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之道:论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精品文档

楼观之道:论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

楼观台是老子撰著《道德经》的地方,《道德经》是道教尊奉的最高圣典。道教之道,由于《道德经》与楼观的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楼观之道。楼观之道或者说楼观的特殊道缘,使楼观台成为闻名华夏、举世瞩目的人文地理胜地与研究个案对象。研究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既可以极大地提升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幅度,又益于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考察“道”的运行踪迹,还可能使“人文”与“地理”的关系原理获取一个难得的解释学境域与观察角度。

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或层面:一是作为老子《道德经》的撰著地,楼观台首先是宗教信义的圣地;二是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皇家道院”,楼观台又是历史文化的胜地;三是由于宗教信义圣地与历史文化胜地的巨大蕴含与影响力,楼观台目前的最大直观现实是,它已从宗教圣地与文化胜地,变成为松竹葱茏、旅游业发达的经济产地。宗教圣地、文化胜地与经济产地可以概括楼观台最基本的人文地理涵义。

楼观台作为经济产地的主业是旅游。旅游从直观上看是游客的大地旅行活动,是从家居范围走向外部世界的人生履历,自然也是包括“吃、住、行、购、访”等在内的现代消费行为。“消

费”是现代旅游的鲜明特征,也是现代大众旅游与古典人文旅游(例如徐霞客)的基本分野。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消费行为,现代消费是旅游行为的本质。作为一种现代消费行为,对旅游的研究应纳入文化经济学与文化心理学的视野。除现代消费性外,旅游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甚至可以看成社会文化身份与身体文化语言。而无论是经济学中的消费性还是行为理论中的文化性或者身体语言中的社会性,它们无不牵涉一个更为基源性的前提概念:现代性。

现代性作为一个人文学科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神学家汉斯·昆等人提出的,在中国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学者也多与基督宗教文化有关,如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与尤西林的《人文学科与现代性》。这一直观的现象向我们表明了两点:其一,现代性与时间性、历史相关,但实质是要厘定心性、气质、精神、信仰、价值诸问题;其二,现代性突显出了当代人类生活的一种全然不同于既往的方式、性质与追求。先看现代性与时间性、历史的相关方面:现代性的突出,在欧美大致上也是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社会文化为问题背景,其时间的上限应该不会超过二战时期;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现代性概念的“拿来”也就仅仅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欧美,导致现代性现象与问题的因素甚多,依我们的感知,则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二战之后的和平年代的经济积累,财富相对盈余,使消费生活有了现实前提;二是基督教对欧美的伦理支撑出现危机,尼采所谓“上帝已

死”,茨威格所谓《昨日的世界》,美国前总统卡特《我们面临的道德危机》,都是一些最突出的显著例证;三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高速进展——尤其交通工具、信息技术的大量丰富成果,使人们的地理空间、世间图景与大地旅游成为日常意识与普通需求。

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突出,时间上则更为短促,情形更显复杂,问题也更加特殊和难以消化。如从时间上看,它基本上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它的大背景是闭关锁国时代的结束;它的大前提是“实用主义”(黑猫白猫论),作为国家核心价值观和理论策略对当代中国人心的深层塑制和影响。所谓“改革”,即从“以政治为中心”转到“以经济为中心”;所谓“开放”,即从政治为中心的独断封闭转到经济为中心的向世界开放。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二十多年前,普通平民百姓到楼观台的旅游基本上是没有。三十多年前呢,道人还俗、道观废弃、道教遭批,作为现代旅游对象的楼观台根本上就不存在。当前已经游人如织、蓬勃兴旺的围绕楼观台道教文化的旅游业,也就是它的现代旅游经济学涵义,30年前,或者说20年前,或者是根本不存在(30年前),或者是基本不存在(20年前)。那么,楼观台道教文化的旅游业,显然就是极为突出、极端赫然的现代性现象,也就必须置于相应的现代性问题背景,才可能获得一种比较深层的理性把握视野。

在楼观台今日的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收入应当是旅游门

票。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2008年“五一”黄金周,楼观台仅门票收入就是“90万元”;而仅仅30年前的时代,对于一个古老道观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经济收入数字,甚至是天文数字;但在今天却是统计数字、经济数字、极为普通的收入数额了。在前往楼观台的旅游者当中,虽然不乏有专业考察的学者、朝圣的信徒、行政的管理长官,但基本的人群应该是中层(白领)普通游客,是普通的城市人与“中产者”。由于至今尚未有楼观台旅客的基本统计分析资料,使我们对楼观台旅游无法作出更为具体深入的文化经济学与文化心理学描述;换句话说,我们的探讨只是宏观定性研究而不是细部定量分析。总结起来,我们对楼观台作为经济产地的定性结论如下:第一,楼观台的经济收入,主要源于旅游业;第二,旅游是一种现代消费与文化行为;就中国而言,旅游乃是城市文化与“中产阶层以上”的生活支付;第三,现代性是考察楼观旅游的基本境遇与思想高点;第四,现代性给楼观台最深刻地注入了旅游与经济内容,现代性使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概念浓重地打上了经济伦理烙印。

楼观台的人文地理涵义,其第二个基本视角与维度是历史文化内容。就历史性而言,楼观台首先是一个文化胜地。就现代性而言,楼观台作为旅游业与经济产地,其与翠华山、兵马俑甚至与鞋帽厂相比,并无不同。虽同为旅游景点,就历史文化而言,楼观台亦不同于翠华山与兵马俑——翠华山是以自然风光、地貌

特征取胜,楼观台则以文化品质、历史悠久著称;兵马俑在现代考古发掘之前,天不知人不晓,毫无“历史”可言,楼观台却在现代旅游兴起之前,已深沉言说、皇家御封,有着独特殊胜的“历史”。楼观台作为老子《道德经》的撰著地,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中国道家与道教的诞生地与发祥地。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诞生地与发祥地,楼观台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末期,即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距今将近三千年了。楼观台在老子著书之前,本为周大夫关伊结楼望气、研究气象天文之地——也许楼观在当时乃周朝的国家天文台;史料阙如,此论暂置。老子与关伊的思想结交,却不乏史料、文献可考,如太史公《史记》即明言曰:‘‘老子修其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伊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据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亲诣楼观老君洞,降诏改楼观台为宗圣观。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改宗圣观为宗圣宫。元朝立国之初,元世祖忽必烈三降诏书,敕令重修楼观,经历10年修葺,气势宏伟壮观,并更名“宗圣宫”,沿袭唐宗圣观之名,以示老子护佑国福之意。今楼观台存有元朝《终南山古楼观宗圣宫图》碑;近年,在此基础上,西安旅游集团投入两千多万元,拓地百余亩,将宗圣宫主轴东移,错位修复,建北山门,三清殿、紫云楼,使古楼观又出现了一个园林景观幽雅,

人文内涵丰富的旅游景区。

唐、元两朝改古楼观为宗圣(观)宫,虽未尽人文本体的自然真理,却折射出两个重大信息:其一,既曰“圣旨”,则反映出唐代和元朝两朝君主帝王明确将老子视作“圣人”,而“圣”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本价值与最高目标。其二,既然皇家御封、皇帝亲诣,则表明了楼观台的皇家身份与国家品质,尊贵之极不待言矣!与皇帝国戚、国家御封相比,楼观台更多的还有文人墨客、文宗国士的寻坊与礼赞。李白、白居易、苏轼不仅访问楼观,且留有诗篇,苏轼写道:“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周秦遗迹、汉唐古址,六十余处。著名者有老子说经台、关伊望星楼、始皇清庙、武帝仙台等,知名碑刻有唐·欧阳询《大唐宗圣观记》,元·高文祥《古老子》篆刻等。古籍最终的总结是:“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

楼观作为历史文化胜地,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悠久性;二是持续性;三是高阶性。楼观台作为老子《道德经》的创作地与发祥地,对道教与道家思想而言,其发源意义与创始地位赫然独立、自不待言,即使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格局亦源远流长、意味深远。楼观的历史文化不仅悠久古老,且呈现持续性特征:春秋创立以降,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以至当代,皇亲帝王、文宗国士,访谒不绝、代不乏人、密集宛然。楼观历史文化的高阶性,仅举出唐、元两朝皇帝的“宗圣”遗迹与李白、苏轼文宗国士的

千古篇章,也许就足够了。这应该是楼观台作为现代性旅游业与经济产地,所不同于其它而独具的历史文化内涵吧。然而,楼观台最为本质性的人文地理内涵,却既不是历史文化方面,更非经济旅游方面,而由宗教思想的独特地位所决定。

楼观台最为本质与独特的人文地理内涵是:它是老子《道德经》的撰著地,是中国道家与道教思想的发祥地。在此意义上,楼观台完全可以与佛教的灵鹫山、伊斯兰教的麦加、基督教的白冷城相互媲美,比较阐释。老子不同于佛教等宗教创始人的地方在于:他没有选择普传道法、亲授面命、成为教祖,而是通过撰写五千言,通过《道德经》函授门人、成为道祖。老子的独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道德经》的文本崇拜、而轻视了楼观台的道本研究。《老子》的文本注释,从汉魏的河上公、王弼,到今日的李、赵、王、张,不绝如缕,汗牛充栋;书写的文字符号兼跨楷、隶、篆。仅就纯粹的文本研究而言,我们愿意提出三点方法论建议:其一,研究者必须明白自己所据文本的基本历史线索,长处与短处,贡献与局限;必须在此基础上有开放的比较阐释意识,闭门造车,郢书燕说,不足为训;其二,符号文本的摸索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的统一性要求。也就是说《道德经》的文本阅释与楼观台的人文田野的结合意识,应该必备;释经与朝圣是统一性的。其三,文本解读与道本修练的统一原则。《道德经》开首告诫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可道之外的常道与可名之外的常名,即在文本之外与语言之外,即是需要修炼把握的地方。我们应该明白,老子的“道”不单纯是一个“言说符号”(文化)与概念(哲学),它还是一种信仰与宗教:前者是以“道”为家园的道家,后者有以“道”设教的道教。就楼观而言,它既是道教思想根源《道德经》的发源地,又是道教楼观派、八仙等高道的修真地,更是今日中国道协主席任法融道长的长住地与活着的信仰凭证!

历史上的楼观派,显于北朝及隋初,至唐尤盛,元代并于全真道。《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载:三国咸熙(264-265)初,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至晋永兴二年(305),老君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梁谌“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及采服日月黄华法。至南北朝时,北朝道士多止于楼观,为当时道坛重地,遂形成楼观派。该派尊《老子五千文》,尤尊灵宝部经,传三一法,内外丹兼修。梁谌撰有《楼观先生本行内传》等著。道教著名的八仙学派亦与楼观渊源甚深。楼观台现存有吕祖洞。吕祖为八仙之一,唐代著名高道。唐朝的国都为长安,长安亦为当时道教的活动中心。吕洞宾在楼观的修炼行迹,极为殊胜,据《大道行》介绍,为把握人体内密的生命线,三千弟子,死去八百,壮观雄烈,感地动天。吕祖与楼观派亦渊源极深,前述楼观派“尤重灵宝部经”,吕洞宾两大基本著述之一即《灵宝毕法》,其中明言为“终南山所得。”吕洞宾的《灵宝毕法》给楼观台注入了盛唐气韵,盛唐也因此被烙上楼观灵宝的高妙道德。

楼观真乃福地:它的道长即今日的中国道协会长任法融大师。

作为当代中国道协会长,任法融大师长期修行于楼观台,诚为楼观护法大师,极大提升着楼观作为宗教圣地的位置与形象。任道长在楼观撰有《道德经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等经典著述,道高德厚,贡献社稷,生动的谱写了楼观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他审时度势,极具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给楼观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现代气氛:今日的楼观,修竹耸翠,宫观宏伟,松柏青绿,烟火长盛,既宁静幽深,又繁荣兴盛;积现代性、历史性与思想性(宗教性)为一体,聚旅游经济、文化产业与个体修行为一炉。任道长一方面青灯经典,一方面为社稷贤达;一方面内观道法,一方面手机通讯;一方面以书会友,广接贤士;一方面提挚天地,把握阴阳——诚楼观台历史、文化、思想三位一体的当代化身,诚楼观台经济产地,文化胜地与宗教圣地三大人文地理内涵的人格代表与生命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