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古诗三首》

16《古诗三首》
16《古诗三首》

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6古诗三首

1.认识“焚”字,会写“锤、凿、焚”3个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指导学生体会诗句里含着的意思,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指导学生体会诗句里含着的意思,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及高尚的人格追求。

托物言志,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松竹梅

2课时)

?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打“√”

焚.烧(fén fèn)开凿.(záo zào)

锤.炼(chuícuí)在人间.(jiān jiàn)

破岩.(yán ái)石灰吟.(yín yíng)

2.多音字组词

))

))3.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重音和韵味。

【学习生字新词,读准音,读出诗的节奏、重音和韵味。同桌互查。】

?导入感知

1.《石灰吟》的作者是代诗人,他是一位民族,也是一位政治家。据说本诗是他12岁时写的。

2.《竹石》的作者是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为“扬州八怪”之一。

3.《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

4.李清照,代女词人,号。早期作品情调;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情调转向。

[单元导语谈话引入,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精读感悟

《石灰吟》

1.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

若等闲:

粉身碎骨:

浑:,浑不怕:。

清白:。这里的清白,表面是指,实际含义是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

2.想意境,悟诗情。

(1)“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赞颂的是什么?

(2)这首诗作者采用了的写法,表面上是写,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表达了

(3)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3.用诗句填空。

“”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竹石》

1.明题目。

“竹石”是指。本诗是诗人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磨:

坚劲:

任:

尔: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

3.想意境,悟诗情。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

破岩中。”这句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咬定”一词用得极好,其原因是

。“咬定青山”“立根”“破岩”,既是实写,也是暗喻。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的“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既指,也指。写竹子的坚韧,就是写人的骨气。

(3)这首诗作者运用了

的写法。诗句充分表现了竹子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精神,抒写了诗人自己

《夏日绝句》

1.抓字眼,明诗意。

人杰:

鬼雄:

思: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意思是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意思是

2.体会思想感情。

(1)李清照用“”“”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

(2)你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可以用那些词语来赞颂他?

(3)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为什么?

(4)《夏日绝句》这首诗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借赞颂项羽的气慨,讽刺南宋统治者

的行径,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采取自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结提升

1.《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只是分别写了石灰和竹子吗?学后,你有什么感受?

2.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

,可以说他们都是民族之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总结,体会诗人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精神。]

?达标检测

一、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春夏秋冬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千磨万击千变万化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二、说说下列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连一连。

《夏日绝句》于谦咬定青山不放松

《竹石》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石灰吟》郑燮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把你喜欢的一首诗默写下来,然后与同学一起交流你学习后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本诗与《石灰吟》从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志向?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上《16古诗三首竹石》[罗丽霞]【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⑵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2学情分析 《竹石》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理解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诗文,并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深入了解诗人郑燮,对学生把握古诗的内在含义有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坚强不屈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立场坚定,有骨气,不随风倒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竹石 一、看图导入,揭示诗题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文学瑰宝,其精妙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深远的含义值得我 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 1、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看几幅画,说说画上有什么?(竹子、石头)

2、这几幅画叫竹石图,像这样的竹石图,清朝时期的郑燮最为擅长,说到郑燮, 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提到郑板桥,很多同学只是略知 一二,那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说说看,你对郑燮有哪些新的了 解。 3、学生介绍郑燮。 4、同学们,我们刚才说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非常了不起,因为你们不仅学会 了查阅丰富的资料,而且还学会了从那些资料中提取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老师 相信,这些信息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做出很大的帮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走进诗作,走进诗人郑燮。 5、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竹石》是写“竹子”还是写“石头”?(竹石:扎 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再齐读课题并带上作者。看这个燮子还挺复杂的,你如何 记住它呢。结构记字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再读“郑燮”。 6、看到郑燮笔下刚劲有力的竹石图,想到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你有什么想说 的吗?(1.竹子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竹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强。) 7、说得真好,如果老师请大家为自己这节课的学习定一个学习目标,你最想在 这堂课上解决什么问题? 8、同学们,作者想表现竹子的什么呢,作者又想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 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诗文,共同感受作者笔下的竹石。 活动2【活动】竹石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1、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2、二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指名读,齐读。 3、三读古诗,读出韵味。

16.古诗三首

16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石灰吟》。 2. 理解诗中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3. 学会“锤、凿、焚”3个生字。 4、进行热爱祖国、坚强自立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如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搜集有关竹的诗句和项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诗歌就像是一粒粒耀眼的珍珠,在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展示第二屏)板书《石灰吟》,并齐读诗题。 (二)释题: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1.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石灰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2.作者为什么赞扬石灰?我们一起读《石灰吟》。 (三)(展示课件第三屏)指读,了解作者生评。 二、读通诗句(展示课件第四屏) (一)通过自读、互读、齐读等方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读顺句子。 (二)指名读,师生相机正音。提示“焚”是前鼻音,“锤”是翘舌音。 (三)齐读《石灰吟》。 三、感悟诗意 (一)学生细读诗,借助注释,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二)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三)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把还不明白的画出来。 (四)释疑。 1.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2.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确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3.(展示第五屏)了解石灰的知识。 4.读了有关石灰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5.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6.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还在写谁呢?(自己。)这种写法就是咏物明志。 7.《石灰吟》是于谦十六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诵

15、古诗三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15、古诗三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将古诗熟读成诵。 2.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于“花”、“鸟”、“树”、“草”和有关于离别的古诗,并准备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2.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首与“草”有关的送别诗。 3.了解作者白居易 出示白居易写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岁,为了取得功名,带了一首诗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拜见名士顾况。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纪不大,志气不小,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等他读完古诗,不禁大为赞赏。这是哪首古诗呢? 4、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出这首诗的题目。读一读。

5、介绍诗题。“赋得”就是诗的一种体裁。从“古原草送别”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6.认读生字,出示整首诗 7、指名读一读。(要求读得顺。) 8.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导朗读 二、出示前半首古诗,学习前半首古诗 1.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前半首古诗。 2.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 3.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 4.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 5.“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 6.再读古诗,感受草生命力的顽强。先指名读,后齐读。 三、出示古诗的后半首 1、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 2.出示古诗。 3.指名学生读一读。 4.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读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6 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难点1.学习本课的生字,能够背诵古诗。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石灰吟 赏析: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石灰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赏析:这两句表面上是说石灰,实际上是比喻一个人要正直、纯洁,要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为人民谋一些利益,就必须无所畏惧,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怕。 竹石 赏析:诗人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赏析:前一句说竹子在成长中受到千万次折磨、打击,仍呈现一种顽强拼搏的状态。后一句补充说明对竹子千磨万击的狂风、暴雨、雷电、冰雪等事物中,风只是代表而已。“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既指自然界,也指人类社会。写竹子坚韧,就是写人的骨气。诗人用“坚劲”“任尔”等词语,充分表现了竹子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抒写了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夏日绝句 赏析:一、二句言理,借古代英雄议论人生的哲理。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不论生死,都应该坦坦荡荡,铁骨铮铮。 赏析: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来鞭挞南宋当权者的无耻,借古讽今。 1.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焚”字,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骨碎身”等词语。 3.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作者的相关资料;生字、新词卡片;重点句的幻灯片。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 本文要学的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板书课文题目。学生朗读课文。 二初读古诗,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画出生字、新词,以自学、汇报为主。 2.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捶打。 等闲:平常。 清白:指人高尚的情操。 破岩:破裂的岩石,指石缝。 坚劲:坚韧劲拔。 三学习古诗《石灰吟》 1.逐句理解,出示诗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将烈火的烧炼看得平平常常,一点儿也不在乎。 这句诗写出了石灰的烧制过程,突出表现了石灰可贵的品质。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浑”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又怎样理解?

第17课《古诗三首》

17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高发灿主备学校:盐塘小学 参备教师: 教材分析 《浪淘沙》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和优美,黄河边的浪淘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什么油烫了。这首诗四季经纬锦艺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村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忧郁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造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这首诗全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二是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为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画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

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静心境。从田园山水与平民交往中领略无穷的乐趣。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克拉玛依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D卷

克拉玛依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D卷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40分) 1. (3分)读句子,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________(chèng chèn),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②鹿不敢犹豫,撒________(sāsǎ)开长腿就跑。 ③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________(jīn jìn)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④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头树枝中挣________(zhēng zhèng)脱出来。 2. (4分)一字组多词。 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1分)形近字组词 情________ 请________ 植________ 值________ 4. (6分)组词填空 静: ①我们考试的时候都要保持________的头脑,认真地答题。 ②________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 ③看了《开国大典》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 精: ④小君制作的飞机模型很________。 ⑤从这只小木船看出明明的手艺是很________的。 ⑥这台仪器很________。

⑦________的工艺品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⑧人们称赞牙雕工人的________技艺。 翻: ⑨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________。 ⑩他把这本德国名著________成了中文。 ?夜深了,可我躺在床上________,怎么也睡不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有了________的变化。 5. (11分)按课文,选一选 找________ A键盘 点________ B资料 敲________ C鼠标 6. (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他觉得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改为反问句) ②这个燕国寿陵的人学走路的事让人觉得可笑。(改为感叹句) ③他决定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缩句)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4分) 7. (10分)读下面的话,按要求作答。 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1)“堂堂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2)渔夫是用什么方法制服魔鬼的? 8. (14分)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chǔchù)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15《古诗三首》

15《古诗三首》 15《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16、古诗三首

16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16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期第四单元十六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石灰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 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3 抓字眼明诗意 4 想意境悟诗情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读好 1.自由读诗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 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了解“托物言志”,悟诗情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诗人敬佩、歌颂石灰的什么品格呢? 3、于谦触景生情,于是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叫托物言志。 4、从诗中看,于谦的志向是什么?找出诗句回答 3、让我们记住于谦十二岁时写下的豪言壮语。 六、感悟诗人品格 过渡:于谦有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 课件自读资料一:这留下的清白中是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诗,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金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

小学六年级语文15、古诗三首(1)

15.古诗三首 2 1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 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欲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潭水之探,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干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③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宇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甸。“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持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恃。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谓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古诗三首_语文S版

1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浥”,会写“孟、陵、鹤”3个牛N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叙述每首诗的意思。引 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休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自选一首诗默写下来。 教学重点 1.背诵谍文。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己读懂诗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钢琴曲《神秘花园》 教学时长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亲情让我们体验到亲人的关爱;友情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三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的三位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走进他们送别的场面,分享他们与朋友离别时浓浓的惜别之情。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送兀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言简意赅的谈话导入,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了本课要学的古诗上。既明确了所要学的古诗的相关内容,又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也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纶口出轻应胡诙「直笊丫育、 2抬馅读:站合音频资料jI■ H o (1)《送元二使安西》中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朝(zhdo)、舍(s he) (2)《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要注意的字音有:枯(ku)、 尽(jin)。 3才用不同形式的读法(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做到 读顺、读熟。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利于后面学 习活动的开展。】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白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两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 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 地方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教学环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语文S版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梳理诗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①绝句: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D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79分) 1. (3分)按拼音写汉字 gu? xióng xiàng yǔrén ji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选择划横线的字的读音。 妖娆(ráo náo)________ 隧﹙suì shuì﹚道________ 机械﹙jiè xiè)________ 青藏(zàng zhàng﹚________ 狰狞﹙níng líng﹚________ 巍峨﹙wèi wēi﹚________ 3. (3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日绝句江东 4.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蕴含 ②韵味 5. (1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至今思项羽,________ 。 6. (4分)形近字组词 项________ 江________

领________ 扛________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人杰: ②鬼雄: 8. (5分)选择词语,展开想象写几句话。(不少于3个) ①花朵笑声阳光告诉歌唱检查 ②掰扛扔摘捧抱 ③碧绿的圆圆的美丽的炎热的大片的 9. (1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我会填 生当作人杰,________ 。 10.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们都举手赞同。 ②他会迟到的。 11.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工人们开凿出了一条越江隧道。 ②焰火照得夜空光彩夺目。 12. (3分)读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江东________ ________殊途 ________舞剑 13.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②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石灰吟》同步练习B卷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古诗三首《石灰吟》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01分) 1. (3分)给下列划线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劲使劲劲头 2. (4分)给下划线字选正确的拼音。 争斗(dòu dǒu) ________ 北斗(dòu dǒu) ________ 大夫(dài dà) ________ 大人(dài dà) ________ 3. (3分)我会填。 《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钱塘人。他是一位民族________,也是一位政治家。 4. (6分)照样子,认真写,再组词。 锤 ________ ________ 凿________ ________ 焚________ ________ 5. (12分)照样子,写词语: 例:千锤万击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6. (2分)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这首诗表面是写________,实际是写________,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7. (5分)阅读古诗《石灰吟》,回答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8. (5分)我会读(读诗句,画出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 (4分)下面课文的作者是谁?是哪一个国家的?读一读,连一连。 《池子与河流》________ 克雷洛夫法国 《蜜蜂》________ 法布尔英国 《小真的长头发》________ 高楼方子俄国 《我们奇妙的世界》________ 彼得·西摩日本 10.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②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11. (5分)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①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样。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第二课时 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 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 ..。 ...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 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三课时 一、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指湖光和秋月。和谐,优美。指湖面。制作、磨成。这里一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解析 古诗三首 一、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1、注释 《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浪淘沙:唐代曲名。 九曲: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颠簸。 2、诗人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其代表作品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 3、多音字

曲(1)qǔ戏曲、曲目(2)qū曲解、弯曲 簸(1)bǒ颠簸、风簸(2)bò簸箕、 4、易错字词 淘、禹、锡、簸、今、直、牵 5、诗文翻译 弯弯曲曲的万里黄河中夹带的泥沙,经受了波涛滚滚和狂风簸荡,犹如从天边来到这里。如今好像可以沿着黄河飞向浩瀚无垠的银河,一同去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 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的蜿蜒曲折以及黄河的波涛汹涌和气势磅礴。 7、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两句运用想象的手法,写黄河气魄雄伟的气势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8、诗文主要内容 借景抒情,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突出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二、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注释 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2、诗人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3、多音字 朝(1)cháo朝向、朝代(2)zhāo朝阳、朝三暮四 少(1)shǎo多少、少许(2)shào少年、少女 中(1)zhōng中间、中午(2)zhòng正中、中弹 4、易错字词 南、牧、莺、酒、寺 5、诗文翻译 春天的江南,到处是各种鸟儿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红花相互映衬,河边的村庄,山下的小城,酒旗迎风招展。 南朝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掩映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2)

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犹有傲霜 ..枝。 ...,菊残 ..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 ..。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一灯明。 ...,夜深篱落 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第三课时 1.(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 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 .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