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论文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3)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3)

(一)犯罪的低龄化趋势 (3)

(二)犯罪人数增多 (4)

(三)犯罪类型多样 (4)

(四)犯罪形式突出 (5)

(五)犯罪手段智能化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5)

(一)自身因素 (5)

(二)家庭因素 (6)

(三)学校因素 (8)

(四)社会因素 (9)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11)

(一)重视经常性教育 (11)

(二)加强社会规范性管理 (11)

(三)创建文化性社会 (12)

(四)成立专门型预防机构 (12)

结束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3)

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措施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青少年犯罪的数量之大,发展之快,危害之深,性质之恶劣,使人们非常震惊,它一直是困扰司法实践部门与法学理论界的一个难题。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特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和减少,但是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青少年犯罪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模式,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探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但它是犯罪学研究中和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从刑法角度下的定义,主要是指14岁到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从犯罪学角度出发下的定义,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的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年龄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点。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飞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比较广泛,这使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发展变化都比过去提前了。目前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表

现突出,青少年犯罪的始犯年龄和高峰年龄提前,平均年龄降低。据调查,某省未成年人第一次犯罪的平均年龄已从原来的16周岁提前到14周岁。

(二)、从犯罪主体上看,女性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增多。

虽然从整个青少年犯罪情况来看,女性青少年犯罪仍然大大低于男性青少年犯罪,但它的增长率却远远高于男性青少年的增长率。由于女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女青少年犯罪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女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一旦受害,就怀恨在心,开始无所顾忌,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女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他们一旦犯罪,就容易拉拢社会上一些不稳定分子。安徽宿州一名14岁的女孩辍学不久,竟制造了一起震惊宿州的恶性强奸案。她指使手下“小弟”,对自己以前的校友施以强奸。该女12岁辍学,家人对她丧失了信心,放任自流。当民警讯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干脆的回答让人十分震惊——给手下的“小弟”找点乐子以笼络人心。由此看来,女青少年的犯罪后果是很严重的。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失衡,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后,其子女就会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移民子弟”,人数大概有2000万之多。“城市人”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参照对象,其心理预期远远高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自己也能过上“城市人”的富足生活,但是往往又想不劳而获,加上城市对外来人口管理上的欠缺,给一些青少年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就极易涉足犯罪。第二种是农村“留守少年”。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新动向。【1】他们缺少管教,容易形成孤僻的歪曲心理。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少年”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和性格方面的障碍,学业更容易受阻,行为也更容易越轨。

(三)、从犯罪性质上看,犯罪类型多样,且暴力性增强。

我们当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现多样性、交叉性、复杂性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逐渐向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发展。与五六十年代相比,青少年犯罪由过去单一的暴力型犯罪趋向混合的暴力型犯罪,就是由抢劫、盗窃等罪引起的杀人灭迹等一案多罪的混合暴力型案件,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率上升。如山东省德州市,两名“90后”为了弄点钱过年花用,竟铤而走险,频频

驾驶摩托车上街疯狂抢劫、抢夺,在不足一个月时间里作案几十起,在抢劫过程中致1人死亡、1人轻伤。现在青少年犯罪还向涉毒、涉赌、卖淫嫖娼、计算机犯罪等领域扩展,这是应该引起整个社会警醒并应反思的地方。

(四)、从犯罪形式上看,团伙犯罪形式突出。

青少年犯罪团伙一直是我过青少年犯罪中的主要形态。目前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属于团伙作案。他们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在北京海淀区发生了由七八十个“90后”中学生组成的“太子堂”团伙在“总堂主”的领导下,报复仇家、随意行抢,涉嫌寻衅滋事的恶性案件。据了解,“太子堂”团伙成员基本都由北京孩子组成,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多数成员是家长不关心、老师不重视、同学瞧不起、成绩较差的边缘化学生。共同的背景,相同的情况使他们很容易地走在了一起。他们喝酒、跪拜、结盟、选帮主、立帮规,制订犯罪活动计划,实施各种犯罪活动。各地查获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名目繁多,像“青龙帮”、“飞虎帮”、“十三太保”等。这些帮派团伙的势力强大,往往不好惹,这更滋长着他们的盛气,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五)、从犯罪手段上看,趋于智能化。

过去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幼稚简单,主要是进行一般的抢劫和滋扰活动,现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时显成人化和智能化,表现出更加复杂的形态。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窃听技术等高科技犯罪,利用生物学、医药学、化学等先进知识犯罪。涉及这类高科技犯罪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作案过程善于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违法犯罪活动中,智能化因素很高。他们还在实施犯罪前学习侦查原理,掌握反侦查技巧,伪造作案现场,消除作案痕迹,使违法犯罪更加隐蔽和复杂,侦查的难度更加增大。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讲既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客观上讲有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1、人生观的影响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等的看法。有些青少年,他们的人生观是错误的,是歪曲的,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缺乏正

确的认知,缺乏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金钱万能,性自由,哥们义气等腐朽的落后意识。甚至有的青少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观,他们对人生没有什么看法,不知道生活的意义。青少年,他们正处于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正是其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人生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只有正确引导他们,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

2、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差

青少年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青少年身强体壮,血气方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但是缺少对复杂事务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很容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下误入歧途。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容易感情冲动,自己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计后果。

3、社会阅历浅

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不长,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性。多数青少年罪犯自我意识较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自利、感情易冲动等不良特征,一旦交往受挫,容易产生孤独、报复心理。这也是造成一部分青少年激情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在做人,做事方面都不够成熟,易做出不理智的事。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好的环境能让青少年受到良好的熏陶,而在恶劣的环境下则会受到不好的渲染。一是家庭结构缺损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单亲家庭中,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他们会有被父母一方抛弃的感觉,因此对周围的人不信任,他们变得冷酷、残忍,甚至走上极端。而这种家庭中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孩子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一旦有犯罪诱因出现,就会铤而走险,实施犯罪。二是家庭暴力会给青少年带来影响。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感情不和,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人格上的不健全。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理就会变得冷漠,待人接物缺乏热情,处事方式也会变得固执、偏激。另外,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

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像父母一样使用暴力,后果不堪设想。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教育女子的方式不当。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教育方式不当,极端式的教育现象严重。

一是溺爱式与粗暴式教育。以溺爱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对其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甚至袒护包庇。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种溺爱式的教育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么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要么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要么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当代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以粗暴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往往对子女施以“家法”,在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满意时,家长就对其施以打骂,或者体罚等暴力举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结识社会上的混混,走上犯罪道路。家长对子女的暴力行为,还有可能让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正如一犯罪的少年说:“父亲对我的态度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他对我有仇,我受够了他的粗暴,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别人,这样我才解恨。”人们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暴力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用于处理日常事务或人际关系,更别说自制力差而模仿力强的青少年了。

二是只养而不教式与期望过高式教育。有的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空闲的时间教育子女。他们可以为子女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给其充足的物质满足,但是却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当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情感沟通时,子女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就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心理上就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抑郁、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以致走向弯路。相反的是,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很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子女身上,他们对子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子女们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他们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2)教育子女的方法不当。很多家长们过分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却忽略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上的引导。家长们只关注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看到高质量的成绩,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就觉得自己教育有方。可就算有个另家长满意的成绩,可孩子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导致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严重不足,为违法犯罪埋下隐患。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长却不顾子女的兴趣和能力,把自己单方面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要求他们学这个,学那个,希望他们都样样精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能型人才”,却忽视了青少年们的独立意向和自尊心,他们有时只能被迫接受种种要求。父母这种冷淡的、压制式的教育态度会使青少年产生厌恶的情绪,情绪激发后就可能实施不良行为。

3、家长情况的影响

家长的情况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家长智力或身体状况的缺陷,如精神病、聋哑人等,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很好地教育子女。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这些因素导致他们的性格不正常,心理不健康,平时养成了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二是家长行为不规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严重影响着正处于模仿期的青少年的行为。有些家长行为不检点,小到占小便宜,损人利己,言语不文明等,大到赌博,贪污受贿,偷窃等。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家庭成员作风不好,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负面影响不可估量。长辈的各种恶习和不健康言行等有形无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有违法犯罪史的家长对青少年沾上恶习或导致违法犯罪所起的负面影响更大。

(三)、学校因素

1、教育方法不当,对边缘学生的放弃。

老师们向来是喜欢优秀的学生,这似乎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些学校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区别对待,对好学生关照加倍,而对差生则是不管不问,这样,差生没有了“翻身”的可能,他们将一直被贴着差生的“标签”。有的老师则很“负责”,对差生实施体罚,打骂等暴力倾向的教育方法。这在差生当中形成了人格的不平等,导致他们心理严重失衡。学校和师生们的歧视和孤立激起

这些差生们的强烈反感,甚至引起仇恨,心理发展逐渐不健康。有人提出,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健康,那么在将来会有两个恶果:一是长大后形成某种精神疾患,一是长大后由于心理变态走上犯罪道路。

2、只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有这样一个例子,11名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这与内地高校追逐高分考生、为招收到“状元”各地大捧高考“状元”等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举引来轩然大波,媒体纷纷把矛头指向内地的“应试教育”。此例很明显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能光看学生的优异成绩,而更要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养。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一些学校领导重视的是生源、荣誉,老师拼命地抓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道德、法制的教育,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状况,导致了学生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的薄弱,个性和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这些高分低能、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差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行为异常。有些学校能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可是大都是流于形式,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法制观念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青少年对法制一味地漠不关心,最后误入歧途。

(四)、社会因素

1、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存在

当代社会,在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提高的同时,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些人为了追求利益最高化,满足个人的某种私欲,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生蔓延扩张。这种现象鲜明地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的歪曲,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社会环境,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的是劣性刺激和心理的严重影响。不少青少年现在比吃比喝比享受,比穿名牌,比下课有什么车接,但就是不比成绩、不比创造、不比贡献。当青少年的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则采取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追求或满足其畸形需求。“个人主义”也逐渐膨胀,乐于助人被人误解,见义勇为被人理解为傻瓜,如学雷锋标兵原雷锋团战士田永亮退伍后一门心思想学雷锋,却被注射麻醉剂病送进精神病院。这种病态的社会风气污染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自私自利倾向日益强化,他们会以损害别

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提高犯罪几率。还有一些社会现象,如走后门拉关系,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不良社会文化的泛滥

改革开放后,文化广场越来越丰富,网络、影视、书刊杂志等传播媒体的发展给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监督不够,各种文化垃圾泛滥,青少年辨别能力差,他们在成长期有时分不清哪些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碰的。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电影电视有的则把暴力事件和性场景演绎得淋漓尽致;违法出版的书刊、杂志,既有暴力手段性描写又有男欢女爱方面的描述。各种影视厅、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随处可见,这些场所不安规定营业的甚多,尤其是网吧和游戏室,进行通霄营业,吸引青少年整天沉溺其中。近几年来,因网吧和游戏室引发的案件不断增加。有这样一个案子,三名经常玩暴力游戏的中学生同一个三轮车夫发生口角,结果毒打车夫,导致其死亡,讯问他们时,他们却说:“我们在游戏里就是这样打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诱惑和刺激,他们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的驱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社会管理及约束机制的欠缺

(1)、对青少年的课余生活管理的欠缺

许多调查者发现大多数学校内外都有摊点,不少学生都养成了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向家长要钱,当家长不给钱花的时候就开始小偷小摸。在课下没有一个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没有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获取更多课外知识的平台。然而,取而代之的是却是遍地开花的娱乐场所,像游戏厅、歌舞厅等,它们成了青少年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些地方人员复杂,管理混乱,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对失学辍学的青少年管理的失控

社会转型带来的贫富差距使近年来青少年失学辍学现象严重。这些青少年因家庭贫困而无力继续学业,而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援助,他们过早地流向社会。2009年2月13日,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铁东分局打掉一个抢劫团伙,5名十四五岁男孩,几乎靠抢劫小孩的零花钱为生。经民警调查,这5名男孩都辍

学了,平时不回家,并靠抢劫来通宵上网。这些闲散在社会上“游民”,在一定条件下极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青少年则是因为一些轻微违法行为而被学校拒之门外,学校不收,家里又不管,单位也不要,司法部门又管不着,使得这些失学的劣迹少年大多流落社会,逐渐成为危害社会的群体。

(3)、对流动青少年约束的不力

上文已经提到,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已是当前很普遍的现象,而且流动的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在城市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外来青少年逐渐产生犯罪欲念,以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我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及监控尚未纳入法制轨道,造成我国社会控制系统不健全、防范功能不协调,流动人口总体上处于失控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流动人口作案后极易逃脱。这些流动青少年往往居无定所,他们在某地作案后就又到另一地作案。因管理的欠缺,在他们轻易得逞之后侥幸心理得到强化,然后会频繁作案,犯罪性质也会更加恶劣。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要重视经常性教育

包括强化家庭教育,强化学校教育。目前一些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与一部分家长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与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无关系。因此,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应当开办家长培训班,请教育专家、学者或家教成功的家长讲课,或定期召开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这样,会使家长从理论上提高对子女教育的科学认识,从实际上掌握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从思想上转变对子女教育的旧观念。

加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第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因此,中小学在教育中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必须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德育教育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对拜金主义等。加强法制教育,要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二)要加强社会规范性管理

在社会层面上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控制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为此,要设立管理青少年的监管机制。对于辍学失学的青少年,要改变社会对其脱

管失控的现象,要认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为其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外来青少年,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他们的思想做好正确的引导。在农村的“留守少年”,要通过“代管家长”等措施,对其进行管教,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对于问题少年,社会要做好安置、后续帮教工作,这样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他们不至于陷入焦虑、无助的境地。

(三)要创建文化型社会环境

“文化污染”等精神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甚大,因此,要整顿文化市场,强化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加大监督力度,清除文化垃圾,封杀黄色、暴力的作品,要制作、出版适合青少年特点的读物和应试作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严格管理,取缔面向学生开放的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影视场所和带赌博性质的场所。对于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像夜总会等,要严格禁止其入内,若有关业主违反规定,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新闻媒体、出版部门、教育工作者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课外学习及健康的娱乐场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清理与控制,禁止在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兜售不健康的书籍和劣质的玩物。

(四)要成立专门型预防机构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就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趋势看,仅靠口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拿实际的行动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会耽误一代代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尽管各地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但其工作范围有限。笔者认为,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应成立专职的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机构,专门从事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这些机构的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人员由政府各部门抽调或从社会公开招录。这些专门机构把有失学辍学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有劣迹的青少年等纳入教育和管理的范围。对他们在生活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正,把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

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畅通无阻。

注释

[1]康树华:《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法院2003年

[2] 宋晓明:《犯罪心理学》,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3]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页。

[4] 王娟:《犯罪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宋晓明:《犯罪心理学》,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版。

[3] 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娟:《犯罪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毕业论文】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标题】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作者】肖冬梅【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指导老师】杨兴坤【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正文】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犯罪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有学者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就中国而言,中国的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总数的70%以上,因此青少年犯罪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能否正确引导和帮助这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能否取得成功的大事。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刑法中,仅对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作了专门的规定,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一个基于社会学形成的综合性概念,是按照犯罪者心理、生理是否完全成熟作出的分类。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主体为青少年。关于青少年主体的年龄范围,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认为是14周岁至25周岁,其中重点是14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二是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是指:(1)违反《刑法》和其他刑事法律条款的行为;(2)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体特征 1、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近几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因出国、分居、监禁和意外事件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日渐增多,

这就弱化了家庭中的抑制作用。家庭结构的变化使本来受制约的成员间的某些权利义务关系出现了裂痕,导致其子女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家庭的温暖以及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情感上的引导,这就很容易使这些青少年在性情上养成冷漠、压抑、逆反、忧郁和焦躁等品性,在不良诱因的引发下,极易发生对家庭、社会的偏激行为,由此误入歧途,陷入犯罪的深渊。 2、流动人口的青少年犯罪愈演愈烈?流动在大众城市的外地青少年人口的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除了在城市中打工的青年外,还有些是因厌学、失学或受不法分子欺骗而被迫滞留的。这些人可能具有合法的打工资格,但所得的报酬很低。此类受教育程度极其有限而涉世不深的外地人,在强烈的收入落差刺激下,面对高档的城市生活和自己生活环境的极大反差,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挫折感,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剧增女性未成年人犯罪主要以追求“钱财”和“淫乱”为特征。过去犯罪女性的未成年人往往与男性合作,处于从属地位,而现在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单独作案或团伙作案日益增多,目前我国女性青少年犯罪约占刑事犯罪的15%左右。一般来说,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的腐蚀性往往要大于男性,有的外国学者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女性犯罪,特别是未成年女性犯罪,是衡量全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志。(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特征 1、性犯罪突出?近年来,未成年人强奸、奸淫幼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等性犯罪突出,这与他们的生理发育情况有不可忽视的关系。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生理发育的最明显特征是性成熟。性的发育和基本成熟使未成年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发生很大的变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在我国,16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14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14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犯罪。我国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主体年龄也有所放宽;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14-25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主要采取广义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书本内容:各国青少年犯罪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盲目性大,纠合性强,诱发快,蔓延广,,可塑性和反复性大,反社会倾向性强。 一·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的主体特征为上看,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一)未成年人犯罪比较明显,在校生、流失生犯罪增多 (二)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 1·性错罪是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类型 2·女性青少年犯罪往往是从受害开始的 3·女性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比较长 4·女性青少年犯罪有极大的腐蚀性 5·犯罪恶习的顽固性 二·从犯罪的行为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行为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手段狡猾、结伙性强 (一)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 1·财产犯罪突出 2·暴力犯罪严重 3·淫乱型犯罪持续增多 4·毒品犯罪急剧传染 (二)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趋于智能化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是团伙犯罪 三·以犯罪的心理特征为视角 从犯罪的心理特征上看,青少年犯罪易受外界影响,突发性强,反复性大 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上升 网上找的: 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2、严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较野蛮和凶残,往往是不计后果。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或暴力抢劫,或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 3、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考虑问题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 4、犯罪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在青少年犯罪中,不少犯罪手段成人化,且有不少是智能犯罪。 5、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青少年模仿性强,犯罪学得很快。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既有可塑性强、易于改造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反复性。在看守所、监狱的“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以前的“一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这恐怕是重大、恶性案件在青少年中不断发生,并且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1、从属性犯罪。青少年由于思维尚不成熟及社会经验的不丰富,容易成为成人犯罪时控制的对象,并且青少年由于对好坏的识别能力差,在作案时处于一种死心塌地的从属地位。 2、团伙性犯罪。青少年以一定的特征如地域、性格、年龄、同学等形式一个个的团伙,经常聚在一起,形成一附和,或碍于情面不好推辞共同作案。团伙犯罪的一大特征就是“一个老鼠坏一锅汤”,一个人带坏一群人。 3、报复型犯罪。有些青少年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或因处理不及时,或因对处理结果不能理解,就采取同样的手段去对付别人,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冲动型犯罪。青少年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不够冷静,往往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的事。 5、无知型犯罪。这一类型的青少年罪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甚至入狱后,对自己的罪行仍不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书本内容: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展、心理矛盾与违法犯罪 特点:思想单纯、兴趣广泛、好奇心和模仿力强、精力充沛、什么都想尝试、容易接受外界事物 (一)生理发展与青少年犯罪 1·活动能量增大,精力过剩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青少年犯罪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犯 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 的第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犯罪问题突出。据权威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14—18岁未成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一直处于10%以上 (二)呈现低龄趋势。15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伏着巨大的 社会危害。 (三)犯罪突发性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做事往往不顾后果 (四)团伙犯罪严重。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频发的犯罪方式。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由青少年组成团伙作案。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1、个人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 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

毕业论文: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好

中共甘肃省党校函授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新形势下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班级:省函2009级敦煌法律本科班 学号:213904093400001 姓名:梁艳花 指导老师:姜生治 二0一一年十二月

论文提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伴生物,具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由于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特殊年龄段,他们的犯罪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为严重;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笔者认为深入分析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成功之路。

论文提纲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浅析。(一)自身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学校原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一)自身预防 (二)家庭预防 (三)学校预防 (四)社会预防 (五)司法预防

新形势下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为严重;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结合新的社会实际,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进一步深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浅谈青少年的犯罪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的犯罪及预防 ;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成员; 犯罪原因; 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暴力化、团伙化、智能化方面作案越来越多,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规律特点、心理误区、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何谓青少年犯罪是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青少年实施的确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依法应按受处罚的行为。①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青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综合治理,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很突出。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特点:(一)犯罪类型多样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其中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但凶杀、强奸、敲诈、吸贩毒案件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但又想不劳而获,也就从小偷小摸开始走向犯罪,再有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主人翁的种种作案手法,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持刀作案,以致犯下故意杀人或故意伤人等严重罪行。(二)犯罪年龄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成员从年龄上看日益低龄化,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不断上升,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青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在这些青少年罪犯中,大多数为辍学少年,由缺乏学校的管制,他们便聚集在一起,形成团伙犯罪,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校违法犯罪也比较普遍,经常发生中小学生以大欺小、 ;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一直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就此作简单分析和论述。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特指从刑法学观点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一般认为从刑法学观点出发,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1〕。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依据刑法的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在我国就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这一时期。第三层含义是所谓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是指依据刑法的规定;(二)是指行为的结果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果没有危害或危害轻微均不是犯罪行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指从青少年刑事立法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从青少年刑事立法观点出发的这一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大大超出了刑法规定的内容,具体地说,它的内涵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人为地割

裂他们的各种行为状态,就会失去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全面理解。所以,我们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必须把青少年的所有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中任何行为状态,都给予必要的关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确切的含义。 2、;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发展趋势 青少年犯罪在各国均是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第一、犯罪趋势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不断低龄化的特征。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却不断上升。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4.15倍,2002年同比上升1.89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过去的研究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的、环境的因素〔2〕。据我们调研了解,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多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第二、纠合性、团伙性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力量单薄,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力差,依赖性较强,他们往往会在同乡、同学、同宗族、亲戚邻居、同龄人之间形成小的团伙,他们在遭受挫折或某种利益驱动下,在同伙之间不良情绪的互相感染下,往往不计后果实施犯罪,公安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在查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大约有50%是团伙作案。有的甚至逐步向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演变。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 2005年9月22日点击:1403次 青少年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长官趋势的严峻形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表现为智能化、集团生命线、残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给青少年本身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责影响。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外部环境 1、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一个人所遇见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 ——部分农村家庭经济贫困,使大量青少年人辍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90%以上,农民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60%。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从事着传统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基本上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加之农业耕地日趋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持观望态度的较多,同是缺乏科学技术和资金来源,因而农村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几乎只够维系全家人温饱和少量的青少年教育的开支。在目前农村中、小学辍学者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家庭贫困原因所导致。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法制意识淡薄,家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农村青少年父母为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0%,并且绝大多数青少年父母不知道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他们对子女或是放任彼流,或是娇生惯养,或是简单粗暴,对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和引导作用。 ——畸形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畸形家庭对青少年影响非常之大,父母不和、离异,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对青少年人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畸形家庭使许多青少年在性格上变得孤僻、内向,不善交往,容易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另一方面,该类家庭中青少年又因丧失了父母的爱抚和管理,逐汽车与其父母感淡薄,从而控制他们的力量减少了,他们像一批批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地在原野上狂奔,企图从眼前“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的景象里,找出自己的希望之光,这时只要有人稍加引诱,就会滑向犯罪的深渊。更有甚者,父母本身就品质低下,问题多多,他们不可能不影响到青少年子女,有的学者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并得出了肯定性的结论:“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自身都有犯罪行为”。“父亲没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仅占8.4%,而父亲犯过罪的孩仓犯罪比例高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25周岁以下人群)犯罪呈现低龄、团伙、暴力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特点、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遏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青少年犯罪出现了年龄趋低、增长率趋高、犯罪手段成人化、团伙作案增多等诸多新特点。这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因此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达到对症下药进行治理的目的。 二、调查过程(包括(一)调查时间、地点、方法;(二)调查范围、对象;(三)调查内容) 在3月份,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向广大网民进行调查,咨询研究青少年问题的相关人员等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调查了社会、学校、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影响。 发展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和社会分配方式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贫富分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社会冲击颇大。他们住的是花园别墅,穿的是高档名牌,吃的是山珍海鲜。尤其那些生活糜烂的“大款”、“大腕”,更是挥金如土,肆意“享受”,乘坐豪华轿车,出入高档舞厅,纳妾嫖娼,狂赌烂饮。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把人们原已失衡的心理推向了失衡的顶点。如果说成年人由于思想比较成熟、稳定,心理波动虽大,但还可以节制的话,那么社会阅历浅显,思想欠成熟、稳定的青少年,则极易被社会浊流所腐蚀。他们不仅十分羡慕和渴望,而且尝试享受大款们的生活。但是,青少年大都不能经济独立,更没有具备过大款们那样的生活条件。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些因经济条件满足不了个人物质欲望而去偷、盗、抢、骗的青少年。可见,社会不良环境的影 (二)、家庭教育不力。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而父母则是青少年最早和任期最长的人生教师。可以称作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教育的职能却大大弱化。首先,现代家庭的不稳定削弱了家庭的教育职能。市场经济冲击着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服务模式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社区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特殊优势,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其生存的优良环境。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发挥社区功能,应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动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服务模式。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席卷全球的社会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联合国对世界范围的调查统计显示,许多国家的青少年犯罪都呈上升态势,平均每年递增5%左右,超过人口增长率和国民生产增长率。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的一种“社会瘟疫”,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又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治安稳定,为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抵御能力差,犯罪现象日趋突出,成为当今社会各界甚至世界各国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法国有15.5万青少年犯罪,占法国所有罪案的25%,而在美国则占35%左右。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少年犯罪率极低,1956年仅占全部罪案的18%。进入80年代后期,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急剧增长,1988年直线上升至75.7%。进人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的加大,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2005年1月,在温州苍南警方破获的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温州市涉案人员数量最大的恶势力团伙犯罪案中,未成年人占到一半。2005年2月2日《南方周末》报道的犯罪团伙“五街帮”,为首的竟是一名16岁的“傀儡”老大。该团伙共涉案300多起,包括绑架、强奸、抢劫、故意伤害等。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从形式上看具有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突发性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最基本的社会原因是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引起的。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变化,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最值得注意的因素。青少年与成年人相处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有些因素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有影响。但是某些因素对成年人影响不大,对青少年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偏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对人们影响最深远的社会组织。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家庭对儿童品德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青少年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感情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内心痛苦,精神忧郁。这些孩子在不幸生活环境中受到的不良影响积淀在心底,若无法通过家庭进行疏导、宣泄、化解,随着年龄增长和外界恶性刺激的增加,内心积淀的观念杂质就会发酵起对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形成各种偏差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不良习气和坏人的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发现,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的家庭。另外,即使家庭结构健全,家长本身品行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子女。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严重问题,如赌博、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抢劫盗窃等等,不难想象他们对未成年的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格鲁克夫妇在1950年的研究中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法不科学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对孩子的管教反复无常或放任自流,或过分宠爱,或过分严格近于残暴,引起孩子对家庭的恐惧与对立,都会使青少年的犯罪率提高J。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偏差 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学校功能完整、全面发挥是青少年社会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如果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存在问题,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就会受到人为的干扰,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现阶段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在于只注重对学生的智力教育,造成教育的畸形发展。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学校急功近利,分数挂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对学生品德、情操、个性的培养,忽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经常逃学,结交社会不良之友,走上犯罪道路。由于法制教育的缺乏或流于形式,造成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长沙市第五中学15岁少年周某因涉嫌抢劫其他同学而被公安机关查获,他却天真地说:“我爸妈有的是钱,我要他们拿几千块钱赔给那个被抢的就是了。”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力防线,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3.社会学习偏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青少年成长是社会化的产物,青少年犯罪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世界范围内青少年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论文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原来越严重,学校、家庭、社会高度的关注。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特点犯罪类型犯罪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中的孩子一般都为独身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让孩子想到什么就要什么,没有就可能去偷、去抢,还有现代电影、电视的武打、帮派等内容也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常常带入角色中,给社会的管理造成了困难。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结合当今社会,我个人认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疯狂性。 现在的青少年在不好的视频教导下,由于某些青少年在步入社会的进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格,依样学样,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二)突发性。 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因为心情不好、哥们义气等因素的刺激,一时的感

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三)连续性。 有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只是因为图一时的心快,一次过后,后面去享受犯罪行为带来的快感等,就像电视放的去抢劫就是去证明自己行,头脑聪明,所以就很有连续性。(四)团伙性。 有的就是几个人之间互相看的顺眼,脾气相投,一说就同意,就聚众一起从事犯罪行为,时聚时散,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 (五)动机的单一性和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六)心态的逆反性。 不愿受到管束,喜欢自己想就怎么做,有时一被管教就发脾气,离家出走,最后干出错事。 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一)盗窃犯罪。 从我县的情况看,青少年犯罪涉及的类型包括盗窃、抢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马百全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问题,人民生命财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因此,本文试就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青少年教育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犯罪因素 预防青少年犯罪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态度,也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其次我们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发展是受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规律制约的,人的心理发展就是把人的生物特征和需要,不断的纳入到这一特性的社会关系的规律之中,生物学因素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因素决定心理现象发生和变化的方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具体的说,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不良影响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稳定性、冲动导致正常的文化、思想和道德的心理失调的结果。青少年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青少年走向生活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犯罪目的确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一定的犯罪动机作指导的,这种动机促使他内心的冲动或者偏激。青少年犯罪和成年人犯罪不同,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是贪财、好色、仇恨、报复、嫉妒等等,而青少年除了这些以外,还与自身的特点有关系,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使他们幼稚的心灵看不清楚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的社会,他们分不清楚社会的真善美及其丑恶,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道德意志薄弱、好奇冒险、盲目的讲哥们义气,喜欢模仿他们心中的偶像,接受社会的东西快。如果他们不及时得到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那么他们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走入歧途,从而走向犯罪。 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 家庭因素。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师: 职称: 中学二级 学校: 电话: 邮箱: 邮政编码:

目录 引言 (3) 摘要 (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1) 总结 (12)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青少年犯罪成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成因探究 研究缘起: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案例1: 陈某,郭某,黄某,李某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李某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2002年9月29日晚9时许,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受害者李某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石头绳子捆绑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于10月7日通过郭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 案例2: 2004年11月26日晚上,犯罪嫌疑人何某、王某、谌某、黄某、童某在一起喝酒时,王某提出说去抢点钱来花,于是当天晚上将近凌晨时,上述五人外出寻找目标,来到湖里兴隆路正遇上骑自行车下班回家的被害人林某,上述犯罪嫌疑人上前将林某的自行车踢倒,并将林某推倒,犯罪嫌疑人何某还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林某的大腿捅伤,五人抢了林某身上的一部手机和200多元现金,逃离了现场,被害人林某因被捅伤后失血过多而不治身亡。 面对不断上升的青少年犯罪比例,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许多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中,其子女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父母分居、离婚、再婚、服刑或一方亡故等情况容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2007年3月第8卷第1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07 j。oI.8NO.1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陈友能 (邵阳教育学院.湖南邵阳414000 摘要: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青少年认识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启蒙者,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着眼于家庭,并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及家长素质四个方面阐述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闽 基于共同生活,彼此交往最频繁、最密切。而犯罪的原动力和 抑制犯罪的诸因素都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故与家庭环境。成 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人生第一个教育单位是家庭。家庭是人的婴儿时代到少 年时代乃至青年时代的“学校”。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父 母是人生的启蒙教师。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直接 影响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志向的奠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

家庭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风不正。简言之。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道德风 貌。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成长。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强,最容易受到最亲近的人的“感染”。所以,良好的家风能对青少年起到事半功 倍的教育;相反,不良的家风,很可能无声地将青少年引向歧途。如果父母贪图小便宜甚至小偷小摸,那么,其子女很可能由效法父母而成为盗窃犯。如果父母吃喝玩乐.甚至懒惰成性.那么其子女很可能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精神空虚,成为游手好闲者或流氓无赖。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也疏于督促子女学习,那么,其子女很可能也无心念书,最终因虚度青春而成为 社会的渣滓,如果对于女的恶劣行径包庇袒护,甚至教唆纵容.那就无异于将子女推向犯罪道路。总之,父母应是家庭的主心骨,对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作用;同时,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优良家风的造就者,这样.其子女才能在优良家风的熏陶 下健康成长。 第二。不道德或犯罪分子的家庭。家庭成员作风不正或 有犯罪历史,容易“传染”给其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存在 劣习,更容易影响子女的正常成长。父母一方或双方走上“贼

青少年犯罪论文

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四川省少管所失足少年家庭情况的调查分析 08心理1班20085743 宋盼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较低的知识层次、犯罪手段成人化、有极强的随意性、犯罪成员团伙化的特点。青少年犯罪有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的原因。本文调查并分析了一些四川省少管所失足少年的一些家庭状况,力求归纳出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家庭特点,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抚养者氛围 【正文】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 可见,青少年犯罪之普遍、之危险、之复杂、之麻烦、之难以治理. 近几十年来,青少年犯罪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引进大量先进技术的同时,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也都涌进我国,一些腐朽的东西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毒害着我国青少年。除此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调,人口发展失控所带来的青少年待业问题,由于学校教育体制的弊端造在流失生增多等等,使得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出现主体低龄化,手段成人化等特点,成为社会治安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这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客观因素。因此了解和研究各种类型的家庭及其变化,分析其与青少年犯罪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是配合社会和学校教育,做好青少年犯罪早期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是,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仍然比较严重。与过去比较,出现了犯罪性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危害程度的一些新变化。 (一)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数量占全部犯罪嫌疑人的多数,青少年仍是犯罪主体。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小城镇以及交通枢纽地区,青少年犯罪活动更为突出,成为困扰社会治安的症结所在。 (二)青少年犯罪性质恶化,暴力犯罪严重。青少年犯罪性质不断恶化,攻击性特别强,杀人、伤害、抢劫、强奸、绑架人质等重大暴力性犯罪增多,对社会危害加剧。 (三)青少年犯罪类型增加,出现了新的犯罪类型。以往青少年犯罪是以盗窃、抢劫、强奸、流氓、伤害杀人等类型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智能化、高科技犯罪类型。 (四)青少年犯罪方式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出现早熟,犯罪方式也逐步升级。近几年逐渐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流动作案、结伙作案和利用高科技作案。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全球化,新的高智能、高科技犯罪正在不断出现,亟需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本研究即是在这个背景下,以四川省少管所的失足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希望能了解解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并基于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省少管所的失足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全部为男生,共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