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资治通鉴版本的流传

下载:资治通鉴版本的流传
下载:资治通鉴版本的流传

《資治通鑒》版本的流傳??????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禦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助于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宋仁宗年間,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司馬光擔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整日都和史書打交道。面對浩如煙海的史籍,司馬光希望編寫一本系統又簡明扼要的中國通史。在編纂過程中,司馬光還特別得到了當時在位的宋英宗的支援,宋英宗為編纂史書提供了一切便利條件,特別准許司馬光借閱各類皇家藏書。從宋英宗治平二年開始,一直到宋神宗元豐七年,歷時十九年之久,司馬光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終於完成。司馬光在漫長的十幾年中,編纂《資治通鑒》,幾乎耗盡了他的心血。

《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共二四九卷,記述了從西元前四〇三年到西元九五九年共1362年的中國歷史,內容包括政治、軍事以及經濟、文化等。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對史實經過嚴格考證和篩選,所記述的內容詳實可信,也使它成為後世歷史學家所推崇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四〇三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九五九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樑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下面我就以《資治通鑒》的出版時代來分析這本巨著的流傳。

(一)宋本:

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余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後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這一版本。

2?清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述略》認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園群書經眼錄》認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

(二)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原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

2?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並版本。

3?元刻明修補本:明天啟刻本,陳仁錫評閱,附刻劉恕《外紀》、胡三省《辨誤》、薛應旆《宋元通鑒》與《甲子會要》,陳仁錫序;陳仁錫評閱本,明天啟六年白口本,附薛應旆《宋元通鑒》,有墨印眉批朱筆圈點。(三)清刻本: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修補本。

2?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

3?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資治通鑒》。

(四)民國刊本:

1?民國元年:涵芬樓鉛印本。附《通鑒釋文》十二卷。

2?百衲本:書題作《百衲本宋本資治通鑒》,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影印本。

3?上海國學整理社刊本。

4?影印宋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十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備要》,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注: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的注本最為人稱道,現為最通行版本。。。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阅读附答案解析及翻译 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麋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缙绅,亦见慕于众庶。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混淆,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涝、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夫岂特数子之贤哉,亦光武、明、章之遗化也!当是之时,苟有明君作而振之,则汉氏之祚犹未可量也。不幸承陵夷颓敝之余,重以桓、灵之昏虐:保养奸回,过于骨肉;殄灭忠良,甚于寇雠;积多士之愤,蓄四海之怒。于是何进召戎,董卓乘衅,袁绍之徒从而构难,遂使乘舆播越,宗庙丘墟,王室荡覆,烝民涂炭,大命陨绝,不可复救。然州郡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注】①遹:yù,遵循。②烝:zhēng,众多。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俗吏慢之慢:傲慢,不敬 B.乃能敦尚经术乃:却,竟然 C.上则有……之徒面引廷争引:揭发,检举 D.岂特数子之贤哉特:仅仅,只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用来说明教化是国家“急务”的一组是(3分) ①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②足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③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④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 ⑤加有大功于天下⑥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化是国家的紧要任务,风俗是天下的大事。只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明白重视教化、匡正风俗的益处和功效。 B.在群雄蜂起、天下大乱的背景下,汉光武帝却能凭一介平民之力,奋发起兵,恢复祖先的事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教化的作用。 C.孝和帝以后,贵戚专权,朝政的腐败。面对混乱局势,志士仁人坚守道义,勇于赴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证了东汉王朝不至倾覆。 D.虽然汉室衰徽,但如果有明君发奋振作,那么汉朝的福运仍然不可估量。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doc

本部网络版《资治通鉴》原文部分,主要参照光绪刻本《资治通鉴》影印件予以校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du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想约见他。韩非正好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就趁机写信呈给嬴政,劝说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而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是想说一说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略。您若真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您如果不能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不能令秦国确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邻国的国君前来

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诚的人。”嬴政读后,心中颇为喜悦,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李斯很崐忌妒韩非,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不啻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秦王政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又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不久,秦王政有些后悔,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戊寅),尽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 〔〖胡三省注〗《尔雅》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彊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是为岁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掩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是为岁阴。周纪分注“起著雍摄提格”,起戊寅也。“尽玄黓困敦”,尽壬子也。阏,读如字,《史记》作“焉”,于乾翻。著,陈如翻。雍,于容翻。黓,逸职翻。单阏,上音丹,又特连翻;下乌葛翻,又于连翻。牂,作郎翻。涒,吐魂翻。滩,吐丹翻。困敦,音顿。杜预《世族谱》曰周,黄帝之苗裔,姬姓。后稷之后,封于邰;及夏衰,稷子不窋窜于西戎。至十二代孙太王,避狄迁岐;至孙文王受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自武王至平王凡十三世,自平王至威烈王又十八世,自威烈王至赧王又五世。张守节曰因太王居周原,国号曰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 译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

“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注】①岁镇守斗:岁,木星;镇,土星;斗,星宿名。斗宿的分野在吴地(东晋占据吴地,吴即东晋)。《汉书·天文志》:“岁星所在,国不可伐。”下文“福德在吴”也是此意。 7.对下列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臣辑睦辑:和睦 B.以待其衅衅:罪过 C.吾虽未为令主令:敬辞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

《资治通鉴》阅读答案及译文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 景:像影子一样 B. 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 休:美善 C. 一物不备,则有阙焉阙:缺失 D. 宜时遣使厚遗答谢遗:丢失 解析:遗:赠送。 答案:D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董昭献计智慧的一组是(3分)() ①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②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③国家所当依仰也④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⑤将军兴义兵以诛暴⑥宜时遣使厚遗答谢 A.①③④B.②③⑤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

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

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练习及答案译文

四、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惧诸侯,安居而熄天下”。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10、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来:使……到来,招致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3分)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资治通鉴·宋记》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 原文: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警悟爱文义,而性轻易,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慧琳道人情好款密。尝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灵运,玄之孙也,性褊傲,不遵法度,朝廷但以文义处之,不以为有实用。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常怀愤邑。延之,含之曾孙也,嗜酒放纵。 徐羡之等恶义真与灵运等游,义真故吏范晏从容戒之,义真曰:?灵运空疏,延之隘薄,魏文帝所谓‘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者也;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耳。?于是羡之等以为运、延之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出灵运为永嘉太守,延之为始安太守。 义真至历阳,多所求索,执政每裁量不尽与。义真深怨之,数有不平之言,又表求还都。咨议参军庐江何尚之屡谏,不听。时羡之等已密谋废帝,而次立者应在义真;乃因义真与帝有隙,先奏列其罪恶,废为庶人,徙新安郡。前吉阳令堂邑张约之上疏曰: “庐陵王少蒙先皇优慈之遇长受陛下睦爱之恩故在心必言所怀必亮容犯臣子之道致招骄恣之愆。至于天姿夙成,实有卓然之美,宜在容养,录善掩瑕,训尽义方,进退以渐。今猥加剥辱,幽徙远郡,上伤陛下常棣之笃,下令远近然失图。臣伏思大宋开基造次,根条未繁,宜广树藩戚,敦睦以道。人谁无过,贵能自新;以武皇之爱子,陛下之懿弟,岂可以其一眚,长致沦弃哉!”书奏,以约之为梁州府参军,寻杀之。 徐羡之等以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乃召

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皆至建康,以废立之谋告之。 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沽卖;又与左右引船为乐,夕,游天渊池,即龙舟而寝。乙酉诘旦,道济引兵居前,羡之等继其后,入自云龙门;安泰等先诫宿卫,莫有御者。帝未兴,军士进杀二侍者,伤帝指,扶出东阁,收玺绶,群臣拜辞,卫送故太子宫。(节选自《资治通鉴·宋记》) 译文: 南豫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聪睿敏捷,喜爱文学,但是性情轻浮,常与太子左卫率谢灵运、员外常侍颜延之以及慧琳道人等情投意合,过从甚密。刘义真曾经说:“有朝一日我当上皇帝,就任命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慧琳道人为西豫州都督。”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性情傲慢偏激,不遵守法令及世俗的约束。当时朝廷只把他放在文学侍从之臣的位置上,却不认为他有从事实际工作的才干。而谢灵运却自认为他的才能应该参与朝廷机要,因而常常愤愤不平。颜延之是颜含的曾孙,喜爱饮酒,放荡不羁。 徐羡之等对刘义真与谢灵运的交游,十分厌恶。刘义真的旧部范晏曾婉言规劝刘义真,刘义真说:“谢灵运思想空疏不切实际,颜延之心胸狭窄,见识浅薄,正如魏文帝曹丕所说的‘古今文人,多不拘小节,呀!然而,我们凡人性情相投,不能像古人说的互相理解而忘了言语那样。”于是,徐羡之等认为谢灵运、颜延之挑拨是非,离间亲王与朝廷的关系,诽谤朝廷要臣,贬谢灵运为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始安太守。 刘义真来到历阳之后,不断向朝廷索要供应,掌权的朝臣每次都裁减,

《资治通鉴·公孙度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 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 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 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③彦方:王烈的字。 译文: 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 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人们从这件事上判断出他们二人的优劣。 邴原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才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管宁、邴原都以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对此感到不安。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他秘密地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 王烈有才能,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 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doc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序 (宋神宗)御制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 光日新①。《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 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 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 述者不能易此体也。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尝命龙图阁直学 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 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 意之所繇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 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 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

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 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 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畜:培养 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繇:原由 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 勒:编辑 D.以著联之志焉耳 著:完成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考之行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 原文: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

古诗资治通鉴翻译赏析

古诗资治通鉴翻译赏析 《资治通鉴》(Hity A A Mi)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2]《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3]),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

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起着雍敦牂,尽屠维协洽起柔兆执徐三月,尽强圉大荒落 起阏逢摄提格五月,尽柔兆执徐二月起玄黓困敦九月,尽阏逢摄提格四月起重光大渊献,尽玄黓困敦八月上章阉茂起着雍涒∷滩三月,尽屠维作噩起强圉协洽五月,尽着雍涒滩二月 起强圉协洽正月起旃蒙大荒落八月,尽柔兆敦牂起阏逢执徐二月,尽旃蒙大荒落七月起玄默摄提格,尽阏逢执徐正月起屠维大渊献,尽重光赤奋若起强圉作噩,尽着雍阉茂柔兆涒滩起阏逢敦牂二月,尽旃蒙协洽起玄黓执徐七月,尽阏逢敦牂闰正月起上章摄提格,尽玄黓执徐六月起强圉大渊献七月,尽屠维赤奋若起柔兆阉茂四月,尽强圉大渊献六月起旃蒙作噩十一月,尽柔兆阉茂三月起阏逢涒滩,尽旃蒙作噩十月昭阳协洽起屠维单阏十月,尽玄黓敦牂起强圉赤奋若七月,尽屠维单阏九月起昭阳作噩十二月,尽强圉赤奋若六月起重光协洽三月,尽昭阳作噩十一月起着雍执徐八月,尽重光协洽二月起强圉单阏,尽着雍执徐七月起阏逢困敦五月,尽柔兆摄提格 起昭阳大渊献二月,尽阏逢困敦闰月起玄黓阉茂,尽昭阳大渊献正月起上章涒滩,尽重光作噩起强圉大荒落,尽屠维协洽 起旃蒙单阏,尽柔兆执徐起玄黓困敦,尽阏逢摄提格起屠维作噩,尽重光大渊献起强圉协洽四月,尽着雍涒滩起阏逢执徐六月,尽强圉协洽三月起玄黓摄提格五月,尽阏逢执徐五月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原文及译文赏析 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湖,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 尚书左仆射权翼日:“昔纣为无道,三仁在朝,武王犹为之旋师。今晋虽微弱,未有大恶。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以臣观之,未可图也。”坚嘿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太子左卫率石越曰:“今岁镇守斗①,福德在吴。伐之,必有天殃。且彼据长江之险,民为之用,殆未可伐也!”坚曰:“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对曰:“三国之君皆淫虐无道,故敌国取之,易于拾遗。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案兵积谷,以待其衅。”于是群臣各言利害,久之不决。坚曰:“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吾当内断于心耳!” 群臣皆出,独留阳平公融,谓之曰:“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对曰:“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坚作色

曰:“汝亦如此,吾复何望!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为令主,亦非暗劣。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融泣曰:“晋未可灭,昭然甚明。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且臣之所忧,不止于此。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坚不听。于是朝臣进谏者众,坚曰:“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 (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注】①岁镇守斗:岁,木星;镇,土星;斗,星宿名。斗宿的分野在吴地(东晋占据吴地,吴即东晋)。《汉书·天文志》:“岁星所在,国不可伐。”下文“福德在吴”也是此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臣辑睦辑:和睦 B.以待其衅衅:罪过 C.吾虽未为令主令:敬辞 D.臣惧有不虞之变生子腹心肘掖虞:料想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吾欲自将以讨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B.武王犹为之旋师吾属今为之虏矣 C.愿陛下且按兵积谷犹且从师而问焉

全本全注全译《资治通鉴》豪华精装

《资治通鉴》(注释全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16开豪华精装 定价:3695.00元(全12卷) 优惠价:880元 《资治通鉴》不光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历史书,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权谋”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兵法”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心理学”书。 大家多看几遍《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司马温公能把中国一千多年的各色最强的人的“心理活动”推测得精确到了完美的境界!

《资治通鉴》:学会了如何才能“做人”,怎样才能活下去,怎样才能转败为胜。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五代灭亡,前后长达1362年的历史。全书294卷,共计300余万字。 [商品说明]:《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的却所见甚少,可谓“凤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

资治通鉴《范滂》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范滂》原文及翻译 原文: 滂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尝为清诏使,案察冀州,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守令臧污者,皆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会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尚书不能诘。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功曹,南阳太守成? 以岑旺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仇。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宦官教成弟子牢修上书,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曰:“今所案者,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不肯平署。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其辞所连及,太仆颍川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范滂之徒二百余人。或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范滂至狱,狱吏谓曰:“凡坐系者,皆祭皋陶。”滂曰:“皋陶,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陈蕃复上书极谏,帝讳其言切,托以蕃辟召非其人,策免之。 中常侍王甫就狱讯党人范滂等,皆三木囊头,暴于阶下,甫以次辩诘曰:“卿等更相拔举,迭为唇齿,其意如何?”滂曰:“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 '滂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译文: 范滂少年时磨砺清高,修治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佩服。曾做过清诏使,考察冀州政事,范滂登上车子,手执缰绳,大有澄清天下的志向。郡守、县令有贪污的,都闻风弃职;他所进奏检举的,没有不使众人信服的。时逢桓帝诏命三府掾属提出对地方官为政好坏得失的看法,反映民间疾苦。范滂进奏刺史、二千石官员、权贵和豪门之流的有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弹劾得太多,怀疑他有私人恩怨。范滂说:“臣下所举发的,如果不是贪赃枉法、奸恶残暴、深为民害的,岂容它来弄脏我的奏章!近日因为朝会时间迫促,所以先举发紧急的,其他没有查清楚的,正要再加以查实。我听说:农夫锄草,庄稼一定茂盛;忠臣除奸,王道因而清明。如果我有了二心,甘受诛杀。”尚书无法往下追问。 汝南太守宗资任用范滂为功曹,南阳太守成?任用岑?Y 为功曹,都倾心听从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褒扬好的,纠正错的,整顿郡政府。其中范滂尤为刚烈,疾恶如仇。范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④听听:争辩的样子。 译文: 王叔文一党中获罪贬官的人们,已经十年没有酌情迁官。有些怜惜他们的才华而打算逐渐提升他们的主持政务的官员,主张将他们全部传召到京城来,谏官们争着陈说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宪宗与武元衡也讨厌他们。三月,乙酉(十四日),宪宗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偏远各州的刺史,虽然官职提升了,所在地却更加遥远了。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适值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

资治通鉴阅读参考答案解析及翻译

资治通鉴阅读参考答案解析及翻译 (公元667)九月,(李)勣初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余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 (公元668)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然夙夜谨慎,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上深然其言。 丁卯,上祀南郊,告平高丽,以李勣为亚献。己巳,谒太庙。 (公元669)李勣寝疾,上及太子所赐药,勣则饵之;后辈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本日少愈,可共置酒为乐。”因而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束缚。我见房、杜①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余。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育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②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薨。上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辆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其姊尝病,勣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须鬓。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勣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元年、总章元年) [注]①房、杜:房玄龄、杜如晦。②挝:打。 4.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B.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C.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D.勣为将/有谋善断/与人议事/从善如流/克服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 5.以下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朝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写,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常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达到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