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浅谈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改革

摘要:面对20世纪70年代处于“滞涨”的英国经济,1979年上台的英国撒切尔政府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掀起了一场抑制通货膨胀、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经济改革,称为“撒切尔革命”。本文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不同视角对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行粗浅地概括和分析,涉及货币政策调整、福利制度改革、对工会的改革和对国企的私有化改革等方面,试图从改革产生的实际效果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字:撒切尔经济福利改革

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认为只有控制通货膨胀,才能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把货币主义政策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和过多的福利开支,用私有化代替国有化,以提高经济效率。同时着手对英国工会的改革,限制工会的权力,使其“边缘化”,扫清了实行货币主义政策的绊脚石,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复兴的目的。

一、“撒切尔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的发源地。这些政策曾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遭遇“滞涨”,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滞涨”是指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高物价上涨率并存的现象,其中尤以“涨”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最大。1950年英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6。3%。从1979年6月到1981年6月,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工业生产下降13%,其中制,造业下降17%。失业人数超过本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250万,最高月份的失业人数高达325万,失业率达到13%的创纪录水平。英国经济被称为“欧洲的病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关系和阶级矛盾,使英国的政局、社会长期以来保持相对稳定。但是,由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英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开支居高不下,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英国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大批专业人才外流,削弱了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形势的好转;办事机构臃肿,社会救助管理效率低下。社会保障的某些规章制度不严、管理不善,造成巨大浪费和效率低下。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宏观经济领域——货币、财税改革

撒切尔政府为完成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目标,实行严厉的货币政策和增收节支的财税政策,包括实施《中期金融战略》,控制地方财政和税制改革等,其中《中期金融战略》是其核心内容。

坚定地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把抑制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作为主要目标。本世纪30年代大

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基本上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采取赤字财政、刺激投资、扩大社会需求的经济政策。但是面对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滞胀”现象,传统的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出现的菲利浦斯理论受到质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此进退两难、顾此失彼:要延缓危机和减少失业就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但这又会造成更严重的物价上涨;为缓和物价上涨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又将引起失业人数的大量增加。凯恩斯经济学的失灵使得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日益兴盛。撒切尔夫人在西方国家率先实行“货币主义政策”,她强调,“没有健全的货币政策,就没有健全的经济”。由于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原料和矿物燃料价格下跌,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英国经济逐步走出了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和通货膨胀加剧并存的所谓“滞涨”困境。

2.微观经济领域

在微观经济领域,撒切尔政府通过财产所有权和个人选择权的重建,来重组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私有化、社会福利改革、工会改革等微观领域的改革来消除不利于竞争的各种垄断,重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2.1国企和公共住宅的私有化

①国企的私有化

将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减少政府财政负担、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撒切尔政府改善经济微观领域运行的核心政策。

英国政府从1981年开始实行国企的“私有化”。英国实行“私有化”的主要形式包括出售整体国有企业和出售国有企业的一部分,以后者为主。撒切尔政府所开展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主要方式有两个,即向其他公司或者企业内员工出售股权或是对外界发行股票。

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大多数国有企业利润收入低、甚至亏损。撒切尔夫人认为,办企业只能靠企业家。实行“私有化”之后的企业,经营情况也不同,但多数企业经营改善,经济效益提高。

②将公房私有化,推动房屋交易市场化

英国的公房制度最早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发展。英国的公共住宅主要是由中央政府补贴建造,以较为低廉的价钱租给买不起住房的家庭。

为了解决住房领域的危机,英国撒切尔政府在1980年出台《住宅法》,提出“有权买房”的口号,鼓励租户购买目前租住的房屋。这种鼓励更多的家庭买房,将传统的住房计划彻底私有化的举措,在减少政府预算的同时,也使自由市场运作更充分。

撒切尔政府鼓励私人自建房屋或者出租私房。1988年颁布《住房法》,实施公房转移计划,将那些条件较差的公房交给住房协会、私人房东或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由他们修缮后进行出售或者出租。1988年撒切尔政府又通过“商业扩展计划”(BES),要求对私人投资出租的不动产减税。这些计划实际上是将大批的住房投放到市场,从而吸收私人资本进入建筑市场,使房屋交易市场化。

2.2减税,刺激投资和消费,实行新的就业政策。

战后以来英国税制的特点是高直接税低间接税。其中所得税是西欧各国中最高的。在这样的税制中,收入最高和最低的两个阶层在边际税率中得不到任何刺激。前者面临的是以济贫税为形式的隐含税率,几乎高达百分之百。无疑,这是造成英国高层管理人才和各种专门人才大量外流的重要原因。

从1979年开始,英国政府陆续下调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减税刺激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私人消费开支,成为推动英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撒切尔政府大幅度消减个

人所得税,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反而加重了。收入越高的阶层,从税制改革中得到好处越大。在政府执行的货币主义宏观经济政策下,反通货膨胀取代充分就业成为首要的政策目标。当失业上升时,政府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扩大需求以降低失业,反而往往进一步限制需求的增长来扼制通货膨胀。这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撒切尔政府的就业政策是试图从经济供给领域着手,侧重于使劳动力市场自由化,重组英国就业结构和劳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自6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熟练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2.3推行工资制度改革,进行工会改革。

英国政府决定对英国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即把固定工资制度改为以固定工资为主和“分享利润”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企业根据利润增减调整工资额,使职工切身利益同企业经营好坏密切相联,有助于改善劳资关系和企业经营管理。为了限制工会的权力,撒切尔政府主要以法律、舆论和经济三种手段与工会进行斗争。

政府分别于1980年和1984年通过了两个就业法和工会法,这些法案的限制,使英国罢工事件大为减少。工会权力受到有效削弱,工会作用逐渐“边缘化”。到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昔日国家政治生活受到工会势力左右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2.4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撒切尔政府一直把削减公共开支当作最重要的目标,认为“公共开支是目前英国经济困难的核心”。因此,撒切尔政府改革的“第一刀”是年金制度。英国的年金可以分成“基本年金”和“附加年金”两个部分。前者采用统一标准,只要投保人按规定缴纳保费,到退休时就可以领取年金;后者是和投保人的收入挂钩的,投保人缴纳的保费越高,收益也就越高,撒切尔政府认为,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如果不限制年金开支,将会给政府和国民造成沉重的负担。撒切尔政府在基本年金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附加年金”的数额,即把原来规定的以投保人一生中收入最高20年的年均收入为标准计算附加年金,改为按一生的平均收入为标准计算,这样附加年金数额就会从收入的25%降到20%左右。同时,英国政府也将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降低了5%。

改革的“第二刀”是社会福利。福利改革的两个主题,一是放权,二是削减。新自由主义者普遍认为,正是巨额的社会保障开支,使政府经济入不敷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撒切尔政府力图改变社会救助的“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行原则”,让社会福利真正起到帮助穷人的作用,而不是平均分配。因此政府在养老、失业、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力求将政府包办的社会福利支出改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摊,并最终过度到以企业和个人为主。

①养老金政策改革:

英国政府在大规模削减养老支出的同时,鼓励私人养老金计划。1985年6月发表的《社会保障改革-变革的计划》绿皮书指出,社会保障并不单单是国家的责任,它应该是个人与国家共同的责任。为了平衡国家与个人的关系,逐渐减少国家在养老领域的责任,政府进一步鼓励私人养老金的发展,还给予新加入私人养老金计划的雇员奖励。个人养老金计划在短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局面。

推出和完善职业养老金制度。撒切尔政府规定,全部企业都要实行职业养老金制度,包括工业、建筑行业、银行金融业和信托保险业。职业养老金的下限要求即使通货膨胀发生,也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对通货膨胀所造成的货币贬值有一定的补偿,上限则没有规定。

②缩减医疗援助开支,推动国民健康私有化与市场化

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由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HS)构成,占全国卫生保健总费用的90%以上。撒切尔政府为了缩减政府开支,对公民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补助一部分,逐步过渡到公民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形式自行负担。

撒切尔政府在1983年决定实行国民健康私有化,并引导医疗保健领域迈向市场。政府认为:国民健康服务制度的私有化与市场化,不但能够增加服务体系内的竞争,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而且还能为公民增加更多的选择。1985年,政府在《社会保障改革计划》中指出,国家与公民应该一同承担社会保障。后又提出让国民健康市场化,鼓励国立医院相互之间的竞争,拨款的多少与病人的多少相关联。她认为福利医院可以由私人提供,而服务的内容可以面向市场。

撒切尔政府对于医疗服务的改革大方向并没有变,所有公民还是可以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不过质量会相对降低,而自费看病的患者会获得更好的服务。从这些可以看出,英国整体的医疗服务是具有平等性的,并且覆盖面及其广泛。

③教育政策改革:

削减教育支出

在撒切尔时代,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有所下降,于1988年开始改革助学金制度,要用学生贷款制度替代助学金制度,以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

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和“国家评审”制度,把英国公立中小学的管理权由地方教育局收归中央。撒切尔政府规定,除了私立学校的学生外,所有学生在结束学业前,都要进行GCSE(GeneralCertificateofSecondaryEducation)考试。通过对考试结果的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对学生的测试和评估,满足了家长、学校、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了解学生动态、提高学生成绩、制定学习方向有很大的帮助。英国课程的改革始于1988年颁布的《1988年教育法》,该法规定英国所有地区的非私立学校,年龄在5岁到16岁之间的学生,不再由自己学校制定课程,而是全部按着政府的规定。对于每科的需要讲授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做统一规定。

重视和加强英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撒切尔政府对职业培训的关注度,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提高英国劳动阶层的基本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的市场化与多样化选择

撒切尔政府鼓励与重视私立学校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便开始进行“辅助学额计划”(the Assisted Place Scheme),目的是为了帮助一些优秀的学生花费较少的学费或者可以免交学费而进入私立学校,而这些费用则需要从政府公共开支中拿出。这样使一部分教育支出转向私立学校。传统的英国公立学校是根据政府的计划予以招生,招生的比例、人员都是由政府分配,因此,学校之间没有竞争的意识。撒切尔政府制定《1988年教育法》,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公开招生”,家长为了满足子女的教育需要,可以自由的选择学校,激发了学校间的竞争,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改革取得的成效:

英国经济自1983年初走出衰退,实现了战后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稳定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倡导自由社会理念。罢工事件逐渐减少,社会比较稳定,为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定、有利的社会环境。

消极影响:

“撒切尔革命”也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虽然减轻了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负担,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加大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比例,在当代福利国家面临的“平等”与“效率”的天平上,加重“效率”的砝码,这确实提高了企业效率和经济增长率,但同时也加重了失业问题,拉大了贫富差距,牺牲了平等。

四、启示:

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1。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专门部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循序渐进,改革措施因行业而异。

从宏观层面上看,政府的角色清晰定位。按照现代公共经济学的观点,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只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其他的问题都留给市场来解决。公共产品有两个主要特征:消费上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与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同时根据具有公共产品两个特性的多寡,有可以把公共产品分为三个类型:纯粹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因此,根据不同的类型,政府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引入社会和市场因素,社会和市场力量恰好能弥补或填补资金不足。各种社会保障产品的供给应该多元化,如养老不仅是国家的财政支持部分,还可以用商业保险,社区保险,以及企业保险等多种方式来构成养老保险。因此,社会保障不仅仅依靠政府,还要靠社会和市场等多样化的手段来解决,要使能让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地方,就让社会和市场去发挥作用,政府的责任只是维护和监管好其运行。

从微观层面上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一些具体措施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立足基本国情,系统地完善立法,强调责任主体多元化、适当引入市场因素,并且要“效率与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是完全对立的,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可以看出,工党过分注重福利国家,过分注重平等,从而使经济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而撒切尔改革使得英国的经济在撒切尔当政时期出现可喜的增长,治好了“英国病”。因此,撒切尔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如果不发展,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能是奢谈。

参考文献:

[1]郭放,孙玥璠.英国国企改革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69-73.

[2]刘晗. 20世纪80年代英美福利国家制度改革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

[3]潘春宏.撒切尔政府对英国工会的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陆月娟.试论“撒切尔革命”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02):65-69.

[5]李仲阳.论反通货膨胀的撒切尔革命[D].湘潭大学,2008。

[6]胡云超.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效果比较分析[J].欧洲研究,2005,(04):126-143+4。

[7]王皖强.论80年代英国政府的微观经济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05):17-22.

[8]李长久.撒切尔夫人执政10年的英国经济[J].世界知识,1989,(12):10-11。

第8章:20世纪80年代小说

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小说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20世纪80年代小说发展脉络和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创作潮流与具体作家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时】:6学时 【教学内容】: 一.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潮流 (一)伤痕文学: 1.概念及代表作品: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主要是控诉“文革”给人民留下的精神和身体创伤。 1979年11月期《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突破。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接着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其他还有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 2.特征: 现实主义的重新回归-真实性;个人性、情绪性、政治性;情感上的宣泄色彩,政治上的批判色彩;人道主义的回归。 (二)反思文学: 1.概念及代表作品: 反思文学是对建国后社会历史生活,特别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用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文学潮流。对农民悲剧命运的反思: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冯骥才《啊》、张贤亮《绿化树》、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干群关系:王蒙《蝴蝶》、刘真《黑旗》、王蒙《布礼》、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2.特征: 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来对历史进行反思与评价,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 (三)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兴起与特色: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但是与选择自杀相比,绝大一部分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在伤口上进行反思的,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逐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唾弃迷信中的误导,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待人生。 从思想方面来说,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去触及以往那些被奉为禁止的东西了。他们的心态开始逐渐变得更包容更开放,对于文艺创作和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追寻人性、人道主义等方面的美。从真理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慢慢发生改变,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改变了文革时期个人崇拜和一刀切的心理。对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没有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上。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包容起来。开始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来促进本国的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社会上流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动物基因组计划和动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突破性成果,国际上的动物育种已逐渐进入分子水平,从传统的育种方法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甚至是单倍体型的方向发展。动物分子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不断完善,可以预见分子育种在动物中的广泛应用,必将迎来了新的畜牧科技革命,对21世纪世界畜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 遗传学从产生起经历了经典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数量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学与数学相结合形成了群体遗传学,通过它来研究孟德尔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即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组成和变化。群体遗传学使孟德尔遗传学由家庭水平发展到了群体水平,而数量遗传学则是群体遗传学和统计学应用于数量性状的产物,是研究群体数量性状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分子数量遗传学是分子遗传学与数量遗传学相结合诞生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分子育种就是以分子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动物育种方法。 动物育种技术随着遗传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经历了从表型和表型值选种,基因型值或育种值选种,发展到目前以DNA分子遗传标记为基础的标记辅助选种、转基因技术和基因诊断试剂盒等的分子育种。 2.动物分子育种 动物分子育种(animal molecular breeding)是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和技术来改良畜禽品种的一门新型学科,是传统的动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基因组育种(genomic breeding)和转基因育种(transgenic breeding)。其中,基因组育种是在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DNA标记技术来对畜禽数量性状座位进行直接选择,或通过标记辅助导入有利基因,通过标记辅助淘汰(marker assisted culling,MAC)清除不利基因等,以达到更有效的改良畜禽的目的。转基因育种则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某种动物的基因组上,育成转基因畜禽新品种(系),从而达到改良重要生产性状(如生长率、遗传抗性等)或非常规性育种性状(如生产人类药用蛋白、工业用酶等)的目标。 由于动物分子育种是直接在DNA水平上对性状的基因型或基因进行选择,因此其选种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动物育种方法的缺陷。按照常规育种方法要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如瘦肉率、产奶量、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等,人们往往需要进行多代杂交,选优交配,最后培育出高产、优质、人们期望的品种。然而,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品种育成时间长、育成后再想引入新的遗传性状困难大等许多弊端,使带有新性状的品种可能同时也携带有害基因,杂交后有可能会降低原有性状。而分子育种能够克服传统杂交选择法的各种缺陷,具有高效、快速育种的特点,目前已显示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21世纪动物育种的主流。 2.1基因组分析与动物分子育种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

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人,習慣稱之為“80後”。這些人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便受到社會和父母的特殊關愛。“80後”被認為是生活在幸福中,沒經歷風雨、比較叛逆獨立的一代。也有大多數人認為:他們的心理脆弱、獨立生活能力差,並且自傲,是沒有主義、沒有信仰的孩子,他們生存能力差,眼高手低,社會責任感比較差。但思想個性獨立、叛逆性強、大膽地表現自己,善於自我欣賞。 今天,“80後”已開始走上社會舞臺,有的在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有的走上工作崗位,甚至到了談婚論嫁和生育後代的年齡。“80後”有著與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迥然不同的群體特徵,因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爭議和關注。不少社會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認為,“80後”正處於中國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轉型期,在他們身上,存在著不少較為明顯的缺點,但他們的昂然自信、富有創新精神,也是有別於60年代、70年代出生人的鮮明特點。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核心價值觀:崇尚自由,重視家庭 在所列舉的“成就感、平等、自由、寬容、智慧、負責”六個詞中,23%的人選擇了“自由”,21%的人選擇了“成就感”,17%的人選擇了“寬容”,這說明“80後”是一個崇尚自由,喜歡無拘無束的,渴望實現自我的價值。這與社會對這個群體的評價是一致的。 在家庭、朋友、事業的重要性選擇中,超過50%的“80後”更看重家庭,這說明在市場經濟社會所帶來的文化觀念衝擊下,中國傳統的以家庭為紐帶的集體主義觀念在中國“80後”的青年群體的價值認同中,並沒有過多的被削弱。而在事業重要性的認同上,調查結果並不讓人意外,男女比例分別為34%、15%,男性的事業心較之女性強,更希望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二)擇業觀:個人本位,注重個人發展空間 調查顯示:“80後”的人群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即工作並不傴傴是為了金錢了。在選擇工作的態度上,“80後”認為一份滿意的工作最應具有較大的晉升空間,而薪酬待遇位居其次,“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所處職位的高低”來選擇職業的各占了17%。也就是說,“80後”更注重個人的未來發展機會,而不傴傴唯錢至上。但他們的價值取向多樣化,注重個人本位,比較現實,“80後”工作者會比較少考慮組織的利益。

[整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疾病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张雷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灾害、疾病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许多不足,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灾害疾病研究综述 一、以往灾害、疾病史的研究的阶段性发展 关于灾害及救灾的问题自古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上世纪20—40年代,他就开始起步了。当时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横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并激化。自然矛盾的刺激,使社会矛盾白炽化,二者交织在一起,让人难辨是天灾还是人祸。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前辈从不同视角对灾害问题发表过各种见解和看法,涉及到许多方面,现在硕果累累的荒政史研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随着更多的有识之士涉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1937年“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开始,使得这种研究被迫中断。此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二十世纪50—70年代,是灾害与荒政问题研究的停滞阶段。在1949年后的学术研究中,因为史学研究的侧重点问题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此问题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从而陷入了停滞,仅在六十年代饥荒时期有极少的几位学者对其进行了关注。“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9年,灾害史研究成果上一片空白。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灾害及荒政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8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日渐好转,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更多关注,对减灾抗灾问题的日趋重视,尤其是1991和1998年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发生,学界对荒政史又重新给予了关注,并使其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研究的范围日渐扩大、视角逐步拓宽、方法更加多样化、成果也层出不穷,出现了一个新高潮。 但是长期以来,疾病医疗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所忽视,198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尽管从社会史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疫病的研究开始在海峡两岸逐步兴起,但仍处于草创阶段。关于疾病历史地理研究更是不足,所以疾病史地研究的潜力更大,需要我们历史地理工作者去发掘。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疾病史研究成果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疾病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 1、对灾害、疾病史问题进行总体把握即对灾害、疾病问题宏观概括,总结其总体特征,历 史角度审视其发展演变的轨迹。 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从人口、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进行研究探讨,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历史条件社会对灾害的反应不同,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思路。卜风贤、惠富平:《中国农业灾害历史演变趋势的初析》(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对中国农业灾害进行总体的概括,并总结出了在中国农业灾害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两条趋势性的规律:一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灾害的发生有增加的趋势,农业生产的发展非但没有使农业灾害的发生减少或降低,反而日渐增多并加剧;其二是中国农业灾害的高发区与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基本一致,经济发达地区灾害发生的频度往往较高。我们可把前者称之为农业灾害时间分布的趋势性规律,后者称之为农业灾害地域分布的趋势性规律。卜风贤:《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提出对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灾害和饥荒进行综合研究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并从现代灾荒理念下理解,从古

朱永涛《英美文化基础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谁是英国人)【圣才出品】

第1章谁是英国人 1.1 复习笔记 Ⅰ. Who Are the British? 1. The Scots 2. The Irish 3. The English Ⅰ. Who Are the British? (谁是英国人?) 1. The Scots(苏格兰人) (1) Origin: Celts. (2) Scots are proud that the English never conquered them. (3) Language ①Gaelic, old Celtic language of the Scots: it is still heard in the Highlands and the Western Isles and their names beginning with M’, Mac, Mc, which means “son of” in Gaelic; ②English; Character: a. said to be serious, cautious, thrifty; b. in fact they are hospitable, generous, friendly. (1) 起源:凯尔特人。

(2) 苏格兰人自豪的是,英国从来没有征服过他们。 (3) 语言 ①盖尔语,苏格兰的古老的凯尔特语言:在高地和西部群岛地区扔能听到人们讲这些语言,这些地区的人们的名字以M,MAC,MC开头,盖尔语的意思是“儿子”。 ②英语; 特点:a.据说他们严肃认真、谨慎、节俭;b.事实上他们很热情、慷慨、友善。2. The Irish(爱尔兰人) (1) Origin: Scots and English Protestants. (2) Problem: there has been bitter fighting between the Protestants who are dominant group, and the Roman Catholics, who are seeking mor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pportunities. (3) Language ①Irish or Erse, a form of Gaelic: official first language of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②English: second. (4) Character: charm, vivacity, beauty girls. (1) 起源:苏格兰和英国新教徒。 (2) 问题:占主导地位的新教徒与正在寻求更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机会的罗马天主教之间有着激烈的战斗。 (3) 语言 ①爱尔兰语,一种盖尔特语:爱尔兰共和国的官方语言; ②英文:居第二重要性。 (4) 特性:女孩有魅力、活泼、美丽。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倡导的社区服务在全国普遍展开。90年代初期,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地探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社区的渊源及内涵 一、社区的产生 社区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社区是指相对立的一种传统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组织形态。此后,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第一次在译文中划分了社区和社会的概念,提出社区和社会是有区别的。认为社区是自生的,而社会是结合的;社区是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而社会则是异质的;社区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而社会则是相对开放的,相互依存的;社区 往往是单一价值取向的,而社会则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社区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而社会则是人们理性和角色的大舞台。 二、社区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概念理解各有侧重,对社区的定义也是人人言殊,但对社区的地域性却是基本认同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有的学者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也有的学者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还有的认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可见,人们在概念的理解、定义的确定上各有不同,但大都同意在地域意义上使用社区一词。因此,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二节社区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一、社区的特征 社区的概念既然是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末它必然具有 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

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地频繁流动已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地频繁流动已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金融自由化政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加大了金融市场开放的力度。直观地看,资本的跨国流动对国际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了各国福利。 同样,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弥补储蓄投资缺口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对资本进行管制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流入主要通过FDI(外商直接投资),很多资本交易受到限制。20世纪末期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资本外逃,近年来又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因素,国际资本又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我国。进入我国的长短期资本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加大了人民币潜在升值的压力,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特别是,流入我国的投机资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我国经济发展之中,因此对提高我国资本使用效率的贡献并不大。 可以说,资本流动程度对一国稳定政策的短期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挤出私人投资以及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程度大小都与一国的资本流动程度有关。基于此,如果对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的强弱程度知之甚少,那么对经济运行就有可能做出一些自相矛盾的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因此,评估资本流动程度对于决策者制定政策和预测政策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我国资本流动的基本态势 我国是一个转型国家,金融制度一直处于变革之中,这种变革无疑会对资本流动性产生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资本流动性一直比较低,但在1992年以前有一个明显的较快的上升趋势,在1992年之后出现了一个非常微小的下降阶段,至1995年又呈现一个稳定的缓慢上升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渐进式改革进程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改革前,我国基本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对资本账户进行了有限度、有选择的开放,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之前我国资本流动性出现了较快的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除了1994年实现了汇率并轨、1996年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等措施外,1998年以后只是在原有法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完善,金融体制未见较大的改革措施,而且对资本的流出和短期资本的流入采取的以计划审批、数量控制为主的严格的直接管理措施一直没有放松,限制外国对华证券投资和国内对外投资,所以资本流动性仅呈现一种稳定的缓慢的上升过程。即便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对资本流动的监管也没有明显的加强。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一直对资本的流出和短期资本的流入限制措施本来就很严格,在内外经济均衡发生较大冲突时期,监管当局只是对个别以前已经放松的资本项目重新实行严格管制。例如,2002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刺激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为了控制国内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短期对外负债,监管当局对借入外债开始实行规模管理,2004年6月监管当局制定了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短期债务规模限制在经营资本5倍以内的限制措施。另外,尽管对资本账户采取较为严格的管制措施,但是,在国际交易活动中,一些企业采取隐蔽的、非法的措施规避政府资本项目管制,使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资本管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1982-1986年间,我国直接投资指标稳步缓慢上升,在1986

必修3思考题答案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问题解答 【想一想】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生物学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底;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近代科学认识和方法还未出现。其中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想一想】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达尔文在考察中得出的结论和林耐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启发: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同:林耐认为生物是神创的,因此物种是不变的。达尔文则认为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生存竞争,通过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下来。 ?【议一议】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神)”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这种说法对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对。说明理由时要联系牛顿和达尔文的成就给神学的打击。如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一击。它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延续亿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 ?【自我测评】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进化论是怎样传入我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核心观点是: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生存竞争,通过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下来。 ?1894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在《国闻报》的增刊上发表,系统地介绍了进化论。进化论传入中国,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与思考】上面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反映的是达尔文进化论从出版后到20世纪以来遭到巨大的抵制。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宗教习惯的影响很大;科学的发展是艰难而曲折的;要学会分辨真理,相信科学。 ?从时代背景分析,你认为上面两段文字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否存在差别?为什么? ?有差别。材料二中所表现的反对和抵制较之材料一要小一些。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在进步。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问题解答 ?【议一议】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提示:用机器进行生产;实行工厂制管理;使用蒸汽机作动力。 【议一议】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从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国际格局变化和科学文化事业进步等方面分析影响。如经济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迅速推广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读一读】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看的?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艰辛历程正是这句话得到真实写照。它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就必须依靠勤奋的努力。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发明的? 发电机、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内燃机、柴油机、电报、塑料、人造纤维、人造染料等等。

20世纪80年代来我国幼儿园社会会领域课程沿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 20世纪80年代来我国幼儿园社会会领域课程沿革 作者:廖莉 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第06期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从“常识”到“社会”的变化过程。该过程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一、20世纪80年代的“常识”课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幼儿教育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80年又制定、试行《幼儿园教育纲要》,对文革期间在幼儿教育领域内反科学的种种谬论和措施,予以全面的拨乱反正。 该时期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批判了文革期间幼儿教育成人化的做法,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主体观,强调课程的实施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活动观,重申了游戏、观察、劳动、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发展观和个体观,指出幼儿教育应当运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要求和方法来实施教育;并明确强调幼儿教育要发扬老解放区“一切为革命”、“一切为孩子”的革命传统教育思想。 然而,该时期的幼儿园课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以“常识”课程为例: 1.课程目标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未能涉及幼儿社会情感、社会技能的培养目标:在社会认知方面,缺乏对自我认知、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 。 2.课程内容设置陈旧,局限于幼儿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和常见的动植物等。李淑贤(1991)指出,从对刚入园幼儿的抽查结果来看,当时小班常识教材的10项主要内容,已有8项被50%以上的幼儿在入园前就熟悉了。课程内容对幼儿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他们的 兴趣。

英国社会与文化第一单元自测

一、单选题(共有题目33题) 1. 14. ________ is the Scottish flag. A.The Saint George's cross B.Union Jack C.The Saint Andrew's cross D.The Saint Patrick's cross 你的答案: C 正确 标准答案: C 解答过程: 2. 2. UK has a remarkably ______ climate. A.cold B.hot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d D.windy 你的答案: C 正确 标准答案: C 解答过程: 3. 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count for the second least among the UK population? A.The Northern Irish B.The Scottish C.The Irish D.The Welsh 你的答案: D 正确 标准答案: D 解答过程: 4. 23. The Port of London is Britain’s most important _______.

A.seaport B.airport C.railway st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itary base 你的答案: A 正确 标准答案: A 解答过程: 5. 3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highest sightseeing--- rotating wheel in the world? A.Big Ben B.Tower of London C.London Eye D.Tower Bridge 你的答案: C 正确 标准答案: C 解答过程: 6. 12. The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ity to Britain added the element of ______ words to English. A.Danish B.Dutch and German C.French and Italian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tin and Greek 你的答案: D 正确 标准答案: D 解答过程: 7. 6._______ is the most important river in Scotland. A.River Clyde B.Severn River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面对毒品在全球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这一严峻形势,联合国1987年6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了关于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的部长级会议。会议提出“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并建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共同抵御毒品的危害。同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每年6月26日确定为“国际禁毒日”。 毒品泛滥是当今世界面临重大问题之一。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在使用毒品,吸毒人群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毒人群日益年轻化,年龄在16岁至64岁的人口中,约5%的人一年至少非法吸食过一次毒品。全球每年毒品交易额达8000亿至1万亿美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上千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虽然国际社会在遏制毒品蔓延、打击毒品走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毒品问题仍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公害。据统计,全球约有2亿人在使用毒品,吸毒人群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年毒品交易额达8000亿至1万亿美元。此外,全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上千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吸毒人群日益年轻化。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认为,要想控制毒品泛滥问题,就要从毒品的来源——毒品种植入手。据联合国《2007年度世界毒品报告》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球鸦片总产量达661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比2005年增加43%。其中,阿富汗鸦片产量为6100吨,比2005年增长2000吨。其主要原因是阿富汗的罂粟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0.4万公顷增至2006年的16.5万公顷。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指出,虽然全球毒品泛滥的情况目前已得到控制,但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任重道远。各国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开展技术援助,并采取有效措施从

我国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理论意义

我国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理论意义 经济二班梁巧杭 201221080213 摘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正文: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介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把发包方应为承包方提供的各种服务明确起来。 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二.改革过程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中签署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端。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三.改革优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第一,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二,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第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劳动对象的这种特性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责任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有助于这种要求的实现。所以,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理论前沿2002年第3期研究动态 43 [摘要]1980年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一直呈活跃局面。本文对国内学术界引介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情况以及 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关键词]意识形态;热点问题[中图分类号]F036;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1007-1962(2002)03-0043-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述评 鲁克俭 一、国内学术界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引介 1.国内刊物对国外意识形态研究的译介。 1980年以来,国内刊物先后刊发了多篇国外意识形态研 究的译文。《哲学译丛》1980年第2期刊登了西方“马克思学家”L.柯拉科夫斯基《没有选择的人》一书中的一节“意识形态和理论”,该文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起来,并否定“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刊登的澳大利亚学者G ?马尔库斯的文章“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三种含义”,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探讨马克思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同期刊登的英国《新社会》杂志编辑部的文章“关于知识社会学”,介绍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第2期刊登的苏联学者达维久克季塔连科的文章“从‘非意识形态化’理论到‘重新意识形态化’观念”、莫斯克维切夫的文章“‘非意识形态化’理论的产生”、格拉诺夫等人的文章“‘重新意识形态化’———克服精神危机的企图”,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非意识形态化”理论和后来出现的“重新意识形态化”思潮;《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 3期刊登的波兰学者M ?杜勃罗西尔斯基的文章“科学?意 识形态?世界观”,考察了“科学”、“意识形态”,“世界观”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期刊登的苏联学者的文章“世界观与意识形态”,对“世界观”和“意识形态”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 上述这些文章的作者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都很熟悉,因而在行文中涉及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这种渠道,国内学者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已经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2.国内研究者对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介。 从1980年开始,国内学术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评介性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加之上述国内刊物对西方马 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译介,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一些研究者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评介性研究。《重庆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刘莘的“意识形态与科学: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首开这种研究的先河;紧接着《福建论坛》1987年第3期张汝伦的“哲学释义学,还是意识形态批判?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争论述评”,考察了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此后评介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论文还有:《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金德万的“生产方式?意识形态?乌托邦: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译 介”;《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张凤阳的“从意识形态与科学之争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化”;《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1年第1期龚政文的“意识形态与艺术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考察” ;《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4期陈振明的“评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等。 针对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的评介性研究始于《哲学动态》1988年第10期姚大志的“西方关于‘意识形态终结’的辩论”。此后的评介性研究还包括《求是》1989年第 11期宋惠昌的“当代世界意识形态理论演变的基本特点”, 《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余平的“卡尔?曼海姆的意识 形态概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5期姚大志的“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哲学的实质和意义”等。 此外,还有的研究者就西方意识形态理论中争论的热点问题进行评介,如《哲学动态》1988年第3期王兼强的“国外对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探讨”;《哲学动态》1992年第7期姚大志的“西方对‘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的三种意见”;《理论学刊》1992年第4期岳文剑的“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兼析西方的‘意识形态非科学理论’”等。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张芳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藏今昔巨变”的主题论文,下列史实与之无关的是()

A青藏铁路通车 B 西藏和平解放C西藏民主改革D设立经济特区2.这一握,穿越了60年的历史风雨。60年前,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福祉曾有过两次成功的“握手”,即() ①北伐战争②辛亥革命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D②④ 3.我国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各自的权限不同 4.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之所以迅速发展,最根本的一点是() A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脉相承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C国际形式变化的影响 D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共同促进 5.探究问题: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此时的中国,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如春潮般涌动,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①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多少周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 想基础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③接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是什么? ④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变化很大,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⑤从改革开放的变化中你得出了怎样的认识?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第3版)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英国教育体系 Ⅰ.Multiple choice. 1.Under the old selective system English children who have high marks in the “eleven plus”examination go on to_____.(北京交大2003研) A.public schools B.technical schools C.grammar schools D.secondary modern schools 【答案】C 【解析】在英国,初级学校学生在最后一学年要参加十一岁儿童升学考试;其中成绩最好的进入文法学校。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feature of British education as a whole?(北京交大2006研)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cation is chaotic.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cation is very expensive.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cation is highly centralized.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cation is rather independent and enjoys a great deal of freedom. 【答案】D 【解析】英国教育具有自由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实行学校的地方管理措施。选项D正确。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an not be used to describe universities in Britain? A.All universities are private institutions. B.All students have got high marks in“A”Level. C.They have their own governing councils D.They now derive nearly all of their funds from state grants. 【答案】A 【解析】白金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是全英唯一一所私立独立大学,故答案应该选B。 4.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tate schools in a district? 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B.Loc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https://www.360docs.net/doc/9810283272.html,cation Committees. D.The headmaster. 【答案】B 【解析】英国公立学校都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不过校内管理主要由校长进行。 5.In Britain,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_____to_____must receive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