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对策探讨_以贵州省为例_贺丹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对策探讨_以贵州省为例_贺丹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对策探讨_以贵州省为例_贺丹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对策探讨

以贵州省为例

贺 丹

摘 要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是贵州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它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对贵州民族村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如缺乏科学规划、品牌意识不强、旅游产品不能充分彰显民族文化内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省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业的稳健发展。为此,本文以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为切入点,从旅游者的心理、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产品、民俗旅游商品、旅游管理与经营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措施和发展对策,以实现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和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对策

作 者 贺丹,广西师范学院2008级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54X(2009)04-0187-005

Counter m easures agai nst Touris m Develop m ent and Constructi on of

E thnic Cultural V ill ages:Taki ng Guizhou Provi nce as an E xa mple

H e Dan

Abst ract:E thnic cult u ra l v illage touris m is an i m portan t p illar o f touris m i n dustry in Gu izhou prov-i n ce,and it has brought considerab le econo m ic and social benefits for the l o cal co mm un ity.H o w ever,in t h e process of cultura l touris m deve l o p m ent o f et h nic v illages,it a lso revealed a range of pr oble m s,such as lack of scientific p lanning,brand a w areness is not enough,and touris m pr oducts can not fully de m onstrate ethn ic cult u ra l connotations.These proble m s have seri o usly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t h e steady developm ent of ethn ic cultural village touris m.Therefore,t h is paper takes geographical character istics o f folk cult u re as a po i n t o f penetration,t h en puts for w ard to so m e developm ent counter m easures fro m the psychology of tour-ists,tour i s m products of et h nic culture v illage,fo lk touris m co mm odities and tour i s m m anage m ent and oper-ation,so as to ach ieve socia,l econo m ic and ecolog i c al benefits o f ethn i c cu ltural v illage touris m and pro-m ote its susta i n able developm ent in Gu izhou prov i n ce.

K ey w ords:ethn ic cultural village touris m;counter m easures o f deve l o p m ent and constr uction

引 言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是新兴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到民族村寨旅游,能放松身心,学到知识,获得健康与快乐。

一、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特定内涵及其在当代的兴盛

所谓民族文化村寨,是指那些 历史悠久,在一个至多个文化要素,或一项至多项民俗事项中具有显著特色,能够成为某个特定民族在某一地域的典型代表的村寨 [1]。

到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欣赏的对象主要是人文景观,当然也会观赏村寨的山光水色。民族文化村寨的人文景观包括风俗民情、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及民间歌舞等等。有人将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概括为 民族文化村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2]。

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载体。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社会制度、精神文化等主要是通过这个民族典型的村寨表现出来的。村寨中活态的民族文化及淳朴洁净的乡野田园风光是旅游者关注的焦点,吸引着他们以各种形式亲历村寨生活,在欣赏过程中具体感受异域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特异美,从而获得视觉与心灵的美感。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应 以人为本 ,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如今,民俗旅游风靡全球,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等众多的发达国家掀起了民俗旅游的热潮。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力度明显增强,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开发力度更是明显增强。如云南民族村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较成功的典范,在国内国际旅游中已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我国的发达地区,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产品开发已卓有成效。如坐落于风光秀丽的深圳湾畔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是我国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它以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有所取舍 作为建村的指导原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民族文化村寨发展的各种策略。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各级决策机构的重视和采纳。以贵州为例,贵州省综合参考学者的各种意见,从建设文化产业的大背景出发,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以保障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走向规范化、合理化。2002年制定的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第18条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的区域或者村寨,可以建立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或者民族文化村寨博物馆: 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存较好; 具有民族文化典型特征; 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较好; 历史悠久、建筑典型、民风古朴,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 。[3]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厚,民族文化内蕴突出,存在着巨大的旅游开发空间,只要进行科学、合理、深度的开发,将会为贵州旅游市场注入强劲的活力,使旅游地获得显著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现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各民族分布格局为大杂居小聚居,这就使得许多村寨纯粹地居住着某个民族,为民族文化村寨的开发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单一民族聚居的村寨,因拥有共同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更易在自然及人文环境上形成较一致的具有独特魅力的风格,在旅游开发与管理上也更易达成一致意见。

(一)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现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全面开发贵州旅游业,黔东南州结合本身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以民族旅游为重点,开发建设旅游 三条线 的思路。开辟以凯里为中心、范围包括凯里的翁项、嘛塘、清曼,麻江县的铜古、摆仰,雷山县上的郎德、西口,台江县的施洞和镇远县的报京等地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至今黔东南州就有39个民族文化村寨。该州政府提出,在完善已有旅游村寨的基础上,沿320、321国道和多条省道以及新建黎平旅游支线机场,开辟新的民族风情旅游村寨景点,并建设一批民族风情旅游乡镇,以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到黔东南旅游观

光,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黔东南州许多民族文化村寨景点的独特性得到了许多专家的称赞,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贵州在民族文化村寨开发建设中,有许多村寨在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同时,也打造出了能体现自己鲜明民族特色的品牌。在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的众多民族村寨中,朗德上寨经过多年的特色经营,被文化部授予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等称号。在这里,旅游者可以从建筑、饮食、服饰、节日、生产、娱乐、礼仪、道德、信仰等方面了解和体验苗岭的历史和文化。在朗德上寨的影响和带动下,黔东南许多县、镇乃至安顺、贵阳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都打出了苗族舞蹈文化特色的品牌,吸引了大量旅游观光者。丹寨县的石桥村是一个仅有250户人家的苗族村寨,手工造纸早在唐朝中期就开始了,由于该村手工造纸工艺较为古老,工序繁多,很有观赏性。为此,丹寨县已将这一传统工艺列入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来规划,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之成为贵州省旅游开发中的又一亮点。黔西南州贞丰县的纳孔,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行政村,它拥有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村落分布于著名的省级风景区三岔河岸,有浓郁的布依族风情和远古文明特色,舞龙是该村文化娱乐的主要项目之一。

(二)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的主要成效

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随着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已渐成气候。从江邑沙苗寨、雷山郎德苗寨、纳孔布依族山寨等均可算为较成功的案例。这些民族村寨利用特色民居以及渗透民族风俗文化的婚恋、技艺、文娱、民俗的各种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居民经济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归纳说来,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收入。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为年轻人,特别是女性提供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首先是当导游,办民族特色餐馆,接着是开百货店、小旅店、民族服装店、旅游纪念品店等为游客吃、穿、住、行、游的旅游服务行业得到繁荣,带动当地种、养、加等产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2.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大多数民族文化村寨地处少数民族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展有效推动了当地公路交通、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

3.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变迁使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和延续的土壤。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兴起,让更多村民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在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中得到了复兴。

(三)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科学规划,总体上处于零星开发的状态。目前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基本上是自发建设,模仿复制,经营粗放,管理混乱。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地开发过程极少有民族、文化、旅游等部门共同协调、经专家论证与专业规划、在相关地域上进行合理布局的科学性开发,更谈不上全省范围内的全局性规划布局。这种开发格局难以凸现民族文化特色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有的甚至因急功近利而致使民族文化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缺乏品牌意识。相关部门对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资源缺乏深入、系统、全面的开发性研究,未注重品牌的培植与树立,因而未能对区域内的特色性、品牌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准确定位和科学开发。

3.缺乏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的分工。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未能与其他热点旅游区或品牌性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地域性整合。因此难以形成地域性的强大吸引力,也就未能取得显著地规模效益,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品牌产品也难以构建。

4.旅游产品还不完善,贵州大部分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还只是处于举办欢迎仪式,参观村寨建筑,欣赏歌舞节目等一些比较低层次的初级产品上,缺少体验性、学习性、参与性等旅游项目。

笔者认为,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是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旅游者身临其境时能否感受到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因此,民族文化村寨所提供的吃、行、游、购物、住宿、娱乐等各方面都应 189 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充分体现本地本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三、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针对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优秀民族文化村寨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按旅游者心理需求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村寨旅游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没有旅游者,旅游活动、旅游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就应该先了解旅游者,了解旅游者的需要、兴趣、旅游动机。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更好地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发展旅游业。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开发更需如此。

1.以旅游者的需求作为开发经营的目标

旅游者的需求是构成旅游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是产生旅游行为的内部源泉。在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长时期处于忙碌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中,许多人因此精神疲惫,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于是人们便选择旅游的方式达到放松生活节奏,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需要。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上述需要,还能满足其神秘感和猎奇心理,正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者对求知、求美、求异等精神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增强。他们希望借助旅游来缓解紧张忙碌生活给他们造成的精神压力,希望能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渊博的知识,满足社会交往等需要。因此,需要按照旅游者的这种心理需求来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应充分了解和发现旅游者的各种需要,多设立能为旅游者提供与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度体验与交流的旅游项目,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放在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经营管理的第一位。

2.依据旅游者的兴趣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旅游者的兴趣是旅游业主的机遇。兴趣是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的,因此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在规划制定经营目标时应根据旅游者的不同口味、不同兴趣来开发旅游产品,进行旅游宣传促销,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还可以激发旅游者重复购买,多次到同一地方旅游。因此,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一定要优化服务环境,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增强产品的特色,使旅游者对自己的经营管理满意,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实现旅游者的重复购买。

3.以高质量的服务和完善的设施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也称内部和外部条件。主观条件就是指旅游者本身的旅游需要及旅游兴趣,包括如学习、娱乐、消遣、交际、声望、求美、求异、求新、寻根、访古等等;客观条件则是指一定的旅游条件和旅游刺激,包括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各种自然、人文景观的吸引,旅游饭店、旅游交通部门所提供的旅游服务,旅游商业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等。只有具备这些条件,人们潜在的旅游需要才能转化为旅游动机,人们有了旅游动机才会进行旅游决策,采取旅游行为,并把行为指向一定的旅游目标,并进一步保持

和发展旅游行为使之达到既定目标。

[4]25有了完善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还需要广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新闻、互联网等手段进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才能为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引来更多的旅游者。

(二)开发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产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开发意识,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使民族旅游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实现。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升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经营者、旅游规划人员和当地居民正确认识民族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利于在产品开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体现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精髓,避免将民族文化庸俗化、商品化,从而开发出符合旅游者喜好,受旅游者欢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开发建设还应提高旅游者的参与性。贵州民族文化村寨的主体目前仍然停留在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民俗表演、民俗活动为主的静态观赏游览方式。只有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才能让旅游者更好地领悟到民族文化的价值,获得更加丰富的旅游收获。以我国

190 广西民族研究 2009年第4期(总第98期)

开发较好的深圳民族文化村为例,它设计许多民俗活动项目,让旅游者参与其中,让旅游者切身体会到各种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深受旅游者喜爱。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从项目规划到开发经营,都要十分注重充分调动旅游者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使旅游者能够直接和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接触,将抽象、静态的民族文化观赏变为旅游者参与的、情趣诱人的体验活动。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一种以民俗事象为资源基础开发和生产出来的、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取决于市场需求,经营者只有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购物需要,才能开发出令旅游者满意,受旅游者欢迎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了解不同旅游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才能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

(三)不断完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行政的管理

1.建立健全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管理行政法规

由于我国旅游立法尚不完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实践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相关规定得不到执行,村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开发商或村民不规范行为得不到约束,相关责任和损失找不到承担主体和赔偿依据,等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规引导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开发建设,加强对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行政管理。

2.强化民族文化村寨旅游的质量、环境管理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质量的核心是服务质量。为了保证服务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广泛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民俗旅游质量标准,政府旅游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第二,旅游企业要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质量管理小组作为常设机构,全权负责民俗旅游质量管理,定期检查,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并对有关人员提出奖励或惩罚的建议。第三,高度重视旅游市场调研工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查旅游者的消费满意度,搜集旅游者的意见及其他信息,并对各种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处理好旅游服务与旅游消费的关系,让旅游者的需要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第四,建立旅游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并对旅游者的投诉做好评估、解释、调节或赔偿等

工作,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度发生的方法。

286-288旅游环境是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很多情况下,旅游地的环境问题甚至比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更能够决定民俗旅游地的兴衰。如果民族文化村寨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秩序混乱,这就会让那些本来想到此一游的旅游者望而却步。因此,应加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所在地民众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广泛开展各种有关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所在地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公众都能够充分意识到优化旅游环境的重要性,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所在地的环境进行科学管理,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

结束语

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作为贵州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前景可观的旅游项目,应加大开发力度。应从旅游者心理、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以及旅游经营管理四方面狠下功夫,改善当前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旅游者的需求为目标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贵州所具有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优势,建立起适应贵州本土文化的民族村寨旅游模式,彰显其独特个性。同时,还应对每个民族文化村寨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各自的特色,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打造各自的民族旅游品牌,使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成为贵州旅游业最亮丽的风景,推动贵州旅游业更上新台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1).

[2]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

(5):5.[3]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执行.

[4]杜炜.旅游心理学[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0.

责任编辑:陈家柳 191 民族文化旅游研究

XX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需求不断增大,乡村旅游已然兴起。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开发过程中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为题,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模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社会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的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如何,对它的开发又有何建议?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示。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一)国内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例如对秦东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就对秦东地区资源经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有黄果树瀑布、赤水风景名胜区、荔波漳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等名胜古迹。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主要旅游特色 由于以上诸多因数,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旅游构造,当今贵州,旅游总体方向为以下五个方面: 1、红色旅游 贵州的土地上,遍布着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会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奉献、牺牲,而那些承载着革命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的纪念地、标志物,会址,是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处。红色旅游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分部广但相对集中,据网上初步调查,我省红色旅游点160多处,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50多处。在红色旅游点中,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至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行成三线三区。一下是主要路线:一、贵阳(息烽集中营)、遵义(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景区、乌江景区区)、仁怀、习水、赤水(红军四渡赤水)二、贵阳、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毕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毕节烈士陵园等)。三、贵阳、镇远、黎平(黎平会议会址等)。 2、民族文化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主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和内容之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贵州省黔东南州更是号称百节之乡。此外,香纸沟布依寨、雷山西江苗寨、雷山郎德苗寨、凯里寨瓦苗寨、清镇黑土苗寨、镇宁石哨布依寨、水城青林苗寨、水城海坪彝寨、六枝坝湾布依寨、安顺娄家庄苗寨、榕江三宝侗寨等,这些都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2007-02-05 14:14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发布时间: 2003-9-2 作者: 成功承办了'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刘莉信息学院2010202455 [摘要]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展的短短十几年里,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其迅速、健康和持续地发展,必将在林业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论述了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并提出一个结论:从目前来看,建立森林资源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是既能保护森林资源,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好方法。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 1 关于森林旅游资源 1.1 森林旅游资源的定义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和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1】简言之,森林旅游资源指存在于有林区,能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能被森林旅游者群体重复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2】 1.2 森林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保护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2年1月,中国共有37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森林公园 中国的森林公园分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等三级,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由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设立的行政许可决定。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747处(包括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总面积1706.31万公顷。【3】 (3)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罗清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 北京 101101)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陆续开发和完善了全国各地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的需求,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促使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方法等必须有新的变化和调整。该文对此做了新的界定和建议。【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原则 方法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清(1965-),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创意文化旅游、旅游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并愈趋成熟,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现代人们的首要选择,依照我们过去的开发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旅游需求。采取合理的原则和方法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1 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特殊资源,具有明显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环境要素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的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它又具有历史人文的特征。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旅游经济收入的来源,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和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开发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才能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发展旅游业,实质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开发,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发,就是根据域条件,运用资金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和建设,使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而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展开的,为了充分有效地挖掘旅游资 源本身的价值,在选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的开发工作,使旅游资源所在地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首先要有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旅游开发的质量。 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文化事业的开发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界定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美观原则、市场原则、特色 原则、 和文化原则。①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会使环境退化;旅游开发中应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做出持续的贡献;旅游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破坏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协调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性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正确处理现实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强调整体效益,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社会公益,全面协调和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复杂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全面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收益快、效益高。同时,旅游业既是一种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又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与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资源耗费型产业,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即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证旅游区居民及旅游者的生活秩序的安定与和谐,更要保护好旅游区域的环境生态。 ③美观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发中应该充分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自然美、艺术美及观念美有机地融合进来,创造一种诗意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的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力争做到旅游区布局和谐,旅游线路流畅,旅游氛围融洽。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日期: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龙婧 贵州省是极具特色的旅游圣地,以其独特的地貌地形和水土风情,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前去。神奇的喀斯特景观和多民族分布于贵州省各个地区添加了旅游的神秘感。如何使贵州的乡村旅游产业系统化以带动当地经济的更快发展,这就需要对部分旅游产业进行创新。本文就创新产业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在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当代,人们逐渐从对衣食住行上的关注转变到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旅行就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改善人们心情的不二选择。选择旅游地区是人们出行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繁华大都市的居民想要更多的通过旅游的方式放松身心,这就给予偏远的乡村以及小镇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商机。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山地和高原居多,山脉连绵,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是绝佳的天然旅游场所,加上当地少数民族众多,有不同的风土文化,令人心驰神往。在国家积极倡导建设新农村的前提下,贵州农村的旅游产业可以进行创新,以此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的更好发展,由于贵州大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在创新产业形式的同时也要规划好当地环境影响,做到生态创新。 一、多样化、系统化发展旅游产业商品 (一)发展特色商品制造 贵州许多乡村寨子为偏僻山村,交通不便利,信息不流通,经济水平和当地社居民文化素质较低,对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但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留下的特色手工艺制品或其他特色商品。可以聚集当地居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日期: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刘强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 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其中,全

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 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邹城完成了首批40余块旅游交通标识牌的建设,为市内5个A级景区景点及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提供交通指引,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率。但是,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道路不够通畅,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部分景区缺少旅游标识,景区支线路网标准低,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贵州旅游业发展计划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发研究

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研究 张励智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旅游是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21世纪潜力最大的旅游方式。海南省处于我国南疆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独具特色,其开发能对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进行研究分析。 海南省移民众多,属于文化交汇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旅游事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旅游业能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海南省应加强对文化旅游事业的规划,积极打造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休闲娱乐事业,增加产业链,以促进海南文化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海南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海南距离中原地区较远,其文化的发展自然与中原文化有一定差异。这也使海南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十分鲜明。海南是历史名人的聚集地,不仅在本地涌现了大量的名人,如林世元、王文明、陈序经等,同时也是古代被贬官员的集中地,如杨伦、苏轼、赵谦等,这些名人无一例外都为海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海南也具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如天涯海角、文笔峰塔、永久磁石和崖州古城等。并拥有九个国家级的红色旅游基地,包括海瑞墓、万宁六连岭、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等。其竹墙屋、船形茅屋等建筑文化也扬名中外。歌舞文化也具有瞩目的成果,如黎族民歌、木偶戏、琼剧等,艺术创作上也产生了《三月三》《红

叶题诗》《山高水长》等优秀作品,同时也将刺绣、雕刻等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海南的民族众多,民族节庆文化也相当丰富,如三月三、军坡节、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等,都为海南提供了充足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开发 (一)开发特色旅游品牌 海南省拥有更丰富的热带海洋资源,是我国的度假圣地,海南省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发热带海洋旅游品牌,将郑和下西洋、边防文化等作为文化背景,以西沙群岛为主要开发目标,安排游客进行相关岛屿的文化体验、海上探险、潜水等度假休闲活动。拓展海南邮轮旅游线路。加强海南省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 (二)大力发展康体旅游 体育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消费形式。这一旅游形式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度和服务的互动性,能充分满足游客的自主性和对情感的需求。海南省由于其气候特色,现今已成为沙滩排球、田径、帆船等运动项目的重要训练基地,其高尔夫球场接待游客的数量也逐年增长,是人们进行康体旅游的好去处。在海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发中,海南省可以积极举办环岛自行车比赛、游泳比赛等赛事,并加强对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实现康体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创建特色旅游镇 海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地方文化,现阶段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利用率较低、资源被闲置、破坏的情况。因此,海南省应积极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力度进行宣传,研究开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游客亲身体验到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古镇村落、宗教信仰等的实际情况,并注重对历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 18005-1999)》中规定的评价体系及计分方法,森林风景资源采用打分、分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评价由调查组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完成。 ?一、评价原则 ?1、以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详细调查为基础,按风景资源的特性和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分级。 ?2 、通过定量评价,进行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的综合性评定。 ?3、评价应能反映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善和环境特征,重点分析以森林为主体的风景资源的相对地位和开发森林旅游的可行性。 ?二、评价内容 ?1、对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30分) ?2、对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10分) ?3、对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评价(10分) ?三、评价方法 (一)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满分值为30分 (由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组合状况分+特色附加分构成) 森林风景资源类型:地文、水文、生物、人文、天象。 ?评价方法: ?第一步:计算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 ?先通过对五类风景资源的评价因子(包括典型度、自然度、多样度、科学度、利用度、吸引度、地带度、珍稀度、组合度)评分值加权计算,获得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值(满分26.5分)。 ?每类资源各包括五项评价因子,按评价因子间的相互地位和重要性确定评分值,评分值之和为该资源类的权数。 ?风景资源评价因子: ?(1)典型度:指风景资源在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典型程度。 ?(2)自然度:指风景资源主体及所处生态环境的保全程度。 ?(3)多样度:指风景资源的类别、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4)科学度:指风景资源在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 ?(5)利用度:指风景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难易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6)吸引度:指风景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程度。 ?(7)地带度:指生物资源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的典型特征程度。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宝鸡地处西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人文景观著称,种类的多样性及悠远的历史沉淀使其在西部旅游文化资源中独树一帜,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宝鸡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对宝鸡旅游的现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发的思路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经济 一.宝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从旅游资源角度看,宝鸡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宝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一级文物481 件(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 级景区6处,3A 级景区处19处。我们所调查的7个县、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千阳县、陇县、麟游县)中,每个县、区都至少有一个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区或旅游点。如陈仓区的姜子牙钓鱼台风景区;凤翔的东湖景区、秦宫一号大墓;陇县的关山草原;扶风的法门寺及法门寺博物馆(国家4A 级景区);岐山周公庙;千阳的莲花山狩猎场;麟游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有些县、区的旅游资源密度好,可形成小的旅游环线;而且,由于地方多数旅游资源污染小、环境质量高,对城市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陇县的秋菊山庄、向阳川;千阳县的莲花山狩猎场;岐山的堀山森林公园等。而且,宝鸡北部各县占有相当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周文化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区及以草原、山水风光见长的关山,龙门洞,景福山旅游区。相对于优势的旅游资源,宝鸡的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宝鸡市经济发展和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接待的旅游人数总量,特别是海外旅游人数和比例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 2. 宝鸡旅游可进入性具备一定的基础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招商、旅游发展的需要,宝鸡市及北部各县区之间的交通大为改善。陇海、宝(鸡)-成(都)、宝(鸡)-中(卫)铁路在宝鸡市交汇;西宝高速连接西安和宝鸡,宝(鸡)-平(凉)线、宝(鸡)-天(水)线、西宝北线等二级公路贯穿宝鸡市、陈仓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岐山县和扶风县;较偏远的麟游县也有三级公路与其

贵州省九洞天旅游资源开发

贵州省九洞天旅游资源开发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名称:贵州省九洞天风景名胜区 二、项目背景情况 1、项目所在省地方位 贵州省大方县西南边境的六冲河上,隔河为纳雍县(东径105°l5′47″∽106°08′04″,北纬26°50′2″∽27°36′04″。离大方县城55公里,离纳雍县城60公里。 2、旅游资源状况及评价 九洞天是贵州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九洞天风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大方、纳雍两交界处,是乌江北源六冲河流经两县之间的一段以洞穴伏流为代表的喀斯物综合地貌.这段长约7公里的伏流,神秘莫测,时隐时现。在长约5公里的下游河段上,有9个“天窗”对外开放,每个“天窗”处都集合了一组风格各异的岩溶景观,因

而谓之“九洞天”。 九洞天集伏流、洞穴、天生桥、天坑、漏斗、峡谷孤 峰及古生物化石等为一体,地表景观与地下形态相结合,形成了一处很高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而且雄奇隽秀的岩溶大观。 九洞天风景名长约7公里,宽500米至2公里之间不等,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九个洞天分别为一洞天——龙口天,二洞天——雷霆天、三洞天——金光天、四洞天——玉宇天、王洞天——葫芦天、六洞天——象王天、七洞天——云霄天、八洞天——夜摩天、九洞天——大观天。 九个洞天由东向西,自下而上,第一洞天原名大穿洞,是整个系统的“门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平均高度80米,状如巨龙张口,故称“龙口天”。在龙口大厅中,有石梯数百级沿洞壁迂回而上“月宫”天楼,“月宫”距地面74米,左上右下成环行路。顶棚和两壁悬垂许多钟乳石,景象庄严壮丽。 过了龙口喉部、进入二洞天。琳琅满目的大厅分为两座发电洞室,全部发电站的水工建筑,多台机组,配电设备等都安装在洞内,是我国唯一的天然溶洞电站,洞中的钟乳石因年代久远,已不滴水,故发电机能够安全运行。二洞天外,六冲河惊涛奔流,声如雷鸣,故称“雷霆天”。经过长400米的天然廊道,转弯40次出通游船码头,乘船进入三洞天,此段水洞长1公里,平均高度60米,最宽处50米,中间有石岛一座,右洞壁布满名色钟乳石,左壁为刀削岩,顶棚平整,并悬吊无数白色石钟乳,灯光照射下,仰首望去,宛如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森林旅游规划与开发

创意大森林,运作绿资产 ——超越《旅游规划通则》与《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森林旅游与养生地产中心 2011年4月

第一篇背景篇: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概述 一、国外森林旅游概况 1、发展状况 1)拉美,占整个旅游收入的90%以上; 2)德国,森林医院,年森林游憩者近10亿人次; 3)日本,每年进行“森林浴”达几亿人次; 4)美国,每年参加森林游憩的人数高达20亿人次,森林旅游 消费高达3000亿美元,美国人均八分之一的收入都花在森林旅 游上。 点评: 人类具有“亲水”与“亲近森林(绿色)”的天性,而国外发达 的社会经济条件则保证了这种“天性”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需求,形成了持续繁荣的森林旅游市场。国外森林旅游的今天,就是中国森林旅游的明天。 2、开发模式 1)生态观光模式,e.g.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红杉国家公园; 2)休闲度假模式,e.g. 日本箱根森林温泉、南非Earth Lodge 森林度假营地; 3)运动康体模式,e.g. 南美罗赖马山、塔斯马尼亚的圣克莱尔

河国家公园; 4)游乐狂欢模式,e.g. 西班牙萨鲁的冒险家乐园、德国鲁斯特的欧洲主题公园、英国国家森林迷宫。 点评: 可以发现,国外森林旅游开发模式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新奇,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其扎实的操作思路,1)重视规划设计;2)重视自然,旨在社会公益;3)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4)开展宣传教育,邀请公众参与公园策划;5)建设非常完备的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执法严格有效。 二、国内森林旅游概况 1、总体状况 1)我国目前发展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开辟旅游小区,其中,森林公园是主体; 2)截至2009年底,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总规划面积达1652.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达到730处。 点评: 国内森林旅游大多脱胎于林场系统,最常见的操作手法是在原林场的基础上组建森林公园,“一个班子,两块牌子”,由林场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基本的旅游开发。 自张家界1982年作为第一个森林公园批建以来,整个中国的森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尤其是对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是党和政 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 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迫在眉睫。所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 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and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 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 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查阅不同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内研究者 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我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 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 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 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 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 道。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 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乌镇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乌镇的旅游资源 开发研究 B14020831 靳禹熙

目录 一、绪论1.乌镇历史源流 2.气候特点 3.乌镇旅游开发前景的概述 4. 旅游开发前景预测的意义 二、调查的结果 三、乌镇旅游开发现状及完整意见 1.已有的旅游开发设计理念 2.已有的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营现状及完善建议 3.已有乌镇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分析 4.部分景点开发需要改进的建议 四、乌镇旅游开发之路的原则及总体规划 1.乌镇旅游开发的原则 2.乌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附录:乌镇旅游建议

【内容摘要】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公顷。 【关键词】江南水乡城镇旅游开发乌镇 一、绪论 1.乌镇历史源流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3]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2.气候特点 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