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407112)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No.BS2014DX009)资助收稿日期:2014-10-20;修回日期:2015-01-07

作者简介 邹国锋(通讯作者),男,1984年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脸识别二生物特征识别二智能监控.E-mail:zgf841122@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傅桂霞,女,1985年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监控二智能机器人.李海涛,男,1984年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仪器仪表.高明亮,男,1984年生,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王科俊,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二视频监控二神经网络二生物信息学等.

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邹国锋1 傅桂霞1 李海涛1 高明亮1 王科俊2

1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淄博255049)

2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哈尔滨150001)

摘 要 多姿态人脸识别已成为人脸识别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简要回顾人脸识别研究进展,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技术和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和系统分类,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做出简要评价.阐明多姿态人脸识别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的发展方向.关键词 多姿态人脸识别,二维单视图,二维多视图,三维多姿态人脸识别中图法分类号 TP 391.41

DOI 10.16451/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ki.issn1003-6059.201507005

A Survey of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ZOU Guo-Feng 1,FU Gui-Xia 1,LI Hai-Tao 1,GAO Ming-Liang 1,WANG Ke-Jun 2

1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2

(College of Automation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ABSTRACT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has became one of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of face recognition.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ace recognition is briefly reviewed.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re introduced briefly and categorized systematically.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thod are analyzed,and a brief evaluation is

made.The challenges of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re elucidated,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research on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is discussed.

Key Words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Two Dimensional Single View,Two Dimensional Multi-view,

3D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第28卷 第7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Vol.28 No.7

2015年7月

PR &AI Jul. 2015

1 引言

人脸识别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88年Galton[1]发表于Nature上的论文,他利用一组数字代表不同的侧面人脸特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自身的人脸识别能力.1910年,Galton[2]提出利用人脸面部的关键点及关键点之间的距离构成表示人脸的特征向量,并利用该向量进行身份识别,这是基于几何特征人脸识别方法的雏形,但并不是真正的自动人脸识别(Automatic Face Recognition,AFR).

最早的自动人脸识别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成果是1965年Chan等[3]在Panoramic Research Incorporated上发表的技术报告.国内人脸

识别研究起步较晚,1979年‘自动化学报“发表一篇 人工智能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4],这是能检索的国内期刊第一次出现 人脸识别 的概念.1992年,洪子泉等[5]发表于‘自动化学报“的 用于图象识别的图象代数特征抽取 及郑坚平等[6]发表于‘计算机工程“的 标准正面人脸图像识别 ,是国内人脸识别研究领域检索到最早的学术论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多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7-8].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取得巨大进步,涌现出一大批从事人脸识别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与此同时,人脸识别技术逐渐走向产品化,不断有商业性人脸识别系统进入市场.但受到人脸识别方法的限制,大部分人脸识别产品只能在用户配合的情况下使用,这大大限制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发展步伐.目前,非配合二非受控环境下的人脸识别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受限于采集环境,获取的人脸图像经常存在多种姿态变化二光照变化二表情变化二遮挡干扰等,针对这些干扰因素,研究者也开展大量相关的研究.

由于姿态变化给人脸识别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及其本身具有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多姿态人脸识别逐渐成为人脸识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多姿态人脸识别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取得众多的研究成果.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总结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的进展状况,并将当前已有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概括为3类:1)基于二维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2)基于二维多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3)基于三维人脸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同时,鉴于当前国内还没有与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相关的综述性论文,本文系统分析已有的相关方法,并展望未来多姿态人脸识别的发展方向,希望有助于国内从事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的人员快速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状况和最新进展.

2 基于二维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

识别

自20世纪60年代自动人脸识别技术提出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末三维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人脸识别研究的热点,这30年间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主要基于二维人脸图像.随着计算性能不断提高,二维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基于二维图像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也涌现出众多的新思路和新成果.本文根据多姿态人脸识别中使用的标准人脸或训练人脸是否为单幅图像,将基于二维图像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分为基于二维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和基于二维多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单视图(单样本)人脸识别,是指每人仅存储一幅人脸图像作为标准样本或训练样本,以此识别姿态二光照变化的人脸图像[9-10].而基于二维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是一种特殊单样本人脸识别问题.根据单视图人脸利用方式不同,基于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分为基于单视图生成虚拟多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和基于单视图姿态校正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2.1 基于单视图生成虚拟多视图的多姿态人脸

识别

因为基于二维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训练样本较少,无法充分获取人脸特征信息用于识别,所以研究者提出通过样本扩增将单视图人脸识别转化为多视图人脸识别的思路.按照样本扩增方法不同,本文将已有方法归类为直接针对二维人脸进行变换的样本扩增和通过三维人脸模型变换的样本扩增. 2.1.1 直接针对二维人脸变换的样本扩增2003年,朱长仁等[11]提出基于二元高次多项式函数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利用单视图人脸通过变形生成多姿态人脸,并利用原有单视图人脸和生成的虚拟多姿态人脸构成训练样本库,最终通过融合决策进行多姿态人脸识别.此方法避免对人脸多个视角进行拍摄构造多视图训练集的困难,相比单视图人脸直接作为训练样本的经典人脸识别算法,识别正确率也有较大提高.张生亮[12]利用镜像变换和尺度变换产生虚拟样本作为训练样本集,采用2DPCA和2DLDA抽取人脸特征用于识别,获得较高识别率,但算法要求测试样本与训练样本具有较

416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8卷

好的一致性,否则识别效果下降.2013年,张尤赛等[13]采用局部加权平均算法,使用人脸正面单视图生成多姿态人脸图像(如图1所示),构成多姿态人脸样本库,然后采用PCA 提取人脸特征用于识别,算法能在只拥有少量正面训练样本甚至单样本的情况下识别多姿态的人脸,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算法产生虚拟样本的过程耗时较多,如果需要产生较多数量的多姿态人脸,则对算法的实时性有较大影响

.

(a)原图

(b)虚拟样本

(a)Original image (b)Virtual Samples

图1

基于2D 单视图产生的部分虚拟样本

Fig.1 Part of the virtual samples based on 2D single view

2.1.2

通过三维人脸模型变换的样本扩增

2004年,武芒等[14]提出基于正投影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算法,采用正投影视图生成特定的三维人脸模型,并对三维模型进行任意角度的投影,产生多姿态二维人脸,最后将正投影视图和产生的二维人脸都作为训练样本用于识别,较好地改善多姿态人脸识别的效果.2005年,Jiang 等[15]提出基于三维重建人脸图像的多姿态人脸识别,该方法基于一幅正面二中性表情二正常光照二维人脸重构出一幅三维标准人脸模型,然后分别将姿态二光照二表情等干扰因素加入该标准模型,形成多样的复杂训练样本,并采用PCA二LDA 完成特征提取.基于CMU-PIE 人脸库的识别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但该方法需要原始二维人脸图像为正面二中性表情二正常光照,否则无法获得较好的三维人脸模型.胡峰松等[16]基于HMM 提出单样本可变光照二姿态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利用单张正面人脸与Candide3模型建立特定人脸三维模型,然后对三维人脸模型进行各种角度的旋转,得到姿态不同的人脸,将产生的多姿态人脸同原始人脸都作为训练数据,为每人建立独特人脸的HMM 用于识别.该算法能较好适应姿态不同条件下的人脸识别,但在三维模型构建时对自动配准的精度要求较高,而HMM 是一个较复杂的模型,需要设置较多的参数,对于如何有效地将HMM 与人

脸识别相结合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

2.2 基于单视图姿态校正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因单样本人脸识别受样本数量不足的限制,故

针对样本扩增的研究较多,而针对姿态变化二维单样本人脸进行姿态校正的难度较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根据校正是否针对某种特定姿态,校正方法分为不针对特定姿态变化的校正和针对某种特定姿态变化的校正.

2.2.1 不针对特定姿态变化的校正

2004年,杜成等[17]基于线性物体类理论提出

从单张旋转人脸合成正面人脸用于识别的方法,识别率有较大提高,但该方法适用于图像具有相同光照二自然表情的情况,对于旋转角度过大导致无法准确定位特征点的情况效果不佳.孙志远等[18]提出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正面人脸合成方法,首先利用ICA 和PCA 提

取不同姿态人脸的特征子空间,然后利用通过训练得到的姿态转换矩阵合成其相对应的正面人脸,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小波对人脸图像进行预处理,根据姿态转换矩阵得到的正面人脸特征系数直接进行分类对比,识别率得到提高.但当姿态人脸旋转角度较大时,正面人脸合成的效果并不明显.

2.2.2

针对某种特定姿态变化的校正

2009年,Lin 等[19]提出快速半三维垂直姿态校

正方法,该方法通过单幅二维人脸图像计算垂直姿态变化角度,利用该角度将垂直旋转的人脸校正到接近正面的人脸,对校正后的人脸采用Gabor 变换进行特征提取.该方法运算复杂度较低,实时性较好,但由于校正方法对于面部特征的要求较高,当人脸有较多特征被遮挡或不可见时,校正效果较差,识别效果相应变差.与人脸垂直姿态校正不同,2013年,王科俊等[20]提出人脸的平面旋转校正方法 融合Adaboost 和分块积分投影的眼睛快速精确定位方法,并利用定位的双眼坐标实现平面旋转人脸的校正(如图2所示),校正效果较好,大为改善人脸识别的性能.但该方法只能实现双眼可见的平面倾斜人脸图像的校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上述基于二维单视图的部分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

.

图2

文献[20]中人脸平面旋转校正效果

Fig.2

Correction results of face plane rotation in reference [20]

5

167期 邹国锋等: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表1 基于二维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实验结果对比

Table1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based on2D single view 方法人脸库样本数量识别率/%

生成虚拟样本二元高次多项式拟合[11]

镜像与尺度变换[12]

局部加权平均[13]

正投影视图[14]

基于HMM模型[16]

ORL

FERET子库

ORL

自建库

ORL

30幅训练,50幅测试

1400幅训练,1000幅测试

200幅训练,200幅测试

100幅训练,180幅测试

100幅训练,270幅测试

88.00

74.40

62.90

89.00

98.90

姿态校正基于ICA的正脸合成[18]

半三维垂直姿态校正[19]

FERET子库

自建库

600幅训练,170幅测试

20幅标准,88幅测试86.15

91.00

3 基于二维多视图的多姿态人脸

识别

二维多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不再受限于人脸数量,因此,基于多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涌现出较多研究成果.针对多视图人脸处理方式不同,本文将这些方法分为3类:1)基于姿态变化多视图校正出正面人脸的多姿态人脸识别;2)基于姿态变化多视图产生虚拟样本的多姿态人脸识别;3)针对姿态变化多视图的新特征提取方法.

3.1 基于姿态变化多视图校正出正面人脸的多姿

态人脸识别

基于姿态校正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是经典的二维人脸处理方法,主要方法如下.

1)基于点分布模型的人脸姿态校正.Gonzalez-Jimenez等[21]采用多幅稀疏人脸网格图构建点分布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姿态参数,利用这些姿态参数控制头部表观形状变化.然后通过将人脸网络图的姿态参数设置为正面人脸的典型值或将某个网络的参数调整为另外一个网络的姿态参数,实现人脸姿态校正.在获得姿态校正网络后,利用人脸的对称性,通过薄板样条为基础的变形合成虚拟人脸视图.最后采用Gabor变换进行特征提取,实现人脸识别, CMU-PIE人脸库的实验结果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2)基于线性回归的人脸姿态校正.线性回归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通过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建模,基于线性回归的人脸识别是通过大量的侧脸与对应的正脸进行训练,得到侧脸与正脸间的关系,进而由侧脸估计出正脸.假设正脸集合为x P0=(x P01,x P02, ,x P0N),对应的侧脸集合为x P k=(x P k1,x P k2, ,x P k N),N为训练集中正脸的个数,x P k i是正脸x P0i对应的侧脸图像.线性回归即假设侧脸和正脸之间存在线性映射:x P0=Ax P k,其中A为线性变换矩阵.对于任意侧脸,都可估计出对应的正脸.

Chai等[22]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线性回归(Local Linear Regression,LLR)的人脸姿态校正,将人脸图像划分为若干子区域,然后求取非正面姿态样本子区域向正面姿态样本子区域的映射关系,利用训练得到的映射关系实现测试人脸姿态校正.这种基于局部区域的校正能有效补偿姿态变化的影响,但当偏转角度较大时效果不佳,特别是当只有一只眼睛可见时识别率极低.2011年,谭晓衡等[23]在局部线性回归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个局部常量因子,对不同水平旋转角度的侧脸进行姿态估计得到其正脸,改进后的算法对人脸识别率有较大改善,这表明采用局部常量化和线性化分析,能较好弥补侧脸到正脸变换的非线性信息丢失.

3)基于子区域映射的人脸姿态校正.陈华杰等[24]提出基于子区域关联映射的多姿态人脸识别,该算法将人脸分割为若干子区域,将姿态变化对图像的影响分解为关联子区域的形状映射与纹理映射.基于二维耦合成分分析构造非正面人脸和正面人脸关联子区域间的映射关系,利用该映射关系实现非正面姿态向正面姿态人脸的校正.关联子区域映射能有效补偿姿态变化带来的影响,对姿态变化敏感度较低,但映射关系求取耗时较多,有待进一步改善.2013年,Ho等[25]基于Markov随机域和信念传播算法利用给定的非正面人脸重构虚拟正面人脸,首先将人脸图像划分为许多重叠的网格,将所有的局部网格与数据库中标准正面人脸的网格进行对齐处理,然后取其中最优的网格作为合成正面人脸的子区域.该方法避免人为选取面部标记点和对姿态角的估计,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4)基于主动外观模型的姿态校正.主动外观模型的匹配过程是将待测图像和模型之间的差最小化的过程,主要通过改变模型参数实现,表达式如下:∑x∈S[0A0(x)+∑m i=1λi A i(x)-I(W(x;P]))2,其中,S0是平均形状,A0(x)是平均纹理,A(x)是在平均形状上的纹理向量,λi是纹理参数,W(x;P)为

616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8卷

形状向量中像素点,由P控制,I(W(x;P))是该像

素点的纹理向量.

将主动外观模型应用于人脸姿态校正,是在对

图像进行匹配之后,只保留图像在平均正面形状S0上的投影,经处理后的图像可有效消除姿态影响,改

善识别效果.Sarfraz等[26]提出基于统计外观模型的姿态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多姿态人脸图

像的扩展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特征,基于该特征和非正面视角人脸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合成正面人脸用于识

别,该方法对于左右摇摆角度超过45?的人脸图像

识别效果明显变差,而且无法处理俯仰变化的情况. Guillemaut等[27]利用改进的活动外观模型进行人脸姿态校正,该方法需事先定位特征点,但对大角度旋转图像效果不好.赵恒等[28]提出基于主动表观模型(Active Appearance Model,AAM)的图像对齐和局部匹配人脸识别算法,能增强人脸识别算法对姿态表情变化的鲁棒性.通过AAM快速准确地定位人脸特征点,将人脸旋转到标准正面人脸模型.然后,采用基于信息熵的Gabor jet加权方法用于人脸识别.使用AAM校正后的人脸图像,联合熵加权Gabor 方法和加阈值Borda改善姿态对人脸识别的影响.

5)基于主动形状模型的姿态校正.Ding等[29]提出完全自动的姿态归一化算法,基于多视图的随机森林嵌入主动形状模型,提出寻找二维人脸特征点与三维人脸模型之间姿态独立对应关系的方法,将二维人脸图像中的像素映射到三维模型中,经旋转获得正面视角人脸.该方法对左右旋转50?以内的人脸图像处理效果较好,无法处理其他姿态的人脸旋转.de Marsico等[30]将人脸姿态和光照变化的质量评估指标用于指导人脸姿态和光照归一化,姿态校正中采用堆叠整齐的主动形状模型(Stacked Trimmed Active Shape Model,STASM).同时经过人脸图像的质量评估,丢弃质量较差的图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脸识别系统识别效果.

6)基于三维人脸模型的姿态校正.An等[31]设计一种基于纹理映射的增强型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首先基于三维椭球体模型对姿态变化的二维图像进行三维人头重建,并建立三维人头人脸区域和二维人脸图像之间的纹理映射关系,然后对三维人头模型进行姿态估计并进行相应的校正,再按照已知的映射关系将校正后的三维人头向二维平面投影,获得正面二维人脸图像用于识别.但对于左右摇摆角度过大的姿态变化,该方法在映射过程中有效信息丢失严重,导致图像严重失真,识别效果变差.

7)其他姿态校正方法.2010年,龚卫国等[32]提出一种基于正弦变换的人脸姿态校正与识别方法,首先采用多幅正面人脸图像训练分类器,测试过程将具有姿态变化的人脸通过正弦变换校正出正面人脸,然后采用训练的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该方法的测试人脸姿态角的估计无一定的理论依据,只能人为设定旋转角度的大小,效率较低.张疆勤等[33]对人脸进行因子分析,分离出人脸姿态因子,得到合成的正面虚拟人脸,然后利用稀疏表示方法在虚拟正面人脸上进行分类识别.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人脸的姿态变化问题,同时对人脸的遮挡问题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3.2 基于姿态变化多视图产生虚拟样本的多姿态

人脸识别

基于多视图的样本扩增方法能使样本中包含更多的多姿态人脸信息,按样本扩增过程中是否借助三维人脸模型,将基于多视图产生虚拟样本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分为基于二维姿态变化人脸产生虚拟样本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和通过三维人脸模型变化产生虚拟样本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3.2.1 基于二维姿态变化人脸产生虚拟样本的多

姿态人脸识别

2012年,李全彬等[34]提出基于水平镜像和决策融合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水平镜像变换产生更多的训练样本(如图3所示),按照姿态范围,将所有训练样本分为7个子集,然后利用Gabor和2DPCA进行特征提取,生成7个特征子空间.测试过程提取输入图像及其水平镜像图像的特征,并分别向7个特征子空间投影,根据投影距离,采用决策融合方法获得最终识别结果.该方法运算简单,识别系统的训练效率和识别效率都有一定提高.但对于非对称人脸的情况,水平镜像处理通常引入干扰信息,影响识别效果

.

图3 水平镜像产生的虚拟样本Fig.3 Virtual samples produced by horizontal mirror

3.2.2 通过三维人脸模型变化产生虚拟样本的多

姿态人脸识别

2003年,Lee等[35]提出基于三维形变模型的姿态不变人脸识别,通过边缘模型二颜色区域模型和线框模型共同描述人脸的形状和特征信息.为使模型

716

7期邹国锋等: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与任意姿态的人脸图像匹配,通过旋转二平移和尺度变换,将三维模型投影到不同的二维视角,生成多个人脸图像模板.人脸形状变化可通过模型的形变参数计算得出.对于未知人脸,通过与已知人脸进行模型匹配和系统合成估计出其姿态,而合成的图像则包含人脸的三维形状和纹理特征.但颜色区域模型易受光照影响,鲁棒性不佳,且算法运算复杂度较高,实时性较差.

杨军等[36]提出多姿态分层人脸识别方法,如图4所示,首先确定三维人脸模型的几个大视角,然后将人脸库中的三维人脸向这些视角进行投影变换,获得这些三维人脸的二维投影人脸,然后根据视角不同将这些二维人脸进行归类,形成姿态空间.在姿态空间中,对二维人脸进行PCA降维,获取姿态特征脸.识别过程中对测试二维人脸进行姿态估计和模糊角度判定,然后根据估计出的姿态,在与其相对应姿态空间中搜索候选个体,将候选个体对应的三维人脸向判断得到的模糊角度附近进行二维投影,获得二维虚拟图像,最后对比测试人脸图像与虚拟图像,得出识别结果.

Tang等[37]利用二维人脸重构三维虚拟人脸,将三维人脸旋转形成三维人脸库后进行二维投影,构建二维多姿态人脸库,将多姿态人脸识别问题转化为某一角度下两幅照片的比对.这种采用二维人脸重构三维虚拟人脸进行识别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姿态变化对人脸识别的影响,但三维人脸重建运算较复杂,计算量较大

.

图4 分层人脸识别的流程图

Fig.4 Flow chart of layered face recognition 2012年,袁理等[38]通过控制三维人脸模型的偏移角和俯仰角生成大量的虚拟二维人脸,然后将图像用于训练改进的两因子模型,并进行多姿态人脸识别.该方法能缓解人脸特征对姿态变化较为敏感的问题,对姿态变化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上述基于二维多视图的部分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二维多视图的部分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实验结果对比

Table2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ome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based on2D multi-view

方法人脸库样本数量识别率/%

姿态校正

传统LLR[22]

改进的LLR[23]

子区域关联映射[24]

随机森林AAM[29]

正弦变换校正[32]

因子分析校正[33]

CMU-PIE

CMU-PIE

PICS

FERET子库

FERET子库

XJTU

476幅训练,408幅测试

476幅训练,408幅测试

44幅训练,24幅测试

200幅训练,1200幅测试

120幅训练,160幅测试

9500幅训练,2100幅测试

79.20

83.93

83.33

83.80

71.25

88.00

产生虚拟样本

水平镜像[34]

姿态分层方法[36]

两因子模型法[38]

ORL BJUT

FERET子库

240幅训练,280幅测试

120幅训练,570幅测试

100幅训练,600幅测试

90.80

90.00

92.50

3.3 针对姿态变化多视图的新特征提取方法

除了基于多视图的姿态校正和样本扩增方法外,更多的研究者直接针对多幅具有姿态变化的人脸图像提出新的特征提取方法.

3.3.1 基于传统子空间方法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子空间分析方法是一种经典的人脸识别方法,在多姿态人脸识别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1999年,陈熙霖等[39]提出针对多姿态人脸的多候选类加权识别方法,采用经典PCA进行特征提取,并结合图像质量评价结果,达到较好的识别效果,但识别效果受到人脸质量评估指标计算合理性的影响较大. 2002年,Lu等[40]将多姿态人脸作为分布于高维非线性空间的点,提出采用基于核的判别分析方法进行特征提取,有效抽取多姿态人脸的非线性特征,避免小样本问题.实验表明在多姿态人脸识别中,非线性特征提取比线性特征提取具有更大优势.2008年,Liu等[41]给出一种多视角人脸数据库构建方法,并基于采集的多视角人脸图像提出多数表决ICA识别算法,取得较满意的识别效果.但实验结果是基于自建人脸库,未给出其他多姿态人脸图像数据库的

816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8卷

识别效果.Kisku等[42]研究一种融合PCA与典型相关分析的多视角人脸识别方法,首先通过Gabor滤波器提取人脸局部特征,然后采用PCA和典型相关分析对Gabor特征进行进一步降维,形成低维Gabor 特征脸和Gabor典型相关脸,最后采用加权平均融合策略将特征脸和典型相关脸进行融合实现人脸识别.该方法经Gabor变换二PCA和典型相关分析降维二特征融合等多步运算,算法较复杂,运算效率较低,且无法克服大角度人脸识别困难.Khaleghian 等[43]提出增强型因子分析算法用于克服人脸识别中的大角度姿态变化,但该算法训练得出的分类器性能受限于参数的变化,且针对Adaboost算法与因子分析算法的有效结合尚需更为完善的研究.2012年,Sharma等[44]提出基于耦合潜在子空间的判别分析方法,认为不同姿态人脸图像的投影方向在某一潜在空间中具有最大相关性,首先针对不同姿态的人脸图像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进行投影降维,然后在低维空间中采用LDA识别投影图像.该方法在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投影时要求两幅人脸具有相同的左右摇摆角度,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做到.

3.3.2 基于流形学习算法的多姿态人脸识别2009年,Gao等[45]提出张量脸和视角流形模型结合的多视角人脸识别,该方法对训练图像进行张量分解,得到类别系数矩阵和视角系数矩阵,利用视角系数构造视角流形模型,识别时利用测试图像和视角流形模型求取类别系数向量,与已知的类别系数向量对比得到分类结果.该方法只考虑人脸图像左右摇摆的视角变化,未考虑其他的姿态变化,并不能广泛应用于多姿态人脸识别.姜珊等[46]结合局部保持投影和张量脸进行多姿态人脸识别,通过张量分解得到图像的类别系数,然后运用局部保持投影将图像映射到二维空间,在二维空间寻找测试图像最近的两个姿态修正张量脸算法的类别系数用于识别,与张量脸算法相比有效改善人脸识别效果,但需要图像姿态变化平滑连续,当训练图像和测试图像角度相差较大时效果变差.Li等[47]提出融合张量脸姿态估计与流行学习的多视角人脸识别,首先通过局部嵌入分析计算测试样本在训练样本集中的最近姿态人脸,然后采用局部线性嵌入降低张量脸和测试样本对应姿态人脸的维数,利用降维结果进行识别.该方法有效克服人脸图像张量表示时的非线性问题,识别率较张量脸方法有显著提高.但受训练集中多姿态样本的限制,当计算得出的最近姿态人脸与测试样本相差较大时,识别效果变差.3.3.3 基于局部特征分析的多姿态人脸识别2011年,王志宏等[48]提出基于复合梯度向量的人脸识别算法,首先在定位后的人脸图像中标定目标区域,并将目标区域划分为特征子区域.然后以特征子区域的边缘奇异点作为向量的起点和终点进行正交采样得到基向量,将目标区域内所有基向量组建向量簇,通过对基向量的多维复合得到向量簇内所有极大梯度向量.最后,以极大梯度向量作为元素组建复合梯度向量,并统计复合梯度向量的维度和梯度信息,利用复合梯度向量二复合梯度向量维度和梯度识别人脸.该算法克服特征域旋转二光照变化及多姿态等对人脸识别的影响,具有较快的识别速度和较高的识别精度.平强等[49]把人脸姿态和光照变化作为一个全局最优问题,提出基于仿射最小线性重构误差的人脸识别.该算法对人脸进行分块,利用仿射变换模型描述测试图像和注册图像中人脸姿态变化情况.在识别阶段,通过计算最优仿射变换模型参数寻找测试图像和注册图像的最优匹配块,并利用注册图像中最优匹配块的线性组合拟合测试图像中对应的块,根据拟合误差进行人脸识别.算法在处理光照问题的同时补偿姿态变化造成的局部区域对齐误差,获得更好的全局识别性能,但未体现人脸形状信息在识别中的作用.Xian等[50]采用简单有效的SIFT方法提取多姿态人脸特征,构造多姿态人脸特征库,通过特征库中每个特征向量与其他向量的点积运算得出鲁棒的特征用于识别,并通过SIFT 特征的加权策略改善识别效果.张剑等[51]提出姿态无关多姿态人脸识别,在训练阶段利用样本图像的SIFT特征构造词汇树,基于该词汇树对每幅图像进行定量表示,并利用保局投影进行维度约减;在识别阶段,通过提取待识别图像的SIFT特征,利用已有词汇树表示图像,并通过保局投影得到低维特征,采用K近邻方法进行识别.该方法在人脸姿态不确定时能有效提高识别准确率.

3.3.4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研究中的新领域,在图像识别中获得成功,且在多姿态人脸识别中也有一些应用.2011年,Lin等[52]将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DBN)应用于具有姿态变化的低分辨人脸识别,采用高分辨率和低分辨率人脸图像作为训练样本,通过深度信念网络有效克服因姿态变化引起的非线性问题,该方法在较大姿态变化的人脸识别中获得较好的识别效果.2013年,Zhu 等[53]采用深度学习网络学习获得一种新的人脸身份保持特征,作为一种全新的人脸特征表示,该特征

916

7期邹国锋等: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有效克服大角度姿态变化和光照对人脸识别的影响,MultiPIE人脸库上的识别结果证明方法的良好性能.2014年,梁淑芬等[54]将LBP特征和深度信念网络结合应用于非限制条件下的人脸识别,如图5所示.该算法首先采用局部二值模式提取人脸的纹理信息,然后将纹理信息作为深度信念网络的输入实现分类识别.该算法提取层次性和结构性更强的人脸特征,可获取非限制条件下人脸图像的特征信息.柴瑞敏等[55]将Gabor小波与深度信念网络结合进行人脸识别,首先将人脸图像进行分块和Gabor 特征提取,然后采用受限玻尔兹曼机对Gabor人脸进行编码,学习数据的本质特征,最后结合Gabor特征和深度信念网络实现多通道人脸识别.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或深度网络训练进行的人脸识别效果较好,但网络训练耗时严重,且网络结构确定困难,这将是今后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应用中的研究重点

.

图5 DBN深度学习网络

Fig.5 DBN deep learning network

3.3.5 其他新的特征提取方法

2006年,陈蕾等[56]提出基于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和学习矢量量化(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LVQ)网络结合的多姿态人脸识别,首先通过小波变换对图像进行降维,然后将降维后的人脸特征用于训练学习矢量量化网络,得到最优网络模型用于多姿态人脸识别.学习矢量量化网络能发挥竞争学习和有监督学习二者的优点,有效提高识别率,但网络训练中需设置较多参数,训练耗时.

2010年,Gernoth等[57]提出将姿态变化的人脸图像进行形状和纹理分离处理,并利用纹理信息进行人脸识别的思想.该方法首先将人脸图像分解为若干个不规则的局部区域,并采用自适应余弦变换提取这些区域的纹理信息,而这些信息包含用于人脸分类所需的足够特征,且对于姿态和形状变化独立,识别效果有一定的改善,但若能将形状信息也作为一种特征用于识别将会进一步改善识别效果. Castillo等[58]提出宽基线立体大姿态变化人脸识别,首先需要将具有左右摇摆变化的多姿态人脸图像对齐,然后基于动态规划方法找出姿态变化的人脸图像和正面人脸图像之间一种立体匹配的关系,然后利用两幅人脸图像的匹配度数值进行最终的识别.

2012年,Zhang等[59]提出联合动态稀疏表示模型,该方法充分利用多视角人脸之间的相关性,取得一定效果,但算法针对的多视角人脸识别需要特定的采集环境捕获人脸图像,且和真正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针对姿态变化多视图的新特征提取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姿态变化多视图的新特征提取方法实验结果对比Table3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 results of new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s based on multi-view of pose

variation

方法人脸库样本数量识别率/%核判别分析[40]UMIST120幅训练

455幅测试66.30增强因子分析[43]FacePix2730幅训练

2700幅测试88.60张量脸与LPP结合[46]CMU-PIE720幅训练

180幅测试80.00张量脸与LLE结合[47]FacePix925幅训练

3600幅测试83.69仿射最小重构误差[49]CMU-PIE402幅注册

4221幅测试99.45 SIFT词汇树[51]ORL320幅训练

80幅测试85.90 LBP与DBN结合[54]LFW子库310幅训练

2713幅测试82.77 Gabor与DBN结合[55]UMIST200幅训练

100幅测试97.00 WT与LVQ网络[56]ORL50幅训练

50幅测试98.00联合动态稀疏表示[59]CMU-PIE476幅训练

2000幅测试73.00

026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8卷

4 三维多姿态人脸识别

20世纪90年代末,研究者开始探索如何利用人脸的三维信息提高系统的识别性能.按照三维人脸数据获取方式不同,三维多姿态人脸识别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方法.直接三维多姿态人脸识别是指通过特定设备直接采集三维人脸数据用于识别,间接三维多姿态人脸识别是指通过三维合成方法构造得出三维人脸数据,再进行人脸识别.

4.1 直接三维多姿态人脸识别Fransens等[60]利用三维人脸采集设备直接采集三维人脸信息,实现三维人脸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正面和准正面视角人脸都能达到较好的识别效果,但特殊的三维人脸采集设备价格昂贵,而且构建三维人脸数据库需要的数据量较大,对存储空间要求较高,实际中难以应用.

4.2 间接三维多姿态人脸识别

2005年,Ishiyama等[61]提出构造三维人脸表面模型的方法,该模型由三维形状和测地线光照基构成.测地线光照基主要用于描述人脸表面的光照变化,外观模型通过姿态优化可自动对齐到目标图像,模型调整过程中产生的残余误差可用于分类识别.算法在包含200人的光照姿态人脸数据库上取得较理想的识别效果.

2007年,尹宝才等[62]提出三维形变模型和部件技术结合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利用形变模型重建三维人脸,依据分片原则将三维人脸划分为各个部件,把部件的几何和纹理信息作为识别特征.采用两层分类法,第1层以每个部件作为弱分类器,统计其识别率;第2层根据每个部件的识别率决定其在整体分类中的权值,基于整脸信息进行识别.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姿态变化的影响,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

Zhang等[63]针对人脸识别中的3种特定姿态变化场景,研究一种三维人脸的平均处理机制.算法首先基于多姿态训练样本构造三维平均形状模型,然后再将平均纹理信息映射到平均形状模型中形成平均三维人脸模型用于识别.算法在构造三维平均人脸模型时,训练样本姿态被限制在0?~30?的角度变化范围内,未考虑大角度姿态人脸. Prabhu等[64]针对每幅二维图像采用三维通用弹性模型生成三维人脸,不同姿态视角的二维图像生成的三维人脸模型构成一个新的训练样本集.在识别阶段,首先对测试人脸图像采用基于线性回归的自动人脸标记注释进行姿态估计,然后在相应的有限姿态搜索范围内与三维人脸数据对比,取得较优的识别率,但运算复杂,需采用并行化策略进行完善.

4.3 其他三维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Passalis等[65]提出利用人脸的对称性克服姿态变化导致三维人脸数据丢失的问题.首先采用一种鲁棒的标记点检测算子获取三维人脸标记数据,然后用检测到的原始数据构建人脸模型,再利用人脸的对称性调整人脸模型,并将人脸模型转化为一幅几何图像和一幅正常图像,最后将两幅图像采用小波变换进行特征提取用于人脸识别.算法对于人脸采集过程中存在数据丢失的问题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叶长明等[66]针对三维人脸成像系统所获得的不同姿态下的三维人脸深度图,提出傅里叶描述子与等高线人脸识别方法.利用微分几何理论校正三维深度人脸,再使用曲面等高线和傅里叶描述子实现三维人脸面部特征的提取.算法在时间开销方面优于常规特征脸识别方法,但对姿态变化较大的人脸识别效果仍不理想.

Zhang等[67]基于三维人脸表面信息,采用特征脸和稀疏表示进行多姿态人脸识别,首先通过局部均值曲线运算将三维人脸表面映射为二维人脸属性信息,然后基于二维人脸属性信息图像采用PCA和稀疏表示实现人脸识别.方法避免繁琐的人脸对齐操作,取得一定的识别效果,但无法克服大角度姿态变化的人脸识别.

5 多姿态人脸识别的未来研究

方向

鉴于多姿态人脸识别的重要性,已有较多专项研究,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其仍面临许多重大挑战.以下内容将对未来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产生较重要影响.

1)多姿态人脸采集方法的研究.当前,许多二维人脸识别方法对姿态变化人脸图像识别效果较差,其主要原因是无法充分获取多姿态人脸样本.在人脸检测阶段,已有的检测算法通常无法自动获取任意姿态的人脸图像,这可能导致训练(标准)样本与测试样本的姿态差距较大,使训练得出的模型无法推广到新的姿态人脸图像,影响识别准确度.

三维多姿态人脸图像的采集需要特殊的设备或

126

7期邹国锋等: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特殊的环境,当前对于三维采集设备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产品也较少,北京博维恒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3D Camega系列脸型(头部)扫描系统是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脸型(头部)三维数字化测量系统(http://www.3dcamega.

com/tviews.asp?id=371).该扫描系统通过计算机对两台或多台光学三维扫描仪进行联动控制快速扫描,再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自动拼接,获得精确完整的彩色点云数据.该系统由于结构复杂,价格远高于普通的图像采集设备,目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研究全自动的二维和三维人脸检测算法,开发实用性更强二价格更低廉的图像采集设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多姿态人脸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尽管人脸识别方法的研究是当前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较多的研究仍是针对理想状况下的人脸识别.当前对于多姿态人脸识别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通常只针对某几种姿态或特殊情况下的多姿态人脸,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其他姿态变化的人脸识别并不具备通用性,因此研究具有更广泛通用性和鲁棒性的多姿态人脸特征提取算法,对于改善多姿态人脸识别的效果,提高多姿人脸识别的效率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获得成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脸特征抽取和识别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由于深度学习理论尚不成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初始网络结构的确定,网络结构的自适应调整,训练过程的优化,相关算法训练过程效率的提升等.

3)综合考虑多种干扰因素下的人脸识别系统研究.由于当前人脸识别的应用正由理想环境转变为非受控二非限制环境中的人脸识别,因此在非受控二非限制环境下应当综合考虑多姿态与其他影响人脸识别的干扰因素(光照二表情二遮挡等),将干扰人脸识别效果的众多因素相结合,用于人脸模型的构建和人脸特征提取方法的改进,从而设计出与实际应用环境更为接近的人脸识别系统,并在 平安城市 二 智慧城市 建设中大显身手.

6 结束语

近年来,多姿态人脸识别逐渐成为人脸识别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中取得的众多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将当前已有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概括为3类:1)基于二维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2)基于二维多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3)基于三维人脸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由于当前国内还没有与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相关的综述性论文,因此本文对已有相关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结合当前多姿态人脸识别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多姿态人脸识别的研究方向.总之,随着模式识别理论二计算机视觉二图像处理二机器学习等与人脸识别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众多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多姿态人脸识别问题会得到较好较快的解决.

参考文献

[1]Galton F.Personal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Nature,1888,38 (973):173-177

[2]Galton F.Numeralised Profile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Nature,1910,83(2109):127-130

[3]Bledsoe W W,Chan H.A Man-Machine Facial Recognition Sys-tem:Some Preliminary Results.Technical Report,PRI19A.Palo Alto,USA:Panoramic Research Incorporated,1965 [4]Li C C,Wang Y J,Tu X Y,et al.Artificial Intelligence.Acta Au-tomatica Sinica,1979,5(1):74-87(in Chinese)

(李家治,汪云九,涂序彦,等.人工智能国外研究情况综述.自动化学报,1979,5(1):74-87)

[5]Hong Z Q,Yang J Y.Algebraic Feature Extraction of Images for Recognition.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2,18(2):233-238(in Chinese)

(洪子泉,杨静宇.用于图象识别的图象代数特征抽取.自动化学报,1992,18(2):233-238)

[6]Zheng J P,You W Y.Recognizing a Typical Human Face from the Front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puter Engineering,1992,18(1):1-6(in Chinese) (郑坚平,尤婉英.标准正面人脸图像的识别.计算机工程,1992, 18(1):1-6)

[7]Li W J,Wang C J,Zhang W,et al.A Survey of Face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6,19(1):58-66(in Chinese)

(李武军,王崇骏,张炜,等.人脸识别研究综述.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6,19(1):58-66)

[8]Zhang X Z,Gao Y S.Face Recognition across Pose:A Review. Pattern Recognition,2009,42(11):2876-2896

[9]Tan X Y,Chen S C,Zhou Z H,et al.Face Recognition from a Sin-gle Image Per Person:A Survey.Pattern Recognition,2006,39

(9):1725-1745

[10]Wang K J,Duan S L,Feng W X.A Survey of Face Recognition

Using Single Training Sample.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8,21(5):635-642(in Chinese)

(王科俊,段胜利,冯伟兴.单训练样本人脸识别技术综述.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8,21(5):635-642) [11]Zhu C R,Wang R S.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a Sin-

gle View.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2003,26(1):104-109 (in Chinese)

226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8卷

(朱长仁,王润生.基于单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算法.计算机学报,2003,26(1):104-109)

[12]Zhang S L.Various Pose Face Recognition with One Front Train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puter Applications,2006,26(12):2851-2853(in Chinese)

(张生亮.单样本多姿态人脸识别研究.计算机应用,2006,26

(12):2851-2853)

[13]Zhang Y S,Yang S.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Virtual

Samples of Local Weighted Mean.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3,21(1): 74-79(in Chinese)

(张尤赛,杨姝.局部加权平均虚拟样本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算法.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1):74-79) [14]Wu M,Wang Y,Liu Z J,et al.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Orthogonal Views.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2004, 31(4):597-601,621(in Chinese)

(武芒,王燕,刘志镜,等.基于正投影视图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算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4): 597-601,621)

[15]Jiang D L,Hu Y X,Yan S C,et al.Efficient3D Reconstruction

for Face Recognition.Pattern Recognition,2005,38(6):787-798

[16]Hu F S,Zhang M J,Zou B J,et al.Pose and Illumination Invari-

ant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HMM with One Sample Per Person.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2009,32(7):1424-1433(in Chinese)

(胡峰松,张茂军,邹北骥,等.基于HMM的单样本可变光照二姿态人脸识别.计算机学报,2009,32(7):1424-1433) [17]Du C,Su G D,Lin X G,et al.Synthesis of Face Image with Pose

Variations.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四Laser,2004,15(12): 1498-1501(in Chinese)

(杜成,苏光大,林行刚,等.多姿态人脸图像合成.光电子四激光,2004,15(12):1498-1501)

[18]Sun Z Y,Wu X J,Wang S T,et al.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Synthesis of Face Images with Pose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08,44(23):197-200(in Chinese)

(孙志远,吴小俊,王士同,等.基于多姿态人脸图像合成的识别方法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23):197-200) [19]Lin Z X,Yang W J,Ho C C,et al.Fast Vertical-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Module for Intelligent Robot Guard//Proc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Robots and Agents.

Wellington,New Zealand,2009:613-617

[20]Wang K J,Zou G F,Fu G X,et al.An Approach of Fast Eye

Location and Face Plane Rotation Correction.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 Graphics,2013,25(6):865-872, 879(in Chinese)

(王科俊,邹国锋,傅桂霞,等.一种快速眼睛定位与人脸平面旋转校正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3,25(6): 865-872,879)

[21]Gonzalez-Jimenez D,Alba-Castro J L.Toward Pose-Invariant2-D

Face Recognition through Point Distribution Models and Facial Symmetry.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2007,2(3):413-429[22]Chai X J,Shan S G,Chen X L,et al.Local Linear Regression

(LLR)for Pose 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Proc of the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Southampton,UK,2006:631-636

[23]Tan X H,Zhang J H.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LLR

Algorithm.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11,28(1): 392-394(in Chinese)

(谭晓衡,张建慧.基于LLR算法的多姿态人脸识别.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28(1):392-394)

[24]Chen H J,Wei W.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Correla-

tive Sub-region Mapping.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2007, 12(7):1254-1260(in Chinese)

(陈华杰,韦巍.基于关联子区域映射的多姿态人脸识别.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7,12(7):1254-1260)

[25]Ho H T,Chellappa R.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Using

Markov Random Fields.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2013, 22(4):1573-1584

[26]Sarfraz M S,Hellwich O.Statistical Appearance Models for Auto-

matic Pose 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Proc of the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Gesture Recogni-tio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2008.DOI:10.1109/ AFGR.2008.04813387

[27]Guillemaut J Y,Kittler J,Sadeghi M T,et al.General Pose Face

Recognition Using Frontal Face Model//Proc of the11th Ibe-roamerican Congress in Pattern Recognition.Cancun,Mexico, 2006:79-88

[28]Zhao H,Yu P.AAM-Based Alignment and Local Weighted Mat-

ching Method for Face Recognition.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2013,18(12):1582-1586(in Chinese)

(赵恒,俞鹏.基于主动表观模型姿态矫正和局部加权匹配人脸识别.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3,18(12):1582-1586) [29]Ding L,Ding X Q,Fang C.Continuous Pose Normalization for

Pose-Robust Face Recognition.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012,19(11):721-724

[30]de Marsico M,Nappi N,Riccio D,et al.Robust Face Recognition

for Uncontrolled Pose and Illumination Changes.IEEE Tra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Systems,2013,43(1):149-163

[31]An K H,Chung M J.Pose-Robust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Tex-

ture Mapping//Proc of the17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bot and Huma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Munich,Germany, 2008:65-70

[32]Gong W G,Huang X Y,Li W H.Face Pose Correction for Facial

Recognition Based on Sine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0,46(22):213-216(in Chinese)

(龚卫国,黄潇莹,李伟红.基于正弦变换的人脸姿态校正及识别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22):213-216) [33]Zhang J Q,Liao H B,Li Y.Multi-view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Sparse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3,49(5):154-159(in Chinese)

(张疆勤,廖海斌,李原.基于因子分析与稀疏表示的多姿态人脸识别.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49(5):154-159) [34]Li Q B,Liu J G,Huang Z.Multi-view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326

7期邹国锋等: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Horizontal Mirror Image and Decis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2012,29(12):33-35,80(in Chinese)

(李全彬,刘锦高,黄智.基于水平镜像和决策融合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12):33-35,80) [35]Lee M W,Ranganath S.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Using a

3D Deformable Model.Pattern Recognition,2003,36(8):1835-1846

[36]Yang J,Liu Z F,Zhang X Q,et al.Pose Invariant Face Recogni-

tion Based on3D Model.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9,36

(1):140-145(in Chinese)

(杨军,刘直芳,张秀琼,等.基于三维模型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光电工程,2009,36(1):140-145)

[37]Tang H L,Yin B C,Sun Y F,et al.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

tion Based on a Single View.Journal of Information&Computa-tional Science,2010,7(12):2369-2376

[38]Yuan L,Chen Q H,Yan Y C,et al.Application of Two-Factors

Model in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12,37(5):546-549,585(in Chinese)

(袁理,陈庆虎,鄢煜尘,等.两因子模型在多姿态人脸识别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四信息科学版,2012,37(5):546-549,585)

[39]Chen X L,Shan S G,Gao W.Pose-Varied Face Recognition.

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1999,4A(10):818-824(in Chinese)

(陈熙霖,山世光,高文.多姿态人脸识别.中国图象图形学报,1999,4A(10):818-824)

[40]Lu J W,Plataniotis K N,Venetsanopoulos A N.A Kernel Machine

Based Approach for Multi-view Face Recognition//Proc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Rochester, USA,2002,I:265-268

[41]Liu X J,Dang J W,Yang F,et al.Development of Face Recogni-

tion System Using Multi-views Database//Proc of the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Image Technologies and Inter-net-Based System.Shanghai,China,2007:1013-1019 [42]Kisku D R,Mehrotra H,Rattani A,et al.Multiview Gabor Face

Recognition by Fusion of PCA and Canonical Covariate through Feature Weighting.Proceedings of SPIE,2009.DOI:10.1117/

12.824087

[43]Khaleghian S,Rabiee H R,Rohban M H.Face Recognition across

Large Pose Variations via Boosted Tied Factor Analysis//Proc of the IEEE Workshop on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Kona, USA,2011:190-195

[44]Sharma A,Haj M A,Choi J,et al.Robust Pose 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Using Coupled Latent Space Discriminant Analysis.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2012,116(11): 1095-1110

[45]Gao X B,Tian C N.Multi-view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Tensor

Subspace Analysis and View Manifold Modeling.Neurocomputing, 2009,72(16/17/18):3742-3750

[46]Jiang S,Wang Y,Tian C N.Multi-view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Tensorfaces Algorithm.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09,9(15):4381-4385(in Chinese)

(姜珊,王羽,田春娜.基于张量脸的多姿态人脸识别算法.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15):4381-4385)

[47]Li W Q,Chen D S.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Combining Ten-

sor Face and Manifold Learning//Proc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Shanghai,China,2011,IV:543-547

[48]Wang Z H,Yuan H,Jiang W T.A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Based on Composite Gradient Vector.Acta Automatica Sinica, 2011,37(12):1445-1454(in Chinese)

(王志宏,袁姮,姜文涛.基于复合梯度向量的人脸识别算法.

自动化学报,2011,37(12):1445-1454)

[49]Ping Q,Zhuang L S,Yu N H.Affine Minimum Linear Recon-

struction Error Face Recognition under Varying Pose and Illumina-tion.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12,40(10):1965-1970(in Chinese)

(平强,庄连生,俞能海.姿态和光照可变条件下的仿射最小线性重构误差人脸识别算法.电子学报,2012,40(10):1965-1970)

[50]Xian X B,Wu H J,Zhang M X,et al.A Novel Multi-pose Face

Recognition via Robust SIFT Feature//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velet Analysis and Pattern Recognition.Tianjin, China,2013:32-37

[51]Zhang J,He H,Zhan X S,et al.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via SIFT Vocabulary Tree.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Computer Graphics,2013,25(11):1694-1700(in Chinese)

(张剑,何骅,詹小四,等.用SIFT词汇树实现的姿态无关的人脸识别.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3,25(11):1694-1700)

[52]Lin M Z,Fan X.Low Resolution Face Recognition with Pose Varia-

tions Using Deep Belief Networks//Proc of the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Shanghai,China, 2011,III:1522-1526

[53]Zhu Z Y,Luo P,Wang X G,et al.Deep Learning Identity Preser-

ving Face Space//Proc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Sydney,Australia,2013:113-120 [54]Lian S F,Liu Y H,Li L C.Face Recognition under Unconstrained

Based on LBP and Deep Learning.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14,35(6):154-160(in Chinese)

(梁淑芬,刘银华,李立琛.基于LBP和深度学习的非限制条件下人脸识别算法.通信学报,2014,35(6):154-160) [55]Chai R M,Cao Z J.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Based on Gabor

Wavelet and Deep Belief Networks.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4,34(9):2590-2594(in Chinese)

(柴瑞敏,曹振基.基于Gabor小波与深度信念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计算机应用,2014,34(9):2590-2594) [56]Chen L,Huang X W,Sun B.Pose-Varied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WT and LVQ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puter Engineering,2006,32

(21):47-49(in Chinese)

(陈蕾,黄贤武,孙兵.基于WT和LVQ网络的多姿态人脸识别.计算机工程,2006,32(21):47-49)

[57]Gernoth T,Goossen A,Grigat R R.Face Recognition under Pose

Variations Using Shape-Adapted Texture Features//Proc of the 17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Hong

426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8卷

Kong,China,2010:4525-4528

[58]Castillo C D,Jacobs D W.Wide-Baseline Stereo for Face Recogni-

tion with Large Pose Variation//Proc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Providence,USA, 2011:537-544

[59]Zhang H C,Nasrabadi N M,Zhang Y N,et al.Joint Dynamic

Sparse Representation for Multi-view Face Recognition.Pattern Recognition,2012,45(4):1290-1298

[60]Fransens R,Strecha C,Van Gool L.Parametric Stereo for Multi-

pose Face Recognition and3D-Face Modelling//Proc of the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nalysis and Modelling of Faces and Gestures.Beijing,China,2005:109-124

[61]Ishiyama R,Hamanaka M,Sakamoto S.An Appearance Model

Constructed on3-D Surface for Robust Face Recognition against Pose and Illumination Variations.IEEE Tra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Applications and Reviews,2005,35(3):326-334

[62]Yin B C,Zhang Z,Sun Y F,et al.Pose 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3D Morphable Model.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33(3):320-325(in Chinese)

(尹宝才,张壮,孙艳丰,等.基于三维形变模型的多姿态人脸识别.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33(3):320-325)[63]Zhang X Z,Zhao S Q,Gao Y S.On Averaging Face Images for

Recognition under Pose Variations//Proc of the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Tampa,USA,2008.DOI:

10.1109/ICPR.2008.4761890

[64]Prabhu U,Heo J,Savvides M.Unconstrained 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Using3D Generic Elastic Models.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11,33(10):1952-1961

[65]Passalis G,Perakis P,Theoharis T,et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000008.html,ing Facial Symmetry

to Handle Pose Variations in Real-World3D Face Recognition.

IEEE Tra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11, 33(10):1938-1951

[66]Ye C M,Jiang J G,Zhan S,et al.3D Facial Depth Map Recogni-

tion in Different Poses with Surface Contour Feature.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3,26(2):219-224(in Chinese)

(叶长明,蒋建国,詹曙,等.基于曲面等高线特征的不同姿态三维人脸深度图识别.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3,26(2): 219-224)

[67]Zhang Y N,Guo Z,Xia Y,et al.2D Representation of Facial Sur-

faces for Multi-pose3D Face Recognition.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2012,33(5):530-536

526

7期邹国锋等: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

作者:邹国锋, 傅桂霞, 李海涛, 高明亮, 王科俊, ZOU Guo-Feng, FU Gui-Xia, LI Hai-Tao, GAO Ming-Liang, WANG Ke-Jun

作者单位:邹国锋,傅桂霞,李海涛,高明亮,ZOU Guo-Feng,FU Gui-Xia,LI Hai-Tao,GAO Ming-Liang(山东理工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淄博255049), 王科俊,WANG Ke-Jun(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

动化学院 哈尔滨150001)

刊名: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英文刊名:Pattern Re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年,卷(期):2015(7)

引用本文格式:邹国锋.傅桂霞.李海涛.高明亮.王科俊.ZOU Guo-Feng.FU Gui-Xia.LI Hai-Tao.GAO Ming-Liang. WANG Ke-Jun多姿态人脸识别综述[期刊论文]-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5(7)

NMF综述报告

人脸识别的非负矩阵分解(NMF)方法文献综述 摘要:人类对整体的感知是基于对部分的感知,NMF(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的思想正是源于此。通过对矩阵分解因子加入了非负性约束,使得对高维非负原始数据矩阵的分解结果不存在负值,且具有一定的稀疏性,因而得到了相对低维、纯加性、拥有一定稀疏特性的分解结果。与P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等传统人脸识别方法相比,NMF的基图像就是人脸的各个局部特征,并且通过对经典算法的一系列优化,改进的NMF算法的识别率和鲁棒性较传统方法有着显著优势。此外,NMF在机器学习、语义理解等领域也有着重要应用。 关键词:非负矩阵分解(NMF)稀疏性改进的NMF 语义理解 一、引言 在实际中的许多数据都具有非负性,而现实中对数据的处理又要求数据的低秩性经典的数据处理方法一般不能够确保非负性的要求,如何找到一个非负的低秩矩阵来近似原数据矩阵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NMF方法应运而生。 NMF方法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由Paatero和Tapper在1994年提出的正矩阵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1];此后1999年,Lee和Seung提出了一个以广义KL散度为优化目标函数的基本NMF模型算法,并将其应用于人脸图像表示[2];2001年,Lee和Seung通过对基本NMF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又提出了两个经典的NMF算法,即基于欧氏距离测度的乘性迭代算法和基于广义KL散度的乘性迭代算法,并给出了收敛性证明[3],这两种算法称为NMF方法的基准算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经典的基准NMF算法存在收敛速度较慢,未利用统计特征,对光线、遮挡等敏感,以及无法进行增量学习等问题,各种改进的NMF算法被提出。其中包括Lin提出的基于投影梯度(Projected Gradient,PG)的NMF方法[3],该方法有着很高的分解精度;Berry提出的基于投影非负最小二乘(Projected Non-negative Least Square,PNLS)的NMF方法[5],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基矩阵的稀疏性、正交性叫基准NMF方法都更好;此外还有牛顿类方法[6]和基于有效集[7]的NMF方法等。 二、NMF的基准算法 1.NMF模型 给定一个非负矩阵(即),和一个正整数,求未知非负矩阵和,使得 用表示逼近误差矩阵。可以用下图表示该过程: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人脸识别研究综述 摘要:论文首先介绍了人脸识别技术概念与发展历史,解释人脸识别技术的过程与优缺点;随后对近几年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情况与一些经典的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提出人脸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展望。 关键词:人脸识别研究现状应用与展望 一、概念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流。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广义的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二、发展历史 人脸识别的研究历史比较悠久。高尔顿(Galton)早在1888 年和1910 年就分别在《Nature》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利用人脸进行身份识别的文章,对人类自身的人脸识别能力进行了分析。但当时还不可能涉及到人脸的自动识别问题。最早的AFR1的研究论文见于1965 年陈(Chan)和布莱索(Bledsoe)在Panoramic Research Inc.发表的技术报告,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近年来,人脸识别研究得到了诸多研究人员的青睐,涌现出了诸多技术方法。 三、过程与优缺点 人脸的识别过程: (1)首先建立人脸的面像档案。即用摄像机采集单位人员的人脸的面像文件或取他们的照片形成面像文件,并将这些面像文件生成面纹(Faceprint)编码贮存起来。 (2)获取当前的人体面像。即用摄像机捕捉的当前出入人员的面像,或取照片输入,并将当前的面像文件生成面纹编码。 (3)用当前的面纹编码与档案库存的比对。即将当前的面像的面纹编码与档案库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背景及研究现状

1.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各方面对于快速有效的自动身份验证的迫切要求,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并且具有很强的自身稳定性及个体差异性,生物特征成为了自动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当前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包括有: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静脉识别,人脸识别等。与其他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由于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使用者无任何心理障碍,易于为用户所接受,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对人脸识别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到有关人的性别,表情,年龄等诸多额外的丰富信息,扩展了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当前的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被应用到了以下几个方面:(1)刑侦破案公安部门在档案系统里存储有嫌疑犯的照片,当作案现场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某一嫌疑犯的照片或其面部特征的描述之后,可以从数据库中迅速查找确认,大大提高了刑侦破案的准确性和效率。 (2)证件验证在许多场合(如海口,机场,机密部门等)证件验证是检验某人身份的一种常用手段,而身份证,驾驶证等很多其他证件上都有照片,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就可以由机器完成验证识别工作,从而实现自动化智能管理。 (3)视频监控在许多银行,公司,公共场所等处都设有24小时的视频监控。当有异常情况或有陌生人闯入时,需要实时跟踪,监控,识别和报警等。这需要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具体分析,且要用到人脸的检测,跟踪和识别技术。 (4)入口控制入口控制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了在楼宇,住宅等入口处的安全检查,也包括了在进入计算机系统或情报系统前的身份验证。 (5)表情分析根据人脸图像中的面部变化特征,识别和分析人的情感状态,如高兴,生气等。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在医学,档案管理,人脸动画,人脸建模,视频会议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2.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当前很多国家展开了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主要有美国,欧洲国家,日本等,著名的研究机构有美国MIT的Media lab,AI lab,CMU的Human-Computer I nterface Institute,Microsoft Research,英国的Department of Engineerin g i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等。综合有关文献,目前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板匹配 主要有两种方法,固定模板和变形模板。固定模板的方法是首先设计一个或几个参考模板,然后计算测试样本与参考模板之间的某种度量,以是否大于阈值来判断测试样本是否人脸。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在早期的系统中采用得比较

多姿态人脸识别算法设计与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1章绪论 .. (1) 1.1研究背景 (1) 1.2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1.3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2) 1.4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概述 (4) 1.5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5) 1.6文章结构 (6) 第2章人脸关键点检测 (7) 2.1引言 (7) 2.2基于形状回归的人脸关键点检测算法 (8) 2.2.1 形状回归框架 (8) 2.2.2 级联回归 (9) 2.2.3 回归单元 (10) 2.2.4 特征和特征选择 (11) 2.3改进的光照鲁棒的人脸关键点检测算法 (13) 2.3.1 直方图匹配 (13) 2.3.2 目标直方图的选择 (14) 2.3.3 直方图拟合 (15) 2.3.4 算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16) 2.4本章小结 (18) 第3章局部图像描述子 (19) 3.1引言 (19) 3.2经典的局部图像描述子 (19) 3.3韦伯局部描述子 (21) 3.3.1 韦伯定律 (22) 3.3.2 差分激励 (23) 3.3.3 方向 (24) 3.3.4 构造WLD直方图 (24)

基于matlab人脸识别技术 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5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文后应列出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基于matlab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 文献综述 一、MATLAB概述 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的简称,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MATLAB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而在本文中主要用到的功能是图像处理功能。 二、BP神经网络概述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 works,简写为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或称作连接模型(Connectionist Model),它是一种模范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的主要历程有:20世纪50年代末,Rosenblatt提出的感知器模型和Widrow提出的自适应线性元件,出现了简单的线性分类器;1986年,Rumelhart和Mcllelland 提出了层网络“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使有导师学习多层感知器网络(ML PN)模式分类器走向实用化,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若干前向网络,如径向基函数网络( RBFN)和函数链网络等;1982年,美国加州工学院的物理学家Hopfield提出的一种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反馈网络模型,由于引进了“能量函数” 的概念,使网络走向具体电路有了保证;20世纪70年代,Watanabe 提出了使用模式子空间的概念来设计不同类别对应的子空间,由不同类别聚类的子空间实现模式识别; Kohonen提出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模型等都为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根据。 构成人工神经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神经元、络拓扑结构和网络的训练(学习)方法。神经元(节点)的作用是把若干输入加权求和,并对这种加权和进行非线性处理后输出。神经元的选择一般有以下特点:每个神经元都具有多个输入、个输出,具有闭值,采用非线性函数。 1、神经元

单样本人脸识别综述

单样本人脸识别综述 南京杭空航天大学 ELSEVIER 摘要 当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挑战之一在于样本收集的困难性。很少的样本意味着在收集样本时付出更少的劳动,在存储和处理它们是付出更少的代价。不幸的是,许多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训练样本集的规模和代表性,如果系统中仅有一个训练样本,则将会导致严重的性能下降甚至无法工作。这种情况称之为“单样本”问题,即给出每人一幅人脸的存储数据库,目标是仅根据单幅人脸图像在不同的姿态、光照等条件下从数据库中识别人脸图像的身份。由于训练集非常有限,这样的任务队当前大多数算法而言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现有许多技术正试图解决该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和评估,对较为突出的算法进行了描述和批判的分析。并讨论了诸如数据采集、小样本规模的影响、系统评估等一些相关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中具有前景的方向。 关键词:人脸识别;单训练样本 1 引言 作为少数几个同时具有高精度和低干涉的生物特征方法,人脸识别技术在信息安全、法律事实和监控、智能车、访问控制等方面具有大量的潜在应用。因此,在过去20年中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受到了来自学术和工业方面的极大关注。近来,一些作者已经从不同方面调查和评估了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例如,Samal et al. [4] and Valentin et al. [5]分别对基于特征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技术进行了调研。Yang等[6]评述了人脸识别技术,Pantic and Rothkrantz[7]对自动面部表达分析进行了调研,Daugman [3]指出了涉及人脸识别系统有效性的几个关键问题,而最近的综述应该是Zhao et al. [1],他对许多最新的技术进行了评论。 人脸识别的目的是从人脸图像的数据库中的静态图像或视频图像中识别或验证一个或多个人。许多研究工作集中在怎样提高识别系统的精度,然而,大部分研究工作似乎忽视了一个可能来源于人脸数据库的潜在问题,即可能由于样本采集的困难或由于系统存储空间的限制,数据库中可能对每一个人只存储了一副样本图像。在这种条件下,诸如特征脸(Eigenface)和Fisher人脸识别技术等传统方法将导致严重的性能下降甚至无法工作(详见第2节)。这个问题称之为单样本问题,即即给出每人一幅人脸的存储数据库,目标是仅根据单幅人脸图像在不同的姿态、光照等条件下从数据库中识别人脸图像的身份。由于其挑战性和现实应用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很快成为了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许多专用技术被开发来解决该问题,例如合成虚拟样本,局部化单一训练图像,概率匹配和神经网络方法。 本文最主要的贡献是给出这些从单一人脸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的特定方法一个综合的、评论性的综述。我们相信这些工作是对参考文献[1–7]的一个有用的补充,这些文献中所考察的大多数技术没有考虑单样本问题。实际上,通过对这个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技术的详细研究,我们希望这篇综述能够对这些技术的基本原则、相互联系、优缺点以及设计优化提供更多深刻的理解。对一些相关问题,如数据收集、小样本空间的影响以及系统评估等也进行了讨论。 接下来我们首先试图建立有关什么是单样本问题以及为什么、何时应道考虑这个问题的一个公共背景。特别的,我们也讨论了该问题所不需要考虑的方面。在第三节我们继续回顾有关该问题的前沿技术。借此,我们希望能够借鉴一些有用的经验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第四节中,我们讨论了有关性能评估的几个问题。最后,在第五节中我们通过讨论几个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对单样本问题进行了总结。

基于本征空间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本征空间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 O 引言人类利用生物特征识别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埃及人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的尺寸来进行身份鉴别,现代生物识别技术始于上世纪70 年代中期, 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并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在生物认证方面,人脸识别具有特定的优势。相比其他生物认证技术,如指纹识别,有一部 分人是没有指纹的,或者指纹无法录入,仅靠指纹识别就会出现障碍;如虹膜 识别,有些眼睛有障碍的人也是无法使用的;还有声音识别,对于发音有障碍 或者无法说话的人群来说,这是毫无意义的。正是基于人脸的人人具备这一先 天优势,近年来,作为生物特征认证的重要分支――人脸及器官的检测、定位 和识别技术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多姿态人脸识别是目前人脸识别中的难点,识别率普遍不是很高。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多姿态人脸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许多姿态判定和识别算法。在多姿态人脸数据库构建的基础上,利用PCA 对不同姿态的人脸分别建立特征空间,待识别人脸图像向相应的特征空间投影,进而利用欧氏距离进行分类识别,获得了较高的多姿态人脸图像识别率。 1 基于本征空间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法Sirovich 和Kirby 首先使用PCA 方法对人脸图像进行降维处理并实现了人脸图像的重建,随后,1991 年,Turk 和Pentland 首先利用PCA 方法实现了人脸识别(称为本征脸方法)。此后,基于本征空间的许多人脸识别方法被提出来,PCA 人脸识别方法也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1 利用本征脸建立多姿态人脸特征空间的步骤(1)从已知的人脸图像中按姿态选择训练图像M 张,每人可以选同姿态的一张或多张照片(表情和光照有所 变化)。(2)计算M×M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选择M’个主成份分量。(3)计算得到该姿态的特征脸空间μ。(4)重复步骤(1)~(3)得到各个姿态的特征

人脸识别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引言 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人脸识别技术(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简称FRT)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实际需求的日益增长,它已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人脸识别在许多领域有实际的和潜在的应用,在诸如证件检验、银行系统、军队安全、安全检查等方面都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人脸识别技术用于司法领域,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身份验证,罪犯识别等;用于商业领域,如银行信用卡的身份识别、安全识别系统等等。正是由于人脸识别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才越来越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虽然人类能够毫不费力的识别出人脸及其表情,但是人脸的机器自动识别仍然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它牵涉到模式识别、图像处理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诸多知识。与指纹、视网膜、虹膜、基因、声音等其他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相比,人脸识别系统更加友好、直接,使用者也没有心理障碍。并且通过人脸的表情/姿态分析,还能获得其他识别系统难以获得的一些信息。 自动人脸识别可以表述为:对给定场景的静态或视频序列图像,利用人脸数据库验证、比对或指认校验场景中存在的人像,同时可以利用其他的间接信息,比如人种、年龄、性别、面部表情、语音等,以减小搜索范围提高识别效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脸识别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内外许多知名的理工大学及TT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人脸识别研究组,相关的研究综述见文献[1-3]。 本文对近年来自动人脸识别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人脸识别涉及的理论,人脸检测与定位相关算法及人脸识别核心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对比。此外,本文还分析介绍了当前人脸识别的优势与困难。 2 人脸识别相关理论 图像是人们出生以来体验最丰富最重要的部分,图像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我们只有意识到不同种类图像的区别,才能更好的理解图像。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脸识别系统(Face Recognetion System,简称FRS),必然要综合运用以下几大学科领域的知识: 2.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解读

人脸识别研究 代上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现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而面对繁杂的社会安全问题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因通过面部特征信息识别身份而受到广泛关注。人脸识别通常使用采集含有人脸图像或视频流的设备,将收集到的人脸信息进行脸部检测,进而与数据库中已有信息进行对比确定被识别对象的身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公共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且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人脸识别的发展历程、主要识别方法予以总结概括,并对其应用范围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脸识别;方法;应用;发展 1引言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该项技术目前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个人家庭自动门的安全系统、犯罪人的身份识别系统、银行自动取款的服务系统等。 人脸识别系统给人带了很多方便,应用能力很强,但是人脸识别仍然有很多阻碍其发展的困难之处。主要表现在:在收集图像中目标自身的影响;在系统收集图像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以及系统收集图像之后由于其它因素造成的面部损伤所带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的面部逐步发生变化的影响。这些都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使得该项技术面临着多种挑战性。 2 人脸识别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2.1发展历史 很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关于通过人脸对人类的身份进行辨别的论文发表,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与设备的限制,人脸识别技术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Blcdsoc[1]提出了人脸识别研究的雏形,人脸识别技术才被人们接受。 在人脸识别研究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人脸识别的各种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人脸识别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各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相继出现,并创建了人脸图像数据库,对人脸识别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产品逐渐进入了社会市场。 进入21世纪以后,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熟,但是由于非理想条件如(光照、天气、姿态)的影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为了解决这些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研究者们一直努力寻找更加趋于完美的方法,从而减少这些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2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从以前的认知阶段发展到了实际应用阶段。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面部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发生改变,这给人脸识别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光照不同

3D模型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3D 模型的多姿态人脸识别 张小平,李夏忠,刘志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信息应用研究中心 陕西西安 710071) 摘 要:多姿态人脸识别是当前人脸识别中的难点,识别率普遍不是很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正面、侧面照片建立起三维虚拟人脸模型,然后对待识别照片进行角度估计,把模型库中的每一个3D 模型在该角度附近进行多次投影,搜索出与待识别照片相似度最高的照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人脸识别率,增强人脸识别系统的鲁棒性。 关键词:人脸识别;三维模型;多姿态;角度计算 中图分类号:T P 36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 (2003)1405904 Pose var ied Face Recogn ition Ba sed on 3D m odel ZHAN G X iaop ing ,L I X iazhong ,L I U Zh ijing (Computer Info r m ati on R esearch Center ,X idian U niversity ,X i ′an ,710071,Ch ina ) Abstract :Po se varied Face R ecogn iti on is a nu t of face recogn iti on and has a low rati o of recogn iti on at p resen t 1A w ay is p resen ted by bu ilding the 3D virtual person model u sing fron t and side face pho to and then m ak ing the p ro jecti on of the each 3D model near the ro tating angle esti m ated by the unknow n pho to fo r m any ti m es and finding ou t the si m ilar pho to 1R ecogn iti on rati o can be raised effectively and system ′s robu st is increased also by th is m ethod Keywords :face recogn iti on ;3D model ;po se varied ;angle reckon 收稿日期:20030422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自动身份验证、视觉监视系统等应用领域的需求,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正面人脸图像的识别上,然而图像中人脸的姿态不一定是固定的,研究多姿态人脸识别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B eym er 等采用引 入虚视点的方法,即将二维的图像和三维的人脸模型相结合,对多姿态的人脸图像进行识别,用这种方法进行识别计算非常复杂[1]。另外,L ades 等采用弹性匹配技术识别不同姿态的人脸[2],这种方法要求较为准确地定位特征,但是人脸通常缺乏足够的纹理信息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当前,处理人脸多姿态识别主要有3种方法:一是利用多姿态人脸数据库,通过定位两个 瞳孔点的位置加以配准,再对配准后特定姿态的人脸进行识别,这种方法需要很大的人脸数据库;二是利用与姿态无关的信息进行识别,如肤色模型,这种方法识别率不是很高;三是利用人脸三维几何特征进行识别,但对人脸旋转角度有限制。本文采用建立人脸的三维虚拟模型的方法对人脸进行识别,可以有效地 解决上述问题。2 三维虚拟人脸建模 本文采用从固定拓扑的一般人头模型变形的建模方法,由于人类面部特征的位置、分布基本上是一样的,特定人脸的模型可以通过对一个原始模型中特征和其他一些网格点位置进行自动或交互式的调整(保持拓扑不变)得到。为了使标准人脸网格体在形状上与特定人相吻合,在特征细节上仍需进一步地调整与修改。如果采用自动拟合方法,问题将转化为模式匹配问题,具体做法不在此讨论。自动拟合方法虽然自动化程度高,但计算时间长,而且由于噪声的影响,结果常常不是很理想。如果采用人机交互进行拟合,先将标准人脸图像的网格重叠到特定人的人脸图像上,然后利用鼠标拉动网格点使得标准人脸图像的眼眉、嘴、牙等主要对应部分尽可能地匹配,就可以使人脸模型更精确。 211 特定人脸3D 网格模型的建立 这里采用的是人机交互方式,系统的内部有一个原始的人头模型,以后所有特定模型的建立都是基于这个原始模型。假定包含整个原始模型的最小的立方体的高、宽、深度分别为h ,w ,d ,单位是象素点。可按 9 5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陶健 学号 0643041077 年级 2006 指导教师周欣 教务处制表 二Ο年月日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陶健老师周欣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得不断发展,个人身份趋于数字化,隐性化,如何准确的鉴定,确保信息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脸识别,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生物识别方法,在基于人脸固有的生物特征信息,利用模式识别和图行图像处理技术来对个人身份进行鉴定,在国家安全,计算机交互,家庭娱乐等其他很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提高办事效率,防止社会犯罪等,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人脸识别在图像检测识别方面的一些常用的方法。由于图像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定位和识别的准确率,因此本文对图像的一些识别算法做了着重的介绍,例如基于二维Gabor小波矩阵表征人脸的识别算法,基于模型匹配人脸识别算法等。此外,本文还提及了一般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并着重介绍了图像预处理环节的光线补偿,图像灰度化等技术,使图像预处理模块在图像处理过程中能取到良好的作用,提高图像识别和定位的准确率。 [主题词]:人脸识别;特征提取;图像预处理;光线补偿

Face Recognition Overview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TAO Jian Adviser: ZHOU Xin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twork was growing, personal identity tends to digital, hidden, how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o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ace recognition, an application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methods more widely, based on biometric facial information inherent in the use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map line of personal identity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mputer interaction, family entertainment and many other areas. Face recognition can improve efficiency, prevent social crime, of course it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udies aspects of face recognition in image detection and some common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 As the image processing directly impact on the accuracy of lo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o some of image recognition algorithm will be focused presentation, such as Gabor wavelet-based two-dimensional matrix representation of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s, model-based matching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mentioned a general recognition system design, and highlights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part of the light compensation, gray image techniques,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module in the image processing to get to the good , and improve image recognition and positioning accuracy. [Key Words] Face recognition; feature extraction; image preprocessing; light compensation

模式识别文献综述报告

指导老师:马丽 学号:700 班级: 075111 姓名:刘建 成绩: 目录 ............................................................ 一、报告内容要点............................................................ 二、《应用主成分分解(PCA)法的图像融合技术》............................................................ 三、《基于类内加权平均值的模块 PCA 算法》............................................................

四、《PCA-LDA 算法在性别鉴别中的应用》 ............................................................ 五、《一种面向数据学习的快速PCA算法》 ............................................................ 六、《Theory of fractional covariance matrix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CA and 2D-PCA》 ............................................................ 七、课程心得体会 ............................................................ 八、参考文献 ............................................................ 一、报告内容要点 ①每篇论文主要使用什么算法实现什么 ②论文有没有对算法做出改进(为什么改进,原算法存在什么问题,改进方法是什么) ③论文中做了什么对比试验,实验结论是什么?可以加入自己的分析和想法,例如这篇论文还存在什么问题或者缺点,这篇论文所作出的改进策略是否好,你自己对算法有没有什么改进的想法? 二、《应用主成分分解(PCA)法的图像融合技术》 第一篇《应用主成分分解(PCA)法的图像融合技术》,作者主要是实现用PCA可以提取图像数据中主要成分这一特点,从元图像获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据此确定图像融合算法中的加权系数和最终融合图像。 作者在图像融合的算法上进行改进,用PCA获得待融合的每幅图像的加权系数Wi。是这样实现的:计算待融合的i幅图像数据矩阵的协方差矩阵,从中获

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1、绪论 人脸识别是通过分析脸部器官的唯一形状和位置来进行身份鉴别。人脸识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与其它身份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具有直接、友好和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模式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人脸识别已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章将简单介绍几种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脸识别 2、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在国内和国外研究人脸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代数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连接机制的人脸识别方法以及基于三维数据的人脸识别方法。人脸识别流程图如图2.1所示: 图2.1人脸识别流程图 3、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特征的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脸检测方法,由于人眼可以将人脸在不此研究人员认为有一个潜在的假设:人脸或人脸的部件可能具有在各种条件下都不会改变的特征或属性,如形状、肤色、纹理、边缘信息等。基于特征的方法的目标就是寻找上述这些不变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定位入脸。这类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非常有效且检测速度较高,对人脸姿态、表情、旋转都不敏感。但是由于人脸部件的提取通常都借助于边缘算子,因此,这类方法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对光照和背景等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光照、噪音、阴影都极有可能破坏人脸部件的边缘,从而影响算法的有效性。 模板匹配算法首先需要人TN作标准模板(固定模板)或将模板先行参数化(可变模板),然后在检测人脸时,计算输入图像与模板之间的相关值,这个相关值通常都是独立计算脸部轮廓、眼睛、鼻子和嘴各自的匹配程度后得出的综合描述,最后再根据相关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来确定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基于可变模板的人脸检测算法比固定模板算法检测效果要好很多,但是它仍不能有效地处理人脸尺度、姿态和形状等方面的变化。 基于外观形状的方法并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复杂的预处理,也不需要人工的对人脸特征进行分析或是抽取模板,而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方法(ANN)等)对大量的人脸和非人脸样本组成的训练集(一般为了保证训练得到的检测器精度,非人脸样本集的容量要为人脸样本集的两倍以上)进行学习,再将学习而成的模板或者说分类器用于人脸检测。因此,这也是j 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利用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稳定地实现了很好的检测结果,并且

人脸识别技术及研究关键问题

人脸识别技术及研究关键问题 基本概念: 人脸识别就是对于输入的人脸图像或者视频,首先判断其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含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人脸库中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人脸识别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人脸检测:判断输入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有,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 2、面部特征定位:对找到的每个人脸,检测其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 3、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与库中人脸对比,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 从应用的角度,人脸识别包括两大类: 1、人脸身份识别:即根据人脸图像识别出人物的身份,解决是谁的问题; 2、人脸身份确认/验证:判断图像中的人脸是否是指定的人,即解决是不是某人的问题; 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国家安全、军事安全和公共安全领域,智能门禁、智能视频监控、公安布控、海关身份验证、司机驾照验证等是典型的应用;在民事和经济领域,各类银行卡、金融卡、信用卡、储蓄卡的持卡人的身份验证,社会保险人的身份验证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家庭娱乐等领域,人脸识别也具有一些有趣有益的应用,比如能够识别主人身份的智能玩具、家政机器人,具有真实面像的虚拟游戏玩家等等。 研究方向: 1、人脸检测与跟踪技术 显然,要识别图像中出现的人脸,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人脸。人脸检测与跟踪研究的就是如何从静态图片或者视频序列中找出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输出人脸的数目、每个人脸的位置及其大小。人脸跟踪就是要在检测到人脸的基础上,在后续的人脸图像中继续捕获人脸的位置及其大小等性质。人脸检测是人脸身份识别的前期工作。同时,人脸检测作为完整的单独功能模块,在智能视频监控、视频检索和视频内容组织等方面有直接的应用。 我们课题组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复杂背景下的多级结构的人脸检测与跟踪系统,其中采用了模板匹配、特征子脸、彩色信息等人脸检测技术,能够检测平面内旋转的人脸,并可以跟踪任意姿态的运动的人脸。简述如下:这种检测方法是一个两级结构的算法,对于扫描窗口,首先和人脸模板进行匹配,如果匹配,那么将其投影到人脸子空间,由特征子脸技术判断是否为人脸。模板匹配的方法是:按照人脸特征,将人脸图像划分成14个不同区域,用每个区域的灰度统计值表示该区域,用整个样本的灰度平均值归一化,从而得到用特征向量表示的人脸模板。通过非监督学习的方法对训练样本聚类,得到参考模板族。将测试图像的模板与参考模板在某种距离测度下匹配,通过阈值判断匹配程度。特征子脸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从统计的观点,寻找人脸图像分布的基本元素,即人脸图像样本集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以此近似地表征人脸图像。这些特征向量称为特征脸(Eigenface)。实际上,特征脸反映了隐

人脸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文献综述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摘要:在阅读关于人脸检测识别技术方面文献后,本文主要讨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介绍、研究历史,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的主要研究方法,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并且总结了人脸识别技术的优越性和当下研究存在的困难。 关键词:人脸识别;人脸检测;几何特征方法;模板匹配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统计方法;模板匹配;基于外观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份鉴别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身份识别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人脸识别技术(FRT)是当今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虽然人脸识别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各种人脸识别的技术也很多,但由于人脸属于复杂模式而且容易受表情、肤色和衣着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一种人脸识别技术是公认快速有效的[1]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安全技术,也是本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2]。 1. 人脸识别技术基本介绍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一个完整的人脸识别过程一般包括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两大部分,人脸检测是指计算机在包含有人脸的图像中检测出人脸,并给出人脸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的过程[3],人脸识别就是将待识别的人脸与已知人脸进行比较,得

出相似程度的相关信息。 计算机人脸识别技术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分析人脸图象, 进而从中出有效的识别信息, 用来“辨认”身份的一门技术.人脸自动识别系统包括三个主要技术环节[4]。首先是图像预处理,由于实际成像系统多少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以及外界光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图像的噪声,使图像变得模糊、对比度低、区域灰度不平衡等。为了提高图像的质量,保证提取特征的有有效性,进而提高识别系统的识别率,在提取特征之前,有必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操作;人脸的检测和定位,即从输入图像中找出人脸及人脸所在的位置,并将人脸从背景中分割出来,对库中所有的人脸图像大小和各器官的位置归一化;最后是对归一化的人脸图像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特征提取与识别。 2.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历史 国内关于人脸自动识别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人脸识别系统和视频解码的大量运用,人脸检测的研究才得到了新的发展利用运动、颜色和综合信息等更具有鲁棒性的方法被提出来变形模板,弹性曲线等在特征提取方面的许多进展使得人脸特征的定位变得更为准确。 人脸识别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Bertillon,Allen和Parke为代表,主要研究人脸识别所需要的面部特征;第二个阶段是人机交互识别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机器自动识别阶段;第四个阶段是鲁棒的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阶段。目前,国外多所

参考——人脸检测文献综

附件一: 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献综述一、人脸检测技术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人员流动越发频繁,安全部门都希望通过身份自动验证技术对往来人员进行管理,尤其是9.11事件之后,世界各国更是在人员的身份验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身份验证技术在安全控制和金融贸易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诸多的身份验证技术中,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得到了新的重视,被公认为是最具应用潜力的识别技术之一。其中,人脸识别(Face Recognition )技术较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在90 年代,随着微电子和视觉系统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使该领域中高性能自动识别技术的实现代价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人脸识别从而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它的方便性、快速性和非侵扰性。我们所研究的人脸检测( Face Detection)正是自动人脸识别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指在输入图像中确定所有人脸(如果存在)的位置和大小的过程【1】。 近几年来,人脸识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国家安全、金融、海关、民航等诸多领域。这种应用背景要求自动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对一般环境图像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由此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人脸检测开始作为一个独立课题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今天,人脸检测的应用背景己经远远超出了人脸识别系统的范畴,在基于内容的检索、数字视频处理、视觉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人脸检测是智能人机接口技术研究的基本内容。不仅是智能接口系统的重要功能模块,而且是其他智能感知系统的基础和前提。人脸检测技术为其他感知系统(人脸识别、表情识别、唇读等)的技术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即有效、快速的人脸定位。人脸检测还是其他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例如、视频会议、基于对象的编码、应用视觉系统(如安全检查、保安管理)、Web搜索、二维人脸合成、视频检索、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等。在数字音频领域有广泛影响的MPEG 系列国际标准也在征求人脸检测算法【2】。 二、人脸检测系统的组成 对于人类来说,可以毫不费力地识别出人脸以及每个人脸部位的不同特征,但对于计算机来说,这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让机器从复杂的图像中自动检测出人脸覆盖了众多科学领域的知识,如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和神经网络等等。图1.1现实的是人脸检测的一般过程,它主要有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人脸检测定位、人脸区域验证四大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