼》《江上吟》中分别提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金窗银钩、玉箫金管,明丽的色彩背后也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富贵之气。他在称赞别人时说:“昔亿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城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一年散金三十万”,这是何等大的手啊!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长安后,一时间,备受恩宠,“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此时的李白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但当年的富贵、恩宠却是跃然纸上的。然而,富贵并不是李白所追求的,他要的是建功立业。虽然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在诗歌中却留下了他的殷切期盼“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行行且游猎篇》)。名贵的“玉鞍”“金鞭”所承载的正是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意愿。 二、高洁不群,淡视财富

古诗中常见意象_整理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文化含义及理解(第一编) (一)树木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子 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月等意象,把自己与情人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二)花草类 1.红叶 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相传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之意。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3.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出现的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李白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作为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下面我就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李白诗歌的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一)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一个阅历丰富的诗人,隐居读书、漫游山水、追求功名、求仙学道,伴随了他的一生。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细致客观的描绘,而是经常通过简练的语言来作直捷爽快的抒发,他的诗不是回旋掩抑,而是喷薄而出,奔腾直泻。 李白诗歌的强烈主观抒情性,不仅仅表现在那些直抒胸臆的作品中,在那些描写祖国山川的篇章中,同样跃动着胸襟远大、性格傲岸的诗人自我。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是李白诗歌的又一重要特色 与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相关联,丰富奇特的想象,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一方面,他善于借助梦境仙界,描绘一个瑰丽的理想世界,从而形成与现实的对比,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三)大胆的夸张与新奇的比喻,使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更加突出 李白诗歌运用夸张大胆又合理,而且往往与新奇的比喻结合运用使浪漫主义特色更加突出。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