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较

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2、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

3、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低

(2)生活水平低(贫困,教育,卫生医疗)

(3)高出生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15-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30%)

(5)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4、购买力评价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来的,即两国间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统计计算,找到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对比关系,而不是汇率所表示的对比关系。

思考题

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

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劳动力不得其用,高出生率与高赡养负担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

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教育投资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6个特点:

政府宏观调控效率低下

环境破坏严重

农业保护力度小,

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收人水平低

3、如何理解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才能从落后形态过度到现代化形态的发展过程,其影响因素如何,以及为此而应采取的战略和政策。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资本形成,人力资本,技术知识,对外贸易。

第一章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

概念上的区别+衡量上的区别。详见发展经济学课件和教材。

2、基尼系数

重点:提出、概念、数值范围、我国的基尼系数。详见课件

3、绿色GDP

概念

思考题

1、依据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如何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成人识字率),人均国民生产+ 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经济总量2、分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要素方面的制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积累)

自然资源方面,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随着环境的恶化和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的情况下,我国在资源资源方面的储量并不乐观。人力资源方面,我国存在着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人口素质偏低的情况。

结构型制约因素,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失衡,现在有着结构性经济过剩。

有效需求制约,存在着一些,结构性过热、消费市场疲软、投资需求不足的状况。

3、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人口问题:①人口众多,整体素质偏低②人口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2)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衡,有些开发难度大,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3)环境问题:环境破环日益严重,且国家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4)缺乏适应技术

(5)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6)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4、应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加大可持续发展教育力度,加大相关教育科研投资,培育可持续发展创新型人才;(2)建立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

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培育有效工业品的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3)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制定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宏观政策;切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和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推动气候变化的务实合作;加强舆论引导,倡导低碳消费;

5、如何治理北京雾霾

(1)政府进行角色转换,实行多主体、网格化的治理模式。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能源结构改革。我们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低碳产业,调整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构比例,通过政策、税收手段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力度与支持力度,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产业的技术投入力度,完成创新技术对传统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清洁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3)合理规划城镇,控制城镇人口密度:吸引人们向中小城市迁移,以此控制北京城市规模,同时也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预有效防和控制空气污染。

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城市大规模建筑的增加,使得原本地理位置三面环山,空气流通较差的北京空气流通状况更加恶劣。

(4)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鼓励和刺激市场企业与个体参与治理雾霾。

(5)合理引导国民的生活方式。政府应引导国民选择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大力提倡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旗帜鲜明地反对铺张浪费。积极发展绿色交通,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6)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区域协同共治。

京津冀地区已经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十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章

1、人力资本理论:

提出: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和贝克尔,美国经济学家

两个核心观点:①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②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2、钱纳里“两缺口模型”

①提出:

②三个“约束”:

③等式I-S=M-X,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即“储蓄缺口”X-M是进口和出口差额即“外汇缺

口”。

④积极调整和消极调整。

3、外资的利用与发展、引用外资的利弊:

详见课件

4、其他各种理论简单了解

思考题

1、联系实际,运用经济学理论,结合案例,对中国引进外资进行利弊分析。

引进外资的益处:

1、解决了国内发展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的短缺

2、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增加了国民收入

3、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升级了产业结构

4、扩大了社会就业

5、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6、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7、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8、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9、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

引进外资弊端:

(1)造成对国外资源的技术依赖、阻碍了国内企业的竞争与技术创新

(2)导致利润外流,国民财富流失

(3)引进外资导致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威胁

(4)“超国民待遇”的外资引进政策导致外资对内资产生挤出效应,国内投资需求不足(5)加剧了国内收入分配不均

(6)导致国内消费结构畸形发展,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制造业过重,农业、服务业过轻)和地区结构失衡

(7)对中国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会将一些资源型、耗能型、污染型加工制造业向我国进行转移。

(8)外资利润汇出,加大了我国的外汇缺口

2、如何有效利用外资

(1)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外商投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引进核心技术,扩大技术溢出效应。要严格限制外商投资高耗能、高污染和对资源环境影响大的产业以及房地产产业。

(2)改善外商投资区域分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的各项政策,适度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准入条件,推动东中西北部加强协作,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机制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深化沿边开放政策。(3)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

要更加注重完善政府监管,鼓励公平竞争,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健康发展,防范垄断并购,保持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4)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改善外商综合投资环境。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健全投资促进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创新投资促进方式,实现投资促进工作制度化、机制化。

(5)强化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倡导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依法经营、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技术转让水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积极作用。

(6)进一步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创新优势。继续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形势下的龙头示范作用,促使开发区逐步从生产制造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引导和鼓励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

(7)积极预防外资风险,提高利用外资有效性。控制外资经济规模,防止国民经济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关注外资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加强相关政策出台,预防外资造成行业垄断。

3、分析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1、教育深化:概念

2、知识失业:概念

3、智力外流:最初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也被称为“智力反向外援”。后来人们把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接受高级专门教育的留学人员滞留不归也划入智力外流的范畴。

思考题:

1、人口增长(劳动力智力与创造力)好处多还是坏处(需求压力)多?

好处:(1)带来廉价劳动力(2)巨大的市场(3)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弊端:

(1)人才亟缺,存在大量低素质劳动力,教育投入增长难以赶上人口增长速度。

(2)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3)环境压力大,由于不断扩大的物质需要,破坏生态系统

2、教育在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生产知识和技能—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知识化过程

3、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和最主要投入,应当如何有效利用?

(1)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社会中每一份子的潜力;(2)社会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使更多人能够就业,为社会创造价值。(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初次配置,地区配置,部门和产业配置,职业配置);(4)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增强知识技能,进行人才培训(5)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教育投资质量效益(5)加大奖励机制,采取激励措施,促进人才回流

4、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作答)

不可再生资源

环境

科技进步

劳动生产率

人口素质

社会财富分配

城市化

投资率与储蓄率

第四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1、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消费规律是什么?

答: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个人或家庭生活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家庭为43.7%。总体上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恩格尔消费规律:当人均收入很低时,总支出中用于食物和必需品的比例很高,而用于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比例很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食物和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下降,而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上升。食物和必需品基本上是农业部门生产的,而舒适品和奢侈品是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的。需求引导生产。因此,在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必然发生变化,生产食物的农业部门相对变小,而生产工业品和服务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逐渐加大。为了生产更多的工业消费品,资本品工业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而经济结构转变又是直接由工业化推进的。

2、为什么在工业或过程中要采取支持农业发展的措施?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有哪些?效果怎样?

答:支持农业的原因:

1)、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工业需要反哺农业,以协调其原材料,保障原材料的供应。工业与农业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所以工业化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农业的发展。

2)、经济学说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3)农民承受的双重风险

4)农业生产的外部性

5)农业生产沉淀成本高

6)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支持农业的政策:

1)、农民承受的双重风险(自然与市场)方面:

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互助组和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品销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农业生产的外部性方面:

对农民实行资金支持(减免税收和直接补贴)和信贷支持

3)、农业生产的沉淀成本高方面:

稳定土地使用权

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镇化;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率。

做的不好的:

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发展不充分,由于农民组织化的发展受到许多体制制约,所以近年来,即使中央和各地方十分重视推进农民组织化,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3、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实现工业化原因:

1)、工业化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是成正相关的,工业化过程是伴随经济不断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所以实现工业化,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物质条件更丰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有效率的运行轨道。

2)、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受发达国家剥削的不利地位。为了摆脱贫困和受剥削的境地,发展中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以代替进口的工业品。

4)、工业化使得一部分劳动生产率很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中去,最终整个社会生产力增加。

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1)、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大大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把一部分劳动生产率很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中去,整个社会生产力就会增加。2)、贸易条件恶化论

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初级产品的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有长期下降的趋势。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出口品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生产的,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受发达国家剥削的不利地位。为了摆脱贫困和受剥削的境地,发展中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以代替进口的工业品。

4、概述进口替代型和出口导向型,并评价。

进口替代型: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

业化。代表国家: 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和秘鲁等.

做法:

1)、出口自然资源(原材料),进口资本品,用以发展民族工业和替代非耐用消费品的进口。2)、实行高关税壁垒、进口许可和外汇管制等强制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3)、建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熟练劳动力密集型等特点的工业体系,对资本品和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加以控制。

优点:

1)、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巨大转变

2)、增强了拉美经济的自主性

3)、积累了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缺点:

1)、忽视了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就业受到限制,大多数劳动者因工资水平低下而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得不到抑制。

2)、国内市场保护过度,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从而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3)、由于现代部门实行资本密集型技术,降低了该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导致就业率降低。4)、实行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使得农业发展停滞,萎缩。

出口导向型: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净出口占本国GDP较大比重,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代表国家:韩国。

具体做法:

1)、从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入手,积累起重工业所需的巨额资本,在此基础上,实现基础工业产品的国际化。

2)、通过出口实行补贴,培植大型企业,以求降低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优点:

在资本稀缺的工业化初期阶段,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用较少的资本既能实现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又能在现代工业部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时候,城市人口就会超过农村人口,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彻底改造。

5、运用工业化理论,分析为什么走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可以促进工农协调发展?而走资本密集型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使得二元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变?(一):

在人均资源不足,资本稀缺,农业人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落后国家,走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可以(1)较快地通过出口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取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外汇,从而更快的积累起工业化所需的资本。(2)轻工业的发展对农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购买力上升,市场扩大,促进轻工业发展,使经济发展更稳健。(3)在资本稀缺的工业化初期阶段,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用较少的资本既能实现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又能在现代工业部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在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时候,城市人口就会超过农村人口,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彻底改造。

(二):

在经济落后,资本稀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绝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走资本密集型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其代价是高昂的:

1)、由于农业长期投资不足,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不能为工业人口提供廉价的食品和轻工业所需的原料,轻工业的停滞不利于积累重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

2)、农业落后,必须进口部分粮食,从而挤占了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外汇。

3)、农村人口购买力低下,工业品的国内市场狭小,工业品产品滞销,企业设备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低。

4)、由于现代部门实行资本密集型技术,降低了该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导致就业率降低。

长期以来,二元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发展长期滞缓,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后劲不足。

6、总结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及模式,分析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

关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理论界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发展大中城市,一种是发展小城镇。前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走以大城市为主的城镇化道路是因为大中城市基础好,政策实施方便,而且还能起到规模效益的作用,能有效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受上述观点的影响,我国实际上实施了四种不同的城镇化模式,这就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中小城市模式、小城镇模式。目前,在实践中,四种模式有并行的趋势,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城镇化模式。后一种观点认为,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破除,城乡间各种生产要素还不能有效地流动。

代表模式:

?苏南模式

依靠集体资金和地方政府,乡镇集体工业占主导地位,以发展轻工业为主,形成了外资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温州模式

由善于经商的人力资本和轻、小型的工业结构组成了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小城镇、供销员四位一体的市场经济模式

?珠江模式

依靠外来资金和优惠政策,依靠合资、合作和外资占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来推动城镇化的模式

1)、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下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前提;

2)、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3)、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

4)、保护资源环境、集约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推进集约型的城镇化,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

5)、社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基本要求。

6)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是制定规划(包括体现以人为本的

城镇化发展理念,城市总体形象设计、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三是以定的资金投入;四是协调各方,整合资源。

7)选择城镇化模式要充分考虑城镇化主体的意愿和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满足农民的意愿和需求

8)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结合国情清醒地认识到在体制、政策、土地、能源、人口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1)城市规模结构的多元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2)城镇化推进方式的多元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新(扩)建与改造相结合,外延与内涵相结合,据点与网络相结合.

(3)人口转移方式的多元化:就近转移、异地转移和梯度转移。

(4)城镇化绩效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7. 什么是新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怎么样向新苏南模式进行演进变化?新苏南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主要特征是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 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新苏南模式是指苏南在新世纪新时期,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以股份制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轴,实现一,二,三次产业逐步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谐、繁荣、进步,并引导和促进苏南人民创业,创新,创优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时间历程和理论概括。苏南模式的弊端:1)乡镇企业领导是村主任或村支书,导致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管理模式僵化; 2)市场及市场机制的发育滞后;3)城市企业和经济活力不强, 发展缓慢;4)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见识迟, 速度慢;5)破除平均主义力度不大, 进展不快;6)科技进步及人才意识比较淡薄。

新苏南模式的内涵:新苏南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国际化背景下,在原有的“苏南模式”基础上,经过创新演进所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

其基本内涵是“三以三坚持”,即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

第五章、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1、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其基本理论为:

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仅能维持生计、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极低甚至为负值的传统农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

在传统维持生计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他们处于就业不足或者隐蔽失业状态,在生计工资条件下,劳动供给超过了其需求,因而农业部门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业部门,两种工资水平的差异促使“过剩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再投资来吸引新的资本和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使工业部门不断扩大。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这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将增加,农村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将逐步上升,工农业将得到均衡发展,国民经济结构逐步转变。

2、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村人口有序流动

(1)技术培训政策:免费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切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化;整合教育资源,加快转移培训网络建设;努力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色。

(2)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总体上应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保持制度的连续性,在保留户口管理的同时,逐步淡化户口的作用。并且使户口迁移变得容易,放松大中城市对户口迁入的管制以及降低农村人口进人城镇的门槛。打破城乡壁垒,消除二元结构和户籍障碍。

(3)逐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土地自由流转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土地征用和征地补偿相关政策,在市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平等入市、挂牌交易,按市场价格等价交换。

(4)农民转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民转移就业后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涉及诸多方面问题,根据需要的迫切程度和可能性逐步完善。

(5)完善政策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保障

保障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对流动人员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

(6)合理引导乡镇、小城镇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专业市场,依托本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品,以市场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流动。

(7)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区域闯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和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间的有序流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开辟道路。重点抓好地区性、区域性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加强不同地区劳动力南场信息的交流,并创造条件,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第六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

答:绝对优势理论:生产技术存在差异-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就称该国拥有这一产品的绝对优势。假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所要求的劳动力投入为L,那么:

劳动生产率=Q/L,高表明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L/Q,低表明有绝对优势。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在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生产上午绝对优势的产品。

相对优势理论:如果一国生产的Q1与另一国相比,其相对生产成本更低,或其相对劳动生产率更高,则该国在Q1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一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种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假设一国在劳动力投入为L时,某种产品的产量为Q1,另一产品的产量为Q2,

Q1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Q1/L)/(Q2/L)=Q1/Q2

Q1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L/Q1)/(L/Q2)=Q2/Q1

理论上讲,世界上一些贫困国家如果找不到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生产出口,可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

2、如何理解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外贸发展战略,它们是如何实施的。

进口替代: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实施:

实施进口替代的形式:

1)、国家出资建厂,引进外资建厂,国家与外资、私人企业与外资合作建厂

2)、利用外援和外资办企业

3)、建立经济特区

实施时的配套政策措施:

1)、进口限额-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

2)、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3)、外汇管制-政府把较多外汇分配给进口替代部门投入生产要素的进口者;升值本币,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

出口替代:又称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或出口导向工业化政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实施出口替代:

1)、对出口替代工业的投入品的进口实行减免税,放宽进口配额;

2)、外汇留成(企业所得外汇收入,与按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分配使用后的外币净收入,按规定向财政机关申请办理了外汇留成的数额。)

3)、出口退税和出口补贴,降低出口成本,增强出口竞争力,直接鼓励出口;

4)、本国货币贬值,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增强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增加出口额。

5)、给出口生产企业提供低利生产贷款,优先供给进口设备,原材料所需外汇,大力引进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建立出口加工区等,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创汇能力。

3、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哪个更能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答:出口替代相对更好。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优点:(1)可以削减进口,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赖;(2)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3)发展本国幼稚产业,推动工业化;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改善贸易条件;(4)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就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5)有利于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

缺陷:(l)导致外汇缺口扩大。(2)需要政府补贴支持,从而既会增加财政支出,又易导致外国实施反补贴政策。(3)加速了资本密集程度聚集,不利于扩大就业。(4)在进口替代初期易导致收入分配不均。(5)影响了非进口替代产业发展,限制了国内市场扩大,也影响了这些产品出口,最终阻碍工业化进程,损害出口部门利益(6)名族工业依赖---低效率(7)进口替代产业经济带动作用不大(8)导致进口替代部门多用进口物品的技术倾向

出口替代是指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缺陷:(1)对国际市场依附性较强,易使该国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2)经济开放度高,国内经济受外部冲击影响(3)易造成出口产业部门发展快于非出口产业部门,使整体经济发展失衡。(4)易使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程度不同的为外商控制,并使资金大量外流,外债剧增。(5)易使国际贸易摩擦增多。

优点:(1)有利于增强竞争意识,改进与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率。(2)推动了制造业发展,并促使产业结构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3)有力的推动了外贸发展,并提高了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3)有利于农业生产平稳快速的发展。(5)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使外汇储备增多,偿还外债能力相对提高。(6)有利于扩大就业(7)提高对本国资源相对优势的利用率。

第七章、财政政策、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

1、简述CPI的概念及其算法。

答:CPI:根据家庭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编制而成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计算依据:

1)、计算时包含的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按用途分为8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租房价格不是住宅消费价格)等

2)、各项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数据

3)、各项消费商品和服务在居民生活中的开支权重

算法: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 。

2、简述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有利影响:

1)、在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出现了需求不足,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发展。2)、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这一经济目标

不利影响:

1)、对生产企业的不利-通货膨胀造成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使企业无法判定价格变动是由供求关系引起,还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这增加了企业投资经营的风险

造成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劳动力和资源供给的紧缺

2)、对分配的不利影响-改变了整个社会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既有的分配形式和劳动者所得。

3)、国民财富的重新分配-债务人和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

4)、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不同工资结构,通货膨胀会恶化国内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使收入分配进一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通货膨胀会使得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降低,购买力降低。

总结起来看: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在通胀率达到最优通货膨胀率之前,人均收入增长是上升的,超过了最优通货膨胀率,增长率开始趋于下降,但仍然保持正数;而恶性通货膨胀必然危害经济发展,当超过一定数值时,人均收入增长率降到零以下,而且通胀率越高,人均收入增长率负值越大。

课后思考题:

2、在我国工业化中期,应如何实行农业支持政策

答:第一,大力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2006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启动了一系列旨在加大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重要举措,包括自西部开始逐步将中国的农村义务

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同时提高农民每人每年的补助标准等。从这些以均等化为主要取向的财政改革不难发现,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各级财政的管理理念和工作重心正在逐步向农村的弱势群体和农业的薄弱环节转移。以农民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象,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的财政分配正在配合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战略,转向更多注重公平和根本改造城乡分治格局的政策取向。

第二,积极引导生产布局的区域调整。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主要将依靠粮食主产区数亿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来保障,财政支农资金将会以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解决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农业生产的瓶颈因素,集中资金、重点投入,着力打造“中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从全国范围内看,这些粮食主产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65%,近3年平均每年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国家确定的484个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县(农场),耕地面积占到了主产区的一半以上。集中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农业主产区的潜力,必然会成为财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政策手段。

第三,注重实施支农资金的整合。目前江苏、安徽、吉林、山东等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将过去由财政、农口部门分管的资金进行“打包”整合,力图避免资金和项目过于分散,提高有限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县一级是各种渠道投入的支农资金的汇聚点,资金整合多以县级为主展开实施。整合政府农业投入渠道主要集中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投资和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投入等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方面。各地支农资金整合的成效显著,可以预见,进一步扩大资金整合的规模和范围将可以成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举措。

第四,探索投资参股等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的创新。表面上看,投资参股经营是将具有公共属性的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到属于竞争性领域的农业企业,似乎有悖于公共财政理念。但事实上,投资参股却是现阶段公共财政通过资本运营扶持弱势产业、扶持弱势人口一种理念上的突破。一方面,财政部门通过委托资本运营机构对投资参股形成的国有资本进行运作,既体现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又不是政府直接办企业;另一方面,投资参股经营的扶持对象是具有市场潜力、有一定规模且能够带动农户的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大而不是传统的扶贫,起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只参股、不控股”以及有效的适时退出机制充分体现了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不追逐利润”政策内涵。

4、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答:积极政策:促进流动的政策,取消流动的障碍,建设有利于减轻流动成本的交通、通讯设施

积极的控制政策: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利用土地制度,控制农民按照政府要求的方向流动-小城镇建设

预防政策:提高农民外出成本,阻止农民流动

5、关税和补贴分别在国家贸易保护政策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答:关税的贸易保护目标:减少进口,保护国内生产,增强自给能力。国家通过对进口商品

征收关税,提高以使用该国原材料为主的国外加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削弱其竞争能力,同时反对跨国公司在该国低价收购初级产品。

补贴的贸易保护目标:增加国内产出和出口。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现金补贴使得政府能保证支付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价。出口以后,国内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升,而出口部分也能通过补贴得到与国内市场相同的价格,这既扩大了销售又提高了价格,从而促进出口。

7、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促进和稳定经济发展?

答:略。(宏观经济课内容)主要从税收、政府支出、进出口,消费,投资等多方面考虑。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第三版)重点总结 课任老师:马文斌总结:袁凯 题型有单选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主观题较多,客观背诵题目较少 马文斌的考法肯定会问一些具体应用的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考验知识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换句话说考你的硬功夫!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资源垄断化、经济沙漠化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库兹涅茨):(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2)生产率快速增长;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 (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围有限。 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1、从GDP看,中低收入国家。 2、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3、从教育、医 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4、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不会考) 观点一: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由于增加投资而增加的产量,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产生的产品的增加,此外经济发展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观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经济结构、国际关系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他将经济增长的概念扩大了,这与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相一致。卢卡斯、罗默、巴罗等经济学家也都用经济增长泛指经济发展。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熊彼特创新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获取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上课有问过) 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有三个: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资本匮乏才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能吸收劳动力。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歇尔计划。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最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docx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11个问题提示进行认真复习。 K 简述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经济发展思想的区别。 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强调的是人口、分工、资本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强调分工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调资本积累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三、强调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 ■四、强调必须为促进财富的增长和发展,创造经济自由的社会条件; “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 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总体来说,斯密的思想是乐观的。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但李嘉图更进一步的指出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其劳动的牛产效率增大。他认为资木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在对外面贸易上,李嘉图也提出了比较成本优势,发展了大卫的绝对成本优势。但是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他根据报酬渐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的结论。 李嘉图的经济发展理论观点是悲观的。 2、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与保护关税学说思想,对当今发 展中国家发展民族工业有何启示? 李斯特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吋期、农工业吋期、农工商业时期五个阶段。他认为国际贸易的自由与限制, 对于国家的富强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是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变化的。关税保护是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贸易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政策。而关税保护的企业必须是具有自力前途优势的产业;保护关税的目的是使保护的对象提高竞争能力;保护关税的时期不能是无限度,只要保护到能与別国同行业产品竞争时, 即可取消保护关税政策。李斯特反对盲目的保护主义,正如反对盲目的自由贸易一样。 3、简析熊彼特经济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熊彼特在经济史上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理论。他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即所谓的静态的循环流转)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力量來自企业家的“创新”。企业家职能就是要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止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上的新组合引入生

发展经济学课程总结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查论文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考查科目:发展经济学 考查类型:论文考查时间:2015.11.22 学院专业数字与信息与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姓名李日成学号201430340216 总分 评阅人王广深 论文题目:学习《发展经济学》课程回顾与体会 论文内容: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要求用主客体的对称分析代替纯客体的线性分析,用五维空间分析代替平面二维分析,用复杂系统论分析代替还原论分析,用规范分析代替实证分析,用规模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边际效益分析”提升“边际效率分析”,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用国民福利体系代替GDP增长体系,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科学发展代替增长。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 而我为什么会选择这门课程当做选修,是因为,是如今经济与社会紧密相关的时代下,掌握了正确的经济的发展动向,便可以是自己在以后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先得游刃有余而不是一无所知。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庞大的复杂的经济结构体,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参透这里面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来是自己对经济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以后的投资理财方面也可以有着更好的发展。 当然,见证着人类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在课上,我们不但回顾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庞大构体,也认识到了经济是由多个方面所影响的并且是很多方面综合到一起的共同产物。市场作用、资本配置、经济体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变化,都是发展经济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收货和体会:发展经济学让我从其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这些历史追溯而来,让我体会到了发展经济的过程的艰辛,与在其中种种的解决问题的创意迸发。目前,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通过发展经济学,我也可以了解与研究一些当初那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学习的地方,对一些问题有着具体的分析,例如人口、工业、农业、贸易、财政、金融、以及教育等,可以让我在以后对于投资一类行情有着更加清楚明确的认识。 在老师给我们讲解到了二元一体经济的时候,我也了解到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经济不发达的问题严重性与发展的失衡性,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经济崛起的大国仍是一条艰辛的路程。如今房地长市场的泡沫化,各行各业的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想要加入股票大军这个行列,如果不能够有合理的方法进行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发展经济学最新整理重点

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自由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其结构变化主要包括1;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结构的变化。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4;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5;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带来了经济发展,也不一定大致发展和人类发展(自己论述)。实际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知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增长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增长能够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如;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自由与发展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标,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发展手段的自由,按照森的分类有五种;1,政治自由。2;经济机会。3;社会机会。4;透明性保证。5;保护性障碍。(自己论述五种分类方法) 将自由作为发展的手段提出来意味着自由不仅仅理解为最终实现的目标,而且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五个方面的自由,从自由中产生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过程应该被看做是人们权利发展的过程。 赠送补充: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确定了8项发展目标,这8项目标的实现情况却是喜忧参半,它与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低收入国家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中等收入国家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实现起来相对容易。这说明要实现人类的发展,首先还是要有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其他目标也是难以达到。 索洛模型与哈德罗—罗马增长模型 实在不好整理,具体请见武大出版社郭熙保的书P38-P41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 ? I (t ) = S (t ) ? K (t+1)=(1-δ)K(t) +I(t) ? S (t ) = s Y (t ) ? K (t)= θ Y(t) ? θ Y (t+1)=(1-δ) θ Y (t) + s Y (t ) ? g=国民收入增长率=储蓄倾向除以资本-产出比,再减去资本存量折旧率。 ? 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及含义 ? Y=F (K,L )= K α L 1-α 其中0<α<1 ? 方程两边同除以L ,即得到一个人均生产函数 y=k α ? 公式中,y=Y/L, k=K/L 。因为假定α<1,即资本边际报酬递减。 产出是资本的增函 数,但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 K sY dK ?=-;/n L L =?;()k sy n d k ?=-+ (1)()()Y t Y t s g Y t δθ+-==-

发展经济学知识总结(马春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导言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较 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2、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详见书P4 3、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1)人均收入水平低 (2)生活水平低(贫困,教育,卫生医疗) (3)高出生率和高赡养负担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现象(15-24岁的劳动力失业率为30%) (5)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4、购买力评价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来的,即两国间的货币交换,实际上是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统计计算,找到两国间货币购买力的实际对比关系,而不是汇率所表示的对比关系。 思考题 1、中国具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①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非常的均衡,在一些地方会有生活水平低、贫困现象严重这一特征 ②在我国的有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仍比较低。 ③在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高度依赖 ④我国存在着人口问题严重这一特征,劳动力不得其用,高出生率与高赡养负担 ⑤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存在市场欠发达的特征。 2、结合当前情况,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继续保持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充足的劳动力,其中不乏优质人才。 我国有着充足的自然资源。 地域广阔,气候带多样,利于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不利: 部分地区市场欠发达。 有些地方比较贫困。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教育投资低 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缺乏先进的节能技术,资源储量不容乐观。 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共20页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2019年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整理(3)

2019年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整理(3) 1、发展中国家的税收的种类: (1)直接税; 主要是由个人或公司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所组成的。的特点:直接以纳税人作为对象来实行征收。主要是按照人头来征税。所以原则上不能转嫁税负,比如个人所得税。 (2)间接税; 主要是由营业税、商品销售税和其它税种共同组成的。它主要是对商品或劳务的买卖的流转额作为课征的对象。它的特点是能够实行转嫁。如营业税、商品税 (3)关税; 主要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在当前地区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事了大量的国际贸易活动,由此产生关税。一般是对于进口产品所征收的税种。 关税的征收可从两个方面: (1)它可按照所进口的商品的数量——从量税 (2)可从价值角度——从价税 2、发展中国家税收结构的特点: (1)在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中,直接税比重比较低; 根据教材中图表看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所得税在各种税收中的份额逐步上升。在人均收入比较高的国家,所得税的比重也比较大。在发达国家,所得税是政府税收的主要税种。有些发达国家的直接税的比重甚至高达90%,与此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直接税的比重只占了30%左右。特别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中,所得税的比重最低。社会

保障税的比重在最不发达国家中更是低的可怜,只占总收入的1、6%. 所以,能够预期,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升, 直接税的比重可能会随之增长,所以直接税所包括的各种税是发展中 国家需要增强的主要税种。 (2)发展中国家对关税收入的依赖比较明显; 关税收入,包括对进口和出口商品和劳务所征收的关税和规费收 入在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最不发达国家组中,关税收入占所有收入的41、6%,而在工业化国家组中,关税收入只占3、7%.进口税的比重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水准密切相关。对外贸易 发达、经济开放水准高的国家进口税的比重自然比较高。但是,发展 中国家关税收入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关税收入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所 能够征收到的主要是税收收入。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来说,进出 口业务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政府的税收收入自然集中在关税收入上。 但是与发达国家关税收入的比重比较,能够想见,随着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发展,征税水平逐步提升,国内税收征收和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以后,关税收入的比重会逐步降低,而国内其他税种的比重可望上升。 (3)间接税是发展中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发展中国家中,通过税收来提升储蓄率的潜力很大,但实际情 况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一方面,从直接税的角度来说,绝绝大部 分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都太低,因而不在课征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和 农民所从事的仍然是那种仅能维持生存的传统经济活动。当经济规模 狭小,人口十分分散,绝大部分劳动者仅仅在为糊口而实行生产时, 确定和测量税基、课征和积聚税收收入都是十分不易的。所以,在收 入水平低、管理和征收税收收入水平都很低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要 提升税收水平主要是依靠间接税。 3、发展中国家税收的特点:

发展经济学学习总结

发展经济学学习总结 斗转星移,这学期发展经济学的学习课程结束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济问题,更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是我想这也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中国经济发展的开始。这门课是我们进入了经济学世界钥匙,带领我们进入了知识的海洋。 所谓发展经济学,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是新古典学派,其依据的基本思想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发展是渐进的、连续的、累积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发展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是以自动的均衡机制为基础的;继续发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例如这样一个很热问题:为什么在城市失业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仍然增加?学完了这门课程,我已经可以运用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些经济理论解释这一问题了。人口迁移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不同地区生存环境的差异(如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这种地区间生存环境的差异,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造成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古往今来的人口迁移,均是如此.当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规模巨大的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更是如此.因此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直接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在其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村地区和农业的低收入.由于国家重视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引起了各项社会 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恶化.这是农民外迁的直接原因;农业的高失业率.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依赖性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增长潜力有限.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农业失业率过高的压力,形成农村贫困,农民纷纷外迁,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外迁的重要原因;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分配不公平,也是引起农民大量外迁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营的分散,不利于提高收益,使原本很低的农业收入更难提高;而生产资料的分配不 公平,在一部分人可以发财的同时,使很多人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 得不外迁.当然上述原因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 起初学习这门课让我对发展经济学的体系感觉不是那么深刻,后来经过老师的教导与自学,我对于该学科整体的体系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总体来说,学习这门课程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到了书中的理论更应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中,并尽量用我们说学到的经济理论解释它、分析它,这样这门课程才能发挥到它的最大意义和价值。 学习这门课的日子像溪水一样匆匆流过了,老师所讲的知识面涉及的很广,而且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理解,希望这门课以后可以涉及更多的有关中国经济中的问题,让我们可以在学习中了解中国的经济、世界的经济。在教学手段上,传统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选择 BCCAA DABCC BCBCD CCBDD 荷兰病: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这种初级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滴落效应:意思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可以滴落给穷人。这种理论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 智力外流:指受过教育的有技能的人才,主要包括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从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母国迁移到他国定居和工作。 低储蓄率-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也存在“低收入-投资引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这两个循环套在一起,便形成了“越穷越没有投资形成,越没有投资形成又会越穷的局面”,这就是有名的“贫困的恶性循环陷阱”。 展度量指标体系,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平三个指标构成。 结合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简述什么是人口过渡(转折、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阶段。食物来源、自然灾害、战争、疾病导致高死亡率。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死亡率下降。但生产的迅速扩张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社会保障制度空缺以及人类生育观念尚未改变,出生率仍较高。 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现代生产技术对低素质劳动力排斥,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抚养子女成本的上升等等因素,促使人们改变生育观念。而现代节育技术和方法的发明和普及,也为降低出生率创造了条件。 人口过渡(转折、转变):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简述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相对性。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两种发展战略,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差别是次要的,对立统一才是本质特征。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的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例如中国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最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赫希曼强调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的特征,强调有限的资源要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它比平衡增长战略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不平衡增长战略的作用的看法并没有绝对化,他认为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发展阶段平衡增长的手段。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键性因素,从而脱离了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着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着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收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 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60-80年代初的新古典主 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80年代以来的新制 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5、试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发展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收入不平等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取得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发展比经济发展包含的内容更广,它包括生存、自尊和选择的自由。 6、GN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的缺陷是什么 第一,每个国家都有些产品和服务是不经过市场交换的,而这些产品和服务也是国民总产品的一部分,但并没有包括在GNP中。第二,在任何一个国家,地下经济都是存在的。地下经济的存在使得GNP比实际国民产品小。第三,GNP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 1.低下的生活水平 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 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P2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 区别: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 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 2、城-乡结构(城市化) 3、收入分配结构 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 5、预期寿命(健康) 6、文盲-识字率(教育) 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