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第23课《马说》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自学奠基

1初读课文,正音断句,纠错。

2文学常识

3字音字形

祗.( ) 骈.()槽枥

..( ) ( ) 一食.( )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

5、自行研究第一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当堂背熟第一段

7、合作探究第一段:

①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③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④概括段意:

8、自行研究第二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是马也:食不饱: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9、翻译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0、当堂背熟第二段

11、合作探究第二段: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②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④概括段意:

阅读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遣()反()期年()市() 3.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3、翻译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当堂背熟第三段

5、合作探究第三段:

①哪些语言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②本段结尾两句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③概括段意:

6、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文中各指代什么?

7、本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义总结:

1、通假字:

(1)食:(2)见:

(3)材:(4)邪:

2、虚词:

而 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可以不译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1)祗辱于奴隶之手()(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策之不以其道()(4)马之千里者()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他的它的 C 指示代词那种

D 反问语气词难道

E 推测语气词恐怕

(1)其真不知马也()(2)策之不以其道()

(3)安求其能千里也。()(4)其真无马耶?()

以 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

(1)策之不以其道()(2)不以千里称也()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1)不以千里称也()(2)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不知马也()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马说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5、可是所以虽然只是受到屈辱在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槽因著称

7、合作探究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③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④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8、吃一顿;有时;完;通“饲”,喂;这样;吃;见:通“现”,表现;尚且;想;和;普通的马;等同,一样;不可能;安:疑问词,怎么;它

11、合作探究第二段:

①食不饱

②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③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④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阅读拓展

1.王/者/得/曰/请

2.捐:花费遣:派遣反:同“返”,返回;期年:满一年市:值

3.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

答案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5、合作探究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同步训练:

一、填空

1、《韩愈文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2、①其真不知马也。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天下无马”

⑧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

①即使②这里指受辱而埋没才能③两马并驾④吃一顿

⑤食通饲,喂养⑥等同,一样⑦怎么⑧驱使,驾驭正确的方法

⑨马鞭子面对⑩这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4、托物寓意。

5、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6、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9、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10、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12、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13、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4、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16、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17、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学习过程

1、学习激趣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作者 2、识记文言词语 3、翻译句子 4、背默全文 5、掌握内容 6、分析写法 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 (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 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 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 情况之后。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 (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道不通:道路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天马行空 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马说导学案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八年级语文期未复习[八下文言文《马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复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说”的体裁特点; (3)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4)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把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自主复习】 一、文体及作者、写作背景 1、“说”的文体特点: 2、简介作者并了解写作背景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伯乐.()辱.()骈.()槽枥 ..() 一食.()粟.()尽粟.一石.()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邪.() 2、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3、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故虽.有名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一食或 ..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⑥虽.有千里之能:() ⑦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结合课文,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6、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观点:主旨: 7、本文中“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食马者:伯乐: 千里马: 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拓展提高】 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才美不外见(通,)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23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编者: 23 马说 韩愈(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庖.丁()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语文8 下】导学案:23马说

23、《马说》学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注音: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 2、解释字词 祗:一食:虽:且: 等:安:材:通: 外见:策之:执策: 3、翻译句子(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3.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理解主旨,走进更深境界。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 . 同_____。(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4)才美不外见 ,一词多义2. ()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 (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23课《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来村中学王峰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里。《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 马之千里者() B 策之不以其道() C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探究案】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 2、提出疑难。 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

原因)(原文回答) 。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 2、一起来朗读课文。(有可以背诵的,可以当堂背诵。如果没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背诵。) 四、下面来积累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日行千里的马但是 故虽 ..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之手,骈死 所以即使辱没马夫跟普通的马一同死马厩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4 马说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够)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 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 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学习过程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 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 3、教师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 一、复习 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马说导学案2

凤州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成员:雷晓梅、杨动力、柳红桔主备:邢长安审核: 【课题】《马说》第二课时 【内容步骤】 一、答疑解惑(5分钟) 学生问题集锦: 二、合作探究(20分钟) (团结就是力量!以同桌对学和小备课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大家完成下面问题,并进行展示交流,补充、质疑、争辩。)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4、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5、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7、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8、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试着总结一下,能总结出二条即可。 三、拓展训练(10分钟) 1、中考试题链接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2000年浙江)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B.策之不以其道( ) C.安求其能千里也( ) D.一食或尽粟一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内容? 三、作业布置(1分钟): 《练习册》本课相应试题。 五、学生课堂小结: 【存在问题】(2分钟)学了本文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请你写在下面。 【课堂小结】(2分钟)你感觉你这节课学习的如何?请你用一句话把你这节课的表现总结一番。 【学科长评价】 【教学后记】

23《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和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课前预习】 一、导入: 1、作者介绍:韩愈,字___________,南阳人(现河南南阳县),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世称“韩昌黎”,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三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柳”:韩愈、________;王安石、_________、曾巩) 2、解题:“说”,一种________文体,就是“谈谈”的意思。这篇文章以_____为喻,谈论人才问题。 4、读准字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祗辱于()骈死()槽枥()()粟() 一石()不外见()邪()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 5、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课堂研讨】 一、翻译重点句子,疏通文意。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导学案答案

六、马说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每句标两处)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 (3)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5)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6)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7)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 (8)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9)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代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2)之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3)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而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顺承)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屈辱于奴仆的手中,(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气力不够,它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知道千里马吧。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 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 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 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 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7)执策而临之() () 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 (4)才美不外见 ,同_____。 2.一词多义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 课时:第一课时学案设计: 冯鑫 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 )辱(rǔ)伯乐(bólè) 2、一起来朗读课文。(有可以背诵的,可以当堂背诵。如果没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背诵。) 四、下面来积累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日行千里的马但是 故虽 ..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之手,骈死 ..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所以即使辱没马夫跟普通的马一同死马厩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食,同“饲”,喂。者:……的人。其:指千里马,代词。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23. 马 说导学案含答案

23. 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5)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临之()() 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2)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__同__,_____。 2.一词多义 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23.马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 (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 2、一起来朗读课文。(有可以背诵的,可以当堂背诵。如果没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背诵。) 四、下面来积累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日行千里的马但是 故虽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于槽枥 ..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 所以即使辱没马夫跟普通的马一同死马厩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3《马说》导学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3《马说》导学案精编 23马 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 ) 骈死( ) 槽枥( ) ( ) 相马() 粟() 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

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 )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 (7)执策而临之 ( )( ) 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同__,_____。 (2)不能尽其材__同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__同__,_____。

第4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4、《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 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 一、复习 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二)展示交流 1、根据小组所分“预习导学”中的内容进行小组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