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再塑生命的人 省优获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再塑生命的人 省优获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0再塑生命的人 省优获奖教案

10 再塑生命的人

情感

一、导入新课

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给人生存的勇气。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今天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5):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

第二部分(6—13):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

(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2)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3)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3.找出文中表示“我”感情变化的词语。

明确:安静地等待、陌生、自豪、模仿、争执、发脾气、恍然大悟、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4.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明确: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

1.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海伦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1)莎莉文老师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海伦,有意识地给海伦玩具,并在她手上拼写“doll”。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海伦很感兴趣,在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她也学会了拼字。

(2)莎莉文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然后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water”这个词,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使她马上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如何理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句话。

明确:学会“水”之后,作者理解了语言文字跟宇宙万物的对应联系,每一样事物都有

独特的生命内容,互相不可替代。这不仅激起她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她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有爱心。这是她思想的一个大飞跃,所以她有这样的评价。

3.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

明确: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4.文中的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女孩。莎莉文是一个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5.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明确:“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莎莉文让海伦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并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正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海伦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

1.“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放的花朵”,这句话中的“搓捻”“抚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里运用了两个动词“搓捻”“抚弄”,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在等待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紧张、急切的心理。

2.“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受教之前苦闷、彷徨的心理。

3.“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就是那个给自己启示人间真理,给自己深切的爱的人。

4.结合上下文思考“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握住”“紧紧地抱”,这些动作彰显了莎莉文老师的爱。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的拥抱给了“我”爱的启示。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

海伦是个高度残疾的儿童,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却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们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

三、板书设计

积极

12 纪念白求恩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第1课时

1.归纳各段内容的要点,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最好配乐):(多媒体出示诗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朱子奇先生写的《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抽查四个人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着重检查学生读的通顺度及生字词的准确性。

2.抽一人评价朗读效果,教师范读,纠正读音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各段要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句是:“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是:“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自然段重点句是:“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自然段重点句是:“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4.第一自然段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结构

1.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已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

2.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3.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4.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应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自然段中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此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5.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一自然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三自然段?

明确:一个专心业务、精研技术的人,如果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可以为反动的压迫者、剥削者服务,而白求恩是共产主义战士,他把他高明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进行解放斗争的中国人民。白求恩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特别值得我们肯定与赞美,值得我们学习。因此,文章首先把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提出来,接着再指出他的积极工作、热爱同志、热爱人民的共产主义品德。

6.你还知道白求恩大夫的哪些事迹?请上网查阅。

明确:在英国学习期间,由于专心于业务,住房的冰箱里经常装着人的器官,“像个血淋淋的肉铺子”。

当听到有人要“照顾”他,让他留在后方延安时,白求恩气愤之下竟把座椅从窗户扔出。

年近50岁,一次竟连续为115名伤员做手术,持续时间达69个小时。

三、板书设计

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

对技术精益求精精神号召全党学习

白求恩同志精

神的意义

总,分,总

第2课时

1.学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难点)

2.理解对比的手法,体会对比的作用。(重点)

3.品味准确、严密的语言。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体会写法

1.本文突出的特点是夹叙夹议,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明确:(1)第一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述白求恩的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二自然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3)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4)第四自然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明确:第二、三自然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的人”和“一班人”对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 1.忆读书 冰心 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我是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 1 .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 7 分钟) 引导学生先分组分任务讨论学习课后的字词积累,然后每组自由进行交流学习。 1、给下列的字注音: 宴、凯、笸箩、丢、催促、凑、罡、煞、堆砌、寇 2、词语解析: 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 【篇一: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完整版)】 语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2015年9月 教学工作计划 20 15----2016学年度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任课教师: 单元归属 一、单元形式 编排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家庭亲情)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学习体验)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科学世界)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 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 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 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 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 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 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 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 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 原文及教案 课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ì)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shù)刀毙(bì)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而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教案 学习目标: 一、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文学常识。 二、背诵翻译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一课时 一、成语积累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二、文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创作出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一个茶摊,为过往路人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人需要留下一个故事,久而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三、课文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四时的魅力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教案汇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小编为您精心设计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希望此文章能使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

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1 春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朱自清的画像。 2.江南春季的图片。 2课时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盼春。“盼望”、“来”、“近”。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 导读:本文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

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成:达成,成就。慢:懈怠,懒惰。励:振奋。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去: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一、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一) 紫藤萝瀑布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学习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四、教学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五、自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 a、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二)研读与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隐(yǐn)秘铁(tiě)青凝(níng)成诱惑(hu?)喧(xuān)腾一瞬(shun)间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钻.出(zuān)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稀疏.(shū)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ò) 黄晕.(yùn) 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优美诗文。赵丽宏的文章把文学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展开对话的形式,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巴金的散文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出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冰心的诗是哲理与形象的结合,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 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学习散文,要注意体会作品中作者所抒发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要能够揣摩诗作所蕴涵的意义;学习小说,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作品的主题。从整体上了解、认识、喜爱,学会阅读,欣赏文学,要逐渐形成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力求在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 【阅读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作者用精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殷切地盼望青少年们去打开文学之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认真地诵读,让他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鉴赏,在诵读中积累并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学步骤: 1.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认识?②作者描绘出的“文学”具有哪些魅力? 2.理出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语句。 作者先是从什么说起,引出“文学”这个话题的?再从什么说到打开“文学”宝库的途径?最后引用《致文学》中几段话描绘出我们打开文学大门后会见到一个怎样的新奇世界? 3.精读第4节。 ①指导学生参看注释,查阅字典。读准该节每一个字的注音,再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遍后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 ②指导学生探讨下列句子的含义: a.“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为例,略作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doc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xx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充分准备教案,以达到良好的课堂生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仅供参考。一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二、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二、自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

的问题。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5、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àn bó)淫慢(yín)险躁(zào) 3、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 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 4、翻译全文。 5、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 (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3、师强调重点词(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集体备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复习提要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B、古诗、名句的默写。C、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D、对对子、名著导读。 2、现代文阅读(4课时)。A、课内阅读(2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4、作文(2课时)。 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隐秘()诱惑()xuān( )腾一shùn( )间 yùn( )含B、请你找出并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惊荒失措_____改为_____ 谈笑风生_____改为_____ 二、进行逐单元进行听写训练。(一般分开在课前进行) 三、完成试卷练习。(课后巩固为主)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