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传世家训

上杭传世家训
上杭传世家训

祖训家规

五年三班江宗翰

《江姓祖训》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之所贵者义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重者敬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重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长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仇将以义解之,怨将以德报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人有小过含而容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责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已,勿妒贤而嫉能。见非义之财则勿取,遇合义之事则遵从。诗书不可不学,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奴仆不可不恤。守我之分者理也,听我之命者天也。果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谨哉!可不慎哉!

(康熙《江氏大成宗谱》卷一)

爸爸为我解释如下:作为父亲,最珍贵的品质就是“慈爱”;作为儿女,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孝顺”;作为国君,最珍贵的品质就是“正义”;作为众臣(公职人员),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忠诚”;作为兄长,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友爱”,对弟妹要爱护;作为弟(妹)最珍贵的品质就是“谦恭”,对兄(姐)要尊敬;作为丈夫,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和顺”,对妻子要温和;作为妻子,最珍贵的品质就是“柔顺”,对丈夫要温顺。

侍奉老师和长辈要有礼貌,结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而遇见小孩就要爱护。对品德高尚的人,即使他的年纪比自己小,自己也必定尊敬(他);而对品行不端的人,即使他的年纪比自己大,自己也必定远离他。对有仇恨的人,(我们)就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去解除他的仇恨;而对自己有误解或埋怨的人。(我们)就用坦诚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他。

别人做了不恰当的事或环事,(我们)就应该去帮助他改过,而不要去肆意去夸大宣扬他的错误。别人做了好事,(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多加表扬。对别人的小过失,(我们)要谅解容忍;而对别人的大错误,(我们)就要用道理去劝导和帮助他。不要认为只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也不要认为只是细小的环事就去做。

待人办事不能有私人的仇怨,而治理家务也不要另应私法。不去做损人而利已的事情,也不可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去接受不义的财物,而要拥护和支持合理的事情。

不可不勤读诗书,也不可不懂得礼仪。对子孙一定要多加教育,而对童仆佣人一定要多加怜恤。

遵守人类的本分,就是顺应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道理;而听从自然的规劝,就是顺应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如果能这样,连上天也一定会帮助(他们)!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就像每个人每天要穿衣吃饭一样,不能不遵守、也不能不时时、事事都谨慎小心啊!

这是祖上江万里遗留下来的一份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做人的原则和标准,也是江万里一生实践的总结。如果大家都能按《家训》做人,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将会获得彻底的改变。”这是非常中肯的。希望我族宗亲及后裔,人人熟读熟记万里公家训,发扬万里公做人的崇高品质和爱国爱民精神。

观看《双肩明月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有感

观看《双肩明月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 烈的传世家训》有感 从去年5月22日起,中央纪委监察部在网站和手机客户端推出了“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向全国征集在各地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的传统家规、家风,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进一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传统文化和廉洁从政教育。历史的尘埃,推开岁月的门扉,让我们来共同感悟,一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王尔烈(1727-1801),字君武,别名仲方,字君武,号瑶峰,辽阳县贾家堡子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关东才子”。他有才而廉明,博得“双肩明月”的美誉,嘉庆帝称他为“老实王”。 王尔烈为民育君用心良苦,乾隆有17个儿子,最看重的是15子颙琰。颙琰14岁被秘定为太子,王尔烈被钦点为老师。有一日,王尔烈给颙琰布置一道作业,文题是《敲木鱼石》。王尔烈启发颙琰说:“这块山石,其实一文不值,但不登泰山,不知山高;不涉沧海,不知水深;不于民间苦行,怎能分辨忠奸善恶。”有了寻找木鱼石这样千辛万苦的经历,颙琰成为皇帝之后,对治理江山社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古时,西阁向为高人名士习书泼墨之所,达官显宦下榻之地。每逢夜阑人静,灯火远烛,树影婆娑。“西阁客灯”以其独具的风韵而载入史册,成为著名的龙泉十六景之一。难怪王尔烈几经迁徙求学,最终选中此阁求读求学断断续续达22年。因爱其灵山胜境,得如情怀,王尔烈竟如醉如痴,常挑灯夜读,通宵达旦,为日后名震中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尔烈作为首屈一指的关东才子,一生结交甚广,无论是其母九十寿辰,还是他本人的七十大寿,从两扇由王尔烈后人捐赠的寿屏上可以看出,许多清朝的当朝大员都和他交往颇深。纪昀评价王尔烈是鹤立霜林,神骨耸秀……悠然物表,望之如仙。对于这位详校了165册367卷《四库全书》的同僚,在这几句简短的评价中,看得出君子之交的淡然和景仰。 刘墉赠予王尔烈的诗词“骨气乃有老松格,声名须共古人期”恰到好处。事实上,在我们实地考证的过程中,关于王尔烈的“压倒三江”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大多人还是宁愿相信那些杜撰演义过的情节。时至今日,王尔烈不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名字,而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符号可能包含他的为人、为学、为官方方面面。解读一代才子王尔烈的过程,也是我们后人从中自省,给出答案的时候、

中华传世家训——前言

《中华传世家训》 前言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是先辈留给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绵延数千年,精深弘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家训既是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华传世家训就是中国人思想道德能够维系数千年的一根绳索,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具备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流传至今的家训都属于名人家训,均为历代的优秀之作。传统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于形成了一种“家训文化”现象。从周公训诫子侄的《姬旦家训》萌芽,到先秦以众多君王家训、贵族家训和自由民家训的原点,再到直到孔子孟子打破教育界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招生授徒,建立儒家学派,形成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孟母,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孟母作为古代家庭教育的典范,其创造性的家训方法为后人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直到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之类的文本文献才开始陆续出现。多位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此时儒学逐渐占据独尊地位,封建礼教得到重视,家训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产生了。此间所产生的大量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文体也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像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都属家训一类,但其卷帙都很小,影响不大。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

传家宝范文

家训传世,福泽万代 金缨在《格言联璧》中写道:“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诚哉斯言,家训是家族绵延兴旺的根本,唯有铭记家训,我们方可在纷繁世界中不迷失自己的方向,一言以行.小程的家训历久弥新,福泽万代,因此我认为它是三个传家宝之中最具价值的. 青花罐典雅精致,荡涤历史旧迹,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其市场价值想必不菲,但却也只可观其形,人们无法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勋章光华灿烂,见证着先辈的荣耀,诠释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后代却只能瞻仰观摩,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虽无形,却影响着一代代的人,教导人们忠厚持家,勤学笃志.它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消逝,也不会在天灾人祸中泯灭,它将作为一笔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福泽千秋万代.其言虽轻,其立德树人之效却重如泰山. 回望历史,有周公教子吐哺,有司马谈哭嘱《命子迁》,有朱伯庐著《朱子家训》,可见家训于人,是多么重要.在小程的家训中,“忠厚传家久”是立德,“诗书继世长”是长才,司马光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谨记家训,我们方可成为德才兼备的“圣人”.可见,小程的家训看似只有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实则意味深远,它是先人总结的人生智慧,其立德树人的作用,是其真正价值所在. 家训是一盏指引子孙前进的明灯,只有时刻铭记家训,我们才不会在大千世界中迷失自我.现如今,贪官污吏落马无数,若他们铭记忠厚廉洁的祖训,又怎会因为利益而“失其本心”?因此,我们应始终将家训奉为圭臬,无论如何都守住自己心中的底线,且不断识习诗书来充实自我.如此,我们才可成为司马光笔下的才德全尽之人.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需要我们去守护,去传承.“忠厚传家久”是让我们忠于自己,忠于他人,忠于国家;“诗书继世长”则告诉我们要不断汲取知识,锐意进取,两句结合便是要我们知善进取,立身报国,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王豫言:“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家训是家族的根,是民族的本,是我们不能抛弃的根本,根基不倒,才可立足千秋,家训传世,方能福泽万代! 解析:所谓“传家宝”,核心在于“传”,“传”包含两个主体:“传”者和“承”者.也就是说,祖辈父辈,把什么传给下一代更有价值;作为子孙后代,我们应当从祖辈和父辈继承什么更有意义? 材料中的三件传家宝青花罐、勋章和“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只是表象,但我们可以从中挖掘深层含义:青花罐意味物质财富,勋章意味着荣誉,家训意味着精神.如果这样理解材料,哪件更有价值不言而喻了: ①如果我们只知把物质财富传给子孙,不仅不利于子孙创造自己的价值和财富,反而容易滋长其坐享其成的观念,最终导致坐吃山空、富不过三代的后果.君不见多少富一代正在这样害着自己的孩子.反过来说,作为子孙,我们不能只知享受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 ②祖辈的荣誉对子孙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但一味地骄傲自豪于祖先的荣誉,也是不行的.一来,在中国的环境下,绝大多数人往上数三代,都是默默无闻的农民,没多少荣誉可数;二来,祖辈的荣誉不代表自己的荣誉,躺在祖辈的荣誉里骄傲自满,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语境下,有时候就是个笑话.每年两会,毛新宇开口闭口“我爷爷说”,被人当笑话看. ③相比物质财富和荣誉财富,祖辈父辈把精神财富传给子孙后代则更有价值.古人有书香世家将读书人的情怀代代相传,今人有“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氏家族用经世治学、学以报国的精神荫及门楣,此精神传至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更是不愿被祖父和父亲的荣誉笼罩,自辟蹊经成为“自然之友”.作为子孙,我们不能躺在祖先创造的财富里坐享其成,也不能沐祖宗之荣誉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应学习祖辈为人做事的优秀卓越的思想和精神. 《说“祖训”》 三人讨论自家的传家宝时,一人曰吾有名窑出品、玉润珠圆之青花;一人道祖父传我铁血荣光、赫赫武功之勋章;最后一人含笑曰:吾家无他,“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祖训耳。

学习王尔烈传世家训心得体会范文2017 精品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齐家”是维系“修身”与“治国”的精神纽带,居家正方能居官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善恶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家庭中更具有感染性,在此榜样的力量更为有效,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要传承给自己的儿女,善和恶的因子都具有遗传性。从近年来曝光的腐败案件看,不少“老虎”“苍蝇”的背后,都呈现出家庭式甚至家族式贪腐的特征,一查就是一串,一抓就是一窝。刘铁男是“老子办事,儿子收钱”,苏荣是“一人当官全家涉腐,一人落马牵出全家”。这也从反面告诫我们,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能否守住清正廉洁的大事。 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清廉是从政的“护身符”,也是给家人最好的馈赠。领导干部关心家人、帮助亲人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让亲情凌驾于原则之上,更不能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那一套。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如果有谁铤而走险,等待他的必将是政治上的身败名裂、经济上的倾家荡产、思想上的后悔莫及。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好家风是好作风的营养剂,家风正则作风淳;坏家风是坏作风的催化剂,家风不正则很容易导致作风不正、为官不廉。

王尔烈,1727年出生于辽阳州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王氏家族历来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他博学多才,为人和善,为官清正,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该专题片以王氏家规为主题,以讲述王尔烈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家规的传承和发扬为主线,从“沐浴家风”到“文压三江”,从“圣谕老实王”到“廉归故里”,旨在让人们在脑海中再一次铭刻下家规家风的观念,在清晰中延续和弘扬优秀的家庭美德,汇聚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家国”文化,历久弥新、代代传承。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尔烈同样重视家教,他为治学之道所作的《学道篇》也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告诫后代不仅要重视学识,还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并进,这样才算学有所成。

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中华传世经典家训品读”征文 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曾国藩(1811--1872年)自幼勤奋好学,饱读四书、诵五经;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礼部侍郎,总督,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他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而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八代之中有突出成就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曾国藩16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说出家道兴旺的玄机。特别在持家教子方面,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

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他教导其弟及子女,“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他教育子女,“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他主张,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毅力,要专一,读经、读史、读专集群书博览,不拘宜于时间、地点,只要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