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 -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1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

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

(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

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

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2.0131空间对象必须处在无限的空间之中。(一个空间点就是一个主目(argument, 自变量)位置。)

视域里的一个斑块,虽然不一定是红的,但它必须有某种颜色:所以说它被颜色空间[Farbenraum]所包围。音调必须具有某种高度,触觉对象必须具有某种硬度,等等。2.014 对象包含着一切状况的可能性。

2.0141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2.02对象是简单的。

2.0201每一个关于复合物的陈述可以分解为关于其各组成部分的陈述,分解为完全地描述

该复合物的一些命题。

2.021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因此它们不能是复合的。

2.0211假如世界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就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是否为真。2.0212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勾画出世界的任何图像(真的或假的)。

2.022显然,一个想像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某种东西——一种形式——为它与实在的世界所共有。

2.023正是诸对象构成这种不变的形式。

2.0231世界的实体只能规定一种形式,而不能规定任何物质的属性。因为物质的属性只有通过命题来表述——只有通过对象的配置来构成。

2.0232顺便说一下,对象是无色的。

2.0233如果两个对象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除了它们外在性质的差异之外,它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它们是不同的。

2.02331或者一个事物具有别的任何事物都没有的属性,这时我们可以直接用一个描述使它同别的事物区分开来并指谓它;或者另一种情形,有好几个事物,它们的全部属性都是共有的,这时就完全不可能从它们之中指出某一个来。

因为如果没有任何东西来区分一个事物,我就不能区分它,不然的话它总是会被区分开来的。2.024实体是独立于发生的事情而存在的。

2.025它是形式和内容。

2.0251空间、时间和颜色(有色性)是对象的形式。

2.026如果世界要有一个不变的形式,就必须要有对象。

2.027不变者、实存者和对象是一个东西。

2.0271对象是不变的和实存的;它们的配置则是可变的和不定的。

2.0272对象的配置构成事态。

2.03在事态中对象就像链条的环节那样互相勾连。

2.031在事态中对象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

2.032对象在事态中发生联系的一定的方式,即是事态的结构。

2.033形式是结构的可能性。

2.034事实的结构由诸事态的结构组成。

2.04存在的事态的总体即是世界。

2.05存在的事态的总体也规定哪些事态不存在。

2.06事态的存在和不存在即是实在。(我们还把事态的存在称为肯定的事实,把事态的不存在称为否定的事实。)

2.061事态相互间是独立的。

2.062从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推出另一个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

2.063全部实在即是世界。

.............................

.............................

6.4311死不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人是没有经历过死的。

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

人生之为无穷,正如视域之为无限。

6.4312不仅人的灵魂在时间上的不灭,或者说它在死后的永存,是没有保证的,而且在任何情形下,这个假定都达不到人们所不断追求的目的。难道由于我的永生就能把一些谜解开吗?这种永恒的人生难道不像我们此刻的人生一样是一个谜吗?时空之中的人生之谜的解

答,在于时空之外。

(所要解答的肯定不是自然科学的问题。)

6.432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样的,对于更高者完全无关紧要。上帝不在世上现身。

6.4321事实都只算是提出问题,而非问题的解答。

6.44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点并不神秘,而世界存在着,这一点是神秘的。

6.45用永恒观点来观察世界,就是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有界限的整体。把世界作为一个有限整体的感觉是神秘的。【斯宾诺莎的sub specie aeterni】

6.5若解答不可说,其问题也就不可说。谜是不存在的。当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它也就可能得到解答。

6.51怀疑论不是不可反驳的,而是因为它试图在不能提出问题的地方产生怀疑,所以显然是无意义的。因为怀疑只能存在于有一定问题的地方,一定问题只能存在于有一定解答的地方,而解答则只能存在于有某种东西可说的地方。

6.52我们觉得,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也还完全没有触及到人生问题。当然那时不再有问题留下来,而这也就正是解答。

6.521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

(有些人在长期怀疑之后发现他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但是又不能说出来这意义究竟是什么,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6.522确实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

6.53哲学中正确的方法是:除了可说的东西,即自然科学的命题——也就是与哲学无关的某种东西之外,就不再说什么,而且一旦有人想说某种形而上学的东西时,立刻就向他指明,他没有给他的命题中的某些记号以指谓。虽然有人会不满意这种方法——他不觉得我们是在教他哲学——但是这却是唯一严格正确的方法。

6.54我的命题应当是以如下方式来起阐明作用的: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用这些命题为梯级而超越了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可以说,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把梯子扔掉。)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他就会正确看待世界。

7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浅析

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浅析 摘要: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做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做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语言哲学;语言图像论;语言游戏说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富于力量和原创性。他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两个具有高度独创性的思想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第二个体系却是批评和驳斥第一个体系的——这种演变在哲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表明,他拥有独一无二的哲学头脑,而许多人更乐意称他为天才。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两种哲学著作和思想对分析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早期哲学影响了欧洲大陆流行的逻辑原子理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后期哲学给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决定性影响。以下我们简要分析他前后期的哲学思想及对现代哲学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语言哲学产生背景 19和20世纪之交是西方理论科学的危机时期。亚里士多德曾把理论科学分为物理学、数学和哲学三门。然而,这三门学科在世纪之交都发生了危机。随着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现,物理学危机被克服。数学危机的根源在于逻辑主义,后来也被克服,从而摆脱了危机。哲学面临的危机比物理学和数学更加尖锐,历时更长。哲学所面临的不只是一些基本观念、原则和方法的失效,而是失去自身研究对象的危险。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指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

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浅析

文化殿堂 ·64· 2010.09 关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浅析 李方芳[1] 方秀龙[2] ([1]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9; [2]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2) 摘 要: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是他一生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维特根斯坦把《逻辑哲学论》的全部意义概括如下: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主要表述了“语言游戏”“私人语言”“反对私人语言”“家族相似”等概念。 关键词:逻辑哲学论 语言游戏 反对私人语言。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LI Fang-fang [1] FANG Xiu-long [2] ([1]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9; [2]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2) Abstract: Wittgenstein i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nguage school in western philosophy. His key works are Tractatus and Philosophy which show his philosophy life of the two mutually contrasting stage. Wittgenstein summarized the Tractatus all as follows: Who can say, are able to make it clear;Those who cannot say, they should remain silent. In the Philosophy, the Wittgenstein mainly expressed the "Language games”, “Private Language ", "no private language, ""family resemblance” and so on. Key words: The Tractatus; Language Games; Against the private language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1] ,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 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是通过《逻辑哲学论》走入哲学舞台的。他认为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和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维特根斯坦以《逻辑哲学论》这本书为代表的前期思想,可以被认为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就是以逻辑分析为手段,以处理具体的命题意义为特征,不追求建立体系,而力图通过澄清命题的意义来解决哲学问题。[2] 他在这本书当中,建立了一套逻辑语言,并且以这种特有的逻辑语言来处理传统的哲学问题,同时他又关照了哲学本质。即是,他对哲学的本质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哲学研究的是人类思维本质的东西,而思维的本质就是一种思维表达的形式,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我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要划清思想的界限。但是思想的界限如何划?也就是怎么来确定可以想的和不可以想的东西?用传统的心理学的方法。但是维特根斯坦提出,一定要区分的是关于可以表达的和不能表达的,也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在早期哲学当中,他把所有可说的东西,都归结为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表达的东西。而对于不可表达的东西,他在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话给我们交代,说凡是我们不能说的东西要保持沉默。可以说正是这句话引出了维特根斯坦的 语言游戏理论,也引出了维特根斯坦的新思想。 在1929年初,他从奥地利的小学返回剑桥之后,到底发生多大的变化,引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虽然《逻辑哲学论》是在1912到1916年完成,在1921年才正式出版的,但是正如维 特根斯坦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要读他的《哲学研究》,一定要参照他的《逻辑哲学论》 。如果没有前面这本书的背景,就无法理解后面这本书的意义。那么,维特根斯坦到底在他的《哲学研究》中,提供了什么思想,使他必须参照第一本书才能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提出,我们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可以显示。何谓显示?一部文学作品,通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情感。但是这种思想或情感并没有直接写在小说里,而是通过阅读作品,让读者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作者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出对人性、人生和对生活的关注,这就叫显示。同样,维特根斯坦正在这种所谓显示的意义上,来理解哲学的概念和所谓不可说的东西。 作者简介:李方芳(1986.8—),女,汉族,安徽池州人,安徽大学哲学系08级研究生,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方秀龙(1976.5—),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大学本科,安徽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工程。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5, 3(4), 146-15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17966117.html,/journal/ml https://www.360docs.net/doc/917966117.html,/10.12677/ml.2015.34019 Wittgenste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Pragmatics Hongjun W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Oct. 17th, 2015; accepted: Nov. 6th, 2015; published: Nov. 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1796611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ideology of Wittgenste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which concludes two parts: his early thoughts and his later thoughts. His early thoughts refer to his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n his book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which we summarize as Picture Theory. His later thoughts include “language games”, “form of life”, “rule- following”, “family resemblance”, “private language”, and “meaning as use”. Particularly, the idea of “language games” fully embodies Wittgenstein’s pragmatic thoughts, that is, participants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language use and an utterance of participants is a speech act which will be mea-ningful only in a specific context. Each utterance of participants has got its own intention. Mean-while, the participants have to observe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or rules so that the two parties can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the utterances, that the hearer can understand the speaker’s in-tention to obtain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Wittgenstein, Philosophy, Pragmatics, Picture Theory, Language Games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语用学 王宏军 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17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6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9日

逻辑哲学导论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导论维特根斯坦 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 1.1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1.11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它们即是全部事实所规定。 1.12因为事实的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那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1.13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1.2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1.21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其余的一切则仍保持原样。 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 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 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 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 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2.0131空间对象必须处在无限的空间之中。(一个空间点就是一个主目(argument,自变量)位置。)视域里的一个斑块,虽然不一定是红的,但它必须有某种颜色:所以说它被颜色空 间[Farbenraum]所包围。音调必须具有某种高度,触觉对象必须具有某种硬度,等等。 2.014 对象包含着一切状况的可能性。 2.0141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2.02对象是简单的。 2.0201 每一个关于复合物的陈述可以分解为关于其各组成部分的陈述,分解为完全地描述该复合物的一些命题。 2.021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因此它们不能是复合的。 2.0211 假如世界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就依赖于另一个命题是否为真。 2.0212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勾画出世界的任何图像(真的或假的)。 2.022显然,一个想像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某种东西——一种形式——为它与实在的世界所共有。 2.023正是诸对象构成这种不变的形式。 2.0231 世界的实体只能规定一种形式,而不能规定任何物质的属性。因为物质的

浅谈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

浅谈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 作为分析哲学的创始者之一,维特根斯坦特别关注语言哲学。无论在其前期还是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都占显著地位。《逻辑哲学沦》和《哲学研究》分别是维特根斯坦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在这两本书中维特根斯坦语言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下来我将通过本文试图介绍、分析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支持意义逻辑指称论的观点。名称与对象之间存在着直接对应关系,即指称关系。名称的意义即名称所指称的对象。关于命题的意义,按照图像论的观点,命题的本质在于描述事实。所以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与事实之间的描述关系,或者说在于它是否是事实的图像。在图像论的观点下,语言必需反映事实或与事实的逻辑相符。所以前期的维特根斯坦追求语言的确定性,主张意义的指称论。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他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哈克把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几个不同领域比作一棵大树,语言哲学是这棵大树的干,而数学哲学、心理哲学和文化哲学是长出的几个分支,可见语言哲学在其后期哲学中所处的地位,它是哲学的干,是整个哲学的研究方法,即用日常语言分析方法来考察哲学问题。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意识到了图像论的困境。只要认真考察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语言就会发现,日常语言是鲜活的,是动态的,并非是与世界一一对应的静态关系。语言并非世界之投影,如果坚持其为图画的话,那它所反映的也只是世界和实在的一部分。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是作为他整个哲学的核心概念。在《哲学研究》的开篇,维特根斯坦向大家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朴素语言,或者是原始语言。这是他前后两个阶段不同语言观的缩影,一种是奥古斯丁的图画,这是脱离了生活的语言。奥古斯丁向我们展现的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语言观,而许多哲学家,包括罗素,弗雷格及早期的维特根斯坦都试图将这幅简单的图画应用到更多其它复杂的情况。另一种是建筑师和助手之间为某一目的而交流信息的对话,这是日常语言。维特根斯坦把这两种语言都叫做语言游戏。 实际上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给语言游戏做严格的定义,这与这个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及维特根斯坦后期反对事物具有本质的哲学立场是一致的。有时他把原始语言称作游戏,有时他又把语言和那些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称为语言游戏。正如棋类活动包括棋的下法一样,语言游戏本身包括游戏规则,即语言用法。无论游戏规则还是棋类规则,都是一种内在构成规律,规则构成游戏本身。人们只有学会棋子的下法,才能学会某种棋类活动,而人们只有学会某种语言的用法,才能学会某种语言。 在图像论中,语言使用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所以语言的用法是唯一的、确定的。而日常语言不具有逻辑的严密特征,正如他所言,我们在游戏时,可以一边玩一边制定规则。这就意味着语言的用法是动态的,多样的,我们不能一老永逸地学会词的固定不变的用法和意义,同一个词,或一个表达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这种语言活动中,语言与世界发生了联系:语言和世界统一于晤言的运用之中。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建立理想语言只是一种哲学幻想而已,自然语言本身是充分的。对于有人认为自然语言过于粗糙,无法做出精确的表达这一观点,反对逻辑语言,回归日常语言,这不但是他在对自己前期语言哲学观进行批判,也是对西方传统的批判。在反对形式语言的看法上,维特根斯坦与摩尔、斯特劳森笄人及许多欧洲大陆人本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一致。 维特根斯坦为了说明各种各样语言游戏的关系,提出了家族相似的概念。按家族相似的观点,虽然游戏之间有某种共同的特征,但这种共同的特征不是贯穿于所有的语言游戏之中,“如果你看这些游戏,你是不会看到所有游戏的共同点,你只会看到相似之外的和它们的联系。”家族相似的观点和“语言游戏”的概念一样,强调语言、概念的开放性。即我们的概念及其使用都不能严格定义的。家族相似是对语言或事物具有本质的观点的批判。在维特根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_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哲学沉思 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看后期维特根斯坦 崔达送 内容提要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哲学研究 形式和意义 可能性空间 引 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而英国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奥斯汀才可当此誉。他说:?有一种流传很广的看法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岁月里,英国的哲学界为所谓的语言哲学所把持。人们认为它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分支,而且那些非专业的评论家还把这个名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安在像维特根斯坦和他剑桥的学生吉尔伯特%赖尔及其在牛津的追随者和我本人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头上。然而为了弄清事实真相,我认为这个名称还是用到以牛津为中心、主要是五十年代在约翰%肖兰%奥斯汀指导下盛行起来的那种独特的哲学立场上为好。#&成中英先生也持此说。?我们倾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从奥斯汀的代表性文章和讲演看,他的语言哲学观点并未超出维氏的思想。他的主要观点是:执行式陈述与记述性陈述之间的界限不明;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之间应该区别开来;动词在强调语意上有差异。这些观点在维氏的哲学研究!中是当做普通的语言知识背景来使用的,维氏的研究不仅布置了这种背景而且在背景之上推出了他的语言哲学前景,这比奥斯汀的研究要来得深刻。维氏的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完成于1946年,而奥斯汀的语言哲学代表性文章他的人心!发表于1946年,讲演如何用词做事!则更迟了,观察语言问题较为细密的文章请求原谅!和 ?假如#与?能够#!则于1956年才写成,他讨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哲学深度,但在日常语言问题上的思考之深、困惑之苦,似乎还不及维特根斯坦。况且维氏1921年就在德文期刊Annalen der Natur philosophie(自然哲学年鉴!)上发表了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逻辑哲学论!),该书对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共同的东西着力颇多,并且认为: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这条论断和晚期的 35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论文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论文 一、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标志是:他的出现为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样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两次! 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应征入伍。未经作战即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而《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即是在战火纷飞中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被捕时,维特根斯坦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什么是可说的?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在写给好友冯费克尔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逻辑哲学论》: 本书的观点是伦理的观点也许这是开启这部著作的一把钥匙:我的书由两部分组成:这里描述的部分加上所有我还没有写的东西。确切地说,正是第二部分相当重要。 不可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东西,永远比可说的东西重要。生命和文化永远高于自然和技术。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病

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看哲学话语的困境 作者:张志伟 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1期 维特根斯坦哲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他对日常语言的态度上。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充满了对日常语言的不信任感,他力图寻求一种严格精确的人工语言来防止日常语言出错,并且把形而上学的错误统统归结为日常语言的误用。在后期哲学中他却认为,?说在哲学中我们考察一种与日常语言相反的理想语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使得看起来好像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对日常语言加以改造。但日常语言是完全正确的?[1][P322]。与此同时,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批判的重心亦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哲学家们的错误不仅仅是因为企图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语言与它的使用分离开来,企图发现语词概念的普遍定义,并且通过它来接近存在于其背后的实在对象。虽然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对象——语言——并没有变,他批判形而上学的立场依然如旧,但是在其后期哲学中的确有新的思想出现。这种新思想的核心就是?语言游戏?说。 本文试图围绕?语言游戏?说,分析维特根斯坦针对所谓?哲学病?所提出的治疗方案,并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哲学话语的困境。 一、?语言游戏?说 在《哲学研究》一开始,维特根斯坦就提出了关于语言的性质的两种不同观点。首先,他将奥古斯丁的有关思想看做是传统语言观的代表。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对象的,因而一个命题或语句的意义乃源于外在于它的实在对象,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根据语词与对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的:?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这一意义与该词相关联。词所代表的乃是对象。?[2][P3]维特根斯坦承认,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和他自己关于概念图式对象的前期思想都属于这类实在论。[2][P32]实际上我们关于语言的通常观点也是如此。现在,虽然他并不否认语词具有?实指定义?(die hinweisende Definition),但是认为并非所有被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东西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于是,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另一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在建筑工人A和他的助手B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A用各种建筑石料盖房子:有石块、石柱、石板、石梁。B必须按照A的需要依次将石料递过去。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石柱’、‘石板’、‘石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A叫出这些词,——B 则把他已经学会的在如此这般的叫唤下应该递送的石料递上——请把这设想为是一种完全的原始语言。?[2][P4] 这种语言观与奥古斯丁式的语言观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把语句和语词看做是关于对象的表达,而是看做某种按照一定规则而进行的使用活动。例如,我们学习石块的概念并不是根据对象,而是通过它与石柱、石板、石梁等语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A指导自己的助手B的方式,并不是告诉B什么是石梁等等,而是交给B一套语言系统和使用规则,通过训练使B学会使用这一系统。如维特根斯坦说,?在这里,语言的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是进行训练?[2][P5]。儿童学习语言就是这样一个训练过程。由此出发,维特根斯坦将我们的语言即日常语言称为?语言游戏?:?我也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2][P7]所谓?语言游戏?,意即我们的语言是按照一定的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一、“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 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标志是:他的出现为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样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两次! 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应征入伍。未经作战即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而《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即是在战火纷飞中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被捕时,维特根斯坦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什么是“可说的”?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在写给好友冯·费克尔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逻辑哲学论》: “本书的观点是伦理的观点……也许这是开启这部著作的一把钥匙……:我的书由两部分组成:这里描述的部分加上所有我还没有写的东西。确切地说,

【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是一种结构。我们的汉语也不例外,它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比西方语言的结构复杂得多。汉语是语词的各个单元的集合物,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立的意义,这些独立的单元构成了语言。与语言相关的是汉字,汉字是由偏旁和笔划构成的。汉字,语词,语句,意义形成一个网络,成为一个语言的体系,这就是汉语的结构。汉语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能指与所指的特殊性。 语言是能指与所指关系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一理论是索绪尔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属于符号系统,它是符号系统中最微小的部分。一切符号都可以分为“能指者”与“所指者”,就是说,一切符号都毫无例外的包含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语言也不例外。比如说,作为语音的“桌子”就是能指者,作为词的意义的桌子就是所指者。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结构关系就构成一个语言符号。因此说,语言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模式基本上是序列性的,它同时在两个系列展开。索绪尔认为,语言体系就是一系列语音上的差别与另一列意义上的差别的平列相统一的系统。 我国古代也有人研究汉字这种符号系统,他就是著名文字学家和语言学家许慎。许慎的时代,还没有系统和结构以及符号这些概念,然而他的一部《说文解字》巨著却成功的解释了所有汉字的结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形式极为壮观的汉字系统。根据索绪尔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许慎研究的重点是文字的“能指”方面,即结构形式与读音方面。他的语言理论为研究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微观结构提供了基础。与许慎的研究方向相反,魏晋著名玄学家王弼强调语言的“所指”(意义)方面,他提出了重要理论:“得意忘象忘言”。在他看来,“忘象”就是“得意”,“忘言”就是“得象”,象不能包罗万象,言也不是一切内涵。他认为,“得意”在于“忘象”,“得像”在于“忘言”;“忘言”与“忘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得意”;要做到“得意”必须“忘象忘言”。得意是根本的,“象”与“言”都是达到得意的条件。他看到了三者的差别,看到了易象的局限,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意”——思想内容被神秘化了,它是最根本的东西,“象”与“言”只不过是认识它的暂时的中介物。这种抛开理性分析,只靠直观领悟而求得认识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然而,如果我们根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来衡量,王弼这里恰好论述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关系。“言”与“象”都是“能指者”,“意”(意义)是“所指者”。从这种理论出发,可以看出王弼的错误在于:割裂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片面强调所指。很显然这是错误的,没有“能指者”,“所指者”就失去了依托,失去了语言载体。 索绪尔理论的语言背景是西方语言,因此,它适用于那种语言是没有疑问的。然而,用它来讨论汉语的结构关系需要有一些变化。从上述引语可知,“能指/所指”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语词”这个层面,它既不包括音节和音素(字母),也不包括语句,虽然,它们并非不存在能指/所指关系。我们的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它的符号是象形文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它的偏旁乃至笔划都有一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汉语是全方位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结构。就是说,在各个层面(笔划,偏旁,文字,词,句)都存在能指与所指关系,它们形成一个能指与所指的嵌套结构关系。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汉语的能指与所指关系。 笔划的能指与所指。汉字是象形文字,从图画演变而来,它的笔划当初是象征事物的某一部分的。笔划的名称和形式就是能指者,它所象征或表示的意义就是所指者。从“能指”的角度来说,笔划是最简单的基础构件,它的名称与形式也比较单一。但是从“所指”的角度来说,它是高度压缩的语句,就像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变为中子一样。太空中有一颗白矮星,就是一颗中子构成的恒星,它是恒星引力收缩的产物。原来,笔划的含义是丰富的,后来它被压缩了,浓缩了,成为一个汉字整体的组成部分。比如“马”字的四点(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马的腿(所指);“日”字中的一点(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一团火(所指);“人”字中的两个笔划——一丿一捺(能指),是在告诉人们它象征人的主要器官——两手(所指);“刃”字中的一点(能指)表示“刃”在这里(所指);偏旁“亠”中的“丶”(能指)表示这里最高,是高处,顶部(所指)。汉语中的这个“丶”,它形如手指的尖端,似乎是表示人们在用手指一点(作动词用)说:“这是……”或者“┅┅在这”,它的功能相当于一个指示代词的功能。再如,“天”字中的上横(能指)表示天(所指),“土”字中的下横(能指)表示地(所指),应当说明一下,抽象的“一”不是笔划,而是偏旁或者文字。由此可见,许多笔划具有能指和所指关系,这里不想更多的列举。然而必须指出,这种关系的具体内容不是固定的,要结合有关文字作具体的分析。孤立的笔划是没有固定含义的,它在具体的文字结构形式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托姆曾经用动力学和生物学解释语言的变化,认为语言是运动的,象生物一样,也有它的发育过程;他还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 全名: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 出生日期:1889年4月26日 星座:踏实耿直的金牛座男 背景:富N代 维特根斯坦哲学 前期哲学 从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就知道他学哲学完全是半路出家,可能是看到人类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给出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这些基本问题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当然还有“世界的意义”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维特根斯坦,有的哲学家可能一辈子能搞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美这些伦理学问题就已经很了不起

了。维特根斯坦不一样,他有很大的野心,可能他早就想到用自己的方式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的哲学基本问题。 那么他的方式是什么呢——语言。维特根斯坦一辈子都在研究语言,目的是用语言逻辑的分析来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无论是前期哲学还是后期哲学都是用语言来理解这个世界。前期的《逻辑哲学论》就试图用语言来对应世界。而维特根斯坦受到罗素和弗雷格逻辑主义影响,逻辑命题是精确的语言,把语言当成全部的逻辑命题。因此他推断: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真命题的总和就是全部的自然科学。 维特根斯坦觉得我们语言的结构就是世界的结构,比如每个名词对应的都是世界上存在或者潜存在的客体;基本命题对应事态;命题对应事实;语言对应世界,这些都是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世界的界限就是我们语言的界限,可说的的东西就是可想的东西,要研究思想其实只要研究我们的语言逻辑即可。一旦人们看清了语言和思想的限度,超过这些限度的东西便是无意义的。 因此哲学的任务是对思想进行逻辑上的澄清,哲学不是学说而是一种活动。维特根斯坦觉得关于“世界意义”的这种问题本身就在世界之外,超过了我们思想的界限,因此我们不可能用语言说出来,其他一些哲学问题亦是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维特根斯坦会说“能说的,都能说清;不能说的,只不能说”。会不会认为这样去解决哲学问题有点讨巧的嫌疑?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应该是设立标准关于什么样问题可说,什么样的问题不可说。为可思想之物划定界限。自然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事实领域,可以用一系列理论

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试论中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消解(一)

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试论中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消解(一)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公认的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前后两个时期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与前后期都有所不同的中期阶段。而他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对哲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即对通常所认为的哲学性质的彻底否认。根据中期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哲学完全是我们误用语言的结果,因而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就应当是消除对语言的误用,由此就消除了哲学本身。 【关键词】语法/语言的使用/哲学的方法 【正文】 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的转变发生在1929年秋天至1936年,也就是他从奥地利南部小镇重返剑桥后直到开始撰写被看作他后期代表作的《哲学研究》。由于这段时间比较长,所以人们通常把它称做“转折时期”。维特根斯坦在这段时间逐渐思考和形成他以后的主要思想,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并向学生们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他在这段时间写下的笔记在他嗣后被整理出版,他的讲座笔记也被他的学生们整理出版。这些著作主要包括《哲学语法》(1974)、《哲学评论》(1975)、《兰色和棕色笔记本》(1958)以及三本讲座笔记《维特根斯坦1930—1933年讲座笔记》(1959)、《维特根斯坦1930—1932年剑桥讲座笔记》(1980)、《维特根斯坦1932—1935年剑桥讲座笔记》(1979)等等。此外还有十卷手稿和近800页的大打印稿(BigTypescript),其中许多内容已经被收入上面提到的几本书中。在这些著作中,维特根

斯坦明显地开始放弃《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改变了他对逻辑、思想、命题、世界、事实等主要问题的看法。 由于这段时间属于维特根斯坦思想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的过渡阶段,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对此给予专门的注意,只是把它看作维特根斯坦放弃前期思想的准备阶段:认为他在这段时间里所做的大量笔记以及讲座或者是他后期思想的一部分,是为写作《哲学研究》所做的准备工作;或者是他后期思想的雏形,因而多少还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但这种观点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哲学研究》的写作开始于1936年,而早在1929年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这长达近7年的时间里,维特根斯坦的思考从未停止过,他所留下的大量笔记就是最好的证明。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哲学评论》、《哲学语法》等著作中表述的思想与《哲学研究》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就向我们表明,通常被看作的他思想的转折时期绝不简单地是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而是有其自身的思想特征,并由此使他在这段时间的思想与《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思想区分开来。因此,我们有理由把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这段时间称做“中期”,区别于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的前期和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而他的中期思想代表作就是《哲学评论》、《哲学语法》、《兰色和棕色笔记本》以及其他的讲座笔记。 作为思想发展的中期,维特根斯坦在这段时间的哲学思考的确兼备他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后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读后 2017-03-02 题记: 学校安排假期读书,我选了这本大多数人认为是“骨灰级”的哲学书,看似和教育无关,实则不然。因为它为我指明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哲学基础。 维特根斯是系统地从语言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在其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前期他把哲学看作通过分析语言来澄清思想的活动,认为哲学最根本的是逻辑,而不是形而上学。后期他注重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把语言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哲学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语言的转向,开辟了现代西方哲学前进的道路。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富于力量和原创性。他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两个具有高度独创性的思想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第二个体系却是批评和驳斥第一个体系的——这种演变在哲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表明,他拥有独一无二的哲学头脑,而许多人更乐意称他为天才。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两种哲学著作和思想对分析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早期哲学影响了欧洲大陆流行的逻辑原子理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后期哲学给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决定性影响。以下我们简要分析他前后期的哲学思想及对现代哲学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语言哲学产生背景

19和20世纪之交是西方理论科学的危机时期。亚里士多德曾把理论科学分为物理学、数学和哲学三门。然而,这三门学科在世纪之交都发生了危机。随着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现,物理学危机被克服。数学危机的根源在于逻辑主义,后来也被克服,从而摆脱了危机。哲学面临的危机比物理学和数学更加尖锐,历时更长。哲学所面临的不只是一些基本观念、原则和方法的失效,而是失去自身研究对象的危险。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指把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和世界的关系。在科学主义思潮中,最早开始语言学转向的是逻辑分析哲学,代表人物主要是弗雷格和罗素。而维特根斯坦被看作是实现“语言学转向”这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人”。 二、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思想 维特根斯坦早期思想集中体现为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在《逻辑哲学论》中描绘了两个对称的系统,一个是本体论系统,一个是命题的逻辑系统。两者具有同型的逻辑结构,可以用“图像”这种关系把两个系统一一对应起来,这就是他的语言图像论。他说:“命题是实在的图像。命题是我们所设想的实在的模型。”而图像论的基本点是:命题是事实的图像,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图像。命题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才能成为事态的图像。图像也具有结构。图像的各部分以一定的方式配置起来,表示出事物的结合方式,这就是图像的结构。任何图像必须与实在有共同之处,才能描绘实在。这个共同点即图像的逻辑形式与实在的配置方式。图像说指出命题如何能表达事实,也即语言如何能描述世界。核心点是:语

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一、“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 世纪哲学的方向。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标志是:他的出现为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这样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两次! 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应征入伍。未经作战即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而《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即是在战火纷飞中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被捕时,维特根斯坦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什么是“可说的”? 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在写给好友冯?费克尔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逻辑哲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