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客家

PPT客家
PPT客家

?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

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二:①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根在河洛指的是大部分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客家的方言源出河洛。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主要有大肉、萝卜、肉丸和菇类。吃年夜饭前要先做两件事:一是给长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尔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漱干净,然后点香

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元宵盛会“走古事”,流行于连城的罗坊、北团的溪尾、下江坊、城郊隔川等地。尤以罗坊蔚为壮观。“走古事”,出七棚(棚者,为扮演古事的一个轿台),挑选体壮胆大的十岁男童两人,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身着戏袍。据传,昔日常闹旱、涝,当地清举人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传乡梓,

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兼兴元宵民间娱乐活动,自此流传延续至今。

?“游大龙”是起于明朝一种深受客家人喜爱的民俗活动。按当地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大龙出游的日子。这天,当地客家人以村为单位,进行舞龙活动。每年“游大龙”者都由同一姓氏家族人联袂进行,一年一姓氏轮流举办。被选中“游大龙”的姓氏家族,先抽签决定由谁家来制作龙头,抽到户是荣耀的象征,这家人必须制作出高2米,长7米,直径80公分的龙头,龙口大张,含一直径70公分的大红龙珠,以显示大龙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其余同族每家至少须制作一节竹编纸糊龙身,龙身一般高2.4米,长四米,游龙则是由一节节龙身相结组成,姓氏大,龙则长,姓氏小,龙则相对短。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汉族民系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但端午节挂黄葛藤却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广东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这样的民俗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千年。

?据了解,黄葛藤又名葛根干、野葛干等,是一种既为普遍的多年生藤本植物。但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与别处将葛藤喻为捆绑鬼怪的“铁链”、“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间传说中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有着紧密联系。

?据当地一位熟悉客家民俗的人士刘映新介绍,唐末黄巢带起义军进入闽粤赣地区,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相继赶路,进行第二次南迁。

恰逢端午黄巢率军路遇一妇人,看她背一个十多岁孩子却手牵一个三四岁小孩,黄巢则问其缘由。“听说黄巢军队将至,此孩童为大伯之子,其父母在战乱中身亡,现恐被他人抓去,所以背着,年幼者为我儿。”妇人说。黄巢被妇人之举感动,于是告知妇人,“大嫂,我乃黄巢,我们不杀穷人和好人。你落户时在门前挂上黄葛藤,即可避祸。”妇人到石壁村便将挂黄葛藤的事告诉客家乡民,于是家家户户门前挂上黄葛藤,保住了整村人性命。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难民也挂上黄葛藤幸免于祸。于是,客家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均在门前挂上黄葛藤祈求一切平安、顺利,驱灾辟邪。

?有山有就客,有水必有“龙”。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大山孕育出赣江,赣江承载着客家的厚重历史。演绎客家人尊崇“龙”文化的独特民俗风情之一是“祭龙舟”。

祭龙舟”是竞龙舟的很重要仪式仪程主要有:请龙王、祭龙首、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安龙头、装船舵、游江、热身、比赛等。

“祭龙舟”仪式一般在江边或龙王庙前进行。这时家家户户大人、小孩穿着新衣,带着“三牲”和粽子来到现场,拜龙王、摸龙须、沾龙气。祭典隆重、庄严、热闹。锣鼓声,鞭炮声,唱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场面壮观,声势撼人。龙舟游江所到之处都有乡亲摆祭品、放鞭炮、行大礼,以示恭迎和崇敬。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咸: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

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古往今来,客家人物如群星璀灿,数不胜数。

●政治界:孙中山、黄遵宪、廖仲恺、邓演达、李光耀等。

●军事界:朱德、叶挺、叶剑英等。

●文化界:陈寅恪、郭沫若、李金发、李国平等。

工商界:曾宪梓、田家炳等。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简介 客家文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腹部,由马古山和麒麟山两条小山脉从北往南平行走向构成,占地面积148万平方 米。通过国际招标,由澳大利亚IAPA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中标,设计主题为“展示客家古邑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河之源”瀑布、历史阶梯、客家迁徒雕塑(浮雕、雕刻)、孙中山塑像、规划展览 管、图书馆、观景阁、生态湖、樱花园和社会公德林等。 为了高质量建设好公园,按照市委书记何忠文、市长彭建文、副市长李扬达的要求,专门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主任李敏等6位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为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脉。公园建设采取 “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2010年11月,为迎接世客会在我市的召开,拉开了客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序幕。目前 已完成公园一期工程即中山雕像以南景观工程11万平方米的建设。 该景观工程有四大亮点: 一、构建了河源地标,即孙中山先生塑像与两颗高大的英雄树(木棉)融为一体的构图。 二、气势宏大的历史阶梯,包涵了60米宽的230级台阶和反映客家人文历史的雕塑、浮雕、雕刻的画卷,其中迁 徒中喂奶的客娘,体现了伟大的母爱精神,大文豪与骏马的铜像,体现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精神;艺术化 的篆体“客”字水池,象征着客家人漂洋过海闯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 三、“河之源”瀑布,6米宽15米高,勾画了“河源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十五尺”的景观。 四、“春夏秋冬花不落”的园林绿化,樟树、桂花等100多钟乔木灌木构建了华农林学院的教学科研基地。 二期工程即中山铜像以北景观工程28万平方米,实行代建制,由市代建局负责,于2013年1月开工,二期第一阶段 景观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二期第二阶段景观工程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约60%,计划今年年底前完 由市城管局牵头负责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公园。东边30平方米的山体植树绿化工作,2013年已完成10万 平方米“公德林”景区的社会化植树,今年再次启动了“公德林”景区二期10万平方米的树木认种认养工作,目前正 在进行中。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1)

学号1150102103 毕业论文 (2011 届本科) 题目:《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学院:文学院 专业:人文教育 作者姓名:陈晓芳 指导教师:哈建军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2012 年12 月20 日 二○一二年五月

河西学院文学院本科学生学年论文登记表

《客家人》与“客家人”的精神传统 陈晓芳 (河西学院文学院张掖 734000) 摘要:客家是一个迁徙的民系,是汉族民系中极其特殊的一支。西晋永嘉之乱后,因不堪战乱祸害,部分中原汉民开始南迁。所以客家人是中原大迁移中造就的一群顽强不屈的勤劳勇敢又朴实善良的人民。作家窦应泰的长篇小说《客家人》就是以这一伟大民系为主角的,是一部拥有客家独特风味的作品。小说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广西贺州贺县客家人的谋生与发展的艰辛过程,尽显着客家人坚韧不拔,不畏艰辛,团结齐心等客家文化中的精神传统。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传统;现实意义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 “客”意味着行走、路过和陌生化地面对,“家”意味着驻足和栖息的根据地。客家是走走停停、在迁徙中栖息的状态。中国的客家人特指的是晋代以来,由于战乱大规模地移民迁徙形成的一支特殊民系,是汉族支系之一,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又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客家先民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早期的客家大多是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界,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移,并最终成为汉族民系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之称,出于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规模族群在广东的“土客械斗”事件,是由当时在广东西部的江门地区(时称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个他称。所以,“客家”这个名称,不是客家人自己起的,而是当地土著人对从中原迁来的汉族的称呼。章太炎先生在所著《新方言》中《岭外三州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一其民自晋末边岭, 宅于海滨, 言语软古, 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先客’‘后客’之分, 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先客’,元明以来从汀精二州迁入者为‘后客’”[1]。 “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民汉族对宋末以来南迁汉族的专称,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所以这一族群就被称之为客家。“客”是行走的状态,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 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

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 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 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不论是带有唐宋古韵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袭了先秦遗风和魏晋风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着国风和畅的特色。虽然不同区域客家人音调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远离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相互认同的中介,维系着他们族群和谐稳固的发展。客家山歌旋律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或讴歌生活, 或劝诫后人, 或传递美好情感。歌词文采富丽, 句式对仗工整, 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间表达美好情感,劳作里寻找寄托,聚会联络情感的手段,给人和谐美好的熏陶。 以风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现客家和谐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观重要内容之一。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与文化融合 一种建筑文化,必然会在其所处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兼收并蓄、融合发展。“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设计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东山路客家民俗风情街项目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和平县地处河源市东北部、九连山区东麓,为客家的聚居地。客家原属中原汉民,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经长期杂居,主客文化、风俗互相影响、融合,形成岭南客家特色。居民勤劳俭朴,乐善好施,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和平县地处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在无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属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印记。 明代思想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于明正德十一年至十四年,巡抚粤、赣、湘、闽四省交界一带,清剿盗贼,教化地方,并向朝廷上书设置和平县并得到朝廷的批复。和平县城以阳明镇命名,以纪念这位造福地方的先哲。 要进行建设改造的东山路位于和平县“全国第一坡”-东山岭山脚下以及和平河畔,山水相伴,县政府近在咫尺,商业荟萃,地理位置优越。

在和平县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下,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主导,融合了岭南文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的建筑风格。甲方对此项目的要求也是要体现这种文化融合。 客家建筑的特点为坚固、安全、封闭、合族聚居、就地取材(如木、石、三合土、竹、泥墙粉石灰等)。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最多,并最具代表性,其特点为: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大屋顶、高台基、玲珑的屋身;就地取材,以木为主;绘画复杂,色彩浓郁。 岭南建筑的特点为照壁、天井、屏风、骑楼、对称、通风好、轻巧、色彩淡雅。 红色建筑的特点为集中、对称、庄严、纪念性、朴素、尺度大、伟大、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宏大、经济、实用、三段式(檐部、墙身、勒脚)。 阳明文化的特点为心外无物、致良知、事上磨炼、知行合一、本然与明觉、求是、圣人必可学而至。 经过分析与思考,我们的设计构思可以归纳为“一线九点”,“一线”为客家民俗风情街,“九点”为整个街道空间序列中重要的的九个空间节点。通过对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中央苏区红色文化、王阳明文化进行提炼与发展,结合市政设施及灯光夜景设计,用简约的建筑符号和表现手法和较经

客家古韵

客家古韵 中华诸多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着一道韵味流 长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内涵丰蕴,形式多样,是岭南文化中 的具有影响力的一支。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客 家美食等等是客家文化底蕴的或物质、或非物质 表现,而身为纯客家乡镇的樟城,正如其名声一般,充满了客家的气息。 客家山歌 樟城的客家山歌又一度被人民重视起来,客家 山歌合唱团、客家山歌演唱赛等等活动搞的红红 火火。 客家山歌虽然大多是民间唱调,但真正的客家 山歌也是很讲究的。 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 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 十一种。要是能把客家山歌摸得一清二楚,唱起 来也能风生水起呢!客家山歌可唱出了客家人朴素、亲善而刚直的特征!而且樟城现在正提倡把

现代元素融入到客家山歌的韵律中去,体现了客家山歌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特色。 客家建筑 在樟城,虽然林立起了许多现代的高楼大厦,却还保留着一些以往的客家建筑,而那屋顶上层层叠叠的瓦片真是客家民楼最显眼的地方,厚实的混泥墙在日光下泛着雄黄的色泽,一如客家人民从祖辈以来就辛勤耕耘的土地,守护着樟城这一方水土和人民。 谈到客家建筑的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樟城自主开发的观音山森林公园,名声不错,而里面的建筑大多保留着佛学特色,在公园门口,就是醒目的飞檐、青瓦搭成的建筑,气韵非常。而观音山森林公园发展的旅游业,也带动了樟城的欣欣向荣。时至今日,樟城观音山旅游节已举行了多届,为此樟城还获得小香港的殊荣。 客家节日 客家民间节日有很多,而且相邻两个村庄之间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节作文日。但按节日的形成来说,大约有三种。一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夕等。二是与二十四节时有关的节日,如春分、清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浅谈河源旅游景区与客家文化元素的融合

浅谈河源旅游景区与客家文化元素的融合 摘要:通过对河源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元素应用情况的资料收集,从客家饮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三方面分析了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融合的特点,提出河源旅游景区在建设与规划中应该从“以舞台浓缩客家民俗打造大型客家歌舞”、“整合客家民居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村”、“组合客家饮食文化元素形成景区特色客家盛宴”三方面加强客家文化元素的应用。 关键词:客家文化;河源;旅游景区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和灵魂,地方旅游景区的参观与体验是旅游者感受地域文化内涵的主要途径之一,元素是事物本质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元素的物化形式包括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元素往往因其具有传承性,会随着文化的积淀而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的融合是传承、传播客家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对提升河源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1.河源客家文化的特征 客家人原居中原,为避战乱和荒灾,自西晋至明清千余年间,历经5次大规模迁徙和转移,先驻足于赣闽粤交界地区,后以闽粤赣边区为基地逐渐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1]。客家先民在辛勤耕耘创立新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融为一体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河源地处粤东北,辖龙川、紫金、和平、连平、东源、源城五县一区,其中龙川、紫金和平、连平都是纯客家县(即客家人口占90%以上)房学嘉指出从大龙川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建制来看,河源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原生态客家文化[2]。 1.1东江客家饮食 东江流经龙川、东源、紫金,可以说是河源客家人的“母亲河”历史悠久的东江文化与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东江菜。东江菜是四大菜系中粤菜的组成部分,盐焗鸡、酿豆腐、红焖肉等都是至今盛传不衰的客家传统名菜。东江菜偏重“肥”、“咸”、“熟”,这与客家人原来的生活习惯及生存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河源地处粤北山区,山高水寒,湿气重,而且劳动强度大,因此需要吃热量高脂肪多、高蛋白的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调研报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学生:许可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特征 摘要 客家土楼,一般也叫福建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客家民系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而广东饶平县则拥有建于明末清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 作为中国民居中少有的单体建筑,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屹立于中国民居建筑之林。 关键词:客家围屋、围楼、土楼、福建土楼、饶平县道韵楼。

引言,,,,,,,,,,,,,,,, 3 1.客家民系文化特点,,,,,,,,,,,, 4 1.1客家文化及其历史,,,,,,,,,, 4 1.2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 4 2.客家民系建筑特色,,,,,,,,,,,,,,, 5 2.1客家围屋审美文化特征及特点,,,,, 5 2.2客家土楼介绍,,,,,,,,,, 7 2.2.1饶平县道韵楼,,,,,, 9 总结,,,,,,,,,,,,,,,,,,,,,,,,,,,,,,,,,, 13

本篇以客家文化及客家民系建筑所处地理位置及条件入手,开展对客家围屋特别是处在福建及广东饶平地区的客家土楼文化审美特性的分析。在将近30个课时的《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的学习中,自己对岭南地区建筑确实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自己家乡饶平县便有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所以选取了这一课题作为结课论文,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这一门课上的收获。

赣州客家文化在赣南城市园林中的传承与应用

摘要:首先针对赣州现有的各种园林进行深入分析,继而提出了赣州客家文化在赣南城市园林中的传承与应用建议,以供园林行业的设计和建造者参考。 关键词:客家文化;城市园林;传承与应用 赣州是我国客家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客家文化资源,但纵观赣南园林,都没能融入客家文化资源,所以,就没有标志性客家建筑等,致使整个赣南城市园林缺乏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和代表性的园林景观环境。若想打破这一僵局,将客家文化融入园林中,才能打造赣南园林之灵魂,使其自成一派。 1 赣州园林现状分析 赣州公园是赣州老城区最早的一个综合l生公园,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位于文清路64号。总面积2.97hm2。它历史久远,最先为南赣巡抚治所,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都御史金泽创建。清康熙四年(1665年),撤销巡抚,改为赣南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巡道丁炜辟其左建为甓园。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园中就建有丰台山、便池一山一水和抚琴堂、春雨轩、玉兰连理馆等建筑。道光二十六年,巡道李本仁概括园中名胜为“甓园十二景”――曲径疏泉、大廓步月、北富新竹、西轩古桂、别墅书声、层霄阁影、柏堂栖鹤、桐院鸣琴、东篱问菊、南楼读画、池馆停云、和林亭延爽。 现在的赣州公园已经成为了市民游览观赏、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园内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更是赣州市民极佳的消暑纳凉、晨练之地。它在园林布局形式和建筑营造上采用了江南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所以,只体现了赣州的“古城”特点,没有体现出客家文化。 龟角尾公园、八境公园位于章江、贡江和赣江三江汇合处,也就是千里赣江源头,它依托赣州名胜古迹――“龟角尾”而建,与宋代历史文化遗迹――古城墙和八境台相连,是一个集休闲、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历史名胜公园,总面积5.5万m2。在园林规划布局形式上采用自然式,更强调登上八境台的俯视观赏和平面效果。公园内建有纪念鼎、龟雕塑、石亭和小品、游戏沙滩等。绿地空间收放自如,由园路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用各种广场砖和花岗岩铺装地面。植物造景多采用耐涝植物,以乔木为主,配以适量灌木和草坪,突显了季相变化的四季景观。体现了“千里赣江第一城”景观,没有反映出“客家摇篮”的元素。 郁孤台公园依托赣州文物古迹――郁孤台而建,属开放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位于赣州市老城区西北部贺兰山上的郁孤台(现在西津路),海拔131m,是赣州老城区的制高点,因其山势孤独而名郁孤台。园林规划布局采用混合式,既突出了郁孤台的历史文化特色,也改善了其周边生态环境。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注重了赣州城市古貌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在完整地保护了文物古迹的同时,又进行了个性化的创新,使得它既具有浓郁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又有新中式园林的风格。全园分为主入口景观区、中心景观区、观赏游览区和安静休息区4个功能区。为满足现代化生活的人性化需求,又新建造了具有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上井亭和夜话亭,并修筑了占地1900m2的停车场和长达500m的健身园路。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季相上常绿和落叶相结合、景观层次上乔灌草搭配,并栽有银杏、广玉兰和天竺桂等多种名贵树木,也只是赣州古城的象征。 黄金广场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南河大桥南端,是集开展大型活动(如每年12月份的赣南脐橙节)娱乐休闲、观光集会于一体的城市现代化广场。园林规划布局上采用了混合式平面,已成为市民的主要休闲活动场所,只有极小部分景观融入了赣州历史文化。 城市中央公园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华润万象城对面,是集景观、湿地、生态、排涝、蓄洪、休闲于一体的功能型主题公园。全园由中心湖区和滨水绿带组成,占地面积约66.8hm2,其中湖区面积41.73hm2、水系面积21.53hm2、引水渠面积3.53hm2。公园平面设计以中心湖区为核心景观,以水绿风光为基质,以乡土文脉为线索。虽然是一个综合性公园,但主要体现“生态”,还是没有体现客家文化。章江新区滨江带状绿地,结合新建的浮桥,沿江方向蔓

代表客家文化元素之一:客家文化诗歌有哪些

代表客家文化元素之一:客家文化诗歌有哪些 客家人是分布很广的一个民族,不仅仅是中国土地上有客家人的印记,其他的国家也有客家人的足迹,因此客家文化可以说是走出国内,闻名世界了,客家文化也有多元化的发展,那么你知道客家的诗歌有哪些?本期的客家文化带你去了解。 沁园春·客家魂南国山乡,百姓连根,客家溯源。聚三江上下,英才辈出。拓荒铺路,跨海商圈;守望相帮,读耕奉献。继往开来我率先。元宵会,邀乡亲父老,歌舞翩跹。传承崇正千年,三千万全球客属联。赞古今中外,仁人翘楚;工商学政,多少先贤。文化为魂,血缘归汉,一脉天骄瞩世妍。应来日,报天球河洛,盛况空前!注:三江,汀(韩,梅,鄞)江,赣江,闽江。 水调歌头腾王阁遣怀绿水出南岭,逐浪接高楼。波涛千里横溯,迫往大山流。北望烽烟弥漫,残阙落霞如梦,背井向金瓯。几代南迁客,到此不堪忧。民族气,家国恨,志难酬。仰天长叹,多少忠烈没荒丘。岂是空怀旧日,应识先民足迹,翻过那山头。喜见浮云散,月上白鹭洲。 莺啼序·客家溯源祥光瑞开万束,照祠堂老树。雁归也,戳力层行,挈把烧酒如故。玉屏仰,苍天保佑,清香冉冉牵魂处。念先贤,迁徙开基,衍生无数。石壁家山,孰事有恪,趁翠华白露。溯潮起,风入三江,岭头空引怀素。漫中州,衣冠士族;涌东晋,蓬门蓝缕。阙巢空,司豫零丁,落霞孤鹜。大槐树下,筷子巷前,寄多少苦旅。站岭仄,郁孤台上,惶恐滩头,柏老松青,几番凄楚?土楼围屋,瑶村畲寨,崇山峻岭分梅渚。恰桃源,燕翼垂耕着。桑田守望,汀杭嘉应扬帆,浪迹天涯寻渡。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有客家热土。正缱绻,鸾栖凤舞,梓树盘根;椒衍瓜绵,葛藤绕户。千秋百簇,烝尝勿替,馨香明德修俎豆。纵相思,北顾宁阳路。闲来检点苍茫,一曲长歌,抚弦续谱。 你可能也喜欢:两大方言:客家话和闽南语接近吗台湾有多少客家人,台湾客家人的数量梅州客家饮食文化礼仪,你了解多少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客家文化主题展暨客家文化发展论坛活动方案

客家文化主题展 暨客家文化发展论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为庆祝特区成立40周年,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挥客家文化在本地的弘扬和传承,让群众和更多的社会群体切实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以“奋进40年龙华客家薪火传”为主题的客家文化主题展暨客家文化发展论坛40周年系列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二、活动主题 “奋进40年龙华客家薪火传” 三、活动时间 2021年 四、活动内容 (一)客家文化主题展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次客家文化主题展主要从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服饰、客家山歌、客家舞麒麟五个维度以图片巡展的方式展示40年来本土客家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每个展点共展出40幅龙华本土特色的客家文化图片,让市民群众对客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多

角度展现客家浓郁风情,彰显客家元素,促进客家文化交流和发展,让客家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客家文化主题展:时间、地点 (二)客家文化发展论坛 客家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综合交错,慢慢地,许多人淡忘了客家文化,淡忘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为了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让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及客家人的优良传统、风俗代代相传,如何传承客家文化,便成为当前的一个难题。现就“客家文化:传承之路,薪火之光”为主题举办客家文化发展论坛,邀请国家级文物、民俗专家和相关热爱龙华本土客家文化人员,围绕客家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行讲座研讨。 活动时间、地点: 论坛主题:客家文化:传承之路,薪火之光 邀请嘉宾: 主持人: 第一项:主持人致开场 第二项:嘉宾一句话说客家文化 第三项:围绕主题嘉宾交流

大力挖掘发展客家特色文化 打造世界客家文化精神之都

大力挖掘发展客家特色文化 打造世界客家文化精神之都 大埔县茶阳镇人民政府雷伟 (2011年10月) 梅州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梅州有丰厚的、独特的、可挖掘利用的客家人文资源,结合当前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经济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大力发展旅游先锋产业、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的大背景,我们可以以“客家特色文化”为抓手,将梅州打造成世界客家人心向往之的客家圣地——文化精神之都。 一、弘客家文化,迎接八方游客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首创“客家学”,后经发展,逐渐成为国际“显学”。近年来,在“客家热”的推动下,又涌现出一大批研究客家文化的教授、学者著书立论,弘扬客家文化,同时,梅州地区历来重视修编地方志,近年来,梅州市及各县(市、区)纷纷修订地方志,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也纷纷编撰地方历史,宣传历史文化等。虽然这些给梅州

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但资料仍然存在“散、乱”等现象,并且流通范围较小,对外宣传推广力度明显不够,就连本身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都不一定对客家文化、梅州文化有多少了解。时下,从中央至地方,都非常重视发展文化,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应紧紧抓住此次机遇,大力挖掘弘扬客家文化,重点是要推动宣传教育推广工作,对外宣传重推广,对内宣传重教育。特别是对内的教育,要着重给青少年“补课”,努力提高青少年对客家、对梅州的了解和认识,将青少年们培养成为“客家通”、“梅州通”,进而让游客“未到梅州随处可见梅州”,“来到梅州随时可听梅州”,“游玩梅州细细品味梅州”,用千年客家文化,吸引天下来客。 二、融客家元素,打造特色城市 客家的建筑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圆土楼、方土楼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一带则是围龙屋、四角楼居多。看到土楼,看到围龙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客家(人),无疑,带有中原遗风、又具有浓郁客家元素围龙屋等建筑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福建的土楼已成功申遗,其在世界各国都有着想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梅州的围龙屋在09年也加入申遗序列,目前

客家文化旅游节策划案

梅州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 策划方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目录 一、活动背景分析 3 1.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3 2.中国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3 3.广东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4 4.梅州市经济现状分析及梅州市旅游市场发展分析 4 5.旅游市场消费者类型和特点分析 5 6.文化旅游的特点分析 6 7.梅州市旅游市场形象定位和梅州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策划 6 二、活动的时间、周期 8 三、活动的组织架构 8 四、活动的地点 9 五、活动的举办目的 9 六、活动的主题 10 七、活动的基调 10 八、活动的口号 11 九、活动的内容 11 十、活动的程序表 18 十一、活动的宣传 19 十二、活动的效益分析 20 十三、活动资金募集方案 20

一、活动背景分析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不仅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 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逐渐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梅州的“世界客都”地位得以巩固,不仅对周边的赣南、闽西等客家地区产生直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给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带来强大的认同感和吸引力。提升和巩固“世界客都”的地位,擦亮“世界客都”的文化品牌,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并广泛争取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旅外乡贤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促进梅州经济文化与世界经济文化接轨。本次旅游节的目的就是在于提升梅州的城市形象,推广其丰富的旅游产品项目,为梅州带来更多的商机。 梅州是著名的侨乡,梅州客家文化习俗又融合了一些南洋岛国和西方的文化。梅州风俗除有中原、山区特色外,还有一些海外风情的内容。游览梅州,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1.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1)区域性旅游仍将是主体,东亚太地区发展最快 WTO(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区域旅游除在美洲地区减少外,其它五个洲将大幅度增加,而东亚太旅游市场将是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二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 (2)散客迅速上升,团队比重大幅度下降 (3)主题旅游将迅速崛起,它区别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有主题的。 (4)观光型旅游为主向休息娱乐型旅游为主转变。 (5)旅游者追求有更多的参与性活动。 (6)旅游活动将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7)家庭旅游将成为全球流行趋势。 (8)“银色”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即老年人。 2.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宏观上呈现如下特点: (1)旅游业将加速产业化发展,确立其支柱产业地位。 (2)突出可持续发展,树立环保开发理念。 (3)促进区域化发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4)推行知识化管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开创国际化模式,建立产业竞争体制。 具体而言则有如下趋势: (1)旅游中介分工越来越细,中介服务更加突出,且呈连锁经营趋势。 (2)旅游预定时间越来越提前。 (3)旅游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4)旅游向郊区化、短期化发展,一日游、两日游呈上升趋势。 (5)自助游渐成时尚。 (6)商务游愈加突出。 (7)期货式旅游已经萌芽(分期度假)。 (8)旅游管理趋于有序、规范。 3.广东省旅游市场现状及前景 广东是中国最大发达的省份之一,GDP占全国的10%,2003年广东口岸入境人数达7645.18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 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 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个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其成型的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流动迁徒和环境的险恶,迫使他们摒弃了懦弱保守的性格和意志薄弱的成员,并以坚忍卓绝的精神和斗志开拓着自我的生存环境,从而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但是,客家文化的前身其实是中原文化,客家民系就产生于中原,客家人就是中原移民。遍布于今日粤、桂、台、闽、赣及海外的客家人,先天就带有中原文化的印痕,虽然历时久远,但他们代代相习,不断传递们,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客家文化是演变、递嬗了的中原文化,由于它较多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原生形态,所以,从文化渊源上,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是研究中原文化的资料来源和活化石。 没有中原地区移民的流动和南下就没有客家民系,这是客家文化形成的前提。然而,迁徙的原因主要是兵燹战乱、国破家亡,这就使得迁徙带有被迫的性质和悲怆的色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流动也使他们更加看重旧有的文化基础和观念形态。中原文化中牢固的本土意识和人文精神时时振动着这些移民的灵魂,使得他们在观念上和汉文化精神始终难以

分离。另一方面,完全改变了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又迫使他们改变着旧有的文化(至少是局部地改变),必须建立一些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新文化而对过去有所扬弃。这样,客家文化必然具有两重性:一是有意识地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二是被动性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革,这成为客家文化的格调,也成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对旧有文化予以保留还是进行改革,也都无法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来源。 一 所谓“客家”,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客”,指外来移民;二是“家”,指由中原南下,举家迁徙或落地成家的那些豪门望族。 从历史上看,客家先民多为中原地区、尤其是豫州的居民。其迁徙最早始于西晋末、东晋初。《晋书·地理志》豫州条云:“永嘉之际,豫州沦于石氏。元帝渡江,于春谷县侨立襄阳郡及繁昌县。成帝又侨立豫州于江淮之间,居芜湖;时淮南入北,乃分丹阳,侨立淮南郡,居于湖口。又以当阳县流人渡江,侨立为县,并淮南、庐江、安丰,并属豫州。”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最后一举灭掉西晋,中原震动,豪门大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场大变动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京畿豫州一带的士族豪门。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他们纷纷迁移南下,而东晋政权为了延揽和照顾这些士族,开始在南方设立这些外来移民的居住

客家歌曲《月光光》解读-最新文档资料

客家歌曲《月光光》解读 客家歌曲《月光光》,曾龙城词曲。歌曲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从90年代初开始传唱,至今仍在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广泛流行。深受海内外华人特别是客家人的喜爱,台湾合唱团曾将其改编为合唱曲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合唱节展演:台湾客家卫星电视台曾反复播放此曲:香港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大陆影视剧《客家女》、《月光光》等分别采用此曲:还有多个文艺团体采用此曲到过许多国家展演。为岭南文化百花园增添了一朵朵艳丽的奇葩,光彩夺目。芳香四溢。 《月光光》有着跨越时空的博爱与真情。《月光光》非常朴实,非常直白,唱的是:“八月十五月光光,阿妈同我拜月光,阿妈她问我一声:故乡在哪个地方?月光光呵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告诉我呵,哪里是我的故乡?八月十五月光光,阿妈同我拜月光,阿妈就讲我知呵;故乡就在唐山呵,月光光呵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阿妈就讲我知呵:故乡就在唐山呵……”。它如此之简朴,却能够长期的流行,原因全在一个“情”字,因为它具有博大纯真的爱情。《月光光》之情可以概括为三化:抒情形式大众化、抒情语言个性化、抒情境界理性化。第一、抒情形式大众化,《月光光》是在吸取大量的贺州客家民歌精华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力求曲高不寡,雅俗共赏,正因为它高雅而健康,通俗且易唱,所以才能够深受大众

喜爱,在贺州家喻户晓,在国内外客家地区广泛流行。成为一首专家和群众均能接受并且喜爱的客家精品歌曲。第二、抒情语言个性化,《月光光》在追求艺术大众化的同时,还追求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它创造的艺术语言可亲可近极具个性,这种个性是作者修养、客家风格、贺州特色的综合体,是一种别人喜爱而没有,我亦喜爱却独有的东西,因此它展现在听众心目中的音乐形象才显得既熟悉又清新,因此它才能在民间常听不厌,传唱久远。第三、抒情境界理性化,《月光光》追求艺术境界理性化,既是对客家文化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客家文化符号的创新。客家人唱山歌的时候,喜欢用寓意双关、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或者用谐音、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月光光》传承了这种艺术风格,而且去粗存精,有所创新,在大境界上体现理性化。使这首歌曲具有广博的象征意义。不管你是在唱还是在听,只要你接近了《月光光》,你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一首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勾起思乡之情;客家人接近了《月光光》,很自然还会联想到一首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勾起童年思绪:你接近了《月光光》,你很自然还会联想到一幅在家乡过中秋节时的乡情民俗画卷:“八月十五月光光。阿妈同我拜月光……”勾起思母之情等等。这众多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催生了一个新的文化情感符号,这时的《月光光》已经不单单是一首歌了,它很自然便成了“博大圣洁的母爱,天真无邪的童趣,纯洁朴实的乡情、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