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语言文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语言文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语言文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语言文字是一种生活方式

语文观的问题是语言研究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对语文工作实践亦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事实上,语言文字研究中许多具体问题的争论和分歧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与语文观相联系。例如,近年学界呼吁的拯救濒危语言、濒危方言问题,如若不从根子上转变仅仅视语言为工具的语言观,不树立尊重他人语文生活方式的现代意识,对非主流语言、方言的消亡可以取欢迎态度,促其灭亡尚且不及,遑论抢救。再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包含大量新造词的“校园语言”、汉英杂糅及网络语言是否规范的讨论,若仅从“语言的交际功能”角度观察,那将只有一个不可质疑答案:不规范。因为它们多少都妨碍了全民的语言交际,令一些先生们“不懂”。然而,它们又实实在在地不以某些语文权威的好恶生长着、变化着,似乎自成一体。究竟是什么在其中起决定作用呢?

“工具论”语文观的学术背景

几乎打开任何一本语言学理论的教科书或辞典,关于语言的定义都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亦即“工具的工具”。这种对语言、文字的定义,我们称之为“语文工具论”。

“工具论”是中国近半个世纪占统治地位的语文观。在语言学界,学校里师生相承,著作者递相引述,上述关于语言文字的定义已经成为常识,司空见惯,人们也就不假思索地接受它,传播它,使它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灵。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介绍其他一些国外关于语言的定义之前,“工具论”差不多是正统的唯一正确的关于语言文字的定义。这显然与20世纪50年代大量引进苏联的语言学理论并定于一尊有密切联系。语言文字是工具,这大概无需多少现代科学知识就可以体会到的。《吕氏春秋•离谓》说:“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辞者意之表也。”另有所谓“言为心声”、“文以载道”等说法,都说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圣经》也有上帝变乱人类语言致使人们不能相互沟通,以达到阻止人类建造通天塔的故事,说明至少在《圣经》创作的那个时代普通人们就意识到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但是,语言文字“工具论”的系统提出并作为金科玉律贯彻于语文研究与实践,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事情。

一种定义往往是一种理论的压缩形式。语文的“工具论”定义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语文观。在工具论者眼里,语言和文字只是一件工具而已,人似乎有无限大的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这件工具施以“改造”,如有的学者倡导宁可多用“但是”、“然而”、“容易”而不用“但”、“然”、“易”等等。在汉语规范化问题上,轻率地宣判某些词语为“不规范”,而过若干年又为某些用法“平反”的事更是司空见惯(这实际上也是违背语文生活规律而遭受的惩罚)。这种语文观若仅作为一种学术见解和民间立场倒也未见得是坏事,而问题却在于这种语文观一旦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相结合,就往往给语文界轻则造成混乱,重则铸成大错,大干快上之年仓促上马的“二简”并在短短几年之后取消,即是一证。我们甚至动用红头文件规定停止使用“斤”、“两”、“里”等度量衡单位,而采用“克”、“千克”、“米”等,实际上给人们日常生活平添了不少麻烦,终于引致舆论的诟病(陈原《辞书与语言规范化问题》,《辞书研究》,1999年,第2期。刘健《给人大代表提个建议——文字不能瞎规范》,《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24日,第5版。)。反观语言学界这种种颇有中国特色的“折腾”,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片面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人的主体性的语文观亦难辞其咎。因此,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语文观就显得十分必要。

现在,我们到了应该学会如何善待汉语汉字的时候了。如前所述,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这是古今中外先贤都意识到的东西。但是,正确的句子并不都能作为科学的定义。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对“工具论”语文观作一番检讨。

首先,“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并非一个科学的定义。形式逻辑告诉我们,科学的定义应当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也就是排他的。例如,“拖拉机是农民种田的工具”和“锄头是农民种田的工具”就不是好的定义,因为它们没有说明“拖拉机”和“锄头”的本质区别。同样,语言是交际工具,旗语、手语、信号等也是交际工具,而一般认为后者不是语言。但是,我们给语言的定义却不能把二者加以区分,这就无怪乎语言学概论一类的书几乎都必不可少地连篇累牍大谈旗语、手语与语言的区别等问题,而实际上却又越讲越令人糊涂。再者,“语言是工具”,这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用比喻性的语言下定义也是形式逻辑的大忌,这正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不能作为定义是同样的道理。

其次,“工具论”所概括的语言功能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作为交际工具只是语言的诸多功能之一,除此之外,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这一点已得到普遍的承认),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即通常所说的“文化的载体”。我认为,语言还是心理宣泄、显示社会身份和地位、表现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被视为语言“杂质”的西方贵族“沙龙语言”、明清以来流行于官场的“官话”、文人雅士的“文言”、行帮内部的“黑话”和“秘密语”以及当代某些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中英杂糅”现象、北方地区某些人的“港台腔”等等,其实有时不仅仅是或未必是想告诉别人自己说了什么,而是要表明自己是什么,表明自己属于或不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学习某种语言实际上也就是取得加入某社会集团的入场券,使用某种语言或者仅仅是语言中的某些成分往往也是某种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声明。“工具论”语言观对“工具”的理解、对“表情达意”之“意”的理解都是最狭义的。

“工具论”最大的局限在于它忽视了语言的主体性,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语言价值观。大多数人都承认,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与人类社会共生共荣的,人类语言的多样性是和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相一致的。但是,按语言工具论的逻辑推理就必然导致民族选择语言的自主性的丧失,因为就工具的性能而言,当然是以便利为价值取向的,这样,“语文大同世界”便是必然的理想选择了。工具论者以一种冷峻的、技术主义的态度看待语言(包括文字),常常对语言和文字施以为所欲为的“改造”,更谈不上对“非我族类”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异质”语言样式的尊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语文界为改造汉语汉字曾作出过并且仍在做着种种努力,例如,反对知识分子引经据典、“之乎者也”的“学生腔”,要求知识分子在语言上“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了推广普通话,千方百计限制方言的使用,扬言“逐步消灭方言”,甚至提倡地方戏改用普通话说白——总之是让方言的生存空间越窄越好;在汉语规范化工作中,凡是普通话里已有的词,从方言或外语中再行吸收或引进便是“赘余引进”、“不合规范”——这是语文评论中习用的、几乎可以包打天下的立论依据,尽管有的人一再声称规范化并不是一种事物只有一个名称。这些努力和意见,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保持语言的纯而又纯,让语言这个工具便利一点。而“纯”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习惯或易懂,对于不习惯的(如“女国音”等)则斥之为“矫揉造作”,对于自己不易懂的(如近些年在青年中流行的新造词、外来词和网络语言等),则斥之为“洋垃圾”、“黑话”,甚至是“崇洋心理”,至少是妨碍了语言交际。其实,工具论者缺乏一个最普通的常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依据人类学的精神,“人类的文化不过就是‘生活的型式’”(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8页)。James A.Matisoff也指出:“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引自《科学》2002年第2期,第66页)“语言的全民性”并不能理解为全民族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同步均衡地学得语言的所有成分包括每一个语词,除非某人有打听别人隐私之癖,他人的“圈内话”,我们大可不必每句必懂。工具论者也忘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工具性而言,世界语是最简洁便利的理想的人工

语言,自发明以来的百余年里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采用它来代替本民族语言。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它游离了任何一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也不会被接纳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主体语言。可见,语言情感(包括方言情感)常常是超越工具性的。这也启发我们从主体性角度对语言工具论进行反思。对中华民族而言,需要普通话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层次、各个社团(社会学意义上的)还有语文方面的特殊诉求,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并不一般地否认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我们只是强调:这种工具性是建立在语文的主体性上并服从于主体性的,而不是相反。由此可以确认语文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既有民族的统一的语文生活空间,又有社团和个人的语文生活空间,以真正保持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与“工具论”的根本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同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和流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作出定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完善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普通语言学层面探讨语言(文字)的本质。从语言文字学术史的角度看,语文工具论的主张也不失为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意见,它对于把语言文字从神造说的阴影下解放出来,对于批判把语言同上层建筑相混淆的庸俗观点是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但是作为一种语文观,由于工具论过于冷峻地看待语言文字,也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生出诸多弊端。有鉴于此,我以为有必要提出语文生活方式论以纠正和弥补工具论的缺失。

我认为,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套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文字制度也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语言的差异实际上就是生存状态的差异,语言生活方式的不同就是一个民族、一个阶层或群体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一言不和,拳脚相加”的情况,也不乏因语言冲突而导致国家分裂、爆发战争的例子,可见得人们几乎是把语言生活与物质生活同等看待的。当我们学习一种语言时,我们必须学会用这种语言来思维,准确地说就是遵从这种语言的思维习惯(顺便提一下,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人类的思维是共同的而语言是有民族性的)。我们甚至还要学习和遵守这种语言的语言习俗乃至副语言习惯等等。当我们选择某种语言、方言或者仅仅是某语言中部分要素进行交际时,我们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认同和加入该语言和方言所代表的社团的生活方式。融入一个社会,首先是要学习这个社会的语言,并且最好是地道得不露蛛丝马迹。在异国他乡,几句母语或家乡话,会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乡音无改”也只是表明“我”仍然属于原来的那个群体,“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文心雕龙•丽辞》),母语或方言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而本来“非我族类”的“圈外人”若讲“我们的话”,则认为他是在“和我们套近乎”。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说了什么即表达了什么意思,而是用哪种语言方式说,这就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这种语言的“图腾效应”是“工具论”不能解释的。

语言的变化,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例如,汉语中一批称谓词的遭遇即是明显的例子,像“先生、太太、小姐”的称谓,经历了一个“通行——消亡——复出”的有趣过程(“先生”仅存“老师”义),而这个过程又是同社会变迁的过程相吻合、相匹配的。如果仅从“工具论”的立场出发,这种变迁是不可解释的,因为这类称呼在中国内地消亡之际,非但不是汉语中缺乏相应的词语来指称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相反,却有一个概括性更强、从“工具”意义上更优越的称呼“同志”,何必舍简就繁呢?尤其是让那些“旧社会”的词语“死灰复燃”,更是不可容忍。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批称谓词毕竟不可阻挡地复出了。如今没有人否认,伴随这类称呼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高雅的气度、身份的象征,和一种与世界华人社会的认同感,不仅是词汇的更替那么单纯。

语言(我们这里并不认为强作“语言”和“言语”的分别是必要的),首先是一种行为。某个人在用某种语言说话,首先是表明他在实施一种语言行为,至于他说出来的“东西”即语言行为创造出来的产品,尽管可以作意义的、结构的分析,但这并不是这种行为的本质。语言行为理论把使用语言看作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社会行为(何兆熊《语用学概论》,1989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这个说法当然对我们理解语言生活方式的语言观有所帮助,但它和我们对语言的看法还有一些不同,第一,语言行为理论所指的规则基本上只是话语规则,而不包括社会规则或文化规则;第二,语言行为当然不包括文字;第三,语言行为也不包括未实施的行为。我们所谓的语言生活方式至少包括三个层次:

1、说还是不说,即实施语言行为或不实施语言行为。“不实施语言行为”就无从进行意义和结构分析,语言行为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都不会予以关注。但实际上未实施的语言行为本身也是一种行为,类似于法律学的“不作为”,是当说而不说的行为,这种行为也是受一定的社会规则制约的。例如,中国家庭里孩子给父母递一双筷子、父母给孩子买了一套新衣服这类事情,父母或孩子通常是无需说“谢谢”的。飞机上的服务员给乘客送一杯饮料,中国乘客常常会以微微点头或微笑报以谢意。这些是与“谢谢”不离口的西方语言习惯所不同的,所以西方人常常误以为中国人不懂礼貌。

2、说什么。同样表示“感谢”这个命题,不同的语言角色可能选择不同的语句,熟人或朋友可以只简单地说一声“谢了”,中国人觉得朋友之间就应该不分彼此,谢得太多反而显得“见外”或觉得有点像外交辞令。

3、怎样说。这是一套关于词汇语法方面的规则,是结构主义力图描写出来的东西。这里仅举一例,汉语的“大”,在英语是有两个词和它相对应,“大眼睛”用“big”,“大房间”用“large”,这大致上是有生物与无生物的对立;英语的“challenge”却相当于汉语的“挑战”和“挑衅”,这是褒贬的对立;英语的“wear”,在汉语里是两个词,“穿(衣服)”和“戴(帽子)”,这是适用对象的对立;英语的“again”,在汉语里如果动作发生之前用“再”,动作发生之后则应用“又”,这是时间先后的对立。这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这些词的义值是不尽相同的。结构主义只是描写出不同语言的差异,却不能指出这种差异的本质。以“穿”“戴”为例,由于汉语存在“穿”“戴”适用对象的对立,中国人决不会说出“穿帽子”的句子,即没有呈现这种说“穿帽子”的语言行为的可能性。再如,中国人会说出“研究生、研究生,重在研究”这样的句子,这是因为汉语的“研究生”包含了“研究”这个语素,给语言使用者提供了顾名思义的可能性;用汉语说出“大学,并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以“大”为语素连接三个词,对比强烈而又整饬别致,语义丰富并且上口,而用英语却无论如何也造不出这样的句子。当然,利用英语缩略语造的“三S研究会”中的“三S”也同样为西文所独。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玩味方式,而语言差异的本质就在于此:什么是可能出现的和什么是不可能出现的。可能出现的句子是用什么结构规则组合起来的(即语法)并不是语言的本质,不能概括为语言生活方式亦即“以言行事”方式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习得中,“以言行事”方式的差异尤其明显。刚学汉语的西方人或某些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学会了“你好吗”、“你身体好吗”以后,常常会出现一见到中国老师和同学就问候“你好吗?你身体好吗?”的情况,他们不知道在汉语里“你身体好吗”这样的问候一般用于对老人和身体弱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把英语“How are you”简单地对译成汉语的“你身体好吗”而又不了解两个义句的义值范围和应用场合,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学会了“说”汉语,还没有学会用汉语来处事和“生活”。

“夸奖”这个“行为”也是如此。有的民族对人对物可以“尽情”地夸赞,几乎没有什么禁忌,而有的民族却有所限制,例如对幼儿、对电器之类的物品则不可过分地夸奖,否则容易“夸坏”了。在中国,男人对女孩子的容貌、服饰等通常也不宜当面夸奖,而在西方这种夸奖却是一种应有的礼仪。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语言也是一种民俗,深深地打上了

民族的、地域的、习惯的烙印。

有人或许会说,既然语言也是一种民俗,是否有“移风易俗”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既然是风俗,当然有优劣善恶之分,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严苛的避讳(这里指的是像“国讳”、“官讳”等避讳的一部分)、“文革”时期的穿靴戴帽式的套话等陋习,以及侮辱他人人格的脏话詈语,这些语言行为无疑都是不文明的语言陋习。作为个人,每个公民应该使自己的语言行为高尚文雅;作为社会,应该通过教育的、法律的等有效手段倡导文明的语言习惯,禁止和处罚粗野的语言行为。这是语言道德的应有之义。当然,语言生活方式中大多还是难以区分或无须区分优劣的东西,每个群体可能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习俗和风格,你可能不习惯、不喜欢某个群体的语言习俗,但是你首先应当尊重他人对语言生活方式的选择。这同样也是语言道德的应有之义,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语文生活方式论”语文观也可以表述为:“语文即人”。

语言习俗和其他风俗习惯一样,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只能在历史中加以改变。语文生活方式并非不可以变革,例如,由单语制而双语制或多语制,对汉字作必要的整理和简化,等等,但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变革不应该是爆发式的、革命式的、强制式的,而是渐进的、理智的,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即语言文字的变革建立在语言文字“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之上,例如文字的改革妨碍了语言的使用(如前述为推行拼音文字而限制单音词),或者限制了人们正当的表达需求,就是破坏了语文的“生态系统”。我们更强调的是,任何语文方式的“变革”都应建立在对语文全体使用者“人”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我们反对一部分人将自己的哪怕是“优越的”语文生活方式强加于人,反对用粗暴的类似于“文革”“破四旧”的办法去改变已经形成的无害的语文习惯,也反对用所谓“公权”(有时只是假借“公权”)不适当地干预“私权”。这一点对当代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语文使用问题上,只要不违反法律,不损害他人利益(如商品交换中的顾客知情权),社会应当允许保留个人的语文空间。近些年,在一部分城市青年特别是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青年圈子里流行一种汉英杂糅的语言,有人批评这是崇洋媚外心理,甚至说是“殖民地文化色彩”。这种批评似有无限上纲之嫌。其实,语言除了表达功能以外,还有表现功能,可以表现语言主体的情趣、爱好、学养和风格等等附加意义。中外语言杂糅可以说是普通的甚至是带有某种必然性的现象,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口语、书面语常常夹杂外语词,这反映了五四运动以来中西文化广泛地交汇融合的社会现实,五六十年代这种现象的消失也折射出中国重又走向闭关锁国之路的社会现实。中外杂糅有时还能收到一般语言表达手段难以企及的修辞效果,例如,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在一次欢迎宴会上的致词中就在多处夹用了new face、bloody face、long face、smilling face等英语词,听众被中国总理这种风趣幽默的语言方式激起一阵阵掌声和笑声。这难道不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中国第三代领导人的深厚学养吗?这些事实都说明一点,除了交际功能之外,语言更有美学价值和美学功能,将其抽去而仅存“达意”的所谓“语言”,至少不合于中国人的语言审美情趣,想必世界各民族都有语言审美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只是雕琢润饰的方式手段不同罢了。

语言生活方式的差异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观念来认识的,而不仅是一种原理。作为一种观念似乎又是无须证实或证伪的,正如人们无以证明为什么每个人的人格和生命都是平等的一样,所以有的宗教只好说人“生而平等”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现实的语言世界原本就是多姿多采的,语言的多样性是天然的事实,也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语言生活方式有哪些形式呢?

首先,语言有民族之异。从社会学上看,民族是人的社团构成的最大单位,语言则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和“图腾”,斯大林把“共同的语言”看成构成民族的五个基本条件之一。

不同民族的语言所表现的语言的区别性特征是最丰富的,在语义上则表现为不同民族语

言之间的“不可译性”。两种语言可以比作部分重叠的两个圆,在几乎完全不同状态下成长起来的两种语言之能够“重叠”能够相互通译,完全是一种巧合,也就是说,可译性是相对的,不可译性才是绝对的。这种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第一,在语汇层面上,因民族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心理的差异,两个民族你有我无的独特事物和概念,这部分语词只能解释,不能翻译,最多只是“音译”,而音译充其量仅仅是不同文字符号的转写而已,不加解释,实际上等于“白译”。如近代以来西语音译的汉语词“叩头”、“饺子”、“气”等,汉译的外语词则有“汉堡包”、“麦当劳”等。“morning call”这种汉语本身有相应词素的短语的意译仍然遇到麻烦,有人试图译为“叫早”、“叫床”或“早呼”之类,终未觉雅顺,而有人干脆把英语原词直接照搬到汉语中来,却招致维护汉语“纯洁性”的学者的非议。翻译之难,可见一斑。

第二,在语用层面上,两种语言的对译也往往困难重重。如,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扬时常说:“哪里,哪里”,有蹩脚译者译成“where!where!”,这种译界笑话似可暂且不论。译成“Thank you”就是等值翻译么?未必。前者表示: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含有“你对我过奖了”之意),在国人看来是一种谦逊的美德;后者则是表示对对方赞扬的谢意,实际上接受了对方的赞扬。可见二者潜在的话语前提、语意重心是不同的,个中奥妙实在未易与外人道,只有当外国人亲自学习汉语亦即亲自习得汉语语言生活方式之后方能真正领悟。“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和“good evening∕night”的翻译可谓最无歧义不过了,但是,中国人对西方人热情有加的“早上好”、“中午好”和“晚上好”之类的招呼总感到别扭,这也是纯粹用翻译法学汉语造成的母语负迁移酸果,殊不知汉语里的打招呼只用“你好”可以早中晚搞定,若想地道一点,则还可以用“吃了吗”、“上哪儿”、“干嘛呢”之类,而这又恰恰是西方人容易产生误会的。

第三,在语言文化、语言民俗的层面上,翻译法似乎完全束手无策。清代文人纪昀给求字者题写了“竹苞”二字(实际上是讥讽他们“个个草包”),这个故事大概无法译成英语。如果说纪昀给人写了一幅字:“个个草包”,有谁能听得出纪昀的聪明睿智呢?有的时候,两种语言中有完全对等的词,但其中的文化信息也会在翻译时流失,例如,火眼——pinkeye,食指——index finger,语义似乎完全吻合,但中国人说的“火眼”出于传统医学“上火”的概念,并非专注于眼睛的颜色;汉语称“食指”是源于上古用该指取食的习惯,成语“食指大动”有“食欲旺盛”之义,index finger则取义于该手指的指示作用。关于the Milky Way 的翻译的争议也是极典型的例子。这类词语只有在表层意义上是可译的(这在工具论者看来,完成了交际即足矣),而在深层文化意义是不可译的。构词的理据往往折射着文化的面貌和特性,所以许多导师告诫治外国文学的中国学生或者治中国文学的外国学生必须尽量读原版原著,实在是金玉良言。徐通锵(徐通锵《语言论•自序》,1997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认为,“字”是汉语社团中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结构单位。肖贤彬(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2002年第6期。)和部分汉语教学界同仁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要翻译词义,更要解释字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汉语个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语言生活方式除民族共同语形式之外,还可以在共同语内部作更细致的划分,特别是像汉语这样的发育成熟、文化积淀深厚的语言,其社团的、历史的、地域的甚至性别的差异尤为丰富,不同群体的语言生活方式的分野十分清晰有时甚至是壁垒森严的,其荦荦大者即有雅俗之别、文白之分、地域之隔、官民之殊、行帮之限和古今之变等等。当然,有的差别和对立表现在语言、词汇和语法三要素上,而有的只表现在其中某单一要素上,如所谓“女国音”;有的表现在语言(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上,而有的仅仅表现在文字上,如繁简字体、“女书”等。从古至今的中国社会常常以语言文字为标记分割成一个个“圈子”,每个“圈子中人”都有一套特殊的标志性语言,包括行话、黑话等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若要进某“家”门,首先要学会这“家”的“行话”,否则就很难踏进“门坎”或被“圈子中人”排挤出去。以汉语词汇为例,我们发现知识阶层和劳动者阶层存在着两套体系较为完整的词语,文人雅士说“蔗境弥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义结金兰”、“自环者谓之私”、“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显得温文尔雅、自命不凡;百姓老粗则说“顺梢吃甘蔗,越吃越甜”、“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好得穿连裆裤”、“胳膊肘朝里拐”、“烂泥/狗屎扶不上墙”,似也生动形象、畅快淋漓。汉语的成语和俗语可以分别编成两大本辞典,这件事本身就暗示了汉语(主要指词汇系统)存在着雅俗文白的两大对立。有一类“不合语法”的成语,如“友于”、“而立”、“刑于”、“于飞”和“具瞻”、“油云”、“不惑”等,曾被认为是“严重脱离人民口语”的,是汉语文学语言史上的“逆流”。这显然是囿于“工具论”而作的论断。问题是:这种“逆流”何以能源远流长?如果用语言生活方式论的观点来考察,这些割裂语句的成语是一种“圈子里”的语言,是古代一部分文人学士的语言生活方式而已,饱学之士自然知道这些词语的出处并理解这些成语的意义,用于“圈内”则全无交际障碍。当然,堆砌典故、滥用成语会妨碍语言交际,这是属于另一范畴的问题。俗语(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丘八爷”、“打八刀”之类谜语式的语词)也未必个个都通俗明白,我们又怎么可以这样苛求成语呢?我倒觉得,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语言生活方式被逐渐解体,在大陆,50年代至“文革”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知识分子在语言上也丧失了独特的个性,作为生活方式的雅俗文白的对立事实上已不复存在,古代语言向当代民族共同语输送养分的血脉为之壅塞,这多少是一种遗憾。以语音为例,许多原来主要流行于“读书人”之中、存古的而有别义作用的异读,现在已混而为一了,如:说服(shui→shuo)、叶公好龙(she→ye)、百色(bo→bai)。这种字音的“俗化归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书人”阶层特定语文生活方式的消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俗化”几乎从未遭遇过“不规范”之类的批评,这不能不说是迎合了“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大气候。近年来的所谓“繁体字回潮”,究其实质,只是一种追求语文生活方式个性化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努力。现在一些惯用繁体字的人主要还是要显示“高雅”、“有学问”,还谈不上什么“破坏党和国家的语文政策”之类的用心。不过,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赡无比的大国来说,显得多么必要和重要。

语言生活方式虽有种种门限,但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是开放的和生动的,一方面,各种语言生活方式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吸收和兼容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某一特定的社会成员,可以只有一种语言生活方式,也可以除熟悉和坚守本社会集团的语言生活方式外同时具备其他语言生活的能力,多种“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教育水平特别是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多语多方言能力将是个人素质的基本内涵。我以为,只有这样理解语言的本质,才能理解语言发展的基本动力,才能以开放的宽容的心态去认识语言的变异。这也是我们提出语言生活方式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之所在.

(为人处世)看透了一切的经典句子

看透了一切的经典句子 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诚实的语言不会太华丽,追求华丽的言谈往往并不诚实。善良的人从来就不狡辩。狡辩的人一定不是善良之辈。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见闻广博,见闻广博的人也不一定就有真正的知识。 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友谊,在对手的帮助下提高你的聪明度,害怕竞争的人已经输给了对手。 事情看透,你就明白该如何进行;人情看透,你就明白该如何相处;事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人了。 刚开始对别人,听他的话,相信他的行为;而现在,不仅要听他所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有人在眼前时就干,没有人看得见时就歇手不干,这就叫虚伪,所以,要观察一个人,只需考察他什么时候干什么不干就明白了。 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懂得大道的有智慧的人,往往行不言之教,并不一定多讲话,而夸夸其谈的人,往往并不真正懂得大道。 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一个人想平庸,阻拦者很少;一个人想出众,阻拦者很多。不少平庸者与周围人关系融洽,不少出众者与周围人关系紧张。 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人生不只是只有艰险,它还时时充满了诱惑与遐想,充满了美的憧憬和渴望。诸如在步行间路遇一朵娇艳的野花,于是我们便驻足观赏却忘了前行。就这样,一朵野花便将我们迷惑,陶醉之中忘了自我。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

讲说话艺术的小故事4则及感悟

讲说话艺术的小故事4则及感悟 讲说话艺术的小故事4则及感悟 导读:很会说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然这是贬义词。真正的很会说话,就是既要坚持真理,同时又要让对方认可,并不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不顾别人的感受。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讲说话艺术的小故事4则及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1 左有文“臣”右有武“臣” 某山庄住着一户姓黄人家,黄老伯很迷信,把一时出现的困难都归结到风水不好,常常埋怨道:“我东邻姓陈,西舍也姓陈,我家怎经得住这‘沉沉’的东西左右夹击啊!”于是他老想把别人轰走,经常跟邻居闹矛盾和冲突。后来实在轰不走,就骂骂咧咧想自己搬走。许多人相劝都无济于事,幸好有位巧嘴的农妇才把他劝住。 那农妇说:“你老别怪侄媳妇多嘴——你咋傻了呢?要是我呀,杀头也不挪开这福窝儿!”一句话,说得骂骂咧咧的老汉愣了。那妇女接着说:“你说东邻姓陈,西舍也姓陈,你可知他们是什么‘陈’呀?”老汉一时答不上。“我说啊,那是文臣武将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护着

你这个‘黄(皇)’帝。” 【感悟】 农妇几句朴素、直白的话语解了黄老伯的积怨,正是利用老伯的“飞白”技艺,将“陈”改为“臣”,达到了奇效。 故事2 想想陈先生小时必定机灵 孔融10岁那年,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名声很大,做着司隶校尉的官。上他家门拜访的人,只有名流雅士和近亲才能通报接待。孔融慕名前往,来到门前,对守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以后,请他进去入座。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孔融答道:“从前我的先祖仲尼和您的先人伯阳有师从关系,这么一来小人和您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世交呢。”听了这话,元礼和宾客没有人不以为他是奇才。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些,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了陈韪。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机灵,长大未必聪明。”孔融接过陈韪的话头说:“想想陈先生小时必定机灵。”陈韪给窘得手足失措。 【感悟】 10岁的孔融要与一个从不相识的达官显贵、名流文士攀亲,没有过人的胆识、敏捷的才思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他与李元礼的对答才能既出人意料又妙趣横生。知识广博,见解高妙,不愧为神童!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89条)

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一) 1.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头脑家则像一条蚕, 他所吐的没有是桑叶而是丝。 2.艺术该当是一种嘲笑文学,对我们麻痹了的豪情、万马齐喑的头脑,和没有自 然的死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俭朴竭诚。 3.人死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搭客,乘在船上,沿着永久的时候之河驶来。 在某一地圆上船,在另一个地圆登岸,好让其他河畔守候上船的搭客。 4.我们关于人死可以抱着斗劲沉快随意的立场:我们没有是这个尘世的永世房客,而是过路的搭客。 5.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暂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来时,他便会 设想到这位古做家是如何的外形和如何的一种人,孟子和年夜史家司马迁都示意这个 定见。 6.享受安逸死活当然比享受豪侈死活便宜很多。要享受安逸的死活只要一种艺 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安逸的感情中,来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7.一般人没有能明黑这个尘世死活的快乐喜爱,那是由于他们没有深爱人死,把 死活弄得平常、刻板,而无聊。 8.做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锋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不 雅念的局限则必日渐宏壮广宽,如同一小我的爬山不雅景,爬得越高,所视见者越远。 9.假如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做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死。可以写女人 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头脑,渴视着到了长年夜的时分到火面 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慨的最深薄最美妙的快乐了。

10.一个女子最斑斓的时分是在她坐在摇篮的眼前的时分;最忠厚最庄宽的时分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分;最快乐的时分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 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分。 11.林语堂经典语录:人死是严格的,一个有着强烈热烈的、激昂大方的、本性多情的人,也许轻易受他的斗劲聪明的火伴之笨。那些本性激昂大方的人,经常因激昂 大方而错了主张,经常因关于仇敌过于宽年夜,或关于朋侪过于信赖,而走了得着。……人死是宽酷的,强烈热烈的心性没有敷以塞责情形,热忱必须和智勇贯穿毗邻起来,圆能躲免情形的扶植。 12.我曾说过,中国人关于快乐观点是“温温、饱满、阴郁、甘美”——即指吃完一 顿丰富的晚餐上床来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骚人也曾说:“肠满诚功德;余者皆豪侈。” 13.一名现代中国年夜学传授说过一句滑稽语:“妻子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 在这种意义上说来,尘世没有一小我会感慨绝对的称心的。人人都想做另一小我,只 要这另一小我没有是他如古的如古。 14.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高深的哲学;西圆那些宽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没有曾进部下手相识人死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成果是叫我们对人死抱一种 比一般估客较沉松较快乐的立场。 15.一个真实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漂流者,阅历着漂流者的快乐、勾引,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漂流式,不然便没有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面在于无责任、无按时、无来往 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居、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没有知道他往何处来,更好的以至没有知道从何处而来。他以至记却了本身的姓名。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花朵美丽是因为色彩,服饰美丽是因为有人穿。大千世界,没有内涵的事务不可能美丽。——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2、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3、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4、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5、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旨趣。如果一个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6、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7、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8、你以为不要紧,便什么都不要紧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9、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1、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2、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教学故事之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艺术的教学反思 那次上课,让我印象颇深,因为在课堂上,我情急之下喊出了“一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虽然事情过去已经过去一阵子了,但在我心里却仍然还是一个值得我深思的结。 那是周测第二天的一节课,下课期间课代表已经将卷子下发给学生了,当我走进教室时,看到教室里学生们左顾右盼,大声讲话的样子,我的心情在那一瞬间就晴转多云了。站上讲台,让学生安静下来后,我把整理好的考试分数情况公布给学生,可能是由于考试的情况与我的预期目标有差距,所以我在看到学生重新开始讨论的时候语气就有些急躁了,情急之下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们看xxx同学,安静地分析自己的试卷,而不是左顾右盼地张扬自己考了多少分,或者又觉得自己这道题会做但是扣分了……一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就是这样的。” 当时我说完这句话后教室里马上就没有声音了,我看到学生都低垂着头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句话说的不恰当,但是话已说出口,我只能先上好这堂课,然后再沉下心来分析自己的行为,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没有选择更为合理的方式去组织课堂? 周测是在开学后不久进行的,那个时候学生对于他们的校园生活都还处在一个适应阶段,他们在努力地调整自己适应初中的学习模式,学生和老师都处于相互磨合的时期。所以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相互包容。 我的一句话可能打击到孩子们的积极性,适应阶段的一切,包括课堂,老师,作业,考试等等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他们对于试卷或者是分数的讨论是出于新奇,也是出于对学习的而一种关心,想看看别人考了多少分,把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进行比较等。我应该意识到这是正常现象,甚至应该在课前就考虑到试卷下发后就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热闹”的情景。 但是我当时的处理方法过于急躁,看到安静地教室又开始喧嚣,看到那些大声谈论的同

贺炜经典语录合集

若只有恨,那就不配有爱;若只会拿刺刀,那就不配闻到花香 ----(皇马和里昂赛后,双方队员穿上为巴萨球员阿比达尔祝福的T恤) 94年的时候,我还是个中学生,听到马拉多纳禁赛的消息,我当时认为马拉多纳有一天还会回来的。但是,生活当中往往就是这样,一件不经意的小事,经常就是命运的转折,一次看似普通的再见,其实就是永别!缘分就在那一个瞬间戛然而止。 ---南非世界杯阿根廷VS希腊 中国足球世界排名86,强过中国许多事物的世界排名。足球不给力,别的事情更不给力,足球能骂,别的事情骂了就要被跨省,所以足球是那个替死鬼。但我爱它,我会一直支持它,希望它好起来,为它的每一次小小进步而高兴。足球即使是再多人的痰盂,也永远是我的圣杯。 2011-1-9 新浪微博 总有一支锚,能拴住我们飘泊在人海里的心。那支锚或许就是某个人,能让其他人都变成背景,能让内心充满温暖与安宁,能让艰辛都变得有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支锚,TA会帮我们了解,即使人潮熙攘,缘分生灭,过客如云,我们仍能守住良善,锁住心魔,保存信仰。 每次的大赛,每年的联赛,就像是人生的一天一样,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开心,有人悲伤,但是无论如何,无论你是开心还是悲伤,明天都依然会来! 鲁尼还在前场不知疲倦的奔跑,如果说鲁尼是不列颠的亚瑟王的话,现在他身边并没有兰斯洛特、高文、格拉海德这些圆桌骑士。 ---南非世界杯德国VS英格兰 我们想想吧,在此时此刻,在柏林,在慕尼黑,在汉堡,在科隆大教堂,肯定有无数的德国球迷为之欢欣鼓舞。而在伦敦,在利物浦,在曼彻斯特,在泰晤士河边的小酒馆,肯定也有无数的英格兰球迷为之黯然神伤。 不过,让我内心感到温暖的是,在生命如此有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在今天晚上,电视机前的亿万球迷能够,我们大家一起来经历,共同分享,这是我的幸福,也是大家的幸福。我是贺炜,观众朋友们,再见!

有关语言艺术性的故事

有关语言艺术性的故事 1、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2、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3、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4、“派克”的来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古今中外名人说话讲究艺术性的例子 一、总统罗斯福对家中失窃的回答 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前,家中失窃,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如是回复: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 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 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而非全部。 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点评】俗语说,知足常乐,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不得不马不停蹄的忙碌。我们都在追求,追求人前的显赫地位、追求物质的极大富有,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太多,有时静下来,也许会感到身心俱疲。虽说如此,我还是主张个人奋斗的,易于满足,不免会滋生惰性,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对自己未来负责的人,就会努力打拼。在此,我只想说的是,我们不妨学习罗斯福总统的豁达与乐观,想得到的未必都能得到,这时,不妨这样看待事情:很幸运,我还拥有人之最宝贵的。 二、英国两位首相的机智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演讲中,在刚刚进行到一半时,台下突然有个捣蛋分子高声打断了他:“狗屎!垃圾!” 威尔逊虽然受到了干扰,但他急中生智,不慌不忙地说:“这位先生,请稍安勿躁,我马上就会讲到你所提出的关于环保的问题。”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公开场合演讲,从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笨蛋”。 丘吉尔知道台下有反对他的人等着看他出丑,便神色从容地对大家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只记得署名,忘了写内容。” 【点评】读到上述两个故事时,我没有笑出声,不是不好笑,而是被他们的智慧所摄住。日常生活中,面对他人的攻击,我们的还击方式很“单纯”,他怎么说,就把他的话换个主语重复一遍,举例说明,某人不怀好意的挑衅,说“真傻”,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多半的反应是“你才傻呢”。于是一场踢皮球似的争论便不可遏止,现在想来,是不是缺乏了技术含量呢?当然,我没有提议大家指桑骂槐,毕竟我们和周围人的矛盾,是内部矛盾,不至于那么猛烈地还击,唯一的建议就是,努力增加自己言语的含金量。另外,沉稳应事,急中生智,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三、音乐大师萧伯纳的幽默 萧伯纳在街上行走,被一个冒失鬼骑车撞倒在地,幸好没有大碍。肇事者急忙扶起他,连声抱歉,萧伯纳拍拍屁股诙谐地说:“你的运气真不好,先生,如果你把我撞死了,就可以名扬四海了。” 【点评】这个小故事,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理解。也许会有人说,这位音乐家说话还真是尖酸啊!这,我们无从知晓。但你能否认萧伯纳言语中的幽默吗?

有关旅行的文艺句子_经典语句

有关旅行的文艺句子 1.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2.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3.「我躺下来,以一张报纸当枕头。高高在我上方的,是会眨眼的星星,而当火车弯曲而行,这些星群便上上下下的画着弧线,望着它们,我睡着了。今天已经过去——我生命中所有天中的一天,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而我依然年轻。 4.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5.赶快上路吧,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去了就好了 6、背上行囊去远方,那个梦寐以求的目的地。 7、一路涉足、一路留恋、一路回望。依旧前行! 8、旅行要学会随遇而安,淡然一点,走走停停。 9、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10、当遗忘变成另一种开始,我踏出了旅途的第一步! 11、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12、因为有梦,所以勇敢出发,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 13、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14、一颗说走就走的心,一个会拍照的情侣,一段甜蜜的旅程。 1 / 5

15、旅行的理由不需要阐述太多,一个字就可以概括全部:走。 16、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17、出去旅行,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寻回自己——最本真的自己。 18、我们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参观,当夕阳西下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19、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20、一个背包,几本书,所有喜欢的歌,一张单程车票,一颗潇洒的心。 21、旅游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22、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23、旅行是一种病,当你把身边的人都传染了,而你自己根本不想从中跑出来。 24、旅行的意义不在其他,而在自己“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旅行的路上。” 25、想呼吸着每座城市的空气,想感受着每座城市的人儿,想看着每座城市的风景。 26、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出发时,最困难的时刻就已经过去了。那2 / 5

与家长沟通的语言艺术

与家长沟通的语言艺术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与家长沟通的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基督教徒在教主的监督下做祷告。有两个教徒烟瘾发了想抽烟。一个说:“教主,作祷告的时候能抽烟吗”教主严厉地说:“不行,这是对真主的极大不敬!”他只好忍住烟瘾而作祷告。另一个过了一会儿说:“教主,抽烟的时候能作祷告吗”教主谦和地说:“完全可以,这是对真主的极大尊敬!”另一个开始抽烟。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我们教师与家长沟通,也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深入浅出,将大道理说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班主任与学生家长沟通,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1、要坦诚相待,不要盛气凌人 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从工作关系上讲,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学生的教育者;目标是一致的,都想培养好学生。所以说话态度要谦和,语言要礼貌。班主任对学生要怀有一片赤诚之心。要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急,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上门时不要盛气凌人,好象自己是来传这“圣旨”的“钦差”,家长只是洗耳恭听的“臣民”,自己说一不二,家长必要的申诉一概不睬,好象这样才保持“严师”的尊严。其实,适得其反,已给了家长主观武断,心理素质不佳的印象。 2、要实话实说,不要“添油加醋”

班主任找家长谈话,多半是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要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切不可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过失,更不能不调查实情,而“添油加醋”,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转嫁给家长,达到体罚的目的。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指出过失,向家长提供合理的教育意见。 3、要坦然大方。不要懦弱求人 我们的家长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就是老师也不得轻易去“碰”。再加上经济生活的提高,不把老师看得很重。给班主任工作难上加难。即便如此,与表现差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家长交谈,要坦然大方,开诚布公地指出学生的缺点,不要说话吞吞吐吐,含糊其辞,生怕不给家长面子,好象班主任对学生无可奈何,有求于家长,只有请家长“帮帮忙”才能管住他似的。这样家长会觉得班主任性格懦弱,缺少经验,不可信赖,内心里瞧不起你。 4、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炫耀自己。 班主任要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才能给人谦虚、诚实的形象,即使工作中有不足之处,家长也能体谅。不要炫耀自己,什么“你的孩子连校长都不怕,就怕我这个班主任”啊,什么“他想什么坏主意,我一看就知道”啊等等。家长就会想你如此神通广大,何必找家长;你未卜先知,何必调查研究。这样班主任的形象会大打折扣,过头话同样会损坏班主任的形象。 5、要褒奖教师,不要推卸责任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同时肩负着沟通家长和全体科任教师关系的任务,要力求褒奖科任老师的工作精神和教学水平。对教学能力强、知名度

林语堂经典语录(大全)

林语堂经典语录(大全)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 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 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 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 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

饭,在饭厅安眠的。 ──《金圣叹之生理学》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 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 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 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

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 闲暇无事的下午。 ──《生活的艺术》 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 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 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

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 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 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 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 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语言与语言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语言与语言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 A.在本质是一致的 B.有着根本区别 C.有不大的差别 D.基本一样 答案: 有着根本区别 2、下列说法错误的() A.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B.言语来源于语言又反作用于语言 C.语言起着决定性的规范作用 D.区分语言与言语使语言的研究精确了范围 答案: 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3、下列关于符号说法正确的是() A.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随意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 B.符号内容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具有物质性 C.符号形式是内容所表达的意义 D.符号的最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 答案: 符号的最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 4、语言具有能产性是因为() A.线条性与递归性

B.渐变性与递归性 C.双层性与任意性 D.双层性与递归性 答案: 双层性与递归性 5、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是指() 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答案: 组合关系 6、汉语中的“房子坏了”中“房子”一词可以用“道路、轮胎、衣服”替换,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是() A.组合关系 B.对立关系 C.聚合关系 D.互补关系 答案: 聚合关系 7、下面不属于语言寒暄功能的是() A.吃了吗 B.你还好吧 C.这是到哪里去呢 D.你叫什么名字 答案: 你叫什么名字

8、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A.语言 B.文字 C.体态语 D.数学符号 答案: 语言 9、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 A.语言体系 B.言语活动 C.言语机制 D.体态语系统 答案: 体态语系统 10、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 A.结构主义语言学 B.社会语言学 C.历史比较语言学 D.转换生成语言学 答案: 历史比较语言学 第二章 1、护士对住院病人说:“我们该吃药了。”,这里的“我们”指的是() A.护士 B.医生

说话的艺术小故事4则及感悟

说话的艺术小故事4则及感悟 故事1 让对方喜欢 驴和狗结伴一起旅行,途中看到了一封信,驴捡起来撕开信封,把内容念给狗听。信上写的是有关马和驴的饲料之事,也就是关于大麦、小麦、稻草等事,狗觉得很无聊,就说: “你这一段跳过去不要念,后面也许有关于肉和骨头的事。” 驴把信念完了,都没有提到狗所关心的事,于是狗对驴说: “把信丢掉吧。一点用处也没有。” 【感悟】 狗关心的是关于肉和骨头的事,因为饲料之事与它毫不相干。要想让对方喜欢,要做让对方喜欢的而非自己喜欢的事。 故事2 忠臣与良臣,有何不同 魏征有次进宫谒见太宗,就深深地低着头说: “老臣一向为国鞠躬尽瘁,往后当然也会坚守岗位,不负陛下所托。但,请陛下不要把老臣视为忠臣,就当作是良臣吧!” 于是,太宗便问道: “忠臣与良臣,有何不同呢?” “自然有所不同。所谓良臣,非但其本身可受世人称赞,而且也可以为君主带来名君的荣誉,双方都一样可以世世代代繁荣下去。但忠臣就不同。忠臣非但自己会遭受诛杀的横祸,而且君主也会背上暴虐无道的罪名,国家也会灭亡,最后也许只留下‘曾经有位忠臣’的名声流传后代。由此可见,良臣与忠臣有如天壤之别呢!” 【感悟】 以委婉的语言刺激太宗自尊心。如此言语攻心之术,也实在运用得太绝妙了。 故事3 你怎么不出汗 魏文帝听说钟毓钟会兄弟不错,于是就召见了他们。召见时,钟毓汗流满面,文

帝问:“你怎么脸上直冒汗?”钟毓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文帝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 钟会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感悟】 轻松的俏皮话既消除了自己的害怕心理解除自己的尴尬,又迎合了魏文帝作为皇帝希望人人敬畏的心理。 故事4 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岁 汉武帝议寿相说:“人是否长寿,只要看鼻子和嘴巴之间的‘人中’的长短。‘人中’长一寸,寿比百岁。”东方朔听后暗自发笑,汉武帝见了,怒而要加之以罪。东方朔说:“我不是笑陛下,是笑彭祖。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岁,按长寿百岁推算,彭祖‘人中’该有八寸长,他那张脸……岂不令人望而生笑吗?”汉武帝一想,禁不住也笑了。 【感悟】 十分庄重严肃的事情,采用开玩笑的话说出来,产生幽默效果。

经典智慧语录

经典智慧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语录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人,穷时简单,富了复杂;落魄时简单,得势了复杂。 2、从未跌倒算不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战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3、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绝对是个人才。 4、爱死去时,通常都死得很艰难。既不是消失无踪,也不是寿终正寝。 5、爱总是想象比现实美丽,相逢如是,告别亦如是。 6、你还是让我跪搓板吧,跪电暖气是在受不了啊。 7、不要同一个傻瓜争辩、否则别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8、人生在世,应该在芬芳别人的同时美丽自己。 9、一时的挫折往往可以通过不屈的搏击,变成学问及见识。 10、期望既不应太少也不能太多,但适中的量很难掌握。 11、勇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12、英雄不但要知道适时而生,更应知道适时而死。 13、永远不要走捷径,便捷而陌生的路,可能要了你的命。 14、有智慧的人总是把嘴巴放在心里,而愚昧之人反而把心放在嘴里。

15、到了山顶才发现,错误的路和正确的路就差那么几步的距离。 16、目标决定高度,远大的目标成就非凡的人生。 17、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都不能抢走的,那就是智慧。 18、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19、当你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 20、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21、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你发现错了,就重新再来。 22、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3、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24、人总会遇到挫折,总会有低潮,会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 25、雨骤,打不湿鸭子的翅膀;狂风,吹不灭萤火的灯光。 26、不生气要争气,不看破要突破,不嫉妒要欣赏,不托延要积极。 27、参加选美的那些女人,都找不到好男人,因为好男人都结婚了,比如我。 28、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欲望一旦满足就无聊,生命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29、人活着是为什么,自己快乐同时使别人快乐。

生活中的趣味语言现象

生活中的趣味语言现象 ——车后趣味警示语 近年来,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进步和提高,促进了交通的便利及发展,使得马路越来越宽。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私家车辆越来越多,马路上各式各样的车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车后窗的警示语更加标新立异、个性十足。伴随而来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汽车后窗文化”。这一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新新趣味语言,是带有哲理意味、娱乐效应、警示提醒的语言。 在行驶的车流中,你不难发现一些快乐元素的车标语川流不息的在我们身边经过。形形色色的汽车后窗文化,崭露了80后90后时尚车族的个性生活。各种各样风格的后窗标语,融入了潮流娱乐讯息,幽默且富有时尚趣味,在马路上形成一道另类的风景线,一路“雷”人。让开车族们莞尔一笑的同时,关系也会变得融洽了许多,起到了一个“开心果”的警示作用。 但凡新车,车尾常有人贴上“新手”、“实习”等字样,意思就是本人刚刚拿到驾照上路,车子开得生生涩涩,请大家多多包涵。不过这样的“警示语”也太没个性和趣味。当然,也有新手在车尾贴上“新手龟速,你走先”、女司机、处女驾”、初恋,没吻过”、“新手手潮,越催越面”等标语。这让后面的来车立刻就做出反应——减慢车速,并且在该车数米之内,非常空旷。 有的车主知道自己车技差,索性摊开谦逊的底牌,在车尾上广而告之:“驾校除名,自学成才”,看到此车,后面的司机立刻望而生畏,避而远之。“越催越慢,再催熄火”,人家都说到这份上了,也只好慢慢尾随,伺机超车了。“一档以上不会挂,熟练中”、“不会坡起,小心”,如此菜的车技,旁人自然不会与他一般见识,一笑了之。“您着急,请先走”、“您是师傅,随便超”,行车的时候也不忘寒暄一下,车主肯定是谦逊随和之人。“人老车新,离我远点!”、“开不好别瞎开,挤我跟你急!”,可见司机的急躁性子也随着年龄在增长。 不过也有彪悍的。有人的车尾上贴着:“老魔头=六十学车+新车磨合+头一次上路”“女司机+磨合+头一次=女魔头”,看到这两个“大魔头”,我想大部分司机都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从旁边快点让开。在停车场能看到车尾写着:“中央特许,免费停车”的破车,不过这哥们也太牛了吧;还有车上写着:“没

语言幽默小故事

语言艺术的幽默小故事 (2011-04-14 15:56:50) 转载▼ 标签: 儿子收集的资料 1、英国著名剧作家肖伯纳到莫斯科旅游,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聪慧的小女孩,十分投缘,便站在街头天南地北的和她聊了很久,临分别时,肖伯纳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在街上和世界名人肖伯纳聊了很久。”小女孩看了他一眼,也学着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漂亮的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 小姑娘眼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别,让人忍俊不禁。 2、国共两党谈判期间,国民党代表在以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义正词严、咄咄逼人的气势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和你们共产党谈判真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巧妙的反戈一击,不仅充满机趣,也包含智慧。 3、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了一部著名讽刺作品《镀金时代》立刻引起轰动,在记者招待会上马克·吐温不禁脱口说道:“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人是狗婊子养的”。报上连篇累牍加以报道。有些美国议员纷纷抗议,要求马克·吐温在报上公开道歉。马克·吐温答应了,于是在报上公开发文:“日前,小的在宴席上信口雌黄,说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人是狗婊子养的,议员先生们对此大加问责,细细考虑,此言确有不妥,现修改如下: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人不是狗婊子养的。” 4、唐伯虎为一老妇祝寿,儿女欢天喜地,恭请唐伯虎为之写祝词,伯虎也不推辞,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一言既出,老妇脸现怒色。“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妇由怒变喜。“生下儿女都是贼”,儿女皆惊,恨上心头。“偷来蟠桃献至亲”,结语一出,众人欢娱。真是一波三折,充满机变,令人叹为观止。 5、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尽管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但有些人就是不喜欢他。有一次,一个绅士见到安徒生,讥笑他:“安徒生,你脑袋上面的玩意儿,能算个帽子吗?”“你帽子下面的玩意儿,能算个脑袋吗?”语气一致,词语移易,令人为之捧腹。 6、建国初期,美国记者基辛格嘴巴非常尖刻,来中国的时候故意发难问周恩来:“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那么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周恩来回答说:“你见过上山和下山吗?因为你们走的是下坡路,我们走的是上坡路啊。” 7、美国记者看到周恩来总理口袋里有支派克钢笔,问:“中国不会生产钢笔吗,要用我们国家的笔?”周总理说:“这是一位抗美援朝的将军送给我的,是他的战利品,我能不随身携带吗?” 8、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笑着说:“我则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9、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 “您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 “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喽?”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语言是自然界中,一切内在体现而流露出的传递形式,在天为日月星辰之轨迹,在地为河流山川动植物之表,在人为七情六欲,意识形态之意志,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天,天有七星,金木水火土日月. 金星出现,必有收成;木性出现,仁布世间;水星出现,洪涝之象,火星萤惑,必将旱燥;土星出现,万物滋生;日星当空,昼而劳作,月星高照,夜而作息;此七星无不处处传递给宇宙一种语言。 在地,河流山川,草木物生。水向东流,永不停息,奔腾到海不复返,流露出一种执着和不折不挠的斗志;土积成山,雄伟壮观,不积跬土,无以有自然壮举;四季草木,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无不用无声之语,体现四季循环气候之自然规律. 在人,言为心声,什么样的人,一定决定着说出什么样的话。形为外貌,体为质地,语为声音,言为词表. 五官中每一个表情,行为中每一个动作,声带每一个发声,出口每一个词语,无不体现一个人的内在心声。 形者暗示,象者体情,语者心声,言者传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真正能够深察觉到语象,领悟到语境,体会到到语情,明白到语意,必需要做到处处留心,才可时时知语也. 知语,是感官的接受认识;用语,才是才能之体现。生活中能说话的人很多,但会说话的人少之,学了多年的语文,而目前自己只会发声,真的还需学习,还有很多路要前行。 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技巧;或形体,或暗示,或语音,或文字,或含而不露,或抛砖引玉,或无声胜有声,等等无不处处体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刻刻悟语言。不仅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一种对世界和人生对象的认知,更是人类对自然界、乃至人类之间的一种交流。 识象观语,可以明境;明境悟语,可以知情,知情听语,可以达意,达意者,方可无误沟通也. 语言无处不在,处处体现语言。 其象,其境,其迹,无不处处暗示着其将传达的内涵。 其形,其声,其语,无不内涵的传递着其心声和意境。 浅者停留其表,深者探查其象,由象明语,可测未可发生之事。 滞者停其词语,智者深明其意,由境达易,方可领会其意志耳。 学语,知语,明语,用语,是人生中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旅游励志语录经典语录

旅游励志语录经典语录 1.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旅行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与每一个美丽景色,都有可能成为一生中的难忘。一路走来,我们无法猜测将是迎接什么样的风景,没有预兆目的地在哪,前进的脚步不能停下,只有在前进中不断学会选择,学会体会,学会欣赏。 2.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人模狗样的去,灰头土脸的回来。 3.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4.一根弦若是绷得太紧,总有一天会断裂,一颗心若是禁锢得太久,总有一天会失去平衡,我们需要放飞心灵,让心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5.一个人行走,若是寂寞了,寻一座霓虹灯迷离闪烁,灯红酒绿的城市,登上楼顶,俯视万家灯火,在繁华中体会热闹;若是厌倦了喧嚣,寻一处宁静的幽谷,找寻隐藏在山间的纯净和那“鸟鸣山更幽”的飞鸟。 6.世间无快慢,但你工作时,却要争分夺秒;时间无多少,但你忙碌时,却希望时间越多越好;世间无贵贱,但面对短暂的生命,时间却是弥足珍贵。惜时吧,为了珍惜生命,为了不再忙碌。 7.再怎么风光明媚的自家山川,总有看腻的时候,不论何等荣华的身份,也会有想更换的念头。旅行,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从自身的禁锢中放心地飞出去,重新审视自己,找回自我,歇够了,再飞回来,继续面对自己的人生。我想,这就是旅行的真义吧。 8.爱情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谁会知道下一个路口遇见的会是谁?

9.旅行,其实是需要具有一些流浪精神的,这种精神使人能在旅行中和大自然更加接近,悠然享受和大自然融合之乐。旅行,有一 种苍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孑然一身,隐入苍茫自然,自有一种孤独的意味;旅行,更有一种逍遥,浑然忘我,与大自然交 融的境界令人心弛神往。。旅行,只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和不停的脚步,不停地遇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流逝自己的思想,不停地更 新自己的记忆。我是在旅行,孤独是自我,却思考着我的灵魂。 10.世俗的纷扰,生活的琐碎使人精疲力尽,黑夜下,撕开那张 面具尽是怠倦的容颜,无神的瞳孔,我迫切想逃离这周遭被钢筋混 凝土堆架的城市,停止每日在车水马龙的市井里忙碌的穿梭,可是,我却迈不开步伐,怎么也走不出那个圈。 11.我告诉自己我很幼稚,多大了啊,还那么在乎分数,我告诉 自己我很可笑,眼泪那么轻易的落下。 12.不管多大多老,不管家人朋友怎么催,都不要随便对待婚姻,婚姻不是打牌,重新洗牌要付出巨大代价。 13.我想,旅行需要孤独,需要一个人慢慢体会,静静思考。它 不同于旅游,那需要一个风景稍微漂亮的地方,可以一个人,可以 几个人,一起放松那劳累的心情或者劳累自己的身体,不给自己一 点轻松的机会,好象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需要自己的脚去留个痕迹, 才叫人生。 14.旅行的意义不在其他,而在自己“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 在旅行的路上。 15.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 于选择,生活的步履在于踏实,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安乐 在于平淡。 1.平庸者并非缺少努力,而是缺少目标;梦想者并非没有行动, 而是动作太迟;贫困者并非没有拼搏,而是缺少专长;懒惰者不是没 有步伐,而是脚步太浅。

2019慕课答案生活中的语言与语言学最新知到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1、问题: 人类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方式() 选项: A:在本质是一致的 B:有着根本区别 C:有不大的差别 D:基本一样 答案: 【有着根本区别】 2、问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 选项: A: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B:言语来源于语言又反作用于语言 C:语言起着决定性的规范作用 D:区分语言与言语使语言的研究精确了范围 答案: 【言语来源于语言又反作用于语言】 3、问题: 下列关于符号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随意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或标记 B:符号内容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具有物质性 C:符号形式是内容所表达的意义 D:符号的最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决定的 答案: 【符号的最大特征是形式和意义的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由社 会习惯决定的】 4、问题: 语言具有能产性是因为() 选项: A:线条性与递归性 B:渐变性与递归性 C:双层性与任意性 D:双层性与递归性 答案: 【双层性与递归性】 5、问题: 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是指() 选项: A:转换关系

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 D:聚合关系 答案: 【组合关系】 6、问题: 汉语中的“房子坏了”中“房子”一词可以用“道路、轮胎、衣服”替换,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是() 选项: A:组合关系 B:对立关系 C:聚合关系 D:互补关系 答案: 【聚合关系】 7、问题: 下面不属于语言寒暄功能的是() 选项: A:吃了吗 B:你还好吧 C:这是到哪里去呢 D:你叫什么名字

答案: 【你叫什么名字】 8、问题: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选项: A:语言 B:文字 C:体态语 D:数学符号 答案: 【语言】 9、问题: 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 选项: A:语言体系 B:言语活动 C:言语机制 D:体态语系统 答案: 【体态语系统】 10、问题: 研究语言亲属关系的语言学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