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避障问题

机器人避障问题
机器人避障问题

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机器人的避障问题,建立了两个相应的数学模型。

模型一:针对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的问题。研究了机器人从出发点到目标点,以及从出发点经过若干目标点最终回到出发点的两种情况。

首先,证明了具有圆形限定区域的最短路径是由限定区域的部分边界(部分圆弧)以及与之相切的直线段组成;

其次,依据证明结果,最短路径一定是由线和圆弧组成,以线圆结构建立了最短路径与时间的通用优化模型,解决了无论路径多么复杂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线圆结构来求解的问题;

再次,对于途中经过若干目标点最终再回到出发点的问题,采用在拐点和节点都用最小转弯半径的的方案进行计算;

最后,对机器人所走最短路径可能性较大的几条路径进行分割,再用通用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机器人行走的最短路径如下:

路径总距离(单位)总时间(秒)

→ 471.0372 96.0176

O A

→853.7001 179.5340

O B

→1095.1 224.7865

O C

→→→→2762.5 581.4193 O A B C O

模型二:针对机器人避障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研究了行走总时间(即机器人走直线和圆弧所用的时间之和)会随转弯圆弧的圆心和半径的变动而改变的情况。

首先,分析在半径一定、圆心在直线OE上运动的情况,得到半径一定时的最短时间路径的最优方案;

然后,以转弯圆弧过E点为条件,通过调整半径的大小,得出最短时间路径的最优方案;

最后,以以上两种方案为依据,得到O A

→的最短时间路径为:圆心为(82,208),T=(秒)。

12.828

r=(单位),94.2284

本文还对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推广,对于智能设备的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最短路径最短时间路径线圆结构最优化模型

1问题重述

1.1 背景资料

(1)图1(见附录B )在原点O(0,0)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而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其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如表(见附录A )。

(2)在图1(见附录B )的平面场景中:

a.在障碍物外选一点作为机器人将到的目标点(目标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

b.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机器人的转弯路径),而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

c.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要求满足机器人行走路线与障碍物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若发生碰撞,那么机器人将无法完成行走。 (3)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05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

为2

100.1()1e

v v

v ρ

ρ-==

+,其中ρ是转弯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

将发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1.2 问题提出

问题一 建立机器人从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数学模型。对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中,计算机器人从O(0, 0)出发,O →A 、O →B 、O →C 和O →A →B →C →O 的最短路径。

问题二 :机器人从O(0,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注:要给出路径中每段直线段或圆弧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机器人行走的总距离和总时间。

2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2.1模型假设

1.假设机器人为一个质点。

2.假设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准确无误。

3.假设机器人的速度不受其他外部因素影响。

2.2 符号说明

L :路径的总长度

i d :第i 条路径的总长度(1,2,3i = ) j l :第j 段圆弧的长度(1,2,3j = )

r :转弯圆弧所在圆的半径

k :障碍物上的任意点与行走路径之间的最短距离 T :机器人走完路径所用的时间

3 问题分析

3.1问题一的分析:

问题一中要求求机器人从定点O (0,0)按照一定的行走规则绕过障碍物到达目标点的最短路径。

首先,平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两点间所连直线段,当其所连直线段与障碍物相交时,必须要有折线路径,因此我们要猜想并证明当走折线时两点的最短路径。

其次,画出机器人行走的危险区域,则其拐点处为半径为10个单位的四分之一圆弧。

再次,列出机器人经过拐点处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并分别分析出机器人经过不同种拐点时的,最短路径的计算方法,这里可采用拉绳子的方法(比如求R和A之间的最短路径,那么R和A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用一段绳子连接来表示,以拐角处的圆弧为支撑拉紧,即这段绳子的长度便是R到A的一条可能的最短路径)。

最后,列出机器人从定点O到各目标点可能性较大的最短路径,然后比较其大小,从而得到其最短路径。

3.2问题二的分析

问题二中要求求机器人从定点O(0,0)出发,按照一定的行走规则绕过障碍物到达目标点的最短时间路径。

首先,我们把机器人行走的危险区域用包络线画出,那么在拐角的四分之一的圆弧是半径为10个单位的圆。

然后,由题知最短行走时间与半径和圆心的变化相联系。所以先确定半径,分析当圆心符合什么关系时的行走时间最短。再分析半径的变化范围,求在什么条件下时间符合最短。

其次,将半径和圆心的关系联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最短时间模型。

最后,根据最短时间路径模型,利用MATABL编程求解机器人从O(0,0)出发到A的最短时间路径。

4 模型建立与求解

4.1猜想证明

首先证明一个猜想,一个圆形限定区域的最短路径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平面上的最短路径(即直线段),另一部分是限定区域的部分边界(即圆的部分弧长),这两部分是相切的。

证明:如图4-1,假设在平面中有(,0)

A a

B a两点,中间有一个半圆形的障

和(,0)

碍物,证明从A到B的最短路径为

A EF B。

图4-1 猜想示意图

平面上两点最近距离为两点间所连直线,但连接两点的线段于障碍物相交,所以设

法尝试折线路径。在y 轴上取一点(0,)C y ,若y 适当大,则折线ACB 与障碍物不相交,折线ACB 的长度为:22

||2a +y =AC B 。

由上式可知,||ACB 随着y 的减小而减小,即1y y →、1→C C ,当无限趋近时1AC 、

1C B

与障碍物相切,切点分别为E 和F ,显然1A C B 是这种折线路径中最短的。由于满足

02

πα<<

的角满足tan α

α

<,所以易知 EF 小于1E C F 的长, 即 1

EF EC F <,从而 1

AE EF FB AC B ++<,记线段A E 、 EF 、线段F B 为 A EF B ,那么 A EF B 比任何折线路径都短。

下面再考察一条不穿过障碍物的任何一条路径,设其分别于OE 和OF 的延长线交与P 、Q 两点,记A 和P 之间的路径长度为A P ,因为A E E O ⊥,所以AP AE >,从而

AP AE >,同理可得BQ BF >。

再来比较PQ 之间路径长度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和

E F 的长度的大小。若PQ 之间的路径可有极坐标方程()ρρθ=,则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ρ>,可得:

π

ρ

ρθθ=

+≥

?

?

2

2

d d -

-3

PQ EF

即路径 A PQ

B 的长度超过路径 A EF B 的长度。 综上证明,足以说明了 A EF

B 满足条件A 到B 的最短路径。

4.2模型一的建立

有了4.1中的定理,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起点到目标点无论中间障碍物有多少,最短路径都应该是若干个线圆结构所组成。在本题中存在障碍物的状况,且障碍物在拐点处的危险区域是一个半径为10的圆弧,所以结合定理,我们易知,求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中的转弯半径我们应该按照最小的转弯半径来算才能达到最优。

线圆结构4-21

(1)如上图,设11(,)A x y 为起点,22(,)B x y 为目标点,33(,)C x y 和44(,)D x y 分别为机

器人经过拐点分别于隔离危险线拐角小圆弧的切点,圆心为55(,)O x y ,圆的半径为r ,

A B 的长度为a ,A O 的长度为b ,B O 的长度为c ,角度α∠=A O B , β∠=AOC , γ∠=BOD ,

θ

∠=C O D .求 AC D B 的长度,设为L

. 解法如下:

如上图可得有以下关系:

22

21212

2

515122

5252a ()()b ()()

c ()()

?=-+-??=-+-??=-+-??

x x y y x x y y x x y y

AOB ?在中:

=arccos

βr b

在Rt AOC ?中:

arccos

γ=r c

所以:

2θπαβγ=---

从而可得:

22

22

θ=

-+

-+L b r c r r

时间: 2

22

2

2

100.15551r

T b r c r r e

θ-=

-÷+

-÷+÷

+

(2)而对于下图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直接采用线圆的结构来解决,需要做简单的变换。

情况一:

线圆结构4-22

如图4-22, 假设两圆心坐标分别为11(,)O x y 和22(,)'O x y ,半径均为r ,则很容易求

222

arc cos(

)

2α+-=b c a

bc

出M 点的坐标为(

12

2

x x +,

12

2

y y +)。

这样就可以用点M 将A 到B 的路径分为两段,便可利用(1)中的方法,先求A 到

M 的路径的长度,再求M 到B 的路径的长度,两段之和即为A 到B 的路径的长度。同理如果有更多的转弯,同样可以按照此种方法分解。

情况二:

线圆结构4-23

这里依然设圆心坐标分别为11(,)O x y 和22(,)'O x y ,半径均为r ,便可以得到:

2121

'-=

-O O y y K x x

那么OO '直线方程为:

11()'=-+O O y K x x y

因为公切线D E 与'OO 平行,那么DE 的直线方程可以表示为:

11()'=-++O O y K x x y C 其中:

2

1'

=+O O C r K

圆O 的方程:

2

2

11()()10

x x y y -+-=

圆O`的方程:

2

2

22()()10

x x y y -+-=

则把公切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可以求得切点D 和E 的坐标。通过D 和E 的坐标可以求出D E 中点G 的坐标,即用点G 作为分割点可以将上图分割成两个4.21所示的线圆结构,那么就可以对其进行求解。同理多个类似的转弯时,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进行分割。

4.3 模型二的建立

对于从起点经过若干点然后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因为不能走折线路径,因此就必 须考虑在经过路径中的一个目标点时转弯的情况。为了使这个问题研究更加方便,再来证明另一个猜想:如果一个圆环可以绕着环上一个定点转动,那么过圆环外两定点连接一根绳子,并以该圆环为支撑拉紧绳子,达到平衡状态时,圆心与该顶点以及两条切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共线。

图 4-31

证明猜想:

如图4-31所示,E 点就是圆环上的一个顶点, AC D B 就是拉紧的绳子,2

O 就是切线A C 和B D 的延长线的交点,证明1O 、E 、2O 三点共线。

我们可以用力学的知识进行证明,因为是拉紧的绳子,所以两边的绳子拉力相等,

设为

F ,它们的合力设为0 F ,定点对圆环的作用力设为1 F 。

那么由几何学的知识可以知道0

F 一定与12 O O 共线,而又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

F =-1F

即12

O O 与2 EO 共线。

综上所述1O 、E 和2O 三点一定共线。

有了以上这个定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模型:

如图4-32,要求求出机器人从A 绕过障碍物经过M 点到达目标B 的最短路径,采用以下方法:

用一根钉子使一个圆环定在M 点,使这个圆环能够绕M 点转动。然后连接A 和B 的绳子并以这些转弯处的圆弧为支撑(这里转弯处圆弧的半径均按照最小转弯半径来计算),拉紧绳子,那么绳子的长度就是A 到B 的最短距离。可以把路径图抽象为以下的几何图形。以下为对这段路径的求解:

图4-32

如图4-32,11(,)A x y 是起点,22(,)B x y 是终点,133(,)O x y 和344(,)O x y 是两个固定的圆,2O 是一个可以绕(,)M p q 点转动的圆环,三个圆的半径均为r ,C 、D 、E 、F 、G 、

H 均为切点。a 、b 、c 、e 、f ,分别是1A O 、12O O 、2A O 、3A O 、23O O 的长度。A 、

B 、1O 、3O 均是已知点,2O 是未知点。那么最短路径就可以表示为:

L AC CD

DE EF FG GH HB =++++++ 因为2O 点的坐标未知,所以我们就不能用模型一中的线圆结构对其进行求解。故得先求出2O 点的坐标。设2O 坐标为(,)m n ,1∠A O C 、12∠AO O 、21∠AO O 、23∠AO O 、32∠O O F

分别为αi (1,2,3,4,5i =),1∠C

O D 、2∠EO F 、2∠E O M 分别为1θ、2θ、θ。这样便有以下关系:

2

2

13132

2

3322

1122

14142

2

44()()()()()()

()()()()

?=-+-??=-+-??=-+-??=-+-??=-+-??

a x x y y

b x m y n

c x m y n e x x y y f x m y n

在1Rt AO C ?中:

1arccos

α=r a

在12?AO O 中:

2

2

2

2arccos

2α+-=a b c

ab 2

2

2

3arccos

2α+-=b c a

bc

在23?A O O 中:

22

2

4arccos

2α+-=c f

e

cf

在2?Rt N O F 中:

52arccos

α=r f

则:

1122345

32

32

πθααπθααα?=--???

?=---?? 又因为2M O 一定会在2∠EO F 的角平分线上,所以满足:

2

2

θθ=

2θ我们采用向量的形式来求,易知12

O O 的一个方向向量:

212(1,)-=- y m x n

l

而2 O E 与12

O O 垂直,故其一个方向向量:

222(1,)x n l y m

-=--

而: 2(,)=--

O M p m q n

所以:

2222ar c cos ||||

θ=

l O M

l O M 综合以上式子可以求得2O 的坐标,从而可以得出路径的长为:

2

2

22

1202(

)2

f L a r r b r r l θθ=

-++++-+

0l GH

HB =+,这可以采用模型一中的线圆结构来求解。

4.4问题一的求解

(1)如图4-41,质点从O 点到达目标点A 有两条路径,即1d 、2d 。

图4-41 O A →的路径图

用MATLAB (程序见附录C )求解得:1 471.0372d =

2 498.4259d =

其中,每一条路径我们划分为几个由线圆结构组成的部分,每个部分的起点、终点、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行走的总距离如表1:

表1 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时间表

路径

起点坐标、终点坐标 圆心坐标 总距离(单位) 总时间(秒) 1d (0,0) (300,300) (80,210) 471.0372 96.0176 2d

(0,0) (300,300)

(230,60)

498.4259

101.9130

由12d d <,则质点从O 到达目标点A 的最短路径为471.0372。 (2)如图4-42,质点从O 到达B 有四条路径1d 、2d 、3d 、4d 。

图4-42 O B →的路径图

用MATLAB 求解得:11063.458d = 21046.662d = 3877.3840d = 4 853.7001d =

路径所过的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总时间如表2所示:

表2 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时间表

路径

起点坐标、终点坐标 圆心坐标 总距离(单位) 总时间(秒)

1d

(0,0) (240.02,370.64) (230,60)

1063.458

115.0560

217.9254

(240.02,370.64)(100,700) (270,680) 102.8694

2d (0,0) (222.5,180.2)

(230,60) 1046.662

77.5135

196.4425 (222.5,180.2) (237.48,415.65) (235,300) 48.0644 (237.48,415.65) (185,565)

(220,530) 36.4392 (185,565) (100,700)

(150,600) 34.4254

3d (0,0) (175.5,255)

(80,210) 877.3840

69.5426

182.7327 (175.5,255) (237.48,415.65) (235,300) 42.3255 (237.48,415.65) (185,565)

(220,530) 36.4392 (185,565) (100,700)

(150,600) 34.4254

4d

(0,0) (96.68,373.05) (60,300) 853.7001

79.0737 179.5340 (96.68,373.05) (185,452.5) (150,435)

26.1278 (185,452.5) (230,500)

(220,470) 20.2564 (230,500) (185,565) (220,530) 19.6507 (185,565) (100,700)

(150,600)

34.4254

由4321d d d d <<<,则质点从O 到达目标点B 的最短路径为853.7001。

(3)如图4-43,质点从O 到达C 有两条路径1d 、2d

图4-43 O C →的路径图

用MATLAB 求解得:11217.96d =

21095.1d =

路径所过的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总时间如表3所示:

表3 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时间表

路径 起点坐标、终点坐标

圆心坐标 总距离(单位) 总时间(秒)

1

d (0,0) (300,292.5)

(80,210)

1217.96 95.5899

234.5964 (300,292.5) ( 416.67,343.33) (400,330)

28.6260

(416.67,343.33)(650,436.4632) (550,450) 58.0431 (650,436.4632) (730,560) (720,520) 32.8630 (730,560) (700,640) (720,600) 19.4744

2

d

(0,0) (317.83,89.762) (230,60)

1095.1 66.8231

224.7865

(317.83,89.762) (455,150) (410,100)

35.6817 (455,150) (610,360) (500,200) 53.4106 (610,360) (730,560) (720,520) 49.3967 (730,560) (700,640)

(720,600)

19.4744

由21d d <,则质点从O 到达目标点C 的最短路径为1090.8。

(4)由上面计算对比可知0经过A、B、C再回到O的最短路径只有一条,如图4-44所示:

图4-41 O A B C O

→→→→的路径图

用MATLAB求解得:2762.5

d=

路径所过的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总时间如表4所示:

表4 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时间表起点坐标、终点坐标圆心坐标总距离总时间(秒)

(0,0 )(181.465,258,.536)(80,210)

2762.5 70.8826

581.4193

(181.46,258.54)(265.969,421.64)(292.92,307.07)53.9222 (265.969,421.64)(185,565)(220,530)35.8415 (185,565)(137.61,650.66)(150,600)23.6798 (137.61,650.66)(189.33,696.43)(107.07,692.93)36.4552 (189.33,696.43)(320,680)(270,680)28.2384 (320,680)(400,670)(370,680)19.1774 (400,670)(460,705)(430,680)20.2880 (460,705)(605,740)(540,730)27.2880 (605,740)(730,560)(670,730)28.1195 (730,560)(685,685)(707.07,647.07)16.5454 (685,685)(710,620)(720,600)66.8231 (730,560)(610,360)(720,520)35.6817 (610,360)(455,150)(500,200)53.4106 (455,150)(317.83,89.762)(410,100)49.3967 (317.83,89.762)(0,0)(230,60)15.7092

4.5 最短时间路径模型建立与求解: 4.

5.1模型的建立

在求解从起点到达目标点的最短时间路径的状况中,圆心和半径是变化的。

首先,当半径一定时,根据绳子拉紧法可知,圆弧与障碍物的外弧(即E 点)相切时为最优方案。如图4-51:

图4-51

当半径变化时可得出不同半径的最优方案如图4-52:

图 4-52

由绳子拉紧法可知O 、1O 、2O 会有一个公共的切点(即直线A B 到圆O 的最远点E 点) 设11(,)A x y ,22(,)B x y ,33(,)O x y ,圆O 的半径为r ,则直线A B 的方程为:

211121

()y y y x x y x x -=

-+-

则直线''A B 的方程为 :

211121

()y y y x x y C x x -=

-++- (1)

圆O 的标准方程为:22233()()x x y y r -+-= (2) 联立方程(1)、(2)可以得出E 点坐标44(,)x y 。

根据模型准备二可以得出O 、E 和1O 三点一定共线,同理O 、E 和2O 三点一定共线,由此可以得出圆心在OE 这条线上运动,不断改变半径的大小,求出最优解。

4.5.2模型的求解:

机器人从O 点绕过障碍物5到达A 点的最短时间路径如图 4-53

图 4-53

利用模型建立的方法,对路径1d 、2d 求解,可以求出E 点坐标为(72.928,217.07),1E 点的坐标为(237.07,52.928)

,那么圆心运动所在直线方程为:290y x =-+,改变半径大小,求出与做出对各方案的进行进一步优化,再将各值代入程序(程序见附录

C )中,分别计算得出路径1d 、2d 的最优方案为: 94.2284=T ,199.7219T = 路径所过的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总时间如表5所示:

表4 线段或圆弧的起点、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总距离和时间表

路径

起点坐标、终点坐标 圆心坐标 总距离(单位) 总时间(秒) 1d (0,0) (300,300) (82,208) 471.1239 94.2284 2d

(0,0) (300,300)

(228,62)

498.5869

99.7219

由<1T T ,则质点从O 到达目标点C 的最短时间为94.2284(秒)。

5模型评价与推广

5.1模型的评价

优点:1)在建立模型前做了预备知识,对怎样选取才为最短路径进行了证明和说明,为路径在优化过程中提供了依据。

2)模型列出了机器人从定点O到各目标点可能性较大的最短路径,并且采用编程来解出各路径的距离,使得模型的求解更加完善和精准。

3)模型一的的建立中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进行求解,简单易懂且便于推广。

4)本文通过利用数学工具,对建立的最短路径模型进行求解,具有科学性。缺点:1)该模型不适用于较多的障碍物,否则计算就显得较为繁琐,耗时太多,不能达到全局最优。

2)当障碍物为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时,就不能用此计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6.2模型的推广:

1)本模型的建立解决了机器人避障问题,采用了解析几何和拉紧绳子的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该模型的方法和思想还可应用与其他类似问题,如:无人汽车、遥控机器自行躲避障碍物的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只需稍微改动模型即可。

2)模型方便、直观,可以实现计算机模拟。

6参考文献

【1】吴振奎王全文主编《运筹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吴建国主编《数学建模案例精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5

【3】姜启源谢金星叶俊编著《数学模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4】孙祥等编著《MATLAB7.0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5】复旦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

【6】周培德,计算几何—算法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 附录

附录A

障碍物的数学描述

编号障碍物名称左下顶点坐标其它特性描述

1 正方形(300, 400) 边长200

2 圆形圆心坐标(550, 450),半径70

3 平行四边形(360, 240) 底边长140,左上顶点坐标(400, 330)

4 三角形(280, 100) 上顶点坐标(345, 210),右下顶点坐标(410, 100)

5 正方形(80, 60) 边长150

6 三角形(60, 300) 上顶点坐标(150, 435),右下顶点坐标(235, 300)

7 长方形(0, 470) 长220,宽60

8 平行四边形(150, 600) 底边长90,左上顶点坐标(180, 680)

9 长方形(370, 680) 长60,宽120

10 正方形(540, 600) 边长130

11 正方形(640, 520) 边长80

12 长方形(500, 140) 长300,宽60

附录B

图1 包含12个障碍物的800×800的平面场景图

附录C

程序1:

%T:初始点 V:转弯圆弧圆心 W:到达点

function result=zongchang(T,W,V,r)

TV=sqrt((T(1)-V(1))^2+(T(2)-V(2))^2);

TW=sqrt((T(1)-W(1))^2+(T(2)-W(2))^2);

VW=sqrt((V(1)-W(1))^2+(V(2)-W(2))^2);

alpha1=acos((TV^2+VW^2-TW^2)/(2*TV*VW));

alpha2=acos(r/TV);

alpha3=acos(r/VW);

alpha4=2*pi-alpha1-alpha2-alpha3;%alpha4为转弯圆心角

TS1=sqrt(TV^2-r^2);%TS1,TS2均为圆弧切线%

S2W=sqrt(VW^2-r^2);

S1S2hu=r*alpha4;%弧长

L=TS1+S1S2hu+S2W;L%求解一次转弯所经路线总长

T=TS1/5+S1S2hu/2.5+S2W/5;T%求解一次转弯所经路线总时间

程序2:

%求当两圆公切线与两圆圆心连线相平行时,两圆公切线的中点坐标function f=qingkuang2(O,O1,r)%两原点的坐标O,O1,以及圆的半径syms x y y1;

k=(O1(2)-O(2))/(O1(1)-O(1));%求出两原点间线段的斜率k

c=r*sqrt(1+k^2);%与两原点构成线段平行直线平移的距离c

y1=k*(x-O(1))+O(2)+c;

y2=vpa(simple(y1),5);%化简以后的表达式

f1=r^2-(x-O(1))^2-(y-O(2))^2;

f2=r^2-(x-O1(1))^2-(y-O1(2))^2;

f3=y-k*(x-O(1))-O(2)-c;

s=solve(f1,f3);

x1=vpa(s.x,7);

y3=vpa(s.y,7);

s1=solve(f2,f3);

x2=vpa(s1.x,7);

y4=vpa(s1.y,7);

x=vpa((x1(1)+x2(1))/2,5)

y=vpa((y3(1)+y4(1))/2,5)

程序3:

%求解最短时间

function result=sj(T,W,V,r)

TV=sqrt((T(1)-V(1))^2+(T(2)-V(2))^2);

TW=sqrt((T(1)-W(1))^2+(T(2)-W(2))^2);

VW=sqrt((V(1)-W(1))^2+(V(2)-W(2))^2);

alpha1=acos((TV^2+VW^2-TW^2)/(2*TV*VW));

alpha2=acos(r/TV);

alpha3=acos(r/VW);

alpha4=2*pi-alpha1-alpha2-alpha3;%alpha4为转弯圆心角TS1=sqrt(TV^2-r^2);%TS1,TS2均为圆弧切线%

S2W=sqrt(VW^2-r^2);

S1S2hu=r*alpha4;

v=5/(1+exp(10-0.1*r^2));

T=(TS1+S2W)/5+S1S2hu/v%最短时间

2012年数学建模机器人避障问题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直线逼近法等规律来解决机器人避障问题.对于问题一:要求最短路径运用直线逼近法证得圆弧角三角形定理,得出结论:若一大圆弧角三角形完全包括另一小圆弧角三角形,则该三角形曲线周长必大于小的三角形周长.那么可知机器人在曲线过弯时,选择最小半径可满足路径最短,即为10个单位半径,通过观察可得可能的所有曲线,通过仅考虑直线段的大致筛选选出总长较小、长度相近(之差小于100)的曲线,然后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对相关切点,进而求出各直线、曲线的长度,求和可得最段路线.对于问题二:通过对机器人过弯规律2 1.0100 e 1)(ρ ρ-+= =v v v 的分析可知,当过弯 半径13ρ=时,机器人速度达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再大就无变化了,那么可分两种情况考虑:1)当13ρ>时,过弯速度无变化,但由圆弧角三角形定理可知,此时随着ρ的不断变大,其路线总长不断变大,这时ρ越小O A →所用时间最短;2)当13ρ≤时,统计计算ρ分别为10、11、12、13时,过弯速度v 也不断变化,计算所用时间发现随ρ不断变大,O A →所用时间越短,此时当13ρ=时,时间最短.综合上述可知:当 13ρ=时,时间最短. 关键词: 质点机器人 安全范围 直线逼近法 圆弧角三角形定理 10单位半径

1 问题重述 在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中,在原点O(0, 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其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 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 2100.11 0()(1e ) v v v ρρ--==+,其中ρ是转弯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将发 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下面建立机器人从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数学模型.对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具体计算: (1) 机器人从O(0, 0)出发,O→A 、O→B 、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 (2) 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2 问题分析 2.1问题一: 该问题要求路径最短,即不要求速度与时间,则可认为以最小半径10的圆过弯. 如图2.1所示:由圆弧角三角形定理(简单证明见模型准备5.3)可知过弯时,只有采用10单位半径过弯时,才会使得过弯路径最短,因此解决问题一的过弯拐角问题均采用10单位半径过弯路径. 2.2问题二: 由于O→A 过程中,机器人至少要经过一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解题分析(建模集训)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解题分析 摘要:本文对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对最短路的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证明,建立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的几何模型,对最短时间路径问题通过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有效地解决了转弯半径、圆弧圆心位置和行走时间等问题。 关键词: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几何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机器人的应用中如何使机器人在其工作范围内为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寻找一条安全高效的行走路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在一个场景中的各种静态障碍物,研究机器人绕过障碍物到达指定目的地的最短路径问题和最短时间问题。 本文以201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为例进行研究。假设机器人的工作范围为800×800的平面正方形区域(如图1),其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静态障碍物,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如表1): 图1 800×800平面场景图

表1 在原点O(0, 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机器人不能与障碍物发生碰撞,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若碰撞发生,则机器人无法完成行走。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2 1.0100 e 1)(ρρ-+==v v v (ρ是转弯 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将发生侧翻,无法完成行走。 场景图中有4个目标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下面我们

机器人避障问题——国家一等奖论文 推荐

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分析法、图论方法、非线性规划方法,讨论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求解问题。 针对问题一,首先,通过分析,建立了靠近障碍物顶点处转弯得到的路径最短、转弯时圆弧的半径最小时和转弯圆弧的圆心为障碍物的顶点时路径最短、转弯在中间目标点附近时,中间目标点位于弧段中点有最短路径的三个原理,基于三个原理,其次对模型进行变换,对障碍物进行加工,扩充为符合条件的新的区域并在转弯处圆角化构成障碍图,并通过扩充的跨立实验,得到切线和圆弧是否在可避障区的算法,第三,计算起点、中间目标点和最终目标点和各圆弧及圆弧之间的所有可避障切线和圆弧路径,最后给这些定点赋一个等于切线长度或弧度的权值构成一个网络图,然后利用Dijkstra算法求出了O-A、O-B,O-C的最短路径为O-A:471.0372个单位,O-B:853.7001个单位,O-C:1086.0677个单位;对于需要经中间目标点的路径,可运用启发规则分别以相邻的目标点作为起点和终点计算,确定路径的大致情况,在进一步调整可得到O-A-B-C-O的最短路径为2748.699个单位。 针对问题二,主要研究的是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A点的最短时间路径,我们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考虑路径尽可能短且圆弧转弯时的圆弧尽量靠近障碍物的顶点,即确定了圆弧半径最小时的圆弧内切于要确定的圆弧时存在最小时间路径,建立以总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采用非线性规划模型通过Matlab编程求解出最短时间路径为最短时间路程为472.4822个单位,其中圆弧的圆心坐标为(81.430,209.41),最短时间为94.3332秒。圆弧两切点的坐标分别为(70.88,212.92)、(77.66,219.87)。 关键字:Dijkstra算法跨立实验分析法非线性规划模型

自动避障小车设计

自动避障小车 技术报告 前言 设计背景:在科学探索和紧急抢险中经常会遇到对与一些危险或人类不能直接到达的地域的探测,这些就需要用机器人来完成。而在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行进时自动避障是一项必不可少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自动避障系统的研发就应运而生。 我们的自动避障小车就是基于这一系统开发而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未知空间和人类所不能直接到达的地域的探索逐步成为热门,这就使机器人的自动避障有了重大的意义。我们的自动避障小车就是自动避障机器人中的一类。自动避障小车可以作为地域探索机器人和紧急抢险机器人的运动系统,让机器人在行进中自动避过障碍物。

目录 一、设计目标: (3) 二、方案设计: (4) 2.1直流调速系统 (4) 2.2检测系统 (4) 三硬件设计 (5) 3.1、SPCE061A单片机最小系统 (5) 3.1.1.SPCE061A时钟电路 (8) 3.1.2.PLL锁相环 (9) 3.1.3.看门狗Watchdog (9) 3.1.4.低电压复位(LVR) (10) 3.1.5.I/O端口 (10) 3.1.6.时基与定时器 (11) 3.1.7.SPCE061A的定时器/计数器 (11) 3.1.8.ADC、DAC (12) 3.2、超声波传感器 (12) 四软件设计 (16) 4.1软件设计各模块 (16) 4.2速度控制 (17) 4.3障碍物检测 (17) 4.4看门狗 (17) 4.5基频中断 (18)

4.6程序设计流程图 (19) 五:测试数据、测试结果分析及结论 (19) 程序附录 (21) 1.主程序: (21) 2.中断程序 (24) 3、测距程序 (28) 一、设计目标: 1.小车从无障碍地区启动前进,感应前进路线上的障碍物 后,能自动避开障碍物。 2.根据障碍物的位置选择下一步行进方向,选择左拐还是右 拐,若障碍物在左边则自动右拐,若障碍物在右边则左拐,若障碍物在正前方可任意选择左拐或者是右拐,以达到避开障碍物的目的。 3.通过利用单片机内时钟源的控制设定左拐和右拐的时间, 从而能持续前进。 4.为达到速度的可控性,需设置两个独立按键对小车进行控 速。

高教社杯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

机器人避 障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12个不同形状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途中的若干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多种情形,寻找出一条恰当的从给出发点到目标点的运动路径使机器人在运动中能安全、无碰撞的绕过障碍物而使用的路径和时间最短。由于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所以只要给定的出发点到目标点存在至少一个障碍物,我们都可以认为最短路径一定是由线和圆弧所组成,因此我们建立了切线圆结构,这样无论路径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切线圆结构来求解。在没有危险碰撞的情况下,圆弧的半径越小,路径应该越短,因此我们尽量选择最小的圆弧半径以达到最优。对于途中经过节点的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拐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的形式,另一种是适当扩大拐点处的转弯半径,使得机器人能够沿直线通过途中的目标点。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对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求解,把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用lingo 工具箱求解得出了机器人从O(0,0)出发,O→A、O→B、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利用matlab 中的fminbnd 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出了机器人从O(0,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本文提出一种最短切线圆路径的规划方法,其涉及的理论并不高深,只是应用了几何知识和计算机程序、数学工具计算,计算简易,便于实现,能搞提高运行效率。 问题一 O→A 最短路径为:OA L =471.0372 O→B 最短路径为:=1OB L 853.8014 O→C 最短路径为:4OC L =1054.0 O→A→B→C→O 最短路径为: 问题二机器人从O(0,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最短时间是94.5649,圆弧的半径是11.5035,路径长4078 .472=OA L 关键词最短路径;避障路径;最优化模型;解析几何;数学工具 一、问题重述 图1是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图,在原点O(0,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

机器人避障问题

精心整理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一个800800?平面场景里,机器人通过直线和圆弧转弯,绕过障碍物,到达目标点的问题,解决了到达目标点路径最短,以及到达A 点时间最短的问题。文章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线圆结构来求解。对于途中经过节点的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了在拐点和节点最小转弯半径的形式. O A →O →B O →C O →A →B 10个单位为50=v 对场景图中4(1)(2)1.出发,分别做圆的切线,直到终点。对于经过路径中的目标点的问题,我们采用最小转弯模式,建立优化模型,最终求的最短路径。 2.问题二要求从起始点到达A 点所用的时间最短,从题意以及生活经验可得,拐弯半径越大,所用时间越短,拐弯半径越小,所用时间越大。半径最小不低于10,取最大值时机器人应刚好未碰到4、6三角形,可通过几何解法计算出来,并对时间进行优化处理。 三、模型假设 假设机器人可以抽象成点来处理 假设机器人的能源充足,且在整个行走过程中无故障发生 四,符号说明

】 5(为起点,,OA 圆弧的切点,角度 1OO A ∠=,11OO M ∠=,11AO N ∠=,111M O N θ∠=.设这段路程机器人的总路程为L. 解法如下: 如上图可得有以下关系: 1 AOO ?在中: 在11Rt OO M ?: 222arccos(2b c a bc α+-=

在11Rt AO N 中: 所以: 从而可得: 结果如下: 机器人行走路线 1OM =1N A 弧11M N = 224.7221; b= 237.6973 c= O 同理了解 比较可得, O 从上面绕到到目标点A 的距离最短,最短路径为471.0372。

小车自动避障与路径规划

第3章系统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该系统主要以超声波测距为基本测距原理,并在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达到机器人避障的效果。 3.1机器人总体硬件设计 3.1.1传感器的分布要求 为了全方位检测障物的分布状况,并及时为机器人系统提供全面的数据,可将所需的八个传感器均匀排列在机器人周围,相邻每对传感器互成45度角。为了避免相互干扰,八个传感器以程序运行周期为周期,进行循环测距。传感器排列示意图如下: 图3.1.1 传感器分布图

图3.1.2 硬件设计总体框架图 上图为支持机器人运行实用程序的硬件部分的总体设计框架图,由负责相关任务的同学提供。在超声波信号输入单片机以后,由存储在单片机中的主程序调用避障子程序,根据输入信号执行避障指令,并使相关数据返回主程序,转而提供给电机和LED显示器的驱动程序使用,最后,由电机执行转向指令,结果则显示在LED显示器上。

图3.1.3 软件总体框架图 由上图可知,本文作者负责的超声波避障程序为软件总体设计中的子程序部分。在主程序运行过程中,若调用超声波避障程序,机器人在自行轨迹规划后,将程序处理所得数据送给电机处理成立程序,控制电机动作。具体的避障程序设计将在第4章进行。 3.2超声波测距原理 测距原理: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KHz的机械波。为了以超声波作为检测

手段,必须产生超生波和接收超声波。完成这种功能的装置就是超声波传感器,习惯上称为超声波换能器或超声波探头。超声波传感器有发送器和接收器,但一个超声波传感器也可具有发送和接收声波的双重作用。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压电效应的原理将电能和超声波相互转化即在发射超声波的时候,将电能转换,发射超声波;而在收到回波的时候,则将超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8]超声波测距的原理一般采用渡越时间法TOF(time of flight)。首先测出超声波从发射到遇到障碍物返回所经历的时间,再乘以超声波的速度就得到二倍的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即:[8] D=ct/2 其中D为传感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以m计,c为超声波速度,这里以340m/s计,t为超声波从发送到接收的总时间,以s计。据此原理可以用超声波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为避障程序提供所需的数据。[8] 第4章轨迹规划算法的实现方案 4.1轨迹规划算法的层次化设计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可以将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设计分为基础控制层、行为控制层和坐标计算层,三个层次进行。 4.1.1基础控制层设计 基础控制层可定义为基本行为层,这层算法的任务是寻找目标点,并确保机器人可以顺利到达指定目标位。在确定目的地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计算机必须对机器人的方位进行时实计算。应用人工势场法原理,可以将目标点设为引力极,牵引机器人运动。对此动作建立相应的模型,可以使用建立平面坐标作为虚拟势场的方法来给机器人定义方位,将机器人关于目标点的时实偏角作为虚拟引力方向,以确定机器人下一步所需转过的角度,并时实检测,是否已到达目的地,若已到达,则可认为虚拟引力此刻为0,并发出信号控制程序终止运行总体程序。 由此,可确定基础控制层所需的各参数: (1)机器人的时实坐标x, y值,由专门的坐标计算层提供,为了提高精 确度,可以采用厘米为单位制。 (2)机器人的速度v,测量后设为定值使用。 (3)周期T,直接设置为定值使用。 (4)偏转角de,可通过机器人与横坐标之间的夹角pe,减去机器人到目 标点连线与横坐标的夹角E得到。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最短路径分析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最短路径分析 摘要 本论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主要讨论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12个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若干目标点最终到达出发点的两种情况。采用传统的避障方法——切线图法。建立了线圆结构,这样任何路径,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线圆结构来求解。对于途中经过节点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在转弯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以节点为切点的形式。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方案进行求解。 问题一:把路径分解成若干个线圆结构来求解,然后把可能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最终得出最短路径: A O→最短路径为:471.0 O→最短路径为:869.5 B O→最短路径为:1093.3 C 对于O → → →我们将A、B、C看作切点,同样采用线圆结构 C B A O→ 计算。 O→ → → →最短路径为:2827.1 A O C B 问题二:考虑避障路径和转弯速度,我们建立时间与路径之间的模型,用MATLAB软件求出最优解。当转弯半径为11.5的时候,可以得出最短时间为:T=94.3 关键词最优化模型避障路径线圆结构切线图法

一、问题重述 本文是求一个机器人在800×800的平面场景图中避开障碍物,建立从原点O(0, 0)点处出发达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模型。即求:1、O→A 、O→B 、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2、O →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机器人在行走时的要求是:1、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2、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障碍物的分布如图1)3、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要求目标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4、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5、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 度为2 1.0100 e 1)(ρρ-+==v v v ,其中ρ是转弯半径。 已知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图中各个点 的坐标见下表。 图1 编号 障碍物名称 左下顶点坐标 其它特性描述 1 正方形 (300, 400) 边长200 2 圆形 圆心坐标(550, 450),半径70 3 平行四边形 (360, 240) 底边长140,左上顶点坐标(400, 330)

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是对机器人在一个平面区域内通过不同障碍物到指定目标点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机器人与障碍物的最小安全距离的禁区模型,进而建立从区域一点到另一点的最短距离、最短时间的数学模型。在最优转弯顶点为障碍物,最优转弯半径为安全距离10的基础上,把路径概括为基本的三种数学模型。利用穷举的算法找出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 针对区域中从一点到另一点避障的最优路径问题,把障碍物划分为有顶点和无顶点两大类。首先本文证明对于有顶点障碍物,机器人以障碍物顶点为圆心且转弯的圆弧半径为10时路径最优,我们还注意到在某些路径中适当增加圆的半径可以把曲线路线转换为直线路径,进一步优化行进路径;对于无顶点障碍物通过论证找出以障碍物圆心为转弯圆心,以障碍物半径与安全距离的和为转弯半径的最优转弯圆弧。其次本文将寻找最短路径的的问题转换为最短路径的优选问题。本文巧妙的将优化模型转变为研究不与障碍物边界相交、不与圆弧相交的路线中的最优解的问题。在这个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善并且使用穷举的算法找出最优路径。 针对不同的目标点,我们将机器人的行进分为单目标点和多目标点两种情况针对多目标点问题,由于机器人不能直线转向,所以在经过目标点时,应该提前转向,且中间目标点应该在转弯弧上。因此先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三)对行进时中间目标点处转弯圆弧圆心搜索求解。求出中间目标点转弯圆心后,用把中间目标点的圆心看做“障碍物”的办法把问题转化为单目标点问题。然后根据模型二和模型一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求得了O→A、O→B、O→C、O→A→B→A→C的最短路径,最短路径长分别为 471.0372、857.6778、1094.5、2799.0121,其中O-->A的最短路径对应圆弧的圆心坐标为(80,210);O→B的最短路径对应圆弧的圆心坐标:(60,300)、(150,435)、(220、470)、(220,530)、(150,600);O→C经过的圆心:(230,60)、(410,100)、(500,200)、(720,520), (720,600);对于多目标点问题利用模型三进行分割求解得到O→A→B→C→O最短路径对应圆心坐标(80,210)、(307.7715)、(306.2932)、(220,530)、(150,600)、(109.8478,701.7379)、(270,680)、(370,680)、(430,680)、(540,730)、(670,730)、(709.7933)、(642.0227)、(720,600)、(720,520)(500,200),(410,100),(230,60)。对于最短时间路径问题,根据转弯半径和速度的关系,在问题一求出的最短路径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路线优化,建立以最短时间为目标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利用lingo 求解最短时间获得了机器人从O点出发,到达A的最短时间路径,求得最短时间路径下转弯半径为12.9885 ,同时最短时间路径时间长为94.2283个单位,路径长为471.129个单位。相应圆弧的圆心坐标为(82.1414,207.9153)。 关键词:机器人避障覆盖法穷举法非线性规划

数学建模机器人避障论文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针对题中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问题,文章使用简化后建立的最短路径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此类问题。 对于问题1,我们matlab中自带函数graphshortestpath函数求解最短路径的数学模型。其主要思想是:首先先证明出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是由两条线段和以中间点为圆心的圆的一段圆弧组成,然后证明圆弧的半径为定值10。然后对模型简化使模型化为标准的最短路径模型,最后用graphshortestpath函数对模型求解。 针对问题2,我们建立了优化模型。在问题1的基础上,我们对两种行走方案进行分析,根据转弯弧的半径变化对速度的影响我们锁定到一条路径,然后利用lingo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 关键词:graphshortestpath函数、最短路径、避障问题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MATLAB解法探析

机器人避障问题的MATLAB解法探析 摘要:本文对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机器人行走避障问题”,给出了利用matlab这一数学软件进行求解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机器人避障matlab 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题“机器人行走避障问题”如下: 在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图中,原点O(0,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圆弧组成,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计算机器人从O(0,0)出发,O→A、O→B、O→C和O→A→B→C→O的最短路径。 一、问题的分析 为达到要求,我们按照以下原则选择路径: (1)在障碍物拐点处的圆弧半径为临界半径个单位; (2)因为直线速度大于转弯速度,所以在不转弯的地方尽可能走直线;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选取以下步骤求最短路径: (1)穷举出起始点与目标点的所有可能直线路径,判断出最短直线路径; (2)针对上述最短直线路径,在障碍物拐点处加入弧线转弯,然后计算实际最短行走路径。 二、问题的求解 按照上述步骤,逐步求最短路径: (1)首先画出O到A允许行走所有直线路线,如图所示。 (2)计算出各节点到下一节点的距离作为权值给各条边赋权,可以求解出最优直线路径。用MATLAB软件,程序如下: sets: cities/O,B1,B2,C1,C2,A/; roads(cities,cities)/O,B1 O,B2 O,C1 B1,A B1,C2 C1,B1 C1,B2 B2,C2 B2,A C2,A /:w,x; data: w= 224.7 237.7 100 237.7 150 150 150 150 250 114; n=@size(cities); min=@sum(roads:w*x); @for(cities(i)|i #ne# 1 #and# i #ne# n: @sum(roads(i,j):x(i,j))=@sum(roads(j,i):x(j,i))); @sum(roads(i,j)|i #eq# 1:x(i,j))=1; end 计算出结果(只列出有用部分): Glob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 Total solver iterations: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行走机器人避障问题

机器人行走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四个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途中的若干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两种情形。我们通过证明具有圆形限定区域的最短路径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平面上的自然最短路径(即直线段),另一部分是限定区域的部分边界,这两部分是相切的,互相连接的。依据这个结果,我们可以认为最短路径一定是由线和圆弧做组成,因此我们建立了线圆结构,这样无论路径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线圆结构来求解。对于途中经过节点的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拐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的形式,另一种是适当扩大拐点处的转弯半径,使得机器人能够沿直线通过途中的目标点。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对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求解。 问题一,我们很容易分解成线圆结构来求解,然后把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最终得出最短路径: R→A 最短路径为:70.5076 R→B 最短路径为:107.9587 R→C 最短路径为:102.0514 问题二,我们方案都进行优化,求得最终结果: 第一种方案最短路径为:156.471 第二种方案最短路径为:157.752 关键词最短路径最优化模型避障路径解析几何

一、问题重述 下图是一个100×80的平面场景图,在R(0,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机器人只能在该100×80的范围内活动,图中四个矩形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分别为B1(20,40;5,10)、B2(30,30;10,15)、B3(70,50;15,5)、B4(85,15;5,10),其中B1(20,40;5,10)表示一个矩形障碍物,其中心坐标为(20,40),5表示从中心沿横轴方向左右各5个单位,即矩形沿横轴方向长5×2=10个单位,10表示从中心沿纵轴方向上下各10个单位,即矩形沿纵轴方向长10×2=20个单位,所以,障碍物B1的中心在(20,40),大小为10×20个单位的矩形,其它三个障碍物的描述完全类似。 在平面场景中、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要求目标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个单位),为此,须要确定机器人的最优行走路线——由直线段和圆弧线段组成的光滑曲线,其中圆弧线段是机器人转弯路线,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是与直线相切的一圆形曲线段,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曲线段组成,但每个圆形路线的半径都必须大于某个最小转弯半径,假设为1个单位。另外,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短距离为1个单位,越远越安全,否则将发生碰撞,若碰撞发生,则机器人无法到达目标点,行走失败。请回答如下问题: 1.场景图中有三个目标点A(50,40)、B(75,60)、C(95,20),请用数学建 模的方法给出机器人从R(0,0)出发安全到达每个目标点的最短路线。 2.求机器人从R(0,0)出发,依次安全通过A、B到达C的最短路线。

基于弹性绳索拉伸的机器人避障问题

基于弹性绳索拉伸的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的相关问题。在一个已知区域中存在12个障碍物,使用基于弹性绳索拉伸的方法,求解了由出发点到目标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我们在禁区顶点以最小转弯半径转向为最优的前提下,对障碍物进行了加工,即将限定区域向外扩展并将顶点圆角化。那么最短路径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平面上的直线段,另一部分是限定区域上部分弧构成。由于最短路径一定是由直线线段和圆弧做组成,而弹性绳索紧贴障碍物时,弹性绳索与直线线段和圆弧重合,并且弹性绳索有自然缩短的趋势,弹性绳处于紧绷状态,此时弹性绳长就是最短路径。 问题一,将绳索系与起点和终点,使用拉伸弹性绳索的方法,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绳索连结成的路径并计算路径长度,最终最短的绳长即为所求。由于符合要求的路径可能比较多,我们又使用了尺规作图进行简化了以及一般情况下的Dijkstra求解最短路径的方法。 最终求得: O→A最短路径长度为471.037 O→B最短路径长度为 853.13 O→C最短路径长度为1092.82 O→A→B→C→O最短路径长度为2714.31 问题二,由于机器人转弯时所行走的速度和转弯半径有关。而当转弯半径最小时相应的速度也最小。就必须平衡转弯半径和转弯时速度的这一对矛盾。本文通过极限状态的求解,计算出可能的最短时间路径。 关键字:最短路径切线长弧长

一、问题的重述 图1是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图,在原点O(0, 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面场景范围内活动。图中有12个不同形状的区域是机器人不能与之发生碰撞的障碍物,障碍物的数学描述如下表: 编号 障碍物名称 左下顶点坐标 其它特性描述 1 正方形 (300, 400) 边长200 2 圆形 圆心坐标(550, 450),半径70 3 平行四边形 (360, 240) 底边长140,左上顶点坐标(400, 330) 4 三角形 (280, 100) 上顶点坐标(345, 210),右下顶点坐标(410, 100) 5 正方形 (80, 60) 边长150 6 三角形 (60, 300) 上顶点坐标(150, 435),右下顶点坐标(235, 300) 7 长方形 (0, 470) 长220,宽60 8 平行四边形 (150, 600) 底边长90,左上顶点坐标(180, 680) 9 长方形 (370, 680) 长60,宽120 10 正方形 (540, 600) 边长130 11 正方形 (640, 520) 边长80 12 长方形 (500, 140) 长300,宽60 在图1的平面场景中,障碍物外指定一点为机器人要到达的目标点(要求目标点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超过10个单位)。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转弯路径由与直线路径相切的一段圆弧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相切的圆弧路径组成,但每个圆弧的半径最小为10个单位。为了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同时要求机器人行走线路与障碍物间的最近距离为10个单位,否则将发生碰撞,若碰撞发生,则机器人无法完成行走。 机器人直线行走的最大速度为50=v 个单位/秒。机器人转弯时,最大转弯速度为 2 1.0100 e 1)(ρρ-+==v v v ,其中ρ是转弯半径。如果超过该速度,机器人将发生侧 翻,无法完成行走。 请建立机器人从区域中一点到达另一点的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数学模型。对场景图中4个点O(0, 0),A(300, 300),B(100, 700),C(700, 640),具体计算: (1) 机器人从O(0, 0)出发,O→A 、O→B 、O→C 和O→A→B→C→O 的最短路径。 (2) 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注:要给出路径中每段直线段或圆弧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圆弧的圆心坐标以及机器人行走的总距离和总时间。

201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机器人避障问题优秀论文模型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D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2418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黎仕东 2.李兆海 3.赵甜森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年 8 月25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12年高教社杯数学建模D题--机器人避障问题论文设计

机器人避障问题 摘要 本文研究了机器人避障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路径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在一个区域中存在12个不同形状障碍物,由出发点到达目标点以及由出发点经过途中的若干目标点到达最终目标点的多种情形,寻找出一条恰当的从给出发点到目标点的运动路径使机器人在运动中能安全、无碰撞的绕过障碍物而使用的路径和时间最短。由于规定机器人的行走路径由直线段和圆弧组成,其中圆弧是机器人转弯路径,机器人不能折线转弯。所以只要给定的出发点到目标点存在至少一个障碍物,我们都可以认为最短路径一定是由线和圆弧所组成,因此我们建立了切线圆结构,这样无论路径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将路径划分为若干个这种切线圆结构来求解。在没有危险碰撞的情况下,圆弧的半径越小,路径应该越短,因此我们尽量选择最小的圆弧半径以达到最优。对于途中经过节点的再到达目标点的状况,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拐点和节点都采用最小转弯半径的形式,另一种是适当扩大拐点处的转弯半径,使得机器人能够沿直线通过途中的目标点。然后建立了最优化模型对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求解,把可能路径的最短路径采用穷举法列举出来,用lingo 工具箱求解得出了机器人从O(0, 0)出发,O →A 、O →B 、O →C 和O →A →B →C →O 的最短路径;利用matlab 中的fminbnd 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出了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本文提出一种最短切线圆路径的规划方法,其涉及的理论并不高深,只是应用了几何知识和计算机程序、数学工具计算,计算简易,便于实现,能搞提高运行效率。 问题一 O →A 最短路径为:OA L =471.0372 O →B 最短路径为:=1OB L 853.8014 O →C 最短路径为:4OC L =1054.0 O →A →B →C →O 最短路径为: 问题二机器人从O (0, 0)出发,到达A 的最短时间路径: 最短时间是94.5649,圆弧的半径是11.5035,路径长4078.472=OA L 关键词 最短路径;避障路径;最优化模型;解析几何;数学工具

(完整word版)智能避障机器人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智能避障机器人设计 课题来源教师拟定课题类型EX 指导教师XXX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XXX 一、调研资料的准备 智能避障机器人设计不仅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是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本次设计包含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电路。在硬件电路设计中我首先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了一些关于智能避障机器人设计的相关电路图以及原理知识,同时参考了童诗白老先生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阎石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存储器部分,徐科军主编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中的传感器部分;在软件设计中主要参考了张毅刚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在电路仿真中参考了赵景波所编的Prote199SE应用与实例教程;在整体电路设计中参考了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 二、设计目的 在科学探索和紧急抢险中经常会遇到对与一些危险或人类不能直接到达的地域的探测,这些就需要用机器人来完成。而在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行进时自动避障是一项必不可少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自动避障系统的研发就应运而生。我们的自动避障小车就是基于这一系统开发而成的。 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需要,机器人的智能化与集成度越来越高,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伴随的科技水平的提高,机器人的能够使用的传感器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红外线传感器已经成为机器人自动行走和驾驶的重要部件。此系统是基于红外传感器的系统,即运用红外传感器实现对前方障碍物的检测。 红外传感器的典型应用领域为自主式智能导航系统,机器人要实现自动避障功能就必须要感知障碍物,对障碍物的感知相当于给机器人一个视觉功能。在现在生活中,例如在一些火宅或者一些自然灾害的现场,经常需要进入到对一些危险或人类不能直接到达的地方进行观察,采集数据,这些就需要用机器人来完成。而在机器人在上述等环境中行进时自动避障是一项必不可少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自动避障系统的研发就应运而生。自动避障小车可以作为困难环境检测机器人和紧急抢险机器人的运动系统,让机器人在行进中自动避过障碍物,帮助人们完成相应的任务。

数学建模 机器人避障问题

机器人避障问题 一、摘要 本文讨论了机器人在平面场景中避障行走的问题,已知机器人的行走模式(直线与相切圆弧)以及场景障碍物的分布,计算出到平面各个给定点的最短路径,以及到A 点的最短时间。 文中,首先,考虑到机器人与障碍物之间有10个单位的碰撞距离,故用CAD 软件将平面场景图进行改进,再用CAD 设计可能的最短路径。接着,对每条具体路径进行分解,得到三种基本线圆形模型(点圆模型,双圆异侧模型,双圆同侧模型),对这三种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各个模型直线长度以及转弯圆弧圆形角的表达公式。之后,参照具体的行走路径,构造合适的行走矩阵,用以判断每段路径所属的基本模型。路径总的长度可用如下公式表达: 12 ,1,1,2 1 1 N N i i i i i i i s m r θ--+++===+?∑∑ 最后,通过计算设计的集中可能的最短路径,我们得到每段的最短路径的长度分别为: O ——A 路段:471.0372(单位); O ——B 路段: 853.7001(单位); O ——C 路段: 3100915.1?(单位); O ——A ——B ——C ——O 路段: 3 2.677810?(单位)。 对于问题二,我们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直线最大速度和转弯最大速度计算出时间的表达式。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将转弯圆弧的圆心定在P (80,210)(场景中正方形5的左上角),这样得到时间T 与转弯半径ρ的函数关系式: 2 100.10 (1)(2arccos arccos ) e a b T v ρρ ρ πα-?+?---= 通过MATLAB 编程,画出其图像,求解得出:当半径ρ=11.435时,时间T 最小,其大小为94.5649(秒)。 关键词:最短路径 线圆模型 行走矩阵 MATLAB 二、问题重述 在一个800×800的平面场景图(见附录一),在原点O(0, 0)点处有一个机器人,它只能在该平

机器人避障模型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机器人避障模型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