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叶赛宁)教案

夜(叶赛宁)教案
夜(叶赛宁)教案

叶赛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策略的比较,通过语言品味,了解诗歌巧妙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层次的朗读,从诗歌意象中,感受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深度的讨论,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现实落差中的美好理想。【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的含义联想及语言的比较品味

【教学难点】

诗人对现代文明带来的钢铁世界的柔情拒绝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背景文字:夜,常无声,总关情。)

夜,能让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谈对夜的感受,也可说由夜引发的联想。

师:诗人对夜的感觉更加微妙,于杜甫,春雨绵绵时有“润物细无声”的欣喜,星垂月涌间有“天地一沙鸥”的慨叹,戍鼓雁声里又有“月是故乡明”的思念。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夫图申科语)叶赛宁,在他笔下,夜有何不同?

板书:课题、作者

2.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初读

放声朗读(朗读基调应该是语速和缓、语调轻柔),在叶赛宁笔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夜”?师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夜?

学生自由发言,一二个概括性的形容词即可。

板书:宁静和谐, 静谧、美丽

三、品读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夜”?

预设:

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既有白天、夜晚的鲜明对比,又有听觉、视觉的多层描述。“悄悄”为叠词,读来具有音乐美;“幽暗”符合夜晚的特色;“失去”意为“原有的不再具有”,与第四句的“不再”呼应;白天“喧响”、“欢嚷”,夜晚却“沉寂”,与第一句“悄悄”相呼应,拟人手法的运用更见夜的深沉,万籁俱寂,虽不言静而静自现。

朗读指导:舒缓(“/

”表停顿,“—”表声音的延长,“.”表重音,下同)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

不再/欢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尤其是“只”更显其静(把“只”去掉读读看有何不同?把“只”改为“却”读读看有何不同?);“明月”、“光辉”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夜”有许多标志性景物,为什么叶赛宁如此关注“明月”?联系中国古代诗人对“月”这一独特意象的感受。)从“一片”到“一切”,从“四下”到“周围”,这一夜的“静”似乎有着自己的意识,慢慢地弥漫开来。

补充材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朗读指导:轻快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第三节抓住特定背景下的意象“大河”,“小溪”,“原野上的青草”,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好,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大”与“小”相对,“星”与“波”相映,“万点”的似是璀璨星空,“微漾”的仿佛和风而舞。“也”则呼应了第二节中“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师问:想象文字展现的画面,你能用散文的笔触把它描绘出来吗?

预设:月光如水,沐浴着无边的原野,一切沉浸在无边的静谧之中,显得神秘而宁静。在这几近原始的深邃的静寂中,河水在闪光,小溪在奔跑(体会“微漾”的表达效果),小草在摇曳,辽阔的世界在这里舞动着,到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无边的月色朗朗流泻。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以反复的吟咏形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朗读指导:轻缓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小结:叶赛宁笔下的《夜》像一幅光色流动的写景油画,让我们感觉宁静而美好。

四.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

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齐声朗读,注意节奏,把握情感。

五、研读

1、轻声朗读诗歌,叶赛宁在《夜》里抒发了什么情感?

预设:对夜的宁静美好的喜爱之情,陶醉于自然之中以及诗人此时宁静恬适的心境。

2、有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叶赛宁笔下的“夜”是俄罗斯现实中“夜”的抒写吗?出示:

雨点倾泻,像一阵阵的乱箭,

我的家园在乌云里旋转,

雨将蓝莹莹的花朵摧残,

揉皱了那片金色的沙滩。

——《你在哪里,在哪里,我的家园》叶赛宁③

补充材料:

1905

年革命失败后,俄罗斯大大小小的村庄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各地政治动荡不安,农民生活日益贫苦,背井离乡者有,无以度日者有,力求变通者有,叶赛宁生活过的乡村完全改变了它的模样。《夜》即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明确:叶赛宁笔下的《夜》不是当时俄罗斯现实中的“夜”,而是他心中的“夜”,这一夜在儿时的乡村里出现过,这一夜更是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之中恪守的一片仅存的净土,它凝聚着诗人美好的梦想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板书:美好世界

出示齐读:《夜》是一首地道俄罗斯风光的颂歌,《夜》更是诗人伤感的回想,深情的呼唤,不懈的追求,即使那样的乡村已现实世界抛弃,即使已为大多数人遗忘在角落里,可还有诗人细细地拾掇,构筑成了这个光色流丽的童话般的世界,温柔地抚慰着诗人疲惫的灵魂。

它是叶赛宁心中的夜,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它象征着一切美好,“寂寥宇宙”(出自《四子讲德论》)请不要忘了心中那方净土!

板书:精神家园

【板书设计】

叶赛宁

宁静

美好世界——精神家园

和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