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

史料解析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请回答:(1)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何年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2)从所列内容看,该宪法的特点是什么?

(3)该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

(1)这部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3)这部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极大地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二、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1)从表中看出我国粮食产量在几年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从表中可看出,从1959年开始,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的产量最低,1961年虽略有上升,但仍不及1958年。

(2)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政府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三、阅读下列材料: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粱;……”

——摘引自郭沫若《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1976年10月21日请回答:

(1)何时、何人揪出了“四人帮”?

(2)“四人帮”的被揪出,标志着什么?

答案:

(1)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

施一举揪出“四人帮”。

(2)这件事标志着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

四、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四人帮”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粉碎,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批评过“《圣经》上记载了的才是对的”。这种倾向依然存在,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引自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请回答:

(1)文中“禁区”是指什么错误观点?“精神枷锁”是指什么束缚?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中国的思想理论界出现了什么变化?

(4)这一变化有何深远意义?

答案:

(1)“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指教条主义。

(2)实践。

(3)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4)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82年9月22日清晨,我在从东京飞赴北京时,一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根本就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1842年就香港岛签订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先决条件。我们事先也商量过了,决定把谈判立场建立在英国至少对一部分香港领土拥有主权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此立住脚,然后把主权让出,以换取对香港继续管治的权利。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材料2:“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两年的时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如到时还不能解决,中国将单方面做出宣布。”如果在这期间发生人为制造的动乱,“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回归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打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2)邓小平所说的“单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单方面作出宣布?

(3)通过谈判,最后中英双方于什么时间达成了什么协议?

答案:

(1)以主权换治权,继续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

(2)“单方面宣布”指的是单方面宣布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收回香港)。因为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不能容忍自己的领土被侵占。

(3)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六、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是一个大国,情况极为复杂,革命是在部分地区首先取得胜利,然后取得全国的胜利。符合于此种情况,凡在老解放区(约有一亿六千万人口),土地改革已经完成,社会秩序已经安定,经济建设工作已经开始走上轨道,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生活已经有所改善,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的问题已经解决(东北),或者接近于解决(华北及山东)。特别是在东北,已经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新解放区(约有三亿一千万人口),则因为解放的时间还只有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还有四十余万分散在各个偏僻地方的土匪待我们去剿灭,土地问题还没有解决,工商业还没有获得合理的调整,失业现象还是严重地存在,社会秩序还是没有安定。一句话,还没有获得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因此,我曾说过: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例如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于稳定等等,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或者还要多一点。全党和全国人民均应为创造这三个条件而努力奋斗。我和大家都相信,这些条件是完全有把握地能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其实现的。到了那时,我们就可以看见我们国家整个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了。

——选自《毛泽东选集》请回答:

(1)这是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的讲话?

(2)讲话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案:

(1)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奋斗》的报告。

(2)讲话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在建国头三年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国民经济,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进行。

意义: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纲领和路线,对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对动员、组织各阶层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恢复经济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们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千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设置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是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请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答案:

(1)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

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常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八、阅读下列材料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制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有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绝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请回答:结合材料支出文革的性质及应总结的教训。

答案: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同时,也带来深刻的教训。

(1)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阶级以后,国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搞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不受干扰,必须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作出合乎客观实际的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方法,而绝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2)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文革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个人崇拜盛行,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是党失去了竞争自己领袖错误的能力。因此,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注意法制。要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必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充分发扬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党员和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九、阅读下列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到1978年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发表的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有650篇之多。这就形成了以理论界为主力,波及全国,影响各界,人人关注的讨论热潮。至关重要的是,从8月到11月,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和军区负责人先后表态,公开讲话支持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汪峰在8月27日的第一个表态支持。

后来从9月10日到11月23日公开讲话表态支持的顺序是:

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青海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霍士廉,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不显,天津市委第一书记陈伟达,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乔晓光,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记马力,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王谦,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上海市委第三书记彭冲,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任荣,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林乎加,沈阳部队党委第一书记李德生,广州部队党委第一书记许世友,兰州部队第一政委肖华、司令员韩先楚,南京部队第一政委廖汉生、司令员聂风智,成都部队司令员吴克华、第二政委孔石泉,昆明部队党委第一书记刘志坚,新疆部队司令员刘震。

——《交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请回答:

(1)这些表态反映什么问题。

(2)这些表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答案:

(1)这些表态不只是对学术观点的表态,而是对重大政治原则问题的表态。

(2)这些表态,对坚持实践标准的邓小平、胡耀邦等同志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削弱了“两个凡是”的力量,从而使中国政治力量的天平倒向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边。

十、阅读下列材料

1980年9月14日至22日,胡耀邦主持召开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专门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通过了座谈会纪要。会后将这个纪要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形式下发各地,即1980年中共中央的75号文件。《纪要》指出:“在当前,应当把改善经营管理,贯彻按劳分配,加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当做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纪要》的第六条,用较大的篇幅专讲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问题。“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穷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这种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工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现行的生产责任制群众满意或经过改进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上述不同地区如何划分,有个省、市、自治区认真调查研究,按当地社队的情况而定。”

——《改变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请回答:

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纪要》所反映的问题。

答案:

《纪要》仍然规定了只在贫困地区可以搞包产到户,一般地区不要搞,这在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办妥“左”的束缚,对包产到户还是心有余悸,反映了干部们的思想还是不够解放。然而,这个文件毕竟是第一次使包产到户合法化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件。

十一、分析下列材料

“在北戴河,叶群在与周恩来通话后,立即采取行动。她与林立果一起,喊醒吃了安眠药睡下的林彪,告诉他有人要来逮捕他。他们焚烧了文件,然后钻进汽车,驶往机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

上述材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和麦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谈论林彪外逃前情形的一段话。试分析这材料中体现了作者什么观点

答案:

1.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和麦克法夸尔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歪曲历

史事实,认为林彪出逃是被挟持的。(5分)

2. 历史真相是:

(1)林彪一伙出逃苏联是事先已经策划并做了一定准备。(3分)

(2)1971年9月12日夜晚林彪是参与外逃到大谋划的。(2分)

(3)据目击者作证,林彪最后还是自己登上飞机的。林彪必须对外逃一事负直接到责任。这是铁的事实。(5分)

名词解释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9年6月,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的条件下,共产党在北平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全名展开筹建新中国政权的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参加政协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的代表。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并规定了国家的内外基本政策。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会议通过北平更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确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五星红旗。

二、开国大典

答案:1949年10月1日,首都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等基本手段,经过极其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标志着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国家四分五裂状况的结束,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革命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1/4的大国里,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9月20日,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规定了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2)规定了国家的经济政策,确立了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3)规定了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4)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5)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范围,产生办法及相互关系。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它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四、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答案:调整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院系调整工作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基本结束。这次调整,对于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在高校院系分布和系科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在调整中机械搬用苏联经验,对文科某些专业的作用认识不足,不适当地砍掉了财经、政法等专业;有些专业设置过细,对人才的成长与合理使用不利。

五、没收官僚资本

答案:没收官僚资本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济政策。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办法,不打乱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将它们完整地接受下来,先实行监督生产,然后逐步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这些被没收的官僚资本的企业和财产,是建国初期国营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三反五反运动

答案:建国初期,在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许多不法资本家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向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进攻;部分党政军领导干部意志薄弱,经不起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滋长了严重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为扫除旧社会的遗毒,廉明吏治,从1951年底开始,在全国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指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主要在党政机关、国营经济部分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五反”指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主要在各大中城市的工商业者展开。

三反五反运动至1952年10月结束。它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教育了大多数干部,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楚了腐败分子,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同时提高了党在人民中的威信。二是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对工商业者普遍地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人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从而巩固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三是增强了广大干部和群众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能力,树立了新社会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风气。

七、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的内容(简称“一化三改”)。它反映了过渡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全国人民指明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途径,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事业的发展。但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有失误,主要是:求“纯”求“公”,即追求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不允许其他经济成分的存在;对私营工商业只看到它的落后性,而忽视了它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作用;在改造的时间上急于求成。

七、抗美援朝

答案: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中国的安全,派志愿军入朝进行的战争。时间从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在这次战争中,中朝人民联合作战,沉重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同时,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八、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这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主持制定的。1955年

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的重点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注意正确处理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愿望。“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公布,鼓舞和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十、《论十大关系》

答案: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他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一、大跃进运动

答案: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是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大跃进发展的北京比较复杂。首先是大跃进发动的主观动机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在国际国内事务中取得主动权。其次,不断批评反冒进,以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再次,一系列的“左”倾观点,为发动大跃进创造了理论依据。第四,鼓吹个人崇拜,实行个人专断,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大跃进的发动作了组织上的保证。

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在3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扩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结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大跃进失败原因主要有三点:(1)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3)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十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案: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再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

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在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总路线及其基本点,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积极成果。但是这条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违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后来经济工作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

十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答案:简称社教运动,又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出于“反修放修”的考虑,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对“四清”运动的人物、政策、方法作了规定。为大规模的“社教”运动做准备。9月,中央根据“社教”运动的试点情况,制订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即“后十条”)。“后十条”一方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社教”运动中必须执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此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分别派出大批工作队,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较大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4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集全国工作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讨论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将“四清”的内容规定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强调这次运动的性质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等更加错误的观点。在“二十三条”的指导下,“四清”运动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展开。1966年12月,整个运动因“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而停止。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党内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尽管它对解决干部作风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刹住封建迷信活动等歪风,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左”的错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十四、七千人大会

答案:为进一步纠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切实贯彻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各级领导干部共计7000多人,因此又称“七千人会议”。在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央作报告,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造成的。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讲话,指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林彪也作了讲话。这次会议发扬了民主,对于统一全党认识,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扭转国民经济困难局面具有重大作用。

十五、西楼会议

答案:七千人大会后,中共中央在1962年2月21~23日在北京中南海西楼召开了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又称“西楼会议”。会议讨论了财政、金融、市场及整个经济形势的问题。陈云在会上作了《目前财政经济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若干办法》的重要讲话。他分析了当前财政经济方面的主要苦难,提出克服困难的六点意见:把十年经济计划分为恢复、发展两个阶段;减少城镇人口;采取一切办法制止通货膨胀;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把一切

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计划机关的主要注意力,应该从工业、交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直至通货方面来。西楼会议和陈云的讲话,对当时高级干部统一对国民经济困难程度的认识有了巨大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十六、《二月提纲》

答案:《二月提纲》的拟定和转发。1966年2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召集“文化大革合五人小组”扩大会议。会议拟定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简称《二月提纲》)。《提纲》强调不要把学术讨论变为政治批判运动,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以理服人。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提纲》于2月12日转发全国。不久,毛泽东就否定和批判了《二月提纲》。

十七、《五一六通知》

答案: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通知》错误地估计了党内和国内的形势,认为当时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等文化领域的领导权,都不在无产阶级手里,在中央和中央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一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通知》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通知》是集中“左”倾方针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毛泽东关于文革的主要论点,也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重要内容。

十八《十六条》

答案:为进一步清除发动文革的阻力,1966年8月1日至12日,毛泽东在北京主持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规定: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派,要求人们要“敢字当头”、“不要怕出乱子”。《十六条》是充满“左”倾错误的文件。

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内容。

答案: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规定:改革是当时中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分);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2分);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起用一带新人;加强党的的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2分)。

2.简述“三反”运动的意义。

答案:“三反”运动的胜利,纯洁了国家机关,对广大干部进行了一次阶级教育和廉洁奉公的教育,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威信。(2分)广大人民群众对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对社会的危害,普遍增强了认识,提高了警惕性,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2分)这对促进社会的安定、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重大影响。(1分)

3.简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教训。

答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期步伐过快,要求过急,工作粗糙;(2分)改造面过宽,混淆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界限,把大量并无剥削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只有轻微剥削的小业主当作资本家对待,带进了公私合营企业;(1分)形式过于简单划一,都搞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和商业网点被大裁大并,门市部、零售店大量减少;(1分)一部分原有工商业者的使用也不尽合理,使他们不能发挥所能。(1分)

4.简述“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形成的政治体制的特征。

答案: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和以党代政。(3分)

所谓权力高度集中,实际是集权于少数人,尤其是集权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的第一把手。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容易产生一系列弊端。(2分

5.简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教训。

答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期步伐过快,要求过急,工作粗糙;(2分)改造面过宽,混淆了剥削者与劳动者的界限,把大量并无剥削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只有轻微剥削的小业主当作资本家对待,带进了公私合营企业;(1分)形式过于简单划一,都搞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和商业网点被大裁大并,门市部、零售店大量减少;(1分)一部分原有工商业者的使用也不尽合理,使他们不能发挥所能。(1分)

6. 简述社教运动

答案:从1963年至1966年春,在农村和部分城市基层单位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这一运动是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为指导,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四不清而展开的。从1963年到1964年的“四清”(又称“小四清”),即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1965年以后,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律称为“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又称“大四清”)。(3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场运动的基本方面是错误的。它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的一次实践,把大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成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使“左”倾错误有了进一步发展。(2分)

7. 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答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

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战线的政权。“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保障人民广大范围的民主权利,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民政府为行使政权的机关。“共同纲领”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制度、经济建设根本方针及文化教育、外交、民族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它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8.简述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答案:电影《武训传》是孙瑜编导的一部以清朝未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武训(1838—1898),山东堂邑(今聊城)人,出身子贫穷的农民家庭。青年时因不识字而受人欺骗,决心行艺兴学,让穷孩子都能读书识字。经30年乞讨,在武训50岁之后陆续在堂邑柳林集、馆陶、临清办起三所义学。他在行乞中度过余生。清朝皇帝曾族奖武训“乐善好施”,被尊为“义乞’、“乞圣”。《武训传》上映后,北京的《光明日报》、《新民报》,天津《进步报》、上海《大公报》、《大众电影》等报刊,发表40多篇称颂《武训传》和武训的文章。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社论指出,不应当向人民歌颂武训的“丑恶行为”。“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毛泽东在社论中明确指出,不应该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和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做为反衬来歌颂武训这样的人物。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实际上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一部分。这场运动提出的不仅是如何评价武训这个历史人物的问题,而且引申到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道路。批判过程中大力强调人民解放的道路,只有革命斗争道路,不能走改良道路,因而在大力歌颂农民战争的形势下,确实起到了宣传这一思想的作用。但批判《武训传》把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认识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开建国以来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同之先河,把对文学艺术形象的不同认识,形而上学地归结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不同反映,开了试图用统一的思想模式指导文学艺术创作的先声。而且批判的过程中,一哄而起,因而攻之,有的文章简单粗暴,非常片面,非常极端,被批评者不能平等地申辩和说明白己的观点,没有贯彻民主讨论的方法。另外,对文艺界思想混乱状况估计过重,批评过于严厉,涉及人数多,《人民日报》一下子点了几十个人的名。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在文化思想战线上开了一个以政治运动方式,以“围剿’手段任意批判文艺作品及作家的先例,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9.简述红卫兵运动。

答案:红卫兵运动是在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在错误路线指导下适应和发动文革需要的千百万学生、青年的造反运动。1966年5月,清华大学附中的几个学生在圆明园旧址集会秘密成立红卫兵组织,表示其主要任务是造修正主义的反。在他们的影响下,北京许多高校附近相继成立“红卫兵”组织。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当天,毛泽东向全会引发了他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信,表示支持红卫兵的造反行动。此后,毛泽东又先后多次接见红卫兵。在毛泽东的支持和鼓励下,红卫兵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红卫兵运动主要以“破四旧”、“大串联”、“抄家”、“批斗”等内容为主,造成全国一片混乱。

10. 简述三支两军。

答案:即人民解放军在文革中奉命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1966年12月31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对大中学校革命师生进行短期军政训练的通知,此后军队开始执行军训任务。1967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广播电台由当地人民解放军实行军管任务。不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革小组又赋予人民解放军以支左、支农、支工的任务。据统计,全军大约有280多万指战员参加过三支两军的工作。在当时全国内乱的局面下,派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对稳定局势,减少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三支两军贯彻执行文革的指导思想,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1972年后,各地、各单位,三支两军人民先后撤回部队。

11. 简述珍宝岛事件。

答案: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即在中苏边疆地区不断挑起边界纠纷。其中最严重的是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70多人入侵中国黑龙江虎林县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多名,制造了严重的流血事件。不久,苏联又出动边防军和飞机,连续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军经过艰苦奋战将入侵者全部感触珍宝岛。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信心和勇气。

12. 简述“洋冒进”。

答案:粉碎“四人帮”后,经济建设中出现新的错误即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的急躁冒进错误。从1976年冬季开始,华国锋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和粮食生产,对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的生产等方面,相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大口号,不顾国力,企图过急过多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以此来实现高速度的发展。结果造成1979和1980年我国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困难局面。所以被人们称为“洋冒进”。这次“洋冒进”是以过急过多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为特征的。破坏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原则,片面突出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病态。

论述题

1.试述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答案:

(1)思想准备不足。八大会议文件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八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乎都是在较短时间内仓促形成的;缺少艰苦努力贯彻落实八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准备(2分)

(2)对客观形势分析的错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形势估计过分盲目乐观,掩盖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急”、“粗”、“快”的缺点和偏差和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但当这些社会矛盾暴露出来后,毛泽东等不认为是党的工作中客观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而认为是资产阶级右派向党的猖狂进攻,认为是1956年放松阶级斗争的结果,于是就偏离了八大对阶级斗争形势的客观分析。(2分)

(3)毛泽东本人首先偏离中共八大路线。1957年反右派斗争过程中,毛泽东首先违背了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分析,并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经济上,毛泽东不断批评“反冒进”,进而发动“大跃进”,违背了八大确定的既反保守,也反冒进,稳步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2分)

(4)在党和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深刻认识,更没有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和严密制度,从而使八大路线的贯彻失去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保证。(2分)

(5)中国共产党内个人崇拜的发展。毛泽东自傲情绪和个人专断作风的膨胀,个人迷信的发展,使八大路线无法贯彻执行。这也是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

2. 试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

(1)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2分)

(2)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邓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分)

(3)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说,特区姓“社”不姓“资”。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问题,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分)

(4)反“左”反右。邓小平指出,现在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分)

(5)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中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两手抓和加强党的建设。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坚定力量。(2分)

3.论述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势。答案:

(1)两个发展趋向

正确的和比较正确发展趋向,指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这主要是指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协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5分)

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主要指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这主要是指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和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问题上,力争现实可能的、讲求效益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较高速度,这本来是必需的和正确的。越过这个界限,追求主观臆想的盲目冒进的高速度,那就是错误的,并且带来了严重破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上,重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的阶级斗争,警惕和平演变和出修正主义的危险,这本来是必需的和正确的。但越过真理的界限,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甚至人为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对和平演变的形势作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夸大估计,把许多正确的思想和政策当作“修正主义”来反对,那就是错误的和极其有害的了。(5分)

(2)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到后来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当然,“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错误,无论在规模、程度、性质上都不能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等量齐观。毛泽东在1967年谈到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强调那是因为过去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都不能解决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些斗争中的错误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质上的区别。不能不看到两者的区别,正如不能不看到两者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先导和准备。(5分)

4.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勾勒出怎样一个社会?

答案:

第一,一个逐步消灭分工的社会。按《五七指示》来做,每个单位都有工、有农、有学、有兵,从而可以自成体系,自给自足。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专业区别将消失。很显然,这是用自然经济的思想来改造社会,同社会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背道而驰。(4分)

第二,一个逐步消灭商品的社会。《五七指示》提出的“大学校”是对把人民公社办成一个“小社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毛泽东设想由军队带头,在各条战线搞起来。但人民公社内部工、农、商、学、兵五业俱全,而“大学校”里只有工、农、学、兵,砍掉了商业。这是毛泽东的疏忽吗?不是。这是毛泽东经过60年代初期的几年探索和研究之后,下了决心,要逐步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制度。办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大学校”,是他设想出的消灭商品的途径。(4分)

第三,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毛泽东提出消灭社会分工和商品制度,目的是要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三大差别,实现人们在劳动、教育、物质生活方面的平等。但

他不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条件下来消灭三大差别,而是用平均主义的办法消灭三大差别。(3分)

5.为什么说毛泽东的《五七指示》是“打开文化大革命之锁的两把钥匙”之一?

答案:

从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初试供给制,一直到《五七指示》,毛泽东一直坚持左倾空想社会主义模式,愈演愈烈,导致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错误。《五七指示》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的产物,代表了他“立”的主张,是他心目中的新世界宣言书。《五七指示》成为通过“文化大革命”的“天下大乱”要建立一个新世界的极具鼓动号召力的光辉蓝图。(4分)

填空题

1.朝中军队经过两年多的作战,迫使以美国为首联合国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2.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作了《》。报告首次提出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1958年5月至7月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大反所谓的“教条主义”,错误地批判了

4.1966年8月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写了《

》,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

5.中国共产党第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6.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副主席。

7.从1960年10月开始,中共中央部署整风整社,以肃清“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和干部特殊化风”。

8.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两国在对抗了20多年之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9.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了《

》。

10.2000年2月,江泽民在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

12.1958年,对《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高速增

长的中国人口失去了控制。

13.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一文,

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4. 年底,全国掀起知识青年奔赴农村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热潮。

15.1982年9月1日到11日,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

16.1950年4月30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解放。

17.1958年8月,中共中央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全国钢产量达到1070万

吨,比1957年翻一番。

18.毛泽东在1961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之风。

19.九一三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一时出现了转机。

20.1980年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给平反昭雪的决议,恢复

了其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填空答案(每空1分,共10分)

1.板门店

2.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3 刘伯承

4.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5. 十五次全国

6.朱德

7.生产瞎指挥风

8.联合公报

9.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0.广东

11.为争取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而斗争

12.马寅初

13.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4.1980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

16.海南岛

17.北戴河

18.调查研究

19.周恩来

20.刘少奇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1951年在北京参加西藏和平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是()

A达赖活佛B阿沛·阿旺晋美C格达活佛D班禅

2.在中共八大上向大会作政治报告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

3.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作者是()

A郭沫若B邓拓C翦伯赞D吴晗

4.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批评,开全党解放思想先河的是()

A邓小平B陈云C叶剑英D李先念

5.十一届()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A三中B四中C五中D六中

6.1955年4月出席万隆非亚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是()

A周恩来B陈毅C李克农D黄镇

7.四清运动中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文件是()

A《二十三条》B《前十条》C《后十条》D《十六条》

8.中国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是()

A1964年10月16日B1964年11月16日

C1965年5月14日D967年6月17日

9.“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砸烂公检法”主张的是()

江青B张春桥C谢富治D康生

10.“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后的第一任国家主席是()

A叶剑英B宋庆龄C李先念D杨尚昆

11.1953年7月27日代表美国方面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是()

A. 克拉克

B.李奇微

C.杜勒斯

D.杜鲁门

12.新中国初期在市场上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引起物价大规模上阵风潮的是()

A.官僚资本资本家

B.投机资本资本家

C.国内工商业资本家

D.金融资本家

1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运动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文件是()

A.《前十条》

B. 《后十条》

C. 第二个《后十条》

D. 《二十三条》

14.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正式开幕,在当天突然发表大讲天才问题讲话的是()

A. 陈伯达

B.林彪

C.江青

D.吴法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