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 十年回顾与展望

转化医学 十年回顾与展望
转化医学 十年回顾与展望

转化医学

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陈发明 金岩 施

松涛 赵铱民);美国南加州大学牙学院颅颌面分子生物学

研究中心(施松涛)

通讯作者:赵铱民 E ma i :l zhaoym@f m https://www.360docs.net/doc/9e6899821.html, .cn

转化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

陈发明 金岩 施松涛 赵铱民

摘要 转化医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旨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快速临床转化并用于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之中,其核心是在实验室与临床之间建立一个双向转化通道。近十年来,转化医学受到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在此期间,随着对转化医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其理念已经渗透到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口腔医学)。本文对转化医学的概念、近十年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其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强调了干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和内源性再生医学技术作为转化医学的当代热点,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转化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干细胞治疗;组织工程

Translationalm edic i n e :Ten year overvie w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 HE N Fam i n g 1

,JIN Yan 1

,S H I Songtao 1,2

,Z HAO Yi m in 1

.1.710032X i 'an,S chool of S to m atology,The F ourth M ilitar y M ed ical University,China;2.C en ter for C raniofacialM olecular B iology,S chool of D entistr y,University o f Sou t h ern Cali f ornia,Los Angeles ,Cali f ornia,USA

Ab stract A s a nove l concept ,transl a ti ona lm ed ici ne m eans a sh ift o f parad i gm s i n translati ng basic ach ievem ents i n t o c linicall y avail able diagnosti c and t herapeuti c too ls .The translati onal m edic i ne foll ow s the t wo a i de way i dea fro m bench to bedside and back ,o ffer i ng a bri dge bet w een the lab and c li n ic .Dur i ng t he past ten years ,t here has been i n tense con te mporary i n terest i n the deve l op m en t of ne w c linical procedures ,the rapeutic m o l ecules ,and prototypes based on translati onal m ed i c i ne concept .In this arti c le ,w e rev ie w ed recen t advances and current status o f trans l ationa lm ed i c i ne i n sc i entifi c co mmun ity acrossm ultiple b i om ed i ca l fi e l ds i nc l ud i ng den tistry ,h i ghli ghti ng ste m cell therapy ,tissue eng i neer i ng and endog enous regenerative m edicine as hot t op i cs tha tw arrant f urther i n

vesti ga ti on .H ow ever ,a nu mber of bio l og ica ,l techn i ca l and c li n ica l hurdles must be ov ercome before t hese b i o l og ica l the rapies can en

ter the cli n i c .

Key words Translationalm edicine ;Basic science ;C linical science ;Ste m cell therapy;T iss ue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R3、R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001-3733.2011.01.01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 ed ici n e)是近10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重点研究方向。它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 双向转化通道(t w o si d e w ay),从而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快速临床转化和反馈

[1]

。同时,作为一种新

理念,转化医学倡导学科间交叉整合、学组间交流协作,并引领更多医学研究聚焦临床疾病防治,向 以患者为中心 的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主要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物研发都以

各自为阵的形式迅猛发展,它们之间固有的屏障和沟壑日趋显著。这种研究与应用之间的脱节势必成为生命科学继续快速发展和前进的绊脚石。另一方面,伴随生命科学的长足进步,基础研究已经广泛渗透到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为实验室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成为临床诊疗技术和工具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并引起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2]

。作为沟通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转化

医学在医学研究和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它必将给未来的生命医学研究和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1 转化医学的概念

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转化医学的理念已为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接受,但其确切定义却未完

.

1.

全形成,对其理解直至今天也不尽相同。随着临床研究复杂性的增加,临床和基础研究间的屏障也在增大,这使得新知识向临床的渗透以及向基础研究的反馈都十分困难。因此转化医学的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加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结合,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双向转化的桥梁。一方面从实验台到病床边(fro m bench to bedsi d e),把基础科学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应用领域(包括医疗、预防、护理等),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先进的理念、手段、工具和方法,提高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水平;另一方面,临床研究者在转化成果的应用中及时反馈,再进一步转入相应的基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fro m bedside to benc h),使缺陷和不足得以及时修正,从而也促进了基础研究的发展,这就是具有双通道效应的 B2B 模式[2]。现代意义的转化不仅包含从实验到人(l a boratory to hum an)的转化,还包含有从理论到实践(ev i d ence to practi c e)的转化,即bench to co mmunity translation。同时,临床医学家在对疾病的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基础学科研究的新思路,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临床问题。由此可见,转化医学是循环式的科学体系和理念,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临床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 枢纽 ,焦点特别集中在基础细胞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基础研究注重于知识探索、发现和创新,临床医学着眼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而转化医学聚焦于具体疾病,以疾病诊疗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患者为目标[3-5]。转化医学倡导的 以患者为中心 ,是指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6]。这就需要基础研究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医疗总体水平的目的。因此转化医学主张打破以往单一学科 各自为阵 或 有限合作 的工作模式,强调集中有限的研究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学科、多领域组成课题攻关小组,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促进研究进程向一个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7]。

医学的转化型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即:

理论科学研究(conceptual scientific research),

临床前期研究(prec linical stud ies),

临床研究(c linical stud ies),

临床实践(i m ple m entati o n of research results i n to c linical practice)。

由此可见转化医学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原理,其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整合,是生命科学和生物信息学革命的时代产物。通过对细胞、分子、结构、功能、表型、发病机制、生理、病理、环境遗传、预警诊断、预防治疗、医学信息的系统分析,实现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人文与科学的交叉整合、融会贯通。转化医学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医学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涉及到基础和临床各个专一学科的改革,更有关于现在和未来医学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的改革。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基础医学必须为临床服务,才有前途。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实施改革的平台和途径。因此,转化医学的理念,也必将促进培养更多的全新医学人才,从而促进和保证生物医学研究的健康稳定发展[8]。总之,转化医学作为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既致力于促进实验室基础研究更有效、更快捷地转化为面向人的研究,又致力于促进临床研究成果早日有效应用于临床工作和医疗决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转化医学这样一个初步定义: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式科学体系,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发间的双向转化通道;它遵循循证医学的原理和 以患者为中心 的理念,倡导知识间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协作,努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快速、高效临床转化与及时反馈,为疾病诊疗和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2 转化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进展概况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编辑部社论文章首先提出了 bench bedsi d e i n terface 的研究模式[9]。但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足,此模式并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直到1994年,M orro w正式提出用 translati o na l research 的概念指导癌症防控,转化医学才逐渐被认识和理解[10]。随后的短短20年中,转化医学的作用和能量日益显现,有关转化医学的研究论文也不断增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 I H) 2003年描绘的路线图计划(road m ap)中,现代概念的

.

1.

转化医学的理念正式确立,这也就是所谓的双向、开放、循环的转化医学体系[1]。

2006-05初,苏格兰与全球最大制药公司之一的惠氏制药公司启动世界上第一个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总投资额接近5000万英镑。参与该项目的机构包括苏格兰的4所著名大学(阿伯丁大学、邓迪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惠氏制药公司、苏格兰工商委员会以及苏格兰相关地区的国民保健系统(NH S),主要研究可诊断及监测人类疾病的新参数即生物标志物(如新近发现的蛋白质或指示剂),这些生物标志物可通过患者的血液样本或X光片检测出来,进而能用于观察治疗的进展以及心脏病、癌症、抑郁症,骨质疏松症等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遭受各种重症折磨的病患者带去福音。与此同时,全球知名的医药企业阿斯利康公司在中国北京宣布,该公司将于未来3年内在华斥资1亿美元,建立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开展基因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N I H自2006年开始组织二十余个大学和机构成立协作组,设立一个名为临床和转化科学(c li n i c 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的崭新学科,其目的在于推动和加速多学科交叉和学科间的合作、孵化创新研究的手段和技术(如组织工程技术、癌症防治技术的临床转化、干细胞治疗人体疾病等等)、催化新知识和新技术运用于医疗第一线,这标志着转化医学理念的正式确立。在以后的几年里,我国的很多医疗科研机构也都纷纷成立了不同规模的医学转化中心,推动了转化医学理念在中国医学界、制药界的广泛传播。但对于投入来说,发达国家走在发展中国家前面。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在38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2012年以前将会增加到60个以上。每年仅N I H资助转化医学的研究经费就有5亿美元。据报道,现阶段用于转化医学研究的投入,英国近4.5亿英镑,欧洲共同体达60亿欧元。

在短短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转化医学研究已经确立为世界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步点和着力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关注。2010-12-07,美国N I H 科学管理审查委员会也建议并计划成立专门的N I H 医学转化研究中心,预计2011-10正式运转,预算高达65亿美元,此举将转化医学研究推向一个从所未有的高度[11]。在我国,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模式和投放重点也在进行改革和向转化医学研究方向倾斜。一些敏锐的科研团体和医药先驱公司已捕捉到这一新动向,正在争先恐后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加紧谋划,以期优先占领转化医学的制高点。国内很多院校也提出要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科学规范临床研究、注重培养临床研究专家、建设好临床研究平台、做好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结合、培育转化医学的理念。

近年来,为了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以转化医学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几乎开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上许多核心期刊都开辟了转化医学研究专栏,为满足越来越多的转化医学研究成果提供交流平台。2009年,Sc i e nce Translational M edicine、The Am erican Journa l of TranslationalR esearch同时创刊,与前几年先后创刊的Journal ofT ranslati o na lM ed icine,T ranslati o n al Researc h,C 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等国际性专业杂志构成了转化医学的信息网络中枢。作为Sc ience的子刊,Sc ience Translati o na lM edic i n e还设立了最佳转化医学奖(Exce llence i n translati o na l m edi cine),临床转化奖(Bedsi d e to bench a w ards)等奖项[12],鼓励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转化医学研究。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转化医学要得到发展和成熟,最终推动其他医学领域的进步,成为引领科研、教育的航标,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过程,需要管理层、学者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促进知识体系紧密交流和联系,相互完善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刺激转化医学为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1,13-15]。

3 转化医学的经典范例

虽然转化医学的概念是近十年来的产物,其理念却是伴随着生命科学、医学生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的发展,源于经验、源于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凝练历程。在为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些研究成果中,无不体现着转化医学的思想。也正是这早已存在、近十年才越烧越旺的火炬,引领无数医学研究大师们(包括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走向成功。剖析一些经典的转化医学范例,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转化医学思想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建立 转化枢纽工程 ,推行更多成果转化并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动力和信心。

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为例,这种精确度高、立体成像且对身体无害的诊断技术,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磁共振现象在1946年就被美国科学家费利克斯 布洛赫和爱德华 珀塞尔发现,但如

.

1.

何将这一成像技术引入临床疾病诊断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7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 劳特布尔发现在静磁场中使用梯度场,能够获得磁共振信号的位置,从而可以得到物体的二维图像;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彼得 曼斯菲尔德进一步发展了使用梯度场的方法,指出磁共振信号可以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从而使磁共振成像技术成为可能,他发展的快速成像方法为医学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医用磁共振成像仪问世。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诊断一些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如软组织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部位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准确定位,特别是脑手术更离不开这种定位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跟踪患者体内的癌变情况,为更好地治疗癌症奠定基础。今天,磁共振成像仪已经成为世界普及的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对医学影像诊断和疾病防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 以临床应用为中心 ,将基础研究转化成临床诊断技术的经典范例。

从幽门螺杆菌发现到胃病防治,同样贯穿着 B2B 的理论。1979-04,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研究人员罗宾 沃伦发现一种特殊的螺旋形细菌总是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沃伦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有着密切联系,而明确这种联系也许可以找到征服慢性胃炎的钥匙。在这种 以疾病为中心 理念指导下,为了获得这种细菌致病的证据,巴里 马歇尔和莫里斯通过反复实验发现这种细菌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发病密切相关,而且通过杀灭这种细菌可以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由此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祸首 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从而将胃病防治水平带进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奠定了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胃病的基础,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体外受精技术俗称试管婴儿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对人类最有贡献的技术发明之一。从1959年基础研究中发现体外受精现象,到真正利用这项技术来满足大量的临床需求,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克服了技术、伦理、社会认可等多方面的挑战。1978-07-25,世界首例试管婴儿终于在经历无数转化实验后成功在英国剑桥降生。今天,全球已有400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圆了无数不孕不育夫妇成为父母的梦想,同时这项技术还为胚胎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对于现代医学来说,英国人罗伯特 爱德华兹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 试管婴儿之父 。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成功,都遵循着循证医学与现代转化医学的原理和策略。他们既是诺贝尔奖的青睐者,也是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典范,最大的受益者则是广大的临床患者。我们从中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一项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的诞生,无不是从基础研究开始,不断摸索、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才能成为临床诊疗 工具 ,为患者带去福音。着眼临床需求,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临床的诊疗方法,正是转化医学的精髓即 B2B 模式。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践,是摆在医学研究者面前的社会课题和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转化医学理念的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划时代诊疗技术必将陆续问世,人类疾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将在转化医学的指引下,走向一个更加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口腔医学是转化医学研究的一块沃土,这里有丰富的病员和广泛的临床需求。氟化物防龋、菌斑生物膜理论已经把牙病防治推进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作为口腔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过对疾病机制的探索,龋病和牙周病不再被认为是千人一面的、仅仅局限于牙齿的疾病,而是有着个体特异性、复杂病理机制、甚至与全身健康密切关联的重要疾病。它的异质性是由菌斑生物膜成分的复杂性、环境因素的多样性以及宿主遗传特质三方面的差异交织而综合决定的[3]。这种观点拉近了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甚至生命科学的距离,也改变着或即将改变现代牙病防治理念。与此同时,口腔颌面部肿瘤防治、组织再生、缺损修复又与临床医学相互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牙病特别是牙周病一直是巨大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在非发展国家尤为严峻,到目前为止仍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在牙病防治研究方面尽早引入和普及转化医学的理念,整合有限的资源、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战略,立足临床核心问题,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是推动口腔医学临床诊治防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

4 转化医学的研究热点展望

4.1 干细胞治疗(ste m cell therapy)

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和多种组织缺损(如骨、软骨、神经、血管、牙周组织缺损等)修复再生

.

1.

的新途径和新希望,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国际关注的焦点。加快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会对人类健康水平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干细胞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并没有为足够患者带来更多福音,只有少数学者在不同领域(如系统型红斑狼疮的治疗)进行了尝试[16]。目前开展的干细胞临床实验急需进一步推广,从而解决此领域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严重脱节。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应注重解决和筛选适宜的移植细胞,建立相关疾病动物模型与评价、细胞移植途径优化与剂量确定、移植后在体示踪技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指标检测等技术平台,开展治疗有效性的机制研究,提高移植细胞效率,完成相关产品的临床前研究,建立免疫排斥反应防治等关键技术,制定相关临床准入标准[17]。虽然围绕干细胞应用还有很多 瓶颈问题 有待解决,国内外很多医疗机构的干细胞培养技术、实验室条件都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在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保障的条件下,尽早开展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对照实验研究,推动干细胞真正成为强有力的临床治疗工具,是目前转化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只有借助 B2B 模式,干细胞研究水平才会有质的提升。

在口腔再生医学研究领域,干细胞研究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世纪开始,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牙周膜、牙髓、牙囊、牙乳头等多种牙源性组织中分离培养出干细胞,让牙及牙周组织再生成为可能。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切实可行的安全、简易的干细胞治疗可为临床牙病患者服务[18]。令人欣喜的是,国外已经有学者在着手这方面的临床研究,我国也有利用干细胞治疗牙周病的临床尝试。结合动物实验所取得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干细胞治疗必将为牙周病、颜面缺损修复等治疗作出巨大贡献。我们有大量的患者资源和临床需求,为口腔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4.2 组织工程(tissue eng ineeri n g)技术

多种因素造成的组织缺损修复是现代医学、生物材料学、生物学等多领域面临的难题。器官移植和赝复体修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少数病例的全部或部分组织缺损,但器官来源有限、免疫排斥以及雁复体功能较差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和赝复体修复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日益增长的病例需求和有限的组织器官资源都在表明一个事实,移植器官供与求的差距还在继续加大。正是由于移植器官的缺乏,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可供移植的人工组织和器官已经成为现代再生医学研究的核心。其基本思路是从患者身上取得相应组织器官的少量组织,在体外将其分散成单细胞,扩增培养以获得足够量的细胞,再将细胞接种在合适的载体和支架上,直接或体外培养后再移植到相应的组织器官缺损处,达到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目的。此思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们新兴的学科,即组织工程学。

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领域的研究极为活跃。运用不同来源、不同合成方法的生物材料,人们不仅在组织工程的最早产品人工皮肤领域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在诸如人工骨、软骨、神经、血管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遗憾的是,目前除了组织工程皮肤外,还没有可供临床应用的其它组织工程产品。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巨大投入和微薄临床 贡献 已经形成巨大反差。但是,组织工程技术给再生医学带来的变革无疑是巨大的,也必将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利用转化医学的策略作为指引,加强组织工程研究成果的转化研究,任重而道远,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开发空间[19]。

4.3 内源性再生医学(endogenous regenerati v e m edi cine)

促进再生医学技术的临床转化,不仅要满足安全、有效两个基本条件,还应考虑到简便、实用和经济的原则。近年来,通过一些现代的技术和方法,刺激、发挥患者自身修复再生潜能,临床安全性好、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因此成为再生转化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被称为内源性再生医学。其中,干细胞 归巢 (cell ho m i n g)、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 m a,PRP)技术是内源性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两个热点。

干细胞 归巢 的含义来源于骨髓移植后,造血干细胞(he m atopo ietic ste m ce lls,H SCs)在体内的一系列的迁移活动,是指H SC s移植后经外周血循环进入受体后,经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介导的其在骨髓内的识别与定位。这种细胞 归巢 包括一系列过程,以移植的干细胞滚动黏附于骨髓血窦内皮始,继之以稳定的黏附并穿行内皮细胞,最终到达血管外骨髓微环境并开始重建造血[20]。近年来,再生医学研究领域将干细胞 归巢 内涵进行了拓展。一方面,所有干细胞通过上述相同或相近的方式,到达靶点组织或器官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迁移都称为干细胞 归巢 ;另一方面,通过干细胞 归巢 诱导因子,诱导受损伤区域周

.

1.

围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向一个特定的微环境定向以变形虫式运动(a m eboid m ove m ent)或填隙式迁徙(i n tersti tialm i g ration),最终在靶位(组织缺损区域)定居并发挥功效的现象也称为干细胞 归巢 。虽然干细胞 归巢 的分子机制还没有阐明,但归巢的干细胞参与组织修复再生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内源性再生技术的核心,并在一些特定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20]。特别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毛剑(Jere m y J.M ao)教授和他领导的课题组利用归巢的自体干细胞,在动物体内已经实现了牙周组织和牙髓的再生,为内源性再生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了证据[21-22]。与目前流行的干细胞移植技术相比,干细胞 归巢 克服了干细胞移植的局限性,有利于临床转化;通过发挥患者自身修复再生潜能,安全、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尽管如此,围绕干细胞 归巢 促进组织再生的转化研究,也有很多问题期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 m a,PRP)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止血治疗,1998年M arx 首次把PRP与自体髂骨结合应用于下颌骨缺损重建治疗中。在实验与临床研究中,PRP表现出良好的促进难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且有独特的优势。由于PRP 是内源性的,所以不会出现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免疫排斥,也不会有异体移植中存在的传播疾病的危险;PRP 中含有多种高浓度的生长因子,且各生长因子的比例与体内正常比例相符,使生长因子之间有最佳的协同作用,是PRP促进组织再生的基础。通过改良技术制备的PRP凝胶,可以作为细胞的良好载体和支架,对患者的损伤小且制作简单,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23]。现代PRP技术可以制备含有高浓度多种生长因子的产品,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既包括PRP中所含各种生长因子的单一生物学效应,又包括各种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缓释作用使生长因子较长时间持续稳定释放,为生长因子的生物控释提供了新的思路。但PRP的临床应用目前尚未获得预期的效果,如何规范、筛选、优化PRP的成分,建立标准的临床应用策略,是促进PRP技术临床推广应用的关键步骤[24]。

5 困难和对策

近十年来,随着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和理念的推广,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转型,同时也引导着政府策略和经费支持方向的改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转化医学的发展从此就一帆风顺、走上了坦途。现阶段,转化医学的理念才初步形成,全面推行转化医学研究还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如转化研究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且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晰、过程不规范、随意性大甚至有时功利性居主导地位;基础研究者与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很缺乏;临床转化过程中涉及的伦理学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临床医学和社会预防之间还没能建立真正的有效循环等等[1-2],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转化医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门学科,它包含了来自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各种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碎片化、效率低下、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是影响转化医学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各自为阵的碎片化格局需要有全球化的视角[25]。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以整体的观念来开发新的诊疗方法和手段,培养制定并管理开发流程,更重要的是与各个领域的研发人员合作,优化和整合研究资源,合理利用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实际问题。

转化医学今天面临的困难,归根到底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在所有参与转化医学的研究人员当中,应该有一群专业的、具有全球视野的、精通国际领域问题的 领航员 ,负责指导整个研发过程。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急需的,也是最紧缺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教育的改革去锻造、磨练更多这样的 排头兵 来引领转化医学健康稳步向前发展[26]。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转化医学从业人员都是全才,精通各个领域,但他们必需具有国际化、全方位的视野,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他们应该通晓规范的转化程序、熟悉转化研究应遵循的章程。这实际上属于转化医学专业知识的范畴,但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管理层面上,学术科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需要为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重新建立一整套管理规范。在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妥善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分歧。随着转化医学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无论是从个体角度还是公共整体角度来说,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最终一定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6 结 语

转化医学研究任重道远,意义重大。构筑转化医学研究、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和基地是未来医学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强化和推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医教研一体化的运行体制和模式,建立转化医学中

.

1.

心,引领转化医学研究和医学成果转化是摆在我们面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培养转化医学理念,鼓励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双向交叉,把转化成果和实际应用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在我国,大力发展转化医学有望促进基础研究与我国病例资源优势的深度整合,快速提升我国生物医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并在重大疾病发病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最终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对转化医学和转化研究的理解、重视和加强必将促进干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基因工程和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等的基础研究成果尽早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在口腔医学研究领域,我们不能甘心做 观望者 ,而要成为真正转化医学的 弄潮儿 。随着转化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多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必将陆续转化成为临床更安全、更有效的诊疗工具,为世界范围内人类重大疾病预防和治疗做出重要贡献,为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 anko ff SP,B rander C,F errone S,et a.l L ost i n transl a

ti on:O bstacles t o translati ona lm ed i c i ne[J].J T ranslM ed,

2004,2(1):14.

[2] 杨春喜,殷宁,戴魁戎.转化医学[J].中华医学杂志,

2010,90(7):499-502.

[3] 曹采方.浅谈用转化医学的理念指导牙周病的防与治

[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9,44(6):321-323. [4] 王正国.转化医学与创伤[J].中华烧伤医学杂志,

2010,26(1):1-2.

[5] 黄跃生.大力加强烧伤转化医学与再生医学研究[J].

中华烧伤医学杂志,2010,26(3):167-169.

[6] 刘杰,吕有勇.解析转化医学:医学科研选题应源于临床

[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8):2665-2666.

[7] 蒋学武.哈佛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实践的启示[J].中

华医学杂志,2010,90(22):1519-1521.

[8] 构筑转化医学平台,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中国医学生物信

息[EB/OL].http://c m b.i bj m https://www.360docs.net/doc/9e6899821.html,/new s/repo rt/

2009/trans_m.ht m.l

[9] Editor i a l from T he N e w Eng land Journa l ofM ed ici ne.Phago

cy tes and t he bench bedsi de i nterface [J].N Eng l JM ed,

l968,278(18):1014-1016.

[10]M orro w GR,Bell g A J.Behav ioral science i n translationa l

research and cance r control[J].Cance r,1994,74(4Sup

pl):1409-1417.

[11]Co lli ns F.T he bridge bet w een lab and cli n i c[J].N a t ure,

2010,468(7326):877.[12]Brande r C,Ferrone S,M arinco la F.R e w ardi ng patient d i

rected research:Ex cell ence in trans l ationa lm edic i ne award

[J].J T ranslM ed,2006,4:19.

[13]Pober J S,N euhauser CS,Pober J M.Obstac l es facing trans

lati onal resea rch i n acade m ic med i ca l cen ters[J].FA SEB

J,2001,15(13):2303-2313.

[14]H r i g H,M a ri nco l a E,M arinco la FM.O bstacles and oppo r

t unities in translati onal research[J].N a tM ed,2005,11

(7):705-708.

[15]M oss S.T ranslationa l research:D on't neg l ect basic sc i ence

[J].N ature,2008,454(7202):274.

[16]L i ang J,Zhang H,H ua B,et a.l A ll ogen ic m esenchy m a l

ste m ce lls transp l antati on i n refractory syste m ic lupus e ry

t he m atosus:a p il o t cli n i ca l study[J].Ann R heu m D is,

2010,69(8):1423-1429.

[17]Cuende N,Ize ta A.C li n i ca l translati on o f stem ce ll the ra

pies:A b ri dgeab l e gap[J].Ce ll S te m Ce l,l2010,6(6):

508-512.

[18]V o l poni AA,Pang Y,Sharpe PT.Ste m cell based b i o log i

ca l tooth repa ir and regenerati on[J].T rends Ce ll B i o,l

2010,20(12):715-722.

[19]Chen F M,Jin Y.Per i odonta l tissue eng ineer i ng and regen

erati on:Current approaches and expand i ng opportun iti es

[J].T i ssue Eng Part B R ev,2010,16(2):219-255.

[20]Chen F M,W u LA,Zhang M,et a.l H o m i ng of endogenous

ste m/pregen itor ce lls f o r i n situ tissue regenerati on:P rom i

ses,strateg i es,and translati onal perspecti ves[J].B io m ate

r i a ls,2011,32(i n press).

[21]K i m J Y,X i n X,M o ioli EK,et a.l R egenerati on o f denta l

pu l p li ke tissue by che m otax is i nduced ce ll hom ing[J].

T issue Eng Pa rtA,2010,16(10):3023-3031.

[22]K i m K,L ee C H,K i m BK,et a.l Anatom ica ll y shaped tooth

and pe ri odon tal regene ra tion by cell hom i ng[J].J D ent

R es,2010,89(8):842-847.

[23]Chen F M,Zhang J,Zhang M,e t a.l A rev i ew on endoge

nous reg enerati ve techno logy i n per i odonta l regenerati ve

m ed i c i ne[J].B i om ater i a ls,2010,31(31):7892-7927.

[24]A n it ua E,S nchezM,O ri v e G.Po tential of endog enous re

generative techno logy for i n s it u regene ra tive m ed i c i ne[J].

A dv D rug De li v R ev,2010,62(7-8):741-752.

[25]A l ban i S,P rakken B.The advancem ent o f translationa l

m ed i c i ne from reg i ona l cha llenges to g l oba l so l utions[J].

N atM ed,2009,15(9):1006-1009.

[26]A l ban i S,Colo m b J,P rakken B.T ranslati onal m edic i ne

2.0:F ro m c linical diagnosis based t o m o l ecular targeted

t herap i es i n the era of g l oba lization[J].C li n Phar m aco l T

he r,2010,87(6):642-645.

(收稿:2011 01 04 修回:2011 01 06)

.

1.

医学研制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规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维护学校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全校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也包括全校科技人员进行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成果转化具体工作由科技处负责协调管理。 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应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或者依照合同的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本办法的适用范围是指职务技术成果的技术转让(含专利申请权、专利权、专利实施许可权、非专利技术使用权)、技术开发(包括纵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开发、横向科研项目成果技术的委托开发、合作研究成果技术的开发等)、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的活动。 第六条学校积极为非技术职务成果的转化广开渠道,如果成果完成人和学院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依法签订该科技成果有关合同约定,从其约定。对非职务技术成果转化所获得的收益应参照职务技术成果转化的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优厚的分配原则办理。 第二章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 第七条本办法所指的职务技术成果是指在我校的在编人员和离退休未满二年的人员、临时聘用人员、企业聘用人员、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进修人员等所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类职务科技成果,其成果的所有权仍为贵阳医学院。

转化医学

临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基础医学研究的积累,而基础研究的方向大都来自于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良好的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协同发展将会大大加快医学发展的步伐。然而,目前很多临床实际问题的提出者往往缺乏较好的科研思维或不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和设施;而另外一方面大量的基础研究偏离临床实际,其研究成果很难在临床上应用。导致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患者在短期内难以体验到基础医学研究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同时,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又很难付诸实施。这种临床与基础研究脱节的情况被生动的比喻为“死亡之谷”,“两层皮”。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医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期望能把医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工作中能够使用的技术、产品和诊、治方法,即从实验室到病床(from bench to bedside, B to B),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from bedside to bench,B to B)。虽然转化医学的概念提出才十几年,但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转化医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辉煌成就,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人们乐观地相信:一个逐步消灭传染病、有效控制慢性病,更加健康、长寿的时代已经向人类走来。的确,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青霉素的发明和使用使得让之前不治的肺炎、脑膜炎等得到有效的控制;卡介苗与链霉素的发现及广泛运用使结核病的病死率大幅下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制剂的发现与合成,使营养缺乏症得到根本性改观;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并使脊髓灰质炎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的冠状动脉搭桥和器官移植手术,充分显示了外科技术的突飞猛进;物理化学等新技术与临床的高度融合使得电子显微镜、纤维内窥镜、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摄影(PET)等得以发明成功,使得对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切应该都归功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群体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进步。 但是,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类又面临了更多新的挑战,首先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缺乏临床患者验证的研究不可能取得真正突破性进展,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将是未来疾病研究的主要模式,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应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逐渐起主导作用。其次临床经济学的发展对临床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寻找在取得同等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最经济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选择。全球耗费了成千上万的资金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等全球性的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组全序

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设计任务书

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 ——生物治疗转化医学中心大楼设计任务书 转化医学是21世纪医学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其核心是通过建立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间的有效联系,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高效的转化为临床疾病诊疗技术及公共卫生预防技术,从根本上转变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脱节状况,缩短研究周期,促进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目前,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基础医学研究与药物研发、临床与公共卫生实践之间严重脱节问题。一方面,我国基础医学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未能有效转化为临床疾病诊疗、治疗与预防新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布局与建立若干个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和研究中心,形成综合集成、开放共享和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突破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的鸿沟,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步伐,促进医学产业的发展。发展生物治疗和再生医学不仅符合生物医学前沿发展趋势,也成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国家需求,也是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对保障国家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生物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战略高度集中优势力量,进一步发挥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特别是需要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综合集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来支撑,以提高我国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水平和效率,突破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的鸿沟,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步伐,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学中心”不仅符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而且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该设施的建设具有

医学计量中心说明介绍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与设备使用安全保障方法前言: 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发展,医院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扩张性竞争渐渐转化为质量竞争。又好又快基本国策成为各行各业发展方向,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安全因素。 本文针对医院负责医疗设备的管理人员和临床使用人员。使其清晰认识到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主要工作内容。 一、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 1、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主体 医院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机构是由主管院领导负责,由医务部、医学工程科和各科室的管理人员组成,在医院中的专业名称是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对医院设备质量与安全情况的汇报并进行评审。 2、医院内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检测机构 医学计量中心是具有法律资质的院内医疗设备检测机构,负责医 院内的计量设备和高危医疗设备的检测工作,杜绝不合格医疗设备的 使用,发生安生事故。计量中心每年将医院内的设备检测情况向医疗 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医院根据医疗设备检测情况进行控 制管理。 3、临床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责任与管理

根据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要求,科室必须设有专人对本科医疗设备进行管理,负责建立管理科室内的医疗设备档案,巡查了解科室内的设备使用情况及时报告设备故障与风险,检查科室内计量与高危医疗设备是否检测,每年在检测有效日期前一个月提出检测申请。 4、医疗设备事故的预防管理 医疗设备事故一般情况下包括三种情况。医疗设备本身发生的事故(设计缺陷、故障、电源、机械)、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使用环境存在事故。以上我们称为临床医疗设备风险。 从临床应用上认为设备用于生命支持的设备风险最大,设备故障会导致患者或使用者严重损伤乃至死亡。用于治疗抢救设备风险最高,带交流电用于病人治疗的设备和用于特殊人群和特殊环境的设备同样存在高风险(如小儿、手术室)。 对以上设备的持有科室要进行特别的预防和管理。设备使用前的科室人员上岗培训是预防管理重要环节。 二、相关知识 1.什么是计量检测:我们知道人到了一定时间需要通过体检来检查身 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计量检测也是同样道理。定期计量检测是检查设备是否健康,国家为了保证检测的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性,将重要部分纳入了法规叫《计量法》,按照法律规程进行检测叫计量检测。 2.什么是高危医疗设备:用于医学治疗和检查的医疗仪器,如果操作 不当和发生故障会导致病人伤残甚至死亡的设备(如:呼吸机、麻

转化医学应用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转化医学应用现状及其困境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化医学作为一种科学理念,从着名医学杂志TheLancet于1996年刊文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至今已近17年。纵观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生物医学研究者,亦或是临床医学专家,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将先进的成功基础理论与成果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应用转化,即通过双向转化通道,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进而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医疗诊治快速转化与应用。但是,通过长期实践,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仍严重脱节,先进的基础研究成果难以向有实际需要的临床医学转化,使转化医学面临诸多困境。 因此,面对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的脱节,有必要找到转化医学理念应用的瓶颈所在,使基础研究向临床医学实践顺利转化。 1.转化医学应用现状 转化医学指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应用之间连接的桥梁,属于一种循环式的科学体系,即基础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转

化到临床应用领域(包括医疗、预防、护理等多个方面),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先进的措施和方法。另外,在临床应用中及时修正,并将相关信息反馈回基础研究中,进一步使其完善、发展,而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转化医学属于双向转化过程,但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而这则是最困难的事情,涉及到时间、经费、伦理等诸多因素。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基础医学研究,很大一部分在向临床实践进一步转化的过程中,难以将基础研究成果再次重复。因此,基础研究成果缺乏可重复性,是目前转化医学失败的首要原因,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脱节,基础研究的优秀成果难以为临床实践服务。尽管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有许多经典的案例,但从国内外对疾病诊治的相关转化医学应用效果来看,应用现状仍不容乐观。 肝细胞癌的转化医学研究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属于较为常见的肿瘤,是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之一。据统计,在我国,肝癌是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就全世界而言,则位于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近10年来针对肝癌治疗研究的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包

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

转化医学的研究及发展 一、概述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又称转化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及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10多年间迅速发展,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次伟大革命,转化医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生物制药界,以及医学科技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和着力点。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B to B)的概念,1994年开始出现转化型研究,1996年Lancet杂志首现转化医学这一新名词。 转化医学又称转换或转译医学,其有关研究通常称为转化研究或转化科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是把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的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这就是转化医学。 2.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对转化医学的定义 (1)实验室体外发现和动物体内试验; (2)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人体内试验,证实其临床效果、安全性,并在实践中推广。转化医学就是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 e”and“bedside to bench”,“B 2 B”)的连续过程。 二、转化医学产生背景 在近代,尤其是近20世纪50年,随着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医学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为现在医疗技术奠定了几乎所有的基础。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形成各自的体系,基础与临床在各自的研究体系里并肩前进,都取得了自认是令人瞩目的成就,造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临床医师和基础科研工作者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疾病谱和死因顺位的转变促使医学研究模式转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医疗费用不断增加,医疗负担越来越重,以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和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因此,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单因素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这些慢性病的防治需要。慢性病的防治需要包括基础和临床等多学科的合作研究,采用多因素研究模型的思路。基础研究积累的大量数据及其意义需要进一步解析。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需要整合。 三、转化医学的特征

临床教学中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docx

临床教学中转化医学理念的应用 一、前言 转化医学理念有助于为临床医学试验人员和临床主治医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彰显临床医学研究为疾病防治服务的核心价值。现阶段,传统医学教学呈现明显的与实践脱节的迹象,因此促进教学理念的积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转化医学概念显得尤为必要,对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大有裨益。通过在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运用转化医学理念,有助于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的辅助性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在内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二、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于X院20XX年9月接收的内科学生中,采用随机双盲法抽取38例学生入组研究,将教学指导思想的差异性作为划分依据,将所有研究样本分为传统教学组和转化医学组,传统教学组学生的年龄介于18—20岁之间,平均年龄19.04±0.21岁,其中男10例,女9例。转化医学组学生的年龄介于19—21岁之间,平均年龄19.14±0.57岁。两组学生均为高中毕业入学,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 <0.05)。 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方法,在对内科理论知识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临床实践的形式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观察组:将转化医学理念作为内科教学的指导依据,具体措施如下:(1)教师应对传统教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克服“以学科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将学生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开展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临床实践机会,利用临床实践解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弱化学生的学科意识,使学生能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提升内科临床教学课程的完整性,实现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2)现阶段,针对内科实验教学,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教师大多采用演示法和验证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够凸显出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内科临床教学形式的改革,依托于探索性实验价值的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内科临床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充分认识到转换医学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学术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4)尽管部分内科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由于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容易与教学实践脱节。因此,内科应为临床教师与内科理论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理论教师为临床教师提供理论与经验的指导,临床教师将临床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理论教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5)内科应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内科临床教学成果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理论知识运用、职业态度等内容,并结合客观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 4.

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

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 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机体与外源化学物的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学物进行安 全性评价,从而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 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在,大量新化学物投入使用, 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隐患。而现行的化学 物危险度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毒效应无阈值的化学 物的检测评价,存在多种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测试 的化学品数量少;动物实验周期长;评价的费用高; 化学物危险性评价存在物种差异等,这些缺陷正是 转化医学在毒理学应用的重大课题[5]。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是转化医学在环境和职业毒 理学应用的中心环节。新的化学物毒性评价策略提 出,应该把当前以死亡、突变、肿瘤形成等终点事件 (apical endpoints)为观察指标的毒性效应评价体系, 转换为基于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以毒性通路 (toxicity pathways)相关生物标志表达异常为观察 指标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应评价体 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 展,测定毒作用导致的“通路”或“关键事件(key events)”改变,建立相应的细胞预测模型并进行剂 量-反应关系的检测,结合环境检测水平和人群暴露 状况进行危险度评价,从而开展预防医学现场的推 广应用,以此为基础提出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 一依赖灵敏快捷的细胞试验进行危险度评价的理念 能大大减少动物试验体系所需的花费和时间,因而 与转化医学概念相呼应[6]。 为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已经致力于开展毒理学 细胞模型的研究,力图以体外细胞取代传统的动物 模型,以获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检测工具和评价 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过成功导 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区和端粒酶催化亚 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构建了永生化 的原代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这些永生化细胞可被 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诱导致恶性转变。在随 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该类细胞株模型对于致癌物 的检测可大大缩短细胞转化的间期,从而具有潜在 的应用于化学致癌活性筛查的价值。这些研究成

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你知道几个

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你知道几个? 2 0 1 4 年终盘点8上海知名转化医学中心 导读 在今年的10月份,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在瑞金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转化医学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时间的脚步即将走过2014年,转化医学网对上海的转化医学中心进行了盘点,结果显示:交大、复旦和同济三大系加起来占据了上海转化医学中心的半壁江山,二军大设立的转化医学研究院也颇具特色,下面是详细情况: 1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依托于瑞金医院,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之一。2013年11月获得建设批复,2014年10月建成并正式运营,整体投资10个亿,中心主任为陈赛娟院士。同期它将整合上海交大、复旦、二军大、中科院等上海高校、附属医院,以及科研院所、生物医药企业等开展临床难题联合攻关,推进技术转化应用进程。首轮将重点建设肿瘤、代谢病、心血管疾病的三大技术平台。上海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将有4个姐妹机构,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疑难病研究中心、第四军

医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和华西医院再生医学中心。 同期,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成立,陈赛娟院士任理事长,基金会支持具创新性的转化医学研究项目,重点支持领域为肿瘤、代谢性、心脑血管、感染与免疫性疾病。2中国-哈佛医学院转化医学联合中心依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于2012年5月10号;四大依托机构将共同开展癌症、糖尿病和免疫性疾病等疾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并组建跨机构、跨学科的协作团队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以提高对上述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认识。 3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医学转化基地2009年11月18日在上海解放军四五五医院正式成立,由国家干细胞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院士领衔,王振义等8名中外院士组成专家委员会。? 4转化医学合作中心依托于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和美国(PerkinElmer)珀金埃尔默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9日,中美双方将在个性化药物研究领域开展在基因组水平验证反映药物疗效标志物和相关生物信息学的合作 研究,并以代谢性疾病为主攻方向,针对亚洲人群研究一套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药效评估手段。? 5上海张江转化医学中心中心成立于2010年,由上海张江集

转化医学中心的管理细则

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疾病防治技术发展,规范和加强辽宁省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转化医学中心”)的规划布局与建设运行管理,参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根据临床需求按疾病领域建立转化医学中心,每个领域建立若干个转化医学中心。各转化医学中心按照本领域疾病防治研究重点和实际需要搭建疾病研究协同网络(以下简称“协同网络”),联合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等,协同开展疾病 防控研究。 第三条建设转化医学中心和构建协同网络是整体推进我省医学科技发展和加快医学科技成果临床转化和普及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布局,各转化医学中心要发挥好引领、集成、带动、普及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整合集成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创新力量的重要依托,成为优化组织实施相关疾病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发展成果的主体研究力量,成为促进医学科技成果普及普惠的重要推广平台,为我省医学科技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省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是转化医学中心的宏观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管理部门”),主要 职责是: (一)研究制定转化医学中心的布局规划。 (二)组建转化医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组织开展转化医学中心的申报评审、绩效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卫生计生委、沈阳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各市科技、卫生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作为转化医学中心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推荐本部门或本地区转化医学中心的申报。 (二)推 进本部门或本地区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 (三)协助管理本部门或所在地区转化医学中心所承担的省级医学科技研究任务。 第六条转化医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省内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医学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 (一)为转化医学中心的布局规划、运行管理和评审评估等 工作提供咨询。

转化医学的形成、发展与现状(一)

转化医学的形成、发展与现状(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基础研究的力度加大,我国发表的医学论文数目已经跃居世界前列。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数量及力度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些成果发表的文章内容有很多涉及基因治疗、干细胞分化、移植以及对分子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也不可谓不深入,基础研究在各个领域已深入到一定层次,但同时这种越来越深入的分子水平的研究,与起初医学生命科学解决目前人类的基本健康问题的初衷相差甚远,在人类许多基本的健康问题还需待解决的今天,许多临床-作者放弃本该重点解决的临床诊疗问题,去一味探索几乎接近抽象的所谓高端科技和生命奥秘,脱离了临床工作者本该关注的主要问题。 搞基础医学研究往往以发论文为目标,很多仅仅是为发表论文而已,大量的基础研究中,真正地被应用于或有潜力用于临床的屈指可数。以美国为例,虽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近几十年来一直增加对医学研究的投资,但并没有产生相应的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相反,研究结果距离临床应用仍停留在称为“死亡之谷”之间的差距。临床研究和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为扭转这一局面,采用创新的计划已势在必行,并日.要实行一些重大的变化,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同行评审过程的重大变化,为转化研究提供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资源用于培训和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的临床研究工作者职业生涯的支持等。 1 992年,Choi在Scie,zce首次提出了“Bench to Bedside”(B-to-B)的概念;1993年,“转化研究”这一术语首次在Pubmed上出现;1996年,Geraghty在Lancet提出了“转化医学”这一名词。转化医学的相关英文有translational research, translatio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transl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等不同提法。其中“translational research”在文献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且绝大多数是指医学领域的转化型研究。但是“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概念过于宽泛,一般认为如果特指医学领域的转化型研究,采用“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更为准确。

转化医学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在这个世纪发生,医学也不例外。但是,人类的健康却为什么没能从这些进步中获得最大收益—— 转化医学:填平医学“鸿沟”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世纪,许多重要的变革都在这个世纪发生,医学也不例外。 “受益难”—— 健康未与医学发展同步 人类在二十世纪见证了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巨大进步,例如抗生素的发明使用、各类疫苗的研制成功、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等,都对人类健康医疗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人类健康是否从这些进步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呢?答案是否定的。 例如,1971年至今美国用于肿瘤防治方面的研究经费多达2000多亿美元,发表了156万篇与肿瘤相关的研究论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肿瘤防治的效果。另一个方面,肿瘤花费却逐年攀升。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报道,美国在2008年用于肿瘤防治上的费用达到了惊人的8950亿美元。可以说,我们在花大笔的钱用于晚期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上,而恶性肿瘤的整体治疗形势并未发生明显的改观。

“死亡谷”—— 横亘“两医”之间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汉代的名医华佗就从植物麻黄中提炼出麻沸散并用于临 床治疗。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进展使医学进入到实验医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医学成果不再单纯来自于医生个人的行医经验,而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的结合。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均迅猛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基础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割离。随之产生大量在基础医学领域出类拔萃的顶尖科学家,以及在临床医学领域成绩卓著的医生。 这两类人才在自己的研究轨道上并肩前进,分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沟通和交流却逐渐减少。虽然其间也有很多基础研究的结果逐渐向临床转化,但是这种转化已无法满足临床医学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因此,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有人称之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死亡谷”。 “转化医学”—— 生命科学界的热点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一个新的理念被提出来,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的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这就是转化医学。可以说,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 转化医学的概念是新的,但内容并不是新的。转化医学产生于医学之初。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 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同个性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可预测性医学等一同构成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的体系,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系统生物学与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系统科学理论与自动化通讯技术之间的互动密切,从而使科学研究向工程技术应用的产业化过程快速实施,系统科学应用于医药学而将导致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 转化医学简介: 转化或转换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转化医学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它的精确定义也不断变化。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定义。 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内在客观规律: 现代医学发展历史表明,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21世纪的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整体医学观和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转化医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转化医学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在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提出后,转化医学日益受到各国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转化医学已成为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里一个重大的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由韩启德教授和桑国卫教授领衔两百多位专家、历时两年完成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中也提出:“推动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医学模式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尽管科学界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如果看看人类健康的实际情况的话,不免令人感到担忧。以肿瘤为例,从1975年到2005年这30年间,

转化医学(英文)

!~医药科学专业解释:转化医学;转化医学就是希望将生物医学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化导向为有利病人诊断、治疗方法的提高上。 2:网络释义: a--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 b--转译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 c--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叫转化医学是本世纪从循证医学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医学实践和干预性流行病学的理念,它融汇基础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科学于一体... d--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ICC)初期将着重进行癌症领域临床前到临床医学之间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研究。广义上讲,转化医学(转化科学)

Open access All articles published by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re made freely and permanently accessible online immediately upon publication, without subscription charges or registration barriers.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open access can be found here. Authors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re the copyright holders of their articles and have granted to any third party, in advance and in perpetuity, the right to use, reproduce or disseminate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BioMed Central copyright and license agreement.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s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s not without costs.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herefore levies an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of £1250/$2005/€1560 for each article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We routinely waive charges for authors from low-income countries. Generally, if the submitting author's institution is a Member the cost of the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is covered by the membership, and no further charge is payable. In the case of authors whose institutions are Supporter Members, however, a discounted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is payable by the author. For further details, see our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 page. A limited number of waivers for article-processing charges are also available at the editors' discretion, and authors wishing to apply for these waivers should contact the editors. Indexing services Following publication i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he full-text of each article is deposited immediately and permanently archived in PubMed Central, the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s full-text repository of life science literature, and also in repositories in e-Depot,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the Netherlands' digital archive of electronic publications.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included in PubMed and all major bibliographic databases. A complete list of indexing web services that include BioMed Central's journals can be found her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tracked by Thomson Reuters (ISI)and has an Impact Factor of 3.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