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补偿模型:道德决策跨时间的动态平衡

道德补偿模型:道德决策跨时间的动态平衡
道德补偿模型:道德决策跨时间的动态平衡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210-2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15821.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15821.html,/10.12677/ap.2014.42032

Compensatory Ethics Model: A Dynamic

Equilibrium of Moral Decision Making

Overtime

Xiaohua Gu1, Jinyun Duan1, Changbing Yuan2, Qiujiang Wei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Wenzheng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Email: guxiaohuar@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15821.html,, duanjy@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15821.html,

Received: Jan. 3rd, 2014; revised: Jan. 7th, 2014; accepted: Jan. 13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1582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One’s prior moral behavior is not always consistent with his subsequent behavior in our life.

Compensatory ethics model, which draws on a series of decisions, indicates that early ethical deci-sions lead to subsequent unethical choices and that early unethical decisions lead to subsequent ethical choices, namely people’s behavior is usual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what they did pre-viously. This can be seemed as moral licensing and moral cleaning acts in succession, and moral self-worth is one of the gauges that indicate which action is needed. The influence of moral identi-ty and the domains can be extended, and the way avoid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ompensatory ethics should be discuss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ompensatory ethics; Moral Licensing; Moral Cleansing; Self-Image; Dynamic Equilibrium

道德补偿模型:道德决策跨时间的动态平衡

古晓花1,段锦云1,袁昌兵2,魏秋江2

1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

2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

Email: guxiaohuar@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15821.html,, duanjy@https://www.360docs.net/doc/9310615821.html,

收稿日期:2014年1月3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13日

摘要

生活中常见同一个体或组织的道德决策前后缺乏一致性。前次做出道德决策者,下次更可能做出不道德决策,而先前做出不道德决策者,随后可能又做出道德决策,这种道德决策跨时间上下波动的模式即为道德补偿模型。补偿模型可视为许可效应和洁净效应的联动机制,因道德自我价值的调节而发生作用。未来可进一步探究道德认同对道德补偿的影响,以及该模型可拓展到哪些行为决策领域,如何避免补偿效应的消极作用等。

关键词

道德补偿;道德许可;道德洁净;自我形象;动态平衡

1. 引言

近年来道德事件频发,引起全社会对道德问题的广泛热议。“道德模范”、“爱心大使”张海文因猥亵幼女被捕入狱;以人道主义救援为使命的红十字会,因郭美美炫富而陷入大众信任危机;许多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也不时爆出商业丑闻。相反,有些“坏人”却能做出善意的行为。为什么道德行为在同一个体或组织缺乏一致性?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针对此问题的大量研究发现,既往的道德行为容易让人觉得可以表达或做出可能会损害自己道德名誉的态度或行为;而以消极特质或不道德行为的启动,会激发人们随后做出道德行为或身体清洁行为来洗刷不道德感,前者被称之为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而后者被称之为道德洁净(moral cleansing) (Sachdeva, Iliev, & Medin, 2009)。本文诣在介绍道德决策跨时间的动态平衡模式——道德补偿模型(compensotory ethics),并通过该模型统合影响道德决策的外部因素及内部机制。道德决策不同于道德判断,因涉及利益问题而更加复杂。外部环境因素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均通过个体发生作用,因此了解道德决策中个体内在心理过程及决策模式尤为重要,并且了解个体跨时间的行为模式比起单一因果关系更加重要。

2. 道德补偿模型涵义

Zhong,Ku,Lount和Murnighan等(2010)通过让被试做出一系列道德决策来探讨道德决策和思考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事后分析发现最初做道德决策的个体,在随后的情境中更可能做不道德决策;反之,首次做不道德决策的个体,随后更可能做道德决策。据此,他们提出了“道德补偿”模型,即道德决策过程包含着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平衡,也就是说,道德决策可能按一个上上下下的模式进行,后续的道德选择会逆转先前选择的道德情况(如图1)。

Gino和Margolis(2011)研究发现,在实验中导致了较高的欺骗水平的被试后期会做出一些道德行为;相对较低欺骗水平的被试,后期易于做出一些不道德行为。同样,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Bra?as-Garza,Bucheli,Paz Espinosa和García-Mu?oz(2011)研究发现,前一个任务的捐赠量(分配给接受者的现金)是本次捐赠量的解释变量,而前次捐赠量的回归系数是负值。而这与Zhong等的实验结果不谋而合。Pablo 等认为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都是不稳定的,只有平衡本身才是稳定的。正如经济学领域的价格围绕价值

Figure 1.The compensatory ethics model for sequential ethical decisions

图1. 连续道德选择的道德补偿模型

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一般,都有一个回归趋向。这是由于人们的道德记忆很短暂,比起有段时间的决策,极其临近的决策会更多影响当前决策。

以往许多研究都关注到了同一道德个体的不一致行为,并分别用道德许可和道德洁净来分别解释这种道德决策的不一致。

2.1. 道德许可

个体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会损害自己的道德自我价值,不仅取决于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还取决于个人行为历史。只要人们能够想起自己先前的道德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就会允许自己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道德的行为,这种反应即道德许可(Sachdeva et al., 2009;石伟,2011)。例如,购买了绿色商品的人更可能在随后的任务中表现出欺骗行为或不道德行为(Mazar & Zhong, 2010);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那些有机会表达对奥巴马(黑人)支持的参与者在随后任务中更多的表示出种族歧视,而表达对前总统克里(白人)支持的参与者则没有表示出许可效应(Mazar & Zhong, 2010)。不仅如此,只是提醒人们的人道主义特质也会减少他们的施舍捐赠行为(Mazar & Zhong, 2010);回忆自己的道德行为会造成随后更多的不道德行为(Jordan, Mullen, & Murnighan, 2009),预知到将来的偏见行为会使人们预先建立自己是无偏见的形象(Bradley-Geist, King, Skorinko, Hebl, & Mckenna, 2010)。Klotz和Bolino (2013)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虽负向相关,然而员工两种行为都会进行的原因就是道德许可效应。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会被所处其中的社会群体内化而成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这使得人们倾向于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道德自我形象(Aquino & Reed, 2002)。由于道德情境包含着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冲突,因此道德自我形象的保持经常要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代价,这就使得个体觉得在建立了良好的道德自我形象后允许自己去从事一些不道德行为而获得自我利益。

2.2. 道德洁净

道德行为会膨胀道德自我价值,相应的不道德行为则会损害它。人们为了重获或修复失去的自我价值而致力于道德行为,这些补偿行为都属于一个广义的范畴——道德洁净,即当道德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们所采取的补偿行动(Sachdeva et al., 2009)。例如,在打算付费给穷人以获取他们的身体器官之后,参与者会增加捐献器官或者做一名志愿者的心理需求(Tetlock, Kristel, Elson, Green, & Lerner, 2000)。先前任务中写自己负面特质的个体,相比写自己积极特质或他人特质的个体,随后进行了更多的捐赠行为(Sachdeva et al., 2009)。回忆自己不道德行为的个体,后期比控制组进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Jordan, Mullen, & Murnighan, 2009)。不仅如此,道德还和身体清洗之间有紧密关联(阎书昌,2011)。很多宗教中都有受

洗仪式,将水洒在受洗者额头上或受洗人身体浸入水中,以洗去“原罪”,而麦克白效应(Macbeth Effect)也表明个人道德受到威胁将会增加清洁自身的需要。近来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身体清洗能减轻道德上的罪恶感,例如回忆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或者手写一个不道德故事将增加被试用清洁剂清洁自身的需要(Zhong & Liljenquist, 2006)。

由于大多道德洁净行为对补偿受害者没有帮助,所以它可能只是为了修复自我形象,而不是想给受害者提供补偿。因此道德补偿可能不是对外在受害者的补偿,而是通过各种形式提供给自身道德感的一种内在补偿。

其实道德补偿模型上上下下的平衡模式,我们可将其看做是道德许可和道德洁净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即,道德决策过程从长期动态来看,是道德行为围绕个体道德感上下波动的一个过程(如图2)。

3. 道德补偿的相关解释

Sachdeva等(2009)认为道德洁净和道德许可行为是道德自我价值(self-worth)低于或高于平均水平时的补偿行为,是自我概念的积极监督的结果。也就是说,当道德自我价值受威胁时,道德洁净行为修复道德自我概念,当道德自我价值太高时,道德许可限制一些道德行为从而返回到一个更加合适的水平。Miller和Effron(2010)认为最初的道德选择给了个体道德信誉(moral credits),允许他做出后续的自利选择。当他们的道德信誉耗竭时又将会重建。这个模型也预测了相反方面:最初的不道德选择降低了道德信誉,鼓励个体做出后续道德选择——直到他们建立了足够的道德信誉,他们会再开始消耗。Jordan等(2011)从自我完善理论(self-completion theory)的视角出发,认为不道德行为导致的不完善感激发了道德努力,伴随道德行为的身份确认使个体放松他们的道德努力。因此,不道德行为剥夺了个体道德自我的象征,促使他们增加道德行为(或减少不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完善了个体的道德自我,允许他们从事较少的道德行为(或更多的不道德行为)——这两个过程都是努力保持道德自我形象。以上三种解释从不同视角阐释了道德补偿的原因,也都暗含着道德行为的动机,主要是为了维持道德自我形象,而对于自利行为的动机却没有清楚阐释。

Zhong等(2010)认为该系统的变动过程反映了个体内在的两个古老因素(自我利益、保持道德自我形象的需要)冲突的相互影响。当面临一系列道德困境决策时,个体会分配决策的一部分来保持积极地道德自我形象,而余下的则为保全个人利益。

4. 影响道德补偿发生的因素

Kish-Gephart,Harrison和Trevino(2010)通过元分析系统的检验了影响道德决策的因素,这些因素大体可以归结为个体、道德问题、环境因素三个层面。作为道德决策的一个行为模型,在此对于道德补偿的分析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4.1. 个人因素

由连续道德选择道德补偿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首次道德或不道德选择的个体都会回归于一个道德平均水平,但首次道德选择个体的道德平均水平显著高于首次非道德选择个体,这显示出了道德水平的个人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来自于道德成熟度,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水平理论,道德发展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容易做出道德行为。其次也受年龄影响,一般情况下,年龄的发展和道德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但也不排除一些例外情况。

研究认为,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和亲社会行为正相关(Reed & Aquino, 2003),高道德认同者往往保持着较高的道德平衡。但是人都会说谎,若回忆起先前的不道德行为,高道德认同者会做更多努力保

Figure 2.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as moral licensing and moral cleaning

图2. 道德许可和道德洁净的联动机制

持一个积极的道德自我形象,从而做出补偿行为,而低道德认同者则补偿意愿较低(Mulder & Aquino, 2013)。

4.2. 道德情境

由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学模型可知,人们有意的慎重的做出不道德行为,是因为能通过所期待的最终收益来补偿不诚实行为的成本(Mazar & Ariely, 2008)。从这个观点出发,人们进行道德抉择时将考虑两个方面:能得到的利益,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如果不道德行为的收益不足以支付不道德行为的成本,人们显然不会从事不道德行为。只有当两者相当时,才会造成道德困境。Merritt和Effron等(2010)认为道德行为前后并非都不一致,有的情况下过去道德行为的启动会引起后期道德决策,而有些情况下会出现许可效应。具体引起何种决策,受到两个调节变量的影响,即先前创造许可效应的行为是否足够作为道德的证据,随后的许可行为是明目张胆的偏离还是仅有偏离的嫌疑。

4.3. 环境因素

道德文化、组织规范等都会都成员的道德行为有较大影响。例如Gino,Gu和Zhong(2009)发现组织外存在观察者会触发“害群之马”对组织内成员的补偿,而内疚在不道德行为和补偿行为间起中介作用。Kouchaki(2011)研究发现当团队成员过去的行为建立了非偏见证书时,被试更倾向于表达偏见观念,即团队成员行为历史也会对道德自我形象造成影响。

5. 评论及展望

近年来围绕道德决策问题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道德补偿模型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发现道德决策是围绕个体道德感的上下波动的一种平衡行为,往往在同一个体上难以前后一致。这是源于个体希望同时维护个人利益和自我道德形象。这一方面完善和拓展了道德调节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其他行为决策的跨时间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道德决策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道德补偿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后果。尽管存在目前的大量研究成果,但未来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首先,有证据表明高道德认同(视道德为核心自我概念)的个体内化了道德准则,对自身道德行为的控制更严格,因而也更不容易受道德补偿模型的影响(Aquino, Reed, Thau, Freeman, 2007; Skarlicki, van Jaarsveld, Walker, 2008; Zhong, Liljenquist, Cain, 2009)。然而从自我肯定理论(self-affirmation theory)来看,许可效应和洁净效应又更可能在高道德身份者身上发生,当这些个体的非道德自我完整性受到威胁或提

高时,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来保持其自我完整性(self-integrity),而Gu(2011)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对于该分歧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厘清。其次,Beruchashvili,Gentry,Price (2006)在消费选择中也发现了道德平衡:当面对一些有关道德的消费选择时,消费者会进行一个道德选择的计算,判断他们能否偏离这种道德而仍能保持一个整体良好的自我概念,其他行为决策中是否也存在的一些平衡效应?此外,影响道德自我形象的因素有个人行为历史和个人预期行为,自我预期行为和他人期望是否会对道德决策是否有影响?除此之外,如何利用补偿效应的积极作用而避免其负面效果,例如由道德补偿模型可知,若想让人们做出道德行为,要求其慎重思考和表扬其道德性都是行不通的,团队成员的道德表率也于事无补。那么是否只能通过强调个体的道德消极特质或不良行为来增加道德决策的可能性?这种积极特质或消极特质的多次启动是否会给被试造成一种心理暗示而改变其道德自我形象?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文化因素对补偿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因为任俊和高肖肖(2013)研究发现,在东方社会这种高度重视面子的文化下,启动被试不道德情绪之后,会使被试出现掩饰行为。总之,道德补偿在组织行为和社会心理学领域有广泛意义,未来应借鉴其连续决策的研究方法,继续探讨影响行为决策各方面的因素,以期对其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并服务于社会实践。

致谢

本文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2012年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课题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任俊, 高肖肖(2013). 中国人在不道德行为之后会做些什么? 心理科学, 4期, 38.

石伟(2011). 道德心理许可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8期, 1233-1241.

阎书昌(2011). 身体洁净与道德. 心理科学进展, 8期, 1242-1248.

Aquino, K., & Reed II, A. (2002). 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423.

Aquino, K., Reed II, A., Thau, S., & Freeman, D. (2007). A grotesque and dark beauty: How moral identity and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fluenc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to wa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385-392.

Beruchashvili, M., Gentry, J.W., & Price, L.L. (2006). Striving to be good: Moral balance in consumer choice. European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7, 303-307.

Bradley-Geist, J.C., King, E.B., Skorinko, J., Hebl, M.R., & Mckenna, C. (2010). Moral credentialing by association: The importance of choice and relationship closenesclosenes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 1564-1575. Bra?as-Garza, P., Bucheli, M., Paz Espinosa, M., & García-Mu?oz, T. (2011). Moral cleansing and moral licens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Working Papers 11-16, Chapman University, Economic Science Institute.

Effron, D.A., Cameron, J.S., & Monin, B. (2009). Endorsing Obama licenses favoring Whit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 590-593.

Gino, F., Gu, J., & Zhong, C.B. (2009). Contagion or restitution? When bad apples can motivate ethical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 1299-1302.

Gino, F., & Margolis, J.D. (2011). Bring ethics to focus: How regulatory focus and risk preferences influence (un)ethical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5, 145-156.

Gu, J. (2011). Toward a general model of moral regulation: how fluctuations in general integrity influence moral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Jordan, J., Mullen, E., & Murnighan, J.K. (2009). Maintaining a less-than-perfect moral equilibrium: The paradoxical effects of past moral behavior.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Jordan, J., Mullen, E., & Murnighan, J.K. (2011). Striving for the moral self: The effects of recalling past moral actions on future mor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 701-713.

Kish-Gephart, J.J., Harrison, D.A., & Trevi?o, L.K. (2010). Bad apples, bad cases, and bad barrels: Meta-analytic evidence

about sources of unethical decisions at wor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5, 1-13.

Klotz, A.C., & Bolino, M.C. (2013). Citizenship and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A moral licensing 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8, 292-306.

Kouchaki, M. (2011). Vicarious moral licensing: The influence of others’ past moral actions on mor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702-715.

Mazar, N., & Ariely, D. (2008). The dishonesty of honest people: A theory of self-concept maintena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5, 633-644.

Mazar, N., & Zhong, C.B. (2010). Do green products make us better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494-498.

Merritt, A.C., Effron, D.A., & Monin, B. (2010). Moral self-licensing: When being good frees us to be bad.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4, 344-357.

Miller, D.T., & Effron, D.A. (2010). Psychological license: When it is needed and how it functions. In M. P. Zanna, & J. Olson (Ed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43, pp. 115-155).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Mulder, L.B., & Aquino, K. (2013). The role of moral identity in the aftermath of dishonest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21, 219-230.

Reed, A., & Aquino, K. (2003). Moral identity and the expanding circle of moral regard toward out-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1270-1286.

Sachdeva, S., Iliev, R., & Medin, D.L. (2009). Sinning saints and saintly sinners: The paradox of moral self-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523-528.

Skarlicki, D.P., van Jaarsveld, D.D., & Walker, D.D. (2008). Getting even for customer mistreatment: The role of moral ident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interpersonal injustice and employee sabotag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 1335-1347.

Tetlock, P.E., Kristel, O., Elson, B., Green, M., & Lerner, J. (2000). The psychology of the unthinkable: Taboo trade-offs, forbidden base rates, and heretical counterfactu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853-870.

Zhong, C.B., & Liljenquist, K. (2006). Washing away your sins: 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 Science, 313, 1451-1452.

Zhong, C.B., Liljenquist, K.A., & Cain, D.M. (2009). Moral self-regulation: Licensing and compensation. In D. De Cremer (E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Ethical Behavior and Decision Making. Charlotte: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Zhong, C.B., Ku, G., Lount, R.B., & Murnighan, J.K. (2010). Compensatory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92, 323-339.

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技巧

第七节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 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例1 (2012 ?新课标? 16)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F 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F 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 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A. F N1始终减小,F N2始终增大 B.F N1始终减小,F N2始终减小 C.F N1先增大后减小,F N2始终减小 D.F N1先增大后减小,F N2先减小后增大 F=G 2.[图解法的应用]如图9所示,三根细线共系于0点,其中0A在竖直方向上,0B水平并 跨过定滑轮悬挂一个重物,0C的C点固定在地面上,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0C加长 并使C点左移,同时保持0点位置不变,装置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细线0A上的拉力F A 和0C上的拉力F C与原先相比是() A. F A、F C都减小、F C都增大 C. F A增大,F C减小D . F A减小,F C增大 3.[图解法的应用]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一固定放置的竖直挡板圏9 MN在半圆柱体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如图10所示是这个装置的截面图.现使MN保持竖直并且缓慢地向右平移,在Q滑落到地面之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MN对Q的弹力逐渐减小 B.地面对P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C.P、Q间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 D.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 JV 图 10 甲 中 4【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A, A的左端紧靠竖直墙,A与竖直墙之间

完整版购买决策过程五阶段模型

消费者购买过程的五阶段模型 问题认知 这里问题是指消费者所追求的某种需要的满足。因为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就形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满足?想满足到什么程度?这些就是希望解决的问题。确认问题是购买决策的初始阶段,因为消费者只有意识到其有待满足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才会发生一系列的购买行为。 这个需要可以有内在和外在的刺激所触发。内在刺激,eg.人的正常需要一一饿、渴等上升到某一阶段就会成为一种 驱动力。需求也可能有外在刺激引起,一个人可能会羡慕邻居的新车或产品的广告激发购买欲望。 营销人员需要识别能引起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环境,通过从消费者那里收集来的信息就能识别一些常见的会引起产品兴趣的刺激因素。这样,营销人员就可以制定各种引起消费者兴趣的营销战略。这对购买奢侈品、度假产品、娱乐产品来说尤为重要。营销人员需要刺激消费者购买动机,所以要仔细地考虑潜在的购买需要。 信息搜索 消费者一旦对所需要解决的需要满足问题进行了确认,便会着手进行有关信息的搜索。所谓收集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寻找和分析与满足需要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资料。

(1)恰当的评估标准。 例如某消费者欲购买一块手表, 他首先要确定他所要购买的手表应具有那些特征。 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具备的特征。 如目前市场上各种手表的款式, 通过收来信息,消费者熟悉了市场上的一些竞争品牌和特性。消费者可能获得 营销人艮需要识别不同的导致消费者作出决策的属性的层次, 信息主要内容 些特征 己经验 便是评估的标准。消费者一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一块理想的手表应具备哪些特征。一旦他感到自 有限,他就会向朋友打听,查阅报刊杂志,或向销售人员征询; 已经存在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目前有多少种手表在市场上出售; 屮,消 费者只熟悉其屮的一部分( 知晓品牌组)。在这组品牌中,只有某些品牌能适应最初的购买标准( 可供 考虑品 棒组)。当消费者收集这类品牌的大量信息之后,只有少数品牌被当做重点选择( 选择品牌组)。消费 者根据 自己经历的决策评价过程,从选择组屮作出最后 决策。 功能,厂牌信誉,价格等方面情况。 全部品牌,而在这些全部品牌 来理解不同的竞争力和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物体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物体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课堂实录 陈光旭(兴山一中湖北443700)物体平衡问题是高考考查的一个热点,在选择题、计算题甚至实验题中都有考查和应用。如2010安徽卷第18题、2010广东卷第13题、2010山东卷第17题、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18题等等…… 由于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它的受力和运动状态较为单一,往往为一些同学和老师所忽视。但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一种特殊情况,它又涵盖了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解决好平衡问题是我们解决其它力学问题的一个基石。 物体的平衡是力的平衡。受力分析就成了解决平衡问题的关键!从研究对象来看,物体的平衡可分为单体平衡和多体平衡;从物体的受力来看,又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一、物体单体平衡问题示例: 例一:(2010新课标全国卷18)如图一,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当用与水平方向成600角的力F1拉物块时,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改用与水平方向成300的力F2推物块时,物块仍做匀速直线运动。若F1和F2的大小相等,则物块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F 2 A :2-3 B.3-1 C.3/2-1/2 D.1-3/2 解析:将F 1分解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图二,水平方向受力平衡: F 1COS600=Fu 竖直方向:FN -F 1=mg 同理,对F 2进行分解,建立方程组,解出结果为A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用的方法就是将物体受到的力,分解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垂直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列出两个平衡方程,解出未知问题。这种方法不光对平衡问题适用,对非平衡问题同样适用。 例二:如图三,光滑小球放在一 带有圆槽的物体和墙壁之间,处于静 止状态,现将圆槽稍稍向右移动一 点,则球对墙的压力和对物体的压力 如何变化? 解析:这是单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高三受力分析动态平衡模型总结(解析版)

高三受力分析动态平衡模型总结(解析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动态平衡受力分析 在有关物体平衡的问题中,有一类涉及动态平衡。这类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故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物体受到往往是三个共点力问题,利用三力平衡特点讨论动态平衡问题是力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 基础知识必备 方法一:三角形图解法 特点:三角形图象法则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有一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通常为重力,也可能是其它力),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第三个力则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 方法:先正确分析物体所受的三个力,将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然后将方向不变的力的矢量延长,根据物体所受三个力中二个力变化而又维持平衡关系时,这个闭合三角形总是存在,只不过形状发生改变而已,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矢量三角形,各力的大小及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例1】如图所示,一个重力为G的匀质球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不计厚度的木板挡住球,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今使板与斜面的夹角β缓慢增大,问:在此过程中,挡板对球的压力F N1和斜面对球的支持力F N2变化情况为() A.F N1、F N2都是先减小后增加 B.F N2一直减小,F N1先增加后减小 C.F N1先减小后增加,F N2一直减小 D.F N1一直减小,F N2先减小后增加 答案 C 【练习1】如图所示,小球被轻质细绳系着,斜吊着放在光滑劈面上,小球质量为m,斜面倾角为θ,向右缓慢推动劈一小段距离,在整个过程中 () A.绳上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平衡问题(动态平衡问题)

优质讲义

例8如图所示,在水平天花板与竖直墙壁间,通过不计质量得柔软绳子与光滑得轻小滑轮悬挂重物G =40N,绳长 L =2、5m,OA =1、5m,求绳中张力得大小,并讨论: (1)当B 点位置固定,A 端缓慢左移时,绳中张力如何变化? (2)当A 点位置固定,B 端缓慢下移时,绳中张力又如何变化? 例9如图所示,长度为5cm 得细绳得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地面上相距为4m 得两杆得顶端A 、B ,绳子上挂有一个光滑得轻质钩,其下端连着一个重12N 得物体,平衡时绳中得张力多大? 例10 如图所示,保持θ不变,将B 点向上移,则BO 绳得拉力将(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增大 C 、先减小后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小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为得光滑斜面上,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细绳上得拉力将: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2、如图所示,长为5m 得细绳得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为4m 得两杆得顶端A 、B ,绳上挂一个光滑得轻质挂钩,其下连着一个重为12N 得物体,平衡时,问: ①绳中得张力T 为多少? ②A 点向上移动少许,重新平衡后,绳与水平面夹角,绳中张力如何变化? A B C G O O A B C D θ A B α α

3、 如图38所示,水平横梁一端A 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小滑轮B,一轻绳一端C 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m=10kg 得重物,∠=?C B A 30,则滑轮受到绳子作用力为: A 、 50N B 、 503N C 、 100N D 、 1003N 4、 如图所示,电灯悬挂于两墙之间,更换绳OA,使连接点A 向上移,但保持O 点位置不变,则A 点向上移时,绳OA 得拉力(答案:D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5、轻绳一端系在质量为m 得物体A 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竖直杆MN 得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 拉住绳子上一点O ,使物体A 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但圆环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得摩擦力F 1与环对杆得压力F 2得变化情况就是(D) A.F 1保持不变,F 2逐渐增大 B.F 1逐渐增大,F 2保持不变 C.F 1逐渐减小,F 2保持不变 D.F 1保持不变,F 2逐渐减小 6、A 、B 为带有等量同种电荷得金属小球,现用等长得绝缘细线把二球悬吊于绝缘墙面上得O 点,稳定后B 球摆起,A 球压紧墙面,如图所示。现把二球得带电量加倍,则下列关于OB 绳中拉力及二绳间夹角得变化得说法中正确得就是: A 、二绳间得夹角增大,O B 绳中拉力增大 B 、二绳间得夹角增大,OB 绳中拉力减小 C 、二绳间得夹角增大,OB 绳中拉力不变 D 、二绳间得夹角不变,OB 绳中拉力不变 答案:C 7、如图所示,绳子得两端分别固定在天花板上得A 、B 两点,开始在绳得中点O 挂一重物G,绳子OA 、OB 得拉力分别为F 1、F 2。若把重物右移到点悬挂(),绳与中得拉力分别为与,则力得大小关系正确得就是: 答案:D A 、, B 、 , C 、 , D 、 , 8、 如图所示,硬杆BC 一端固定在墙上得B 点,另一端装有滑轮C,重物D 用绳拴住通过滑轮固定于墙上得A 点。若杆、滑轮及绳得质量与摩擦均不计,将绳得固定端从A 点稍向下移,则在移动过程中 A 绳得拉力、滑轮对绳得作用力都增大 B 绳得拉力减小,滑轮对绳得作用力增大 C 绳得拉力不变,滑轮对绳得作用力增大 D 绳得拉力、滑轮对绳得作用力都不变 答案 C 9、重力为G 得重物D 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AC 与BC 两段绳子与竖直方向得夹角分别为α与β。α+β<90°。现保持α角不变,改变β角,使β角缓慢增大到90°,在β角增大过程中,AC 得张力T 1,BC 得张力T 2得变化情况为 : A B O A B O A C B A B O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问题》常用解题方法

《力的平衡》常用解题方法【专题概述】 1 处理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2.一般解题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根据题目要求,选取一个平衡体(单个物体或系统,也可以是结点)作为研究对象. (2)画受力示意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3)正交分解:选取合适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所受各力正交分解. (4)列方程求解:根据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解平衡方程,对结果进行讨论. 3.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物体受三个力平衡时,利用力的分解法或合成法比较简单. (2)解平衡问题建立坐标系时应使尽可能多的力与坐标轴重合,需要分解的力尽可能少.物体受四个以上的力作用时一般要采用正交分解法 【典例精讲】 方法1 直角三角形法 用直角三角法解答平衡问题是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直角三角形中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数学知识求解某一个力,若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可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特点进行求解.

【典例1】如图所示,石拱桥的正中央有一质量为m 的对称楔形石块,侧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重力加速度为g ,若接触面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则石块侧面所受弹力的大小为 A.2 sin αmg B.2 cos αmg C.21 mgtan α D.21 mgcot α 【答案】 A 直角三角形,且∠OCD 为α,则由21mg =F N sin α可得F N =2sin αmg ,故A 正确. 方法2 相似三角形法 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的平行四边形中,可能有力三角形与题设图中的几何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到力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根据比值便可计算出未知力的大小与方向. 【典例2】 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 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 的光滑圆环上,一个劲度系数为k ,自然长度为L(L<2R)的轻质弹簧,一端与小球相连,另一端固定在圆环的最高点,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φ.

最新动态平衡模型总结(原卷)

动态平衡受力分析 在有关物体平衡的问题中,有一类涉及动态平衡。这类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故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物体受到往往是三个共点力问题,利用三力平衡特点讨论动态平衡问题是力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 基础知识必备 方法一:三角形图解法 特点:三角形图象法则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有一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通常为重力,也可能是其它力),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第三个力则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 方法:先正确分析物体所受的三个力,将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然后将方向不变的力的矢量延长,根据物体所受三个力中二个力变化而又维持平衡关系时,这个闭合三角形总是存在,只不过形状发生改变而已,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矢量三角形,各力的大小及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例1】如图所示,一个重力为G的匀质球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不计厚度的木板挡住球,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今使板与斜面的夹角β缓慢增大,问:在此过程中,挡板对球的压力F N1和斜面对球的支持力F N2变化情况为()A.F N1、F N2都是先减小后增加 B.F N2一直减小,F N1先增加后减小 C.F N1先减小后增加,F N2一直减小 D.F N1一直减小,F N2先减小后增加 【练习1】如图所示,小球被轻质细绳系着,斜吊着放在光滑劈面上,小球质量为m,斜面倾角为θ,向右缓慢推动劈一小段距离,在整个过程中() A.绳上张力先增大后减小 B.绳上张力先减小后增大 C.劈对小球支持力减小 D.劈对小球支持力增大

动态平衡的处理方法

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庆真 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又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中. (1)图解分析法 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在同一图中作出物体在若干状态下力的平衡图(力的平行四边形),再由动态力的平行四边形各边长度变化及角度变化确定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动态平衡中各力的变化情况是一种常见题型.总结其特点有:合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分析另一个分力方向变化时两个分力大小的变化情况.用图解法具有简单、直观的优点. (2)相似三角形法 对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先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画出受力分析图,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比例关系,把力的大小变化问题转化为几何三角形边长的大小变化问题进行讨论. (3)解析法 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讨论某物理量随变量的变化关系. 【例1】如图所示,轻绳的两端分别系在圆环A和小球B上,圆环A套在粗糙的水平直杆MN上.现用水平力F拉着绳子上的一点O,使小球B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上升到虚线位置,但圆环A始终保持在原位置

不动.则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f和环对杆的压力FN的变化情况是( ) A.Ff不变,FN不变 B.Ff增大,FN不变 C.Ff增大,FN减小 D.Ff不变,FN减小 【例1】图 解析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a).由题可知,O点处于动态平衡,则可作出三力的平衡关系图如图(a).由图可知水平拉力增大. 以环、绳和小球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作受力分析图如图(b).由整个系统平衡可知:FN=(mA+mB)g;Ff=F.即Ff增大,FN不变,故B正确. 答案B

购买决策过程:五阶段模型

消费者购买过程的五阶段模型 问题认知信息搜索方案评估购买决策购后行为 问题认知 这里问题是指消费者所追求的某种需要的满足。因为需要尚未得到满足,就形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的需要 到底是什么?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满足?想满足到什么程度?这些就是希望解决的问题。确认问题是购买决策 的初始阶段,因为消费者只有意识到其有待满足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才会发生一系列的购买行为。 这个需要可以有内在和外在的刺激所触发。内在刺激,eg. 人的正常需要——饿、渴等上升到某一阶段就会成为一种驱动力。需求也可能有外在刺激引起,一个人可能会羡慕邻居的新车或产品的广告激发购买欲望。 营销人员需要识别能引起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环境,通过从消费者那里收集来的信息就能识别一些常见的会引起产品兴 趣的刺激因素。这样,营销人员就可以制定各种引起消费者兴趣的营销战略。这对购买奢侈品、度假产品、娱乐产品 来说尤为重要。营销人员需要刺激消费者购买动机,所以要仔细地考虑潜在的购买需要。 信息搜索 消费者一旦对所需要解决的需要满足问题进行了确认,便会着手进行有关信息的搜索。所谓收集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寻 找和分析与满足需要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的资料。 中等搜索,称之为加强注意。在这种状态之下,一个人对某一产品的信息变得更加关心。 搜 索 的两种水平在下一阶段,这个人可能会进入积极搜寻信息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会阅读有关材料,给朋友打电话、上网、去店铺了解信息等。 个人来源:家庭、朋友、邻居、熟人; 信息来源商业来源:广告、网站、推销员、经销商、包装、展览;公共来源:大众传播媒体、消费者评价机构; 经验来源:处理、检查和使用产品。

高中物理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解题技巧题型概述: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 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分时间 以课标卷高考为例,高考物理一共8个选择题,按照高考选择题总时间在35-45分钟的安排,物理选择题时间安排在15-25分钟为宜,大约占所有选择题的一半时间(由于生物选择题和化学选择题的计算量不大,很多题目可以直接进行判断,所以物理选择题所占的时间比例应稍大些).在物理的8个选择题中,时间也不能平均分配,一般情况下,选择题的难度会逐渐增加,物理选择题也不会例外,难度大的题目大约需要3分钟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而难度较小的选择题一般1分钟就能够解决了,8个选择题中,按照2:5:1的关系,一般有2个简单题目,5个中档题目和1个难度较大的题目(开始时难题较小)

析本质 选择题一般考查的是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很少有较复杂的计算.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关键词,例如“不正确的”“可能”与“一定”的区别,要讨论多种可能性.不要挑题做,应按题号顺序做,而且开始应适当慢一点,这样刚上场的紧张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做题思维会逐渐活跃,不知不觉中能全身心进入状态.一般地讲,如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应陈题新解;如遇陌生题,题图陌生、物理情景陌生,应新题常规解,如较长时间分析仍无思路,则应暂时跳过去,先做下边的试题,待全部能做的题目做好后,再来慢慢解决(此时解题的心情已经会相对放松,状态更易发挥).确实做不出来时,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尤其要注意的是,选择题做完后一定要立即涂卡. 巧应对 高考物理选择题是所有学科中选择题难度最大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物理本身在各个学科中就属于比较难的学科;二是物理选择题是不定项选择,题目答案个数不确定,造成在选择的时候瞻前顾后,不得要领;三是大部分选择题综合性很高,涉及的知识点比计算题和填空题还要多,稍有不慎,就会顾此失彼;四是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小型的计算题,计算量并不比简单的计算题小.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模型研究决策与信息.doc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模型研究,决策与信息,《决策与信息》 :彭澎 字数:3360 摘要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需要建立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等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土地的供需关系以及土地的合理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中辅助决策模块的建立的基础,是编制与实施规划的基础。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规划辅助决策规划模型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一般包括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两个方面,利用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涉及到的应用分析模型是一个十分值

得单独研究的系统工程。要研究开发一个土地规划辅助决策信息系统,须分解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群为切入点形成系统的辅助决策功能。 对土地的利用规划进行辅助决策的模型群集,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模型以及土地需求预测模型。 二、基础数据预测 (一)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有人口自然增长法和劳动平衡法。人口自然增长法是根据基期年的人口数直接推算未来时期人口数。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是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人口今后仍然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而劳动平衡法是以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为基础,按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三者之间比例关系预测未来人口(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二)城市化水平预测。 1、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数法。复合指标法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个方面指标,即: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城市(建成区)的大小、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平均距离。

力学中的动态平衡问题

力学中的动态平衡问题 1、动态三角形法 特点: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通常为重力,也可能是其它力),视为合力,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另一个分力则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 分析技巧:正确画出物体所受的三个力,将方向不变的分力F1的矢量延长,通 过合力的末端做另一个分力F2的平行线,构成一个闭合三角形。看这个分力F2在动态平衡中的方向变化,画出其变化平行线,形成动态三角形,三角形变长的变化对应力的变化。 1.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球对墙面的压力大小为N 1 ,球 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 2 ,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水平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图示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 1始终增大,N 2 始终增大 B.N 1始终减小,N 2 始终减小 C.N 1先增大后减小,N 2 始终减小 D.N 1先增大后减小,N 2 先减小后增大 2.如图所示,重物G系在OA、OB两根等长的轻绳上,轻绳的A端和B端挂在半圆形支架上.若固定A端的位置,将OB绳的B端沿半圆形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位置OC的过程中()

A.OA绳上的拉力减小B.OA绳上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C.OB绳上的拉力减小D.OB绳上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2、相似三角形法 特点: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一般是重力,视为合力),其它二个分力力的方向均发生变化。 分析技巧:先正确画出物体的受力,画出受力分析图,将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比例关系,把力的大小变化问题转化为几何三角形边长的大小变化问题进行讨论。 3.一轻杆BO,其O端用光滑铰链固定在竖直轻杆AO上,B端挂一重物,且系一细绳,细绳跨过杆顶A处的光滑小滑轮,用力F拉住,如图所示,现将细绳缓慢往右放,使杆BO与杆AO间的夹角θ逐渐增大,则在此过程中,拉力F及杆BO 所受压力F N 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F N 减小,F增大B.F N 、F都不变C.F增大,F N 不变D.F、F N 都减小 4.光滑的半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球心正上方有一光滑的小滑轮,轻绳的一端系一小球,靠放在半球上的A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用力拉住,使小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解题技巧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解题技巧 一、总论 1、动态平衡问题的产生——三个平衡力中一个力已知恒定,另外两个力的大小或者方向不断变化,但物体仍然平衡,典型关键词——缓慢转动、缓慢移动…… 2、动态平衡问题的解法——解析法、图解法 解析法——画好受力分析图后,正交分解或者斜交分解列平衡方程,将待求力写成三角函数形式,然后由角度变化分析判断力的变化规律; 图解法——画好受力分析图后,将三个力按顺序首尾相接形成力的闭合三角形,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作图方法,作出相应的动态三角形,从动态三角形边长变化规律看出力的变化规律。 3、动态平衡问题的分类——动态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圆与三角形(2类)、等腰三角形等 二、例析 1、第一类型:一个力大小方向均确定,一个力方向确定大小不确定,另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确定——动态三角形 【例1】如图,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F 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F 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 .F N1始终减小,F N2始终增大 B .F N1始终减小,F N2始终减小 C .F N1先增大后减小,F N2始终减小 D .F N1先增大后减小,F N2先减小后增大 解法一:解析法——画受力分析图,正交分解列方程,解出F N1、F N2随夹角变化的函数,然后由函数讨论; 【解析】小球受力如图,由平衡条件,有 0sin 2N =-mg F θ 0cos 1N 2N =-F F θ 联立,解得:θsin 2N mg F =,θ tan 1N mg F = 木板在顺时针放平过程中,θ角一直在增大,可知F N1、F N2都一直在减 小。选B 。 解法二:图解法——画受力分析图,构建初始力的三角形,然后“抓住不变,讨论变化”,不变的是小球重力和F N1的方向,然后按F N2方向变化规律转动F N2,即可看出结果。 【解析】小球受力如图,由平衡条件可知,将三个力按顺序首尾相接,可形 成如右图所示闭合三角形,其中重力mg 保持不变,F N1的方向始终水平向右, 而F N2的方向逐渐变得竖直。 则由右图可知F N1、F N2都一直在减小。 【拓展】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μ<1)。现对木箱施加一拉力F ,F N2 mg F N1 F N1 F N2 mg θ

动态平衡问题常见解法

动态平衡问题 苗贺铭 动态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平衡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掌握问题的根本和规律,就不能解决该类问题,一些教学资料中对动态平衡问题归纳还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对动态平衡问题的常见解法梳理如下。 所谓的动态平衡,就是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的平衡问题,物体在任意时刻都处于平衡状态,动态平衡问题中往往是三力平衡。即三个力能围成一个闭合的矢量三角形。 一、图解法 方法: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将三个力的示意图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然后将方向不变的力的矢量延长,根据物体所受三个力中二个力变化而又维持平衡关系时,这个闭合三角形总是存在,只不过形状发生改变而已,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矢量三角形的边长,各力的大小及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例题1如图所示,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F 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F 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从图示位置开始 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切程中( ) A.F N1始终减小 B. F N2始终减小 C. F N1先增大后减小 D. F N2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G、 墙面的支持力和木板的支持力,如图所示:由矢量三 角形可知:始终减小,始终减小。 归纳:三角形图象法则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有一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通常为重力,也可能是其它力),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第三个力则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 二、解析法 方法: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对研究对象的任一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得到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函数关系,由自变量的关系确定应变量的关系。 例题2.1倾斜长木板一端固定在水平轴O上,另一端缓慢放低,放在长木板上的物块m 一直保持相对木板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物块m受到长木板支持力F N和摩擦力F f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 F N变 大,F f变大 B. F N变小,F f变小 C. F N变大,F f变小 D. F N变小,F f变大 解析:设木板倾角为θ 根据平衡条件:F N=mgcosθ F f=mgsinθ 可见θ减小,则F N变大,F f变小;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刚好看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看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早在 1909 年 Parsons 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 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 1. 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和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3. 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 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和咨询而言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和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 Phillips 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和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看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是系统的、独立的和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和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

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 Savickas 认为非理性模型和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和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和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 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和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 CPI 理论和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 模型、 Krumboltz 模式、Tiedeman 模式和 Gelatt 模式。 ( 1 ) Tiedeman 模式 虽然 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和肯定,但是 Super 认为 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和权重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 Super 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足, Tiedeman , O ’ Hara 和 Harren 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 Tiedeman 模式):把个体看作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和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和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 Tiedeman 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主动性。 Tiedeman 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

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见方法(经典归纳附详细答案)

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见方法 共点力平衡问题,涉及力的概念、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列方程运算等多方面数学、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是高考中的热点。对于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来说,这个部分是一大难点。 一、力的合成法 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2008年·广东卷)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悬挂在轻质支架上,斜梁OB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A 、B 点可以自由转动)。设水平横梁OA 和斜梁OB 作用于O 点的弹力分别为F 1和F 2,以下结果正确的是( ) A.F 1=mgsinθ B.F 1= sin mg q C.F 2=mgcosθ D.F 2=cos mg q 二、力的分解法 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 2、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球被竖直的木板挡住,则球对挡板的压力和球对斜面的压力分别是多少? 3.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球放在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上,试分析挡板AO 与斜面间的倾角β多大时,AO 所受压力最小。 三、正交分解法 解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方法 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列平衡方程求解: 0x F =合,0 y F =合. 为方便计算,建立坐标系时以尽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标轴上为原则 . θ

4、如图所示,重力为500N 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200N 的物体,当绳与水平面成60° 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四、相似三角形法 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把三个平衡力转化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利用力的三角形与空间的三角形的相似规律求解. 5、 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半径为R ,球心0的正上方C 处固定一个小定滑轮,细线一端拴一小球置于半球面上A 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如图5所示,现将小球缓慢地从A 点拉向B 点,则此过程中小球对半球的压力大小N F 、细线的拉力大小T F 的变化情况是 ( ) A 、N F 不变、T F 不变 B. N F 不变、T F 变大 C , N F 不变、T F 变小 D. N F 变大、T F 变小 6、两根长度相等的轻绳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 物体,上端分别固定在天花板M 、N 两点,M 、N 之间距离为S ,如图所示。已知两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均为T ,则每根绳长度不得短于____ 。 五、用图解法处理动态平衡问题 对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将力矢量图平移使三力组成一个首尾依次相接的封闭力三角形,进而处理物体平衡问题的方法叫三角形法;力三角形法在处理动态平衡问题时方便、直观,容易判断. 7、如图4甲,细绳AO 、BO 等长且共同悬一物,A 点固定不动,在手持B 点沿圆弧向C 点缓慢移动过程中,绳BO 的张力将 ( ) A 、不断变大 B 、不断变小 C 、先变大再变小 D 、先变小再变大 六.矢量三角形在力的静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若物体受到三个力(不只三个力时可以先合成三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一定能构成一个力的矢量三角形。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对应三个力的大小,夹角确定各力的方向。 8.如图所示,光滑的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木版之间,已知球重为G ,斜面的倾角为θ,求下列情况

2020高考物理模型方法分类解析 模型03 动态平衡(原卷版)

模型03 动态平衡(原卷版) 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即动态力,无论是力的大小还是方向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 (1)图解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在同一图中作出物体在若干状态下力的平衡图(力的平行四边形),再由动态力的平行四边形各边长度变化及角度变化情况,确定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总结其特点有:合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分析另一个分力方向变化时两个分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2)相似三角形法:对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先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画出受力分析图,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比例关系,把力的大小变化问题转化为几何三角形边长的大小变化问题进行讨论。 (3)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讨论某物理量随变量的变化关系。【典例1】(19年全国1卷)如图,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N。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M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向左的拉力缓慢拉动N,直至悬挂N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45°。已知M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 A. 水平拉力的大小可能保持不变 B. M所受细绳的拉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 C. 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 D. 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加 【变式训练1】(多选)如图甲所示为内壁光滑的半圆形凹槽M,O为圆心,∠AOB=60°,OA水平,小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斜向上的推力F作用下静止于B处。在将推力F沿逆时针方向缓慢转到水平方向的过程中小物块始终静止,则()。 A.凹槽M对小物块的支持力逐渐减小 B.凹槽M对小物块的支持力逐渐增大 C.推力F先减小后增大 D.推力F逐渐增大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 1,问题认知 消费者认识到自己有某种需要时,是其决策过程的开始,这种需要可能是由内在的生理活动引起的,也可能是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引起的。 例如,看到别人穿新潮服装,自己也想购买;或者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营销者应注意不失时机地采取适当措施,唤起和强化消费者的需要。 2,搜寻信息 信息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个人来源,如家庭、亲友、邻居、同事等; 商业来源,如广告、推销员、分销商等; 公共来源,如大众传播媒体、消费者组织等; 经验来源,如操作、实验和使用产品的经验等。 3,评价备选方案 消费者得到的各种有关信息可能是重复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因此还要进行分析、评估和选择,这是决策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 在消费者的评估选择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营销者注意:1、产品性能是购买者所考虑的首要问题;2、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性能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同,或评估标准不同;3、多数消费者的评选过程是将实际产品同自己理想中的产品相比较。 4,购买决策 消费者对商品信息进行比较和评选后,已形成购买意愿,然而从购买意图到决定购买之间,还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他人的态度,反对态度愈强烈,或持反对态度者与购买者关系愈密切,修改购买意图的可能性就愈大; 2,意外的情况,如果发生了意外的情况—失业、意外急需、涨价等,则很可能改变购买意图。

5,购后评价 包括:1,是购后的满意程度;2,购后的活动。 消费者购后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预期性能与产品使用中的实际性能之间的对比。购买后的满意程度决定了消费者的购后活动,决定了消费者是否重复购买该产品,决定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态度,并且还会影响到其他消费者,形成连锁效应。

化学平衡解题技巧

化学平衡 基础知识 一、化学平衡状态标志 1、速率标志: 2、含量标志 3、特殊标志:P M ρ 二、平衡移动方向 浓度 温度 压强 三、化学平衡图像 (1)浓度—时间 如A(g)+B(g)AB(g) (2)含量—时间—温度(压强) (C%指产物的质量分数,B%指某反应物的质量分数)

(3)恒压(或恒温)线 (α表示反应物的转化率,c 表示反应物的平衡浓度) 图①,若p 1>p 2>p 3,则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ΔH <0; 图②,若T 1>T 2,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四、化学平衡计算 m A(g)+n B(g) p C(g)+q D(g),令A 、B 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 -1、b mol·L -1,达到平衡后消耗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ol·L -1。 m A(g)+n B(g) p C(g)+q D(g) c 始/(mol·L -1) a b 0 0 c 转/(mol·L - 1) mx nx px qx c 平/(mol·L - 1) a -mx b -nx px qx 明确三个量的关系 (1)三个量:即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2)关系 ①对于同一反应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②对于同一生成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③各转化量之比等于各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掌握四个公式 (1)反应物的转化率=n (转化)n (起始)×100%=c (转化)c (起始) ×100%。 (2)混合物组分的百分含量=平衡量平衡时各物质的总量 ×100%。 (3)某组分的体积分数=某组分的物质的量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 ⑷P 平/P 初=n 平/n 初 ⑸温度不变K 值相等 ⑹已知平衡时物质的量或浓度(注意如何从图像中找平衡量:横坐标为时间的转折点为平衡

高中物理模型分类解析模型3 动态平衡(解析版)

模型3 动态平衡(解析版) 物体所受的力一部分是变力,即动态力,无论是力的大小还是方向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状态均可视为平衡状态,所以叫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把“动”化为“静”,“静”中求“动”。 (1)图解分析法:对研究对象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若干状态进行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在同一图中作出物体在若干状态下力的平衡图(力的平行四边形),再由动态力的平行四边形各边长度变化及角度变化情况,确定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情况。总结其特点有:合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变;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分析另一个分力方向变化时两个分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2)相似三角形法:对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先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画出受力分析图,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比例关系,把力的大小变化问题转化为几何三角形边长的大小变化问题进行讨论。 (3)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时采用数学知识讨论某物理量随变量的变化关系。 【典例1】(19年全国1卷)如图,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N。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M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水平向左的拉力缓慢拉动N,直至悬挂N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45°。已知M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 A. 水平拉力的大小可能保持不变 B. M所受细绳的拉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 C. 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 D. 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加【答案】BD 【解析】如图所示,以物块N为研究对象,它在水平向左拉力F作用下,缓慢向左移动直至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45°的过程中,水平拉力F逐渐增大,绳子拉力T逐渐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