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实验研究

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实验研究
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实验研究

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实验研究

摘要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学实验表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元认知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效地控制学习分化、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实验说明,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对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特别显著。

关键词元认知能力化学教学教学实验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个体间元认知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学优生的元认知水平一般较高,他们善于计划、调控、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善于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既定目标;学困生在元认知整体水平及各程度上均明显落后,他们的发展速度也慢,元认知水平未能跟上学习要求的变化,结果使得学习活动缺乏有效地计划、控制与调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化学学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的运作水平,特别是该过程中主体积极监控、调节自身学习活动的思维过程;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以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实验研究。

2 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教学实验以本校高三(11)、(12)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实验前后我们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有关元认知能力的问卷调查。实验结果以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元认知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为依据。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教学实验以高三(11)班为实验班,高三(12)班为控制班。实验班和控制班均为50人。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期末考试的成绩,经统计分析其差异比较见表1。

表1 实验班和控制班高二期末考试成绩的差异比较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力”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时代,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因此,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是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迫切课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扶着小孩子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知识经济是二十一世纪的经济主流,会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我校“优化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镇江市立项课题已在二00二年六月顺利结题。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系统分析,进行自主学习,本课题的提出就是上一课题的延伸,在此基础上,解决选择学习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学力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综合性学力是指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复合。 所谓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指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体地讲,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活动中,学生自觉地调动,选择元认知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体指:教给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元认知能力属于学力范畴,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学、会学,而且使学生具备在未来能够自我生存和发展,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能力。 本课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为教改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以“三个方向”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人的元认知能力,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元认知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监控、调节功能。有关实验证明,元认知与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存在着困果联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分为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几大部分,其中监控系统处于支配地位,对其他四个系统起着协调控制作用。而学习的监控系统的最重要核心成分就是自我监控。 2、系统理论。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其中既包含学生主体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学习环境方面的因素。任何学习活动的效率高低、效果好坏直接取决于这些因素是否合理、有效、协调地发挥出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学习系统中的各有关因素进行积极、主动、科学、合理的调节、控制,从而使它们协调一致地对学习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3、当代教学论。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

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为加强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的训练,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服务质量,xx年4月13日至14日在深圳市罗湖区淘金山小学举办“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以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互动评课、经验分享等形式开展,从不同角度全面解析课程。在王洋校长、孟允献主任的带领下,我校十名数学教师有幸参与“全国小学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老师们了解到该门课程的理论背景以及感受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艺术,因此大家的疑问也渐渐解开了,对这门《让大脑更聪明》的课程也倍感兴趣,这对我校未来的课程整合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以下是参会心得分享: 一、该门课程的介绍与解读这门课程与往常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问题解决、创造与想象力。既然是能力,任教老师就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师(传授知识),而应把自己定位为教练(提升学生的能力)。 能力训练对学生而言,自然是好的,那么知识的传授还要不要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会不会加大学生的学

习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大学心理学系李晓东教授认为,基础认知能力与流体智力密切相关,是学习各学科知识都需要的一般能力。基础认知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训练,将会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流体智力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工作表现。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数学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6岁儿童并不适合学习数学。当前通用的数学课教学,孩子学习起来是有困难的,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等毛病,反而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 据了解,这门课程以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依据,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把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闯关欲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乐中学、学中乐。 二、参会的体会与疑问观摩完该门课程的教学案例,我们不得不喜欢上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环节很清晰明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教学难度层层递进,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基本上体现出了基础认知课程三大核心:梯度化、仪式化、游戏性,对我们学校未来的课程整合具有参考价值与意义。 基于此,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有必要推广,并在今后推广到我校一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学生还没掌握逻辑思维的运算模式,而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大部分是6岁,可见一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前运算阶段,通用的数学教材对他们而言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该部分内容延后教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最新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问卷调查报告

最新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问卷调查报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操作过程在实验探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对九年级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动机,态度,兴趣的导向,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学习实验兴趣、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初中化学探究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要求,探究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新的活动方法,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实验操作新路子,使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参与、思考、动手、合作、交流和完成所有实验;达到积极参与、勇于动手,圆满完成实验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制定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包括20个小题,最后一题是建议或意见,凡是被调查的同学均可根据我校或自己的实际,填写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学习或对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方法、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调查范围为十三中学九年级(9)(10)(11)班各随机抽查20名学生,一共60名学生,学习程度包含好中差。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0月18日。 五、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1. 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 2. 对实验操作主要还是依赖于老师,不喜欢自己去探究操作过程。 3. 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重视,觉得只要做完就算是完事了。 4.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态度:喜欢想尝试点的90%喜欢但是有点害怕的6%

谈谈如何提高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谈谈如何提高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一、引言: 元认知”是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弗拉维尔在对儿童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所以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例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元认知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监控。元认知的作用是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果。 二、概念界定: 所谓元认知,简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 三、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分析: 1、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 基本的学习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组织策略、精制策略、编码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 元认知知识包括学习者认知特点、学习材料类型、学习目标类型、学习策略类型等方面内容。它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概念、规则“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怎么办”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一种“何时做、为什么这样做”的知识。 在开展认知能力的训练时,应该将学习方法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向条件性知识转化,这能有效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2、自我提问法 自我提问法是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表单,不断地促进通过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课堂或课外学习中,自我提问,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调节。自问“我掌握了某个对象吗?”就是对自己学习能力与过程的检查与评价。通过如此不断地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就能优化学习过程,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元认知监控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发展。 另外,还可以设计和制定自我评价细目和量化标准即自检表,定期(每单元一次)填写,这样让对自己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也是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3、同学间相互问答 研究表明,解决问题时学生间相互问答能提高被试的元认知能力,相互提问最多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最快。训练学生两人一组,就一些认知策略知识相互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善于反思和总结 学习者应养成反思的习惯,善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特别要注意总结自己成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借鉴他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养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每天记学习日记(尤其是记“灵感录”、“反思录”)是一种好的总结方法。

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培养学生化学教学中的认知能力 【摘要】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分析、了解和把握事物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为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让学生构建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化学认知策略,对学生解决化学学习当中的许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在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对学习往往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对重点信息给予的注意较少或根本无法找出,对所给材料无法进行加工或进行了错误加工,不会针对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及调节等等,导致他们在内心深处对化学问题产生惧怕和自卑,从而不愿多动脑对所学化学材料进行加工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表现出一定的认知障碍。为有效解决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化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化学教与学的效果,现结合化学学科实际以及本人教学体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构建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化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的化学知识结构,是化学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从而发展学生的化学认知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1、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 化学教师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状况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出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从而合理把握教学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其与新知识建立联系,最终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架起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完善化学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 2、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 出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往往习惯于把一单元的整体知识分割成一份一份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这样一来知识点就变得零散难记。在每一个单元、章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将各知识点纵横串线织网,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知识成块呈现,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便于用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这样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才能快速提取。 3、不断优化学生的化学认知结构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化学问题的解决,来构建更高、更新的认知结构,达到一个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良性循环,最终使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能够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和优化,并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时我们关键要教给学生分析清楚概念本身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同时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再通过一定量的典型练习加以反馈,不久学生就会将新知识纳入到认知体系中去了。 二、培养正确的化学认知策略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

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练习题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2015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认 知发展(一) 单项选择题 1.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 )。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答案】C。解析:艾里斯的ABC理论中,A指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指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 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故选C。 2.组织策略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阶段。 A.前运算 B.形式运算 C.具体运算 D.感知运动 【答案】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所以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方面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C。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时间方面的特性。 5.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推理 D.守恒观念形成 【答案】D。解析:守恒观念形成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6.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答案】A。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7.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华生 【答案】B。解析: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 8.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推理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C。解析:推理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 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答案】A。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0.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杜威 【答案】A。解析:奥苏伯尔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其中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二) 单项选择题 1.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 )。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遗传性条件反射

元认知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精)

元认知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及修改。从教学思想的确立,到大纲、教材的编制,再到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管理措施的确定,都忽视了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学会学习”已经势在必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现实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是达到“会学”的前提和保证。指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象调控的方法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就体现了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的作用。1.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元认知能力的形成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本质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元认知是以主体的认知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元认知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从而我们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的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程,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可以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监督认知活动的进行状况,不断获取并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我的认知过程。因此,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盲目性、冲动性,提高学生的意识性和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元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意识水平 学习目标是保证学生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元认知能力对于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完成这个目标及所制定的目标的难易的意识,从而使所制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调整、改变所制定的目标以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由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地实现既定的目标。 3.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和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 首先,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对知识结构进行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有机系统。这三者交互作用,便构成了完整的学习策略。其中,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控只是一种执行手段,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某种活动,首先要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学习受哪些因素影响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体验。所有这些都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说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和动力系统,是最高层次的调节机构。 其次,元认知能力作为人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就其功能来说,它可以使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这种创新能力,都不可缺少这种应变素质。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怎样认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就是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对于学生来言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学习的选择、处理和运用上,也不仅反映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的发现发明上,而且表现在有没有怀疑的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中小学时代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学语文,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它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并把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并努力提高创新素质。 一位著名教育心理家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要真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的科学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

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历史版本:5编辑时间:2009-4-29 11:03 作者:王开 妍标签: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 摘要:本文以认知康复教研组教研行动的顺序,呈现教研组在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过程中的实践探索。首先基于已有实践和文献研究提出问题,指出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接着进行学生认知能力评估,借鉴医学诊断,再结合调查问卷、行为观察等非实验室评估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估,由专业人员、教师、家长组成团队来全面评估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能力状况。然后在评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认知能力训练的目标系统,从而便于制定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训练计划。最后确定训练内容与方法,训练方案本身就是训练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因此训练方案设计是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探索出聚焦式和循环式 两种设计思路。 关键词:随班就读认知能力评估训练 1.提出问题

1.1 基于实践拓展外延 我校的认知能力训练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前一阶段认知能力训练较多集中于思维训练。当时除了借鉴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发的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课程(针对一般人群,如斯腾伯格(R. J . Sternberg) 的“思维教学课”等),主要利用华师大特教系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设计的可逆性思维训练教程,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认知能力训练,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目前参加认知能力训练的随班就读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年龄跨度大,个体、亚群体之间差异显著,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训练内容的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 1.2 基于文献转变视角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是在许多活动中都共同需要的认识方面的能力,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隶属于智力的范畴,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随班就读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政策理论、现状调查、工作总结、教育教学个案等方面,但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研究较少,仅见华师大谭和平的调查研究1[1]和实验

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70年代提出的。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人对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并得到自我体验。所谓元认知能力,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数学材料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我意识,对该认知过程进行积极监视、控制和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表现为在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基础上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也表现为自觉地对认知过程的监视能力、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后者,即元认知能力,决定和影响着认知能力的发挥与施展。所以,元认知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制高点,提高元认知能力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 ⒉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主要是对思维活动的监控与调节。这种监控与调节的内容主要有三点:⑴思维方向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目标轨迹向前推进;⑵思维方法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使思维方法适应思维加工内容的要求;⑶思维策略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使思维活动能采取有效策略更好地为学习目标服务。很明显,这三个方面的监控与调节,可以促使思维在活动中表现出优良的品质,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与效益。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所以学生的智力也会因此得到发展与提高。 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益。从上述两点分析中能够看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劣、学习效益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运行的水平。元认知对策略的选择好,对策略效果的评价正确,反馈调控及时,就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学习效益。这就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习效益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元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我们知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要写好作文,必须同时具备两种能力: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和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能力。而且,显然认识能力的高低对作文质量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等基本的认识能力,这不但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具有同等的意义,而且是我们小学作文启蒙的首要任务。 但是,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以及怎样达到认识能力的循序发展,往往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状态。每逢作文,教师对文体的要求、写作方法的运用常有比较具体的指导,而对学生如何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中去发现、认识、提炼等,却很少或者就不作指导。将作文过程看作仅仅是运用表达能力的过程,忽视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写"的能力的畸形发展致使学生作文思路日益狭窄,文思枯竭,形成大家很有感触的现象:学生作文兴趣的低落、作文畏惧心理增强,甚至出现"克隆"作文、抄袭作文,影响学生实际作文能力的提高,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因此,从这个角度,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可以从"阅读"和“生活”两个方面着手,腾飞“阅读”“生活”双翼,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阅读"。这里的阅读,有着十分宽泛的外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综合功能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富有成效的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不仅涉猎学生优秀习作,学生报刊,还要涉猎一些童话、寓言故事、科普

读物,乃至更广泛的媒体阅读。"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里的"阅读",其目的并非是在无形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是单纯为了"写",那么是为了什么呢?一句话,是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阅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多种智力因素的参加和有效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因为阅读的过程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最终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学生阅读量的增多和阅读面的扩展,不仅能让学生更多的感知规范的书面语言,为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的阅读内容的刺激感知 理解的多次反复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认识能力。这一切,无疑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生活”。生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在重视"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同样,这里的"生活",并非一般意义的生活。为了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一方面学生生活得更有意义,一方面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思考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体验生活、品味生活、理解生活,会读生活这本书。 由此看来,"阅读"和"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方面有着共同的推动作用,所以把它们形象的比喻为学生作文能力是"双翼"。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只要让学生腾飞起"阅读""生活"的"双翼",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谈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学生几乎每天在课堂上都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问题。这类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学习的愿望,不懂得怎样与老师配合、与同学合作。他们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小话、做小动作,无法安心学习,很让教师和家长费心。其实学生身上出现的这种不良待业是他们缺乏自我认知能力的突出表现。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儿童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达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也就是儿童对自身主体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过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阶段,只有认识自身状况,确立完整的自我概念,知道自己的集体生活中的角色,才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教育环境的要求,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自我认知能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自我认知是通过与他人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3岁起,儿童开始有自我意识,能觉察到周围环境的存在和他人的需要。这时候成人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能力。比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性别,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祖父母、父母或兄弟姐妹),如何与家人和幼儿园的小朋处,以及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得到他人的允许和肯定。儿童早期生活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形式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事事迁就。孩子从小就随心所欲,容易产生任性、固执、情绪、急噪等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缺乏自己行为的察觉和辨别能力,养成与社会和集体不相适应的心理与行为。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类学生在学校常常和同学发生纠纷,不懂得怎样与同学融洽地相处,校园人际关系恶劣,也容易成为他人嘲弄和欺负的对象。一些儿童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并非他们有什么智力方面的原因,而是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可以说,他们的智力发育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心理发育明显迟缓。曾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叹息说,她班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心理发育明显迟缓。曾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叹息说,她班里有几个男生在课堂上,总爱不停地吃手指头或咬指甲。弄得指头脱皮、出血。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课堂上还有许多类似这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行为。这不能不引起家长和教师们的重视和思索:如何确立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自我认知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它一方面反映出教师管理、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包括儿童对外显行为的自控,如对冲动行的控制,还包括对内隐行为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和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近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无惊喜地发现,学生无论是在对实验的认识上,还是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上,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学生整体的实验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这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及正确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老师也发现了学生们在化学实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实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我认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化学实验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一切化学试验及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化学学科后续学习的一种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对基本仪器、药品的使用上,不能达到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熟练性等几方面的的要求。例如,在对于胶头滴管的使用上,就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不竖直、不悬空;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但是操作不熟练,动作生硬;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但是用完后随手就把滴管平放于桌面上,或是夹于两手指间,继续下一步的操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深思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对各种仪器、药品都是初次认识,对一切都感到惊奇。在这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建立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的操作方法,良好的实验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对未来的发展真正有用的知识。在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方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规范演示。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在对每一件仪器的第一次介绍时,详细地讲解正确的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规范的演示自不可少,但是,如果只是单调地介绍、机械地表演,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如果配以情景教学,讲与仪器有关的小故事,展示精美的图像、视频,或者介绍一些由于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等,让每一件仪器都有不同寻常的闪亮登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仪器的正确使用记忆深刻,而且能引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2.学生亲自动手。由于实验条件不完善,器材、药品短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许多老师只是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或者只是播放录像、视频、课件、多媒体等让学生看,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多加练习,自然熟能生巧,达到操作的规范、准确、熟练。 3.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形成习惯。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养成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实验习惯。我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是常常忙于观察实验现象或急于实验记录,而忽视对仪器的操作,在不经意之间犯下一些错误。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反复强调,多次提醒,让学生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不马虎、不随意,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往往是只看重结果、数据,而忽略了实验的过程,忽视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欣赏。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学生们往往只重视结论:碱加酚酞指示剂变红色,滴加酸中和后溶液变无色,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观察。比如:滴加指示剂时,碱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是慢慢变红,还是突然变化?滴加指示剂的量不同,或者碱的浓度不同,它们所呈现的颜色相同吗?加酸中和时,碱和指示剂溶液的红色是怎样消失的?是慢慢变浅还是突然消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在化学实验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质量。其次要观察反应物的的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再观察反应中的现象,这是化学实验观察的重点,包括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燃烧、气泡、气味、沉淀等。最后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及质量的变化等。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美好、奇妙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记录、整理的能力对于观察到的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而且要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分析、判断,从而抓住其发生反应的实质,可以排除谬论,发现真理。例如:将锌、铁、铜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稀盐酸中,可得出锌、铁、铜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的结论。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写报告时,一定要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即使结果跟预期的不一样,也要如实写。学生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既是一个完整科学训练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自己的语文水平与化学知识高度结合的环节。而且,记录不能随便写在一张纸上,应该写在一个准备好的专用记录实验的本子上,这样可以对自己的实验结果随时查阅、整理。 总之,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赋于我们的重任,是敲开化学之门的钥匙。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逐步改变初中学生被动学习化学的倾向,初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操作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