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岩石圈热结构

6-岩石圈热结构
6-岩石圈热结构

第6章岩石圈热结构

岩石圈热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壳、幔两部分热流的配分比例及其组构关系。壳幔热流的配分影响到深部温度的分布、地壳及上地幔的活动性。人们很早就关注热结构的问题,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突破。1968年,Birch等(1968)提出地表所观测到的热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源于地壳浅部放射性元素U、Th、K衰变所释放的热量;另一部分为该层之下,来自地壳深处和上地幔的热量。稍后,Blackwell (1971)正式提出热结构一词,以表征大陆地区壳、幔热流构成和配分情况。可以认为,壳、幔热流的划分及热结构概念的提出是理论地热学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在以后二十多年时间里,人们始终致力于累积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壳、幔热流的实际资料,而对热结构的内涵未作进一步论述。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汪集旸和汪缉安(1986)认为热结构概念应进行补充和引申:热结构不单指一个地区壳、幔两部分热流的构成和配分,而且还应当包括地壳内不同岩层之间的热流构成和配分比例,应当将地壳温度也考虑进去。这样做的目的是:第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表明,大陆地壳结构十分复杂,在许多情况下已无法用传统的地壳结构加以概括,在了解壳,幔热流构成及其配分比例的同时,不应忽视地壳内部各岩层之间的热流构成;第二。七地壳是各种构造运动包括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场所,研究地壳热结构对阐明区域构造的稳定性和地震形成机制等问题有益;第三,就沉积盆地而言,了解地壳最上部10多公里范围内的热量配分和温度状况,对于了解整个沉积盆地的发生、发展与油气生成聚集期之间的关系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岩石圈热结构对地球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岩石圈热状态决定着岩石圈的流变和物理性质,从而影响着构造变形的特征和地质演化过程,也影响着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衰减及地磁、重力等地球物理场分布(石耀霖,1990)。因此,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已成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在石油、天然气、矿山、地热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方面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6.1 岩石生热率

自然界的岩石中存在着放射性元素,这些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热能,放射性生热是岩石圈内热的主要来源之一。放射性元素种类很多,只有具有一定丰度、产热量大和半衰期长的元素,才具有地热研究意义。U、Th和天然放射性同位素40K具备了这些条件,是地球内部主要的生热元素。238U、235U的半衰期分别为4.47X109年和7.04×108年,232Th的半衰期为1.41×1010年,40K的半衰期为1.28×109年,与地球的形成时间比较相似。Ra是一种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的天然放射性元素,但因其丰度低、半衰期短而不能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生热元素,226 Ra的半衰期只有1620年。87Rb也是一种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长达6.1×1010年,由于其产热量太低,一般不予以考虑。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随着放射性元素的不断衰变,其丰度在逐步降低,放射性生热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由于不同生热元素的半衰期不同,它们之间热贡献的相对比例也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半衰期较长的生热元素如232Th,其热贡献的相对比例在逐渐增大,而半衰期较短的生热元素如235U和40K,其热贡献的相对比例却在逐渐减小(图6-1)。目前,地球上生热元素U和Th的热贡献比较接近,大体上各占40%,而生热元素K的热贡献比较小,只占有20%左右的份额(Arevalo et a1.,2009)。

图6-1生热元素的热贡献及其相对比例随时间的变化(据Arevalo et a1.,2009)

在地壳的各类岩石中,U和Th组分的分布很不均匀。总体来说,岩石圈中的酸性岩富集U和Th,基性岩亏损U和Th。但即使在同一岩类中,U和Th组分的变化也比较大。研究地壳中不同地区生热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对于了解地壳物质对大地热流的热贡献、解释地温场分布特征、寻找隐伏的增强型地热系统、探讨岩石圈热结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单位体积岩石中的生热元素在单位时间内能产生多少热能,不同学者给出的计算方法并不完全一致( Birch,1954; Rybach,1976; Wollenberg and Smith,1987)。Rybach(1976)根据修正过的天然放射性核参数提出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A为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或简称生热率,μW/m3;ρ为岩石密度,kg/m3;

C u 、C

th

、C

k

分别为岩石中U含量( ppm)、Th含量(ppm)和K含量(%)。显然,生

热率只与岩石密度及U、Th、K含量四个独立变量有关,表6-1是部分国外学者所报道的生热率汇总结果。

6.2地震波速与岩石生热率

1970年,Lachenbruch基于一维热传导理论,推导出地壳深部岩石生热率可能存在的三种分布模型:阶模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为了检验这三种模型的真实性,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地壳深部岩石牛热率的分布情况。在这种背景

下,一些学者开始积极探索利用地球物理资料估算深部岩石牛热率的方法。由于石油勘探积累了大量的地震波速资料,地震波速义与岩石密度紧密相关

( Birch,1961;Nafe and Drakc,1963),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着岩石的物质组成,因此,一些学者陆续报道了应用地震波速推算地壳深部岩石生热率的计算办法( Rvbach,1976; (Jordicnko,1980;RvI)achand Buntebarth.1982: Rvbach and Buntcbarth, 1984; Glazncv ct al.,1985; Srcgcna and Meissner,1985;Zavgoroclnaya,1985;汪屹华和汪集旸,1992)。

6.2.1 地震波速与生热率的函数方程

Rvbach(1976)研究发现:部分岩浆岩的生热率随着地震波速或岩石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进而提出利用地壳剖面的地震波速资料来估算生热率的设想,并首次给出了V

-A的关系曲线(图6-2)。

P

图6-2地震波速、岩石密度和生热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据Rybach,1976)为了进一步研究岩石的波速、密度和生热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Buntcbarth( 1982)提出:结晶岩矿物中的阴离子可假定全部都是氧离子,这些氧离子作紧密堆积,其密度几乎是不变的,矿物中阳离子密度决定着岩石密度和地震波速。为了定量研究这一假设,定义走为阳离子堆积系数:

式中,k i为矿物相i的阳离子堆积系数;P i为矿物相i的体积百分比;C i为矿物相i分子式

为矿物相?的摩尔体积。1982年,

地热学及其应用中阳离子个数;V

m,i

RvbachBuntebarth( 1982)在瑞士、德国和意大利采集了100块岩石样品,岩性从流纹质或花岗质变化到超基性。他们将全部岩石样品划分成十二类:花岗斑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岩、闪长岩、辉长岩、角闪岩、角闪石岩、辉石岩、橄榄岩、蛇纹岩和综合类岩石(此类包括石英岩、云斜煌岩和细碧岩等),实测了这些样品的密度、生热率和阳离子堆积系数,在室温和压力为50MPa的条件下测量了这些样品的地震波速。在剔除蛇纹岩和综合类样品后,对剩余十类样品的密度、地震波速和生热率的均值分别与足值进行回归(图6-3),得出下列关系式:

上述关系式消除k值后,得出

图6-3 不同岩石的生热率和地震波逮(据Rvbach and Buntebarth, 1982)

针对显生宙地层和前寒武纪地层具有不同的岩石生热率,Rvbach和

Buntebarth(1984)又给出了一系列V

-A关系式。

P

显生宙地层:

前寒武纪地层的计算式为

为了能将岩石样品从原位温压环境“校正”至实验条件,Rybach和Buntebarth(1984)

又提出了温度和压力的校正公式:

式中,ΔT=20-T;ΔP=100-P。

与此同时,一些欧洲学者也纷纷提出各自的计算公式。Gordienko(1980)从假设大地热流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地幔热流为11mW/m2的基本条件出发,给出了下列计算公式:

该函数在推导过程中由于假设了过低的地幔热流,应用时往往高估了深部岩石生热率,因此在地表热流较低的地区不适用,如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地台( Cermak and Rvbach,1989)。

在波罗的地盾和巴伦支海之间的过渡带,Glaznev等(1985)建立了以下关系:

式中,若V

<6.5km/s时,取k=16;其他情况,取k=8。

P

Stegena和Meissner(1985)捉出了欧洲地学大断面的计算:

式中,Z为岩石层位的深度。

Zavgordnaya(1985)在东欧地台则使用另一种计算方法:

Burganov等(1983)认为:区域地温对地震波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补偿高

热流区的温度效应,他们给出了地震波速的校正项C,即

式中,ΔT为研究区与古老地台深部的温差。

汪屹华和汪集旸(1992)选用部分文献报道的地震波速和生热率也推导出了

一个V

-A关系式,并将此定量关系应用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城一惠安地震P

剖面,给出了该剖面的地壳生热率结构模型。

-A关系式并开展了一些机理研究外,综上所述,除了Rybach等提出的V

P

其他关系式大多为数据处理的产物,而且绝大多数是欧洲学者提出来的,不同

学者所应用的地震波速与生热率计算公式的对照结果如图6-4所示。

6.2.2定量关系的质疑

利用地震波速计算地壳深部岩石生热率的方法一经报道便遭到一些学者的

-A关系的理沦基础也发质疑。随着地震资料的积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V

P

生了动摇,在一些地区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Fountain(1986)就指出:岩石的地震波速主要取决于造岩矿物的化学组分,

而生热元

图6—4地震波速与生热率定量关系对比(据赵平,1995)

素U、Th主要富集在一些副矿物中,如独居石、磷灰石、褐帘石、榍石、锆石和钍石等,这些副矿物在岩石中的含量较少,不足以影响全岩的地震波速。他还引用Tilling等(1971)的资料阐明,不同地区的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其生热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图6-5)。

Kern和Siegesmund( 1989)实测了40块不同岩类样品的走值、密度和生热率。由于在50MPa压力条件下大多数岩石中的微裂隙、孑L隙尚未完全闭合,因此他们将压力增加至200MPa(室温)。实验结果表明:生热率总体上随密度、地震波速和是值的增大而减小,但数据高度离散,没有可信的定量关系。他们认为,从地球化学角度来看,酸性岩富集U、Th,基性岩亏损U、Th,而在大陆地壳中变质岩占据绝大多数,并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因此,文献报道-A关系是不能用来计算生热率的。赵平(1992)提出:结晶岩主要由硅酸的ρ-v

p

盐矿物组成,矿物依Si-O四面体的不同连接方式呈现出架状、层状、链状、环状和岛状等结构,Si-O四面体在这些矿物中的密度是有变化的,一些阳离子半径较大,也影响若矿物组合中的密度,是值充其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的酸碱度,与生热率没有内在联系。

图6-5岩浆演化过程中Si(L含量与生热率(A)的变化关系(据Tilling et al..1971)l堪察加半岛;2马里亚纳群岛;3太加里波第山;4草莓山;5一拉森岩体;6一南加州岩基;

7莫多克岩体;8朱梅山脉;9博学德岩体;10宾州迪尔斯堡岩体;ll-德州大弯岩体;12-弗

吉尼亚岩体;13熊掌山脉

在同一类岩石中,除各向异性程度比较高的样品外,岩石密度一般波动较小,而生热率却可以有数倍的变化区间。另一方面,如果生热率与是值密切相关,那么Rvbach和Buntebarth

(1984)为什么要对不同时代的岩层提出不同的计算公式?来自中国东南地区岩石样品的高温高压实验表明,花岗岩的波速、都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成岩方式不一样,VP-T的演化轨迹也会有所不同,片麻岩往往会显示出比较大的各向异性,因而,要把地震波速从原位地质环境“校正”到实验条件很困难。

Kremenetsky等(1989)系统分析了科拉半岛超深钻地层序列样品中的U、Th、K含量及岩石密度,实测生热率是通过Vr,-A关系式(Rvbach and Buntcbarth,1982,1984)计算结果的两倍,他们将其归咎于波罗的地盾与Rybach等的研究区域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历史。福建漳浦永安地震测线揭示:漳州一带地壳中

埋深lOkm的花岗闪长岩体的地震波速为6.Okm/s,估算出的生热率只有2.O μW/m3,而该地区同一时期、相同岩性55块岩芯样品的实测均值却高达4. 4μW/m3。

针对Kcrn和Siegesmund的质疑,Cermak等(1990)公布了100块样品的原

始实验数据,在不分组的情况下重新检验ρ-V

p -A的关系。统计分析表明,V

P

-lnA、

V

P

-ρ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而ρ-lnA之间不存在可靠的数学关系。他们承认除

少数样品外,绐大多数样品并没有在IOOMPa或200MPa围压条件下测量地震波

速,高压条件下的V

p

-A关系是通过压力校正获得的。

综上所述,地震波速与温度、压力、造岩矿物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造岩矿物与岩石密度相关,岩石密度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岩石的酸碱性,酸性岩密度较低,U、Th元素富集,基性岩、超基性岩密度较高,U、Th元素亏损,地震波速与生热率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借助岩石密度或者说是岩性变化建立起来的。由于地震波速与岩石密度、岩石密度与生热率之间并不存在定量的关系,

因此V

p

-A关系式只能是区域性和经验性的。在一个地区统计得到的经验关系也许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不会具有普遍意义。要研究特定地质单元地壳深部生热率的分布状态,计算放射性生热元素对大地热流的贡献,可以先通过地震剖面资料来构建该地质单元的岩性分层结构,然后再借用地表浅层能够获取的实测资料或同岩性的文献资料来推断生热率随深度的变化,实测资料可以来自超深钻岩芯、深源包裹体,也可以来自裸露的地壳剖面。

6.3 热流与生热率的线性经验关系

6.3.1线性经验关系的提出

Birch等(1968)根据美国新英格兰州和纽约州部分岩体上热流和生热率的测量结果,首次提出了热流和生热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同年,Lachcnbruch 在内华达山脉Roy等(1968)在美国东部、内华达山脉及美国西部也得出类似结论。Rov等(1968)将热流省定义为遵循热流一生热率线性关系的特定地质单元,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qs为实测热流,mW/m2;As为岩石生热率,μW/m2;q

r

为回归方程的截

距,mW/m2,定名为剩余热流,可视为通过下地壳上界面或地幔上界面的传导热流;D为线性关系的斜率,km,被认为指示了她壳浅部生热元素的富集程度。该式最初曾被简单地理解为地壳浅层厚度为D的岩层中生热率呈均匀分布,同一地质单元的不同地区,因生热率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地表热流q.(Roy et 和D被视为描述一个热流省的两个基本参量。此后,热流省的al-,1968),q

r

定义拓展为若干个符合热流一生热率线性关系并拥有相同剩余热流的相邻地质单元所组成的区域(Roy et a1.,1972)。基于一维稳态热传导理论,Lachenbruch(1970)提出了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式中,Z为深度,km。式(6-21)具有多解性,Lachenbruch认为满足式(6-21)的三种数学模型是阶模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图6-6),他还从理论上推导出热流一生热率线性关系成立的假设条件:①稳态热流;②热流省的地下深处存在着深度Z”,在此深度上,各处的热流

q(Z*)相同;③岩体在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后式(6-21)仍然成立;④D.A(Z*)/

q(Z*)<1。在研究工作中,Lachenbruch等(1970,1971)倾向于采用指数模型,而Roy等(1968,1972)则偏爱阶模型。

图6-6地壳生热率分布的三种数学模型(据Lachenbruch,1970)

6.3.2花岗岩体中的生热率分布研究

最初的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是建立在花岗岩体上的。有学者认为岩体中生热率只有是指数分布才能保证其在遭受差异剥蚀后仍能维持线性关系的成立。

岩体的生热率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即生热率的平面变化和垂向变化。主要有下列研究途径:①沿岩体剖面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或同一平面的不同地理位置系统地采集岩石样品;②分析钻孔中岩芯生热率随深度的变化情况;③研究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生热元素的分馏趋势。

Buntebarth(1976)、Rybach和Buntebarth(1981)运用扩散迁移方程模拟了生热元素在岩体不同岩相的分布特征,U、Th元素含量从中心相过渡到边缘相有增加的趋势,此结果与瑞士某岩体水平剖面的实测结果相吻合(Labhart and Rvbach,1971)。一些铀矿也是常常出现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内,但另有一些事实与此恰恰相反(Webb et a1.,1987)。

Sawka和Chappell( 1985,1988)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了内华达山脉岩基东缘Tinemaha花岗闪长岩的样品,研究结果揭示岩石中生热元素含量随海拔高度降低而减少,但没有地球化学证据吏持生热率是指数衰减(图6-7)。同时他们还指出:Sicrra Ne-vada岩基是由两个不同岩性、不同时代和不同物源的岩体所组成,地表岩石生热率的变化并非是由差异剥蚀所引起的,主要是岩性变化所决定的。一些钻孔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岩体生热率的垂向变化和岩性变化具有良好的协同性,受深度的影响不大( Sass et a1.,1971;Arniaud et a1.,1984;Gascoyne and Schwarcz,1986)。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学者曾在漳州花岗闪长岩体上做过一些研究。在600m深的勘探孔中,钻孔岩芯并没有观察到生热率有类似于Sicrra Ncvada岩基那样的变化,这或许是钻孔深度还不够。

图6-7 Tinemaha岩体生热元素和生热率(A)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据Sawka and Chappell,1985)

岩石中U、Th作为大离子亲石元素与主要造岩元素SiO2、Na2O和K2O成正相关关系(Zhclo ct a1..1992)。从岩浆演化的总体趋势来看,晚期的残余岩浆更富含牛热元素,但具体到特定的岩浆组成,其演化规律也不尽相同(图6-5)。Webb等(1987)提出岩浆的物质来源、碱度和铝酸度足控制牛热元素原始分布的重要因素,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生热牢的分布状态与含铀钍矿物的结晶顺序有关:偏铝质花岗岩中.U、Th 含量和生热率随岩浆分异而E升;弱过铝质富F花岗岩中.U的高度富集导致生热率波动较大;强过铝质花岗岩中.U的微弱富集伴随着U、Th的分离,其结果是牛热率保持相对稳定。在中国东南地区,重熔型花岗岩具有较高的牛热率,变化范围大;同熔型的生热率次之;幔源型的生热率最低,仅为藿熔型的几分之一。即使是同一次构造运动,不同地区的岩浆物源也可能有所差异。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浅层地下水的活动将导致地壳中生热元素进行再分配(Heier,1978; William,1987)。在岩浆结晶和冷却过程中,水一岩相互作用将促使生热元素发生迁移,溶解沉淀过程导致生热元素趋向指数分布( Albarcclc.1975)。Jaupart等(1981)提出地壳中U、Th和K有各自的衰减系数D U、DTh.、D K.热流一生热率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式巾,A i是i元素的生热率;D i是i元素的分布尺度

式中.H为地壳中生热元素富集层的厚度,在该富集层之下,生热率很小;C i(Z)、C i(0)分别为地表和深度Z处岩石中i元素的含量。将这种模式应用在Sierra Ncvada岩基、美国东部、澳大利亚西部和加拿大地盾.Jaupart等(1981)得出D K>D U>D Th.的结论。

大量实际资料表明:地壳中生热元素有着各自的演化规律,U元素在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迁移,而花岗岩中U组分的淋滤实验揭示,这种作用只能在一定限度内产生影响。另外,一些难熔矿物如锆石、独居石和榍石等在岩浆重熔过程中有可能表现出较低的溶解度而残留在地壳深部( Sawka and Chappell,1987)。即便承认Jaupart等的模型,要取得特定地质单元生热元素的衰减系数也需要做大量的实际

工作。

6.3.3地壳剖面生热率的研究

地壳深部生热率究竟如伺分布,曾有学者应用统计热力学的方法得出指数分布的结论(Turcotte and ()xburgh,1972)。但是,因为他们的模型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基本假设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这种观点始终没有被人们所接受。Allis(1979)利用岩石物性资料推测上地壳底部的生热率为0.71μW/m3,下地壳生热率为0.2μW/m3。1994年,苏联在科拉半岛结束了有史以来最深超深钻的施工,钻井深度达到12262m。即便如此,也仅仅是揭露了上地壳的一部分物质组成,而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挤压、剪切、推覆等构造运动促使一部分古老的地层暴露在地壳表面,这也为人们系统地研究中、下地壳的物质组成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此外,岩浆岩中夹杂的深源包裹体也为人们了解下地壳乃至地幔的物质组成打开了一个“窗口”。

1.科拉半岛超深钻SG-3的岩石生热率

科拉半岛超深钻SG-3位于东欧地台元古代变质火山岩出露区。据对钻孔岩芯的岩性分析,自上而下可粗略地划分为三组:第一组主要是变质基性岩,包括变质玄武岩、斜长角闪片岩和角闪岩;第二组主要是变质沉积岩.包括泥岩、泥质岩、片岩和含高铝矿物的片麻岩;第三组主要是片麻岩和斜长片麻岩,包括长英质中性变质火山岩和长石砂岩。钻孔中0--6842m是元古代地层,生热率均值为0.4lμW/m3;其下是太古代地层,生热率均值为1. 47UW/m。。岩芯中U、Th、K含量和生热率随深度

图6-8科拉半岛超深钻SG-3中牛热元素和生热率随深度的变化(据Kremenetskv et al.,1989) 的变化情况如图6-8所示。生热率随深度增加没有出现指数衰减,而表现为层状分布和锯齿状波动,埋深在1OOO~2800m的变质沉积岩,其生热率要超过上覆约lOOOm厚的基性火山岩,4800m深处的英安斑岩也表现出较高的生热率,这同样表明牛热率的大小主要由物质来源所控制。德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也有类似现象,即钻孔岩芯生热率显现层状分布,岩性界面处往往会出现阶梯(Pribnow and Wintcr,1997)。

2.南非Vredcfort构造带地壳剖面

南非Vredefort构造带太古代结晶基底是一个倒转的穹窿构造,周围出露年轻地层。如果认为结晶基底倒转了90°,那么穹窿构造横截面就可以反映大约15km厚的地壳剖面。这套结晶基底由三部分组成:花岗片麻岩、淡色花岗变晶岩、内核为基性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Hart et a1.,1981)。Morgan和

Sass(1984)曾用单一的指数模型对生热率分布状况进行了拟合(图6-9),而Schneidcr等(1987)则采用了双层模型,以9km为分界线,用指数函数分别拟

合上、下两层,生热率的衰减系数分别为D

上= 9.3km±0.4km,D

=10. 2km±

0.6km。

图6-9南非Vredefort构造带生热率随地壳深度的变化(据Morgan and Sass,1984) 3.加拿大WawaFoleyet构造带地壳剖面

由于挤压和抬升运动,加拿大苏必利尔WawaFoleyet暴露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壳剖面:绿片岩相Michipicoten绿岩带、角闪岩相Wawa片麻岩地体和Kapuskasing麻粒岩带。剖面总长约lOokm,大致反映着25km深的太古代大陆地壳剖面,三个岩带的生热率分别是0. 72μW/m3、1.37μW/m3和0. 44μW/m3 (Ashwal et a1.,1987)。

4.日高( Hidaka)变质岩带

日本Hokkaido构造带是两个岛弧相互碰撞的产物。东部岛弧与西部岛弧发生碰撞并逆冲在西部之上,其结果是将岛弧区的地壳剖面暴露于地表。日高( Hidaka)变质带位于南北向延伸的Hokkaido构造带南端,逆冲断裂将其分割

为主带和西带两部分。西带宽l-4km,西端接沉积岩,带内主要岩性是片岩、角闪岩、变质辉长岩和基性、超基性堆积物,岩石的变质程度自西向东逐步加深。带内变质岩的原岩是海底火山岩、闪长岩、辉长岩及基性、超基性堆积物所组成的蛇绿岩套。主带宽约23km,往东依次出露麻粒岩、角闪石岩、黑云角闪片麻岩、二云母片麻岩和片岩,变质程度逐渐降低。Furukawa和Uyeda(1989)对主带不同岩相的生热率进行了详尽研究,片麻岩生热率为0.4~1.0μW/ m3,麻粒岩约为0.41μW/m3,他们估算出地壳生热元素对大地热流的贡献约为

30mW/m2。

5.我国华北冀东地区前寒武纪地层剖面

冀东地区是我国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出露区之一,结晶基底出露而积约

lo'km-.区域地质和变质历史研究程度较高。赵平等(1996)在卢龙、青龙、迁西和遵化等地沿她层剖面共采集了82块样品,测定了这些岩样的密度,U、Th 和K的含量,按地层层序恢复出了冀东地区中、下地壳U、Th含量和生热率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图6-10)。因同一套地层在不同地区出露的厚度不同,每套地层厚度均取其最大值。

图6-10华北冀东地区中、下地壳U、Th含量和生热率随地壳深度的变化(据赵平等,1996)研究区迁西群下部以麻粒岩、辉石麻粒岩为代表,局部混合岩化强烈;中部以麻粒岩、二辉斜长片麻岩和黑云紫苏斜长片麻岩为主,局部出现角闪石化:上部以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U、Th含量和生热率平均值分别是0.3ppm、1.9ppm

和0.4JiWjm。,与国外学者对北欧、加拿大和日本下地壳变质岩的研究结果一致( Fountain et a1.,1987;Pinct and Jaupart,1987; Ashwal et a1..1987;Furukawa and Uveda,1989)。Rudnick(1992)统计出全球下地壳包裹体中U、Th含量和生热率平均值分别为0.38ppm、1.6ppm和0.28UW/mA,下地壳的岩石生热率大多处于0.2~0.4 IiW/m3,相对变化较大。但是,若下地壳的厚度按15km计算,因生热率不同而引起的热贡献差异不超过3mW/m]。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地热流的构成中,下地壳的热贡献是比较小的,生热率取值大小对深部热流研究的影响程度有限。

冀东地区上太古界滦县群是由一套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组成,夹少量角闪岩,混合岩化强烈,U、Th含量和生热率的实测值分别是1.3ppm、6.lppm和o.9IiW/ms。古元古界朱杖子群是一套浅变质地层,以变粒岩、角闪质变粒岩和云母片岩为主,生热率略高于滦县群(l. thrW/m3)。图6-10展现了岩石中的U、Th含量和生热率随地壳深度的变化情况。从朱杖子群到迁西群的演变过程中,坐热率逐渐降低,波动趋于平缓,局部位置的U、Th异常很可能是后期变质过程中部分层位出现了含U、Th副矿物的富集。若不考虑上覆盖层的生热率,将古元古界、太古宇岩石样品按相对层序定位在34km厚的地壳剖面上,取其厚度为权值,可算出生热率的热贡献为22. 6mW/m2,中、下地壳物质约为7. 5mW/m2。

式中,CU、CTh和CA的单位分别为ppm、ppm和μW/m3,由式(624)~式(6.26)得出的DU,、DTh和DA分别为8.35km、8.07km和13. 0km,这个结论与Jaupart 等(1981)提出DU>DTh的论点相吻合。但是,这些D值既不是中地壳的厚度,也不是中、下地壳的厚度之和。对图6-10中任意一段曲线的数据进行拟合,很难得出与式(6-24)~式(626)楣近的结果。这使人们有理由怀疑生热率与热流之间

是否真正存在线性关系及线性关系中D值的地质意义。至于上地壳的沉积岩,大量基础资料表明,地层生热率具有复杂性和不连续性,即使在同一构造区,各处地层的生热率也会有差异。生热率的大小主要由物质来源所控制,变质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热元素的再分配(赵平等,1995)。

6.3.4热流与生热率线性关系的地球物理模拟

最初的热流和生热率研究都是一维地壳模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益于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地壳结构模型逐渐向二维、三维方向发展,模型结构也可以越来越复杂,并尽可能地接近客观实际。地球物理模拟方法可分成三大类:解析法、数值法和随机变量法。

第6章岩石圈热结构

1.解析法

如前所述,Lachenbruch( 1970)首先运用解析法推导了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此后,Lcc(1979)研究了差异剥蚀对线性关系的影响:假设地壳中岩石生热率随深度呈指数衰减,热流和生热率线性相关,在地壳的抬升剥蚀过程中,因浅层富生热元素的物质被剥蚀,会造成瞬时热流和生热率不遵循线性,瞬时热流要比从线性关系计算出的要高,这种差别与剥蚀速率、剥蚀持续时间和地表温度等因素有关。构造事件结束后,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瞬时热流才能重新达到稳态。在构造活动区,受构造运动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很可能不存在这种线性关系。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地壳内部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将可能使由热流、生热率确定的位置偏离线性关系(一维模型)( Cook,1983);地壳内热流的侧向热传输也可以表现出线性关系(二维模型)(Jaupart.1983)。如果出现后者情况,那么从热流和生热率统计得到的有关参数是不能用来描述地壳深部热状态的。Huestis(1984,1987)运用傅里叶级数展开对热流生热率线性关系也进行r有益的探讨。

2.数值法

England等(1980)应用有限元差分法研究丁因岩石热导率差异而发生的热折射对地表热流的影响,同时他们强调这种影响要远远小于岩石化学组成上的差异。另一些学者运用二维数值模拟技术得出与Cook相反的结论:地壳中物质组成的不均一性可能会导致热流和生热率呈线性的假象,斜率D在很大程度上

第6章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第6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计划课时】授课6课时+上机4课时 6.1 概述 循环是在循环条件为真时计算机反复执行的一组指令(循环体)。 循环控制通常有两种方式: ·计数控制——事先能够准确知道循环次数时用之 用专门的循环变量来计算循环的次数,循环变量的值在每次执行完循环体各语句后递增,达到预定循环次数时则终止循环,继续执行循环结构后的语句。 ·标记控制——事先不知道准确的循环次数时用之 由专门的标记变量控制循环是否继续进行。当标记变量的值达到指定的标记值时,循环终止,继续执行循环结构后的语句。 在C语言中可用以下语句构成循环: if … goto while do … while for 6.2if … goto语句循环结构P106 goto是一种无条件转向语句。 一般形式: goto标号; if … goto 可构成当型/直到型循环结构(尽量少用,以提高程序可读性/结构性)。 【例一】 { int n=0,sum=0; loop: sum+=n; ++n; if (sum<=10000) goto loop; printf(“n = %d\n”,n); }

6.3 while 语句循环结构 P107 一般形式 while (条件表达式) 循环体; 用于构成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条件为真继续循环,直到条件为假时结束循环。 【注意】条件表达式或循环体内应有改变条件使循环结束的语句,否则可能陷入“死循环”。 【例一】 main() { int n=0; while (n<=2) { n++; printf(“%d”,n); } } 结果:123 【讨论】若去while 语句中的{},结果:3;若将n++移到printf 语句中,结果:012 【例二】 int n=0; while (n++<=2); printf(“%d”,n); 结果:4 【讨论】n=3时,while 条件为假,结束循环,但比较后n 自加了一,所以n=4。 【例三】 main() { int i=0; while (1) { printf(“*”); i++; 【例二】 main() { int n=0,sum=0; loop: if (sum>=10000) goto end; sum+=n; ++n; goto loop; end: printf(“n = %d \n”,n); }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3题 1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 ②是软流层 D.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 ?莫霍面以上部分 B.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C.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D. ①②③的全部 3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 ?莫霍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附近 D .内、外核之间 1?D 2.B 3.C [第1题,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第2题,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第3题,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古登堡面附近,此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4?5题。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 ?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 ?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 ?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 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摆 4. C 5.C [第4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液体处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 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第5题,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三者都会 感到纵波(P 波),且上下颠簸。] (2017昆明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 ?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70° 妙 巒 i (xr 他 的/kb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 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胡经国 二、岩石圈、软流圈与板块边界 ㈠、岩石圈与软流圈 1、岩石圈与软流圈概述 1926年,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在地下100千米、200千米深处存在较软低速层。20世纪50、60年代,证实地幔低速层的存在。在地幔低速层,高频横波强烈衰减,表明这里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有一定的塑性,这就是所谓的软流圈或软流圈的上部。软流圈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岩石圈。 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增高。在地球上层温度增高快,在一个合适的深度,形成了塑性的软流圈。再往下,压力的增高效应超过了温度的增高效应,以下的地幔重新变得十分刚硬。 地震横波能通过地幔。软流圈也是固体。在长时间(数万年、数十万年或更长)压力作用下,软流圈物质可以发生缓慢蠕动,表现出某种流体状态。 2、岩石圈 ⑴、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包括刚性地壳和由橄榄岩组成的部分上地幔。莫霍面仅仅是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成分的界面,它位于岩石圈内。 ⑵、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和厚度存在差异。 ①、厚度差异及其原因 大陆岩石圈厚度大,约为150~180公里左右,在古老地盾之下可厚达200公里。大洋岩石圈厚度一般为60~80公里。在大洋中脊下面,由于软流圈物质上升,因而其洋底岩石圈厚度不过数公里。大洋岩石圈的厚度通常随地壳年龄增大而增大。 岩石圈厚度与地温梯度有关。高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小;低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大。 在高热流的洋中脊轴部,热的软流圈物质向上涌升,形成低密度的“异常地幔”。灸热的局部熔融的异常地幔一直上升到地壳底部。洋中脊轴部岩石圈厚度不到10公里。自洋中脊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岩石圈厚度随之增大。大洋岩石圈平均厚度为50~60公里。最老洋底的岩石圈厚度接近100公里。 ②、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 1

句子成分及句子结构

基本句型: 所谓基本句型就是句子结构的基本“格局”,也就是千变万化的句子结构的雏形。正是这种有限的分句结构雏形及其转化形式,能够衍生出无限的实际使用中的句子。现代英语的基本句型有五种:1.主—动—补(SVC)结构:在SVC结构中,谓语动词通常是连系动词(linking verb)be的各种形式。 S: subject 主语V: verb 谓语动词C: complement 补语 例句: That car is mine. She is in good health. My brother has become an engineer(工程师). These flowers smell (are) fragrant(芳香的). All the tourists (游客) seemed pleased. 2. 主—动(SV)结构:在SV结构中,谓语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e verb)。 例句: Iron rusts (生锈).You suck! Everything sucks! Everybody laughed. The guests have arrived. Prices (价格) are going down. The children are sleeping.

3. 主—动—宾(SVO)结构 O: object 宾语 在SVO结构中,谓语动词通常是及物动词(transitive verb),随后必须跟宾语,带一个宾语的及物动词又叫做“单宾语及物动词”。 例句: I want a return ticket (返程票). Liverpool(利物浦队) 【S】won 【V】the game【O】. Nobody could answer the question. The train is building up speed (加速). The plane (飞机) is losing altitude (降低高度). 4.主—动—宾—宾(SVoO)结构deny sb sth. 在SVoO结构中,及物动词之后必须跟两个宾语(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这种动词又叫做“双宾语及物动词”。 o: 间接宾语(一般指人)O:直接宾语(一般指物)例句: I gave you a book. (I gave a book to you) I sent him a telegram (电报). (I sent a telegram to him) Mary lent (出借) me her car. (Mary lent her car to me) David showed (展示,出示,指出) me the way. (David showed the way to/for me.) Someone left you this note (字条,便条). (Someone left this note to you.) I made myself a cup of tea. (I made a cup of tea for myself)

精品文档 (14)《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1.33、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 【学生回答】略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 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软件工程第六章答案

精心整理 作业4参考答案 1.假设只有SEQUENCE和DO_WHILE两种控制结构,怎样利用它们完成IF_THEN_ELSE操作?

ENDIF 3.画出下列伪码程序的程序流程图和盒图: START IFpTHEN WHILEqDO f g n (2 4.下图给出的程序流程图代表一个非结构化的程序,请问:(1)为什么说它是非结构化的? (2)设计一个等价的结构化程序。

(3)在(2)题的设计中你使用附加的标志变量flag吗?若没用,请再设计一个使用flag的程序;若用了,再设计一个不用flag 的程序。 答:(1)通常所说的结构化程序,是按照狭义的结构程序的定义衡量,符合定义规定的程序。图示的程序的循环控制结构有两个 (2 (3)不使用flag把该程序改造为等价的结构化程序 的方法如图4-4所示。 图4-4与该图等价的结构化程序(不用flag)5.研究下面的伪代码程序: LOOP: SetIto(START+FINISH)/2

IfTABLE(I)=ITEMgotoFOUND IfTABLE(I)ITEMSetFINISHto(I-1) If(FINISH-START )>1gotoLOOP IfTABLE(START)=ITEMgotoFOUND 入口和一个出口,而该程序的流程途中有两个出口。(3)等价的结构化程序的流程图如下:

(4)此程序有二分查找的功能,它完成预定功能的隐含前提条件是现有序列为从小到大顺序排好的有序序列。 6.用Ashcroft_Manna技术可以将非结构化的程序转化为结构化程序,图6.19是一个转换的例子。 (2)进一步简化后的结构化程序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完整word版)英语句子成分和英语句子基本结构讲解及练习

英语句子成分和英语句子基本结构讲解及练习 一、句子的基本结构(5种) 1、主语+谓语(s+v) 2、主语+系动词+表语(s+l+p) 3、主语+谓语+宾语(s+v+o) 4、主语+谓语+间接宾语(指人)+直接宾语(指物)(s+v+io+do) 5、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s+v+o+c) 二、句子成分:(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同位语、插足语) 1. 主语(subject):句子说明的人或事物。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He likes dancing. () Twenty years is a short time in history. ( ) Seeing is believing. () To see is to believe.()What he needs is a book.() It is very clear that the elephant is round and tall like a tree.() (一)指出下列句中主语的中心词 ① The teacher with two of his students is walking into the classroom. ② There is an old man coming here. ③ The useful dictionary was given by my mother last year. ④ To do today's homework without the teacher's help is very difficult.

第六章循环控制概要

第六章循环控制 通过本章实验作业应达目标 1.熟悉while、for、do_while、break、continue语句的作用与使用规范。 2.学习并掌握利用while语句、for语句、do_while语句实现循环结构。 3.掌握循环结构和选择结构之间嵌套、多重循环间嵌套的设计方法。 4.进行算法设计训练,能综合所学控制结构语句解决一般问题。 本章必须上交作业 程序6_1.c、6_2.c、6_5.c、6_6.c、6_8.c上传至211.64.135.121/casp。 本章开始,上机实验项目量加大,希望同学们多多自行上机。本章实验项目有余力都可以做一下并上交。 循环程序设计 计算机解决问题都是按指定的顺序执行一系列的动作。按照特定的顺序执行相应的动作来求解问题的过程称为算法。程序中的语句是算法的体现,而算法要解决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计算机程序中指定语句的执行顺序称为“程序控制”。结构化的程序控制包含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1. 循环设计 循环是在循环条件为真时反复执行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是计算机解题的一个重要结构。循环控制有两种基本方法:计数法和标志法。 1)计数器控制的循环 事先准确地知道循环次数,因此设计一个循环控制变量,由变量值来控制循环次数。每循环一次,循环变量的值会递增(增值通常为1或-1),当其值达到终值时结束循环。 教材例6.2、6.3、6.7都是典型的计数器控制的固定次数次数循环。 2)标志控制的循环 事先不知道准确的循环次数,由某一目标值标记循环的结束。如,教材例6.6中以|t|的值达到标记下限值1e-6作为循环的结束。 循环设计时要注意合理设计循环条件,使得循环不会成为死循环。 2. 算法 程序设计的首要工作是算法设计,离开了算法也就没有了程序。算法,是指完成某一项工作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到程序设计,是对解题过程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并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来实现。 循环主要用来解决程序设计中两类基本的算法:穷举和迭代。 1)穷举 穷举的基本思想是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状态一一测试,直到找到解或将全部可能状态都测试过为止。穷举是一种重复型算法,其核心是设计循环,在循环体中依次测试。 例:输入两个正整数x和y,求其最大公约数。 main() {int x,y,i,flag; printf("Please input two numbers:"); scanf("%d%d",&x,&y);

6 循环控制

6 循环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for(i=1;i<9;i+=1);该循环共执行了(C)次。 A. 7 B. 8 C. 9 D. 10 分析:第一次i=1,i<9,i+1=2; 第二次i=2,i<9,i+1=3; …… 第八次i=8,i<9,i+1=9 第九次i=9,i<9不满足,跳出循环。 2、int a=2;while(a=0) a--;该循环共执行了(A)次。 A. 0 B. 1 C. 2 D. 3 分析:a=2不满足初始条件a=0,直接跳出循环,不执行a--。 3、执行完循环 for(i=1;i<100;i++);后,i 的值为(B)。 A. 99 B. 100 C. 101 D. 102 分析:第一次 i=1,a<100,i+1=2; 第二次 i=2,a<100,i+1=3; …… 第99次 i=99,i<100,i+1=100; 第100次 i=100,不满足i<100,跳出循环,i=100。 4、以下 for语句中,书写错误的是(C)。 A. for(i=1;i<5;i++) B. i=1;for(;i<5;i++) C. for(i=1;i<5;i++); D. for(i=1;i<5;) i++; 分析:for语句后面的第一个、第三个语句都可以省略,只需要规定循环条件避免循环无休止的进行。但for语句后面不需要加“;”。 5、(C)语句,在循环条件初次判断为假,还会执行一次循环体。 A. for B. while C. do-while D. 以上都不是 分析:do..while无条件执行一次先,而while或for语句都是先判断,满足条件后在执行。用for语句可以完全替代while语句。 6、有以下程序段 int i=5; do{ if(i%3==1) if(i%5==2) {printf("*%d",i); break; } i++; } while(i!=0);

第6章循环结构(二)

第6章 循环结构(二) ◇本章工作任务 实现MyShopping统计顾客的年龄层次 实现MyShopping循环录入会员信息 实现MyShopping登录时用户信息验证 ◇本章技能目标 会使用for循环结构 会在程序中使用break和continue

本章单词 请在预习时学会下列单词的含义和发音,并填写 在横线处。 1.rate: 2.young: 3.schedule: 4.negative: 5.customer: 6.birthday: 7.point: 8.continue: 9.return: _

本章简介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while和do-while循环结构。在编程的过程中,把一些重复执行的代码采用循环结构进行描述,大大简化了编码工作,使得代码更加简洁、易读。相信通过使用循环结构编程,你一定体会到了它的魅力。while循环结构是先进行条件判断,然后执行循环操作;do-while循环结构是先执行依次循环操作,然后进行判断。但是Java中的循环结构不只有while和do-while两种,还有for循环结构,它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功能?这一章就让我们揭晓这一结构:for循环结构。 6.1 for循环 6.1.1 为什么需要for循环 在上一章,通过使用while循环,张浩轻松解决了老师补充的问题,如示例1所示。 示例1 public class While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i=0; while(i<100){ ←使用while循环 System.out.println(“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i++; } } }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里的循环次数“100遍”已经固定,这是我们也可以选用for循环结构来实现,如示例2所示。 示例2 public class For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int i=0; i<100; i++;) { ←使用for循环 System.out.println(“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 }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0分)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 地质钻探 B. 研究地震波 C. 地层和化石 D. 理论建模 2.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 A为水圈 B. B为生物圈 C. C为大气圈 D. E,F合为岩石圈(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下地幔 B. 软流层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 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波就是横波 B.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 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4.如图,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题.

(1)图中表示地壳与地幔间界面的数字以及界面名称是() A. ③一古登堡界面 B. ⑤一莫霍界面 C. ⑤一古登堡界面 D. ③一莫霍界面 (2)从图中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点分析,地球内部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圈层是() A. ⑥一地壳 B. ④—地幔 C. ①一内核 D. ②一外核 5.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F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它的构成是() A. C+E的上部 B. C+E C. E+G D. G+H 6.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实线为P波,虚线为S波)() A. B. C. D. 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第六章循环结构练习题

第六章循环控制 【题6.1】设有程序段 int k=10; while(k=10) k=k-1; 则下面描述中正确的是。 A)while循环执行10次B)循环是无限循环 C)循环体语句一次也不执行D)循环体语句执行一次 【题6.2】设有以下程序段 int x=0,s=0; while(!x!=0) s+=++x; printf(“%d”,s); 则。 A)运行程序段后输出0 B)运行程序段后输出1 C)程序段中的控制表达式是非法的 D)程序段执行无限次 【题6.3】下面程序段的运行结果是。 int n=0; while(n++<=2); printf(“%d”,n); A)2 B)3 C)4 D)有语法错 【题6.4】下面程序的功能是将小写字母变成对应大写字母后的第二个字母。其中y变成A,z变成B。请选择填空。 #include main() { char c; while((c=getchar())!=‘\n’) { if(c>=‘a’&&c<=‘z’) { 【1】; if(c>‘Z’) 【2】; } printf(“%c”,c); } } 【1】 A)c+=2 B)c-=32 C)c=c+32+2 D)c-=30 【2】 A)c=‘B’B)c=‘A’C)c-=26 D)c=c+26 【题6.5】下面程序的功能是在输入的一批正整数中求出最大者,输入0结束循环,请选择填空。 #include main() { int a,max=0; scanf(“%d”,&a); while(【1-B】) { if(max

句子结构及成分

基础知识 目录 1.词性的英文缩写 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 实义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和连系动词 4. 句子成分 5. 简单句的五种基本结构 6. 谓语和非谓语 7.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 8. 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9. 复合结构 10.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1.词性的英文缩写 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单词词性非常重要。如果记单词时只记拼写、读音而不记词性,我们就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所以在记单词时一定要把单词词性记准记牢。 缩写字母原词代表词性 n. noun 名词 v. verb 动词 vt.transitive verb 及物动词 vi.intransitive verb 不及物动词 modal v. modal verb 情态动词 aux. v. auxiliary verb 助动词 adj.adjective 形容词 adv.adverb 副词 num. numeral 数词 interj. interjection 感叹词 pron. pronoun 代词 prep.preposition 介词 art. article 冠词 conj conjunction 连词 2.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1)实义动词后跟宾语时,这个动词是及物动词。实义动词后面不跟宾语时,这个动词是不及物动词。The door opened. (open后面没跟宾语,open是vi)

He opened the door.(open后面有宾语the door, open是vt) 注:动词是及物还是不,关键看它在句中时后面是否跟宾语。 (2)有些动词既可作vt又可作vi,词义相同。 The meeting began at six. < vi.> We began the meeting at six. < vt.> (3)有些动词既可作vt又可作vi,但词义不同。 The man walked away. (walk vi,意为“走”)He walked the dog every day. ( walk vt,“遛”) She washes clothes at home. (wash vt,“洗”)The clothes washes well. (wash vi,“耐洗”) (4)英语中一些单词是及物还是不及物,可能与汉语不同。 He listens to the music every day. (listen为vi,汉语中“听”是vt。) 3.实义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和连系动词 (1)实义动词也叫行为动词。 实义动词和助动词是根据动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来划分的。指意义完全且能够独立作谓语的动词。 He lives quite near. (live“住”,有明确意义,单独作谓语,为实义动词。) I like reading. (l ike “喜欢”,意思明确,单独作谓语,为实义动词。) I bought a pen yesterday. (bought “买”,意义明确,单独作谓语,为实义动词。) (2)助动词常见助动词为do, be, have,它们为基本助动词。 助动词的“助”是“帮助”之意。是帮助构成时态、语态、虚拟语气、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和帮助强调的词。这些词本身无词汇意义或意义不完全,不能单独作谓语。 A.帮助构成时态 The boy is crying.(is帮助构成现在进行时,和crying一起作谓语,是助动词。) He has arrived. (has帮助构成现在完成时,和arrived一起作谓语,是助动词。) I have been painting all day.(have been帮助构成现在完成进行时,和painting一起作谓语,都是助动词。)B.帮助构成否定句和疑问句 Does he like English? (does帮助构成一般疑问句,没有具体意义,是助动词。) He does n’t have lunch at home. (does只是帮助构成否定句,没有具体意义,是助动词。) C.帮助构成被动语态 Trees are planted in spring. (are帮助构成被动语态,没有具体意义,是助动词。) The house has been pulled down. (has been帮助构成时态和语态,是助动词。) D.帮助构成虚拟语气 If he had come yesterday, I wouldn’t have made such a mistake.(had, have帮助构成虚拟语气,是助动词,属于谓语的一部分) E.帮助构成倒装句 So did he love his mother that he bought her many presents on her birthday. (他如此爱他的母亲以至于他母亲生日那一天,他给她买了许多礼物。did只是帮助构成倒装句,没有具体意义,是助动词。)

最新C语言第六章循环结构复习题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以下while循环中,循环体执行的次数是:() k=1; while (--k) k=10; a) 10次b) 无限次c) 一次也不执行d) 1次 2.有以下程序段,其中x为整型变量,以下选项中叙述正确的是:() x=0; while (!x!=0) x++; a) 退出while循环后,x的值为0 b) 退出while循环后,x的值为1 c) while的控制表达式是非法的 d) while循环执行无限次 3. 有以下程序段,其中n为整型变量,执行后输出结果是:() n=20 ; while(n--) ; printf(“%d”,n) ; a) 2 b) 10 c) -1 d) 0 4. 有以下程序段,其中t为整型变量,以下选项中叙述正确的是:() t=1; while (-1)

{ t--; if(t) break;} a) 循环一次也不执行 b) 循环执行一次 c) 循环控制表达式(-1)不合法 d) 循环执行2次 5. 有以下程序段,其中x为整型变量,以下选项中叙述正确的是:() x=-1; do {;} while (x++); printf(“x=%d”,x); a) 该循环没有循环体,程序错误 b) 输出x=1 c) 输出x=0 d) 输出x=-1 6. 有以下程序段,其中x,y为整型变量,程序输出结果是:() for(x=0,y=0;(x<=1)&&(y=1);x++,y--) ; printf(“x=%d,y=%d”,x,y); a) x=2,y=0 b) x=1,y=0 c) x=1,y=1 d) x=0,y=0

软件工程第六章答案

作业4参考答案 1.假设只有SEQUENCE和DO_WHILE两种控制结构,怎样利用它们完成IF_THEN_ELSE操作?

3.画出下列伪码程序的程序流程图和盒图: START IFpTHEN WHILEqDO f g n 答: (2 4 (1)为什么说它是非结构化的? (2)设计一个等价的结构化程序。 (3)在(2)题的设计中你使用附加的标志变量flag吗?若没用,请再设计一个使用flag的程序;若用了,再设计一个不用flag的程序。

答:(1)通常所说的结构化程序,是按照狭义的结构程序的定义衡量,符合定义规定的程序。图示的程序的循环控制结构有两个出口,显然不符合狭义的结构程序的定义,因此是非结构化的程序。 (2)使用附加的标志变量flag,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把该程序改造为等价的结构化程序,图4-3描绘了等价的结构化程序的盒图。 IfTABLE(I)=ITEMgotoFOUND IfTABLE(I)ITEMSetFINISHto(I-1) If(FINISH-START )>1gotoLOOP IfTABLE(START)=ITEMgotoFOUND

IfTABLE(FINISH)=ITEMgotoFOUND SetFLAGto0 GotoDONE FOUND: SetFLAGto1 DONE:Exit 程序,图6.19是一个转换的例子。 (1)能否从这个例子总结出Ashcroft_Manna技术的一些基本方法? (2)进一步简化6.19(b)给出的结构化设计。

答:(1)从这个例子中看出,Ashcroft_Manna技术的基本方法是,当待改造的序含有嵌套的非结构化的IF语句时,改造后的程序中增加DO-CASE语句和DO-UNTIL语句,并增加一个辅助变量I,I的初始值为1。最外层的IF语句在I=1时执行,执行完这个IF 语句后把I赋值为随后应该执行的内层IF语句所对应的CASE标号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1.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学会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2)分层 名称特征界面 A层 __ __ 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____千米 a__________ b古登堡界面 B层 _ __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部存在 c____________,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D层地核分C外核、D内核 2. 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 .①为地壳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软流层 D .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 .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 .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3.某地地下30KM 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都会感觉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晃 4.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成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A________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______________冷 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_____ ____ B________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形成 ________、砂岩、页岩 C________岩 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________、板岩、片麻岩 2. 地质作用????? a 表示 b + c 表示外力作用 d 表示 e 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

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一:什么是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二: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三:句子有哪些基本成分和基本结构? 一:什么是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1.什么是句子的成分? 2.什么是句子的结构? 二: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1.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成分? 2.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结构? 三.句子的基本成分和基本结构? 1.句子的基本成分 A.基本成分有哪些? B.基本成分都有哪些词可以充当? 2.句子的基本结构 A.基本机构有哪些? B.都有哪些词可以充当? 1.句子成分:句子的组成部分就是句子成分。 2.句子的结构:句子的结构就是句子是由什么样的成分构成。即句子成分组合在一起就是句子结构。 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的成分?为什么要学习句子结构? 1.为了更好的理解 2.为了修改病句 3.为了后面学习从句打基础 4.为自学打基础 ......

句子的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表语 主语:一个句子的主体,全句要陈述的对象。主要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不定式充当。 Eg. Students study. We are friends. Five plus five is ten. Being late is not available. To be number one is popular in our school.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表示主语的行为或者状态。主要是由动词或者动词短语充当。 Eg. The world turns and we turn with it.世事变化无常,我们从容面对。 Plans disappear, dreams take over. 计划消失,梦想先行。 宾语:主语行为的对象,动作的承受者。主要由名词,代词,动名词,数词,不定式名词短语,名词从句充当。 Eg. They teaches us. He ate the apple. 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定名词的。通常由形容词或者形容词短语充当。 Eg. This is a red sun. He is a tall boy. 状语: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方式,修饰或者限定形容词或者副词。通常由副词充当。 Eg. The students study hard. (这些学生学习努力。) I often write to him. (我常给他写信。) The bag is too heavy. (这个书包太重了。) 表语:说明主语的性质或者状态。通常由名词或者形容词,代词,数词,不定式,动名词,过去分词,副词,介词短语,名词从句充当。 Eg. Time is money. Three o’clock is always too late or too early for anything you want to do. 补语:补充说明。主语补语,宾语补语和表语补语 主语补语Tom was made monitor. 宾语补语I made Tom monitor. 表语补语I am sure to succeed.

句子的成分、结构和基本句型

句子的成分、结构和基本句型 句子是写作的基本单位,只有写好句子才有可能写好文章。英语的句子成分有八种:主语、谓语动词、表语、宾语、定语、状语、主语补足语和宾语补足语。 一.英语的句子成分: (一)主语: Walls have ears. ( ) He will take you to the hospital. () To see is to believe. () 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public places. ()Whether or not they will come depends on the weather. () (二)谓语动词由_____________担任。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加其他动词的适当形式也构成谓语动词。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The chance may never come again. Mary has been working at the dress shop since 1994. (三)表语它的位置在__________之后。 My father is a professor. ( ) Who's that? It's me. ( ) Everything here is expensive. ( ) The match became very exciting.( ) The story of my life may be of help to others.( ) Three times five is fifteen. ( ) His plan is to seek work in the city. ( ) My first idea was that you should hide your feelings. ( ) (四)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_之后。_____词后也会跟宾语。 She covered her face with her hands.( ) We haven't seen her for a long time. ( ) Do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 ) Give me four please. ( ) He wants to dream a nice dream. ( ) We need to know what others are doing. ( ) We should care more about our friends. ( ) (五)定语是修饰___词.单词作定语时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_____;短语和从句作定语时则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_____。 The play has three acts. ( ) This is her first trip to Europe. ( ) They are women workers. () Tom's father didn't write home until yesterday. ()Mary is a beautiful girl.. ()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 ) I have nothing to eat. ( ) Those who want to go to Tibet are to sign their names here. ( ) (六)状语状语表示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伴随情况等。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 ) I left the village five years ago. ( ) I arrived late because of the traffic jam .( ) We'll send a car to fetch you. ( ) The fish can eat a person in two minutes , leaving only bones.( ) The students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singing and dancing.( ) If he goes, so will I . ( ) Though he is a child, he knows a lot. ( ) (七)宾语补足语 英语有些及物动词,除了要有宾语之外,还要加上宾语补足语,才能使句子的意义完整。宾语和宾语补足语一起构成___________。 They elected me captain of the team. ( ) We try to make our country strong. ( ) We found everything in good order there.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