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繁荣

唐诗繁荣
唐诗繁荣

浅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学院:管理学院专业:财务管理(4)班姓名:陈然学号:20100544172

【摘要】中国本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楚辞”开山以来,中有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派鼎承,继以两晋南北朝大量文人诗作和乐府民歌丰富的创作实践,至唐而达高峰。有宋以降,无出其右。唐诗繁荣,不仅诗体完备,群星灿烂,而且涵咏万千,体情缜密,尽得山川之美,遍察世态之相。仅遗留诗作近五万首,

有名可考的诗人两干余人。唐诗繁荣,绝非偶然。

【关键字】唐诗繁荣文化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说明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突出的文学成就。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前面,冠以“唐”字,可见在唐代,诗歌在整个文学中占有的垄断地位,说明诗体文学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繁荣局面。

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是数量的丰富了。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二千二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但限于当时条件,唐代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二是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但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这样一些独具艺术风格、成就卓著、流传千古的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就是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三是诗歌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到了唐代,这些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四是诗歌的影响广泛。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质量高,体裁全,而且作家多,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至贫民百姓,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他们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给后人留下了独具特色无以伦比的艺术精品。

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这就说明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它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决定,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唐诗,它的繁荣,自然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密不可分。下面就唐诗繁荣的原因,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1、经济的繁荣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创作环境。

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使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尽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焕之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从而大发诗兴。

2、经济繁荣造成的国力强大,直接影响到唐诗的创作精神。

曾流行的一种观点是:称诗“必曰唐诗,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谓‘唐无古诗’,并谓‘唐中、晚且无诗也’”(《原诗·內篇上》)。这种观点由来已久,渊源颇长,它来源于明代前后七子的文艺创作与批评主张,他们认为“诗必盛唐”,并将之奉为创作楷模,而对于除此以外的诗歌,则不屑一顾了。

说到盛唐的诗歌,那就是“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理想”、“表现于不同题材、体裁中的开阔境界和昂扬的气象”。这无不与盛唐经济的繁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3、经济繁荣所造成之交通、旅游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诗歌内容的丰富和题材

范围的扩大。

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唐代城市空前繁荣。全国交通畅达,陆路以长安为中心,有5条干线通往各地,水路以扬州为中心,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系。“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挖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曰”。

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唐太宗一结束中原战乱,就着手边疆统一,他一方面采取和亲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一方面出兵漠北和西域,恢复了对漠北和西域的管理。唐高宗。武则天继续唐太宗的事业,加强对边疆的开发,在西域增设都护府。经过百年经营到唐玄宗时期,国家空前统一、民族空前团结。“于斯时也,烽火遂不惊,华戎同轨、西番君长越绳桥而竞款玉关,比狄酋渠捐毳幕而争趋雁塞。”唐极盛时期势力所及:东到海,西越巴尔喀什湖,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诗人地位的转移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

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

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

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

六、“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

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动乱事件,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历史悲剧。它终于成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之乱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上升阶段走向衰落阶段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安史之乱对一代唐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安史之乱,就不会有风格多样、数量繁多的唐代诗歌,安史之乱促进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安史之乱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愤怒出诗人”。社会的动乱,人们的灾难,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关心时局,关心人民的疾苦,安史之乱爆发后,这些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迅速增强,李白、杜甫等一批伟大诗人在安史之乱血与火搏斗的现实环境中崛起。唐代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生活遭遇与历史命运都是悲苦的。面对这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他们的生活态度大致出现三种类型:

其一是挺身而奔赴国难者,如杜甫、李白之辈。安史之乱激发了大批诗人的写作灵感,用诗歌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

其二是受安禄山伪署因失职而遭贬者。如王维因陷于贼服药装疯而降职问罪,储光羲因陷贼而贬官,李华因受伪署而后贬秦州司马。其诗其人,多有感伤忧郁失节之叹。

其三是因不受伪命或避乱而隐者,如苏源明因不受伪署而隐于小洞庭,庚光先因不受伪命而遁于山中,张彪因避安史之乱而将母隐于山中被杜甫诗称“张山人”。其诗其人多有伤世与避祸全身的隐逸之思。

2、诗歌境界的升华

诗是时代的宠儿,是诗人心灵世界的映照。安史之乱特定的时代,产生了特定的唐代诗歌,动乱而悲凄的时代,诗人痛楚而沉郁的笔调,增强了唐代的悲郁气氛与时代精神。总体而言,这个时代的唐诗以广泛反应社会现实、民生疾苦,诗人忧患意识、国家之思与诗歌艺术风格的沉郁顿挫为基本特色,这样就使初唐陈子昂提倡的“汉魏风骨”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而一代唐诗的思想境界因此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升华。

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杜甫、元结、顾况等诗人对黑暗现实做了痛苦的观察与冷静的思考,从而创作了大量揭露阶级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诗作。

七、唐代诗人批判继承,革新创造的精神是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

1、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

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从而造成光辉灿烂的成就的。另外,南北文风的融合与民族的创造力量也是唐诗繁荣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南北朝时,两个政权虽然相互对立,但文化与血液交流的激荡,一刻也不曾停止。到了唐代统一,南北文风,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风格,表现出民族强大的创造力量。

2、唐朝诗人的辛苦创造,是唐朝诗人批判继承、革新创造的精神为唐诗健康发展开拓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扫齐梁遗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诗人李白,一面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面学习楚辞,乐府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完成了诗歌革新的使命。他追求理想,要求自由的精神,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风格,为唐诗繁荣打开了局面。杜甫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批判又继承,既注意思想内容,又注意声律形式。杜诗以深刻的内容、沉郁雄浑、叙事严谨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王维、孟浩然歌颂山水田园的静谧,高适,岑参描绘边塞风光的雄奇。众多的流派,以各自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迎来了唐诗纷繁的局面。唐代杰出诗人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精神是唐诗繁荣的内在的原因。

此外,唐诗繁荣还与群众喜爱、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各类艺术发展相互影响有关。

总之,诗歌在唐朝得以繁荣,是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唐代诗人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产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唐诗是社会物质基础的综合产物;它的繁荣,代表着唐王朝社会各个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1]中国教育网 [2]《历史学习》2004年第10期 [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浅谈唐代诗歌繁荣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唐朝就是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唐朝上下三百多年历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巅峰。庞大的国力,开放的民意,海纳百川的胸襟,使唐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大帝国。而诗歌是承上启下,更是整个时代的写照,唐诗包罗万象,把唐朝的盛衰,人文,地理风貌都表达出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成就,而唐诗就是整个大唐帝国的精神文明载体。唐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思想与文化艺术完美结合,诞生了一大批独有风格,成就卓越的大诗人,在当时可谓人尽皆知,而唐诗的繁荣的原因却很多,归纳起来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国内外交流等都是分不开的。唐诗的繁荣给我们中华文明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更铸就了一个时代的灵魂。 浅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朝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朝代,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空前的高峰。而诗歌更是这个时代的写照。他给整个中华民族及世界都留下一比宝贵的财产。 纵观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在我们古代文学上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唐代诗歌却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这

种繁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之多。一个时代的文学是否繁荣,最直接就是表现在其数量上,清朝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就有两千两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多首。而不记名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唐朝国立虽然强盛,但也仅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上留下的文化财产不得不为之惊叹。二是诗歌艺术成就之高,无论是一份论文,一份报告,一件工艺品,有质有量才够优秀。唐代诗歌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让思想文化与艺术完美的结合。诞生了一大批独有风格,成就卓越的伟大诗人,而当时的诗歌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这也是其他朝代和世界上罕见的,这也成为唐诗历代无法超越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胜时期,其代表人物,作品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等。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很多,都堪称经典。《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而说起李白又不得不提起另一位大家—杜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这时期还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中唐有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刘禹锡《行枝词》,《浪淘沙》。韩愈《山石》,晚唐有小李杜,李商隐《无题》,杜牧《过华清宫》,《赤壁》,《泊秦淮》唐代的诗歌诗人真是不胜枚举。 为什么唐朝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和诗歌,为什么唐朝诗歌如此繁荣呢?关于唐朝诗歌繁荣说法很多,这就说明唐朝诗歌繁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今天我就浅谈一下我对唐朝诗歌之所以繁荣所产生

唐诗的繁荣和唐代历史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摘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关键词:唐诗唐朝历史 一: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唐代诗歌繁荣的时代原因和文学原因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

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

唐诗繁荣论文

唐 诗 研 究 课 论 文 学院:新联学院 班级: 姓名:杨跃南 学号:1209172034

浅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之作。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而这只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唐诗之所以在这时如此兴盛,这与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音乐,绘画,舞蹈等都对唐诗的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唐人的生活态度,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创作出的诗歌的水准。而唐代诗歌之所以流传之广缺少不了传唱者,他们使诗歌更多的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唐诗才能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才能历久弥新,在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唐诗;繁荣;统治者;文人;传播 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要缔造出这样顶级的文学样式并不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的,需要鼎盛的外部环境,而唐代正符合了这样的条件。正因为唐诗如此的成就,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专家去研究,唐诗研究队伍挤身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队伍中庞大的一支,对唐诗繁荣成因的研究便是基础,从中可反映出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精神对唐诗发展的影响,能更利于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唐代诗人的现实生活态度等。而且唐诗不仅仅是文学艺术,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千多年来,唐诗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并输注给后代诗人最丰富的精神养料,对今天新诗的创作与繁荣仍然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唐诗繁荣原因等问题,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我们要继承和研究唐诗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期望有一天再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 我国的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乐府诗,再到建安文学、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的古典诗歌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后世所考的唐诗大部分都收录在《全唐诗》,共计 900 卷,有二千二百二十九个诗人的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诗,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其中共收录了77位诗人共 311 首诗(也含唐诗三百首赏析),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 答案- 语文网 唐诗何以繁荣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

唐代历史和唐诗发展繁荣原因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国土面积达1251万平方千米(公元669年)。中唐后漠北、西域的领地相继失去,到晚唐时衰退到等同中国本土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区。 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赓和,友朋之赠处,与夫登临宴赏之即事感怀,劳人迁客之触物寓兴,一举托而于诗。虽穷达殊途,悲愉异境,而以言乎摅写性情,则其致一也。夫性情所寄,千载同符,安有运会之可区别。 (清)康熙《御制全唐诗序》唐代科举常年定期有下列科目: 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进士科;

唐进士科每年录取二三十人,少时只有10余人,甚至一二人,超过60人的仅四年,最多高宗咸亨四年(673)录取79人;唐代289年共录取进士6300余人;平均每年20余人;东部和南方的官吏取代了西北贵族,其文化底蕴更多南朝文化的特点。 科举之重(例): 薛元超是唐尚宗时的宰相,是一位位极人臣的事业成功者。临死的时候,他还跟别人说,我这一生有三大遗憾:第一,虽然做宰相,却不是进士出身;第二,老婆不是贵族出身;第三,不能参与编写国史。三大遗憾中,把不是由进士出身摆在第一位。学历的位置,在当时天下人的心目中可谓重矣。 唐代格律诗的成熟:格律诗起源于南齐,成熟于初唐,有“结构严谨、平仄有秩”的特点。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外部原因: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1、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唐太宗贞观 四年打败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附唐朝,唐朝成为东亚盟主。贞观八年打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余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发展,至天宝中达到顶点。 2、唐朝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丰富了文化的 内容。去华夷之防,容纳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这种一视华夷的思想,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直至玄宗朝,李华还说:“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从国家政权到生活方式,都体现了这种华夷如一的思想。 3、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融合,也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整个唐代,都在广泛接受外来文 化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饮食、衣着、乐舞,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唐人婚俗,也受到鲜卑族婚俗的影响。另外,唐代妇女有较高的地位,男女较为平等。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4、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1、)盛世为唐代士人提供的入仕途径增多。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提供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人有更多的途径,这也就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狭窄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寒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 (2、)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和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集于一身。 这种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尤其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5、多种多样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唐代不但创造了被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些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6、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创造了有利于文学繁荣的环境。 (1、)唐初设立史馆,修著贞观八史。八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修史经验,不久便有刘知几的《史通》出来,广泛地论述史学问题,反映了一种求实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与文学潮流发展同步。史学上的求实与文学上的求真,同是崇实思潮的产物。(2、)唐代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也影响到文学。唐人咏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189首。诗画的融通有很大发展。画论、诗论交融渗透、相互影响,绘画不仅成为诗的题材,也影响诗的艺术表现技巧。唐诗中色彩表现的丰富细腻,意境的画意,传神的技巧,都与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3、)音乐、舞蹈的繁荣,与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诗记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共200家。《全唐文》中有关音乐之作200篇。《全唐文》中涉及乐舞的就更多了。这些作品对乐声和舞容的精妙描写,充分说明唐代乐舞的高度繁荣,为唐诗表现领域的拓展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一、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还兴起了词和变文这两种文学形式。 (一)唐代的诗歌 诗歌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形式,唐诗可说达到了中国诗歌繁荣的顶峰。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表现为数量的丰富。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有唐一代所创作的诗歌总数,今天恐已难以做出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却为我们留下了唐诗繁荣的一个记录(1)。据康熙所撰《序》云,《全唐诗》收录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唐音癸鉴》),这个收录恐怕还不是最完备的。这是因为,在印刷术尚未流行的唐代,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方法,这样,有可能一些作品由于缺乏传播环境,很快就失传了。其次,由于唐代距今已千有余年,唐诗本身的流传过程中,很可能散佚很多。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白与杜甫的诗是“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李、杜这样的大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清修的《全唐诗》,在纂修时主要以季振宜的《唐诗》为底本,以胡振亨的《唐音统签》为校本。这两家虽对唐诗搜求颇勤,但限于当时条件,必然不能完备详尽。所以唐代的诗歌的总数远远不止于四万八千九百余首(2)。但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 2、艺术精湛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关于唐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讲述,这里仅举一个例子,略作说明。在《全唐诗》中,有一位诗人金昌绪,他只有一首小诗流传下来,可说是一位再小不过的诗人,但是他的这一首题为《春怨》的小诗,其艺术成就却令人叹服不已。“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们初读此诗时,不仅要疑惑,这位闺中少妇,何以要迁怒树上的黄莺鸟,从树上赶走它,不让它鸣叫?原来是黄莺的鸣叫声将她从梦中惊醒,那么她做的是什么梦呢?何以惊醒她便生气,到了末句,我们才明白,原来她做梦是要去辽西和丈夫相会,而黄莺的鸣叫,惊醒了她,使她不得在梦中与丈夫相会。短短二十字,把闺中思妇对丈夫的思恋痴情痴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不能不汉服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功力。全诗如剥茧抽丝,一层一层,渐次披露,可谓既引人入胜,又委婉曲折。由此可以看出唐人诗歌艺术的精湛。 3、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但是这些体裁并不是一开始就随同文学的产生而同时诞生的,它是随着诗歌本身的发展完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论科举制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繁荣昌盛的唐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辉煌璀璨的唐诗,究其繁荣原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科举制度在唐朝走向完备,在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录取标准的进士科备受国人青睐,这对于唐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科举,就是设科取士。封建朝廷按照不同的行政管理需要,规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使读书文人根据个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和志趣,分别选择一项科目进行考试,并通过考试而进入仕途。科举制度源于汉代的策试,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唐代科举以进士为重,明经次之。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科目。进士科以贴经、策论、诗赋为主,明经科由以贴经、经义、策论为主。其中贴经、经义,所要求的仅仅是记诵,决不允许有丝毫的独立思考与自由发挥。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考核科目,也就是说若想在进士科取胜必须要会作诗,作好诗。作诗既然成了士人的进身之阶,就必然大大促使他们将心血浇漓于诗的创作,必然促进讲究、推重诗歌的社会风气。诗赋与仕途利禄紧紧相连,这足以吸引士人毕其全部精力投身其中。因此,唐代学子把大量的时间、心思都花在背经和学做诗方面。流传至今的《全唐诗》将近五万篇,其中绝大多数就是应试、应制、应景、应酬的作品。 科举制还提高、巩固了文人的社会地位。随着进士身价的提高,进士们除了可以位极人臣外,在民间还享受到愈加豪华的待遇,形成了一系列宴集游赏的活动,如曲江宴、杏园探花宴、慈恩雁塔题名等等。这些光彩夺目、使得长安城万人空巷的活动对读书人尤其是庶族子弟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和动力,对整个社会而言也形成了对文学、文人崇尚艳羡的氛围。这种氛围渐渐滋长了奢侈浮华之风,新科进士们常常目空一切,连当朝权贵也敢于唐突,以至于从武则天后朝开始就陆续有要求改革进士考试,即减少空有声律对偶而与经义时务无关的文学考题的奏请。安史之乱后这种呼声更高了,代宗时,以杨倌为首的一批有名望的朝臣斥责举子们“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己物才,喧腾与当代”,并明确提出全面废止科举制,切断一般士人“投牒自举”的道路。这个谏议最终因翰林学士答复“进士行来已久,遽废之,恐失人业”而未行。科举与唐王朝兴衰的关系在此暂且不谈,在这一事件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点:一举子们用以显露夸耀的无非是文学才能,可见文学除了应付考试,对士子们的社交扬名有多重要。二经过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文取士的进士科已成为天下士子谋生的出路,也是统治者用以稳固大局、人心的手段,要想冒然改变而恢复汉代以人品经业为重的乡举里选是行不通的。 当然,这里还存在历史的积淀作用。汉代的察举制以儒学礼教为重,品藻人物重德,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儒学渐渐衰弱,一个“人的自觉”的时代到来了,一部《世说新语》展现了多少前所未有的自由奔放、自然率真、特立独行的个性,这些个性又与超群绝伦的文学才华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世人向往的群体,“文的自觉”的时代也随之诞生。 从此,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文彩彪炳都成为品鉴人物的重要标准。初盛唐的历代君主对文学、文士也都宠爱有加。这种深入人心的价值观、人才观要人为强行扭转是不可能的,所以,终唐之世以诗赋取士的进士科虽然遇到重重阻力,但最终还是延续了下去,并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骚客收入囊中。

唐诗的强盛的原因

唐诗繁荣原因重述 唐诗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影响之大,都标志着中国诗歌曾经走过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诗歌一体,古已有之,何以到唐代而独成大观?许多学人都试图对此做出解释。早在唐代人们就做出了各种解释。此后历代学者均有阐述,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们在描述唐代文学史时,都对唐诗繁荣的原因做出了分析。这些解释归纳起来有如下数端:经济的繁荣为诗人们提供了四处漫游的物质基础;皇帝的提倡开启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诗赋取士吸引了众多士子致力于诗艺探索,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诗人们敢于直抒胸怀;相关艺术的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滋养;佛教道教的兴盛促使诗人对人生和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前代诗人的各种创作试验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然而这些解释还不能令人感到满意,给人的感觉是“言虽多而不要其中”。这里可以提出这样一些疑问:前面所列各种条件,有许多不是唐代所独有,何以只有唐代诗歌出现了如此繁荣的局面?在众多因果关系当中,哪一种关系最为重要?可见这一问题还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一 要想揭示唐诗繁荣原因,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唐诗的繁荣?是诗歌活动本身,还是诗歌活动的结果?我们今天是通

过诗歌活动结果感受到唐诗繁荣的,但要想揭示唐诗繁荣的原因,则应该着眼于唐诗活动本身,看诗歌活动在唐人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看唐人对这一活动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其次要以系统的思维分析唐代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进而找到其间的因果关联。当我们考察诗歌活动功能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抒情言志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成功的显著标志,人际交往的常用工具,高尚生活的有效话语。这是朝廷重视诗歌活动,并推出一系列政策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价值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创作行为,而且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当时高尚的社会生活的元素。唐代全民崇尚诗歌的风气,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机制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的个体行为,而更多是群体行为,诗人的写作常常是在集会、酬唱当中完成的。他们在交流切磋中,相互认证,提高技艺。这就是唐代诗人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诗歌团体和流派的原因所在。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参与者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是诗人的行为,其中还有官方组织、歌者传唱、商人贩卖和教师传授,是他们共同促进了诗歌活动的繁荣。唐代诗歌活动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原因正在于此。 在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当中,参与者的作用最为关键。皇帝、诗人、歌者分别担负起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创作者、

谈谈唐代士人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谈谈唐代士人对唐诗繁荣的影响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而唐代诗歌的发展,更加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艺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唐代不到三百年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作品多达五万首,创造了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而且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家的出现,更为这艺术瑰宝嵌上了绚烂的光环。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这个繁荣文学背后隐藏的种种原因。大致形成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另一种是由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唐代文学的繁荣显而易见地是由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们应该思考的两者在唐诗发展历程中哪一个更直接、更重要?较之两者考虑,我的观点更侧重于内部因素,毕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内部诸多要素中,唐代士人在其间处于主导的地位,推动文学走向完善和发展。正如林庚在《唐诗综论》中提出的“诗赋的消长”、“绝句登上诗坛”、“边塞诗豪情”诗国高潮三标志说,更加明确地应验了唐代士人的“活水”作用。 唐代建立以后,统治者积极推行开明的政策,使唐代的经济盛极一时。国力的强大,使唐代士人普遍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抱负,他们强烈追求“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的理想,充满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形成一种“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的文学格调,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邑》)的豪迈情怀,表明了李白自视清高和不羁平凡的精神状态;杜甫的《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表现出其少有的宏图大志。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反映到文学上,促进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格调的提高----即“文学即人学”的真实体现。一种“蓬勃的朝气的青春的旋律”在“盛唐气息”的氛围下激情地演奏着。唐代统治者为扩大其统治基础,在用人方面取缔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新形式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大范围的实施,为唐代士人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活动天地和观念向导,提高了士人的建树功勋的幻想。他们积极入仕,通过明经、进士等常科的考试及其他制考获取官位。在科举考试中,诗赋是重要科目,士人为了取得地方官的贡举和朝廷的取录,不得不着眼于诗歌的创作,这样洪深博大的思想内容和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便融入其中,不仅提高了诗歌的数量,更推动了诗歌质量向高层次的发展。科举考试不注重门第,使出身寒微的士人加入作者之林,为唐诗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主体,同时这部分士人的创作,更大程度上扩展了上的题材和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士人大多是庶族出身的举子,诗歌成为他们入仕作官的捷径,以诗取士的制度对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的

唐诗兴盛的原因

补充参考资料:唐诗兴盛的原因 诗歌进入唐代,文质彬彬,蔚为大观。三百年间,诗家辈出,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辉耀千古的巨星之外,还有“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刘长卿、韦应物、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等数不清的璀璨的星星。可以说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僧尼。三百年间,名篇浩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万五千多首。诗歌反映生活面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技巧之纯熟,音律之严整和谐,达到前所未有,后人也难以攀越的高度。诗在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一个黄金的时代! 然而,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却没有一致的见解,虽争论不断,然难归于统一,其观点主要有下列数种。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诗人地位的转移。认为唐诗的内容之所以丰富,涉及到各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诗人的地位有了变化。唐以前的诗坛大部分掌握在君主贵族手中,而唐代诗人大多出自民间,他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对现实社会有深切的体验。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等,大都是从穷困或是从流浪中奋斗出来的。“唐代用科举考试,打破了过去几百年的门阀制度,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可以登上政治舞台。这不仅在政治上反映出进步性,同时在文学上也反映出进步性,这是一个文化普及的解放的新时代。从此被压迫的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文化上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于是文学的创作,就冲破了六朝贵族文学的束缚,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从君主贵族掌握的诗坛,转移到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手里,实在是使唐诗发达起来光辉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 二、统治阶级的提倡。刘大杰先生举太宗、高宗、武后、中宗及玄宗为例,说明唐统治者无不爱好文艺音乐,提倡风雅,尤其是在科举中,把诗歌的创作作为一项考试的内容,使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终南捷径”和“青年的必修科目”。这种大力的提倡,使诗歌的兴盛发达与普及成为“必然的现象”。 三、诗体进化的规律所致。六朝开始形成七言古诗和律、绝新体诗,在形式、音律和词藻各方面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诗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大显身手,“来完成诗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从而造成光辉灿烂的成就的。

第一章 唐诗繁荣的原因

第一章唐诗繁荣的原因 清代编辑的《全唐诗》收录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多家,这不失为唐诗繁荣的写照,但唐诗之所以能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居于显赫地位,主要原因不在数量之巨,而在质量之精。因而,应从质量着眼来审视唐诗的繁荣。 唐诗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唐诗不仅拥有一支声势浩大的作者队伍,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因而其“尖锐”的程度,是前代和后代都无与伦比的。无论是诗歌体制的完备,还是技巧的成熟,无论是意境的高远,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都已经达到殆难后继、不可逾越的地步。尤为可贵的是,唐代许多优秀诗人还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努力出以嘎嘎独造的艺术风貌,让人们听到自己独具音色的引吭高歌,而不愿随人作计,拾人余唾。正因为题材、风格和形式的多样化,唐诗不仅以其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给后人以感染,而且以其所显示的异彩纷 呈的艺术画面和审美情趣给后人以陶冶。 诗歌的高度繁荣局面,之所以出现在唐代,既有社会方面的外因可究,也有文学自身方面的 内因可寻: (一)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 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2)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 (3)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 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4)从总的方面,我们承认唐诗的繁荣是以经济的发达为基础的,但并不是说经济的发达直接、简单地导致诗歌的繁荣,我们并不否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唐诗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 平之间的不平衡。 (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会对唐诗直接发生影响,促致它的繁荣: 名目繁多的外来乐曲传入以后,需要配上歌词才能演唱于朝会庙堂和歌楼酒肆,这自然会刺激诗人创作的积极性,并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以适应入乐演唱的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一个辉煌耀眼的巅峰。唐代文学可谓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说,这说明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突出的文学成就。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前面,冠以“唐”字,可见在唐代,诗歌在整个文学中占有的垄断地位,说明诗体文学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繁荣局面。 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作品数量众多。一个时代文学的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当然是数量的丰富了。唐诗的繁荣也是如此。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二千二百余人,诗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但限于当时条件,唐代的诗人和诗作恐怕远远不止这些。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这样巨大的收获,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二是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唐诗之盛,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质量。唐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但诞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这样一些独具艺术风格、成就卓著、流传千古的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名篇佳句,就是唐诗的一般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三是诗歌体裁全面。古典诗歌的体裁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五、七、杂言、歌行、乐府、绝句等体制,到了唐代,这些诗歌形式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四是诗歌的影响广泛。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不仅诗歌的数量多,质量高,体裁全,而且作家多,诗人队伍的构成也很广泛,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至贫民百姓,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更重要的是这支队伍中名家辈出,巨匠迭现,他们不断将探求的视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未经开拓的领域,给后人留下了独具特色无以伦比的艺术精品。 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这就说明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它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决定,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作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唐诗,它的繁荣,自然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密不可分。下面就唐诗繁荣的原因,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清明的政治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是社会的命脉,一个社会的所有内容都不能脱离它的制约,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诗歌也一样。唐王朝是继隋初统一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采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调、府兵、科举等一系列的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生产、加强国家力量的措施,同时整顿吏治,改革政府机构,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

浅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浅谈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内容提要:唐代文学中名家辈出,名作多如过江之鲫,它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高峰。唐代特有社会环境、开明的政治举措、发达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等共同 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 关键词:唐代文学繁荣原因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那绵连不断的文学画卷中。唐代文学是最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繁荣之程度,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远,是令人感慨的。本文对唐代文学的繁荣及其原因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以期作引玉之谈。 〈一〉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了唐代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新局面。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代文学毫无疑义是唐代文学中最亮丽的奇葩。据《全唐诗》载,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诗歌近五万多首,诗人二千三百多位,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诗歌创作的高峰;在散文方面,由于韩愈、柳宗元为首发起的“变骈为散”的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出许多传记、游记、杂说等新型短篇散文;在小说方面,其传奇小说也发出了诱人的芬芳。像《李娃传》、《莺莺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都是广为人们传诵的作品。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为前代所没有的新兴的文学样式。如变文是唐代出现的一种通俗讲唱文学样式,是后代说唱文学的源头;词虽萌芽于隋,但到唐代时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出现了众多的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

整个唐代文学,文学题材广泛、文学样式推陈出新、作品风格争奇斗艳。唐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盛世,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盛世。①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我们经常说:唐朝是诗的王国,其实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文学的王国。在这王国里,群星灿烂,天才辈出;千古名篇,多之如过江之鲫。我们很容易的认为,这累累硕果,不是哪一方面就能促成的,而是许多力量聚合的结果。犹如树枝上鲜美的桃子,是需要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份和适宜的温度的。唐代文学的繁荣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社会原因 〈1〉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唐王朝建国之初,虽然满目苍痍,但唐太宗李世民历经图治、开疆拓土。于贞观四年打败了突厥,原属东突厥的各属国,归属唐朝。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遂取代势力强大的突厥而成为东亚盟主。唐朝势力之强大,延续一百馀年。至唐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高峰。天可汗的实际存在达百二十馀年之久。在萧条乱世时期,文学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体式可能会得以突出的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山水田园诗等等,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全面繁荣:文学创作的高潮、文学体式的推陈出新、文学理论的深入探索,需要稳定的、强盛的社会环境为文人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2〉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唐朝自建国之后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后来的宣宗中兴。

唐朝诗歌兴盛的原因

浅论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朝是广为认知的诗歌天堂,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关于唐诗繁盛的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总和起来, 就是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 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 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 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 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 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