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简 - 页码,1_12 【分享 ...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简 - 页码,1_12 【分享 ...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简 - 页码,1_12 【分享 ...

天圆地方建筑论坛 -> 【水利港口】-> 【分享】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简介登录-> 注册-> 回复主题->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sunissky2005-10-09 06:22为打造网站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沉淀,从本日起将连载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的院士简介

曹楚生 陈 新 陈厚群 陈吉余 陈明致 陈肇元 陈志恺 崔俊芝 戴复东 董石麟

范立础 方秦汉 冯叔瑜 傅熹年 葛修润 关肇邺 韩其为 何镜堂 黄熙龄 江 亿

江欢成 李 玶 李道增 李圭白 李猷嘉 梁应辰 廖振鹏 林俊德 刘济舟 刘建航

刘经南 龙驭球 卢耀如 吕志涛 罗绍基 马国馨 马洪琪 孟兆祯 宁津生 欧进萍

潘家铮 钱七虎 钱正英(女) 容柏生 沙庆林 沈世钊 施仲衡 谭靖夷 王光远

王家耀 王景全 王梦恕 王瑞珠 魏敦山 文伏波 吴良镛 吴中如 项海帆 谢鉴衡

谢礼立 谢世楞 徐乾清 严 恺 杨秀敏 叶可明 曾庆元 张 杰 张超然 张锦秋(女)

张蔚榛 张在明 张祖勋 赵国藩 郑皆连 郑守仁 郑颖人 郑哲敏 钟训正

周 镜 周丰峻 周福霖 周干峙 周君亮 朱伯芳 邹德慈 茆 智

(86人)

sunissky2005-10-09 06:23 1、曹 楚 生

曹楚生院士1926年生,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结构及钢筋混凝土教学工作,从事厂房、桥梁等设计工作,在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他工作务实,长期在第一线从事具体的设计工作,在各种大坝的设计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几十年来,曹楚生院士主持设计了大批的水利工程。50年代,他在汪胡桢老工程师的主持和指导下,负责佛子岭连拱坝设计、磨子潭双支墩大头坝和响洪甸重力拱坝,这三种坝型各具特色,国内都是第一次建造;60年代,他主持设计了黄河上第一座发电的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70年代,我国的第一座大型碾压式堆石坝——碧口大坝也是曹楚生院士负责设计的;80年代,他设计了潘家口工程,其中带宽尾墩的溢留坝属国内首次采用,其厂房系我国第一座大型混合式蓄能电站。为了适应供水需要,水头变幅极大,采用了可变频——变速运行的变速机组,下池左岸中立坝采用具有抗渗和抗冻性能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坝,这些在国内均属首创。曹楚生院士结合工程实践,转写了坝工设计地震应力、坝基 稳定和处理等方面的论文20余片,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的部分内容,编写了《中国水利》中《中国坝工》一章。他在水工结构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sunissky2005-10-09 06:25 2、陈新

(暂缺)

sunissky2005-10-09 06:25 3、陈厚群院士简介

陈厚群,水工结构专家。1932年5月3日出生,江苏省无锡人。1950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了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小浪底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本规范的制定工作;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3向6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并为大坝现场振动试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科学测试监测手段。24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百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sunissky2005-10-09 06:26 4、陈吉余

生平简介:

1947--1952浙江大学 助教、讲师;1952--1978华东师范大学 讲师、副教授;1978年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名誉所长;1999年 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河口海岸学家,是我国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主要开拓者。

主要成就:

陈吉余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发展了以动力、沉积与地貌相结合的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组建了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国家综合重点实验室。他积极倡导全国海岸带调查,并负责技术指导,为沿海经济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他提出长江河口发育模式及自适应和人工控制理论,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河口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建议利用潮滩建设浦东国际机场并主持九段沙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使大型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他根据涨潮冲刷槽理论提出陈山原油码头选址方案,开创了在杭州湾强潮海湾建港的先例,为金山石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并在水资源、滩涂围垦、护岸工程等方面,为我国海岸带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主持了中国主要河口研究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和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九五攻关项目等多项任务。发表论著150余篇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sunissky2005-10-09 06:26 5、陈明致

(暂缺)

sunissky2005-10-09 06:27 6、陈肇元院士简介

陈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浙江宁波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现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防护工程分科学会副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长期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爆结构、防护工程设计理论、建筑物实际工作性能评估、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防护工程及高强混凝土结构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结合重要国防人防工程,完成大量科研任务并取得系统成果,许多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爆炸引起城市灾害预测方面也取得领先成果。

陈肇元院士主持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负责主编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规程。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国家教委、国家人防委、国家建设部、建材部等部门奖励 。1984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并曾获国家建设部、国防科工委、国家人防委、北京市分别授予的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或奖状。撰写专著六部,科研论文报告近200篇。

sunissky2005-10-09 06:27 7、陈志恺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现任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地区委员会司库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技术咨询委员。

在小流域暴雨洪水、水资源评价、四水转化模式、水资源规划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研究。主持了《中国暴雨参数图集》、《中国水文图集》等重大基础性研究,填补了空白。主持完成了全国首次水资源评价,并编写了《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在国家"六五"攻关第38项中,作为课题负责人领导完成了华北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步的研

究。作为国家"七五"攻关第57项的项目技术负责人,与他人共同提出了华北水资源的四水转化模式。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黄河项目(85-906)的顾问,倡导将区域宏观经济和水资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具体指导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在国家"九五"攻关西北水资源项目(96-912)中任专家组副组长,提出将经济、生态和水资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指导20个专题的研究。参加了三峡论证、南水北调论证等工作和一系列水资源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sunissky2005-10-09 06:28 8、崔俊芝院士简介

1938年7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至今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的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中心、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工作,曾任计算中心主任,CODATA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现兼任九个一级刊物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以及建设部、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开放实验室的顾问、兼职教授或学术委员等。

sunissky2005-10-09 06:29 9、戴复东院士

男,1928年4月生于广州,安徽无为县人,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院士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同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等职。是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1987年-1991年任EAROPH (East Regional Organization of Planning and Housing ) 副主席。

获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设计工程56项,其中2项获奖;大型规划2项;专著7部,译书1部,教材3部,论文85篇;指导博士生16名,硕士生35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次,宣读论文8篇,国际讲学8次。提出“建筑是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重视微观”的全面环境观,“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有生命力的东西使能有根,并创造条件使两者结合”的设计思想。不畏艰难开展轻钢砼轻板房屋体系及产业化研究开发,进行住宅商品化的制作组装销售全过程研究,设计出内外墙自封闭体系,使房屋建设向可持续发展、高科技化走出探索性的一步。在医院、航空港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参加主持评审数十项重大项目,是大剧院专家组专家。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如布依石建筑,胶东海草石屋,江南水乡建筑,藏族建筑。尤以海草石屋的北斗山庄,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获得国内外赞誉。设计中崇尚“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突出新意,富有创新精神。

sunissky2005-10-09 06:30 10、董石麟

空间结构专家。1932年12月生于浙江杭州。195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土木专业并入同济大学直至1955年毕业。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在江苏省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工作。

主要成就:

董石麟教授主攻建筑业的大跨度空间结构专业。回国后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科研与技术工作。具体成果有:建立了网架结构似夹层板法的计算理论、方法与图表;创建了计算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的新方法——下弦内力法;首次提出组合网壳结构的三层壳的计算理论和方法等多项研究理论。曾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一至三等科技进步奖计15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在学术性团体担任的职务有: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土建学会结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空间结构》杂志主编。

sunissky2005-10-09 06:32 11、范立础

范立础院士 男,1933年生,浙江镇海人,1955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院长等职,现任国际桥协(IABSE)中国国家团组主席,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常委会交替会员,EASEC国际指导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立础教授四十余年来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和桥梁抗震领域内获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主编教材与科研专著十余本,90年以来发表论文近150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四十余名。在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了桥梁抗震研究室,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学科研究队伍。创造性提出三水准设防三阶段设计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率先系统研究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并主持编制大型应用软件,已在全国二十余座重大桥梁工程上应用。他主编了公路和城市的多部抗震指南和规范及有关的理论和应用丛书。在国内,七五、八五、九五都参加大型国家级研究课题。先后获得茅以升桥梁大奖(个人成就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各类重要奖项十余项。为国内公认的桥梁抗震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范立础教授现任国际桥协常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小组主席,积极开展国际学术活动,与美国、加拿大、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现美国国家地震中心又邀请范立础教授建立长期的学术联系机构,每年开展学术讨论,论题是特殊桥梁的抗震设计。

sunissky2005-10-09 06:35 12、周炳琨院士

1936年3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留校任教。1960-1963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进修;1983-1985年在美国斯担福大学作访问学者。1985年至及今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先为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半导体所副所长、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博士点导师,美国光学学会(OSA)会员。1984年周炳琨院士在国际上首先研制出"LD泵浦固体激光器",实现了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6.5%),线宽最窄,频率最稳定的固体激光器。他发明了"单片微型YAG环形激光器"。1990年又研制出"LD泵浦NYAB自倍频激光器"。以上工作开创了固体激光新领域。单篇论文被引用120余次。在国内周炳琨院士首先开展了"晶体纤维生长与晶体光纤器件研究",成果经鉴定为国际首创或先进。开辟了光电子技术新方向和晶体材料生长新方法。"窄线宽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及相关技术"通过七项成果鉴定,线宽、频稳度和调谐范围达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相干光通信做出了贡献。在"光纤高温传感器"、光纤环形腔的细度及环形激光器研究中取得多项成果,为发展我国波分复用(WDM)光纤通信和传感器技术准备了条件。他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和教育部科技奖多项,由他参加主编的《激光原理》获国家优秀教材奖。

sunissky2005-10-09 06:38 13、冯叔瑜

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铁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铁道工程学会爆破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北京爆破学会名誉理事长、西安爆破学会名誉理事长、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和该校土木工程学院爆破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务。1924年6月生,四川省邻水县人,1948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1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学院攻读工程爆破技术专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1955年11月回国。任铁道部工程总局工程师,1958年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负责创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爆破研究室并任爆破研究室主任。

冯叔瑜院士是我国爆破工程界的技术权威,创立了我国爆破工程设计计算理论。50年代创立了我国山区及丘陵地区全路堑或半路堑爆破设计方法,提出路堑边坡上破裂线、边坡及路基保护层“压缩圈”重要概念和路堑、半路堑大爆破设计原则及计算参数选择方法。在川黔、贵昆线建设中首先发展了定向爆破筑堤坝技术,此后在全国16座水坝建设中得到全面推广,并研究发表了“体积平衡法”的坝体抛掷堆积计算公式,为全国工程界普遍采用。首先提出了深孔光面和预裂爆破技术,并在邯长,焦枝等线得到成功推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全力推行铁路深孔爆破石方机械化。在港口及水下航道疏通工程中创建了水下爆破水上作业的新型施工方法,总结了完整的水下爆破设计、施工技术及水下爆破安全技术,为长江三峡航道疏通及青岛、大连航道整治上全面推广应用。在控制爆破技术领域,建立了控制爆破技术的理论基础,80年代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迅速推广应用。他还参加了国内许多重大爆破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的技术指导工作。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被聘为铁科院首席专家。

sunissky2005-10-09 06:41 14、傅熹年

1994年透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史专家。四川江安人。195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在建设工程部、建设部研究中国建筑史,任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高级建筑师。五六十年代先后为粱思成、刘敦帧教授助手,协助他们进行中国近代和古代建筑史研究。以后,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设计思想、手法及单体建筑的设计规律,初步揭示出中国古代城市以宫城、里坊为模数,大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单体建筑以所用材和柱高为模数的一系列用基

本模数和扩大模数控制规划尺度和建筑比例的设计方法。同时发现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规划时用标准方格网控制并把主体置于几何中心等布置手法。为补中国史料之不足,又研究日本9世纪以前建筑,找出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南北朝、隋唐时建筑设计中运用模数的规律。这些研究证明,至迟自南北朝起,就存在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运用模数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体系,延用干余年,在当时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还利用已掌握的模数规律,对西周、战国、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筑进行复原研究,力求达到科学地探索已不存在的重要古建筑,以补充史料空白之目的。已复原的唐含元殿将在日本奈良重建。发表论文近30篇。

sunissky2005-10-09 06:42 15、葛修润院士

男 1934年7月出于上海市。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被选派到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学院留学,1959年回国。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数值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技术以及重大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是我国在岩土工程方面最早引入有限元法的学者之一,1973年完成的511工程地下洞室群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工作,是我国将有限元方法用于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析的首例。领导科研人员开展了离散元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流形元法、无网格迦疗金法和静态FLAC方法等新型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开发了功能完备的计算软件。主持的几个著名露天矿(如海南铁矿、大冶铁矿、铜绿山铜矿、永平铜矿等)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监测和治理工作,在国内同类型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主持研制的RMT伺服控制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系统 “在总体性能上达国际领先”(1993年中科院院级鉴定意见)。主持研制的钻孔全景数字摄像系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主持了用于探索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试验专用加载器的设计工作和CT实时试验工作,试验成果已在《中国科学》发表,在国外尚未见同类成果报导。他曾于(1981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岩石力学权威学者米勒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多次赴德国、奥地利、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1985年以来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8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多篇。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sunissky2005-10-09 06:43 16、关肇邺

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生,北京市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留校任教至今。曾做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年。1992年入选剑桥《国际知名学者名录》第16版。长期从事建筑教学、研究及建筑设计创作,曾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包括《积极的城市建筑》,《从伦敦看北京》,《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以及译著《从包豪斯到现在》等。建筑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包括:云南大学图书奖,教委一等奖、云南省一等奖;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竞赛,获国际建协授特别奖;北京地铁东四十条车站,当选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清华图书馆,获教委一等奖,建设部一等奖,国家金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创作奖;其他通过设计竞赛中选或获一等奖的建筑设计有:北京西单商业大厦,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云南图书馆,云南大学科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sunissky2005-10-09 06:45 17、韩其为

男,1933年11生,湖北松滋人,中共党员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0-1962年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系统工作,

1962-1980年在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室工作,任水库专题组组长,

从事泥沙运动及水库泥沙研究。

1980年以后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工作,从事

泥沙运动理论、水库淤积、河床演变研究。

1992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的博士生导师

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工作简历

1.自1964年开始采用力学与随机过程相结合的方法,对泥沙运动统计

(随机)理论进行了长期研究。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本项研究建立了较为

完整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体系”。“难度虽大,但研究比较深刻”,“有显著的开创性”,“达到

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泥沙运动理论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研究概括了诸多

研究成果,并提出一些前人未涉及或未深入研究的新领域,如泥沙交换和输沙率的随机模型及统计

规律,非均匀沙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理论,挟沙能力级配及有效床沙级配理论等。先后在科学通报、

中国科学、力学学报、水利学报、泥沙研究、美国ASCE等杂志发表论文24篇,1984年由科学出版社

出版专著一本。前国际水利学会主席林泰造和肯尼迪等著名学者对其评价很高。美国流体力学百科

全书曾辟专章予以介绍。本项研究获水利部论文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在泥沙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研究方面统一了输沙率与起动的概念;证实起动时仍符合输沙率规律;

给出了泥沙起动时有关统计规律;提出了明确的起动标准;研究了大水深时起动流速变化;干容重对

起动流速影响及细颗粒成团起动问题等。汇集这些成果的“泥沙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专著于1999

年出版。

获奖情况

1.水库冲淤过程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1986年获国务院电子振兴小组一等奖

2.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数学模型研究 1987年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数学模型研究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4.泥沙运动随机理论研究 1992年获水利部论文一等奖

5.泥沙运动随机理论研究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奖

6.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回水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 1995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奖

7.流向仪设计制造 1958年获苏联电站部奖章和奖状

专著

韩其为 何明民 泥沙运动统计理论 科学出版社 1984年

韩其为 水库淤积《泥沙手册第九章》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年4月

韩其为 何明民 泥沙运动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 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主要论文

韩其为 杨克诚 三峡水库建成后下荆江河型变化趋势的研究 泥沙研究 2000

韩其为 周松鹤 三口分流河道整治原则的探讨 长江科学院院报 1999

韩其为 周松鹤 三口分流河道特性及演变规律 长江科学院院报 1999

韩其为 江湖流量分配变化导致长江中游新的洪水形势 泥沙研究 1999年10月

韩其为 何明民 底层泥沙交换和状态概率及推悬比研究 水利学报 1999年10月

sunissky2005-10-09 06:47 18、何镜堂院士简介

何镜堂,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

1938年4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人);

1965年8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学院(研究生)

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

2004年获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

sunissky2005-10-09 06:48 19、黄熙龄院士简介

(1927-):男,湖北钟祥人,中国工程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顾问(原任四届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岩土工程学报》名誉编委。20世纪50年代赴前苏联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地下洞室土压力、旁压仪、软土地基、山区地基、膨胀土地基、地基抗震等研究。主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编著《地基基础设计计算》-书及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中地基基础部分、唐山地震实录地基部分。参与处理云南小龙滩电厂、唐山重建、阿尔及利亚陶瓷厂、苏丹大会堂、扎伊尔体育场等工程的地基基础问题。己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

sunissky2005-10-09 06:49 20、江亿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技术科学系系主任

1952年4月生,北京人,

1973-1977在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本科学习,所学专业:供热通风空调

1978-1982在清华大学热能系读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供热空调

1982-1985在清华大学热能系读博士士研究生,导师王补宣,所学专业:工程热物理

论文题目:地下空间自然环境温差利用

(1)建筑热环境, 1983 起

(2)建筑自动化,1985 起

(3)可持续发展住区, 1999年起

(4)集中供热规划与控制1990 起

学术兼职:

清华同方总工.

北京市政府顾问, 城市集中供热

中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供热协会理事

ASHRAE 会员

英国J. of CIBS 杂志编委

暖通空调杂志编委

获奖成果:

(1)集中热网在线识别与控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1998

(2)地铁热环境控制, 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1988

(3)地铁热环境模拟,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 1999

(4) 土窑洞水果储存, 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1987

(5)大白菜新法储存, 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 1993

(6)建筑热过程随机分析,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 1995

(7)集中热网在线识别与控制,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1997

科研项目:

国际合作项目:

(1)IEA annex 21:建筑热模拟, 1989 – 1994

(2)IEA annex 25:建筑优化故障诊断, 1992 – 1997

(3) IEA annex 30: 模拟技术在建筑环境系统的应用, 1995-1999

(4)Alliance for GSF: 中国可持续发展住宅 1999

论文著作:

约120篇文章发表于国内外杂志

研究方向:

(1)建筑热环境, 1983 起

(2)建筑自动化,1985 起

(3)可持续发展住区, 1999年起

(4)集中供热规划与控制1990 起

sunissky2005-10-10 06:26 21、江欢成

1938年11月出生,梅江区人,著名工程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江欢成设计事务所所长,曾领衔设计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和印尼雅加达电视塔等,任世界第三高上海金茂大厦设计总监。

1963.2—现在 华东建筑设计院助技、工程师、总工程师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其间:

1980.10—1981.2 Cardiff University English Centre

1981.2—1982.4Ove Arup & Partners(London) 访问学者

1982.5—1982.10 0ve Arup & Partners(H.K.) 访问学者

1975.8—1976.5赞比亚总部大楼工程现场

1983—1984赞比亚总部大楼工程现场

作品荣获奖项

1、上海卫星地面站工程

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工种负责人

2、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建设部优秀设计奖

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设计总负责人

设计历程

1.大屯煤矿主井井筒设计(80m深沉井、70m冻结施工)主设计人

2.新中华厂总装车间(33m预应力砼屋架)工种负责人

3.华东院高层住宅通用设计(24层、18层)设计总负责人

4.东方明珠(468m高)设计总负责人

5.雅加达塔(558m高)设计总负责人

6.金茂大厦(88层、420m高)设计总监SOM—ECADI设计总代表

7.重庆滨江广场(53层住宅)优化设计 设计总负责人

8.上海陆海空大厦(33层、29层)优化设计 设计总负责人

9.深圳侩展中心 钢结构审查及优化设计 总负责人

10.主持许多华东院重点工程结构设计,包括红塔大酒店、上海城市建筑展示厅、两湾一宅工程、世茂广场等。

江欢成,1938年11月出生,梅江区人,土木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梅州中学高中毕业。1963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分配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历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江欢成设计事务所”所长(该所原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国际部,隶属上海市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1995年被英国土木工程学会和结构工程学会分别选为资深会员。同年应邀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土木学会年会

唯一报告人,作了“东方明珠与浦东发展”的报告,赢得高度评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2年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70年代,在大屯煤矿主井设计中,设计了世界土木建筑史上罕见的80米超深沉井;首次在软土地基上成功设计30米直径的卫星天线基础,荣获了上海市优秀设计奖和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首次用鱼骨式剪力墙成功地运用于赞比亚总部大楼工程设计,荣获“建工部援外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英国CBI奖学金,作为期2年的访问学者,赴英国OVE ARUP结构设计顾问公司,参与设计埃及开罗28层米兹银行大楼和香港交易广场大楼等项目。

1987年,江欢成担任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总设计师。他怀着“创上海腾飞标志,树世界建筑丰碑”的目标,精心设计出造型新颖、结构独特、雄伟壮观的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意境,足以抵抗12级台风、8级地震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该塔高468米,时居亚洲第一位,被评为“上海十大城市景观”之一。“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被英国CE杂志用5版篇幅专题报导,被《纽约时报》誉为“新上海崛起的象征”。江欢成被列为“上海十大建筑科技明星”榜首。

江欢成还担任世界第三高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总监和设计代表。1995年设计的印尼雅加达电视塔方案,参与美、日、加等6国设计事务所竞赛,一举中标。雅加达电视塔高558米,高度超过世界第一的多伦多电视塔,建筑面积超过东方明珠4倍。

江欢成设计出多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层建筑,为祖国、为家乡赢得荣誉。

sunissky2005-10-10 06:26 22、李 玶

李玶,男,汉族,民盟盟员。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3月出生于湖北大悟。194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1947~1954 在原中央大学任助教、讲师;

1954~1959 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主任教员(大尉)

1959~1978 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78~现在 在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任研究员;

其中,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性论著、科研成果与成就:

代表性论著:

1.长江三峡坝区区域构造背景及新构造的发展趋势(专著)1965 国家科委 出版

2.云南川西地区缔造地质基本特征的探讨,1975,地质科学,第4期.

3.西昌—渡口地区地震烈度区划综合研究报告,附烈度区划图及说明书(专著)1977,地震出版社

4.用图象识别技术确定京津及邻区强震危险性,1978,地震地质,第1期.

5.昔格达层构造变形形成因素分析,1985,中国地震,一卷三期.

6.辽宁核电站温坨子厂址东岗活动断裂活动性研究,1990.

7.三峡、丹江口地区地震地质研究(专著)1994,地震出版社.

8.中国强震发生带地震构造的几点思考,2001,《高校地质学报》Vol.7 No.3.

9.台湾海峡地震危险性初析与海峡隧道修建的可行性研究,2003,中国工程科学. Vol.4,No.11

10.三峡库区崩滑体的治理应考虑中强地震的影响,2003,《工程院士建议》第4期 总第55期。

获奖情况:

1.1978年西昌—渡口地区烈度区划综合研究报告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2.1986年二滩地区断裂活动性研究及烈度复核 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同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1987年广东琼北地震基本烈度复核 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同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4.1998年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专著)获中国地震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此外,还获得中科院重要成果奖、三等奖4次,国家地震局三等奖4次。

sunissky2005-10-10 06:27 23、李道增

教授 男 1930年出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

1982年-1990年曾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首任院长。

1993年曾应聘美国卡那基?梅隆大学客座教授,讲授剧场建筑设计。

现任:清华大学建筑系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兼职:

(1)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高级顾问。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顾问。

(3)上海城市管理学院高级顾问。

(4)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

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著作等50余种,其中有《全球本土化与创造性转化》、《国际建筑界有关“生态建筑”的实践》、《21世纪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等。

对建筑设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曾完成公共建筑、别墅等各类建筑设计、小区规划、城市设计等数十项。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提出“新制宜主义”的设计哲学;关心学科前沿,1982年即发表过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论文“重视生态原则在规划中的运用”;1985年在国内首先开设“环境行为学概论”(已出版),近年正从事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研究与实践。

在学术上的业绩与水平突出地反映在剧场建筑的设计与科研上,1958-1960年曾主持设计建国十周年十大国庆工程之一的“国家大剧院”与解放军大剧院(均因国家经济困难未建)。

1998年国家再次组织 “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国际竞赛,清华大学方案属入围报送中央的3个方案之一(中央领导选择法国方案实施)。此外他主持了7座剧场设计,如:“东方艺术大厦”、“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天桥剧场”、“台州文化艺术中心”等。他培养的已获学位的研究生中有10名是以剧场、音乐厅为论文的研究课题。

他汇集了30余年国内外调查、实践所得的学术积累,写作、出版了有150余万字、近千幅插图,史料翔实,很有学术价值的《西方戏剧?剧场史》上、下两册专著,体现他在学术上的“专精”与“博达”,是对剧场科研的重大贡献。

sunissky2005-10-10 06:28 24、李圭白院士简介:

1931年9月出生, 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建设部科技委顾问;全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至1990年任英国伦敦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是我国给排水界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李教授长期从事给排水的科学研究,在地下水除锰除铁、水的曝气、高浓度水处理、水的沉淀和过滤、饮用水除藻除嗅和除污染、新型滤剂研制、水处理自控等领域均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我国最早研究地下水除铁除锰的学者,研究成功的接能催化除铁工艺和接能氧化除锰工艺使我国的此类技术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获得全国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他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获国家发明奖。他关于水上一体化水厂的研究获国家发明奖,开发的高锰酸钾助凝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近年开发的高锰酸盐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流动电流沉混凝控制技术等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许多成果已列入设计规范、设计手册及高校教材。

李教授曾两次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的称号,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教授从教48年,已培养了大量给排水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教授、学者和教育家。他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5部,提出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和新观念,为给排水和水处理技术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sunissky2005-10-10 06:36 25、 李猷嘉

(暂缺)

cfk2005-10-10 22:33学习学习

^_^

sunissky2005-10-16 06:26 26、梁应辰

(暂缺)

sunissky2005-10-16 06:28 27、廖振鹏

男,汉族。地震工程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2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现任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1962~1980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实习研究员,副研究员

1980~1999 美国加大土木系,访问学者

1982~1999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研究员。其中,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至今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教授

代表性论著、科研成果与成就:

《工程波动理论导论》 科学出版社,1995(第一版),2002(第二版)

《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 地震出版社,1990

科技贡献 :

1. 在工程波动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波动数值模拟的解耦技术。这一技术已用于高坝和核电站等土木工程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和地震勘探等领域,例如,为小湾拱坝(世界第一座坝高300米级高坝)的抗震设计和地震安全性评定所采用。此外,有关研究结果在地球物理和声学等领域中亦获得应用,特别是在电磁场理论和有关技术问题的研究中获广泛应用(研究结果被引用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 提出和发展了模拟各种单向波动的透射理论,并由此导出了简便实用的透射公式。证明了这一公式的精度与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波动数值模拟的精度一致,并在此精度一致的意义上证明了透射公式等价于无穷远辐射条件。制定了在波动数值模拟中稳定实现这一公式的实用技术。

(2) 基于波速有限原理,将透射理论和有限元技术结合,建立和发展了波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时空解耦技术,为一系列复杂散射问题和结构—介质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2. 在地震工程领域内致力于地震学与土木工程的结合,从事结构动力学、结构系统识别、地震危险性评定、强震地震学和设计地震动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综合研究成果推进我国地震小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定工作。

获奖情况:

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

2. “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波动”(1992,第一获奖人),

3. “地震小区划”(1990,第一获奖人)。

4.

2.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3.1990年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全国地震系统先进个人。

sunissky2005-10-16 06:29 28、林俊德

男.1938年3月13日出生,福建省永春县人。爆炸力学专家。

1960年,林俊德大学毕业,到国防科委西北核试验训练基地,献身于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工作。1963年5月接受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的光荣任务。当时,作为专家组长的林俊德,面临国内这方面资料和设备匮缺的严峻考验。他带领专家组全体专家,在周总理“万无一失”指示下,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成功研制出测量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参加1964后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取盗显著成绩。他荣立二等功,他领导的专家组出色完成任务,荣立集体二等功。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sunissky2005-10-16 06:29 29、刘济舟

刘济舟,土木和水运工程专家。河北省滦县人。 1926年7月20日出生。1947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 交通部高级工程师、技术顾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建设厦门海堤工程,主持领导了援助越南海防造船厂滑道、造船台和修船码头水工工程。主持日照港一期工程(10万吨绷煤码头)的建设,采用了开敞式(无防波堤)方案和3300吨沉箱座浮坞下水新式工艺;组织协调了秦皇岛港煤码头三期工程的设备制造、安装与调试工作,均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主持了连云港散粮码头7万吨简仓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组织领导“六五”“七五”技术攻关,其中真空预压软基加固、预应力钢盘混凝土大管桩和爆炸法施工等成果,为国内先进水平,并被广泛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效益。主编“水动工程技术四十年”。

sunissky2005-10-16 06:31 30、刘建航

简历:

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在上海市隧道工程局、上海市城建局、隧道处、上海市隧道建设公司任设计科长、试验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任副总工程师、上海市地铁总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技术委员会主任。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成就:

是上海软土层地铁、越江隧道等隧道与地下工程的科研、设计及施工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建成二条越江隧道、地铁1号线及近20条市政隧道做出突出贡献。领衔研究和设计含水软弱地层中盾构法隧道单层钢筋混凝土拼装衬砌,率先攻克衬砌结构防水关键,并用以建成Φ10m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及Φ6m地铁试验隧道,当时为世界首例。率先采用盾构法、沉管法、连续沉井法建成金山石化总厂及宝钢厂区困难地层中伸入江海的排水隧道,并攻克了在江底高压沼气含水砂层的排水隧道施工中喷发沼气和流砂等罕见难题。创造性地研究并成功实施了在含水软弱地层中以盾构法、顶管法及深基坑法施工所引起的地层位移预测及治理的方法,攻克了紧靠运行的地铁隧道、进行高层建筑地下室等深基础施工中,保护地铁隧道安全运行的技术难题。编著如《盾构法隧道》等3本专著,发表了20余篇关于软土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格言:天若坍唯擎天而立何畏危难人欲言但从善如流安虑讥

sunissky2005-10-16 06:32 31、刘经南院士

湖南长沙人,1943年7月出生,1967年毕业于武汉测

绘科技大学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82年获该校大地测量工学硕士学位。

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副

系主任、地测院院长、现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刘经南院士长期

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

成绩显著。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地心坐标到大地参考坐标系转换模型的等价性”的完整理论,获

1987年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处理多普勒卫星定位数据中,提出了著名的“武测模型”,该

成果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主持的国家重要科研项目“青藏

高原地壳形变的GPS研究”获1999年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广域差分GPS网建立及台站方案

研究,获1998年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完成的清江隔河岩大坝形变GPS自动监测系统在

抵御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表彰。

刘经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专家,他是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GPS地球动力

学服务组织协调组成员、国际著名大地测量刊物<GPS solutions>的编委。1999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

院院士。

sunissky2005-10-16 06:32 32、龙驭球

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生,湖南安化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我国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国家教委工科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结构力学课程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学报主编,国际杂志《Advances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国际编委。

研究方向为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和结构分析。有五项首创性科研成果:广义协调元、分区混合元、新型壳元、分区能量原理和可选参数能量原理。参加制订《薄壳结构设计规程》,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8本。曾获 第一、第二、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奖(1988、1992、1996),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 (1993)、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986、1992、1994)、北京市学术成果奖(1984、1988)、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3)等。

sunissky2005-10-16 06:34 33、卢耀如

1997年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家。1931年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2年院系调整入北京地质学院,1953年提前毕业。现为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工程地质研究室、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室副主任,负责技术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洞穴研究会委员、国际地理学会岩溶委员会通讯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

40多年来,参与实践及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建设工程的勘测研究。如:负责查明建国后第一大水库——官厅水库大坝渗漏与塌陷机理,为保证大坝及京津一带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负责长江南津关坝区勘测研究,为三峡工程选坝提供依据;为我国岩溶地区第一高坝-乌江渡水电站兴建,从选坝至坝基渗流中心发现与处理及环境效应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并最后作了地质总结。60年代以来参与指导的水利水电工程,涉及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及其它流域百余座大中小型工程,装机容量达数千万千瓦。长期理论研究密切结合实践,建立了一套有关岩溶发育规律与工程效应理论,提出的水动力条件、三相流、岩溶作用过程、岩溶水与水资源特性、地质生态环境、工程效应等一系列理论,对生产实践都具积极影响。主编了一系列图件,如主编的《中国岩溶一景观·类型·规律》,总结了有关规律与基础处理经验,国外学者认为经典论著。研究岩溶地区地质-生态环境,提出论著与图系,为石山脱贫与可持续发展起积极作用。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曾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大学及地质调查所进行讲学。曾应邀在香港和台湾进行讲学,并指导大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公开发表中英论文70多篇,出版5册图书及一图系。以系统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工程实践,在国内外建立了学术及工程建设上的威望,以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誉称为“喀斯特卢”。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

sunissky2005-10-16 06:35 34、吕志涛

1937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1961年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在校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钢筋混凝土结构。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土木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

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建筑FRP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是我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吕志涛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除了认真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和国内访问学者外,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发展了预应力、部分预应力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设计计算方法;建立了双向偏心拉构件的设计方法等,编有《混凝土结构学》、《现代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践与研究》(合编)等著作;译有《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手册》(合译)等著作,在全国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已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次,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共五次及部级优秀设计奖一、二等奖各一次。

1987年3月,吕志涛教授获国家科委和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8年11月,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优秀中青年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1989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生教师”;

1990年12月,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共同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目前,吕志涛教授领导下的研究室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92年3月,他和他的同事完成的“多层工业厂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及相应性能研究”成果,通过部级鉴定,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sunissky2005-10-16 06:36 35、罗绍基

(1933年~),广东南海人,水力电力界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电力部中南勘测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水电部华南电网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电力局副局长兼任广东抽水蓄能电站联营公司总经理(1998年聘为顾问)。现被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委任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还受聘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内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和大型水电站建设咨询专家,世界银行江苏宜兴和浙江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特别咨询团成员。

他组织设计的湖南凤滩水电站(装机容量40万千瓦)是我国第一座高112.5米空腹重力拱坝坝内厂房,解决了狭窄河谷厂房布置与大泄洪量的矛盾,为工程节省了投资,工程科研成果“砼腹拱坝”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主持建成我国第一座高水头、大容量,也是当今世界上装机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工程科技成果“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sunissky2005-10-16 06:37 36、马国馨

1997年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1942年生。山东济南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198l-l983年在日本丹下都市建筑研究所研修。1987-1991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研习建筑理论与历史,获工学博士学位。一直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任设计室副主任、教授级建筑师、副总建筑师。中国设计大师、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曾多次主持和负责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1973年主持西哈努克宾馆的游泳馆和多功能馆工程设计,受到西哈努克亲王和邓颖超同志的赞扬。1976年设计毛主席纪念堂,做为工程负责人之一,较好地解决了在建筑艺术、抗震、保安、使用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该工程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1994年“群众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建筑”评选第五名。l986-1989年,做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的总体设计负责人所进行的体育中心的规划和设计与亚运村一起获得了国家、建设部和北京市的一系列高奖,体育中心还获得了国际体育、休憩、娱乐设施协会银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创作奖、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奖等奖励。目前主持的首都机场新建航站楼和停车楼工程也是国家重点工程,规模大、技术高,令世人瞩目。他在建筑理论与历史等领域做过开拓性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在理论研究方面出版了专著,曾获得国家和部级奖励,如《丹下健三》,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部级一等奖;《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编委兼撰稿人),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部级二等奖;《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七集分编委及体育部分编写),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曾被国家人事部、教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市先进工作者等一系列国家、市、部级荣誉称号。

sunissky2005-10-16 06:37 37、 马洪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籍贯上海,1942年10月出生,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六年制本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优秀施工企业经营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任云南澜沧江水电开发公司总工程师。

马洪琪院士35年来,长期在水电建设第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及施工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并完善了各种地下工程和各类土石坝施工技术,提出了加快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的“平面多工序、立体多层次”的施工方法,总结了高压长斜井快速施工工法,研制的XHM型斜井滑模填补了我国此项技术空白,属世界领先水平。岩锚吊车梁施工技术、无钢衬高压钢筋混凝土岔管施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其研究或主持研究的科技成果,有10项获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专利,8项获优质工程奖,1项获国家鲁班奖,1项获科学管理优秀成果奖。

sunissky2005-10-18 10:03 38、孟兆祯

(暂缺)

sunissky2005-10-18 10:04 39、宁津生教授

安徽桐城人,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津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从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确定相对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成果为确定我国大地原点的地心坐标及椭球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80年代中后期,他重点研究局部重力场的逼近理论,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新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学基金项目180阶和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建立了迄今为止我国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他目前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星重力梯度边值问题的研究”等,是当前大地测量领域新的、代表发展方向的研究课题。

宁津生教授共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地球重力场精细结构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精化的研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整体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学科发展战略等四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编著出版教材、专著6部,翻译出版外文文献6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专著《重力与固体潮教程》获国家地震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地球重力模型理论》获国家测绘局优秀图书一等奖,《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获国家测绘局优秀教材二等奖。

宁津生教授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ITC)名誉教授,培养出了大量的博士和硕士。他的名字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

sunissky2005-10-18 10:06 40、欧进萍 工程院院士

1976-1978:湘潭大学零陵分校水电系大学毕业

1979-1983:武汉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导师:陈敬生教授)

1985-1987:哈尔滨建筑大学结构力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导师:王光远院士)

1987-1990:哈尔滨建筑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出站提升教授并留校任教

1993: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1993-2000: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199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8-2000: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1999-2000:哈尔滨建筑大学副校长

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2003.11:工程院院士

兼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工程学科组副组长

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曾任副组长)

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

国内其它多个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

《国际结构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报》等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和副主任编委

--------------------------------------------------------------------------------

学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力学)

--------------------------------------------------------------------------------

研究方向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领域:针对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海洋平台结构及其地震、台风、波浪、冰力和爆炸冲击等具有空间分布、随机特性和动力效应的灾害作用,开展多学科交叉和高新技术融合的防灾减灾工程和防护工程研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结构灾害动力效应与振动控制,结构灾害演化行为与健康监测,抗灾减灾新型结构体系与性能设计。

--------------------------------------------------------------------------------

论著成果

在结构动力可靠性与地震损伤方面,建立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基本理论,发展了结构抗风和抗震的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损伤分析和设计方法;

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研制出4种结构耗能减振装置和3种智能控制系统,建立了结构耗能减振与智能控制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在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研制出5种结构局部性态长期监测智能传感器,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的试验与示范系统;

在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方面,建立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与维修决策理论和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发展了平台结构冰振控制技术;

部分成果已被我国有关规范和规程采纳和已经应用于或正在实施用于直接参与的实际工程19项;

主持或执笔国家"十五"有关专项科研规划和863主题论证;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24项;

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出版著作4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两次分别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奖;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培养毕业的博士21人、硕士32人,指导出站的博士后11人。

sunissky2005-10-18 10:08 41、潘家铮院士

潘家铮是我国著名的水电工程专家。他原籍浙江省绍兴县,1927年10月19日(农历9,月24日)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这个古老的家庭对他一生的思想和言行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值得多写几句。

他的曾祖父是清朝的一位饱学秀才,但在太平军攻陷绍兴府城之后,即抛下刚刚出世不久的儿子,投入天国怀抱。几经转折,他成了忠王李秀成的心腹幕僚,最后随同李秀成赴南京解围,城破殉难,尸骨无存。祖父是个孝子,成年后曾三次“一差一笠”,徒岁往南京寻父,希望孝心格天,能在某座破庙古寺中父子团圆。这个愿望当然破灭了,但他却探问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天国轶事。回乡后,他潜心学术,专治古文,不事清朝,以开馆授徒为业,并留下许多手稿。 祖父在潘家铮出世后不久就亡故了。童年时的潘家铮经常钻在祖父遗下的书堆和手稿中,啃读着艰深难解的文字,均想着当年轰轰烈烈的“长毛造反”和清军血洗南京的惨状,后来,他一直把这些手稿带在身边,视为珍物,直至“文化大革命”才遭毁失。

他的父亲诞生于清朝末年,正是新旧学交替之际,所以一面受到祖父严格的旧式教育,一面进了洋学堂,毕业于东南大学教育系。而后长期任职于浙江省教育厅,做名小科员,抗战后孜任中学教师,一辈子饱尝生活艰辛。父亲把自己身受的一套教育照搬到儿子头上,而且出奇地严厉。潘家铮曾风趣地说过:“我父亲学的是教育学,案头堆满了教育原理、儿童心理学……但对儿子却从来不考究什么原理、心理,而且采取最原始的‘棒头出孝子’法。我头脑里的一些古汉语知识,都是他用棒头打进去的。 潘家铮的母亲是位忠厚的贤妻良母型妇女,终日操劳家务,孩子就由祖母掖拖长大。这位老太,虽然识字不多,但却通晓百艺、知识渊博。她经常抱着孙子,讲述“长毛造反”、“爷爷千里寻父”,以及数不尽的民间故事,还能说出几百条谚语,唱数十种山歌。她是潘家铮童年时真正的启蒙老师,使他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薰陶,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喜爱诗歌的根苗。 了解了这些情况,人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作为一位国内外知名的水电工程专家,潘家铮少年时的理想却全不在此。他一直梦想成为一位诗人,写一部“天国轶事”。特别是在抗战逃难期间,他在乡下外祖父的遗物中,找到大量诗文集和旧小说之类的“闲书”后,更是欣喜若狂,把身心都投入到文学世界中去了。他嗜读小说。据他讲,到17岁时凡是古城书市上能找到的新旧小说、传奇甚至弹词、宝卷已无不寓目。成年后又补读了许多外国古典小说。在读“闲书”方面,他倒真正称得上道通古今、学贯中西了,而且,他还练就了一目十行的功夫,这可能是他严厉的祖父和父亲所始料未及的。 但是,他的正规求学生涯却非常坎坷。小学尚未毕业,抗战爆发,一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逃难。这期间他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终日啃着“四书”以及古文。后来几年,他随父亲在浙东山区流浪,见缝插针地读点书。1942年日军大举侵入浙东,他不得不结束断断续续的中学生涯,最后学历是初中二年级。迫于生计,他只得跑到抗日游击区当个乡村小学教员,一自己对前途失去了信心。

1945年秋,抗战胜利,这也成了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潘家铮在经过半年夜以继日的苦读之后,居然以初二的学历,考得了高中毕业的资格,为此他竟瘦了十斤之多。紧接着,他报考浙江大学,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对文学的热爱,他不加思索地填上了“中文系”,不料却遭到了饱尝文人生涯之苦的父亲的坚决反对。这样,他只好填报了“航空工程系”,去学习这门新兴的实用的学科。第二年,为了毕业后就业的机会更多些,又违背心愿转到更实用的土木工程系。四年的大学生涯是极不平静的。由于解放战争和学运高潮,加之提前一年离校支援前线,他实际上并未从课堂上学到多少东西,主要收获还是浙大和许多老师的严谨学风,很多知识是靠他自己后来从工作中一点一滴刻苦钻研、勤奋自学得来的。 1950年,他大学毕业来到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这样,他在两度因外界原因而不得不改变他心爱的志愿之后,终于走上了水力发电建设之路,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一开发再生能源、兴利除害、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从此,他在水电界辛勤耕耘了近50年,产生了生死与共的深厚感情,并对新中国的水力发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40年代末,当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推翻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顶天立地地站起来的时候,中国的水电建设还基本是一片空白。这时外国的水电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许多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不断涌现并臻趋成熟,美国和欧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应用这些技术修建起百万千瓦级的大型水电站、高度超过百米甚至二百米的高坝和相应的大型、高压机电设备与金属结构。而我国除开发了四川龙溪河上的几座容量为数千千瓦级的小型水电站外,只有东北有一座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我国资源匆促修建、千疮百孔的丰满大坝和水电站以及一座鸭绿江上中朝共有的水丰水电站。和发达国家相比其差距难以里计。这种情况与我国所拥有的世界第一的水力资源蕴藏量是极不相称的。 面对这一事实,作为一名新中国的第一代水电建设者,年轻的潘家铮深为激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开发祖国丰富的水力资源造福后代建功立业,赶超世界水平。自1950年起,他先后在燃料工业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浙江水力发电工程处和电力工业部华东水力发电工程局等单位任技术员。他虚心向老一辈专家学习,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从最基础的测量、水文内外业和描图、制图做起,勤学基本功,从设计、施工

200kw和小水电站做起,一步步学习和掌握水电开发技术,在此期间,他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进修数学和力学知识,钻研每一本能够得到的书籍和资料,并特别注意将书本和外国资料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又从实际工作中汲取经验、找出问题,反馈到理论分析中去,或对理论提出新的要求,开始逐步形成他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理论。1954年他调到北京水电建设总局,继续从事黄坛口水电站的设计工作。该电站位于浙江省行县乌溪江上,装机容量3万kw,是解放后开工兴建的第一座中型水电站。由于缺乏经验,在建设过程中遇到挫折。他在困难面前毫无畏惧,凭借深厚的数学力学基础,开始对重力坝、土坝、引水系统、厂房等各类水工建筑物的应力分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写出了诸如《木笼围堰的理论和设计》、双向弯矩分配法》、《连续拱之新分析法》、《角变位移方程的研究》、《双铰式土坝心墙的力学计算》、《调压井衬砌的力学计算》、《法兰应力分析的研究》等一系列专业论文,发表在有关学报和著名刊物上,在国内水电界崭露头角。其后,潘家铮奉调到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组长工程师、设计副总工程师等职,前后长达18年。当时,新中国的水电事业蓬勃发展,前程似锦,任务非常艰巨,问题是缺少经验,尤其缺少青年技术骨干。针对这一情况,自己也是个青年的他主动在院内办起学术讲座,给更年轻同志系统讲授“结构力学”和“水工结构分析”,发表了他的许多见解和分析方法,把研究成果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与大家进行切磋。大部分青年水工设计人员都参加了听课,使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其中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技术骨干力量。以后,这些讲稿被整理出版成为一套《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对推动我国水工结构设计水平的提高起了良好作用,深受全国水利工程师特别是基层同志的欢迎。有人说,读了这些书抵得上进一所自修大学。1956年,他负责广东省流溪河水电站的水工设计,基于对坝址良好地质条件的认识,他积极主张采用双曲溢流拱坝的新结构。当时双曲拱坝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建造,缺乏资料和经验,他领导设计组同志积极进行繁复的坝体应力分析,首次提出和解决坝头稳定分析问题和坝体冷却措施等一系列课题,使拱坝设计迅速顺利完成。特别是对拱坝坝顶溢洪的做法,不少专家包括前苏联专家都没有把握,但他坚持这项新技术,深信这个方案既能保证安全,又能节省投资。他和同志们提出了拱坝坝顶溢流动静应力分析方法,组织进行了我国第一次拱坝震动试验,使我国第一座高78m的流溪河双曲拱坝于1959年胜利建成。30余年的运行和多次实际溢流考验证明,他的主张和设计是正确的。在工程建设后期,他又领导并参与了简化拱坝应力分析法的研究。1958年他在中苏朝蒙四国水利学术会议上,就上述流溪河拱坝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有分量的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流溪河双曲溢流拱坝的建成,开创了我国薄拱坝建设的先例,对以后的泉水拱坝(高80m)、紧水滩拱坝(高102m)、东江拱坝(高157m)和二滩拱坝(高242m)等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年他出任新安江水电站设计副总工程师。1958年,设计工作移至现场进行。他从1958年初至1960年兼任现场设计组组长,常驻工地,深入现场,具体领导该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工作。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浙江省建德县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总装机容量66.25万kw,水库库容220亿m3,坝高105m,混凝土工程量176万m3,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并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其装机容量、工程规模和难度都超过日本人在我国东北修建的丰满水电站。在工作中,他创造性地将原设计的实体重力坝改为大觉维重力坝,并采用“抽排措施”降低坝基扬压力,大大减少了坝体工程量。他善于总结群众的正确意见,加以科学论证,先后在新安江工程上采用了坝内大底孔导流、钢筋混凝土封堵闸门、装配式开关站构架、拉板式大流量溢流厂房等先进技术。当坝体混凝土浇筑与压力钢管安装发生矛盾而且施工进度拖后时,他改变了坝体的分缝布置,将垂直的纵缝改为斜缝,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抢回了进度,并发展了相应的理论,如大坝分期施工和分期蓄水的应力重分布问题,在技术上为大坝提前封孔蓄水创造了条件。新安江水电站能在短短三年内建成投产,单位千瓦投资仅690元,与他的创造性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新安江水电站的)顺利高速度建成,大大缩短了国内外水电技术的差距。周恩来总理在1959年4月视察电站工地时,曾亲笔写下“为我国第 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题词,高度评价了电站构建设成就。通过新安江工程成功的实践,宽缝重力坝已发展成为国内广泛采用的一种坝型。此后,古田一级、云峰、丹江口、安砂、枫树坝及潘家口等十余座大型宽缝重力坝相继建成,在祖国的大地上拦江蓄水,为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挥巨大作用。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为新中国的水电事业树立了第一座丰碑,其上也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记下了他的卓越贡献。 其后,他又参加了乌溪江、富春江、长江北口潮汐电站和钱塘江潮汐电站的设计、规划和科研工作。1964年,党发出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他义无反顾地告别江南,奔向荒无人烟的雅等江和大渡河,负责和参加锦屏、磨房沟和龚咀等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在此期间,先后在工程技术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出版了《水工结构计算》《重力坝的弹性理论分析》《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和《重力坝的设计和计算》等四套学术著作,近两百万字,迎来了他设计生涯中的黄金时代。

1966年,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开始了。像许许多多正直而无辜的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事业顶峰的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毫无根据的斗争批判和人身攻击,打入“牛棚”,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折磨。

顺便提一下,潘家铮虽已成为水电专家,终日与大江大河、大坝电站打交道,但他仍对他少年时的爱好棗中国文学依然眷恋。他在工作之余,常是一卷相随,自得其趣。他孜孜不倦在研读中国的正史、野史、名家的文集、诗集,稍有余暇余款,总是要钻到旧书店中去搜寻他心爱的旧书。他有喜怒哀乐,总要抒之于文,寓之于诗,先后写了《新安江竹枝词》、《读报志感》、《蓼莪吟》、《锦屏诗稿》等诗作,还在博览众说的基础上,写成一部《积木山房诗话》。他还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女诗人遭遇比男子更悲惨,偶而流传下来的一些作品,是中国诗词中最为可贵的遗产,值得搜集与整理。所以他发过愿心,要编一本尽可能完整的闺秀诗话,为此他已经搜集了不少素材。另外,他还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共磋进步。对于一切要求进步的有志青年,他总是从心底里喜爱他们,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教课、赠书、改稿、审稿、推荐发表、回答来信来访……也不知花去了多少精力和时间。“文革”中,有人查抄了他的寓所,里面并无金银珠宝,只有万卷藏书,其中半是文史专著以及他的一批手稿。这些旧书和手稿、日记构成了他的一大“罪状”。他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培养更成为“腐蚀青年”和“向党进攻、争夺接班人”的罪证,遭到无穷尽的批斗。尽管如此,他对祖国、对水电事业的热爱并未稍减,对他所做过的一切,特别是培育青年毫不后悔,在批斗之余仍偷偷地钻研理论,思考技术问题,回想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没有纸笔和参考书,就利用他特殊的记忆力,在脑海中进行研究。他虽身处逆境,但始终坚信,祖国的水电宝藏必得到开发,总一天他还会回到水电战线的岗位上,继续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进入70年代后,他逐步恢复了工作。1970年10月,被派往雅苦江磨房沟工地做复工后的计工作,重返三线,“立功赎罪”。他到了工地后,不禁跪在地上,久久地亲吻着这片土地。工地虽然贫困荒凉,电站规模虽然不大,可是这毕竟是座水电站啊,开发水电已成为他的唯一愿望。他振奋精神,忘我工作,在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年半时间,就使这座遭受破坏,满目疮疾快要停工、散伙的工程竣工发电,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以后,水利电力部对外司和基建司就把他‘借调’出来,参加国内外水电站的设计和审查工作。他在参与乌渡水电站的复工审查会后,开始负责我国一批援外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工作。1975年和1976年他曾两次前往菲尔泽(阿尔巴尼亚)和技培都(喀麦隆)工地参加设计审查和指导工作,现在这两座水电站早已顺利建成投产,安全运行,造福于两国人民。

其后,他继续参加了国内一系列工程的研究、审查和决策工作,他十分珍视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将全部心力扑在工作上面。由于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更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极“左”路线,全国走上了拨乱反正的正确道路,强加在他身上的错误结论得到彻底平反,他于1978年3月正式调京,出任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后又晋升为总工程师,和水利水电建设总局总工程师,1985年出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成为水电系统的最高技术负责人。在此期间,他参与规划、论证、设计以及主持研究、审查和决策的大中型水电工程已不计其数,例如安康、铜街子、东江、岩滩、白山、龙滩、石塘、紧水滩、水口、葛洲坝、二滩、天生桥、小湾、龙羊峡、广州抽水蓄能、……直到参与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论证工作,担任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他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山山水水。几乎可以说,在中国较大的水电坝址和工地上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和汗水。他以其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解决过无数技术难题,提出过许多重大建设,作出过关键性的决策。例如,对于东江工程,他立论修建薄拱坝而不主张修重力坝的观点;在被一些地质专家认为是一堆烂石头的龙羊峡峡谷中,他肯定地认为可以修建高坝大库;在葛洲坝枢纽鉴定会上,他满腔热诚地支持采用“抽排措施”;在岩滩工程讨论会上,他鼓励人们在这座高坝的主体工程上采用辗压混凝土技术,并承诺说:“建设成功,成绩是你们的,出了事,责任归我”,极大地鼓舞了设计施工人员的信心。在水口工地上,为了抢回已大大延迟了的工期,他置世界银行特别咨询专家组的强烈书面异议于不顾,决策在基础部位使用辗压混凝土和氧化镁技术,并在暑期施工。他说:“外国专家的经验值得重视,但他们不熟

悉中国国情,更不了解中国专家在某些领域中长期研究的成果,最后的决定得由中国人来下。”他决心在二滩峡谷中修建242m高的辗压混凝土高坝和全地下厂房,和在小湾工程上采用295m高的双曲拱坝。1990年7月,他代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和400余位专家,向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界领导汇报历时三年余的论证成果。他恳切言词,以大量深入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综合阐明修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论证工作是科学的、民主的、可信的,满足了中央的要求,为三峡工程进一步开展初步设计和最终获得人大通过奠定了基础。他的许多决定和意见,事后证明都是正确的。他说,作出这些决定或提出建议决非冒险,在水电和坝工建设中不容许轻率,而是有无数设计和科研同志的工作为后盾。他经常对来采访的记者说,任何一座大水电站的建成,凝聚着从地勘、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到地方领导等无数人员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个别人的作用极为有限,不应强调。他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集中群众的智慧,在关键时作出正确决策所需的领导者的胆识和决心也同样是不可少的。

潘家铮在承担更高层的任务后,除了继续研究具体技术问题外,更多地思考有关中国水电建设的全局性问题。在他的组织下,开展了规程规范的全面编制和更新工作,将大量的新技术纳入其中。为了改进水电设计落后的面貌,他大力推动计算机的应用,成立电算机构,主持开发水电设计大软件包,开发和推广CAD技术以至专家智能系统。他不遗余力地推广新技术尤其是新坝型棗辗压混凝土坝和面板堆石坝,担任推广小组组长。他为提高工程质量发出过无数次呼吁,出任质检总站站长。他注意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把全面开发祖国水电宝库的热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十分重视科教事业,制订和参与各种攻关计划,在不少高校兼职讲课,带研究生,还和钱正英、王林、汪德方等领导一起发起成立中华电力教育基金会。改革开放深化后,他多次出访,考察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埃及、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和挪威的水电及建坝技术、介绍和推广外国的好经验。他鼓励设计院向咨询公司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推行设计招标。他还研究阻碍我国水电发展的因素,不断向领导和国家提出建议。 在技术领域,他在47年来对钻研技术解决难题的活动从未中断过,故设计成果浩瀚,著述极为丰富。他专长力学理论,特别在水工结构分析上有很深造诣。他致力于运用力学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力图沟通理论科学和实际设计两个领域。他对许多复杂结构,如地下建筑物、地基梁和框架、土石坝的心墙和斜墙、重力坝和拱坝、调压井衬砌、压力钢管岔管和法兰以及建筑物及山坡的稳定、滑坡涌浪、水轮机的小波稳定、水蚀分析等课题,都曾创造性地运用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板壳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及特殊函数提出一系列合理和新颖的解法,得到水电界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我国水电和坝工技术的发展中有他奋勇开拓和辛勤耕耘的一份功学。 他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专门著作20种,约560万字,连同历年发表的学术论文80余篇,总字数达1000万左右。其它主编过的书籍和主笔的技术报告为数更多。在进行科技著述之余,他还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和科普科幻作品以及政论性文章,力图在批判社会不正之风,反击伪科学的泛滥和鼓舞青少年树立振兴中华大志上有所稗益。

由于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他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土,1984年国家颁给他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证书,1989年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并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成为我国少数几位拥有双院士称号的专家之一。他目前还担任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同时,他还是清华大学教授,和在其它一些院校兼职,培养博士研究生。

sunissky2005-10-18 10:08 42、钱七虎院士

1937年生,江苏昆山人,汉族,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61年赴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1965年回国,先后在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任教并担任教授。1983~1996年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1996年至今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委。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1998年任全国政协八届、九届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现担任《爆炸与冲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杂志编委。

钱七虎院士从事防护工程设计计算理论教学与科研近40年,在防护工程计算理论及防护系统工程理论方面提出很多新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观点,为发展我国的防护工程学科和防护工程建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六七十年代,钱七虎院士在防护工程抗核武器及其效应研究方向中解决了防护工程孔口防护,大跨度防护门及土中浅埋结构等一系列难点的设计计算;1965年在国内首次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与方法解决防护工程孔口防护的一系列计算问题;70年代初在国内首次应用动力有限元方法对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防护门进行了动应力分析,并主持设计计算了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钢筋混凝土防护门;70年代他领导项目组着重研究了土中浅埋结构复土层中核爆炸应力加载波及卸荷波的传播及其与结构的相互作用,第一次在国内提出了土中浅埋结构三自由度相互作用模型计算体系,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80年代,他在国内第一个发表了防护系统工程论文,开创了国防与人防工程软科学研究领域,首先提出将运筹学方法应用于防护工程破坏概率的确定,抗力指标的论证及设计方案的比较;首先将系统工程应用于阵地防护能力和稳定性的分析、人防工程防护标准及防护效率的研究;并首次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军事大系统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其成果“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研究”、“团坚固阵地防护能力与稳定性系统分析”、“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获全国人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以来,他领导课题组完成了“防护结构概率设计理论研究”和“断裂构造对触地爆中远区地应力、地运动参数的影响”等项目。在前一课题中他首次提出将可靠性修正因子法与二阶矩法相结合,并在分析结构可靠度时全面考虑了各种不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国内防护结构概率设计方法上处于领先地位和国际先进水平;后一课题中,他在断裂构造隔震机理、爆炸应力波通过断层破碎带耗能衰减定量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所建立的爆炸应力波通过断层透镜体带的动力接触模型是在颗粒介质细观力学方面的创新。这些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90年代以来,钱七虎院士指导博士研究生应用前苏联学者建立的准饱和土三相模型分析爆炸应力波在准饱和土介质中的传播及其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得出了很多不同于目前国防和人防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成果。作为工程总指挥,他与大家共同研究方案,实施了装药量达1200000t的珠海炮台山峒室大爆破,创造了多层多列条形装药爆破的世界新纪录。

钱七虎院士撰写与主编了《民防学》、《防护结构计算原理》、《有限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武器效应及其防护》等4部著作,发表论文80多篇,指导博士研究生多名。

sunissky2005-10-18 10:10 43、钱正英

女,汉族,1923年7月4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嘉兴,1941年9月参加工作,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现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9年至1942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并参加学生运动,曾任学生团体党团宣传委员,大同大学工学院分党支部书记。1942年至1944年任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文教教员,淮北泗五灵凤县中学浍南分校教员,训育员,教导员,分党支部书记。1944年至1945年任淮北行署建设处水利科科长。1945年至1948年任苏皖边区政府水利局工程科科长,运河南段工程处副处长,华东军区兵站部交通科副科长,前方工程处处长。1948至1950年出任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党委书记。1950年至1952年任华东军政委会水利部副部长兼治淮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1952年至1957年任中央水利部副部长,1952年至1954年兼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院长。1957年至1974年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74年至1982年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1982年至1988年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1988年至1993年任政协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3年至今任政协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4年至今兼任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199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

sunissky2005-10-18 10:13 44、容柏生

(1930年~),广东珠海人,建筑结构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荣誉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及科研工作,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建筑结构设计特别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有较深造诣。20世纪70年代 研究出应用于高层建筑实际设计工作的方法及计算程序;1983年成功地在花岗岩残积土层上用天然地基建成高层建筑;1987年利用多项措施设计高200米63层的广东国际大厦,其中无粘结构预应力楼盖的应用属国际先进水平。代表作有我国首幢超级构架体系的33层大厦深圳市“香格里拉酒店”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最高、层数最多的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广州市“广东国际大厦”。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科研方面的成果曾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共8项。1989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首批100名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之一。1990年和1994年两次获广东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sunissky2005-10-18 10:14 45、沙庆林院士介绍

沙庆林,男,1930年5月生,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长

安大学公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简历:1952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公路专业毕业。1957年6月莫斯科

公路学院公路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68年8月至1974年1月赴国外参加

援助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的公路建设,并任技术负责人;1974年5月至1979年9

月,作为工作组成员,代表交通部赴索马里、苏丹、马达加斯加、赞比亚等国家解

决公路工程设计、施工中的技术问题。

主要学术成就:沙庆林院士作为我国道路工程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一直

致力于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和道路工程的研究、开发,共主持完成了12项国家

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其中有两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

科研成果,两项获国家级奖,6项获省部级奖,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创新。特别是

在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方法,为我国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

层沥青路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对半刚性材料组成和力学性质的研究处于

国内外领先地位。对半刚性路面裂缝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据此完成的规

范、规程和著作不但具有先进性、完整性和创造性,而且适时指导和引导我国公路

路基路面建设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近几年来,他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

专著两本。他先后参与了京津唐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京石高

速公路等10多条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他的杰出成就和学术造诣使他早

已成为我国公路路面学科和路面工程的著名专家,并于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院士,奠定了他作为我国道路工程学科带头人的地位。

沙庆林院士现为交通部技术顾问,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公路学会专家

委员会主任委员。

sunissky2005-10-18 10:17 46、沈世钊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3年生于浙江嘉兴

简介:

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中共党员,曾担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职务。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ce Structures》杂志编委,中国《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建筑结构学报》编委等学术职务。

沈世钊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解决了多项关键理论问题,尤其在“悬索结构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和“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响应”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与此同时,结合吉林滑冰馆、亚运会石景山体育馆和朝阳体育馆、冬季亚运会黑龙江省速滑馆、威海体育场等工程创造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空间结构,他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对我国大跨空间结构学科的发展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其研究成果和工程创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近70名,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40余篇。

sunissky2005-10-18 10:20 47、施仲衡

现任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总工程师,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赴苏学习地铁并 取得学位的副博士,他先后从事过地铁专业的教学、科研、设计、咨询 、评估、监理等工作,主持过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参与了国内各城市的地铁建设工作,曾对许多重大项目进行评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 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他主编的《地下铁道设计规范》,作为国家标准,是国内地 铁设计的强制性执行规范。他还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地铁方 面的专著《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为国内的地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 士。曾历任北京市人民政府 专家顾问,中国 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特聘专家。是我国在地铁方面享誉海 内外的知名专家。

sunissky2005-10-18 10:20 48、 谭靖夷

湖南省衡阳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21年11月出生。1946年5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

谭靖夷是著名的水电施工专家,历任施工总工程师33年,他主持建成流溪河、柘溪、乌江渡、东江等大中型水电站大坝8座,1985年他因此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近十余年他继续为包括长江三峡的十余座大型水电工程倾注心力,参与提交咨询报告70余份,做出了重大贡献。1996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他为“湖南科技之星”。

查看完整版本: [-- 【分享】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简介--]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5.0.1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031194 second(s),query:6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中国科学院院士籍贯地市排行榜 Who will be the next ? 1 江苏省苏州市67人 2 浙江省宁波市56人 3 福建省福州市51人 4 上海市45人 5 江苏省常州市41人 6 江苏省无锡市40人 7 浙江省绍兴市36人(含因经济原因除名1人) 8 浙江省杭州市31人(含因政治原因除名1人) 9 浙江省嘉兴市23人 10江苏省南京市22人 16-20人 湖南省长沙市20 北京市20 广东省江门市19 江苏省扬州市17

浙江省温州市17 江苏省镇江市16 江苏省南通市16浙江省湖州市16 福建省泉州市16 湖北省武汉市16 11-15人 河北省唐山市14 浙江省金华市14浙江省台州市14 四川省成都市14 天津市14 河北省保定市13 广东省梅州市13 广东省广州市13 重庆市13 江苏省泰州市12

广东省佛山市12 山东省烟台市11 8-10人 安徽省安庆市10 广东省潮州市9 福建省莆田市8 福建省厦门市8 7人 安徽省宣城市7 安徽省黄山市7 安徽省合肥市7 江西省南昌市7 辽宁省沈阳市7 6人 辽宁省锦州市6 河南省南阳市6 江西省抚州市6

湖北省黄冈市6 湖南省邵阳市6 湖南省常德市6 福建省龙岩市6 山东省青岛市6 5人 江苏省徐州市5 江西省宜春市5 江西省上饶市5 广东省中山市5 山东省潍坊市5 河北石家庄市5 山东省济南市5 4人 吉林省吉林市4 陕西省咸阳市4陕西省渭南市4

河北张家口市4 河南省郑州市4 山东省临沂市4 山东省威海市4 安徽省六安市4 安徽省芜湖市3 江苏省盐城市4江西省吉安市4江西省萍乡市4 湖南省湘潭市4 湖南省衡阳市4 广西省桂林市4 3 人 山西省晋中市3 山西省邢台市3 河北省衡水市3 河南省漯河市3

《中国工程院章程》

《中国工程院章程》 《中国工程院》 (2014年6月11日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国工程院(以下简称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第二条工程院的职能和任务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组织研究、讨论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关

键性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对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出和建议; 2.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接受政府和有关方面委托,对重大工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方案及其实施提供咨询; 3.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激励优秀人才成长; 4.组织开展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参加相应的国际组织和有关国际学术活动; 5.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先进科学文化,维护科学道德尊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第二章院士

第三条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由选举产生。 第四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第五条院士的义务和权利 积极促进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努力创新,不断作出成绩;提倡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起表率作用;积极培养人才,推动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参加工程院及学部的活动,承担工程院及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任务,促进工程科学技术

云南5人获2015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候选人提名

云南5人获2015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候选人提名 2015年05月18日 08时29分00秒来源:云南日报 中国工程院15日晚公布了521名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云南有5人获得提名。 公布的521名有效候选人名单显示,来自云南的有5位,分别是云南民族大学彭金辉、昆明理工大学杨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番兴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朱兆云(女)、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李文昌,其中前4位由中国科协提名,后1位由院士提名。 彭金辉教授,长期从事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76项,推动了微波冶金国际前沿方向的发展,在该领域增强了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等多项奖励。 杨斌教授,长期从事真空冶金新工艺等有色金属冶金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等多项重大项目,在冶金新技术方面硕果累累。研制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累计创利税上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云南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番兴明研究员,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在热带亚热带优质高产、玉米种质创新利用方面重大成果不断,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 朱兆云,正高级工程师,长期耕耘在中医药、民族药学等研究领域,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全国中医药界空缺10年的首个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文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找矿、矿床勘察评价、地质科学研究等,35年来开展“三江”找矿屡获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据悉,在《致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及其所在单位的一封信》中,中国工程院强调,各位院士候选人及其所在单位要遵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中有关增选工作行为规范的规定,严格自律,洁身自好,不组织、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助选”和“拉票”活动。 今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是自2014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修订章程之后的首次院士增选。年轻化、取消部门遴选、处级以上干部不得成为候选人等规定是此次增选的变化亮点。 记者施铭陈云芬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全体院士名单(739人)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5人) 艾兴陈福田陈懋章陈士橹陈一坚陈予恕崔国良丁衡高董春鹏杜善义段正澄朵英贤范本尧冯培德高伯龙高金吉顾国彪顾诵芬管德关杰关桥郭重庆郭孔辉何友声胡正寰黄崇祺黄瑞松黄文虎黄先祥黄旭华金东寒乐嘉陵李椿萱李鹤林李鸿志李明李培根李钊梁晋才林尚扬林宗虎柳百成刘大响刘人怀刘兴洲刘怡昕刘永才刘友梅龙乐豪卢秉恒路甬祥陆元九马伟明孟执中闵桂荣潘健生潘镜芙戚发轫钱清泉饶芳权阮雪榆沈闻孙沈志云石屏宋文骢苏哲子孙敬良谭建荣唐任远涂铭旌屠善澄王浚汪顺亭王兴治王永志汪槱生王玉明王哲荣温俊峰吴有生谢友柏徐滨士徐德民徐玉如徐志磊杨凤田杨士莪尹泽勇于本水臧克茂曾广商张炳炎张福泽张贵田张金麟张立同(女)张彦仲赵煦钟掘(女)钟群鹏钟志华周济周勤之朱能鸿朱英浩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7人) 贲德蔡鹤皋蔡吉人柴天佑陈鲸陈敬熊陈俊亮陈良惠陈左宁(女)戴浩邓中翰范滇元方滨兴方家熊封锡盛高洁龚惠兴宫先仪龚知本郭桂蓉何德全何新贵胡光镇胡启恒(女)黄培康姜景山姜文汉金国藩金怡濂李伯虎李德仁李德毅李国杰李乐民李三立李同保李幼平梁骏吾林祥棣林永年凌永顺刘玠刘尚合刘永坦刘韵洁陆建勋卢锡城马远良毛二可倪光南牛憨笨潘君骅潘云鹤沈昌祥宋健苏君红孙家广孙优贤孙玉孙忠良童志鹏汪成为王大珩王任享王天然王小谟王越王子才韦钰(女)魏正耀魏子卿吴澄邬贺铨邬江兴吴曼青吴佑寿吴祖垲许居衍徐扬生徐元森许祖彦薛鸣球杨士中姚骏恩叶铭汉叶尚福叶声华俞大光于全张光义张履谦张明高张乃通张锡祥张尧学张直中张钟华赵伊君赵梓森郑南宁钟山周炯槃周立伟周寿桓周仲义朱高峰庄松林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3人) 才鸿年曹湘洪陈丙珍(女)陈景陈立泉陈清如陈蕴博崔崑戴永年丁传贤傅恒志付贤智干勇高从堦顾真安关兴亚何季麟侯芙生胡永康胡壮麒黄伯云黄培云姜德生江东亮金涌柯伟李大东李东英李冠兴李恒德李俊贤李龙土李正邦李正名刘伯里刘炯天刘业翔陆钟武毛炳权闵恩泽欧阳平凯邱定蕃

在京中科院士名单

在京中科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共分6个部,共有院士634名。其中,在京院士共有90人,名单如下: 1、数学物理学部(25人) 陈佳洱:核物理学家1934年10月1日出生,上海人。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 陈建生:天体物理学家1938年7月8日生,福建福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陈木法:数学家1946年8月22日生于福建惠安。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0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82年、1983年先后获该校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曾任该校研究生院院长。 陈难先:物理学家1937年10月3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电气工程与科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 陈式刚:理论物理学家1935年11月28日生于浙江温州。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甘子钊:物理学家1938年4月16日生于广东信宜。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郭柏灵:数学家1936年10月23日生于福建龙岩。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贺贤土:理论物理学家1937年9月28日生于浙江镇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国家“863”计划直属惯性约束聚变主题首席科学家。 黄祖洽:理论物理和核物理学家1924年10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0年于该校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姜伯驹:数学家1937年9月4日生于天津,籍贯浙江苍南。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曾任“973”项目“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首席科学家。 邝宇平:理论物理学家1932年11月9日生于北京,籍贯广东台山。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惕碚:高能天体物理学家1939年6月12日生于重庆北碚,籍贯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2009.12.21) 中国科学院(683位) 数学物理学部 ·艾国祥·白以龙·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陈难先·陈式刚·程开甲·崔尔杰·戴元本·丁伟岳·丁夏畦·范海福·方成·方守贤·冯端·甘子钊·葛墨林·龚昌德·谷超豪·郭柏灵·郭尚平·郝柏林·何泽慧·何祚庥·贺贤土·洪朝生·洪家兴·胡和生·胡仁宇·黄润乾·黄祖洽·霍裕平·姜伯驹·解思深·经福谦·邝宇平·李邦河·李大潜·李德平·李方华·李家春·李家明·李惕碚·李荫远·李正武·林群·刘应明·龙以明·陆启铿·陆埮·吕敏·马大猷·马志明·闵乃本·欧阳钟灿·彭实戈·钱伟长·钱学森·曲钦岳·沈文庆·沈学础·石钟慈·苏定强·苏肇冰·孙义燧·汤定元·唐孝威·陶瑞宝·田刚·童秉纲·万哲先·汪承灏·王鼎盛·王恩哥·王乃彦·王诗宬·王世绩·王绶琯·王迅·王业宁·王元·王梓坤·魏宝文·魏荣爵·文兰·吴文俊·吴岳良·夏道行·冼鼎昌·谢家麟·邢定钰·熊大闰·徐叙瑢·徐至展·严加安·杨福家·杨国桢·杨乐·杨应昌·叶朝辉·叶叔华·应崇福·于渌·于敏·俞昌旋·詹文龙·张殿琳·张恭庆·张涵信·张焕乔·张家铝·张杰·张仁和·张淑仪·张伟平·张裕恒·张宗烨·章综·赵光达·赵忠贤·郑厚植·周光召·周恒·周又元·周毓麟·朱邦芬·朱光亚·庄逢甘·邹广田 化学部 ·白春礼·蔡启瑞·曹镛·查全性·柴之芳·陈冠荣·陈洪渊·陈家镛·陈俊武·陈凯先·陈庆云·陈茹玉·陈新滋·陈懿·程津培·程镕时·戴立信·段雪·费维扬·冯守华·高鸿·高松·郭景坤·郭慕孙·何国钟·何鸣元·洪茂椿·侯建国·胡宏纹·胡英·黄本立·黄春辉·黄量·黄乃正·黄维垣·黄宪·黄志镗·嵇汝运·计亮年·江龙·江明·江元生·蒋锡夔·黎乐民·李灿·李洪钟·李静海·梁敬魁·梁晓天·林国强·林励吾·刘若庄·刘有成·刘元方·卢佩章·陆婉珍·陆熙炎·麻生明·麦松威·闵恩泽·倪嘉缵·彭少逸·钱逸泰·任詠华·沙国河·申泮文·沈家骢·沈天慧·沈之荃·宋礼成·苏锵·孙家钟·唐有祺·田昭武·田中群·佟振合·万惠霖·汪尔康·王方定·王佛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使用说明书 中国工程院增选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七年一月

目录 一、系统概述 (1) 二、系统安装与运行 (1) 三、院士提名操作流程 (4) (一)候选人提名 (4) (二)打印功能 (9) (三)数据交互 (10) 四、特别提名小组提名操作流程 (12) (一)候选人提名 (13) (二)打印功能 (13) (三)数据交互 (14) 五、有关学术团体提名操作流程 (14) (一)候选人提名 (14) (二)提名管理 (15) (三)打印功能 (18) (四)数据交互 (18) 六、有关问题及注意事项 (18)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用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工作,是院士或学术团体在提名候选人时进行数据信息录入、汇总、管理和打印输出的工具软件。 一、系统概述 1.系统功能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系统由候选人提名、提名管理、打印功能、数据交互等四个模块组成。 系统可实现院士候选人基本信息的新增、查阅和修改,能够完成提名数据管理,可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提名书》打印和候选人电子数据的存盘、读取等功能。 2.系统运行软件环境 ●系统可运行于WindowsXP、Windows2003、Windows7和Windows10等操作 系统。 ●本系统在工作中须调用Office相关软件,为保证软件运行顺利,请确保 计算机已安装正版Office2003及Office2007、Office2010等版本。 推荐使用Windows7、Office2007软件环境。 ●安装系统前请先卸载旧版提名软件。 3.系统运行硬件环境 建议使用2GHz或更快的处理器,2G以上RAM,硬盘剩余空间不低于2.5G。 使用本系统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操作失误影响使用。为方便用户理解软件功能,说明书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了归类表述,请用户对照查阅。 为形象地演示操作流程,文中对各步骤附加了插图,文中提及候选人相关信息等均为虚拟数据,特此说明。 二、系统安装与运行 1.系统下载与安装 登录中国工程院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27694558.html,)进行下载。文件下载成功后,解压文件运行CAE2017.MSI文件,即可进入安装界面,如图2-1。

中国工程院2018年院士增选新政策.doc

中国工程院2018年院士增选新政策 中国工程院2018年院士增选新政策(二) 更新:2018-10-09 18:09:24 上院士的推荐,并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该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中国工程院还规定,年龄超过70周岁的候选人被提名次数仅限1次。 引人注目的是,两院都强调,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军队系统参照执行)。 4.评选环节 此前,两院院士候选人的评审和选举由各学部组织院士进行。自今年开始,这一内部选举将成为“初选”阶段,两院均增加了全体院士“终选”的环节。如中国工程院规定,各学部选举结果经主席团审议并被确定为终选候选人名单后,提交全院全体应投票院士进行会议或通信投票终选。中国科学院则规定,院士候选人的评审和初选,由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进行。终选候选人名单则由学部主席团审议各学部常委会关于增选工作来确定。 中国工程院此次增选强调,政策倾斜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对于交叉、边缘和新兴学科以及尚无院士的学科、地区、部门,要求对候选人进行了解和重视。 5.增选流程 中国科学院没有公布院士增选的具体流程。中国工程院公

布了增选流程,3月31日为院士增选报送材料截止日期;7月31日为受理投诉信的截止日期;10月的最后一周终选结束。按惯例,两院基本都是在选举年的年底之前公布新院士名单。 6.评选纪律 比照之前,中国工程院近期出台的新版处理办法则对院士以及学术团体有了更多约束,在处罚力度上也大大加强。该办法要求院士不得泄露评审选举信息,特别是有关候选人的讨论、评价和投票表决结果等情况。如有违反,视情节轻重采取取消其提名、评审和选举权等措施,并在相关范围内通报。而与之前语焉不详的“院士违纪违规”相比,此次新规首次对“贿选”行为作出明确规定。该办法要求,院士不得收受候选人、身边人员及其单位、部门赠送的任何礼品、礼金。如有院士违反该规定,那么将会在学部范围内通报;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当次评审和选举权,并在全院范围内通报;涉嫌严重违纪的,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或撤销其院士称号 2

2017中国工程院建筑类新增院士将从这9人中产生

有方 - 建筑快讯 2017中国工程院建筑类新增院士将从这9人中产生 2017年4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工程院主席团最终审定有效候选人533位,九大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中,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共61人获得提名。 2017年建筑类院士候选人 上排:陈同滨、梅洪元、邵益生、孙一民、王贵祥;下排:吴志强、俞孔坚、赵万民、庄惟敏 在建筑、景观、规划领域,陈同滨、梅洪元、邵益生、孙一民、王贵祥、吴志强、俞孔坚、赵万民、庄惟敏等9位专家入选。 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学科分布 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用以表彰在工程科技方面作出重大、创造性贡献的专家学者。1994年,工程院发布了第

一批共96名院士名单;截至2017年,9大学部,共有院士826名。其中,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现有院士104人(含资深荣退院士);在建筑、景观、规划领域,共有傅熹年、吴良镛、关肇邺、崔愷、王建国、邹德慈、孟建民等约18位专家先后获得这一荣誉。 现有建筑类院士名录 工程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候选人名单确定后,由工程院全体应投票院士进行终选。2015年,工程院共提名521位有效候选人。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的79位候选人中,与建筑、景观、规划学科相关的共11位,分别是胡越、梅洪元、孟建民、邵韦平、王贵祥、王建国、王炜、吴庆洲、吴志强、俞孔坚、赵万民。最终,2015年新增70位院士,在建筑、景观、规划领域,仅有孟建民(建筑学专业)、王建国(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两位当选。

中国工程院:行为不端者将被撤销院士称号

中国工程院:行为不端者将被撤销院士称号 院士行为不端、情节严重者可被撤销院士称号。中国工程院近日对内部发文,要求加强学术道德约束。 '情节严重'无具体标准 这份名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工程院和工程科技界的科学道德建设》的文件指出,"院士如有违反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的情况发生,工程院学术道德委员会将组织调查处理。情节严重者,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报主席团批准后,在全院范围内通报批评或向社会公布,直至撤销其院士称号。 不过,该文件对"什么是情节严重",没有给出具体标准。 昨日,工程院新闻处处长王元晶向本报表示,"撤销院士称号"并非很新的规定。只是,"工程院目前还没有撤销过院士称号"。 她表示,工程院这次发文,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对院士的行为进行更有约束力的规范。 上世纪中科院曾撤两院士 近年,院士行为不端不断见诸报端,但是被撤销称号的院士几乎没有。据记者了解,只有中科院曾在上个世纪撤销过两个院士的称号。 王元晶表示,针对部分行为不端的院士,工程院曾提出过内部提醒和警告。"因为涉及撤销院士一般比较谨慎,需要通过主席团决定"。 "论文硬指标"催生造假 工程院在文件中还批评,一些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学术评估、评审制度和科技管理体制,催生了浮躁和急功近利。刺激了一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搞"包装"、造假、以权术代替学术等等行为。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表示,体制中的弊端,"最典型的就是,在考核科研人员职称晋升中过分强调论文的硬指标,导致科研人员重视论文,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甚至为了多发论文不惜学术造假"。 考试大从中国科协了解到,官方正在着手研究建立新的科技评价体系,以改变这种制度弊端。 ■声音 徐匡迪告诫院士"管好身边人" 昨日,考试大在中国工程院了解到,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近日曾告诫院士"管好身边的人"。 在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上,徐匡迪坦言,近年来科技界确实陆续出现一些学风道德问题。"虽然出现问题的只是个别现象,但已影响到整个院士队伍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徐匡迪劝告全体院士引以为戒,主动谢绝不适当或力所不及的兼职。带研究生要真正能做到亲历亲为而不搞"批量生产"、"层层委托",并严格要求和管理好自己的学生和身边的人。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名单(大气科学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方面的非气象局部门的院士) 1.巢纪平 气象学家1932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2.符淙斌 气候学家1939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黄荣辉 气象学家1942年8月17日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李崇银 气象学家1940年4月15日生于四川达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吕达仁 吕达仁,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6.穆穆 大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4年8月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2年获该校应用数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7.吴国雄 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1943年3月20日生于广东潮阳。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8.伍荣生 大气科学家1934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瑞安。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9.曾庆存 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1935年5月4日生于广东阳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科院院士名单(按产业分类)

中科院院士名单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927694558.html,/sourcedb_ad_cas/zw2/ysxx/qtysmd/ 产业分类: (一)汽车产业:沈志云,翟婉明, (二)电子信息产业:查全性,王越,张煦,王崇愚,程时杰,刘永坦,韩祯祥,朱中梁,张煦,李启虎,简水生,黄宏嘉,陈星弼,吴一戎,王阳元,王启明,李衍达,黄维,陈俊亮,杨学军,徐宗本,王占国,王圩,侯洵,郭光灿,王越,刘盛纲,侯朝焕, (三)云计算产业:梁栋材,陈国良,侯朝焕。夏培肃,杨芙清,张景中,保铮,李未,沈绪榜,张效祥,董韫美,陆汝钤,周国治,叶培建,包为民,林惠民,孙钟秀,梅宏,杨学军,怀进鹏,何积丰,张钹,过增元,张佑启,钟万勰,周巢尘,周兴铭, (四)低空产业(航空产业、直升机等):江龙,何国钟,严东生,包为民,陆元九,吴宏鑫,匡定波,陈桂林,李济生,任新民,高镇同,顾逸东,刘竹生,孙家栋,屠守锷,过增元,王希季,曹春晓,闵桂荣,邢球痕,颜鸣皋,余梦伦,吴承康,庄逢辰,谢光选,叶培建,朱森元,陈定昌,吴一戎,顾诵芬,胡海岩,申长雨,李天,于起峰,朱荻,赵淳生,陆元九,包为民 (五)高端装备产业:梁思礼,王大中,谢光选,陈星旦,王越,张嗣瀛,梁思礼,欧阳予,陈能宽,宋家树,刘宝镛,闵桂荣,郑哲敏,吴承康,周炳琨,薛永祺,夏建白,吴德馨,王育竹,王守觉,刘国治,梁思礼,陈桂林,郑有炓,姚建铨,许宁生,林尊琪,郑耀宗,匡定波,保铮,郑建华,吴宏鑫,秦国刚,金亚秋,陈星旦, (六)生物医药产业:白春礼,程镕时,黄志镗,卢佩章,陈凯先,陈新滋,黄量,段雪,陈茹玉,彭少逸,陈宜张,刘新垣,韩济生,士新,沈善炯,施教耐,苏国辉,鞠躬,庄文颖,陈可冀,饶子和,邓子新,沈自尹,王大成,张树政,张学敏,魏于全, (七)文化产业:齐康,陈学俊,潘家铮,杨槱,郑时龄,吴良镛,林为干,黄民强, (八)现代物流产业:许学彦, (九)现代金融产业: 不需要进行分类的版块: 数学物理学部、地学部这两个版块的名单不用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 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人员 【发文字号】科协办发组字[2009]1号 【发布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发布日期】2009.01.07 【实施日期】2009.01.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团体规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关于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 (科协办发组字[2009]1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工作从2009年1月开始启动,中国科协归口负责组织所属全国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提名单位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可推荐、提名本学会的专家学者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二、标准和条件 1.各全国学会要按照中国科学院《关于推荐和初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

发学部字〔2008〕325号)和中国工程院《关于提名和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中工发〔2008〕86号),以及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和标准条件(见附件1、2),在推荐、提名过程中,坚持标准,实事求是,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把质量关,增加透明度。在本学会范围内征求意见,要注意征求同行专家的意见。 2.被推荐、提名的人选应为本学会会员,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高级工程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 3.要特别注意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中青年及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并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科技专家。 三、名额及要求 各全国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名额,由各学会按照增选院士的标准掌握。 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即为1944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70周岁,即为1939年7月1日(含)以后出生。 凡2003、2005、2007年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的有效候选人和被提名至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2009年停止1次被推荐和提名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资格。 四、组织机构及工作程序 1.各全国学会由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负责,成立由本会相应专业的9-11名科技专家组成的“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本学会两院院士候选人的推荐、提名工作。按照工程院要求,提名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全国学会,须在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由3-5名同行专家组成的“材料审查委员会”,负责对被提名人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2.各全国学会要根据两院增选院士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学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推荐、提

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汇总

MADE BY KELVIN 【小木虫荣誉出品】二○○七年四月三日

目录 0H 中国两院院士名单汇总 1H 第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994H 2 一、数学物理学部...........................................................................................................2 二、化学部.......................................................................................................................5 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0 四、地学部.......................................................................................................................3 五、信息技术科学部.......................................................................................................6 六、技术科学部...............................................................................................................8 七、外籍院士.. (11) 9H 第一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1002H 12 一、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3人).......................................................................12 二、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7人).......................................................................13 三、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2人).............................................................14 四、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4人).........................................................................15 五、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3人) (16) 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5人).................................................................................17 七、农业学部(61人).....................................................................................................18 八、医药卫生学部(101人)...........................................................................................19 九、工程管理学部(39人,其中28人来自其它学部)..................................................20 十、已故院士名单及简介(53人)............................................................................21 十一、全体外籍院士名单(35人) (25)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各学部名单按照姓名拼音排序)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4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 01 陈学东50 特种设备设计与制造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02 笪良龙48 水声工程海军潜艇学院 03 邓宗全58 机械设计及理论哈尔滨工业大学 04 付梦印50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南京理工大学 05 高峰58 机械设计及理论上海交通大学 06 何琳57 船舶海洋工程力学海军工程大学 07 侯晓51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 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08 姜澄宇6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西北工业大学 09 李崇坚62 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0 李德群69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 动化 华中科技大学 11 李魁武71 火炮自动武器及弹药(战 斗部)工程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12 李圣怡69 机械电子工程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3 邱志明53 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海军装备研究院 14 孙聪54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 结构等)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15 孙逢春57 车辆设计与制造北京理工大学 16 田红旗(女)55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中南大学 17 王华明53 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 动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8 王振国55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及工 程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 肖龙旭53 控制理论与工程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 20 许波49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 结构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4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 21 杨德森58 水声工程哈尔滨工程大学 22 易小刚51 专用机械设计与制造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23 张卫华54 运载工具运用工程西南交通大学 24 周志成52 飞行器设计(包括总体、 结构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27人) 序号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 01 陈纯59 计算机应用技术浙江大学 02 陈杰49 控制理论与技术北京理工大学 03 戴琼海50 控制系统工程清华大学 04 樊邦奎56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解放军总参谋部 05 姜会林69 应用光学长春理工大学 06 姜秋喜54 信号处理技术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07 蒋亚东51 传感器技术电子科技大学 08 蓝羽石60 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09 廖湘科51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0 刘永坚53 雷达技术空军装备研究院 11 马晶59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宁滨56 控制系统工程北京交通大学 13 孙凝晖47 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4 谭久彬60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哈尔滨工业大学 15 田捷55 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6 王恩东48 计算机系统结构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7 王沙飞50 信号处理技术解放军总参谋部 18 王耀南57 控制理论与技术湖南大学 19 吴汉明63 微电子技术灿芯创智微电子技术(北京)有 限公司 20 吴建平61 计算机系统结构清华大学 21 吴剑旗48 雷达技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2010年6月7日》文章简介:《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1.全体院士名单([2]751人) 1.1.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6人) 艾兴陈福田陈懋章陈士橹陈一坚陈予恕崔国良丁衡高董春鹏杜善义段正澄朵英贤范本尧冯培德高伯龙高金吉顾国彪顾诵芬管德关杰关桥郭重庆郭孔辉何友声胡正寰黄崇祺黄瑞松黄文虎黄先祥黄旭华金东寒乐嘉陵李椿萱李鹤林李鸿志李明李培根李钊梁晋才林尚扬林宗虎柳百成刘大响刘人怀刘兴洲刘怡昕刘永才刘友梅龙乐豪卢秉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 这篇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正文开始>> 1.全体院士名单([2]751人) 1.1.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6人) 艾兴陈福田陈懋章陈士橹陈一坚陈予恕崔国良 丁衡高董春鹏杜善义段正澄朵英贤范本尧冯培德 高伯龙高金吉顾国彪顾诵芬管德关杰关桥 郭重庆郭孔辉何友声胡正寰黄崇祺黄瑞松黄文虎 黄先祥黄旭华金东寒乐嘉陵李椿萱李鹤林李鸿志 李明李培根李钊梁晋才林尚扬林宗虎柳百成 刘大响刘人怀刘兴洲刘怡昕刘永才刘友梅龙乐豪 卢秉恒路甬祥陆元九马伟明孟执中闵桂荣潘健生 潘镜芙戚发轫钱清泉饶芳权阮雪榆沈闻孙沈志云 石屏宋文骢苏哲子孙敬良谭建荣唐任远屠基达 涂铭旌屠善澄王浚汪顺亭王兴治王永志汪槱生 王玉明王哲荣温俊峰吴有生谢友柏徐滨士徐德民 徐玉如徐志磊杨凤田杨士莪尹泽勇于本水臧克茂 曾广商张炳炎张福泽张贵田张金麟张立同(女) 张彦仲 赵煦钟掘(女) 钟群鹏钟志华周济周勤之朱能鸿 朱英浩 1.2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8人) 贲德蔡鹤皋蔡吉人柴天佑陈鲸陈敬熊陈俊亮 陈良惠陈左宁(女) 戴浩邓中翰范滇元方滨兴方家熊

封锡盛高洁龚惠兴宫先仪龚知本郭桂蓉何德全 何新贵胡光镇胡启恒(女) 黄培康姜景山姜文汉金国藩金怡濂李伯虎李德仁李德毅李国杰李乐民李三立 李同保李幼平梁骏吾林祥棣林永年凌永顺刘玠 刘尚合刘永坦刘韵洁陆建勋卢锡城罗沛霖马远良 毛二可倪光南牛憨笨潘君骅潘云鹤沈昌祥宋健 苏君红孙家广孙优贤孙玉孙忠良童志鹏汪成为 王大珩王任享王天然王小谟王越王子才韦钰(女) 魏正耀魏子卿吴澄邬贺铨邬江兴吴曼青吴佑寿 吴祖垲许居衍徐扬生徐元森许祖彦薛鸣球杨士中 姚骏恩叶铭汉叶尚福叶声华俞大光于全张光义 张履谦张明高张乃通张锡祥张尧学张直中张钟华 赵伊君赵梓森郑南宁钟山周炯盘周立伟周寿桓 周仲义朱高峰庄松林 1.3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5人) 才鸿年曹湘洪陈丙珍(女) 陈国良陈景陈立泉陈清如陈蕴博崔昆戴永年丁传贤董海山傅恒志付贤智 干勇高从堦顾真安关兴亚何季麟侯芙生胡永康 胡壮麒黄伯云黄培云姜德生江东亮金涌柯伟 李大东李东英李冠兴李恒德李俊贤李龙土李正邦 李正名刘伯里刘炯天刘业翔陆钟武毛炳权闵恩泽 欧阳平凯邱定蕃桑凤亭邵象华沈德忠沈寅初师昌绪 舒兴田孙传尧唐明述屠海令王淀佐王国栋王静康(女) 汪燮卿汪旭光王一德王泽山王震西魏可镁翁宇庆 武胜吴慰祖吴以成徐承恩徐德龙徐更光徐匡迪 徐南平薛群基严东生杨启业殷国茂殷瑞钰余永富 袁晴棠(女) 袁渭康曾苏民张国成张生勇张寿荣张文海张兴栋张耀明赵连城赵振业周光耀周克崧周廉 周玉朱永濬邹竞(女) 左铁镛

工程院院士名单

全体院士名单(751人) 转自https://www.360docs.net/doc/927694558.html,/cn/ysxx/qtysmd/ 一、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6人) 艾兴陈福田陈懋章陈士橹陈一坚陈予恕崔国良丁衡高董春鹏杜善义段正澄朵英贤范本尧冯培德高伯龙高金吉顾国彪顾诵芬管德关杰关桥郭重庆郭孔辉何友声胡正寰黄崇祺黄瑞松黄文虎黄先祥黄旭华金东寒乐嘉陵李椿萱李鹤林李鸿志李明李培根李钊梁晋才林尚扬林宗虎柳百成刘大响刘人怀刘兴洲刘怡昕刘永才刘友梅龙乐豪卢秉恒路甬祥陆元九马伟明孟执中闵桂荣潘健生潘镜芙戚发轫钱清泉饶芳权阮雪榆沈闻孙沈志云石屏宋文骢苏哲子孙敬良谭建荣唐任远屠基达涂铭旌屠善澄王浚汪顺亭王兴治王永志汪槱生王玉明王哲荣温俊峰吴有生谢友柏徐滨士徐德民徐玉如徐志磊杨凤田杨士莪尹泽勇于本水臧克茂曾广商张炳炎张福泽张贵田张金麟张立同(女)张彦仲赵煦钟掘(女)钟群鹏钟志华周济周勤之朱能鸿朱英浩 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8人) 贲德蔡鹤皋蔡吉人柴天佑陈鲸陈敬熊陈俊亮陈良惠陈左宁(女)戴浩邓中翰范滇元方滨兴方家熊封锡盛高洁龚惠兴宫先仪龚知本郭桂蓉何德全何新贵胡光镇胡启恒(女)黄培康姜景山姜文汉金国藩金怡濂李伯虎李德仁李德毅李国杰李乐民李三立李同保李幼平梁骏吾林祥棣林永年凌永顺刘玠

刘尚合刘永坦刘韵洁陆建勋卢锡城罗沛霖马远良毛二可倪光南牛憨笨潘君骅潘云鹤沈昌祥宋健 苏君红孙家广孙优贤孙玉孙忠良童志鹏汪成为王大珩王任享王天然王小谟王越王子才韦钰(女)魏正耀魏子卿吴澄邬贺铨邬江兴吴曼青吴佑寿吴祖垲许居衍徐扬生徐元森许祖彦薛鸣球杨士中姚骏恩叶铭汉叶尚福叶声华俞大光于全张光义张履谦张明高张乃通张锡祥张尧学张直中张钟华赵伊君赵梓森郑南宁钟山周炯槃周立伟周寿桓周仲义朱高峰庄松林 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5人) 才鸿年曹湘洪陈丙珍(女)陈国良陈景陈立泉陈清如陈蕴博崔崑戴永年丁传贤董海山傅恒志付贤智干勇高从堦顾真安关兴亚何季麟侯芙生胡永康胡壮麒黄伯云黄培云姜德生江东亮金涌柯伟 李大东李东英李冠兴李恒德李俊贤李龙土李正邦李正名刘伯里刘炯天刘业翔陆钟武毛炳权闵恩泽欧阳平凯邱定蕃桑凤亭邵象华沈德忠沈寅初师昌绪舒兴田孙传尧唐明述屠海令王淀佐王国栋王静康(女)汪燮卿汪旭光王一德王泽山王震西魏可镁翁宇庆武胜吴慰祖吴以成徐承恩徐德龙徐更光徐匡迪徐南平薛群基严东生杨启业殷国茂殷瑞钰余永富袁晴棠(女)袁渭康曾苏民张国成张生勇张寿荣张文海张兴栋张耀明赵连城赵振业周光耀周克崧周廉周玉朱永濬邹竞(女)左铁镛 四、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01人) 安继刚陈清泉岑可法常印佛陈念念陈森玉陈毓川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附件1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 (2012年12月3日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为了规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院士的标准和条件 第一条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在某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设计、研制、建造、运行、管理及工程技术应用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中包括其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做出的成就和贡献。 “重大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指:重大工程建设(包括规

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等)中的管理;或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或重大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管理;或重大产业、工程、科技布局和战略发展研究、管理。 在工程管理领域做出“重大贡献”主要是指:被提名人在上述领域具体组织、参加工程项目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发挥管理科学的作用,促使工程项目优质、高效实施,取得众所公认的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论上有重大建树,并通过实践取得具体业绩。 “学风正派”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等。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院士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生活作风。 第二章增选名额、增选程序及对候选人的有关要求 第二条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主席团决定。 第三条增选程序:提名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归口部门遴选、院士评审和选举。 第四条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70周岁(以增选当年6月30日为计算的截止日期)。凡已合计连续3次被提名至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