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

矛盾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

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

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

观要求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

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

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

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

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是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给我国提供了在较

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但科技水平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情况,又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

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世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树立主动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竟争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

切实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切实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却日渐凸显。尽管“用工荒”的现象可以促使企业改善工作环境,对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有积极地意义。但实质上暴露出来的却是深层次的人才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矛盾。 从用工方来讲,主要是低端产业的用工荒,用工比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而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其次不少企业要求的是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这是农民工所欠缺的也是大学生不具备的。 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在特殊的国情,复杂的经济形势,突出的就业压力下,党和国家明确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千方百计做好扩大就业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

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政府可定时、定期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城市和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有效岗位信息。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时举办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择业机会。 第四对于企业,要稳定企业就业。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要保持援企稳岗政策的连续性,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大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广大劳动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我们深信,随着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实施,各类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一定会进一步缓解,社会就业总量和结构更加均衡,就业环境能加完善,就业保障更加健全,就业质量更加良好的就业局面也一定会逐步形成。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讨论稿)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课题组 2004年1月

目录 前言 一、课题背景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现有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述 二、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香港、新加坡的比较分析 第二部分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 一、构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思路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三、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解释与预设目标 四、对滨海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的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环境分析 一、滨海新区面临的世界大环境——全球化、区域化双流奔涌 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新契机——国际加工制造业转移加快 三、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新动力——投资驱动转向投资和创新共同驱动 四、滨海新区的区域竞争新格局——经济增长重心北移,北方最大的经济增长极第四部分天津滨海新区资源的优劣势分析 一、滨海新区资源的优势 二、海新区资源的劣势 第五部分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发展模式分析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模式 二、我国城市新区与中心市区之间关系的一般特征 三、国际典型复合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 四、国内外经验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启示

第六部分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对策 一、实行网络化发展,力争在2010年内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先 进的国际化的天津市第二中心城区 二、依据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实现区域资源的战略整合,打造中国北方最强的 加工制造业中心和国际化物流中心 三、加大港口、空港建设力度,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海陆空运输交汇中心 四、超常规的加速文教、科技发展,推动研发中心形成,优化高新技术发展的环 境 五、实行产业移民政策,建设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形 成最具活力的新产业区与新社区 六、提高经济发展的应变能力,构建和完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调控机制,建设学 习型政府和社区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核心在于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 道上来,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创新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既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我国科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才能把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应加快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公民特别是广大农民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应通过鼓励科技创业,扩大社会就业途径;通过科学技术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依靠科学技术缩

小知识鸿沟,维护社会公平。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在这里,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其发展方式是粗放的、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妨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人们社会多样性的需求。 知识经济形态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从靠要素数量增加 的粗放型向侧重要素质量改进的集约型转变,实现社会生产的内涵化,使经济增长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高,体现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劳动力的智力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知识密集化等方面。因此,转变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具体来说,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有效地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吸收新的技术成果,改善管理的组织过程,促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产业的高次化和产品的高密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整体经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实质作用助推企业经济发展

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实质作用助推企业经济发展 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积极营造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主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识,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前提。一要加强企业主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共同理想、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教育,引导企业主把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社会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党的感情。二要重视做好吸收优秀企业主的入党工作。非公有制企业主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根据中央关于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精神,把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三要建立企业主激励机制。要把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态度和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地方行业、部门对企业经营者评优评先,安排各种社会职务的重要依据,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主支持党建工作。 2、加大组建,夯实基础,不断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抓好党组织组建工作,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一要加大组建力度,实现组织和工作覆盖。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要100%

单独建立党组织;对30名职工以上企业也要100%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采取村企合建、挂靠组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对职工30人以下的企业以及大量的个体经营户,坚持以行政村、社区、行业协会等单位党组织为基本覆盖单位,按照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的原则,采取编组共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做法,合理划分覆盖区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同时,积极探索在各类商务区、大型市场等设立综合性党组织,实现辖区内小规模非公企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二要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树立“质量第一”的发展党员工作理念,积极开展“三推一定”活动,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坚持发展党员总量适当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特别要向规模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倾斜,向一线员工、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倾斜,向党的力量薄弱的非公有制企业倾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关系接转和流动党员管理制度,认真妥善解决好非公有制企业“隐性”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问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有利条件。 3、配强干部,拓展方式,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 选好配强企业党群工作者,加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一要继续选好配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业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保障措施:1、政策扶农,改善农业发展环境;2、项目强农,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科技兴农,拓展农民增收空间;4、依法护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5、龙头壮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工业方面:一是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实施项目工程,培植工业经济发展增长点;二是以骨干企业群为主核心,实施强体工程,抢占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三是以村镇工业集中区为主载体,实施创业工程,打造工业经济发展闪光点。 个体私营经济:坚持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活则活的原则,防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十一五”期间,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业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目标。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05亿,比上年增长16.4%;工业生产总值17.12亿元,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的180.2%,比2005年增长80.2%,平均年递增率12.5%。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10年末农业生产总值4.85亿元,平均年递增率5.5%,2010年末粮食总产量达到61834吨,亩产479公斤,林牧渔生产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扩大四季鹅养殖,2010年四季鹅杨亮达80万只,加快发展肉鸡产业,年出栏500万只。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末全镇工业生产总值12.27亿元,年递增11.2%。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3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2框 建设现代化

第二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2.解释与论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要求。 4.辨析与评价:全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1.政治认同: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的合理性。 2.科学精神: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内容和要求。 3.公共参与:关注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建设。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判一判]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促进国富民强。( )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 提示:(1)√(2)×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1)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觉悟。条件稳定与内心稳定是人类存在的两个阶段、两个环境,并且相对统一、相对稳定,其中生存是前提,民生是前提,其中民生取决于民权,生是权的最基础部分,也是社会政治职责义务的起码职能。所以,为民生、为了稳定、为了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立足于世,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地谋发展、搞建设。建设的活力在于人,建设的速度在于人,建设的方向可续在于人。建设需要条件,即稳定的社会能动的职能、奋发的凝聚。我们既要确立发展的第一要义,就稳定社会和国际的生存条件,实施在经济发展之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出脚之中实施两条腿走路,实施经济为了人本,人本主导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对应解决不相适人本经济的政治体制问题、思想作风问题。 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认真调整速度和结构、质量和速度、发展和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体制相协调,努力实现可持的发展职能、发展内力、发展环境、发展凝聚。优化建设、依靠人素提高科技进步的战略,大力提高自主创造、自力平衡,开拓以内衡利用外力、吸收外力,从而再加强内衡适应各种世界性风云变幻而立于不败的自主体系能力。转变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之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论目的、方法战略、渠道

途径、职能管理进行全面地提高和转变,以实现优化优势的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模式道路。以人发展经济,为人发展经济,这是经济发展始终的核心,只是明确强调这个核心在发展中学习、在发展中运用、在发展中见证、在发展中深化到所有的政治、体制、法律、学习、生活的全程之中。

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总结 “x”时期,是x乡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面落实x精神和“x”战略布局,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秀美x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到x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推进x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赶超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对x乡“x”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和规划。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一、“x”发展现状 x期间,x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融入新城区,建设美集镇,发展大物贸,打造后花园”的发展目标,以瑞阳新区建设和昌栗高速及货运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x新集镇建设为抓手,着力做大经济总量、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福祉,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集镇大变样、民生大改善、社会大进步,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乡域经济有新增长。x 年,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7.6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524万元;全乡共有工业企业26家,其中国员实业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固定投资达到1.5亿元,其中X食品2000多万扩建部分已经竣工,“e 家阳光”商标被评为x著名商标,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大力扶持汽运产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全乡共有汽运公司24家,其中玲波汽运公司被交通运输部授予“4A级物流”称号,汽运公司全年累计上缴

税收22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79元,城乡居民x年末储蓄余额16323万元。农业产业有新提升。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扎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扶持白茶生态农业园、官田无公害蔬菜、丹台苑农业开发园、白沙农庄等绿色休闲产业,初步形成了官田无公害蔬菜、况家有机白茶、米岭优质贡米、团山大族油茶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产业。集镇建设有新突破。启动老集镇优化工程,规划东外环路,实施x粮管所“退镇进郊”工程,在其原址打造休闲文化广场、X公园;增铺人行道彩地砖,组建城管队加强集镇管理。大力推进x新集镇建设,投资1.7亿元的X新城第一期7幢商住楼和投资1.6亿元的红墅湾50套高端住宅已经建设完成;X 新城商贸区农贸市场主体工程已完工,对X公路x段进行绿化、亮化,有效提升x形象和品位。人居环境有新变化。在认真做好x市区饮用水源——X水库保护的同时,全力抓好生猪养殖污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秀美x建设。社会事业有新成效。完成全乡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积极开展夏季清淤和水利冬修,新建中小学学生宿舍楼、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和公租房,水利设施、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全面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二、“x”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x”时期,x的经济有所增长,但由于工业基础弱,招商引资缺乏动力,无法引进大型工业企业,造成我乡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发展后劲和强劲动力。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的;了解手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手工工场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过程和影响。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点和出现的意义 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出示《西欧庄园》的图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庄园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5.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6.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7.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西欧庄园经济的变化 (1)首先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11世纪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其次是自由劳动力的增加,庄园瓦解。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租地农场的出现 (1)原因:①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一些领主不善经营. ③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租地农场的形成: ①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 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积极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尽管我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呈现良好态势,然而,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眼下,需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入手,落实创新人才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才不足、人才价值小的背后是人才教育产教融合不深、引进补贴不足、流动不够、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服务缺位等种种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要培养人才,从教育入手,为经济社会发展输出人才。人才的培养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技工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产业工人、技术工人的主阵地,发展技工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全社会需要关注和支持技工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成为时代风尚。 要引进人才,出台政策,打造高端平台集聚人才,灵活引进人才。人才引进意味着许多人才的工作生活面临巨大的变化,而目前很多高端人才被引进之后从事着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缺少创新创造的氛围,许多人才由于户籍、地域等限制并不能真正融入新城市。所以,一方面,政策制定导向上不仅要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更应该注重提供事业平台,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坚持“柔性引才”的原则,突破国籍、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等刚性约束,坚持以用为本。 要流动人才,合理评价人才,必须健全人才畅通流动和人才评价

机制。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二元化、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等决定了人才必须流动。从上海建立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到天津“组合拳”助推京津冀人才加速流动等做法都促进了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还应该创新评价机制,在不同领域里,产出不一样,评价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在学术界的不同学科间,成果周期不同,学科成果的评价也应不同。 要服务人才,推进人才工作简政放权,监管与服务并行。当前在人才方面存在着“管得太多”“管得太严”等问题,使得人才分配调动不足。所以人才工作需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宏观管理,把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以人才支撑发展。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作用关之民族盛衰。在不断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工作的时代背景下,为人才引进提供政策支持,为人才流动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才创新提供广阔天地,当一大批人才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时,必将推动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加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 期刊名称:《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CN14-1367/C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1723 主办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国家出版新闻总局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全国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4-1367/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1723,月刊,大16开本。 网络空间服务业:效率、约束及发展前景——以体育和文化产业为例服务业“营改增”能带动制造业升级吗?

双轮驱动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与相依周期 收入水平、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兼论“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与跨越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传导 央行沟通、适应性学习和货币政策有效性 基准利率、预期通胀率和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机制 续贷限制对微观企业的经济效应研究 老年照料、人口出生率与社会福利 性别认同与家庭中的婚姻及劳动表现 什么使城市更有利于创业? 财经媒体地域偏见实证研究 循着马克思的路径完成马克思的工作——价值转形理论再探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问题探究——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分配学术研讨会(2017)综述 首届中国计量经济学者论坛(2017)暨全国数量经济学博士生论坛综述 我国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时期。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受服务业低效率带来的“成本病”影响,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本文以体育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为案例对上述假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这两个长期具有低效率特征的行业,近些年借助网络技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更多服务行业也发生着同样变化。因此,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今,进入服务经济时期并不一定意味着低速增长。与此同时,本文提出了网络时代服务业发展的“真约束”,即时间约束。服务消费是体验式的,必须亲自花费时间,“国民总时间”有可能成为增长的硬约束和天花板。此时经济如何增长?这将是一个新的理论挑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标志着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B.大批破产农民沦为雇农,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C.农业资本家租来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冲击了旧的生产方式 D.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农村货币关系发展的结果,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关系 2.“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3.手工工场的出现被喻为工业文明的“曙光”,这是因为() A.手工工场比手工作坊的规模大 B.西欧各国君主大力发展工商业 C.随着手工工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D.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4.手工工场出现后,出现了新的阶层。下列属于新阶层的是() A.地主与农民 B.商人与工人 C.贵族与农民

D.资本家与工人 5.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机器大生产 6.16世纪时,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丝绸衣服,睡觉时用木板床,窗户上的蜡布和纸换上了玻璃,这说明当时() A.手工工场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B.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基本消除 C.机器工业使社会产品日益丰富 D.近代的人们开始变得贪图享受 7.13、14世纪,成为欧洲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的有() ①富裕农民②骑士③乡绅④贵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1)租地农场是如何出现的?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作用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 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作用 区建设服务中心王晋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根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新概括、提出的新要求。笔者现结合工作实际,对基层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组织、教育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以模范带头行动推动党的中心工作发展、服务群众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努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 我党历来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并以此来保证各基层单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单位的生机活力。我们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大力提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为此,以单位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为动力,以促进和保证单位中心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为目标,坚持综合协调,努力提高单位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第一,要理论武装先行,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导和教育党员,

是我党实现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工作,必须以先进的理论和指导为保证,确保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从学习理论、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制度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务实型单位建设,在单位建设中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和务实之风,不断提升单位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重点要培育和提高党员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运用理论的能力;研究问题、把握规律、指导实践的能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发展的能力;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要通过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单位党员干部做好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第二、要改进单位作风,保障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工作有效运行。基层单位的工作作风是影响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改进单位作风是改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单位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围绕推进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自觉地把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一是从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单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效能建设入手。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单位活动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环境,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决杜绝办

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报告

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研究分析报告 摘要:21世纪以来,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数据继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之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种生产要素, 大数据逐步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探析基于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大数据的内涵入手, 分析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以大数据创新性思维优化配置数据资源, 探析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路径, 促进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1 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概述 1.1 大数据的内涵 新经济形态下, 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新能源、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将人们带入大数据时代,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 多样化的数据促进了我国巨大的潜在大数据市场形成。大数据是数据技术、数据应用和数据对象的集合, 是从众多数据信息中挖掘出的有价值信息。大数据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 国家拥有的数据规模和数据应用能力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数据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层, 克服了以往抽样研究分析事物的局限性, 以全样分析的视角更加全面、快速地认识客观世界, 对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形式发挥促进作用。大数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有力工具, 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2 大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2.1 大数据催生了新产业的诞生和原有产业的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数据的开发促进产业革新, 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 在新兴的战略性产业中培育大数据产业, 重点加强数据分享、数据分析、决策预测、数据外包租售服务等开发和应用, 促进数据制药、数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三月

目录 序言 (1) 一、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 (一)总体要求 (3) (二)战略举措 (3) (三)发展目标 (5) 二、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8) (一)明确区域开发主体功能区划 (9) (二)“一副三组团”都市新区布局 (10) (三)“一区三走廊”产业发展布局 (12) (四)“一网三通道”交通网络布局 (14) 三、增强竞争能力,建设经济强区 (15)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5)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7) (三)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8) (四)创新产业提升发展路径 (21)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区 (23)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3) (二)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24)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6) (四)节约利用要素资源 (27) 五、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文化名区 (29)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9)

(二)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30) (三)建设科技强区 (32) (四)建设教育强区 (32) (五)建设人才强区 (33) (六)建设卫生强区 (33) (七)建设体育强区 (34) (八)强化老幼妇残事业 (34) 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余杭 (37)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37) (二)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39) (三)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39) (四)着力打造平安余杭 (40) 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 (42)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二)强化城镇建设和管理 (44)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5) 八、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新区功能 (46) (一)加强交通市政道路建设 (46) (二)加快给排水设施配套 (47) (三)加紧能源项目实施 (48) (四)加速信息网络构建 (49) (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50) 九、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