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造_地球化学与成矿

区域构造_地球化学与成矿
区域构造_地球化学与成矿

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成矿是一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区域构造与区域地球化学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文中简略叙述了构造成矿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大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引发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对我国矿田构造研究的回顾,总结提出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路,同时对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上地幔元素丰度与成矿以及地球化学急变带与成矿等做了简要的讨论,认为岩石圈及地质体中一定含量的金属元素是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成矿尚需一定的地质作用对这些金属元素的浓集。关键词:区域构造;区域地球化学;成矿作用中图分类号:P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35(2003)01-01-07

矿床是地球物质高度分异演化的结果,是地球物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区域中影响成矿系统发生与保存的因素较多,诸如地层、岩浆岩、构造、流体、区域地球化学等,其中区域构造和区域地球化学是两个重要的因素。现就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的一些内容做摘要论述。

1 区城构造与成矿

构造不仅控制矿床形成,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矿床的破坏与保存。地质构造有不同

的级别和层次,从显微构造直到全球构造,它们影响成矿的范围,并且研究意义各不相同(表1)。

表1 成矿构造体系

T able 1 Ore -forming structural system

构造尺度成矿构造级别矿化单元研究应用目的微型构造显微成矿构造矿石、矿物选矿、冶炼中小型构造矿田矿床构造矿田、矿床、矿体找矿、勘探、采矿大型构造区域成矿构造成矿区(带)区域成矿与预测大地构造大区域成矿构造成矿域资源潜力评价全球构造

全球成矿构造

全球成矿域

全球成矿分析

1.1 构造成矿研究简史

人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构造与矿体的关系,据矿业参考文献记载,一些文明古国的古采矿坑,

大多数是沿着断层和裂隙延伸的,说明古代矿工已能利用断裂的产状作为探矿的标志。随着矿业开发和地球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构造的研究从对单个形态的几何学描述发展到对区域构造的

全方位、多尺度、多层次、多体制和多世代的综合解析[1],对构造与成矿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即从单一构造成矿→构造体系控矿→构造动力成矿→构造成矿动力学不断发展,从几何学研究向运动学、动力学研究,定性研究向半定量、定量研究,静态研究向动态研究转移。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内容如下所述。20~30年代

成矿带成矿区区域矿产分带

成矿形态产状的构造控制断裂、褶曲、节理等控矿成矿前、成矿后构造

收稿日期:2002-10-23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K 1-4-1-5);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200110200069)

作者简介:翟裕生,(1930),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专业,现任国际矿床成因学会矿田构造组主席。第26卷第1期2003年3月 地质调查与研究GE O LOGIC A L S URVEY AND RESE ARCH

V ol.26N o.1

Mar.2003

40~50年代地槽区成矿

地台区成矿

活化区成矿

 

各类矿床的构造特征

显微构造、岩组分析不同

导矿、配矿储矿构造(网络)

矿田构造课程

60~70年代区域构造与成矿

板块构造与成矿

构造体系控矿

多旋回构造与成矿

构造-岩浆-成矿带

动力成岩成矿

构造地球化学

 

80~90年代地体构造与成矿

大陆构造动力学与成矿

深部构造与成矿

深浅构造立交模型

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

地幔柱构造与成矿

构造研究与矿床成因研究相结合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

遥感、GIS、分形、实验模拟等

矿田构造三维制图

新的构造类型研究

成矿系统中的构造作用

1.2 大型构造与成矿

大型构造是相对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而言的,它通常是指规模达数百千米级(106~l08cm)的地质构造[2]。一般而言,大型构造不是一个单一的构造形迹,而是由与其拌生的或派生的一系列构造要素组合成的。常见的大型构造可按其所反映的地壳变形场分为五大类端元:即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伸展、收缩和走滑,反映垂向调整的隆升和沉降,其间可以有各种过渡或转化型式。与同类型的小型构造相比,大型构造不仅是地壳或岩石圈受力变形的产物,而且它的形成和演化控制着与其有关的沉积、岩浆、变质等作用。

大型构造如裂谷、推覆构造、剪切带构造等都是岩石圈动力作用的产物,有以下特征:

①大型构造是多种低次序构造的有机组合,是一套构造体系,而不是单一的构造形迹;②大型构造具有贯通性,它贯通不同的地质体和不同构造单元,并能汇总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构造于自身;③大型构造具有长期活动历史,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的性质、强度、方向等常有变化,造成内部结构的复杂性;④在大型构造的运动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能量,为其它的地质作用提供能源和动力;⑤大型构造能较大程度地改变地壳物质的状态(如重熔岩浆),并驱动物质作长距离的搬运;⑥大型构造能控制有关岩石建造的形成和分布。

大型构造的控矿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大型构造可为矿源场、中介场和储矿场的有机联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深源的含矿流体可以大断裂为通道而到达地壳浅表,并在该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裂隙中堆积成矿;②大型构造的长期性、脉动性和继承性,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反复叠加富集,使它们汇聚在同一有限空间,这种多重富集作用有利于形成超大型矿床;③一些矿床尤其是大型矿床,其形成需要巨大、稳定的热液对流系统,支持这种系统正常运转的巨大岩石裂隙网络带,只有在大型构造的热动力作用下才能形成,如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④大型构造因其贯通性而能连通位于不同深度和不同地质体内的不同类型的流体,并导致它们的混合,这有利于汇集成矿所需的矿质、挥发分和形成必要的地球化学障,因而有利于矿床的形成。

可见,大型构造在源(控制岩石建造的形成的分布)、运(连通、驱动含矿流体)、储(提供多样的成矿环境)等方面控制了矿床的产生。另外,其控矿作用还可表现为一些超大型矿床主要分布于一定的成矿构造环境中(表2),而同一构造环境对不同类型成矿系统的作用不同(表3)。

近年来,由于深部探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地球物理探测、地幔岩包体研究和区域地球化学以及一些碰撞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有关壳幔组成和结构的丰富信息,相应地促进了对深部构造、深部作用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地幔柱与成矿,岩石圈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突变带对成矿区带的制约等观点,并有将岩石圈演化、构造—岩浆活动、元素转移与成矿作用从宏观上与动力学过程联接起来的研究趋势。

2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26卷

表2 中国及世界主要矿床的构造成矿环境

T able2 T ectonic ore-forming environment of the m ain ore deposits both in China and the w orld

中国主要矿床的成矿构造类型全球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构造类型

序号成矿构造环境矿床数百分比序号成矿构造环境矿床数百分比1裂谷、裂陷槽2128.81活动陆缘构造-岩浆带2119.6 2古陆内部及边缘深断裂8112裂谷类构造及同生断层1917.8 3古陆绿岩系韧性剪切带8113大陆内部及边缘的深断裂109.4 4陆内断褶—岩浆复合构造带8114大陆边缘海盒及陆架斜坡带109.4 5活动陆缘构造—岩浆带79.65大陆内部及边缘沉积盆地98.4 6大陆边缘海域及陆架斜坡带68.26稳定古陆上风化壳构造98.4 7陆壳花岗岩穹窿5 6.87陆相火山岩带的火山机构98.4 8陆相火山岩带的火山机构5 6.88陆内花岗岩穹窿7 6.5 9陆内和陆缘沉积盆地3 4.19前寒武纪古陆不整合面5 4.7 10陆壳浅层脆性变形构造带2 2.710古陆绿岩带韧性剪切带4 3.7

11稳定海岸带4 3.7总计73个总计108个100%

表3 主要控矿构造类型的成矿控制

T able3 Main tectonic types and the ore-controlling results

序号控矿构造类型123

1裂谷类伸展构造及同生断裂●●●

2活动陆缘构造—岩浆带(含火山岛狐带)●-●

3大陆内部及边缘有岩浆活动的深断裂●-●

4大陆边缘海盆及陆架斜坡带?●?

5大陆及边缘的大型沉积盆地?●?

6陆相火山岩带的大型火山(次火山)机构●-●

7古陆绿岩带的韧性剪切带--●

8陆壳花岗岩穹窿构造●-●

9陆内断褶-岩浆复合构造带●-●

10陆壳浅层脆性变形构造带?●●

11变质核杂岩及剥离断层-●-

12稳定古陆块上风化壳构造?-●

1.熔浆成矿系统;

2.流体聚敛成矿系统;

3.改造成矿系统;●.主要;-.次要;?.情况不明或不起作用

1.3 构造体动力学体制转换与成矿

不同环境、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成矿参数的临界转换,常是很多矿床形成的基本条件,对很多矿床的成矿条件和作用过程的研究[2、3]显示,在制约成矿临界转换的多种参数中,构造应力场的转换可能起着根本的作用。这是因为,构造不仅仅是局部的控矿因素,它还能从大区域上控制或影响各类地质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流体作用、变质作用……)。构造动力转换也常能诱发突发地质事件(火山爆发、构造地震、流体沸腾与喷溢、流体混合等突(灾)变作用、能量释放、矿质与流体非常规运动、多组分和多过程耦合等),而这些突发事件又能构成有利成矿的环境和条件。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表现为不同环境和不同尺度,显示出自相似性。①全球尺度的构造体制转换:古陆开合-散聚是构造体制转换的一种形式,据M.E.Barley统计[4],古大陆汇合的末期到裂解初期这个转换时期(距今2000Ma~1800Ma、1000Ma~800Ma、400Ma ~300Ma)是大陆上成矿的高峰朋。②区域尺度的构造体制转换:典型的例子如侏罗纪与白垩纪时华北陆块发生构造体制转换,即由NWW~SEE 挤压转为NE~SW向挤压,并随之产生岩浆活动并伴随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如胶东地区金矿)。③矿田-矿床尺度的构造转换:如含矿剪切带中张剪断裂发生时的矿石堆积,含矿褶皱,如背斜脊部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换时段,因虹吸作用导致的矿液注入与矿质堆积等。④露头尺度的构造转换:

3

第1期 翟裕生: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

岩层内部的引张裂隙发生时,溶有岩层自身物质的流体迅速进入裂隙中,并沉淀出过饱和物质形成小型脉体(阿尔卑斯型脉)。例如石英砂岩层中的水晶脉,碳酸盐岩层中的冰洲石脉。较大尺度的构造体系中包含有多种次一级的构造。在构造动力体制的临界转换过程中,有时大尺度构造的整体动力性质与次级构造的局部动力性质不一致,这种局部的异常经常能构成矿床形成的有利条件。

在拉张构造场如裂谷中,其内封闭或半封闭的次级盆地可构成有利的成矿场所,

形成SE DEX

(沉积喷流)

型矿床或VMS (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

型矿床的堆积,例如,南秦岭中泥盆世西成碳酸盐岩台地中的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就位于该盆地西侧的次级洼地中[5]。

再从更大尺度看,在大洋板块向大陆俯冲带的挤压构造动力环境下,由于局部应力场转换,由陡倾斜板片和缓平板片间裂开造成的板片窗(slab window ),是一种局部的剪张构造,沿此断裂通道有深部岩浆向上侵位,并可能构成相应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图1)[6]。

图1 板块俯冲挤压中局部引张部位与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据K errich R 2000)

Fig.1 The local extention p arts in the plate subduction and m agm atic hydrotherm al ore -forming system

1.4 我国的矿田构造研究

矿田构造是指在矿田范围内,控制各矿床的形成、改造和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总和。矿田构造是矿床形成、分布、改造、破坏、保存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矿山环境质量评价的—个重要指标。矿田构造研究是找矿勘探和矿山地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濒危矿山探边摸底扩大储量的一线希望,也是构造地质学和矿床学发展的一个源泉。

我国的矿田构造研究开展较晚。解放前,老一辈地质学家曾对赣南钨矿、东川铜矿、贵州汞矿、招远金矿等做过构造方面研究,而专门矿田构造研究,则是从50~60年代开始起步,逐步积累资料,探索研究方法;60~80年代,广泛展开研究,初建矿田构造学科,近10多年来则采用多学科综合手段,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并逐步形成了一些研究特色[7]。在运用矿田构造学指导找矿方面,60~70年代间在南岭钨锡矿、湘西黔东汞矿、豫西多金属矿、粤北铀矿等方面都有良好效果;80~90年代,在发现山东焦家金矿属于构造蚀变岩型以后,明确认识到韧性剪切带与金矿的密切关系,结合

化探成果,又在广东河台、海南戈枕,礼臼金山、辽宁排山楼等多处发现受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8],促进了我国金矿找矿工作的发展。1.5 成矿构造研究思路

由矿床矿田构造→区域构造大型构造→全球成矿构造,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整体到局部的逐步实践和反复认识过程。矿床、矿田构造研究以具体事物为主,大地构造控矿和全球构造控矿研究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更明显。两方面的研究是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从研究内容看,由单个构造控矿→综合构造控矿→构造成矿

研究(构造地球化学为基础)→成矿构造动力学研究,应处理好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矿床常出现在几种基本控矿因素耦合(一起出现)的部位:①矿源区(成矿物质基础);②构造、流体、热能及物理化学空间等促成矿质汇聚的多种要素。因此,成矿构造与区域地球化学、地质流体研究相结合将是正确的方向。

从构造成矿作用看,边缘成矿、界面成矿、交会成矿、转变成矿是几种基本的成矿机制[9]。之

4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26卷

所以在这些局部的时空域中有利于成矿,原因是:在这些特定构造部位,①有利于基本控矿因素的同时出现和耦合作用;②有利于实现各种控矿参量由渐变到突变的转换,从而导致原有物理化学平衡态的失稳,促使成矿物质的大量堆积。

将构造成矿与构造破矿研究相结合。矿床形成后,在以后的地质演化中能否保存以及保存在何处,取决于多种因素,

但主要是受构造运动控制的。从历史演化观出发,将矿床的形成、变化

、破坏或保存、产出现状作为“一条龙”来综合研究,有利于建立起对矿床“来龙去脉”的历史性认识,以具体帮助预测和勘查工作。

2 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

区域地球化学专门研究一个区域中化学元素

的丰度、分布和分配状态,该区域地质演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活动历史以及区域地球化学系统的成分、作用与演化。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涉及成矿的根本前提———物质基础,即成矿物质的来源、输运和浓集机制以及成矿环境等问题。因此,区域地球化学是区域成矿学研究的基础内容。2.1 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

地球化学块体的概念是由地球化学省发展而

来的。地球化学省被定义为在地壳的一个较大片段内,化学组分与地壳的平均值有显著的不同[10]。可以认为地球化学省是地壳中的地球化学异常区,而这种异常区有大有小,从局部异常到区域异常直至地球化学洲,可以构成一个套合的地球化学模式(表4)。为了表述这种具有立体结构和多层套合的大规模地球化学模式,谢学锦院士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G eochemical blocks )的概念[11],用以概括地球化学省以上规模的所有地球化学模式。地球化学块体是指地壳上具有元素高含量的巨大异常体。

表4 地球化学模式分类

T able 4 Types of the geochemical p atterns 规模(km 2)

地球化学模式G eochemical patterns

<100局部异常local anomaly 100~1000区域异常Regional anomaly 1000~10000

地球化学省

G eochemical province

10000~100000

地球化学块体

G eochemical block

100000~1000000

地球化学巨省

G eochemical magaprovince

>1000000

地球化学域

G eochemical domain

地球化学洲

G eochemical continent

图2 从地球化学场到成矿的过程

Fig.2 The process from the geochemical b ackground to the ore form ation

地球化学块体对成矿作用的控制是很明显的,如华南地区的钨锡矿与胶东地区的金矿。地

5

第1期 翟裕生: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

球化学块体可为成矿作用提供丰富的成矿物质,但物源只是成矿的一个基础,矿床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过程。像胶东金矿富集区的形成就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12]:①太古宙—元古宙绿岩带产生、形成———金的矿源系统雏形;②古生代陆核隆升,构造环境稳定———金成矿作用间歇;③中生代绿岩带强烈活化-改造———构造成岩成矿;④新生代构造继承性活动动———后期构造破矿作用。从地球化学块体到矿床的一般演变路径如图2所示。

2.2 上地幔元素丰度与成矿

研究表明,上地幔元素丰度对成矿有一定的专属性。张本仁等[13]对东秦岭范围内的华北地台南缘和扬子地台北缘地壳及上地幔元素丰度(表5)研究表明:华北地台南缘幔壳相对富M o、Pb、Z n、Au而贫Cu。该区正是超大型的斑岩型M o矿带和我国的重要Au矿带之一,但具有规模的Cu矿迄今尚无发现。扬子地台北缘上地幔以明显富Cu、Pb,略富Z n和M o为特征,应为Cu、Pb、(Z n)、(M o)地球化学省,在基本上属于扬子地台大陆边缘的南秦岭就成为重要的海底热卤水同生沉积-变质成因层控型Pb、Z n矿带,同时在长江中、下游扬子地台北缘也形成我国重要的Cu矿带。湘南的壳、幔均富W,而湘南正是华南重要的W、Sn成矿省的组成部分。

表5 中国某些区域地壳上地幔某些元素丰度(10-6)

T able5 Some element abund ance of the upper m antle in some places of china

构造单元结构层Cu Pb Zn M o W Au3Ag As Sb

华北南苑上地壳162458 1.30.570.60.070.820.43下地壳201655 1.70.470.40.080.350.4上地幔12779 1.30.3 2.6---

北秦岭上地壳2539610.60.70.80.10 2.30.6地壳3030640.60.6 1.00.09 4.10.7

南秦岭上地壳2320620.70.8 1.30.08 5.60.9地壳3118630.70.6 1.10.07 4.70.7

扬子北缘上地壳2120560.580.580.70.07 1.50.12下地壳716600.680.340.70.07 1.50.12上地幔601566 1.100.060.72---

湘南

地壳332675 1.18 1.43-0.06- 1.18上地幔27 3.5440.1070.82----

全球

地壳758080 1.00 1.0 3.00.08 1.00.2上地幔4021600.60.3 5.00.060.90.1

注:Au的单位为10-9;据张本仁等,1994[13]

2.3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成矿

铅同位素在不同块体的地壳与地幔间的差异较大,朱炳泉等通过铅同位素填图,应用三个铅同位素206Pb、207Pb、208Pb与204Pb的比值,将其综合矢量反映在三维空间,以此区分出不同块体间的地球化学边界[14]。地球化学边界对超大型矿床与矿床密集区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特别是地球化学急变带的转折端一般都有超大型矿床出现。华北块体与扬子南缘地球化学边界分布了多个超大型矿床(包括金川铜镍矿、小秦岭金矿、金堆城—栾川钼矿、西和—成县矿带的厂坝铅锌矿、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带等大型-超大型矿床)。因此,地球化学急变带位置的详细确定对寻找超大型矿床的战略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区域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成矿能力

成矿的基本因素有二:①金属元素在岩石圈和含矿地质体(岩浆、热液、矿源层等)中的原始浓度;②各种地质作用及富于其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浓集金属元素的能力和效率。其中①为必要条件,②为充分条件。

主要成矿机制:①多期地质、地球化学作用,造成成矿元素的多次浓集;②成矿参量耦合很好,有很强的成矿能力。

元素丰度制约:①高丰度元素如Si、Al、Fe、Mg 等只需1~2个地质—地球化学过程;②低丰度元素如贵金属、稀有、有色金属等则需要多个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反复浓集。

元素丰度、成矿强度、成矿期次三者耦和的区域应是大矿富矿形成的理想地区。

区域成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较多,

6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26卷

除以上介绍的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球化学外,还包括区域岩石圈结构和演化、区域岩石建造、区域地质流体等诸多因素,详细内容请参阅《区域成矿学》〔9〕

有关内容。参考文献

[1]宋鸿林1五十年来中国小型构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质

论评,2002,48(2):158-167.

[2]翟裕生,张湖,宋鸿林,等.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M].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7,1-180.

[3]翟裕生,林新多.矿田构造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214.

[4]Barley M E ,G roves D L.Supercontinent cyc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l deposits through time[J ].G eology ,1992,20:291-294.[5]王集磊,何伯西,李健中,等.中国秦岭型Pb -Zn 矿床[M].北

京:地质出版社,1996,69-77.

[6]K errick R.The characteristics origins and dynamic setting of supergiant

g old metallogenic provinces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supple 2ment ,2000,(4):1-81.

[7]翟裕生.成矿构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质论评,2002,48

(2):140-146.

[8]韦永福,吕英杰.中国金矿床[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9]翟裕生,邓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

[10]R ose A W ,Hawkes H E ,W ebb J S.G eochemistry in M ineral Explo 2

ration [M].New Y ork :Academic Press ,1979,657.

[11]谢学锦,向运川.巨型矿床的地球化学预测方法[A ].谢学

锦,邵跃,王学求.走向21世纪矿产勘查地球化学[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61-91.

[12]邓军,翟裕生,杨立强.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动力学———以胶

东盐矿集中区为例[J ].地学前缘,1999,6(2):315-323.

[13]张本仁,骆庭川,高山.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

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1-446.

[14]朱炳泉.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急变带[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

R esional Structure and R egional G eochemistry and Metallogeny

ZH AI Y u -sheng

(School o 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 sity o f G eoscience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Ore formation is one of com plex geological processes.Region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geochemistry are tw o basic ore -controlling factors.In the paper ,a brief history of structural ore -formation is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scopic structures and metallogeny is discussed.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 trans formation of structural tectonic systems is one of the m ost im portant mechanism ,which can induce the occurrence of ore -formation.Als 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gional geochemical blocks and metallogeny ,and between abundant of elements in upper man 2tle and metallogeny ,and between geochemical steep zone and metallogeny are curtly discussed.The metallic elements with certain abundance in lithosphere and geological bodies are the precondition of ore -formation ,while metallogeny need s ome special geological processes to concentrate the metallic elements further.K ey w ords :regional structure ;regional geochemistry ;ore -forming process

7

第1期 翟裕生: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绪论 (1)大地构造研究内容及基本思想 狭义(传统)概念:研究地壳构造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侧重构造特征和构造发展史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地质历史分析法为主,涉及范围限于地壳(表面)和大陆. 概念(广义):研究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学、动力学的科学。大地构造学的广义概念摆脱了单纯的构造发展历史分析(狭义),以地球动力学作为立论基础,研究方法注意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的结合;同时注意了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下的构造运动与地质(沉积、岩浆、变质、变形等)作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全球)、更深(岩石圈)。 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固体岩石圈(构造)的各种构造(广义)类型、特征 研究内容:地壳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重塑各构造单元大地构造性质及发展历史;划分不同岩石圈构造类型。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阐明一个地区(单元)乃至全球构造运动规律、成因、地球起源与演化,天体演化与成因等。 实践意义——矿产资源形成及分布规律、地震预报、区域稳定性评价等。 (2)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地质历史分析法(又叫历史-构造比较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的特点。 1.沉积岩相、建造分析沉积岩占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大部分。地层发育、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恢复古地理面貌、古气候、隆起、拗陷、地壳沉降幅度与速度、构造状况以及演化历史。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环境)、性质和演化,相应的方法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相应的学科称之为历史大地构造学构造沉积作用与构造-沉积组合(沉积建造) 研究思路:沉积组合→古构造环境→大地构造作用 构造-沉积作用(容纳沉积物的堆积地都是构造变动的产物)沉积作用的内因是沉积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制约;外部控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大地构造,大地构造的升降运动造成海平面的升降,使沉积岩相、厚度、层序和岩性方面呈现出构造作用痕迹来。 1) 岩相(单一岩性组合,反映某种沉积环境) 岩相的更替是地壳拗陷和隆起的一种表现,隆-拗造成某种沉积环境的变迁,从而导致同一地区的岩相发生改变。 岩相本身只与拗陷速度有关,与拗陷幅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拗陷速度对相带宽度具有控制作用: x=h/s (h:剥蚀区上升速度,s:沉降区沉降速度)拗隆速度(s、h)越快,宽度(x)越小,反之亦然。

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综述

第14卷第4期1999年8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 CE I N EA R TH SC IEN CES V o l.14 N o.4 A ug.,1999 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综述Ξ 倪师军,滕彦国,张成江,吴香尧 (成都理工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 要: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是近年来流体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通过流体来源示踪、运移示踪和定位示踪可以追溯流体活动的全过程,对恢复流体活动历史、演化历程具有积极意义。对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对人们常用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包裹体地球化学示踪及气体地球化学示踪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 键 词:成矿流体;流体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示踪 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8166(1999)0420346207 地球化学示踪研究是查明元素、矿物等在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的来源、演化及其最终发展状态,是揭示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和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是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通过流体来源示踪、运移示踪和定位可以追溯流体活动的全过程,对恢复流体活动的历史、演化历程具有积极意义。 1 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由于同一元素不同同位素的原子质量不同,其热力学性质有微小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同位素组成在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中发生变化,引起同位素分馏,包括热力学平衡分馏和动力学分馏2种类型〔1〕。 经过长期的分异、分馏、衰变演化,地球不同层圈、不同地质单元具有明显不同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因此可以根据同位素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性质示踪成岩、成矿物质的来源、推断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另外还可以根据同位素分馏规律和矿物的同位素组成,示踪矿物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和演化过程〔1〕。用稳定同位素数据来定量地说明成矿介质水和其他物质的来源,开始于60年代初期〔2〕,作为独特的示踪剂和形成条件的指标,稳定同位素组成已广泛地应用于陨石、月岩、地球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大气、生物、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地热水及各种矿床的研究,成为解决许多重大地质地球化学问题的强大武器〔3〕。在应用稳定同位素研究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源、运、储)的同时,人们也不断地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来定量、半定量地研究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即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示踪和地球化学作用发生的年代问题。同位素分析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R e2O s、L u2H f、L a2B a2Ce等方法的建立〔4〕,使同位素示踪技术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111 氢、氧同位素示踪 利用氢、氧同位素示踪成矿溶液的来源,是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之一〔1〕。由于不同来源的流体具有不同特征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因此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成为判断成矿流体来源的重要依据,如卢武长①、魏菊英〔5〕 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矿流体定位的地球化学界面及地学核技术追踪方法研究”(编号:49873020)、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矿床(体)快速追踪的地球化学新方法、新技术”(编号:962914203202)和国土资源部百名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倪师军,男,1957年4月出生,教授,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1998208210;修改稿:1999204213。 ①卢武长1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1成都地质学院内部出版,19861116~1451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2009年6月J une,2009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 第28卷 第3期 28(3):381~383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民主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东邻越南,东北连老挝,北及西北与泰国为界,西南临泰国湾,面积为181035km2。柬埔寨地势呈北高南低,其西部和北部为山地,海拔1000m左右;东北部为高原,海拔100~500m;中部和南部为平原,海拔小于100m。高原占29%,平原占46%,山地仅占25%。全国海岸线长460 km,曲折多岬角,并有大、小岛屿43个,其中以戈公岛最大。最大河流湄公河由老挝流入,并自北向南横穿全国,其主要支流有洞里萨河、桑河、公河、斯雷博河等。西部北西走向的洞里萨湖是柬埔寨的最大湖泊,其支流与湄公河相通。柬埔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分旱季(11月至次年2月)、热季(3月至4月)和雨季(5月至10月)3个季节。全年平均气温29℃。年降水量约2000mm。柬埔寨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森林和丛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5%。工业以轻工、纺织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基本上以金边为中心向全国幅射,有金边至泰国曼谷(境内长385km)和金边至磅逊(长270km)2条铁路;金边至各重要城镇均有公路相连;水运以湄公河、洞里萨河以及洞里萨湖为主,通往沿河各地;磅逊港为重要海港,可停巨轮,与世界各大港口相通。 早在1882年,就有法国地质学家在柬埔寨进行过地质工作,1898年东印度支那地质调查局建立后,以法国为主的地质学家在柬埔寨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火山岩和矿产等方面的工作,并编制了1∶200万印度支那地质图以及有关论著。1950年,独立后的柬埔寨成立了国家地质调查局,领导全国地质工作。中国地质队曾在1960~1962年对北部罗文真、马德望等地进行了矿产勘查,1966~1970年与法国地质学家合作在全国开展了普查找矿工作,并在1972~1973年出版了14幅1∶20万地质图与矿产图(附有说明书),同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国1∶100万矿产资源图及其说明书的编制。20世纪80年代初,越南地质学家以项目合作名义与其他国家地质学家一起对印支半岛三国开展了区域性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于1991年发表了1∶100万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地质图及《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地质学》,这是该区最新、最全面的地质资料。目前,柬埔寨地质矿产部门正致力于对国家重建中所需的矿产资源进行潜在价值评估,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开展油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查。 柬埔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欧亚大陆范畴,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中、新生代构造对其影响较大。柬埔寨地层出露较全,以中、新生界最发育,而上、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不但出露较少,且十分零散。前寒武系主要分布于东北部边境附近,以黑云母堇青石片麻岩、混合岩和片岩为主,在西北部拜林地区亦有小面积出露,主要为石英斜长片麻岩和混合岩。这套高级变质岩系目前没有确切的年代数据,暂归属于元古宇。下古生界散布于西北部腊塔纳基里省和上丁省、西部的拜林和南部的贡布、菩萨等地,以石英岩、云母片岩、泥质板岩和斑点板岩为主,只在上丁省找到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其他地区均无年代依据,但与印支地区对比,这套地层应属于寒武系—奥陶系,缺失志留系。上古生界出露面积比下古生界略广,泥盆系主要为板岩、燧石板岩、砂岩、泥灰岩和硅质板岩等,仅在顶部有少量灰岩,主要分布在拜林至贡布、上丁至桔井等地,呈不连续分布,确切厚度不详,并与上覆的下石炭统灰岩呈角度不整合。中、上石炭统一般与下石炭统呈连续沉积,以灰色2黑色含纺锤虫化石的碳酸盐岩为主,岩性比较稳定,局部具重结晶现象,最大厚度达数百米。二叠系主要于诗梳凤、菩萨至贡布一带,以白色、米灰色较纯灰岩为主,夹页岩、泥灰岩和泥质粗砂岩等,其中各种鲕粒和生物碎屑特别丰富,厚度较大,达500~600m,据生物化石判断应归属于中2晚二叠世。三叠系虽分布较广,但岩相变化大,西部由海陆交互相的灰色和绿色角砾岩、砂岩、泥岩与流纹质凝灰岩互层组成,最大厚度可达1000m。东部为海相绿色砂质页岩、钙质砂岩、泥灰岩,富含植物化石,厚数百米。北部以黑色、灰色砂岩、页岩为主,夹煤层,厚百余米。而中东部局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则由流纹岩、或英安岩及其凝灰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在岩石成因和成矿作用中的应用演示教学

关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读书报告 (021111班2011100---- ---) 一微量元素基本概念 微量元素(minor elements)依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盖斯特(Gast, 1968)定义微量元素“不作作系内任何相主要组份存的非化学计量的分散元素”。按此定义微量元素是相对的,在一个体系中为微量元素,而在另一个体系中可能为常量元素。有人从热力学角度来定义微量元素:在研究的对象中元素的其含量低到可可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来描述其行为,则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一般的,将地壳中除O、Si、Al、Fe、Ca、Mg、Na、K、Ti 等9种元素(它们的总重量丰度占99%左右)以外的其它元素统称为微量元素,它们在岩石或矿物中的含量一般在1%或0.1%以下,含量单位常以10-6或10-9表示。 开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解和查明微量元素在陨石、地球及其各层圈以及各类地质体中的分布、丰度及其规律,而后认识到微量元素作为一种示踪剂或指示剂,研究成岩成矿作用,如岩石类型划分,原岩恢复、成岩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物理化学条件微量元素的特殊的地球化学性质,同时可以利用热力学的有关理论,建立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型,对成岩和成矿的熔融和结晶作用过程进行定量理论计算,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有自己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在地球化学中最大量和最主要的应用集中表现为:利用微量元素的组成、相互关系等特征作为各类岩石、矿石的成因类型的“指纹元素”,并进一步利用微量元素来探讨和指示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二微量元素在成岩过程中的化学示踪作用 1.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和组合关系图解 在将微量元素资料用于地球化学问题研究时,常将两个元素的关系、或将两个元素比值的关系、或两组元素和比值的关系进行对比,可统称为微量元素对,或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一般说来,微量元素对常常是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如Nb/Ta,Zr/Hf,Sr/Ba,Th/U,Cr/Ni,Cl/Br等,也可以其中一个是主元素,另一个是与其他化性质相似的微量元素,如K/Rb,Mg/Li,Ca/Sr,Fe/V,Al/Ga,S/Se等。前述各单个稀土元素比值(如La/Ce)也常用作元素对。 应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元素对。如研究岩浆形成机制和过程鉴别要选择分配性质相同或相反的元素对,如Ba/Nb,Nb/Th,以及Ce-Ni,Cr-Ta等。要讨论氧化、还原状态,要选择变价元素对,如Fe2+/Fe3+,V3+/V5+,Eu2+/Eu3+,以及Mn/Mg等。要研究岩体剥蚀深度,要选择元素浓度随深变而增减的,如Li/Sc,Rb/Bi,Sb/Bi等。而要进行变质岩原岩恢复,则需选择对变质作用较稳定的元素,如Zr/Ti,Zr/Ni,Cr/Ti,Zr/Mg等等。有时为了

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

(一)摘自《论层间滑动断层及其控矿作用》 沈远超 1、层间滑动断裂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通过对位于胶莱盆地北缘的蓬家夼、发云夼、郭城、大庄子等金矿的研究,对受层间滑动断裂控制的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规律总结如下: (1) 地(岩) 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断层-脉岩-矿体时空有序 层间滑动断裂控制了含矿层位,层间滑动断层发生于能干岩性与非能干岩性之间,层间滑动断裂带即为金矿化带,即具有地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的特征。同时,闪长岩脉沿断层分布,与矿层呈平行伴生关系。 (2) 成矿系统与构造系统密切相关 区域性层间滑动系统控制了矿带的分布,某一层次的滑动单独构成一个矿床,单一滑动断层控制矿体,不同小构造形式控制不同的矿化类型,如角砾状矿石的分布受构造角砾岩带控制,脉状-网脉状矿化受碎裂岩带控制,从而构成了多级控矿构造系统。 (3) 多层次滑动与多层次成矿 如蓬家夼、大庄子金矿产于盆地基底地层中,发云夼金矿产于盆地盖层中。 (4) 矿体产状缓、规模大,矿化-蚀变具一定的分带性。 (5) 成矿多期次多阶段。 如大庄子金矿体形成期经历了先张后压再剪切的过程。拉张阶段形成碎裂-角砾状矿石和张性断裂,挤压期形成石墨化矿石和透镜状构造,剪切期形成于矿化之后,主要表现为形成斜切矿体的断层和基性脉岩的侵入。 2、层间滑动断裂的控矿作用 层间滑动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层间滑动断裂为岩浆-流体提供通道,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容矿空间。 (2) 控制成矿物质的来源 层间滑动断裂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下盘切层断裂及羽裂发育,与大范围的围岩有良好的沟通性,便于热液运移并萃取成矿物质。 (3) 层间滑动过程中的构造地球化学作用 在层间滑动过程中因构造-化学作用,断裂带中的物质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蓬家夼金矿区蚀变岩的常量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围岩到断裂中心,Si 、Ti 、Ca 有规律地依次递增或递减,K在矿体中含量最低,这与钾化主要发生于矿体外围有关。在断裂带的中心部位,因Ca 、Na 大量逸散,而使Si 、Fe等元素富集。总的来看,从断裂中心向外大致次序为:Si 、Fe 、Mg、Mn、Al 、Ca 、Na 、K,这与孙岩等以韧脆性断裂的成型阶段为例,以元素的离子半径、离子比重为据,将造岩元素稳定顺序归为: Si 、Mg、Mn、Al 、Ca 、Na 和K(1998 ,孙岩) 的情况相一致,这是一种动力分异作用的结果。在断裂蚀变带中,微量元素也有一定

区域构造与成矿浅析

区域构造与成矿浅析 区域构造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成矿是一种复杂的地质作用。构造不仅控制矿床形成,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矿床的破坏与保存。构造不仅仅是局部的控矿因素,它还能控制或影响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流体作用、变质作用……各类地质作用,文中简略叙述了构造成矿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大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引发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总结提出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路。 标签:区域构造控制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有不同的级别和层次,从显微构造直到全球构造,它们影响成矿的范围,并且研究意义各不相同构造尺度成矿构造级别矿化单元研究应用目的微型构造显微成矿构造矿石、矿物选矿、冶炼中小型构造矿田矿床构造矿田、矿床、矿体找矿、勘探、采矿大型构造区域成矿构造成矿区(带)区域成矿与预测大地构造大区域成矿构造成矿域资源潜力评价全球构造全球成矿构造全球成矿域全球成矿分析。 1大型构造与成矿 大型构造通常是指规模达数百千米级的地质构造。一般而言,大型构造不是一个单一的构造形迹,而是由与其拌生的或派生的一系列构造要素组合成的。常见的大型构造可按其所反映的地壳变形场分为五大类端元:即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伸展、收缩和走滑,反映垂向调整的隆升和沉降,其间可以有各种过渡或转化型式。与同类型的小型构造相比,大型构造不仅是地壳或岩石圈受力变形的产物,而且它的形成和演化控制着与其有关的沉积、岩浆、变质等作用。大型构造如裂谷、推覆构造、剪切带构造等都是岩石圈动力作用的产物。大型构造的控矿作用主要表现在:(1)大型构造可为矿源场、中介场和储矿场的有机联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深源的含矿流体可以大断裂为通道而到达地壳浅表,并在该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裂隙中堆积成矿;(2)大型构造的长期性、脉动性和继承性,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反复叠加富集,使它们汇聚在同一有限空间,这种多重富集作用有利于形成超大型矿床;(3)一些矿床尤其是大型矿床,其形成需要巨大、稳定的热液对流系统,支持这种系统正常运转的巨大岩石裂隙网络带,只有在大型构造的热动力作用下才能形成,如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4)大型构造因其贯通性而能连通位于不同深度和不同地质体内的不同类型的流体,并导致它们的混合,这有利于汇集成矿所需的矿质、挥发分和形成必要的地球化学障,因而有利于矿床的形成。 大型构造在源(控制岩石建造的形成的分布)、运(连通、驱动含矿流体)、储(提供多样的成矿环境)等方面控制了矿床的产生。另外,其控矿作用还可表现为一些超大型矿床主要分布于一定的成矿构造环境中,而同一构造环境对不同类型成矿系统的作用不同。近年来,由于深部探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地球物理探测、地幔岩包体研究和区域地球化学以及一些碰撞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有关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
!# 年 !月 "# $&(’ , "# %’)* !#




+ - / 12 3 56 , . 0 . 4, 5
第7 卷 第#期 " 8: 7 - ; 9; " 9 #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 (一)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东侧, 其地质构造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影响十分明显, 并且基本上可分为近于 5 向 延伸的三大部分。东部包括掸邦、 克钦邦和克伦邦部分, 为加里东褶皱带, 上部有发育的晚古生代地台型沉 积盖层; 中部包括实皆省、 曼德勒省、 勃固省、 伊洛瓦底省, 为第三纪盆地, 发育万余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 西 部相当于钦邦、 若开邦及其沿海地区, 为新生代褶皱带, 古近系较发育并具有复式褶皱。上述三大部分之间 均以断裂带为界, 并伴有超基性岩以及中、 酸性岩侵入。显然, 在古近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之时, 在其东部的 缅甸地区同样承受了侧向构造变动, 形成了俯冲带、 弧后海沟和古陆块边缘等三部分, 其间被具有推覆性质 的深断裂带所分割。因此, 在横向上其地质构造的时间演化则表现出从西向东具有由新向老演变的趋势。 有人认为, 缅甸地质构造与中国西藏南部地区较相似, 只不过西藏南部地区是呈近 .< 向延伸。这种认识 不无道理。上述成矿构造环境无疑对区域成矿作用起着控制作用, 使缅甸地区不论是产出的矿床类型, 还是 其时空分布都呈现一定规律性。在成矿时间上, 大部分矿产主要形成于中、 新生代, 在西部地区, 成矿期基本 上为第三纪, 特别是古近纪, 中部地区除古近纪外还有相当于中国燕山期的中生代, 而在东部地区则以中生 镍、 代为主, 少数为前中生代。在成矿类型上出现= 大类型:与俯冲带混杂堆积有关的超基性岩及其铬、 铂 等岩浆矿床; 与古近纪沉积有关的能源矿产;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型钨、 锡以及铜、 锑等矿床; 与碳酸盐岩 有关的层状和层控型铅、 银矿床。在空间分布上, 锌、 所有矿产几乎都与区域构造方向相一致, 呈近 5 向分 布, 其中, 西部新生代褶皱带以岩浆型铬、 铂矿以及部分沉积型能源矿产为主; 镍、 中部第三纪盆地是缅甸最 主要的能源矿产以及部分非金属矿产的产区; 东部褶皱带集中了大量热液型及层状和层控型有色和稀有金 属矿产, 但由于工作程度关系, 这些矿产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石油、 天然气矿产资源:缅甸的油、 气发现与勘查历史较长, 相传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挖井采油。自 缅甸至今己在西部若开邦近海和滨海区、 中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西部和伊 #> 年钻探第一口油井以来, >? 洛瓦底江三角洲东部及马达斑海湾东部等7个地区, 相继发现含油、 气构造或者油、 气显示。西部若开邦在 切杜巴 @ %() 岛附近经物探工作发现一个 5 ( AB& ) 并有石油显示; 在伊洛瓦底江东部及马达斑 .C-< 向构造, 湾东部经钻探也发现一些气田或油气显示, 而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部经多年勘查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 发 现了不少油、 气田, 成为缅甸最主要油、 气产区。通过大量工作, 表明缅甸油、 气主要产于始新世至中新世海 相沉积岩中, 其下部 (相当于始新统至中渐新统) 以泥岩、 不纯灰岩及粉砂岩为主, (相当于上渐新统至中 上部 新统) 以粉砂岩、 泥岩夹砂岩透镜体为主, 并且向上砂岩夹层增多, 厚度大于7""D。下部岩层是主要生油 " 层, 而上部砂岩层为主要储油层。这套含油、 气地层被上新世至更新世陆相沉积所覆盖, 厚度 #!"D 至 " !" 。 E"D 缅甸伊洛瓦底江西部经数十年勘查, 发现 7 个呈近 5 向展布的含油、 气构造盆地。南部卑谬盆地, 位 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西南, 目前正在开采的兴实达 F G)) 油田位于其中。中部沙林 5: ) ( %HB ) ( )G 盆地, 是缅甸 I 石油、 然 气 最 集 中 的 地 方, 有 数 个 正 在 生 产 的 油、 田, 稍 埠 @ )J) 敏 巫 +G() 仁 安 羌 天 现 气 如 ( A( 、 ( IB 、 (K GG*(L 、 ( %) D )德耶谬 6 )%D 9 等, ( A*M * ) 以及数十处油、 气显示点, 并以仁安羌油田最为 %)L)G )耶南马 K GG ) 、 ! 以上, 典型。仁安羌油田面积= "EJ 为一不对称褶皱构造, 东翼向西逆冲, 其垂直错位约#""D, 全部 NO D " 石油由逆冲断层的储层砂岩中产出, 而天然气来自它下面相同层位的地层。由于沙林盆地上覆地层较厚, 始
7 新统至中新统的产油层埋藏较深, 目前仅对浅层的油气层进行勘查, 估计石油储量= M 天然气#"亿 D , "+ , #
若对!E"D 以下的生产层进行评价, 则其远景可能更大。北部钦德温 @ )B I ) ( AG PG 盆地, 是开展工作较晚的 " 地区,但面积最大,其长约E"J , #"J , 仅在盆地西南和 " D 宽 E D 处于北纬!Q !Q ! 至 = 之间。该区覆盖层较厚,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方法的应用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方法的 应用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方法的应用—以山东招远魏家沟 金矿床为例 摘要:通过对招远某些金矿的成矿预测研究,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以山东招远魏家沟金矿床为例详细阐述了工作程序,并对该方法的优、缺点作了总结。 关键词:构造地球化学探矿成矿预测金矿床 1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1.1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原理 构造地球化学晕,可以定义为“含矿溶液运移过程中在构造带内部及其两侧形成的元素异常带”。基于以上认识,在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中按一定的构造地球化学晕取样网度系统采样化验,圈定构造地球化学晕(异常),根据其形态、产状、规模及与成矿有利构造部位、金矿体关系,推测矿床边部和深部盲矿体存在的可能性,确定预测矿体的空间定位。 1.2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工作方法 1.2.1 样品采集 样品只在构造破碎蚀变带中采集,其网度依据矿床的实际情况而定。所采集样品投影到一定地质图件上,包括剖面图、平面图、垂直纵投影图等。 1.2.2 数据处理和解释 包括数据预处理、成矿指示元素确定和构造地球化学晕圈定与解释。数据预处理是将地质原始变量经过适当的变换,使之服从正态分布,常用的变换包括标准化变换、极差变换、对数变换、广义幂正态变换等[1];成矿指示元素确定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一系列与成矿元素有相关关系的单变量或组合变量,用单变量或组合变量圈定成矿元素异常,达到减少工作量和工作成本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构造地球化学晕的圈定和解释是将所变换的数据经过一定的处理(如趋势分析),用计算机成图,所成的图件结合地质实际来判别异常,指出盲矿的空间定位。 2 实际应用 以山东招远魏家沟金矿床3号脉为例。 2.1 矿床地质特征 魏家沟金矿床位于胶东招掖金矿带北截—灵山沟断裂的中段,矿床断裂构造发育,矿脉成群出现,主要矿脉有1号、2号、3号、7号,矿体赋存在矿脉中,具较高的工业价值(图1)。 图1 魏家沟金矿床平面地质图 —玲珑花岗岩;Is—斜长角闪 Q-第四系;δμ—闪长玢岩;γm2 5

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_王登红

第8 8卷 第1  2期2 0 1 4年1 2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 l.88 No.12Dec. 2 0 1  4 注:本文为中国地质大调查“我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212010633903)和“中国矿产地质与区域成矿规律综合研究(中国矿产地质志)”项目(编号1212011220369)、“中国分矿种(组)矿产地质总结研究”项目(编号12120114039601)、“中国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与总结”项目(编号12120114039701)等联合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2014-08-30;改回日期:2014-11- 21;责任编辑:周健。作者简介:王登红,男,1967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成矿规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百万庄路26号;电话:010-68999048;Email:wangdenghong @sina.com。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进展综述 王登红1),徐志刚1),盛继福1),朱明玉2),徐珏1),袁忠信1),白鸽1),屈文俊3), 李华芹4),陈郑辉1),王成辉1),黄凡1),张长青1),王永磊1),应立娟1),李厚民1),高兰1), 孙涛1),付勇1),李建康1),武广1),唐菊兴1),丰成友2),赵正1),张大权5) 1)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3)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37; 4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武汉,430205;5)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 对重要矿产开展全国性的资源潜力评价,是国情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开展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又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自2006~2013年的8年间,通过对400多个典型矿床的野外调查,开展了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全面研究,编制了成矿规律研究的技术要求,组织了全国性的技术培训,指导了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完成了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和成矿规律研究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了全国单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同位素定年的方法和成矿规律编图方法,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扎实了理论基础,有效地指导了潜力评价和地质找矿工作,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显著地提升了我国成矿学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矿种成矿规律;区域成矿规律,潜力评价;成矿预测;研究进展 作为“ 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计划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项目旨在根据现有资料、系统总结全国重要矿种、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并以此指导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勘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为:通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编制成矿规律研究技术要求,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大区和省级项目成矿规律研究工作;负责大区和省级项目典型矿床、成矿规律成果的验收、汇总和综合;编制和完成全国矿种(组)成矿规律相关专题图件及其数据库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典型矿床野外调查。自2006~2013年, 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首的研究集体野外调查矿产地共453处,采集各类样品数千件,新测定同位素年龄数据400多个,编制了16个矿种的1∶500万全国性图件4类64种, 建设分矿种的数据库16个,汇总数据库1个,发表论文16 8篇,已出版专著8部、全国性成矿规律图1套,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 1 研究方法方面的新进展 成矿规律的研究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研究人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千差万别,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至关重要(王登红,2011)。以往没有一套规范性的技术要求来表达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如何编制成矿规律图,学者们认识各异,编出的图件也各不相同,影响到对成矿规律的认识和表达。在项目实施之初,项目负责人就认识到编制统一技术规范的重要性,组织相关人员编制了全国统一的技术要求(陈毓川等,2010a),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例如,为编好省级的、大区的和全国的单矿种成矿规律图和综合矿种成矿规律图,项目有关人员研读并吸取了国内外的一些成矿(规律)图和“国标GB958-99”之长处,设计出了一套新的图例(图1、2、3) 。该套图例

构造地球化学观测及在地震中应用

构造地球化学观测及在地震中应用 SB18007006 李军辉 0 引言 地壳深部的气体,主要是沿着断层破碎带由深部向地表迁移,沿着裂隙垂直向地表排出。土壤气中氡来源有两部分:一是取样部位岩土中放射物质衰变产生的Rn;二是沿断层迁移的Rn,前者与取样部位岩土性质有关,后者与断层性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上土壤氡气的含量明显高于断层外气氡的含量,根据这一特征可判断断层的位置。因此,通过对地表的断层带气体测量就有可能探测出断层的分布(汪成民等,1991;王广才2002)。 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0多个省份广泛应用断层气观测技术,探测了很多活动断裂,在活动断裂上测出了断层气高值异常,而且在断层的产状、规模、活动性等分析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使断层气观测技术已成为我国隐伏断裂探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丁国瑜等,1992;邓启东等,2003)。 活动断裂附近的土壤中Rn被岩石、土壤颗粒表面吸附,溶解于地下水并随着地下水迁移等过程,受到环境温度、压力等条件影响,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发生改变时,地下气氡的含量将发生显著地变化,因此,Rn成为重要的地 震监测指标。在非火山地区土壤气CO 2高含量则是由深断裂造成的,所以CO 2 也 可以作为确定构造活动和地震危险性的指示。土壤中Rn、CO 2 等气体浓度异常是是寻找地震活动断裂带非常有效的方法(车用太等,2002;Ciotoli 2007;Annunziatellis 2003)。 1、测量仪器及方法 1.1 测量仪器 土壤中气氡的测量仪器为Alpha GUARD P2000测氡仪,仪器灵敏度50cpm/KBq/m3,仪器校准误差小于3%;此外,部分测点还利用安捷伦490气相 色谱仪检测土壤中气体组分的含量,包括CO 2、H 2 、He等。 1.2 测量方法 首先用钢钎打直径5cm,深100cm导向孔后,然后插入取样器,用橡皮管将仪器与取样器连接,排出橡皮管及取样器内残留气体后开始测土壤中气体的含量。取样体积为1L/min,采样率1min。在测线的选择上,所布设的测线遵循尽量垂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收稿日期]2002-04-01;[修订日期]2002-07-17;[责任编辑]曲丽莉。[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项目(200100200069)、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20010302)资助。 [作者简介]翟裕生(1930年-),男,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矿床学、矿田构造和区域成矿的教学 和研究工作。 专家论坛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中国矿产资源特征主要是由中国的地质构造特点和地质成矿历史所决定的。中国区域成 矿的基本特点包括:①成矿时代齐全,成矿区域多样;②古陆边缘矿床集中;③叠加复合成矿作用显著;④花岗岩类成矿规模巨大;⑤构造成矿控矿明显以及其它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大陆的成矿特征,提出3个重要课题:①中国古陆块的分合对成矿的制约;②中国大陆活动性与稳定性的辩证认识,并注意在稳定地块中找矿;③研究深部矿床赋存规律开拓深部探矿新领域。我国现阶段还处在浅部探矿和采矿阶段,在若干大型矿集区中还应存在第二个找矿空间,即深约500~1500m 的深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可能实现找矿突破。 [关键词]矿产资源 区域成矿 叠加成矿 构造成矿 深部找矿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2)05-0001-04 中国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在矿种、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和矿石质量方面有其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是由中国大陆的地质历史所决定的。作者曾著文初步讨论了中国区域成矿的若干特色[1]。本文拟进一步分析中国矿产资源和区域成矿的特点,探讨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提出在区域成矿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文中主要针对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等基本不涉及。 1 中国矿产资源的若干特点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在整体上有其运动规律,但其运动在时、空上是不均衡的,显示出地质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也导致全球各地的矿床形成条件不尽相同,各国家、各地区的矿产种类和丰度有不少差异。就一些资源大国,如俄、美、中、加、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看,各有其矿产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我国自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通过大量的矿产勘查、开发和矿床研究,总结了各类矿床的地质和经济特征,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区域成矿研究,因而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2,3],可概括为4点。 1)矿产资源品种较全,总量较丰,有不少优势矿产。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有探明储量的156种。 已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3位(次于美、俄),是世界上少数矿产资源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但人均拥有量则降至世界第53位。比较丰富的矿产有煤、钨、钼、稀土、钒、锑、锡、铅、锌、铌、锂、钽、锶、萤石、菱镁矿、滑石、石墨、重晶石、膨润土、硅灰石等20余种,其储量居世界前列。 2)国民经济大宗用量的部分矿产相对不足,缺 少特大型矿床和富矿石。与一些资源大国比较,我国的铁、锰、铝土矿、铜、金、磷、钾、铀等矿产资源不丰。贫矿较多,富矿比例小,也缺少超大型矿床。 3)比较稀缺矿产有铬、钾、铂族元素、金刚石、高档宝玉石等,除钾盐外,多年来在找矿上无重大突破。 4)共生、伴生矿多。据统计,全国25%的铁矿、40%的金矿、80%的有色金属矿和大多数地区的煤 矿都有其它矿产与之共生或伴生。这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但也给矿石选冶带来不少难题。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今后,随着加大矿产勘查投入和深部探矿的加强,西部大开发中新的矿业基地的建设,对海洋矿产资源调查的展开,以及矿业和原材料工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将在传统和新型 1 第38卷 第5期2002年9月 地质与勘探GEOLO GY AND PROSPECTIN G Vol.38 No.5 September ,2002

区域成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区域成矿学的概念:区域成矿学是研究区域的成矿环境、成矿条件、成矿过程和成矿演 化,阐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地球系统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进行区域矿产预测和普查找矿的理论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储矿场的概念:是在一定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上产生的有利成矿的地质、物理、化学因 素的耦合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各种异常控矿因素的汇聚,以达到成矿物质巨量浓集的效应。 三.水岩反应:水岩反应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水溶液与矿物岩石间物质成分的相互交换 作用的化学反应。 四.沉积建造的概念:沉积建造是一套具有一定沉积特征和纵向序列特点的岩类组合,它代 表着地球动力演化过程中一定阶段的沉积作用的总体特征,其顶底界面常被假整合、不整合或沉积间断面所隔开。 五.矿源场:矿源场指在地球化学省中,某些金属相当富集,具有作为矿质来源条件的地区, 从中可直接提供成矿物质。 六.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单元内,在一定的地质发展时期, 与一定地质作用有关,在不同或相同演化阶段,形成的有相互成因联系的一组矿床。 七.成矿圈闭:是指促使成矿物质在一个局部的构造-岩石中聚集而不被散失的条件和机制。 八.矿源体:指富含成矿物质并直接对成矿做出贡献的地质体 九.成矿阶段的划分:原始地壳形成时期(2800—3500ma)微板块构造运动时期 (1800—2800ma)地壳的快速增生时期(850—1800ma)古超大陆旋回时期(250—850ma)新超大陆旋回期(0---250ma) 十.成矿作用演化的基本趋势:1.成矿物质由少到多2.矿床类型由简到繁3.成矿 频率出低到高4.聚矿能力由弱到强 十一.大型构造的类型: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伸展、收缩和走滑;反映垂向调整的隆升和沉降,其间可以有各种过渡或转换形式。 十二.中国成矿域的划分:天山-兴蒙成矿域塔里木-华北成矿域秦-祁-昆成矿域扬子成矿域华南成矿域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 十三.成矿单元的划分:全球成矿单元分成二级即成矿超带成矿域大成矿带(环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华力西成矿超带南非成矿区苏必利尔成矿区西奥成矿区乌拉尔成矿带中亚—蒙古成矿带斯堪的那维亚—波罗成矿区) 十四.成矿流体的基本类型:岩浆热液变质热液热卤水地热水地下水海水石油和天然气地幔来源的流体。 十五.成矿物质的来源:(1)地幔源(幔源岩浆、幔源流体及其它); (2)地壳深部源(硅铝质、镁铁质岩浆,流体等) (3)地壳表部源(结晶基底、沉积盖层、深循环地下水、岩浆流体、变质流体等); (4)地面来源(地表岩石、海洋及湖泊等); (5)宇宙源(陨石、陨尘等)。 十六.矿源区域划分为:地球化学省或金属省、矿源场、矿源体三个等级 十七.成矿流体运移动力:(一)构造应力驱动(二)热驱动三。地形驱动四地层围压驱动 十八.水岩反应可分为:花岗岩的水-岩反应玄武岩的水-岩反应绿岩带的水-岩反应十九.成矿系列从高到低分为:矿床系列组合、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式(矿床类型)、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共7个层次。 二十.矿床成矿的变质因素:地质构造条件、岩浆活动、流体和水文地质作用、变质作用、气候因素、地貌条件、生物作用因素、矿床本身条件、时间因素

构造与成矿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 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本文在阅读大量前人有关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阅读有关侯增谦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以及陈衍景的“大陆碰撞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的前提下,简要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要点、与区域成矿理论的区别、大陆碰撞流体作用模式、最后作简要总结。 关键字: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流体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经典区域成矿理论,是指建立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区域成矿理论。虽然不少矿床学家曾尝试借用基于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模式,解释大陆内部古老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特别是很多矿床学家依此解释华南造山带、秦岭-祁连-阿尔金-昆仑造山带以及天山-蒙古-兴安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有关花岗岩类的形成,这些尝试都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于经典的板块构造成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大陆碰撞带及其大陆内部的成矿作用,地质学家普遍认识到,适合于大洋和大陆边缘环境的理论或模式不可照搬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也成为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工作,地质学家们对碰撞造山带的几何结构、造山机制和造山动力学过程等有了深入认识,最后导致了一系列找矿的突破和理论的提出。 一、板块构造成矿理论 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归根结底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太古宙地幔柱构造到显生宙板块构造)有关,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必然造就不同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板块构造成矿理论已建立了三大成矿系统,包括离散边缘成矿系统、汇聚边缘成矿系统以及克拉通成矿系统[1],并且日臻完善,很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离散边缘成矿系统:通常发育于超大陆裂解时期,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乃至大洋扩张环境,分别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同生-后生矿床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 矿床(图1.1)。同生沉积矿床主要是BIF 和SEDEX 型Pb-Zn矿。BIF矿床形成于部分缺氧的海底陆坡环境是海底热水系统中Fe大量堆积的产物;SEDEX型矿床形成于被动陆缘裂谷-裂陷环境。VMS矿床主要发育于弧后盆地或弧间裂谷,主要受岩浆热机驱动的海底热水对流循环控制。

元素地球化学场与成矿

基金项目:高等院校博士点基金(No .20070558033) 元素地球化学场与成矿 陈国能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核-中大花岗岩与铀矿资源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自身结构变化规律的体现,而元素自身的结构又往往决定了其在特定地质(物理化学)过程中的行为和空间位置。据此,作者曾提出 元素地球化学场 的概念(陈国能,1998;Chen and G rapes ,2007)。本文是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陆壳熔融(重熔)-固结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聚集和空间分布与元素自身结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大陆地壳三大类岩石(沉积岩、铁镁质岩 浆岩和以花岗岩为代表的长英质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可导致不同类型元素富集成矿。其中,在沉积岩形成过程富集成矿的主要是具惰性气体型离子结构的元素,而亲岩浆岩的元素多为过渡型和铜型离子。在后者中,除铁族元素表现为亲铁镁质岩浆岩外,其它元素的富集成矿均与花岗岩的形成有关(图1)。 图1 大陆地壳三大岩类的成矿元素与元素离子结构的关系 (2)亲花岗岩成矿元素在地壳中高度分散。原地熔融-壳内对流模型(Chen and Grapes ,2007),为这类分散元素的富集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在重熔岩浆层固结过程中,亲石元素占据了原来岩浆层所占据的位置,形成花岗岩层;未能加入硅酸盐晶格的元素则在残余相和气相中富集,并向重熔界面隆起区汇聚,在条件许可时被排出系统之外(图2); (3)成矿流体在向上运移过程中,其内的成矿元素将在不同的物理化学区间沉淀析出,在重熔界面之上的沉积-变质盖层形成硫化物矿床 (图2)。可见,原地重熔-岩浆固结过程中亲硫元素最终所处的位置,即代表花岗岩层之上的沉积-变质盖层; (4)成矿元素沉淀之后,作为搬运介质的水和卤族元素(统称亲水元素)在温度差和压力差驱动下继续向上运移,并最终进入地下水层(图2)。换言之,水圈是花岗岩热液中的亲水元素的最终归宿; (5)不论是重熔-结晶或其后的热液过程,熔融系统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均不参与反应,它们最终会到达大气圈,即大气圈是此类元素的最后归宿(图2)。 增刊 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