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书本之名词解释系列

《植物生产与环境》书本之名词解释系列
《植物生产与环境》书本之名词解释系列

《植物生产与环境》书本之名词解释系列

第一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原核细胞:有细胞结构,但没有典型的细胞核。

3.真核细胞:具有被膜包围的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

4.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菌、放线菌和蓝藻均由原核细胞构成,是原核生物。

5.真核生物:动、植物体均由真核细胞组成,属于真核生物。

6.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

7.原生质体: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总称为原生质体。(旧版注:是细胞内一切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它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8.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旧版注:细胞壁包在原生质体外面,成为细胞的骨架;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是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固体结构,包围在细胞的最外层,它使细胞保持一定形状并保护着原生质体。)

9.细胞后含物(旧版注):随着细胞的生长发育,细胞内出现的贮藏物质或代谢产物称为细胞后含物。细胞在生命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活动,不仅为自身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还产生代谢中间产物、贮藏物质和废物等,这些物质统称为细胞后含物。

10.胞间层:是相邻两个细胞初生壁之间所共有的一层,也是细胞壁最外的一层。

11.初生壁:在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原生质体分泌纤维素和少量的果胶质加在胞间层上,构成初生壁。

12.次生壁:植物体中有一部分细胞,当其体积不再增大时,原生质体分泌的纤维素和其他物质,加在初生壁的内侧,就形成了次生壁。

13.纹孔:细胞壁上形成了许多较薄的区域,这种区域称为纹孔。

14胞间连丝: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流的通道称为胞间连丝。

15细胞膜(质膜):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外侧与细胞壁紧密相接的一层薄膜称为细胞膜,又称质膜。

16.生物膜:除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内膜,如核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这些膜的基本结构相同,通称为生物膜。

17.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统称为细胞质。

18.细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称为细胞器。(旧版注:是细胞质中分化出来的,是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单位。)

19.细胞基质:是细胞器外围没有特化成一定结构的细胞质。(旧版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无定形部分称为细胞基质。)

20.液泡:是植物细胞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由液泡膜与细胞液组成。(旧版注: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它是由单层膜包围的细胞器,液泡的膜称液泡膜,其内含有的水溶液称为细胞液。)21.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核多为卵圆形或球形,埋藏在细胞质中,细胞核的结构可分为核膜、核仁和核质三部分。(旧版注: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22.植物的生长:是依靠自身细胞体积的繁殖和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实现的。(是指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

23.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由于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丝出现,故称无丝分裂。

24.有丝分裂:也称间接分裂,是植物营养细胞最普遍的一种分裂方式。由于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丝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25.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植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性细胞前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

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第二节植物的组织与功能

1.组织:一般把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旧版注:我们把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执行同一生理功能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2.分生组织:是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于植物体的生长部位。

3.成熟组织:是由分生组织分裂产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分化而形成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4.分化:经过伸长生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逐渐转变为各种成熟组织,这一过程称为分化。

5.周皮:是木栓形成层及由它分生出的木栓层和栓内层的合称。

6.维管组织:木质部和韧皮部又合称维管组织。

7.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常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束状的维管束。(旧版注:维管组织系统在植物体内常呈束状分布,所以又称为维管束。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两部分组成,或由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三部分组成。)

8.无限维管束: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的维管束为无限维管束,有形成层。(旧版注: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中具形成层,能产生次生维管组织,使维管束增大,称无限维管束。)9.有限维管束:单子叶植物的维管束则为有限维管束,无形成层。(旧版注:单子叶植物的维管束中没有形成层,不能产生次生维管组织,称有限维管束。)

第三节植物的营养器官

1.器官:在植物体中,由多种组织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特定生理功能,并易于区分的部分,称为器官。

2.主根:由种子里的胚根生长发育而成的根,称为主根。

3.侧根:由主根产生的各级大小分枝,称为侧根。

4.定根:主根和侧根都是直接或间接由胚根生长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生长部位,又称为定根。

5.不定根:还有些植物除产生定根外,从茎、叶、老根或胚轴上也能长出根,它的产生没有固定的位置,所以称为不定根。

6.直根系:主根较各级侧根粗壮,能明显区别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称为直根系。

7.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茎的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称为须根系。

8.表皮(双子叶植物):由单层细胞组成,是由原表皮发育而来,位于根的最外层。细胞排列紧密,壁薄,无角质层,无气孔器,一部分表皮细胞的外壁外突形成刚毛,有利于根的吸收。

9.皮层(双子叶植物):是由基本分生组织发育而成,位于表皮和中柱之间,由多层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

10.凯氏带:皮层最内一层细胞称内皮层,内皮层细胞常以特殊方式增厚,形成凯氏带。(旧版注:内皮层细胞的细胞壁比较特殊,其细胞的径向壁、横壁上有条木化和栓化的带状增厚,称为凯氏带。)

11.维管柱或中柱(双子叶植物):维管柱为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是由原形成层发育而来。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薄壁细胞组成。

12.中柱鞘:位于维管柱最外围,紧贴内皮层,由一层或几层薄壁细胞组成。

13.初生维管组织: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合称初生维管组织。

14.根的初生生长(双子叶植物):幼根的生长是由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分裂、生长、分化,形成各种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根的初生生长。

15.根的次生生长(双子叶植物):大多数双子植物,特别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的个呢,在完成初生生长之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这种生长过程称次生生长。

16.髓(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及少数双子叶植物根的维管柱中央为薄壁细胞所组成,称为髓。

17.表皮(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根的表皮是根的最外一层细胞,寿命较短。

18.皮层(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根的皮层中靠近表皮的三至数层细胞为外皮层。外皮层内侧为数量较多的皮层薄壁组织。禾本科植物的内皮层,在发育后期细胞壁呈五面加厚,只有外切向壁不加厚。在横切面上,其加厚的部分呈马蹄形。在木质部放射角处的少数细胞仍保留薄壁状态,成为水分、养分进出的通道。

19.维管柱(单子叶植物):维管柱最外的一层薄壁细胞组成中柱鞘,为侧根发生之处。原生木质部一般为多角型。每束原生韧皮部与原生木质部放射角相间排列,两者之间的薄壁细胞不能恢复分生能力,不产生形成层。以后细胞壁木质化而变为厚壁组织。

20.草本植物(旧版注):一般将茎木质化程度低的植物为草本植物。

21.木本植物(旧版注):木质化程度高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木本植物的茎一般比较坚硬,植株寿命较长,均为多年生的。)

22.节: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

23.节间:相邻两节之间的部分称为节间。

24.叶腋:叶片与枝条之间的夹角部位称为叶腋。

25.顶芽:着生于枝条顶端的芽,称为顶芽。

26.腋芽(或侧芽):着生于枝条和叶之间的芽,称为腋芽。

27.叶迹:木本植物的枝条上,叶脱落后,在节上留有一定的痕迹,称叶迹。(旧版注:叶痕中的突起是茎与叶间维管束断离后留下的痕迹,称为叶迹【维管束痕】。)

28.叶痕:茎上叶脱落后留下的疤痕称为叶痕。

29.芽鳞痕:芽鳞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则称为芽鳞痕。

30.皮孔:在枝条的外表往往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小的突起,称皮孔。(旧版注:有的木本植物的枝条上还有一些形状大小不一的小点,称为皮孔,它是茎内组织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31.营养枝:许多木本植物,如苹果、梨、柑橘、银杏等植物体上具有长、短两种枝条,长枝节间较长,叶片排列稀疏,一般只生叶芽,称为营养枝。

32.结果枝:短枝节间较短,叶片排列多,,通常着生花芽或混合芽,为结果枝。

33.定芽:顶芽和腋芽都着生在枝条的固定位置上,称为定芽。

34.不定芽:有的芽不定时、不定点地在老根、老茎和叶片上发生,这些芽称为不定芽。

35.活动芽:能于当年或次年春季萌发的芽称活动芽。

36.休眠芽:有的芽形成后,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而不萌发,叫做休眠芽。

37.分枝:是由主干腋芽产生侧枝,或第一年顶芽及以后各年腋芽产生侧枝的现象。

38.单轴分枝:主干是由各年顶芽的生长形成的,因此,主干极显著,树木高大挺直,如杨、松、杉、柏等。

39.合轴分枝:主干是由第一年的顶芽及以后各年的侧芽生长形成的,其特征是主干弯曲,株形比较开展,而花芽往往较多,有利于繁殖,如番茄、桃树、苹果树等。

40.假二叉分枝:是顶芽停止生长,而由两旁侧芽长出侧枝,是合轴分枝的一种变形,如辣椒、石竹、丁香等。

41.分蘖:是禾本科植物的特殊分枝方式,它是从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分枝,并在其基部产生不定根,如小麦、水稻等。

42.维管束(双子叶植物茎):是指由原形成层分化而来的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

43.髓射线:是指维管束间的薄壁细胞,位于各维管束之间,它外连皮层内连髓,呈辐射状排列,具有横向运送水和养料及贮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44.维管射线:束内形成层还能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形成许多呈辐射排列的薄壁细胞,称为维管射线,具有横向运输与贮藏养料的能力。

45.年轮:同一年的早材和晚材构成了一个年轮。

46.完全叶: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如梨、桃等。

47.不完全叶:有些叶只有一个或两个部分,称为不完全叶,如茶、白菜等。

48.脉序:叶脉的分布规律称为脉序。

49.叶序:叶在茎上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方式,称叶序。

50.互生叶序:是每节上只生一叶,交互排列,如白杨、法国梧桐(补充:杨、柳)等。

51.对生叶序:是每节上生两片叶,相对排列,如女贞、石竹(补充:丁香、泡桐)等。

52.轮生叶序:是每节上生三片叶或三片叶以上,做辐射排列,如夹竹桃、百合(补充:茜草)等。

53.簇生叶序:是从同一基部长出多片单叶,如铁角蕨、吉祥草(补充:银杏、落叶松)等。

54.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的称单叶,如桃、李、柿等。

55.复叶:生有两片以上的叶称复叶。

56.叶轴(总叶柄):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

57.羽状复叶(旧版注):小叶排列在叶轴两侧,呈羽毛状。(奇数羽状复叶:水曲柳、月季等;偶数羽状复叶:皂荚、黄连木等;一回羽状复叶:槐树、月季等;二回羽状复叶:合欢等;三回羽状复叶:南天竺。)

58.掌状复叶(旧版注):各小叶着生在叶轴顶端,呈掌状,小叶通常5~7个,如五加、木棉、七叶树等。

59.三出复叶(旧版注):只有三个小叶生于叶轴上,如酢浆草、大豆等。

60.单身复叶(旧版注):叶轴上只着生一片小叶,其叶柄与叶轴连接处有一明显的关节,如柚、橙等。

61.气孔:是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和它们之间裂生的细胞间隙即气孔所组成。(旧版注: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气孔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即为气孔。气孔是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门户。)

62.表皮(双子叶植物叶):位于叶片的上下两面,各由一层排列紧密的单层扁平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彼此相嵌,紧密相连。从横切面上看,表皮细胞为长方形,外壁常角质化,具有减少蒸腾、加强保护的作用。表皮中有许多分散在表皮细胞间的气孔器。

63.栅栏组织:细胞呈栅栏状,细胞长轴和叶表面垂直,呈栅栏状。(旧版注:栅栏组织通常在上表皮的下方,是由许多圆柱形的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整齐,呈栅栏状。)

64.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的下方为绿色组织,形状不规则,呈海绵状,称为海绵组织。(旧版注:海绵组织在栅栏组织和下表皮之间,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疏松且不整齐,呈海绵状,细胞间隙大并与气孔相通。)

65.叶肉(双子叶植物叶):叶肉细胞内含大量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肉明显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66.叶脉(双子叶植物叶):叶脉贯穿于叶肉中,具有输导和支持作用。叶脉中有一个或几个维管束,其中木质部位于上方,韧皮部位于下方。

67.运动细胞(泡状细胞):上表皮中有许多呈扇形排列的泡状细胞,与叶片的卷曲与开张有关。

68.变态:植物的营养器官由于长时期适应周围环境,使器官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上发生变化,成为该种植物的遗传特性,这种现象叫变态。

第四节植物的生殖器官

1.完全花:通常把具有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的花称做完全花,如桃、梅、茶等。

2.不完全花: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货几部分,则称不完全花。

3.花萼:是萼片的总称,位于花的最外面,形似叶,通常呈绿色。

4.离萼:完全分离的萼片称为离萼,如油菜。

5.合萼:萼片基部联合或全部联合的称为合萼,如豌豆、花生等。

6.宿萼:开花后,多数植物的花萼脱落,但辣椒、茄子、柿等植物的花萼一直保存在果实上,称为宿萼。

7.副萼:凡花萼具有两轮的,外轮的萼片称为副萼,如,棉花、红麻等(补充:锦葵)。

8.花冠:花冠位于花萼的内面,由花瓣组成。花冠常有鲜艳的色彩和芳香的气味,有的花瓣基部有蜜腺。这种结构具有吸引昆虫进行传粉的作用。

9.离瓣花冠:离瓣花冠的花瓣彼此分离,也称离瓣花(补充:桃、莲、槐、油菜、白菜、豌豆等)。(如蔷薇形花冠、十字形花冠、蝶形花冠等)

10.合瓣花冠:合瓣花冠的花瓣基部联合或全部联合。(补充:牵牛、柿、泡桐、向日葵、木槿、一串红、矮牵牛等)(如漏斗形花冠、喇叭形花冠、唇形花冠、筒形花冠和舌形花冠等)

11.花被: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12.双被花:具有花萼和花冠的花称为双被花,如油菜、棉花、苹果等。

13.单被花:只有花萼或只有花冠的称单被花,如大麻、桑等。

14.无被花:花萼和花冠都没有的称为无被花,如杨、柳等。

15.雄蕊:是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旧版注:雄蕊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花丝通常细长,一端着生在花托上,另一端连着花药,将花药伸展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以便散发花粉。)16.花药:通常有四个花粉囊,成熟的花药内有大量的花粉粒。(旧版注:花药是雄蕊的主要部分,通常由4个花粉囊组成,其内产生花粉。

17.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由心皮卷合发育而成。每个雌蕊由柱头、花柱及子房三部分组成。

18.心皮:是适应生殖的变态叶,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旧版注:雌蕊可由一个或多个单位构成,组成雌蕊的单位称为心皮,是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19.柱头:是雌蕊顶端膨大的部分,具有接受花粉的作用,成熟的柱头能分泌黏液,易于黏着花粉粒和刺激花粉粒的萌发。(旧版注:柱头在雌蕊的先端,是传粉时接受花粉的部位。)

20.花柱:是柱头下伸长的部分,是花粉粒萌发后花粉管进入子房的通道。(旧版注:花柱连接着柱头和子房,是柱头通过向子房的通道。)

21.子房:雌蕊基部肥大的部分是子房。子房由子房壁、胎座、胚珠组成。(旧版注:子房是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着生在花托上。)

22.单雌蕊:由一个心皮构成的雌蕊称为单雌蕊,如桃、蚕豆。

23.复雌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皮联合而成的雌蕊,称复雌蕊,如百合、丁香、油茶等。

24.离生单雌蕊:一朵花中虽有多个心皮,但彼此分离,各自形成一个雌蕊,称离生单雌蕊,如八角、莲、玉兰等。

25.腹缝线:心皮卷合时,其边缘联合的部分,称腹缝线。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

26.背缝线:心皮中央相当于叶脉的部分,称背缝线。

27.雄蕊群(旧版注):一朵花中所有的雄蕊总称雄蕊群,位于花冠的内轮。(二强雄蕊:黄荆、泡桐等;四强雄蕊:油菜、萝卜、为十字花科植物所特有;单体雄蕊:木槿、楝树等;二体雄蕊:紫藤,为蝶形花科植物常有;多体雄蕊:金丝桃、蓖麻、椴树等;聚药雄蕊:向日葵、凤仙花等)

28.上位子房下位花:子房仅以底部着生在花托上,花瓣、雄蕊着生于子房的下部,称上位子房下位花,如毛茛、牡丹、蚕豆(补充:刺槐)等。

29.上位子房周位花:另一种为花托呈杯状,子房以底部着生于花托上但未愈合,花瓣、雄蕊着生于杯状花托的边缘,称上位子房周位花,如桃、梨等。

30.下位子房上位花:子房与花托完全愈合,花萼、花冠、雄蕊群着生于子房以上的花托边缘,称下位子房上位花,如苹果、南瓜、向日葵(补充:梨)等。

31.半下位子房周位花(旧版注):子房的下半部陷生于花托中,并与花托愈合,子房的上半部露出,花的其他部分着生在子房周围的花托边缘上,从花被的位置来看,属于周位花,称半下位子房周位花,如马齿苋。

32.花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情况称花序。

33.无限花序:其开花顺序是花轴基部的花先开,渐及上部,花轴顶端可继续生长、延伸;若花轴很短,则由边缘向中央依次开花。(如总状花序:白菜、萝卜、刺槐等;伞房花序:梨、苹果等;伞形花序:葱、樱桃、五加、报春花等;穗状花序:车前、马鞭草、木麻黄等;葇荑花序:杨、柳等;圆锥花序:玉米雄花、水稻、丁香等;头状花序:向日葵、三叶草等;隐头花序:无花果、榕树等;复穗状花序:小麦、大麦等;复伞形花序:胡萝卜、芹菜等;肉穗花序:马蹄莲等天南科植物。)

34.有限花序:其开花顺序与无限花序相反,是顶端或中心的花先开,然后由上向下或由内向外逐渐开放。(如单歧聚伞花序:萱草、伏地菜、勿忘草、唐菖蒲等;二歧聚伞花序:冬青、卫茅、石竹科植物等;多歧聚伞花序:泽漆、狼毒等。)

35.两性花:一朵花中具有雄蕊和雌蕊的,称两性花,如桃、月季等。

36.单性花:仅有雄蕊或雌蕊的花,称单性花,如黄瓜、葫芦等。

37.雌雄同株植物:雌花、雄花生长在同一植株上的,称雌雄同株植物,如玉米、核桃、板栗等。

38.雌雄异株植物:雌花和雄花着生在不同株的植物上,称雌雄异株植物,如大麻、桑、杨、棕榈等。

39.无性花:一朵花中既无雄蕊又无雌蕊的花,称无性花,如向日葵。

40.花药:是雄蕊的重要部分,通常有四个花粉囊,分成左右两半,中间由药隔相连,药隔中央有维管束,与花丝维管束相通。

41.花粉囊:是产生花粉粒的场所,花粉粒成熟时,花药壁开裂,花粉粒由花粉囊内散发出进行传粉。

42.孢原细胞:在花药四角的表皮下,出现一系列细胞核较大、细胞质较浓的孢原细胞。

43.花粉母细胞:体积大、核大、细胞质浓、液泡不明显。每个花粉母细胞经过一次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其染色体数目减半,并逐渐发育成单个单核花粉粒。

44.花粉粒:是由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花粉粒中的染色体减少一半。

45.胚珠:成熟的胚珠由珠心、珠被、珠孔、珠柄和胚囊等组成。

46.合点:珠被、珠心和珠柄联合的部位称合点。

47.开花:是花粉粒和胚囊成熟后或其中之一成熟,花被展开,雌雄蕊暴露出来的现象。

48.开花期(花期):一株植物从第一朵花开放到最后一朵花开完所经历的时间,称开花期或花期。

49.传粉:植物开花后,花药破裂,成熟的花粉粒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传粉。

50.自花传粉:成熟的花粉粒落在同朵花柱头上的传粉现象,称为自花传粉。生产中,农作物的同株异花间传粉和果树同品种异株间的传粉也属于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豆类和桃等。

51.异花传粉:植物学上把不同朵花之间的传粉,称异花传粉,如玉米、瓜类、梨、苹果等。

52.虫媒花植物(旧版注):借昆虫传送花粉的花称虫媒花植物,如蜂、蝶、蚂蚁、飞蛾、油菜、柑橘、瓜类等。

53.风媒花植物(旧版注):借风力传送花粉的花称风媒花植物,如麻栎、桦木、核桃、玉米、板栗等。

54.受精作用:雌雄配子(即卵核精子)相互融合的过程,称为受精作用。

55.双受精:进入胚囊的两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以后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和极核结合,以后发育成胚乳,这种现受精现象称为双受精。

56.无融合生殖:正常情况下,种子的胚是经过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形成的,但在有些植物里,不经过精卵融合也能形成胚,如蒲公英等。

57.多胚现象:无融合生殖往往形成多胚现象,即一个种子里有两个以上的胚。

58.真果: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称为真果,如柑橘、桃、李等。

59.假果:有些植物的果实,除子房外,还有花的其他部分参与果实的形成和发育,称为假果,如苹果、梨、菠萝、草莓、桑葚等。

60.单果:一朵花中仅有一枚雌蕊所形成的果实,称为单果。它又可分为肉质果和干果。

61.肉质果:是指成熟时果皮肉质化,常肥厚多汁的果实。主要有浆果(如柿、葡萄、番茄、茄、辣椒、枸杞等);柑果(如柑橘、柚、橙等);瓠果(如西瓜、南瓜、冬瓜等葫芦科植物的果实);梨果(如苹果、梨、枇杷、山楂等)和核果(如桃、杏、李、枣、樱桃、梅等)。

62.干果:是指果实成熟后果皮干燥的一类果实。有的开裂称为裂果(荚果:大豆、豌豆、花生、皂荚等豆科植物;蓇葖果:牡丹、飞燕草、木兰等;角果:油菜、萝卜、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蒴果:棉花、烟草、百合、牵牛、杜鹃花、车前等;)有的不开裂称为闭果(廋果:向日葵、荞麦、蒲公英等;胞果;坚果:板栗、麻栎、等;翅果:臭椿、槭、枫杨、榆等;分果:胡萝卜、芹菜、锦葵等;颖果: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果实;)

63.聚合果:是由一朵花中的离生单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许多小果聚生在花托上。(聚合廋果:草莓、蔷薇等;聚合核果:悬钩子、茅梅等;聚合蓇葖果:八角、茴香、玉兰等。)

64.复果:有些植物的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成的,称为复果,又称聚花果,如凤梨、无花果、桑葚等。)

65.无胚乳种子:双子叶植物中的豆类、瓜类、白菜、萝卜、桃、梨、苹果等,单子叶植物中的慈姑、眼子菜、泽泻等的种子是由胚和种皮组成,没有胚乳,称无胚乳种子。

66.有胚乳种子: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以及蓖麻、荞麦、茄、番茄、辣椒、葡萄(双子叶植物)等种子都是有胚乳种子。

第二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1.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体重上的增加,是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2.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

3.营养生长: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它是指植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4.生殖生长: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它是指植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5.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生殖器官——狭义;植物生产中所说的种子则泛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通常包括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和进行无性繁殖材料的根或茎等——广义。

6.种子的萌发:是指种子的胚根伸出种皮或营养器官的生殖芽开始生长的现象。

7.萌动:当胚根突破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时,称为萌动(露白)。

8.发芽:种子萌动后,胚根伸长扎入土中形成根,胚轴伸长生长将胚芽推出地面,当根与种子等长,胚芽等于种子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9.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是指植株或器官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10.植物生长大周期:是指植物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生长达到高峰后,有逐渐减慢,以至生长完全停止,形成“慢—快—慢”的规律。

11.昼夜周期:是指植物的生长速度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12.季节周期:是指植物在一年中的生长随季节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13.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衰弱,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

14.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或鲜重的比值,称为根冠比。

15.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

16.植物的极性: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17.再生现象:是指当植物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的现象。

18.黄化现象:光照条件差,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叶小而呈黄白色,这种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19.春化作用:许多秋播植物(如冬小麦)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低温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

20.春化的解除:春化作用尚未解除的植物,如果放回30℃以上的温度下,可使春化处理的效果解除,这种现象称做春化的解除(或反春化)。

21.光周期现象:许多植物在开花之前的一段时期,要求每天有一定的昼夜交替,即有光和无光交替,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22.短日照植物:是指在短日照(每天连续黑暗的时数大于一定限度)条件下才能开花或开花受到促进的植物,如大豆、晚稻、烟草、玉米、棉花、甘薯(旧版注:水稻、菊花、高粱、大麻、玉蜀黍、苍耳、紫苏、黄麻、一品红、秋海棠、蟹爪兰、落地生根、腊梅、孔雀草等。)

23.长日照植物:是指在长日照(每天连续黑暗的时数短于一定限度)条件下才能开花或开花受到促进的植物,如小麦、燕麦、油菜(旧版注:甜菜、菠菜、甘蓝、芹菜、胡萝卜、白菜、杜鹃、大麦、紫罗兰、倒挂金钟、金光菊、山茶、桂花、木槿、唐菖蒲、天仙子等。)

24.日中性植物:是指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如荞麦、番茄、黄瓜(旧版注:辣椒、月季、茄子、四季豆、蒲公英、凤仙、栀子、紫茉莉、扶桑、香石竹、仙客来、菜豆、君子兰、向日葵等。)

25.光周期诱导:植物一生中并不是都要求一定的光周期才开花,但是在花原基形成前的一段时间需要得到必要的光周期,这种现象称光周期诱导。

26.逆境(知识扩展):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遇到不良环境条件,这些不良环境条件称为逆境。

27.抗逆性(知识扩展):植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和忍耐(适应)的能力,叫植物的抗逆性。

第二节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途径

1.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通常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调节作用的微量生理活性物质。

2.生长素:即吲哚乙酸,简称IAA。它是一种含氮的有机酸,主要集中在根、茎、胚芽鞘尖端,正在展开的叶尖,生长的果实和种子内。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有极性,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旧版注:吲哚乙酸首先在燕麦胚芽鞘中发现,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激素。)

3.赤霉素:简称GA,含量最多的部位以及可能合成的部位是果实、种子、顶芽、幼叶及根尖,其生物合成主要发生在未成熟的果实、种子、芽、叶及根中,植物体内运输无极性。(旧版注:最早是从水稻恶苗病菌的分泌物中提取的,现已从植物体内发现有80余种不同的赤霉素,其

中活性最强的、应用最广泛的是赤霉酸(GA3)。植物的顶端幼嫩部分是赤霉素合成的场所,许多植物根部都有赤霉素合成,而且数量很大,赤霉素的合成大约在根尖3~4mm处。)

4.细胞分裂素:在高等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和生长着的果实。一般认为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形成。(旧版注:细胞分裂素是一类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其他数量功能的物质的总称,最早在椰子的液体胚乳中发现,现在已从许多高等植物中找到了十几种细胞分裂素,比较常见的有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和异戊烯基腺苷等,简称CTK。)

5.脱落酸:简称ABA,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抑制剂,能抑制植物器官的形成和生长。(旧版注:脱落酸最早是分别从未成熟即将脱落的棉桃和即将进入休眠的桦树叶子里分离出来的,后来证明这两种物质其实是一种物质,统称为脱落酸。)

6. 乙烯:是一类能影响植物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2=CH2),是早已被人们发现的气体激素、植物代谢的天然产物。因此,在果蔬贮藏中,降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将其控制在2%~3%,再配合低温,就可抑制果蔬的呼吸和降低乙烯的含量,延长贮藏时间。(旧版注:乙烯是一种促进器官成熟的物质,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也能产生,特别是成熟的果实,往往在细胞间隙中积累大量的乙烯。

7.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模拟植物天然激素的结构,人工合成的、类似植物天然激素作用的物质。

第三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1.土壤:是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称自然土壤。

3.农业土壤:而被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称为农业土壤。

4.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5.物理性沙粒:通常粒径在1~0.01mm的土粒又称物理性沙粒。

6.物理性黏粒:而<0.01的土粒称为物理性黏粒。

7.原生矿物质: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些矿物质,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橄榄石等。

8.次生矿物质:是原生矿物质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质,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

9.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种粒级的组合比例,即各种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土壤沙黏程度。

10.土壤有机质:是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合物。

11.土壤通气性: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常通过扩散作用和整体交换,这种性能称为土壤通气性。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

1.土壤孔隙:土壤中的土粒与土粒、土团与土团之间形成很多弯弯曲曲、粗细不同、形状各异的孔隙,即土壤孔隙。

2.土壤孔性(孔性):是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的分布,它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

3.土壤容重:又称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包括土壤孔隙在内)的干土质量,旱地土壤容重一般为1.10~1.5g/cm3。

4.土粒密度:单位固体土粒(不包括土壤孔隙)的质量叫土粒密度,土粒密度一般取其平均值为2.65g/cm3。

5.土壤孔隙度(孔度):是土壤孔隙容积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比。

6.土壤结构:土壤中的土粒是相互团聚成形状、大小、数量和稳定程度都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等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土壤结构(或结构体)。

7.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状,它直接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而且与土壤耕性也有密切关系,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

8.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所挖出的垂直切面叫土壤剖面。

9.土壤耕性:是指耕作时土壤所表现的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

10.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中的H+和OH-浓度比例不同所表现的酸碱性,常用PH表示。

11.指示植物:有些植物对土壤酸碱反应敏感,根据其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的酸碱性,这类植物称为指示植物。

12.土壤缓冲性:土壤具有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称为土壤缓冲性。

13.土壤胶体:是直径小于1000nm的土壤微粒分散在土壤溶液中构成的分散系。

14.土壤保肥性:土壤具有吸附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体的能力,即吸收、保蓄植物养分的特性,称为土壤保肥性。

15.土壤供肥性:土壤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土壤供肥性。

第三节土壤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土体结构:是指土壤在1m深度土层的垂直结构,包括土层厚度、质地和层次组合。

2.土壤沙化:是指在沙漠周边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垦为农田,土壤水分流失,土粒分散,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风沙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而使土壤沙化。

第四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水

1.渗透吸水: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如根系吸水、气孔开闭时保卫细胞的吸水为渗透吸水。主要是由于细胞外溶液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浓度,即溶质势的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过程。

2.细胞质壁分离: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有限,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便和细胞壁慢慢分离开来的现象。

3.吸胀吸水:对于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来说,其细胞吸水依赖于低的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过程。主要是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内有很多亲水物质,如纤维、蛋白质等,它们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因而能够吸附水分子,从而使细胞吸水。

4.渗透作用(旧版注):水分则通过半透膜由水势高的一方向水势低的一方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

5.质壁分离复原(旧版注):质壁分离的细胞如果质膜未受损伤,把它移入水势较高的溶液或纯水中,细胞会重新吸水,使原生质体逐渐恢复原状,重新与细胞壁接触,这种现象叫质壁分离复原。

6.吸胀作用(旧版注):亲水胶体结合水分子之后,体积增大,如干燥种子、干木头等吸水后体积膨胀,这种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称为吸胀作用。

7.根压:是指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8.伤流(旧版注):将植物的茎在近地面处切去,不久即有液滴从切口产生,这种现象叫做“伤流”。

9.吐水(旧版注):有些没有受伤的植物,叶片尖端或边缘也有液体外泌的现象,这种未受伤叶片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称为“吐水”。

10.蒸腾拉力:是指因叶片蒸腾作用而产生的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1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散失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12.气孔:是植物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门户,气孔开闭影响植物的蒸腾、光合、呼吸等生理过程。气孔一般由成对的保卫细胞组成,毗连的细胞是邻近表皮细胞或副卫细胞。

13.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

14.蒸腾效率:是指植物每蒸腾1kg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的克数,常用单位:g/kg。

15.蒸腾系数:又称需水量,是指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

16.植物需水临界期:即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17.植物最大需水期:即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需要量最多的时期。

第二节植物生产与水环境

1.降水:是指以雨、雪、霰、雹等形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广义的降水包括降水(雨、雪、霰、雹等)和地面水汽凝结物(露、霜、雾凇、雨凇等)。一般情况下,降水是指云中降水。

2.对流降水:地面空气受热后,因体积增大而不断上升,升到一定高度并冷却,水汽凝结蒸发而形成的降水,称对流降水,如雷阵雨。

3.地形降水:在山区,暖湿空气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到一定高度,因水气泡和而形成的降水,称地形降水,一般出现在山地的迎风坡上。

4.锋面降水:当暖湿空气沿锋面上升,因绝热冷却,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降水,称锋面降水,如梅雨。

5.台风降水:在台风影响下,因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后产生的降水,称为台风降水。

6.降水量:是指一定时段内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厚度。

7.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8.降水变率:是反映降水量是否稳定的特征量,包括绝对降水变率和相对降水变率两种。

9.绝对降水变率:又称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10.相对降水变率:是指降水距平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比值。

11.降水保证率:是指降水量高于或低于某一界限降水量的频率的总和。

12.水汽压:是指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是大气压的一个组成部分。

13.饱和水汽压:当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水汽含量达到这个限度,便呈饱和状态,这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14.绝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实际上就是空气中的水汽密度g/cm3或g/m3。

15.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6.露点温度:是指当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时,气温降低到空气饱和时的温度,单位为℃。

17.饱和差:是指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18.吸湿水:又称紧束缚水,是指土粒表面靠分子引力从空气中吸附的气态水保持在土粒表面。不能被植物吸收,属无效水。

19.膜状水:又称松束缚水,是指土粒靠吸湿水外层剩余的分子引力从液态水中吸附的一层极薄的水膜。

20.毛管水:是指土壤依靠毛管引力的作用将水分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水分。是植物利用水分的主要形态,是最有效的水分。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21.重力水:是指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受到重力作用又能向下移动的水分。是水生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水分;对旱地植物来说,重力水可被利用,但不易被土壤保蓄,故为多余的水分。

22.吸湿系数:是指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23.萎蔫系数:是指植物因吸收不到水分而发生永久萎焉时的土壤含水量,也称凋萎系数。

24.毛管持水量:是指毛管上升水到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25.田间持水量:是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26.全蓄水量:是指重力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又称饱和含水量。

27.土壤有效最大含水量:通常情况下,将萎焉系数看作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将田间持水量看作土壤有效水的上限,两者的差值称为土壤有效最大含水量。

28.有效水:是指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与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

29.无效水:是指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

30.质量含水量:是土壤水分质量与烘干土质量的比值。

31.容积含水量:是土壤中水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比值,能反映土壤中水气之间的比例关系。

32.相对含水量:是土壤质量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可反映土壤水的有效性。

第三节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1.植物调亏灌溉:是从植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内减少土壤含水量,主要施加一定程度的有益的亏水度,通过有益的亏水锻炼,使作物达到节水增产、改善品质的目的。

2.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高位水通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再经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水滴,均匀散布在农田上,达到灌溉的目的。

第五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

第一节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

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土壤热特性:主要是指土壤的热容量和土壤对导热率。

3.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或容积)土壤的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4.质量热容量:指单位质量土壤的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g.℃)。

5.容积热容量:指单位容积土壤的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m 3.℃)。

6.土壤导热率:是指在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

7.土壤温度日较差:是指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8.土壤温度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9.气温: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是指距地面1.5m高的空气温度。

10.逆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

11.辐射逆温:是指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等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12.平流逆温:是指当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时,使下层空气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第二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调控

1.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2.农业界限温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3.积温:一定时期的累积温度,即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4.活动温度:高于最低温度(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5.活动积温:植物生长发育期间的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6.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最低温度(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7.有效积温:植物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积累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8.植物的感温性:是指植物长期适应环境温度的规律性变化,形成其生长发育对温度的感应特性。

9.温周期现象: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气温呈周期性形变化,许多植物适应温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的现象。

第六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

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所形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光反应:原初反应和光合磷酸化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上进行,需在有光条件下进行,称为光反应。

3.暗反应:碳同化过程可以在光下,也可在黑暗中进行,称为暗反应,它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

4.原初反应:是指叶绿素分子被光激发而引起的最初发生的反应。

5.光合磷酸化作用: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一部分高能电子的能量被释放,其中一些能量推动ADP 转化为ATP,称为光合磷酸化作用。

6.同化力:通过原初反应和电子传递便完成光能的转化过程(即化学能),并贮藏于ATP和NADPH2中,从而为二氧化碳同化、形成糖类创造了条件,因此ATP和NADPH2,也称为同化力。(旧版注:由于NADPH+H+和ATP可用于CO2的同化,所以合称为同化力。)

7.碳同化:植物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NADPH2和ATP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稳定的糖类的过程,称为碳同化。

8.C3途径:凡在光合作用中,仅以卡尔文循环来同化碳元素,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这种反应途径称C3 途径。

9.C3植物:利用C3途径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称为C3 植物,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大多数植物。

10.C4途径:凡在光合作用中,除了卡尔文循环以外,还有以四碳化合物(草酰乙酸)为最初产物的途径,称为C4途径。

11.C4植物:利用C4途径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称为C4植物,如玉米、高粱、甘蔗等。

12.双向运输(旧版注):有机物在韧皮部筛管中可同时向上和向下运输,即“双向运输”。

13.生长中心(旧版注):是指代谢旺盛,生长快,对养料的吸收能力强的部位和器官。

14.光合强度(光合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或者氧气的释放量。

15.光合生产率(同化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积累的干物质克数。

16.光饱和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增高而相应增加,但当光照达到一

定值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

17.光饱和点(旧版注):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照强度再增大,光合作用并不再随之增强,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18.光补偿点:当光照度低于一定数值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度称为光补偿点。

19.CO2补偿点(旧版注):当CO2增加一定浓度时,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这时环境中的CO2浓度称为CO2补偿点,如C4植物CO2补偿点为0~10μL/L,C3植物CO2补偿点为40~100μL/L。

20.CO2饱和点(旧版注):当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提高,这时环境中的CO2浓度称为CO2饱和点。

21.低补偿点植物:玉米等C4植物的CO2补偿点为0~10μg/g,称低补偿点植物。

22.高补偿点植物:小麦、水稻等C3植物的CO2补偿点为40~100μg/g,称高补偿点植物。

第二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是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在通常情况下,呼吸作用都有氧气参与,这种呼吸作用称为有氧呼吸。

3.无氧呼吸:植物在缺氧的条件下,可进行一种不需氧的呼吸,称为无氧呼吸。

4.糖酵解:指葡萄糖在细胞质内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脱氢氧化,逐步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

5.呼吸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植物材料干重或鲜重所放出的CO2质量(或体积)或吸收的O2质量(或体积)。

第三节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光合面积:是指植物体可进行有效光合作用的绿色面积,主要是叶面积。

2.光能利用率:一定土地面积上的植物体内有机物贮存的化学能占该土地日光投射辐射的百分数,称为光能利用率。

第七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营养元素

1.营养:植物从外界环境中吸取所需的物质,以维持其生长和生命活动的作用称为营养。

2.营养元素:植物所需的化学元素也称为营养元素。

3.肥料三要素:在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中,植物对氮、磷、钾三种元素的需要量多,而土壤中含量一般都很低,常需通过施肥补充才能满足植物营养的需要,故称为“肥料三要素”。

4.截获:是植物根系在土壤伸展过程中吸取直接接触到的养分的过程,根系截获养分不到吸收总量的10%。

5.质流:是由于植物蒸腾引起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土壤水的运动而迁移至根表的过程,一般土壤中移动性大的离子,如NO3?、Ca2+、Mg2+、等主要通过质流迁移到根表。

6.扩散:是指土壤溶液中某些养分浓度出现差异时所引起的养分运动,一般土壤中移动性小的离子,如H2PO4?、K+、Zn2+、Cu2+等以扩散移动为主。

7.被动吸收:是指植物依靠扩散作用或其他不需要消耗代谢能的吸收过程,它没有选择性,就像人体输液时,药物随水进入人体内。

8.主动吸收:是指指植物利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吸收养分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主要取决于植物本身的营养和生理特点,就像人们面对餐桌有选择地取食。

9.根外营养:植物除通过根系吸收养分外,还可通过茎、叶来吸收养分,主要是通过叶面吸收,因此根外营养又称叶部营养。

10.拮抗作用:即一种养分的存在抑制植物对另一种养分的吸收。

11.协同作用:即一种离子的存在帮助和促进植物对其他离子的吸收或相互促进吸收的作用。

12.肥料:是为植物提供必需营养元素,并兼有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功能的物质,是植物的粮食。

13.配方施肥:指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成果,根据植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各种营养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14.配方:是根据土壤的不同类型、质地、肥力特点,植物的不同品种、产量水平、栽培管理条件等,结合不同肥料的化学性质,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产前预测,确定施用肥料的品种和数量。

15.施肥:是对肥料配方的实施,即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的比例、施用时间及方法,以有限的肥料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产品。

16.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的某个阶段,若缺少某种养分,植物的生长发育将会受到很大的抑制。

17.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养分绝对数量最多、吸收率最快、增产效果最显著的时期。

18.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养分占肥料中该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19.养分平衡法:也称平衡施肥法,即用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减去土壤当季可供给作物的养分量,按剩余的差数予以施肥补充。

20.土壤供肥量:是指当季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数量。

21.基肥:俗称底肥,是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

22.种肥:是在播种(或定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

23.追肥:是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的肥料。

第二节化学肥料种类与合理施用

1.化学肥料:又称无机肥料,是指用化学方法制成的或用矿石加工而成的肥料。

2.氨化作用:土壤中含氮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为氨或铵态氮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又称矿化作用。

3.硝化作用:土壤中氨或铵离子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4.反硝化作用:通过反硝化细菌作用,硝态氮被还原为气态氮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5.氨的挥发作用:氨化作用产生的NH4+(铵离子)或施入土壤中的NH4+易分解成NH3(氨气)而挥发,此过程称为氨的挥发作用。

6.铵态氮肥:氮素以氨或NH4+形态存在的氮肥,称为铵态氮肥,如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7.硝态氮肥:硝态氮肥中的氮素是以硝态氮形态存在的,如硝酸铵、硝酸钙等。

8.酰胺态氮肥:酰胺态氨肥中氮以酰胺基形态(—CONH2)存在,如尿素。

9.水溶性磷肥:指养分表明量(磷酸盐)能溶于水的磷肥,如过磷酸钙和重过磷酸钙等。

10.弱酸溶性磷肥:指养分表明量能溶于2%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脱氟磷肥、沉淀磷肥和偏磷酸钙等。

11.难溶性磷肥:指养分表明量大部分只能溶于强酸的磷肥,如磷矿粉、骨粉和磷质海鸟粪等。

12.复合肥料:是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两种或三种养分的肥料。

13.掺混肥料(又称BB肥):把含有氮、磷、钾及其他营养元素的肥料按一定比例掺混而成的混合肥料。

第三节有机肥料与合理施用

1.有机肥料:是农村中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取材,就地积制的一类自然肥料,又称农家肥料。

2.厩肥:是家畜粪尿和各种垫圈材料混合积制的肥料。

3.堆肥:是在好气条件下堆制而成的,可分为高温堆肥和普通堆肥两种。

4.沤肥:是在嫌气条件下沤制而成的。

5.秸秆直接还田:是指作物秸秆不经腐熟直接施入农田作肥料。

6.绿肥:栽培或野生的植物,利用其植物体的全部或部分作为肥料,称之为绿肥。

7.生物肥料:是人们利用土壤中一些有益微生物制成的肥料,它包括细菌肥料和抗生菌肥料。

8.根瘤菌肥料:把豆科作物根瘤内的根瘤菌分离出来选育繁殖,制成根瘤菌剂,称为根瘤菌肥料。

9.生物钾肥:这是用来分解矿物质的硅酸盐细菌制成的菌剂肥料。

10.“5406”抗生菌肥:这是由拮抗性微生物——放线菌所制成的一种微生物生物肥料。

11.复合微生物菌肥: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或一种微生物与其他营养物质复配而成的微生物菌肥。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数字测图试卷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 图解法测图 利用测量仪器对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的各种地物、地貌特征点的空间位置进行 测定,并以一定的比例尺按图示符号将其绘制在图纸上。 2.数字地面模型 把地形图中的地物地貌通过存储在磁介质中的大量密集的地面点的空间坐标和地形属性编码,以数字的形式来描述的事物本体。一般包括地貌信息、基本地物信息、主要自然资源和环境信息以及主要社会经济信息。 3.波特率 表示数据传输速度的快慢,用位/秒(b/s)表示,即每秒钟传输数据的位数(bit)。 4.数字摄影测量 把摄影所获得的影像进行数字化得到数字化影像,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从而提供数字地形图或专用地形图、数字地面模型等各种数字化产品。 5.数字测图系统 以计算机为核心,在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数据采集、输入、数据处理及数据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6.矢量数据 图形的离散点坐标(x,y)的有序集合,用来描述地图实体的一种数据。 7.栅格数据结构 栅格数据结构是将整个制图区域划分成一系列大小一致的栅格(每个格也称像元或像素),形成栅格数据矩阵,用以描述整个制图区域。 8.数据编码 在数字测图中一般用按一定规则构成的符号串来表示地物属性和连接关系等信息。这种有—定规则的符号串称为数据编码。 9.投影误差 当地面点高于或低于基准面(通常以测区地面的平均高程为航高起算面,即为基准面)时,地面点在像片上的影像虽是一个点,但与其在基准面上垂直投影的点的影像相比,却产生了一段直线位移,这种像点位移就是投影误差 10.一步测量法 利用全站仪采集数据,可以采用图根导线与碎部测量同时作业的“一步测量法”。即在一个测站上,先测导线的数据,接着就进行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在测定导线后,可自动提取各条导线测量数据,进行导线平差,然后调用系统“数据处理”菜单下的“一步测量重算”功能,按新坐标对碎部点进行坐标重算。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 1.在全站仪技术指标中3+3PPm×D,第一个3代表绝对精度,第二个3代表相对精度。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填空题部分 1.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的统一。 2.党的新闻事业基本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3.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人民的监督。 4.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最初台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5.对青少年中出现“追星现象”的批评属于:对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的监督。 6.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坚持党性原则。 7.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新闻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8.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着《新闻学》的作者是:1919年,徐宝璜。 9.中国古代邸报的主办和发行者是:地方政权派驻京城的机构。 10.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是及时又公开。 11.卫星进行信号传输是通过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上的:转发器。 12.新闻与历史在表现手段上共同点是:纪实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13.新闻价值实质是: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 14.微波频段通常指:频率从3GHZ到 30GHZ。 15.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 16.新闻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 17.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 18.人类早期信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力是:人类的社会交往。 19.新闻事业具备的特点政治性、反映社会生活、为经济基础服务。 20.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电影、书籍。 21.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22.“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是:英国。 2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开办了:9套广播节目。 24.新闻事业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 25.对新闻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26.“有偿新闻”的含义是:谁出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组织学试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组织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组织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行政组织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非正式组织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正式组织 5.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团体意识发展的灵魂. 6.霍桑实验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 世纪20 年代中期霍桑实验到30 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 年开始到1932 年结束,历时8 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7.“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着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需要层次论”机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 5 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8.帕森斯帕森斯:美国着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帕森斯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成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透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9.“成熟一不成熟理论”“成熟—不成熟”理论是研究人的个性和组织关系的一种理论,美国的阿吉里斯认为,“成熟一不成熟理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个性。10.棱柱模式理论是由里格斯创立的。里格斯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棱柱模式理论: 棱柱模式理论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11.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素.组织环境12.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内部环境13.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外部环境14.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从而制定相关的策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略,适应环境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15.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行政组织结构16.行政组织结构的层次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层次化:就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 行政组织结构的层次化但管辖范围和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17.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的工作性质不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限是平行和相同的. 18.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组织的“组织的显结构”19.组织的“潜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知识点考研总结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水准面:把一个假象的、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向陆地延伸且包围整个地球的特定重力等位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2、视准轴: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交点的连线称为视准轴。 3、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出现的误差在符号和数值大小都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4、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5、方位角:由直线一端的基本方向起,顺时针方向至该直线的水平角度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方位角的取值范围 是0°360 ° 6、危险圆:待定点P不能位于由已知点A、B、C所决定的外接圆的圆周上,否则P点将不能唯一确定,故称此外接圆为后方交会的危险圆。 7、全站仪:全站仪是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简称,它集电子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和微处理器于一体。 8、等高距:地形图上相邻两高程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9、数字测图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数据采集、输入、处理、输出及管理的测绘系统,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10、数字地面模型(DTM ):是表示地面起伏形态和地表景观的一系列离散点或规则点的坐标数值集合的总称。 11、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以数字的形式按一定结构组织在一起,表示实际地形特征空间分布的模型,是定义在x、y域离散点(规则或不规则)上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字集合。 二、简答题 1、实际测绘工作中,一般采用的基准面和基准线各是什么? 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是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面和基准线;参考椭球面和法线是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2、角度观测的主要误差来源(种类)有哪些? 1 )仪器误差:(1)水平度盘偏心差(2)视准轴误差(3)横轴倾斜误差(4)竖轴倾斜误差;2)仪器对中误差; 3)目标偏心误差;4)照准误差与读数误差;5)外界条件的影响。 3、何谓视差?如何消除视差? 如果目标像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则观测者的眼睛作移动时,就会发觉目标像与十字丝之间有相对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消除视差的方法为:先转动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十分清晰;然后转动物镜调焦螺旋,使目标像十分清晰;上下(或左右)移动眼睛,如果目标像与十字丝之间已无相对移动,则视差已消除;否则,重新进行物、目镜调焦,直至目标像与十字丝无相对移动为止。 4、水准测量中采用哪几种方法进行测站检核? 在每一测站的水准测量中,为了能及时发现观测中的错误,通常采用双面尺法或两次仪器高法进行观测,以检查高差测定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双面尺法为每一测站上用两组不同的水平尺面的读数来测定相邻两点间的高差;两次仪器高法为每一测站上用两 次不同仪器高度的水平视线来测定相邻两点间的高差。 5、全站仪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讯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全站仪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讯方式主要有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两种。

广播电视编导最重要的名词解释

1.电影: 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 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 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 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5.商业电影: 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统称。 6.艺术电影: 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7.场景: 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 8.电影空间: 由荧幕体现的空间世界。 9.景别: 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10.多景别: 同一镜头中,不间断变化的画面景别。 11.特写: 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2.全景: 表现成年人体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13.中景: 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 14.近景: 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15.电影画面: 即电影镜头。 16.电影学: 即一般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等等。17.电影时空的特殊性: 即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 18.段落: 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19.场面: 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20.客观镜头:

镜头特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而是采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观点。 21.主观镜头: 所表现的内容明显的带有导演的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22.电影构思: 电影剧作者考虑和酝酿电影剧本写作的艺术思维活动。 23.电影文本: 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24.电影剧作: 按照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评价,运用电影思维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工作。 25.电影导演: 是影片艺术创作的领导人物和总指导。 26.电影制片人: 指在电影生产,制作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资金,人员,物质材料等所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人。 27.电影摄影艺术: 以剧作为基础,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学镜头,摄影机等主要技术手段,通过光学,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的处理,在荧幕上创作出可出现的,运动着的造型艺术形象。 28.肖像构图: 指人物特写或近景画面形式所构成的。 29.电影美术: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数字测图阶段性作业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数字测图课程作业1(共 4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8章——第9章 一、名词解释 1、地形测量: 2、数字测图系统: 3、串行接口: 4、并行接口: 二、简答题 1、简述数字测图所需解决的问题。 2、简述数字测图发展的“两模式”“三阶段”。 3、简述数字测图的主要作业模式 4、简述数字测图系统的组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地形测量是利用测量仪器对地球表面局部区域内各种地物、地貌(地形) 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状进行测定,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小,绘成地形图。 2、简称DSM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软、硬件的支 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 系统。 3、数据以二进制位的顺序在一条信号线上传送,每次只传送一个数据位。 一般有25芯、9芯。 4、通过多条数据线同时传送数据。一般为25芯。 二、简答题 1、使采集的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为计算机识别;由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要求对这些信息 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将经过处理的数据和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形,由屏幕输出或绘图 仪输出各种所需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要求自动实现图形数据的应用问题。 2、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模式和GPS测量模式;第一阶段:全站仪+电子手簿+成图 软件,特点是单点记录;第二阶段:全站仪+电子手簿+成图软件,特点是除记 录点位信息以外,还记录成图所需的全部信息;第三阶段:全站仪+便携机+成 图软件。 3、全站仪+电子手簿测图模式;普通经纬仪+电子手簿测图模式;平板仪测图+数字化 仪数字化测图模式;旧图数字化成图模式;测站电子平板测图模式;镜站遥控电子 平板测图模式;航测像片量测成图模式。 4、硬件:全站仪、数据记录器、计算机、绘图仪、打印机、数字化仪等;软件:系统 软件、应用软件。

广播电视部分名词解释

广播电视部分名词解释 电视:电视(Television 、TV、Video)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的传播工具,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电视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同电影相似,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电视系统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在接收端按相应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各国电视信号扫描制式与频道宽带不完全相同,按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建议用拉丁字母来区别。 电视栏目:即把一些或一组题材内容、性质、功能目的,或形态相近的小节目纳入一个定期定时长的某时段中播出,并将这一定期、定时长播出的某时段冠以名称。这一冠名播出时段的节目被称为电视栏目。 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指电视台通过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作品的节目。 电视频道:一个电视频道是物理或虚拟通道在其中一个电视台或电视网络的分支。例如,在北美,“通道2”是指广播或有线54至60兆赫频段,载频的NTSC模拟视频(残留边带)和59.75兆赫的模拟音频(调频),或55.31兆赫的55.25兆赫ATSC标准的数字。频道可以共享由很多不同的电视台或有线电视分布的地点和服务供应商渠道。 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开办有21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并开通一个高清晰度电视频道。这21个开路频道为CCTV-1综合频道、CCTV-2财经频道(原称“经济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亚洲版)、CCTV-4中文国际频道(欧洲版)、CCTV-4中文国际频道(美洲版)、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7军事·农业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CCTV-9纪录频道、CCTV-9英文纪录频道、CCTV-10科教频道、CCTV11戏曲频道、CCTV-12社会与法频道、CCTV-13新闻频道、CCTV-14少儿频道、CCTV-15音乐频道、CCTV-22高清频道、网络电视台5+体育频道、CCTV-NEWS英语新闻频道、CCTV-E西班牙语国际频道、CCTV-F 法语国际频道、CCTV-A阿拉伯语国际频道和CCTV-P俄语国际频道,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开办了20多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和28个网络电视频道。 毛片:未经剪辑处理的电影胶片叫毛片,这应该是最早“毛片”一词的内容。现在未经技术处理过的摄影照片,或者出版中的文学作品初稿也采用这个名称。 片花:片花是指非节目开始时宣传节目的艺术AD,就是插播在片子中间的部分,包括NG镜头、幕后故事等。一般一个节目会有3个以上片花。比如百家讲坛每三五分中就出来一个带有解说性、提示性的片花。在电视节目的整体包装中,片花可以起到切换镜头、顺利实现转场的效果。 片头:即安排在电影、电视剧字幕前的一场戏,旨在引起观众对以后故事的兴趣。 片头通过一定的叙述或剪接精彩片段,以故事大致情节为主,穿插富有特色的内容片断,以吸引观众。 电视文学剧本:电视文学剧本是一种运用电视思维创造银幕形象的文学样式。是电视剧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进行艺术构思,并按照电视表现手法也称蒙太奇[1]手法(包括场景、环境、人物形象、行为、动作、说白、音响及其他细节)通过文字描述以表达自己对未来影片设想的作品。 电视文学剧本是电视艺术作品的基础,是为未来的电视作品绘制的蓝图。它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描写应立足于如何以更为明晰的视觉形象出现于屏幕。它有以下突出的艺术特点:可视性,即剧本要表现出鲜明的可视画面,有具体明确的造型表现力;剧本在结构上要有灵活性,要适合于镜头组合的蒙太奇艺术规律。此外,电视剧本,在写作时要简洁,不必详尽地交代过程,要有利于导演的实际拍摄。 微电影: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电视纪录片: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它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有: 1、真实性。如同新闻等其他纪实类节目一样,真实性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基础或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创作。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潘正风《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第2版)章节题库(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测绘 答:测绘是指使用测量仪器与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经济建设、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使用。 2.测设 答:测设又称施工放样,是把图纸上规划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3.测量学 答: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 二、填空题 1.测量学的任务是。 【答案】测绘和测设 2.测量学的分类,大致可分为。 【答案】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学 【解析】测绘学按照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采用技术手段的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分支学

科: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图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学。 三、判断题 1.经纬仪平板法数字测图主要是进行小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测绘。() 【答案】错误 【解析】经纬仪平板法数字测图主要是进行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测绘,比例尺为1比5000以上的为大比例尺。 2.GPS-RTK是基于静态模式下的测量。() 【答案】错误 【解析】GPS-RTK技术是根据载波相位差分原理,是基于动态模式下的测量。 四、单选题 1.测量学按其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制图学。 A.一般测量学 B.坐标测量学 C.高程测量学 D.工程测量学 【答案】D 【解析】考查测量学的二级学科,测量学按其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制图学等。

2.测量学是研究几何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将设计图上的工程构造物放样到实地的科学。其任务包括两个部分:测绘和()。 A.测定 B.测量 C.测边 D.放样 【答案】D 【解析】考查测绘和测设的概念,测设又称放样,是指将设计图上的工程构造物放样到实地的过程。 五、简答题 1.测绘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测绘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大地、海洋、各种工程建设等。测绘学的任务是研究测定和测设以及推算地面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位置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地理信息的地球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理论和技术。 2.简述数字测图的发展概况。 答:目前,数字测图技术已作为主要的成图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图解法测图。其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主要利用全站仪,GPS采集数据,电子手簿记录,同时人工绘制标注测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资 料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版) 一、选择题(*多为多选题,注意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有可能在选择题中涉及): ①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P238) ②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P59) ③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P59) ④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的。(P60) ⑤1958年4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第一套3个频道的黑白电视中心设备及黑白 摄像机,并于当天在生产厂家开路试播成功,李晓兰、莫瑄表演的小歌剧《姑嫂河边》首次被搬上了中国试验性电视屏幕。(P8) 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宣告诞生,开始试验广播,当 晚播出的新闻节目有工农战线代表的座谈会和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试播4个月后,9月2日正式广播。(P8-P9) ⑦1973年5月1日,我国彩色电视试验广播开始。同年10月1日,北京、津、上海 三大城市进行彩色电视节目微波试传成功,同日,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转入正式播出(P9) ⑧电视制片人(普遍采用的方法)首先出现在1993年5月1日,当天的《东方时 空》首次出现制片人这一新词。(P408) ⑨1958年5月1号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诞生。 (P76) ⑩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确定了采取广播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P77) (了解)1962年2月14日,台湾地区第一个电视台--国立教育电视试验广播电台问世,1969年10月31日中国电视事业有限股份公司(中视)开播,首先推出连戏剧。1971年“华视’开播。台湾电视事业形成鼎足局面,三家公司均为商业电视体制。1984年5月起进入三个台的频道,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以及所谓的“民主电视台”纷纷涌现,台湾电视进入了多元发展时期。1993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一家全岛性电视台—民间全民联合无线电视台。经过审议,1995年,第四家无限电台的筹办许可。民视于1997年6月正式开播运营。三家商业电视台垄断台湾地区无线电视的格局被打破。(P81-P83) (了解)香港电视台:1亚洲电视有线公司(ATV):前身为1957年5月成立的丽的呼声有限公司经营的里的电视台,为香港最早的电视台,初期为黑白有线电视英文台。 2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3卫星电视台 4有线电视台 5传讯电视网 6凤凰卫视 7华侨娱乐电视(P88)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广播电视编导名词解释合集

影视编导名词解释 1.蒙太奇 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结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进攻图、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一一步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条理贯通、生动感人的影片。这种 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I 2.电影艺术 综合艺术的一种利用现代摄影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 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在同意的创作意图下,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重要表现手段。 3.编导修养 编导修养包括:政治修养、新闻修养、编辑修养、采访修养、电视修养、知识修养、大众传媒修养、美学修养。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 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 的城市》算起,然而他的孕育期却早在真正时期便已经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 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这一电影学排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眼中地脱离现实。 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 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这在新现实主义的首都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游 击队》、《太阳仍然生气》、《偷自行车的人》、《擦皮鞋》、《罗马11时》、《希望之路》、《强盗》、他《艰辛的米》、《大地在波动》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些影片的内容题材几乎是在以往欧美影片中难以见到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系哦啊任务,包括神父、家庭主妇、农 民、失业工人和游民,无所不用。这本身就是西方电影中的一次创举 5.景别 画面中表现出的视域范围。它直接体现为景物在画面中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主题在画面所占面积的大小。景别的大小通常由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及所使用镜头焦距的长短来决定 6.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 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7.超现实主义电影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以创作主张的 倡导者安德烈一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 对 8.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 家。江宁府(现江苏南京)人。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境衰落而饱尝人世间的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