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因分析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因分析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因分析

教育学研究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

发展的历史动因分析

王保星(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女子学院、附属女子学院的创办以及男女合校教育的推行。这一发展是女子高等教育观念、工业化发展、女权运动勃兴、战争影响等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关键词:美国;女子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制度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Motive Force

of the American Femal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atter Half of 19th Century

WANG Bao_x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ibei University,Baoding,071002,China)

Abstract:T he establishment of female colleges and t he affiliated female colleges,as well as the practice of co_educa tion ar e thre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 ican w om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atter half of 19t h centur y.T his pr ogress is a result of many social factors,including w oma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industr i alized development,the v igorous grow th of feminism mov ement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iv il War.T he progress of A mer ican woman hig her education in this perio d greatly enriched the content of A mer ican modern hig her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A merica;w oman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 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6378(2002)03 0097 06

在诸多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以女子学院、附属女子学院以及

男女合校教育三种形式获得较大的发展。美国女子逐步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大的丰富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

一、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观念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演变的历史,首先表现为女子高等教育观念的演变。经受了南北战争洗礼的美国社会,已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偏见,但社会舆论中关于女子天职、能力的认识仍然不利于女子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2002 02 10

作者简介:王保星(1968 ),男,河南民权人,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

97!2002年第3期第27卷(总第109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H ebei Univ ersity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

V ol.27N o.3Sep.2002

获得较大的发展:

首先,在对女子天职的认识方面,社会舆论仍然认为,妇女的适当位置是家庭主妇,是孩子的教育者。社会舆论一般认为,?妇女的生活几乎全部局限于履行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职责。超越她们的家庭职责,就是破坏柔顺服从、虔诚贞洁的品德#[1](p416)。

其次,人们不但怀疑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而且几乎普遍相信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将给社会带来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妇女在身体上、智力上和感情上都不宜于参与公共事务或从事专门职业#[1](p416)。妇女的教育必须依照特殊的学习计划进行,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既然造物主已经规定女人和男人的地位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教育必须分开进行,不然的话,他们的教育都达不到完美的地步#[2](p167)。

第三,许多人相信接受高等教育将会破坏妇女敏锐的观察力,损害妇女的健康。男女合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危害更甚。哈佛大学克拉克(Edward H.Clarke)教授认为,女子的天性决定了她们不适于从事学术工作,长时间的学术工作将会严重损害妇女的健康。

第四,男女合校教育违反了男女两性在能力与情感方面合作互补的天然区分。首先,男女合校教育只能导致两种不良教育结果的出现:一方面造就粗野无礼、男性化的女人;另一方面造就女性化的、缺乏创造力与进取精神的男人。其次,男女合校教育将难以避免地缩短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距离,进而减少他们之间的吸引力[3](p1*******)。

南北战争后,伴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美国社会性别差异被触动,以玛格利特!富勒、斯坦顿夫人等为首的杰出女性对美国社会存在的严重性别差异歧视提出挑战。玛格利特!富勒在塞尔卡福尔斯女权大会上发表的?妇女独立宣言%中阐述了关于自由和平等的伟大原则。斯坦顿夫人则号召广大妇女在面对不幸的婚姻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要敢于通过离婚结束不幸的婚姻。

许多支持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认为,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且,并不违背女子天性。女子高等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家庭培养出更称职的母亲,为社会造就更高水平的教师[4](p2934)。

凯瑟琳!戴维斯在爱林根教师协会(Alleg heny T eacher&s Association)的一次会议上(1853)就反对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提出质疑:男子接受高等教育好像他们智力发达,女子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就好像她们没有智力,难道这是应该的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2]凯诺林!道尔(Caroline Dall)在1861年谈到,只要妇女拥有学习的天赋与能力,那么她们便拥有接受所有普通学科教育的权利,拥有接受任何高等学科的权利。

二、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因

除上述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动因外,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接受了诸多社会经济动因的影响。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5](p13)。妇女降为第二性是从经济地位的丧失开始的。因此,解放妇女的入口也必须是参与社会经活动。于是,工业化,也只有工业化才能为广大美国妇女提供解放的入口。

在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美国妇女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工业化浪潮在较大的程度上促使美国妇女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内战结束后,随着工业化运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进入日益增多的新兴的工厂工作。1845年,有75000多名女工和不足56000名男工在纺织工业部门工作。1850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雷恩(Lynn),在鞋厂工作的女工就有6412人,男工只有3729人[6](p175)。

另一方面,工业化为妇女参加社会工作提供了可能。许多家用电器的发明使家庭主妇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据统计,在?1870年到1900年间,妇女人口总数上升了48.7%,而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则跃增了64%#[7](p313)。

其次,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妇女经济独立、居住环境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观、生育观、社会参与观。在婚姻观上,女子愈来愈拥有较大程度的婚姻自由。1906年,一位礼仪顾问曾发出这样的叹息:?在南部和西部,社会居然允许一个女孩在一位年轻男子的护卫下,出现在公共餐馆或娱乐场所,或深夜回家。#[8](p168)在生育观上,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妇女的生存不再成为问题,广大女性纷纷推迟结婚年龄。

在家庭观上,妇女经济上的自立导致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母亲不仅仅是生男育女,在抚

!

98

!

河北大学学报(季刊)2002年第27卷第3期

养子女和决定家庭事务方面,也开始发挥更为能动的作用#[1](p419)。

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政治动因

(一)女权运动的高涨

美国在建国时期通过的?独立宣言%以及?宪法%中,均未把#天赋人权#的内涵纳入妇女和黑人之中去。广大妇女为争取平等权利展开了一系列斗争,从而汇成了美国女权运动的长河。

1848年7月纽约州塞内卡福尔斯和罗彻斯特女权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女权运动开始在美国蓬勃开展。在这次女权大会上,女权运动领导人伊丽莎白!斯坦顿模仿?独立宣言%,写成?妇女的权利和感情宣言%,在会上引起了强烈共鸣。会议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了男人对女人的非正义和侵占的历史,是以建立对女性的绝对专制为目标的#[9](p5)。

南北战争后至19世纪末,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进入美国女权运动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女权主义者意识到,妇女作为公民在政治上仍然处于无权地位,争取妇女选举权开始成为女权运动的中心任务。为便于争取妇女的选举权,成立了两个全国性的争取妇女选举权组织全国妇女选举权联盟(NWSA)和美国妇女选举权联盟(AWSA)。1912年又成立了全美妇女选举权联盟(NAWSA)。

(二)南北战争结束所提供的历史机遇

作为一场解放生产力的战争,南北战争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性别的变化。战争确认了妇女在社会生产、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为美国妇女的解放创造了前提。在广大美国女性的争取与努力下,美国妇女解放运动取得了重大进展:19世纪70年代,美国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给予妇女离婚权和拥有财产权;男女合校学院出现了,每年有2500名女生毕业;[10](p81)为提高妇女素质成立了数以百计的自修俱乐部,到1890年会员发展到15万名;17个州和领地在学校选举中给予妇女有限的选举权,怀俄明、科罗拉多、犹他州和爱达荷州则给予妇女充分选举权[10](p82)。

四、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

(一)女子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

19世纪美国妇女争取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斗争主要以两条途径展开。第一条途径是以18世纪?学园#(Academy)的创立与扩展、19世纪早期?研讨班#(Seminary)的兴盛,以及最终以19世纪后半期女子学院的发展而展开的。第二条途径则是伴随着男女合校教育的实验展开的。南北战争之前,专为女子开设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十分有限:爱玛!威拉德(Emma Willard)于1821年创立的特罗伊女子学园;创立于1823年的哈特佛德女子学园;马萨诸塞州的伊普斯韦琪女子学园;纽约的蒙特豪里尤克女子学园; 1836年获准创办于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尔斯里女子学院,后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向女子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威尔斯里女子学院性质相似的加德逊学院,1838年成立于阿拉巴马州;玛丽!夏普学院, 1852年成立于田纳西州(现已停办)。

此类女子教育机构均为终结性教育机构,其教育目的在于把青年女子培养成为她们未来丈夫的温顺贤惠的伴侣[11](p3147)。在较长的时期里,这类学园或学院恪守自己的职责,不越雷池半步。

应该承认,这一时期的女子高等教育办学形式、课程设置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当时美国的正规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具体表现在:首先,在办学形式上,女子高等教育是以学校、学园以及学院三种非正式大学的形式进行的,南北战争前此类机构大都处境艰难。由于许多年轻女子没有接受必要的中学教育,因而入学标准低。为吸引一些交费学生就读,许多学院还有意降低入学标较准。学院所获得的一些教育捐赠也非常少。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这些学校主要开设生理学、卫生、艺术和音乐等课程,个别学校虽然开设了哲学、数学和化学等课程,但并非主流;

第三,这类学校大多为女性为争取受教育的权利而自发组织的,尚未能取得社会与大众的认可;

第四,当时社会不允许女性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不能参与有正式工资收入的职业活动,遂致这类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经常处于不稳定之中。

(二)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南北战争后,随着美国公立教育运动的推进以及教派学校的发展,先前关于女子是否应该接受高等教育的争论,此时演变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的讨论。这一时期女子学院、附属女子学院以及男女合校教育三种形式的女子高等教育均获得较大的发展。

单独设立女子学院的运动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北

!

99

!

教育学研究王保星: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因分析

部地区。在以秉守传统而著称的东部古老而著名的各大院校中,男女合校教育遭遇很大的障碍。此类大学难以容忍男女合校教育扰乱平静的大学生活,不能忍受要求招收女性的强烈要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明确反对招收女生,哥伦比亚以及霍普金斯大学实现男女合校教育的努力一直遭遇强烈的抵制。根据美国教育部部长签发的调查数字表明(1873):在97所招收女生的院校里面,5所在新英格兰,8所在大西洋中部各州,67所在西部各州,17所在南部各州[2](p173)。不难看出,新英格兰各州,中部各州和东部各州在实施男女合校教育方面比较保守[2](p173)。

在此情形下,美国东部地区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便只能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便是单独为女子创设高等教育机构,即成立女子学院。瓦萨学院的创办即为这一努力的结晶。该学院的创办者马休!瓦萨(M atthew Vassar)曾向学院董事会成员说明了自己的创办动机:?我认为,女子从造物主那里获得与男子们同样的智力构造,她们与男子一样拥有发展知识及提高自身的权利。#[12](p66)1875年威尔斯里学院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开始向妇女开放,同时,索菲娅!斯密斯(Sophia Sm ith)在马萨诸塞州北安浦敦市创办了斯密斯学院;1885年,布林默尔(Bryn M aw r)学院开始自己的办学历程,并致力于向女子提供哈佛与霍普金斯大学那样的研究生教育。

另一种选择便是在原来的男子大学内部为女子创设附属于大学的附属女子学院。1879年在哈佛大学为女子开设了附属女子学院,1894年这一学院被命名为哈佛大学赖德克里夫附属女子学院;1889年,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的伯纳德附属女子学院成立;1891年,妇女首次获准进入布朗大学学习;不久派姆布罗克学院(Pembroke Colleg e)便成为女子在布朗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

在美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以男女合校教育的形式实施的。在美国西部地区,特殊的历史传统及文化条件使得这里的学术传统表现出较少的保守性,妇女在社会中的影响也远较东部显著。在早期,西部的妇女们便成立了自己的学园、学校、图书馆。她们还开始参与政治事务。1869年怀俄明州率先赋予妇女以选举权;1870年犹他州的妇女也拥有了选举权。另外,东部社会现实状况也从另一个角度促使男女合校教育得以大规模发展。西部边疆的经济状况决定了这里不能完全照搬东部的发展模式,地方的财政状况使得维持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尚且捉襟见肘,更不用说再为女子单独开设一所大学了。此外,较东部来说,西部地区在中等教育阶段已经实施了完全的男女合校教育,作为中等教育阶段的自然延伸,大学阶段实施男女合校教育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最后,人们一致认为,以公共税收创立的公共高等教育体系,必须向纳税人的子女提供同等的教育。男女合校教育最早在中西部的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中得到较彻底地实施,州立大学在促进男女合校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1860年之前,至少有12所小规模的西部教会学院或州立大学仿效奥柏林学院实施了男女合校教育。1862年?摩里尔法案%的通过与实施进一步加速了男女合校教育的进程。在西北部,?摩里尔法案%的实施事实上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观念,女子拥有进入利用政府赠地新创办的学院学习的权利。此类学院开始实行男女合校教育的时间表为:依荷华大学1855年,威斯康星大学1863年,此后的十年间,印第安那、密苏里、密执安、加利福尼亚等州立大学均实行男女合校教育。截止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的西部高等教育机构实施了男女合校教育[13](p156)。

内战以后男女合校的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到1870年,通过男女合校教育的形式实施女子高等教育的大学或学院的数量已经是单独设立的女子学院的20倍[12](p168)。截止到1900年,据宾夕法尼亚州的调查,1850至1869年间就批准了14所男女合校的学院,每一所都具有授予学位的权利。另外,爱林根学院(Allegheny College)于1870年就向女性敞开大门,并于三年后向一位女生颁发了文学学士学位。同样,宾夕法尼亚农学院(现在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于1871年招收女生,1873年向五位毕业生授予了理学学士学位,其中一位就是女性。虽然一些学院未能幸存下来,但在1873年至少有7所在发挥作用(比教育部部长关于整个中部各州的报告还要多两所),7所目前仍在发挥作用[2](p174)。

(三)女子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恰逢美国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古典传统遭受猛烈冲击的时刻,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这一时期的美国高等学校女子课程设置方面有着具体的体现。

19世纪后半期,女子学院在实现为自己规定的目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早期的女子学院一般

!

100

!

河北大学学报(季刊)2002年第27卷第3期

强调为女子提供等同于男性的教育内容,主张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其他男子大学相同。玛丽!夏普学院(M ary Sharp College)(1851)第一个要求在四年的文学学位课程中学习一定的拉丁语和希腊语。随着时间的推移,爱而莫若学院(Elmira College1865)和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1875)制定了一些可以和男子学院相比较的标准,斯密斯学院则试图?建立一个像男子学院一样的学院,向她们传授所有传授给男士的知识#[14](p184)。创立于1852年的爱而莫若女子学院明确规定欲取得学士学位的女生?必须完成与本州其他大学所授的同样课程的学习任务,否则将不予以授予学位#[14](p176)。当时,申请文学学士学位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分析、英语语法、修辞、文献考证、算术、代数、拉丁语法、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伊德%、古罗马和希腊文体,还有地理学、自然哲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薄记、卫生学和圣经。对于爱而莫若女子学院的学生来说,希腊语法、练习与写作以及圣经均是必须修习的课程。同时还要学习西塞罗的拉丁语?演讲集%和塔西佗的?阿格里科拉%等[14](p176)。

瓦萨学院为实现其?为年轻女子提供一流大学为年轻男子所提供的一切,即为她们提供一种彻底的、安排合理的文科教育,一种适合她们生活之所需的教育#的办学宗旨[15](p55),规定入学新生所学习的预科课程包括拉丁文文法、句法、拉丁散文、凯撒?高卢战记%中的两部、西塞罗?演讲集%、法语和其他一些现代课程。对于欲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来说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学习古典课程,二是学习科学课程。古典课程包括费尔顿的?历史学家%、库纳的?语法%、句法、阿诺德的?散文写作%、?伊利亚特%中的6部、?阿伽门农%、?埃阿斯%和希腊文的柏拉图的著作。另外,李维、西塞罗、贺拉斯、塔西佗的拉丁语著作也在阅读书目之列。应该说这一课程设置计划所表现出来的古典色彩丝毫不输于任何一所男子学院。[14](p181)同一时期斯密斯学院课程设置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学院创设的目的不在于使妇女适应某一职业领域,而在于完善妇女的智力。?学院不打算使妇女适合于某一领域或职业,而是通过哲学和经验所建议的最好方式来完善她的智力#[15](p55)。与当时其他女子学院不同的是,凡欲进入斯密斯学院就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希腊语水平,而且学院也不像其他女子学院那样开设预科班,而是完全接受了传统男性学院的课程设置计划。根据1868年的一项调查,女子大学的课程总起来说包括了更多的现代语言课程,而对古典语言的要求低一些。

隶属于大学的附属女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可以较好地利用所附属大学的师资与设备,但这种利用往往是以丧失控制课程设置的权利为代价的。附属于哈佛大学的赖德克里夫学院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面深深得益于哈佛大学高水平的师资。但在另一方面,赖德克里夫学院对自己的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与灵活性:难以照顾女学生的具体需要,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的数量也仅限于那些愿意向女学生重复讲授的哈佛教授的范围之内。

19世纪后半期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国女子大部分是在男女同校大学里进行,约占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总数的70%。成立于1878年的奥柏林大学的课程设置基本上体现了男女同校大学里女生所学习的课程内容。1878年入学的新生所学习的课程包括拉丁语、希腊语、罗马历史、数学、修辞学。在其后的三年里,学生还要继续修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数学、修辞、法语、德语、英语语言和文学以及考证。学生还必须每学期在下列科学课程中选修一至两门课程:物理、植物、天文、化学、动物、机械、矿物、生理、地质、心理。奥柏林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还要学习经济学、美术以及伦理学[16](6970)。

尽管在不同类型的女子高等教育机构之中为女生开设了不同的课程,课程学习的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但就整体情况来说,男女学生所实际选择学习的课程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倾向。女学生多选择教育和家政。据研究显示,1900年间在男女同校大学里就读的61000名女学生中,有43000名在学习教育,另外2000名选择了家政专业;大约3/4的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及绝大多数的家政专业的学生都是女性。[15](p91)

从就业去向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的毕业去向大多是教师职业。格芮芙丝(Z.C.Graves)在和她的玛丽!夏普学院的毕业生的谈话中描述了她们毕业后要面临的这个世界(1855):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但是你们的情形和处于同样情况的男性的情形是多么不一样呀?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已向这些男生敞开大门。这些学院向男性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发挥、提高他们获得真理的能力??但是这些学院的大门仍对你们关闭着。没有一个公共机构向你们提供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除了教书这一职业之外,社会没有提供任何职业的动机。也有

!

101

!

教育学研究王保星: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因分析

一部分人选择了回归家庭的道路。1904年,威勒(Benjamin Wheeler)校长即向自己的学生提出这样的忠告:?你们与男生不同,你们必须认识到这以事实,??你们可以与男生学习同样的知识,但你们必须把这些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方面。你们到这里来是为婚姻和做母亲做准备的。#[13](p58)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了令人注目的发展。这一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这一时期女子高等教育观念、工业化发展、女权运动勃兴、战争影响以及榜样人物的示范等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女子高等教育借助于课程设置对上述诸因素做出了自己的反应,女子学院、附属女子学院以及男女合校教育等形式反映了女子高等教育的整体实施情况。借助于不同形式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促使美国女子高等教育步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内涵,促使美国高等教育现代性的生长与成熟。女子学院、附属女子学院以及男女合校教育机构为美国女子证明自己的学术才能与天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试验场,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女子具有等同于男子的学术天赋与才能,她们具备进入各类知识领域的才能,她们应该获得学习与研究各领域知识的权利。这些均为20世纪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实践与认识基础,为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与素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适应这一时期女子高等教育观念演进、工业化发展、女权运动兴起、战争影响等诸多因素的结果,是一种尝试与探索的过程。女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仿效男子学院的课程计划,未能较为充分地认识到女子自身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反映当时女子高等教育的倡导者誓与男子学院以较高低的女权主义心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仍未进入成熟阶段。把能够接受等同于男子的高等教育作为体现女子价值的做法仍未摆脱父权文化中性别歧视的阴影。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是一种有限的发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形式及内容虽已初步确定,但能够接受这种教育的女子数量是有限的。大部分专业学院仍对女性关闭。即便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美国女子所能够进入的社会职业领域仍然是有限的,等待她们的社会角色大部分仍然是家庭主妇以及教师的角色。

[参 考 文 献]

[1]J 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W illiam W.Brickman,Stanley L enrer.A Century of Higher Education[M ].N ewYor k:Greenwood Press,1975.[3]https://www.360docs.net/doc/915214914.html,missioner of Education.Annual Report fo r 1903,Washington[M ].D.C.:U nited States Bur eau of Educatio n,1905.

[4]Saul Sack.T he Hig her Education of Women in P ennsylvania [J ].Pennsy lvania M agaz ine of H istory and Biogr ap hy ,Januar y 1959.

[5]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6]A rthur W !Calhoun.A soc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Family [M ].Cleveland:A rthur H.Clark Co,1918.

[7]杨生茂,刘绪贻.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Harold V.Faulkner.T he Q uest For Social Justice 1898 1914[M ].NewY ork:T he M acmillan Company,1931.[9]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0]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一分册)[M ].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8.

[11]Roberta Wein.W omen &s Colleg e and Domesticity

1875 1918[J ].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 ly,Spring ,1974.

[12]Jo hn S.Brubache,Willis Rudy.Higher Education in T r an

sition:A H i story of American Colleg e and U niversit ies [M ].

New

Jersey:

T ransact 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1997.

[13]Chr i stopher J.L ucas.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Histo

ry[M ].NewY ork:ST M artin &s Pr ess,1994.

[14]T ho mas W oody.A History of Women &s Education in the

U nited States.vol.([M ].New York:Science Press,1929.

[15]M abel N ewco mer.A Century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A merican Women [M ].NewY ork:Har per Brothers ,1959.

[16]金莉.十九世纪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定

位[J].美国研究,1999,(4).

[责任编辑 姜文英]

!

102!2002年第3期第27卷(总第109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H ebei Univ ersity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

V ol.27N o.3Sep.2002

19世纪美国教育发展概况

19世纪美国教育发展概况 从1783年美国独立到19世纪末,美国社会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美国经济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迅速跃居世界经济的前列。美国内战结束后,奴隶制的废除,更是为美国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对此,美国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产生出新的变化。 一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世纪是美国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时期,学区制在18世纪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完善,州教育管理体制得以最终确立,而联邦教育管理制度也正式出台。这些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为20世纪美国教育的崛起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及基础,对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出重要作用。 1.学区制的兴衰 在马萨诸塞州学区制的影响下,到19世纪中期时,各州纷纷建立学区制度,使学区制成为这一时期美国教育管理的主要制度。学区制的优点在于便于学生的就近入学,同时也符合了居民自治的愿望,因而受到地方人士的大力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学区制也开始暴露出其不足,即由于各学区的经费投入因学校区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而存在事实上差别,这也导致各学区的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了教育发展的区域失衡。为此,美国社会开始对学区制度进行反思,并提出两方面的改革意见。一是削弱学区的职权,如将教师聘任和教材选择的权力从学区上收,以保证学区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等。二是合并学区,通过把许多乡村的地的小学区进行合并使之成为大学区,这样,既便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到19世纪90年代为止,学区合并成为学区制度改革的趋势。 2.州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美国教育管理权利主要集中在州政府的制度设计是在19世纪完成的。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制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正是以此为依据,美国社会认为教育的发展与管理权利应属于州的政府所有。由此确立了美国的州教育管理体制。1812年到1821年。纽约州设立教育督察长,对全州的初等学校进行管理。这标志着美国州教育管理体制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马萨诸塞州于1837年设立州教育委员会,真正确立起了州教育的全面领导与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其他各州教育委员会的设立。导19世纪下半期,州教育管理与领导体制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该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3.联邦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

英国高等教育状况、发展趋势与借鉴

英国高等教育状况、发展趋势与借鉴 摘要:介绍英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与现状,大学的类型,发展阶段,发展趋势,涉及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教管理、质量监控机构与机制、科研与教学评估、教育拨款机制,学校收入与学生收费、海外招生、对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清理整顿等方面,观察当前英国社会争论与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我国高教值得注意和思考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现状趋势管理 2004年暑期,我赴英国学习考察,对英国高等教育增进了了解,开阔了视野,现将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情况与个人的思考作一介绍: 一、英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与现状。 英国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目前,英国有100多所大学,在校大学生有200多万人,其中规模较大的(如伦敦大学)有10多万人,规模小的(如皇家学院)仅几百名学生,一般大学在校生规模为1.5万~2万人。英国大学均由国家设立,除了一所白金汉学院为私立大学外,其他均为公立大学。从目前英国社会的民意看,仍普遍希望国家保持公立学校的性质,延续教育、公共医疗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

目前英国高校的分布: 地区大学学院合计 英格兰 91 43 134 苏格兰 13 7 20 威尔士 9 4 13 北爱尔兰 2 2 4 英国(总计)115 56 171 英国高校大致可分为四种办学类型,即普通大学、专业学院、开放大学、私人大学。前三类高校的办学资金均由政府提供,后一类高校仅1所,其办学经费主要靠收取学费来支持。 从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时期看,可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1、典型的传统大学,如牛津、剑桥大学,这些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建于12世纪),声誉卓著,拥有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队伍,学生素质较高,办学质量可靠,办学经费充裕。为保证其办学质量,校方一直注意控制学校的办学规模,在教学与科研上实行富有盛名的导师制。过去,这些学校的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初表现为黑人院校的建立与发展。黑人院校主要是指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学院和大学(HistoricallyBlackCollegesandUniversities),是专门为黑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开办的两年制初级学院或提供学士学位教育的 场所。绝大多数黑人院校创立于1964年之前,且得到州政 府的认可。由于种族主义的存在,黑人院校成为美国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惟一场所,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实行黑人与白人合校,黑人高等教育才突破了“黑人院校”的局限。 在美国黑人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教会、政府、慈善团体和黑人本身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但种族主义不仅造成了黑人院校作为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场所的存在,而且也制约了其正常发展,最终阻碍了整个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将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各个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展开论述。 一、19世纪上半叶:萌芽期

黑人自从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就遭遇着悲惨的处境:奴隶贩子、种植园主和资本家把黑人视作牟取暴利的工具,美国南部各蓄奴州甚至以法律形式剥夺了黑人受教育的权利,并对那些教授奴隶识字读书的人施予重罚。因此,黑人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教会在对黑人进行奴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黑人 的聪颖,希望能够从心灵上拯救他们,因此教会在美国北部、中部建立了许多慈善学校,为穷苦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提供免费教育,部分黑人也由此踏上了求知之旅。一些教会团体专门建立了从事黑人教育的学院,如1837年教友派(Quakers)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有色青年学院” (1nstituteforColored Youth),对黑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在教友的捐助下,该校将课程设置从职业教育转向更为广泛的学术教育,1852年该校完全变成了学术性的日校。在其带动下,清教徒、长老会、卫理公会、天主教会等为了训练遵循本派教义的牧师,开始兴建黑人院校,如:1854年长老派(Presbyterians)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阿什姆学院(Asbmunlnstisute,今林肯大学),1856年卫理公会主教会在俄亥俄州建立威尔伯福斯大学(WilberforceUniversity)。此外,一些教反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为黑人提供教育。他们捐款建立了一些高校,其中较著名的埃弗里(C.Avery)大学就是1849年由教友捐款3万元在匹兹堡市建立的。虽然这些学校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5214914.html,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作者:李兰冬邢文英张学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 摘要: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前沿性、高质量为特征。在这种全球领先的地位背后,其成 功的因素值得探究。本文试图从教育国际化策略、重视高等教育本身、校企结合、充盈的经济资助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 毋庸置疑,谈到高等教育,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联想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诸如此类。这说明,美国不仅拥有全世界顶尖的高校,还几乎成了成功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据统计,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大学供职。全球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 文及44%的最常被引用的论文出自美国大学。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雄踞全世界榜首。在如此惊人的数字背后,有许多因素值得我们去探究。因为正是这些因素的环环相扣,才使得美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沿。 一、教育国际化策略 美国高等教育大至经历了三次国际化浪潮。第一次是二战前;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至今。这三次浪潮中,有一项内容是始终被重视的,那就是对外交流。同时,美国是一个极具危机感的国家,他们认为辉煌的过去代表不了明天,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然而,美国本土的青年却不是特别热衷于跻身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据统计:在2001-2002学年全美留学身及其家属对美国经济总贡献值达到119.5亿美元,2004-2005学年,已增至132.9亿美元。 二、重视高等教育本身 美国大学把自己定位为:大学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大学应该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对现有体制的不足提出批评;大学应该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做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灯塔。 正因为此,八十年代以来,回归教育风靡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普遍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士,在工作到一定时期以后,应能定期地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选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综述 摘要:改革是一个事物不断发展前进并逐步提高成熟的重要手段,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改革要根据当时社会的状况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以及正确思想的指导,美国高等教育令许多国家望尘莫及,于是各个国家的精英们便如过江之鲫一般蜂拥而去,美国高等教育有今天如此大的成绩与他的改革密不可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更是为美国的发展壮大做了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美国教育思潮,美国教育哲学、教育特点 美国是一个由殖民地发展而来的国家,美国的成立以及其成就都震惊了世人。在成立30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世界第一的大国,这与美国的教育密不可分。美国由于是移民国家,所以其民族具有的兼容并包、开放活跃的特点便更加明显。美国的发展是在曲折中稳步上升。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由自由竞争跨入垄断的时期,是迅速工业化的时代,是美国的镀金时代。美国在经历了30年代的大萧条并经过第二次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战争财,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在这期间,大国之间的竞争进入冷战时期,各国开始了疯狂的军备竞赛以获得世界霸主的地位,为了维持这一地位并在竞赛中占据优势,必然要大规模的发展教育,培养军事、经济和高科技人才,在这一时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各国为了跻身世界前列也不遗余力的发展科技和教育,并且在当时美国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而与当时急剧发展的社会状况不同步,因而不能给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而教育的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是美国高等教育进行的社会条件,美国经济上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而军事的强大和政治上的话语权也需要人才的储备,因而在1981年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倡议组建了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全面调查美国的教育质量,1983年4月,委员会提交了《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该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国际竞争成败的角度来考虑,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因而便掀起了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 改革除了要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之外,还要有科学的思想的指导。美国的教育哲学在发展上也是十分快速和先进的,当代中国好多教育哲学思想都与美国的教育哲学思想有一定联系。据孟禄(P.Monroe)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记载,1832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开设“教育哲学讲座”。这可能是教育哲学作为美国大学课程的开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教育哲学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哲学发展的最大特征就是专业化倾向非常明显,以至于最后成立了教育哲学学会。但是,由于冷战时代的来临,战后许多教育哲学家被迫抛弃了从马克思那里传承下来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哲学。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哲学又有了新发展 20世纪最后20年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也是美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茶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1、教育哲学教学和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教育改革实践; 5、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复兴。在索尔蒂斯看来,教育哲学是一种“制度性哲学”,教育哲学的话语是哲学话语和制度性实践话语的结合,因此,教育哲学并不拒绝“革命”或“改良”的激情,并且应该积极参与到重建学校制度的实践中去。实用主义是美国的本土哲学,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也是第二次世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美国教育改革

简介 美国经过200余年历史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飞跃和军事强大,与重视教育改革是分不开的。 美国教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深层意识,即当国家面临极大的危机时,总是想以教育改革为中心,企图摆脱危机的困扰。 1957年,当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美国政府及其教育界深受强烈地冲击,在赶超苏联的口号下,于1958年颁布了著称于世的《国防教育法》,目的使教育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适应国防竞争的需要。从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越战失败的影响,全美掀起以争取黑人各种平等权利的“民权运动”,包括代表妇女、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利益,于1975年颁发了《残疾儿童教育法》、《补偿教育方案》、《学校混合条例》,采纳了提高人性为目标的教育方针。进入80年以来,日本和西欧各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崛起,尤其是日本电子工业发展的逼人之势,使美国产生了深重的危机感,也使原先引以为骄傲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动摇。美国高质量委员会于1983年提交了《国家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起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反响。其主要的教育思想是:“开展高质量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即“争取高质量,以夺回或巩固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扩大教育机会,以实现

人人平等;为彻底实现前两者,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创造一个学习化社会。” 教育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景下,在未来发展的重要位置,已愈来愈成为美国各阶层的共识,就是在总统竞选纲领中,以至施政过程中,也无一不提出自己的教育改革方案和计划。比如,里根总统十分重视改革教育,支持高质量委员会《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出《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国家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等纲领性文件,成为全美六年之久教育改革的指南。被誉为“教育总统”的布什,抓住改革方案和教育拨款两头,签署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明确提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全国六大教育目标。出身寒门,却受过良好教育的克林顿,踏上政途后,就高度重视,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总统竞选期间,批评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提出进行改革的方案和计划,经辑录整理成《克林顿总统的教育计划》,告示人们当前应当摆在首要位置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才能使美国再次成为把教育放在首位的国家。 美国教育界开始觉醒:美国面临新兴发达国家的竞争与挑战,主要来自高科技领域。从预测得知,美国社会非技术工作由目前所占60%至2000年降为15%,再过5年,劳务市场将是操纵复杂的计算机设备和胜任信息系统化的高级技师的天下。而严酷的事实却是学生文化水平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 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是以日本为模式的。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众所周知,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非常关心高等教育,《大学令》就是由他亲手制定的。他多次谈到,《大学令》中许多内容是“仿德国制”,“仿德国大学制”[2]。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借鉴德国高等教育是蔡元培多年的宿愿。但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蔡元培的理想并未实现。摆脱日本单一模式束缚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的条文列入了《大学令》,但在当时的高等学校中并未实行。直到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他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才部分地在他所主持的北京大学付诸实施。 就在蔡元培以德国高等教育为模式对北京大学进行深刻改造的同时,另一所国立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南大学迅速崛起。留美归教育博士郭秉文主持下的东南大学以美国大学为榜样,延揽一批留美学生到校任教,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从管理体制、系科设置、课程内容以至经费筹措等,全面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至20年代中期,东南大学声誉日隆,影响日广,成为与北京大学南北呼应、交相辉映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重镇。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如果说20年代后期曾经是美国高等教育影响最盛的时期,从对地方分权制的教育体制的模仿,到大学实行选科制、学分制,以至于大学各专业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等等都显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强大影响;那么,进入30年代,则表现出一种比较主动地吸收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倾向。如在高中毕业生中实行会考制度,以整齐大学生的入学程度;教育部制订并实行有关大学教师任职资格的法令;强调大学毕业考试制度等等,这些举措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吸收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但是,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讲是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其间,有一个短暂的插曲,即1927年至1929年期间实行的大学区制。实行“大学区制”用蔡元培的话来说是“仿法国制度,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3]。众所周知,大学院制试行不及两年就无疾而终,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实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有哪几个阶段

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有哪几个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文教育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尚未成为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教改运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则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近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CAI探究方兴未艾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1896—1980)和维果斯基(1896—1934) 理论大量介绍到美国,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目前,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念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2.如何利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教授作文的写作技能?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他强调在学习中应遵循小步子和及时反馈的原则,将大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循序渐进,并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行为的方向的行为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假设我们想让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那么,这一任务包括许多部分:能识别并能写出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能正确拼写。如果教

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英文)

毕业论文 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 The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Abstract H 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it not only puts forward the contrast analysis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education system and graduates ‘a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but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fference; America; China

中文摘要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不同国家拥有不同体制的高等教育。本文旨在讨论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它不仅提出了中、美两国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和毕业生能力的对比分析,还分析了这两个国家教育改革措施的差异。 关键词:高等教育;不同; 美国;中国

面向社会—一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面向社会—一当代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引入注目。它不仅是其高等教育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摆脱美国社会经济与科技衰退困境的必要措施。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是: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化。 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在继续发扬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的传统这一过程中,十分注意到用高校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优势来发展新兴工业。近年来,美国建立了上百个“大学与社会联合体”,如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多学科研究中心及各种类型的科学园、科技开发区。美国的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企业与高校联合规划的协作机构以促进产学合作。同时,学校被看成是社会的缩影,完善的教育不仅在为学生打好稳固的学术基础,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如何步入社会。当前有一批教育工作者正在学校里推行“微型社会”计划,为学生日后投身社会铺平道路。 本文拟从美国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与社区学院教育三个不同层次的教改模式和特点入手,探讨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和现状;进而重点阐述美国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不同层次的当代美国高等教育及其改革方向 (一)多方向多途径培养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培养模式和途径亦趋于多样化。概括起来,美国的研究生培养途径主要有三种:高等院校常规培养,高校与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企业及科研单位独立培养。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商学院目前正在综合利用这三种培养途径,培养一种“三项全能人才”,即将商业和技术更加周密地融为一体,以独特的方式培养技术型工商管理项士 (techno-MBA)。 1、高等院校常规培养—一美国的高等院校拥有严格而系统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高校仍然是其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场所。自70年代以来,进大学研究生院研修的学生数量大为增加,其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各级学校教育的师资水准。美国各高校目前都已相继建立了提高师资水准的制度,要求中学教师的学历须获硕士学位,而一般认为博士方有资格担任专科以上学校的任课教师。 美国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要强调某个领域在国内外科技发展中的动态,尤其是理工科论文,不仅要注意国际理论水平的进展,还要特别留心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新理论的开拓。 2、与企业及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一高等教育职能的拓宽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增强了高等院校的开放性,使得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紧密联系起来,尤其在应用性学科方面。一般认为,美国大学与企业界联合培养研究生最早起源于电子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研究生水平的专业人员攻克电子技术领域的难关。为此,美国大学纷纷实行“合作教育计划”来培养研究生。这种计划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大学制定研究生学习计划,学习期间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二是由企业输送生产技术人员到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譬如: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筹建和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该校为使工科研究生毕业后即能适应工作,满足人才需求,鼓励在校研究生去“硅谷”从事公司、企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该校还用闭路电视系统为“硅谷”的工作人员开设计算机及工程两类研究生课程,每学期(学季制)学两门课程,修止两年可获得硕士学位。

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程玉柱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 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程玉柱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文中简要介绍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特 点。结合教学实际,从办学定位、品牌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4-0116-02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11-12 程玉柱(1980-),男,安徽安庆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研究。一、引言 2011年9月底,笔者受学校派遣赴英国知山大学访问学习三个月,期间走访了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及剑桥大学等高校,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实践及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做了一些比较研究,以此为基础,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拿什么吸引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二、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英国不仅拥有牛津、剑桥等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还有一批虽然建校时间短但发展迅速、富于创新、已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新兴学府。英国的高等教育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宗旨,密切跟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促教学、严格管理保质量、以国际标准为尺度、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体系。 1、办学定位 英国高校的战略定位和办学使命因层次和类型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剑桥大学定位于追求国际最高水平的教育、学习和研究,为社会做出贡献。尽管各高校对办学定位的陈述各异,但每所高校都力争根据其教学科研水平及其面向社会的辐射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并以此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导向标准。 2、管理体制 英国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体系一般分为高校、学部和系三个层次,所建立的管理架构形成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均衡和制约的状态。学校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并享有高度自治权,政府对于大学内部事务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3、教育理念 英国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主要任 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咨询。 英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因此,一道问题经常没有唯一答案。对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经常以自由组合或指定的方式组成小组,开展讨论、活动和学习。 4、教学实践 英国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经常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与实际相结合。 英国高校对学生成绩考核一般采取过程考核与期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或实验情况以及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考核一般占总成绩的50%左右。 5、教学质量保障 英国设立了一个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对每所注册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证书质量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经过这样一个管理和认证体系的运作,英国每一所大学颁发的文凭都得到了国际公认,而且大学之间的文凭也可以互相认可。 三、几点思考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就笔者走访的一些高职院校来看,课堂出勤率并不高,或者即使人在课堂,也经常有睡觉或者玩手机、玩游戏的。下课则三五成群泡网吧、逛商场,更有甚者通宵玩游戏。因此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即使就业也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被迫频繁跳槽。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从中学迈进大学后,突然多了很多课余时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也不会转变学习方法,只习惯于中学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等发现跟不上课程教学节奏的时候,已是无所适从,只能破罐子破摔,转而寄托于网络游戏、社团活动等。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还不知道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 Vol.19No.4 Dec .2012

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及看法

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及看法 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力。美国教育体系早在其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美,形成了今天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 美国学制没有学力测验、大学联考学生凭着在校成绩及SAT/ACT 分数自行申请大学入学。和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国立大学这种名称,义务教育由州政府来承担。且在义务教育的部份,只要你是合法居留人就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且在美国受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不必缴交学杂费、课本。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在美国,学生18岁高中毕业生不需要入学考试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大学继续深造。此外,美国大学生在入学后前两年,就如大一、大二时修读通识课程,到大三才会决定主修课程。另外,攻读医科、法律等专业课程要等大学念完毕业后,考到相关考试才可申请。 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

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对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的学校上课时只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在课堂上,教师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课还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2、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和个人,不讲空泛的理论。课堂还讲授孩子生活中的事,在美国,凡是孩子生活中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得到,课程五花八门。3、鼓励孩子去尝试,着力培养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获取信息;二、清晰地思考;三、有效交流;四、理解人类环境;五、知晓人类和社会;六、个人生存能力。 而美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与中国的往往不同。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对知识的凝聚,固定知识的凝聚,甚至是在知识方面,国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岩孙毅颖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奇和赞叹的巨大成就。在这三十年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和配角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成为培养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77年―2007年)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阶段(1977年―1984年) (一)专科教育恢复 1977年,中国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恢复时期。这期间,高等专科教育恢复招生、职业大学诞生。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1977 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专科教育随之恢复。1978 年全国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 所,招收专科生12.37万人,在校专科生37.96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45.3% 。1979 年,专科招生人数减少,在校生人数为34.85万人,占本专科总数的34.2% 。专科教育在满足当时人才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上模仿本科教育,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 (二)职业大学诞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我国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为适应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才紧缺的矛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提出创办职业大学的设想,一种新型高等院校——职业大学诞生。1978 年,天津、无锡等中心城市开始试办为地方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这一时期,我国恢复了高等专科教育,发展了以职业大学为代表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解决了社会人才紧缺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 二、探索与调整阶段(1985年―1994年) (一)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初中后“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试点,开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 为了有效地培养大批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业务人员,同时为了避免专科教育的本科化,加强专科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教育部职教司提出试办“初中后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实施方案。国家教委印发了(85)教计字083号《关于同意试办三所初中后五年制的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开始了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试点。 (三)突破传统模式,调整培养目标,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李鹏同志提出,高等职业学校、一

美国文学史发展概况(老师给的复习提纲)

美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一、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学(The Literature of Colonial America) 17th.c 一、时期综述 1、清教徒采用的文学体裁:①narratives 日记, ②journals 游记 2、清教徒在美国的写作内容: 1)about their voyage to the new land 2) about adapting themselves to unfamiliar climates and crops 3) about dealing with Indians 4) Guide to the new land, endless bounty, invitation to bold spirit 3、清教徒的思想: 1)Puritans wanted to make pure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净化信仰和行为方式 2) Puritans wished to restore simplicity to church services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Bible to theology.重建教堂,提供简单服务,建立神圣地位 3)Puritans looked upon themselves as a people chosen by God, and it followed logically that anyone who challenged their way of life was opposing God's will and was not to be accepted.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民,对他们的生活有异议就是反对上帝 4)Puritan opposition to pleasure and the arts sometimes has been exaggerated.反对对快乐和艺术的追求到了十分荒唐的地步 5)Puritan religious teaching tended to emphasize the image of a wrathful God and to forget his mercy.强调上帝严厉的一面,忽视上帝仁慈的一面。 4、典型的清教徒:John Cotton 约翰·科登,Roger William 罗杰·威廉姆斯 他们的不同:John Cotton was much more concerned with authority than with democracy; William begins the history of religious toleration in America. 5、William的宗教观点:Toleration did not stem from a lack of religious convictions. Instead, it sprang from the idea that simply to be virtuous in conduct and devout in belief did not give anyone the right to force belief on others. He also felt that no political order or church system could identify itself directly with God. 行为上的德,信仰上的诚,并没有给任何人强迫别人该如何行事的权利。没有任何政治秩序和教会体制能够直接体现神本身的意旨。 6、英国最早移民到美国的诗人:Anne Bradstreet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女) sincere belief in God 7、在殖民时期最好的清教徒诗人:the best of the Puritan poets was Edward Taylor爱德华·泰勒(1642-1729) 8、Captain John Smith, his reports of explora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first distinctly American litera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