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导论

第一讲导论

内容:

◆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当前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

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

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同时研究生产力

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力量)。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也是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学依据的是该社会占主导的生产力,并关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4、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除此以外,我们也要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在其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缓解矛盾,避免社会矛盾激化而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所借鉴。以社会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也要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目的是寻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途径,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当今世界的经济学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

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

(1)二者差别

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2)我们对待二者的态度

对同一个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层次。这两个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差异,但它们都依据各自的研究方法、层次作经济分析,都有不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而不能简单地以一个代替另一个,也不宜将二者合二而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应该是我们进行经济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按经济规律办事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性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人对经济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经济规律的三个层次(三种类型)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当某种经济条件不存在时,与之相关的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这里讲的经济条件是指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

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几个社会的商品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生产竞争规律等。

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

政治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一切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狭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哲学方法,一种是数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方法。唯物辩证法(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抽象法就是这种科学方法的运用。抽象法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

在理解科学的抽象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运用抽象力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所要说明的对象。

第二,经济分析必须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二)本教科书的方法

除了抽象法之外,本教科书还注意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政治经济学发展到现代阶段,方法论应该与时俱进。包括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在内的科学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

(三)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同观点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论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可具体细分类为:

(1)实证方法,即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方法,即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参见谷书堂、刘占军:《经济学在中国发展与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11期)

●有的学者则将经济学研究方法概括为:

(1)逻辑演绎法。这种方法强调观念的规范、发展、推理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2)历史归纳法。这种方法强调实证分析和经验总结,用历史事实证实或证伪。

(3)时态分析法。这种方法强调对静态状况的评价不同于对动态状况的评价,以及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4)系统分析法。这种方法强调要从“总量”、“宏观”去观察问题,做出评价。

(5)行为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的行为的动机、手段、目的、效果。

(6)制度分析法。这种方法强调客观环境、已有状况对人的行为、新事物的约束。

(7)比较分析法。这种分析立足于寻求个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评价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讲规模、效率、代价、成本、效益。

(8)数理分析法。这种分析强调量的尺度、数的统计、函数公式的建立、模型的设计,注重经济活动中各种数量关系,包括多与少、大与小、总量与个量、定量与变量。(参见曾康霖:《漫谈经济学研究》,《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

四、当前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作为经济分析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提供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提供经济建设的指南。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的新课题。对此需要由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回答。

经济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经济学科。这就使这门理论经济学具有了应用性特点。

政治经济学要以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政治经济学应该为发

展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下一讲:第二讲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讲消费者行为概述与案例分析本章重点:(包括三个重点) 1.“消费”概念组;这是学习消费者行为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2.消费者行为中的本能性消费与社会性消费的关系;通过本能性消费(也称生理性消费)和社会性消费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当前学习消费者行为学的重要性。 3.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对象的学习,使我们能把握好消费者行为学的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理解,反映出本课程的基本构架。下面分别介绍: 补充说明与重点分析 一、“消费”概念组: 1.广义消费与狭义消费。 掌握这两个概念可以把握本课程的学习方向和范畴。 从广义上看消费行为划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大范畴。 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消耗及磨损,称为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 在生活过程中,人们消耗各种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称为生活消费。 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共同构成广义消费的内涵,而狭义消费则专指生活消费。消费者行为学所要研究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在社会、家庭及个人消费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本课仅限于生活消费。 2.从三个方面理解消费者的含义。在本学科中“消费者”一词是指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参与消费活动的人或集团。它的基本涵义是: (1)从消费过程考察。消费者是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这三方面可能是合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作为消费过程,购买者本身不一定是需求者或使用者,如为他人代买的商品;而使用者也不一定是购买者,如父母为尚无生活能力的子女买来的商品;当然,需求者也不一定必须亲自去购买。所以,从消费过程的参与程度讲,消费者是指实际参与消费活动某一或全部过程的人。 (2)从商品或服务的角度考察消费者。对于某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可以表现为,即时消费、未来消费、永不消费,按三种不同情况,可以把消费者分为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永不消费者。营销的目标就是留住现实消费者;发现和开发潜在消费者,力争转化那些永不消费者。这是一切营销企业在面对消费者时应考虑的基本问题。 (3)从消费单位的角度来考察消费者。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个人消费者、家庭消费者和集团消费者。个人或家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大多是一致的,都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购买或使用,这种行为与他们的需求愿望和货币支付能力密切相关,一般表现为动机和行为的一致性。 而集团消费者则是为满足社会团体的某种需要对商品或服务进行的购买或使用。团体消费行为不一定反映消费者个人的心理愿望或需要,也与个人货币支付能力无关。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这属于被动的接收型消费,但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开发集团消费市场属于营销企业的公关范畴,而不是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3.值得一提的被消费者概念。被消费者(consumed consumers),是指无论本人自愿与否,都会被他人使用、利用或剥削,用来在市场中获取商业利益的人。就是利用他人获取商业利益,一般属于不道德,甚至时违法行为。在西方,以侏儒为特色的街边表演,就属此类。我国对被消费者没有明确的界定。但现象是存在的。

《专业导论课》课程教学大纲1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导论课》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10310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总学时 16 总学分 1 课程简介 专业导论课是学生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前应接受的基本训练,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概论过对本专业性质、知识体系、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课程设置的介绍,学习这门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在一定阶段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授课教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魏龙、黄汉民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10版 参考书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魏龙、黄汉民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 1、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性质; 2、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体系; 3、掌握专业学习方法; 4、了解各学年主要课程基本内容; 5、了解专业学习其它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要求学生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制定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开设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沿革与现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的发展历史,比较分析国内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发展模式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发展历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大发展背景与重要进展。 难点:国内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建设比较。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模式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前景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三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及人才素质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人才素质要求,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比较,探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构想,要求学生掌握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素质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专业的关系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培养目标 二、课程体系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讲导论 课程性质 ?考试课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以案例和课堂讨论为辅。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课堂考勤占10% ,平时作业占20%,期末成绩占70% 。 课程教材 教材:汤少梁主编,《医药市场营销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参考教材: ?郭国庆主编,《市场营销学通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卡尔·麦克丹尼尔等著,《市场营销学案例与实践》,格致出版社,2010年?范钺,李剑虹主编,《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及综合训练》,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本教材共15章。计划讲授11讲(30课时)。 ?包括:导论;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医药市场购买者行为分析;医药组织市场及其购买行为;医药目标市场营销;医药产品策略;医药产品品牌与包装策略;医药产片价格策略;医药营销渠道策略;医药促销策略;医药市场调研。 第一节医药市场和医药市场营销 掌握:医药市场的含义、构成医药市场的三要素;医药市场营销的含义、医药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性质;医药市场营销哲学的产生背景和核心内容;顾客满意的含义及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意义、顾客让渡价值的含义,顾客总价值、顾客总成本的构成因素。 熟悉:医药市场的分类和特点;不同状态需求下的医药企业营销管理任务; 与医药市场营销相关的概念;医药企业的基本职能;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途径。

了解:医药市场营销与推销之间的关系;医药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医药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医药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营销哲学的发展过程。 一、医药市场 市场的含义 1.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即指产品聚集便于购买者与销售者进行买卖的场所(这是一个时空的概念,也是市场的原始概念,比如零售药店,中药材批发市场,就是这种意义的市场) 2.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和广泛,市场无处不在。商品交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3.市场是某种或某类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市场是某种产品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的总和。(这是从营销学的角度理解和使用的市场概念,在这里,市场是指买方和需求,而不包括卖方和供给,卖方构成行业,买方组成市场。) 4.医药市场是指个人和组织对医药产品现实和潜在需求的总和。即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构成了医药市场。 医药市场的分类 1.按照医药产品的形态分类,有:药品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本课程所研究的主要是有形产品市场,即药品市场。药品市场从管理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处方药市场和非处方药市场) 2.按购买主体的身份特点及其购买目的来划分,市场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组织市场又可以分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非营利组织市场和政府市场。) 3.按营销区域,即商品流通区域划分,市场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比如:北美市场、南美市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 4.按营销环节分类。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5.按医药产品的供给态势分类。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6.按照市场的竞争形态不同,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医药市场具有的三要素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专业导论讲座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专业导论讲座是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前的一门必修课和限选课。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导论讲座”课程一般地在《财务学原理》之前或者同时开设。该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入门课程中的入门课程,其性质犹如财务管理专业地图,告诉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应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学的理解、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财务管理专业执业资格认证,以及财务管理的学术研究状况。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major” is a compulsory course and limited optional course before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Understanding and overview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s generally set up at the same time or in advance with “principles of finance”. This course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ts nature is like a map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which tells student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what to learn and how to lear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include: the understanding of finance,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statu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 1 -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第一讲

哲学导论讲课提纲1 第一讲引言:为什么要学哲学?怎么学哲学? [参阅《大问题》:“导言”、“逻辑准备”、第一章] 一.我们为何需要哲学? 1. 作为生活于世界中的人,其独特性在于需要、而且能够追问生活的意义。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哲学恰恰是有助于我们审视生活意义的最佳途径。 2. 对于初入学术专业的大学生,哲学有助于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专业,因为揭示人类各种理智探索活动的合理性根据正是哲学的天职。 二.哲学究竟是什么? 1. 词源考察:“爱智慧”(Philo-sophia,philosophy) (1)在古希腊语境中,“爱智慧”一词有一种特殊含义:参照“神—人—物”的文化框架来为“人”定位,即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存 在者,或者说,人是终有一死的爱智者。 (2)由此看,哲学着力于对人性的揭示,或者说,哲学的宗旨是揭示人在世界中的恰当位置,就像通常所说,哲学是系统化的“世 界观”和“人生观”。 (3)在汉语中,“哲”也与“智”相关,同样呈现出揭示人性的意向,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框架是 “天—人—地”。 (4)以上简略的词源考察印证了《大问题》中的观点:“哲学与智慧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意义。”(第5

页) 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Principle)、“存在”(Being)、“逻各斯”(Logos)、“努斯”(Nous) (a)“本原/始基”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本原/始基”就是第一个哲学概念(阿那克西曼德)。这个概念开出了理解世界统一性的两个维度:从“构成”维度看,本原是构成万物的基质;从“变化”维度看,万物既产生于本原,又复归于本原。正是基于这两个维度,最早的哲学问题是:构成宇宙中万物的基质是什么?宇宙中万物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什么? 相对而言,重要的不是各种具体回答(如对基质问题的回答依次有“水”、“无定形”、“气”、“数”、“火”、“四根”、“种子”、“原子”),而是各种回答所共同遵循的提问方式、分析方法和论证思路。 (b)“逻各斯”(Logos)这是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关注重点是“变化”维度。他把宇宙比喻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它“按照一

第一讲导论

《经济学》课程作业一 专业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第一讲导论:经济学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物品中不是经济物品的是()。 A.手机 B.彩电 C.空气 D.汽车 2.稀缺性是指()。 A.资源将最终被消耗尽 B.资源数量是有限的 C. 资源是无限的 D.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资源与经济物品是不足的 3.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是()。 A.互相对立的 B.没有任何联系的 C.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 D.互相可以替代的 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 A.研究方法不同 B.研究对象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 D.研究内容不同 5.下列命题为实证经济学命题的是()。 A.居民收入水平越高越好 B.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 C.城镇登记失业率越低越好 D.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很大,这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6.产量水平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说明()。 A.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了 B.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C.资源即将被充分利用 D.技术水平达到最高 二、判断题 1.如果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资源的稀缺性。() 3.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法是相同的。() 4.当今主要经济国家都采用了混合经济制度。() 5.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 6.古典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的运行。() 7.“人均储蓄水平较高,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规范经济学的命题。 () 8.实证分析法的前提是一定的价值判断。() 三、简答题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第一讲 导论

第一讲导论 社会研究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研究者将面临一系列问题,并作出抉择。比如,具体的研究问题该如何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研究方式和研究程序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怎样分析和解释搜搜集的资料?这一讲,我们要了解一下社会研究的内涵、特征、以及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和社会研究的过程。 本讲内容 一、社会研究的基本内涵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三、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 授课过程 一、社会研究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研究是什么? 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不是一回事 社会调查被定义为“就社会研究之选题对所需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它只是社会研究的第二个环节,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等等,目的是为社会研究提供尽可能系统的准确资料。 社会研究则是比社会调查更宽泛的概念,它的起点是选题,终点是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中间包括的两个核心环节是调查(实事)和分析(求是),它旨在为所研究问题给出正确的认识(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对策、理论)。 社会研究(socic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核心论题:如何探索社会问题?(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 不是纯粹的有关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不是有关论文写作规范课程。 而是有关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社会研究中的各个不同环节的规范。例如:什么样的研究假设才是适当的?如何来判断一个变量的测量方法的适当性?以什么样的证据我们才能说证明了一个假设---- 意义:学习和掌握社会研究方法,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各门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科学家在探索社会世界时所做的一切。(它是有用的,比如做市场调查、实地考察)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 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类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