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家对谬误学的贡献

论墨家对谬误学的贡献
论墨家对谬误学的贡献

Jan.,2005NO.1Gener al 167甘 肃 理 论 学 刊Gansu T heor y Resear ch 2005年1月第1期总第167期

哲 学 研 究

论墨家对谬误学的贡献

刘邦凡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收稿日期]2004-11-23

[作者简介]刘邦凡(1967)),男,汉族,重庆涪陵人,博士,院长助理、副教授,主要从事逻辑学、行政学研究。

[摘 要]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谬误的关注与研究开始于先秦时代,尤其以墨家对谬误的关注最为系统、贡献最大,最值得一提:墨家的谬误研究领域不仅涉及了当今谬误学研究的基本领域,而且对谬误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克服谬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奠定了谬误分析(谬误学)的初步理论。

[关键词] 墨家;谬误学;谬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5)01-0041-04

谬误学,是近二十年才兴起的一门学科,亦称为谬误分析或谬误研究。在我国最早提出应把谬误研究与分析当成一门学科来发展,当属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对于什么是/谬误学0,目前还无公论,依我的观点是:谬误学就是关于谬误(fallacies)的科学,也就是以人们思想(思维、言语等)和行动中的谬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根本任务在于基于对谬误的研究去克服谬误的再次产生,提高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有效性。因此,/谬误学0应该是/antifalla -cious science 0,而不是/fallacies science 0或/falla -cious science 0或其它。在西方国家中对谬误的研究被纳入非形式逻辑的范畴,被称之为谬误分析(fa-l lacy analysis)。比较起来,我认为把反谬误之科学(antifallacio us science)简称为/谬误学0更能体现人们研究谬误(to study fallacy )和分析谬误(to ana -lyze fallacy)之任务(目的)、之价值,更能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能迅速使其成长为一门系统而完善的科学。

人们对于谬误的关注,从人产生并形成了有别于非智慧生物的思维就已经开始了,因为从本质上,

人的思维发展与进步,就是一个试错与纠错的过程,而且这其中所谓的/错0就包含/谬误0。当然,人们有理性、有系统地考察思维与行动中的谬误,是从人类古代文明形成后才开始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谬误的关注与研究开始于先秦时代,尤其以墨家对谬误的关注最为系统、贡献最大,最值得一提。墨翟的5墨子6一书,特别是其中的5墨经6六篇,可以说是奠定了当今谬误学研究的基础或基本框架,这从以下几个方面可得到证实。

一、墨家的谬误研究领域涉及了当今谬误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当今谬误学或谬误分析研究不外是围绕辩论(包括诡辩)、语言(语用、语义、语形)、思维(逻辑、方法)等主题而展开的,这些主题在墨家谬误研究或墨家谬误分析中都能找到一些范例。

1.从辩(论)的层面看,墨家是先秦最为关注/辩0之分析的学派之一,也是最有成绩的一个学派,5墨子6一书的5经上6、5经下6、5经说上6、5经说下6、5大取6、5小取6六篇也别称5墨辩6。

墨家首先对辩之概念作了界定,5经上6里有

41

/辩,争彼也。辩胜,当也0。5经说上6言/辩也者,或谓之是,当者胜也0。5经下6又说/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0。总之,在墨家看来,辩就是/争彼0,就是围绕着一对矛盾命题的论争过程,以与客观实际相符为胜辩。/墨辩不仅提出了辩,而且将辩由辩别、分别、辩论之意,阐发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或技艺。,,并且在总结先秦各派辩论的基础上,对-辩.的对象、任务、基本原则和辩的道德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从而提出了一个较系统的-辩.的理论体系。0[1]5墨辩6中的5小取6一篇不但是墨辩的总纲,而且较集中反映墨家对于辩之谬误的观点。墨子5小取6有:/夫物有以同而也不率遂同。辞之侔也,有所至而正。其然也,有所以然。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不审也,不可常用也。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0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墨家对于/辩0(论)中的谬误的观点或成就。张斌峰先生认为[2],这段文字包含了墨家对于辩的谬误的四种情况,一是辟式推论的谬误)))/行而异0;二是侔式推论的谬误)))/转而危0;三是援式推论的谬误)))/远而失0,四是推式推论的谬误)))/流而离本0。笔者甚为赞同。事实上,这四种情况也是一些人在辩论谈说中最易出现谬误的四个方面,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四种情况也概括了辩之谬误的基本形态与走势。

同时,墨家并没有停留在对辩之谬误的初步认识之上,而是进一步分析谬误产生的原因及其各种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辩之价值和辩论的有效性或谬误认定之最高或最终标准,例如,墨家在/当-辩.是指社会领域里的言谈或辩论时,作为制定其有效性的标准,则不仅是指诸如矛盾律或排中律或逻辑永真式所适用的规律。对此墨子说得很清楚,首先墨子在5法仪6篇明白提出,只有-天.才是人类-动作有为.的标准。,,思想、行为都拿-天志.当标准来度量。那-天志.是什么?-天志.乃是人民意志的提升和超越,是对每一个生民的利益和愿意的承认,同时也更是每一个人的言语行为的共同标准。0[2]尽管就现在的价值观来看,判别谬误的标准不可能简单根据/天志0,但不能不说这是最早对谬误研究最高层面)))价值标准的关注,足见墨家对于谬误研究的深度。

2.墨家是对于语言谬误的研究也是卓有成绩的,集中表现在语用谬误和语义谬误两个方面。

首先,墨家对/名0之使用谬误的分析就很有特点:墨家/具体分析了名的使用中的各种错误情况,如混淆不同的名,名的不当解释和-狂举.等,指出了谬误产生的原因及其纠正方法。0[3]例如,墨家对/义0与/不义0、/攻0与/诛0、/毁0与/告闻0、/兼爱0与/无父0所形成的谬误进行了分析与驳斥,指出一些谬误(谬论)的产生就在于论敌有意混淆这两概念的原则界限,有意识对/名0的/误用0,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孟子认定墨家/兼爱0是/无父0,而墨家的/兼爱0显然是包括/爱己0和/爱父0的,5墨辩#大取6中有:/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己在所爱,爱加于己。伦列之爱己,爱人也。0/爱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世之人也。0因为,兼爱包括了对一切人之爱,难道有不爱父之道理?

墨家还对名的不当解释所产生的谬误进行了分析,5墨子#公孟6载有:墨子曾问询于儒者,/何故为乐0,儒者答曰/乐以为乐也0。墨子认为,这是一种同字相释的谬误,是一种同语反复,不能说明一个名的含义0[3]。

5经下6还对/狂举0的语用谬误进行分析:/狂举不可以知异,说在有不可0。5经说下6具体分析了/以牛有齿、马有尾,说牛之非马0和/用牛有角、马无角,是类不同也0两种说法,指出若以此区别牛与马属不同的类,就是犯了/狂举0的语用谬误,因为前者是以事物都具有的属性来区分异类,后者则由事物非特有的属性说类之不同,都违反了以理、以故作为分析事物同类同异关系的依据之原则,所以狂举既不可以知类同,也不可以辨类异[4]。

其次,墨家对/立辞0之谬误的研究/可以作为现代论证逻辑或-非形式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0[4]。墨家认为名之谬误必导致辞之谬误,也就是说/名0的谬用就会出现名不符实或辞不/抒意0的谬误语句。/当一个语词或短语在前提或结论中被用于另一意义时,语句歧义就产生了。因陈述的语法或对语义取舍的不同,就便会使该陈述出现不同的意义,语句歧义就出现了。0[4]所谓/物尽同名,二与斗0 (5经下6)/为糜同名,俱斗不俱二,二与斗也0,就是这个意思。5小取6中/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0两句不但给出了一个由于语句歧义而造成的两个谬误判断,而且从这两句及其上下文可以觉察,墨家对于谬误的讨论主要还是基

42

于论证、基于人们整个言语交际活动,这/大大超出了逻辑的范围,它不仅从语句的意义状态,而且还从交际双方的态度共同决定了谬误的结果和谬误的责任者,可见墨家大大地超出了西方(同时代)对谬误的研究范围。0[5]

再次,墨家对/说0的谬误也有精到的分析,5小取6认为五种论说形式/是而然0、/不是而然0、/一周而一不周0和/一是而一非0,除/是而然0为正确论说形式之外,/其他四种形式与-是而然.貌似实异,如贸然混同,就会造成违反-循理而推.原则的错误0。[2]

从现代逻辑或西方传统逻辑的角度来审视,墨家对于谬误的研究也是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的,一是对概念或词项所产生的谬误的关注,如墨家的/名0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传统逻辑的概念或词项的论述有相似性;二是对推理谬误的关注,如,墨家对于由于混淆不同的名而产生的判断谬误或推理谬误的研究,与西方传统逻辑在这方面的论述是十分接近的,显著的例子是:(1)由/义0是/不义0、/论0是/诛0、/毁0是/告闻0、/兼爱0是/无父0等而形成的谬误。(2)由/是而然0而类推得出的推理谬误:/是而不然0、/不是而然0、/一周而一不周0和/一是而一非0。(3)辟(譬)式推论的谬误)))/行而异0、侔式推论的谬误)))/转而危(诡)0、援式推论的谬误)))/远而失0、推式推论的谬误)))/流而离本0[5]。三是对违背逻辑规律导致自相矛盾的谬误的关注,与西方传统逻辑也具有同一性。墨家对思维的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与矛盾律都有论述,而且还分析了由于违背思维的基本规律而导致的谬误,如/言尽悖0的谬误、/非诽者,悖0的谬误、/学之无益0的谬误、/知知之,否之是用也,悖0的谬误[5]。

二、墨家对谬误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克服谬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墨家不仅仅善于识别在名、言(说)、辞、辩之中的谬误,而且还进一步指出了形成这些谬误的原因。显然,指出了原因,从一个角度也就指出了克服之办法。

就一般推论而言,墨家指出之所以形成逻辑谬误的三大原因是/言多方0、/殊类0、/异故0。

/言多方0就是指词有多义,/物有同名:二与斗、爱、食与招、自与眇(视)、丽与暴、夫与履0(5经下6),都是言多方之情况;而对于多义词,不加以确定就使用,势必就会产生谬误0[1]。/义是不义0谬误、/攻是诛0谬误、/毁是告闻0谬误、/兼爱即无父0谬误,这些谬误形成原因就是混淆/名0,就是对于多义词不加确定而泛用,进一步的原因就是/不察类0和/不明故0,即是说只要辨察事物类同类异的关系,分清事物所以然之原因,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名的混淆[1],从而克服谬误的产生。

5经下6说:/类以行人,说在同0,/推类之难,说在爱之大小0/异类不比,说在量0,墨家在讲/殊类0时,不仅指出类是有范围的,有大小之别,不同类事物不能相比等,而且也指出了/如果在推论中超出了类的范围,不注意类属关系和类的大小之别,就会陷入谬误。因而墨辩要求我们-辞之侔也,也所止而止.(5小取6)。0[1]

墨家也对产生谬误推论的另一个原因/异故0进行分析,墨家说:/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0(5小取6)也就是说:事物是这样,有所以是这样的原因(故);虽然同是这样,但所以是这样的原因未必相同;取它来推论,有所以取它来推论的理由;取它来推论虽然相同,但所以取它来推论的理由不必相同。因此,对于辩论之双方,如果/双方的论点虽然相同,但是提出论点的根据不一定相同。这样,仅凭两个论点类同而推判某一论点成立,就难免陷入谬误。0[4]因此墨家说/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0既然你可以这样说,难道我就不能这么说吗?/援引对方所承认和肯定的命题,通过同类相比,以证明我的命题也应该得到承认和肯定0[4],这是克服因为/异故0而产生谬误的方法。

现代谬误分析理论认为,谬误的成因除了思维或逻辑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化、语言和心理的因素。就语言文化而言,如前文所述,墨家关于/名、辞、说、辩0的一系列阐述,从一定程度、从一个角度展现了由于语用、语义的缘故而导致谬误的汉语言文化背景。就谬误形成的心理因素而言,墨家也是十分关注的:5小取6有/此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他)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无空(孔)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0,5小取6又说:/此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罪非之,无也(他)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与穷(孔)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也0。这分别明确指出了/是而不然0谬误和/不是

43

而然0谬误形成的原因都有心理的因素。

三、墨家对谬误本身也进行了讨论,为谬误分析(谬误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

/悖0字在先秦文献中是多义词,有/违背、相冲突0之意,如5韩非子#定法6/故新相反,前后相悖0,后来也引申为背叛、叛乱,5史记#秦始皇本纪6中有/殄熄暴悖0;也有/惑乱、糊涂0之意,如5战国策#楚策四6有/先生老悖乎?0;再就是/悖0有/谬误、荒谬0之意,而首次赋予/悖0之此义的当属墨家。5墨子6一书出现/悖0字之处有十余处,其中5墨辩6有以下几处:(1)/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0(5经下6)(2) /以: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则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审必不当。0(5经说下6)(3)/知知之否之是用也悖,说在天以也。0(5经下6)(4)/学之益也,说在诽者。0(5经下6)/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智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0(5经说下6)(5)/非诽者悖,说在弗非。0(5经下6)/诽非。已之诽非也。不非诽,非可非也,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0(5经说下6)这些/悖0字,/其基本意思指荒谬、违背常理0[4],也就是指谬误。事实上,墨家对/悖0还作了定义,墨子说,如果/今小为非,则知之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可为知义与不义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0(5非攻上6), /言而非兼,择即取兼,此言行悖也0(5兼爱下6),也就是说,这种义与不义的不作分别,导致语言与思维的混乱与错误,就是谬误。墨子进一步举例说:/世之君子,使之为一尤一彘之宰,不能则辞之,使之为一国之相,不能而为之,岂不悖哉。0(5墨子#贵义6) /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取身则愠,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愠也,岂不悖哉。0意思就是说,/同样属于不能为之的两件事,当事人却一辞一为,就自然会包含着相悖的荒谬0[3],/同样属于过誉的两件事,当事人却一喜一怒,就势必会导致悖谬0[3]。由此看来,墨子不仅生动地给我们描述了什么是/谬误0,而且我们也从中看出,墨子所谈的谬误不仅仅是语言、思维上的,不仅仅是用于名、辞、说(言)、辩,而且在具体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中也存在。用现在的话说,墨子的谬误观不仅是系统的、逻辑的,而且是行动的,这也就决定了墨家谬误分析理论是一种实践的行动理论,这对于当今发展谬误分析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我们研究、分析谬误,其根本目标是什么,就在于指导我们的行动(包括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行动),如果某一谬误分析对于指导我们的行动有利,我们应大力为之、大力推广之。

墨家不仅对/谬误0概念作了初步的理解,而且就/悖0(谬误)而形成的几个悖论作了分析,张斌峰先生认为5墨辩6中四处出现/悖0字的几段文字就包含四个悖论:/言为尽0的悖论,/非诽者0的悖论,/学之无益0的悖论,/知之否之足用0的悖论。当然,这几个悖论并非西方逻辑所界定的严格悖论,但是一方面,这使得我们至少可由此看出,墨家不仅注意到了谬误,而且注意到由谬误而出现的不可排出或难以排出的矛盾;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墨家的所提出的悖论是一些/半截子悖论0,就正好反映了墨家悖论的语言文化色彩、语用文化色彩、语用特性和功利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今谬误分析或谬误学研究的日常语言特色和实用倾向有不谋而合之处。

[参考文献]

[1]张晓光1墨辩对谬误的辩析[J]1社会科学辑刊,2001.

(1)1

[2]张斌峰1略论5墨辩6/辩0的谬误[J]1江汉论坛,2000 (11)1

[3]崔清田1名学与辩学[M]1P346-347,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1

[4]张斌峰1略论墨家关于/立辞0的谬误[J]1中州学刊, 20001(11)1

[5]关兴丽1墨家对语用谬误的研究[J]1人文杂志,20001 (1)1

[责任编辑:杨荣]

44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汇总

《逻辑学基础教程》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 A.思维的容B.逻辑常项 C.逻辑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

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 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 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 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 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 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 答: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后一个“逻辑” 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法 四、下列各组命题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

墨家思想

浅谈墨家思想理论特点 姓名:石敏专业年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11级学号:128619030129 【摘要】墨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在当时一度成为显学,对当 时的政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孟子也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以此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墨家思想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 信从,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墨家思想逐渐衰落,秦汉以后便很少被提及。任何 事物的产生、发展、衰亡都是有原因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简析其理论、简谈其衰因,并提出其在当下社会的可鉴之处。 【关键词】墨家渊源理论特点兴衰原因时代价值 【正文】一、墨家思想的渊源。 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上提的很少,所以这部分查阅了文献。这个问题有 很多说法,有说源于夏禹的,有说源于尧舜的,还有源于殷商、易、儒家、道 家等等之说。 我觉得其中的夏禹说有一定的合理性。《淮南子?要略》介绍墨子的身世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见,墨子一开始是学儒术的,但因 思想观点不同,后学夏政,成为墨家创始人。 但是,和战国时期其他学派相比较,墨家思想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墨子的许多言论都是针对一些社会现象而发的,其突出 特点就是注重实用,这与其他已成学说是不同的。墨子曾经学习儒学之道,习 孔子之术,受夏商周文化及鲁宋齐等文化的熏陶,博采众家之长,最终以社会 底层小生产者的实践,以独创性的精神,创造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是当前墨 学研究者的共识。关于墨家真实的思想渊源,我觉得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二、墨家主要理论及其特点。 (一)总体评述 面对战国时期列国兼并、社会动荡的事实,每个思想家都积极探索救世 良方。墨子和其他思想家不同,他以民的角度提出治世之策,他认为社会动荡 的根本是民与民之间不相爱。以此他认为只要人人相爱,各司其职,节葬节用,不发动不义的兼并战争,其政治理想就能实现,所以说他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 注重实用。与儒法等学派相比较,墨家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以当时之事为 出发点,对一些他认为不合理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墨家思想实际上以实用 为原则,在理论上建树不是太大。 (二)具体分析 1、兼爱墨子的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此为出发点, 他还提出了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主张。墨子把战国时期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 都归结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墨子?兼爱上》说:“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

墨家兼爱观的现代意义

墨家兼爱观的现代意义 2015-09-02 来源:共识网作者: 刘清平 摘要:墨家兼爱观在强调“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主张“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平等观念、提倡“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的民主意识等方面,具有儒家仁爱观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开中国现代文化理念的创造性研究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从作为“民间小宗教”的墨家那里汲取这些积极的资源。 “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儒家缺乏根据的攻击责难下,墨家兼爱观在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采取“独尊儒术”的立场后便影响式微,但它本身不仅消解了儒家仁爱观的内在悖论、比后者更深刻更合理,而且还在正当原则、平等观念、民主意识等方面包含着可贵的思想内涵,在当前的现代化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当代西方权利、平等观念的某些缺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 部分地由于“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的缘故,墨子的兼爱观是从孔子的仁爱观直接发展而来的,以致他在强调“兼爱”的时候也常常运用“仁”、“仁义”等带有儒家特色的语词。不过,墨

子同时又富于原创性地克服了孔子仁爱观的内在悖论,由此在百家争鸣中自成一派。 在孔子哲学中,“仁”的意蕴相当丰富,但其核心内涵无疑是群体性的“爱人”、“泛爱众”,亦即要求人们爱每个人或一切人。由此出发,孔子不仅常常把仁视为一种融合各种德性于一身、能够代表人的高尚品格的总合德性,而且主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把仁说成是评判道德善恶的基本标准。不过,由于孔子同时又认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学而》)的原则,并因此认为不是仁、而是孝才构成了人生的终极价值,结果导致他在出现冲突时陷入为了维护特殊性血缘亲情、不惜否定普遍性仁者爱人的深度悖论,乃至肯定了“三年无改”、“父子相隐”这些“损人利亲”的做法。[1]80-101 墨子兼爱观在发展孔子仁爱观的基础上,成功消解了后者的这一悖论。一方面,他强调的“兼相爱”可以说把仁的群体性内涵发挥到极致:“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墨子·小取》;下引《墨子》,只注篇名)换言之,只有无所不包地爱助一切人,才是真正的“爱人”;反之,如果只愿意爱助某些人、不愿意爱助所有人(“不周爱”),便属于“不爱人”。另一方面,墨子又不像孔子那样以孝悌为本推出仁爱,而是主张以兼爱为本推出孝慈:“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兼爱上》)这种见解不仅在理论上更有逻辑的内洽力(如果天下人都能做到“兼相爱”,父母子女之间怎么会有“不孝不慈”

墨家思想

春秋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其中,四大家对我国当时社会影响最深,最广。法家、道家、儒家、墨家。墨家是进步的流派。它的消极一面最小。可惜,西汉的巨儒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思想也被废黜了。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dí)。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儒、墨显学之争 归纳如下:首先,是爱有差等与"兼爱"的对立。儒、墨两家虽然都提倡"仁",但是两家"仁"的含义却是各不相同的。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所谓的"爱人",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①的区别。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所以,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②学术界多持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家"爱无差等"的对立的观点。但是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家诸子钩沉》据马总《意林》辑录《随巢子》(墨子弟子随巢子的著作)的材料认为,随巢子在论述"兼爱"时说"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即有亲疏的差别,但没有被拒绝的;有先后的差别,但没有被遗忘的。可见随巢子保存了墨家"兼爱"说的原貌,是"纯笃无疵"的。因此认为,"爱无差等"的说法,大概是墨家"传述之末失",加上后人的附会,才成为被攻击的把子,而它的本意并非如此。③孙诒让之说,仅录以备考。 其次,"罕言利"与"交相利"的对立。儒、墨两家都提倡"义",然而两家"义"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儒家往往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而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合一的,而且还认为与"兼相爱"是密不可分的。"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这与儒家的"义利"观是显然对立的。孔子不仅"罕言利",④而且还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把重视"利"的称为"小人"。第三,"天命"论与"非命"的对立。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即《论语·颜渊》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社会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朱传 内容提示墨子学说,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为了平民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研讨中,应该加强对墨家文化传统的研究,深刻发掘其合理思想,并予以积极汲取和弘扬。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作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限于对儒家文化传统及其意义的研究,而忽视研究曾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文化以及它对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缺欠。实际上,不论从历史上或是从现实上说,借鉴墨家学说的意义不仅不比借鉴儒家学说的意义逊色,而且要比借鉴儒家学说更能贴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这不仅仅因为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而且还因为他提出了至今还有现实意义的、一系列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 尚贤、尚同:进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主张 尚贤、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政治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部分。这是针对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和才疏德寡的贵族官员提出来

的, 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预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他认为,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墨子认为,尚贤使能是为政之本。一个 国家的贤良之士的众寡以及是否做到尚贤使能,是关系着国家的强弱或兴衰、社会的稳定或混乱之根本。他说:“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尚贤中》)。在他 看来,贤良之士是有崇尚道德的“仁人”,是有学识能善辩的“智者”,是国家之“珍宝”,是社稷之“栋梁”。墨子心目中的贤良之士,就 是德行忠厚,道术渊博的德才兼备之人。墨家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跟儒家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用人原则是相对立的。这种对立反映了两种政治理论和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墨家主张建立的是平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利万民的;儒家则主张维护世袭贵族的政治制度,反对平民民主制度。墨家提出的平民民主的政治主张,是有其历史进步性的。 我们认为,对墨子的尚贤使能思想的研究,不仅要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变动的形势上去探索,而且还要联系墨子的整个人学观去探索。用人之道是与何谓人的根本观点相一致的。在他看来,不论是天子还是贱人,不同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必须从事耕织和听政才能生活和生存。这里既触及到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劳动实践活动,又十分清楚地表明:全社会的人尽管从事的活动类项不同,但都必须各从其事,

逻辑学试题库及答案 辛苦整理 最全版本

1、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大;这种关系叫反变关系。 3、概念的矛盾关系是指a、b两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部分重合,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如金属和非金属。 4、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5、当O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A 假;E真假不定;I 真假不定。 6、当O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A真;E 假;I 真。 7、当A判断为真时,同素材的判断E 假;O为假;I 真。 8、当A判断为假时,同素材的判断E 真假不定;O为假;I 真假不定。 9、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10、在模态判断中,必然p和可能p之间是差等关系;必然非p与可能p之间是矛盾关系。 11、在“有S不是P”中,逻辑变项是S,P;逻辑常项是有……不是。 12、一个判断的主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一个判断的谓项周延,则这个判断是否定判断。 13、若p∨q为真,p为真,则q取值为真假不定;若q为真,则p的取值为真。 14、若一有效三段论的结论为全称肯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小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 25、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上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26、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下反对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假的。 27、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小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为全称肯定判断,结论应为特称否定判断。 28、若一有效三段论,其大前提为MIP,则其小前提应为MAS,结论应为SIP。 28、思维的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29若p→q为真,则当p为真时,q的取值为真;当p为假时,q的取值为可真可假。 30、三段论第一格的特殊规则是:(1)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大前提必须是全称判断。 31、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形式。 32、“只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才能走向世界。”这一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为就算沒有请外国人当教练,中国足球也能走向世界。用符号表示为p∧ q。 33、“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南方来的都是我班同学。”上述推理违背了换位法推理中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里也不得周延的规则。正确的推理应为我班同学都是南方来的。因此,有些南方来的是我班同学。 34、在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中,前件真则后件真,前件假则后件假。 35、“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上述假言判断的负判断是并非只有多喝水,才能减肥,用符号表示为 p←q 。 36、根据概念外延之间重合情况,可以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7、“苹果就是长在树上的水果”,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宽的规则,“文学可分为戏剧、散文和诗歌”,这一划分违反了划分不全的规则。 38、从关系判断的性质来看,“父母关心子女”属于非对称关系;“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属于对称关系。 三、图表题: 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A学生、B党员、C浙江籍学生、D大学生、E女学生、F三好学生。

对墨子的理解与认识

对墨子的理解与认识 姓名:吴学习 班级:环境科学1201 学号:201231202034 墨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十项,并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春秋战国形成的儒、墨、道、法等几大思想体系中,最具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仍在规范着我们的现实人伦秩序的当首推儒家,其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最让知识阶层推崇的当首推道家,但最独立特行且最具广泛的当代价值的则首推墨家。尽管我对对墨子的了解有限,但墨子的思想至今受用,熠熠生辉,足以看出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 接下来本人要就墨子的著作谈谈墨子的思想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1、首先,墨子教会我们管理国家的的方式:兼爱非攻。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

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他教导我们国家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不但国家之间要相互友好,互利共赢,人民之间也是这样。要既反对侵略战争,又以身作则,爱好和平。 2、墨子也很注重培养贤才,统一思想。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才正式形成。而在春秋时期墨子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是难得的。尚贤是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于统一全国思想。他教导我们国家领导人要注重培养人才,人才强国。事实上,我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展开“科教兴国战略”及“211工程”,这充分吸收了墨子的思想。对于统一思想,对当代又有新的理解,就是在保证正确的思想方向的前提下,允许思想解放,百家争鸣。这是对墨子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3、墨子也很早教导我们要节俭。节用、节葬等。他要求人们要节约,教育人们切勿浪费奢侈。这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对墨子积极思想的继承。 4、墨子认为非命,就是认为人的生活不能由命运掌控,而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子的“尚贤”思想就是主张实行贤人政治。他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所以他首先提出了“众贤”的“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

逻辑学笔记整理

《逻辑学》笔记整理 2012300160016 马院12级思政杨郑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逻辑”和逻辑学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有: 1、客观规律性。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生活的规律性。 2、思维的规律性。例如:“应该合乎逻辑地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要合乎思维的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一种荒谬的理论。 4、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例如:“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熟炼运用逻辑知识,对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办事以及进一步发展智力都大有好处”。这里的“逻辑”便是指逻辑学。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的形式结构也叫思维的逻辑形式,它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的。综上所述,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学说。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判定是它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意义 一、逻辑学的性质 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可知,这门科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事物、表达论证思想时必须运用的一种思维工具,所以,它是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 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具体来说,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主要有: 第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从已知进到未知。 第二,有助于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墨家管理思想

墨子管理思想浅析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管理思想包括“十论”: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和非攻。这是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一、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富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其各种主张,均是围绕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核心来展开的。 “兼相爱”中的“兼”,本意为一手执两禾,引申为两种以上事情同时进行之意。所谓“相”就是“交互”、“互相”之意。墨子“兼相爱”的本意,就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人们要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在谈“兼相爱”时,同时必言“交相利”,在他看来,是否做到了“兼相爱”,则必须看是否实行了“交相利”。他将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称之为“义”,否则就是不“义”。“交”必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墨子所说的“交相利”,不是指人们谋取一己之私利,而是要求人们去谋求社会或大众之公共利益。 二、生财论中的生产管理思想 墨翟不但主张富国,而且是要求国民财富以极大的幅度增长,达到“倍之”的目标:“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节用上》)。对于怎样富国,提出了“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七患》)的方法。“生财密”就是多增加生产,“用之节”就是节约消费。 墨子认为:“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财财用足”(《七患》)。墨翟在这里所说的“固本”也就是“生财密”。因此,墨子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他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强调:“食者,国之宝也,”、“食言,圣人之所宝也”(《七患》),即粮食的丰裕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稳定的基础。 墨子是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富国论的,他着重论述了富国对于治国的重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是出于消除战国初期的混乱割据局面提出的政治解决方案。春秋战国之交,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子民,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墨子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非攻”的解决方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战争。所以他又从政治用人和政治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尚贤”、“尚同”。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自秦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尊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现代,我们还要以儒为尊吗?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但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新时代的潮流下,如何选择思想,何者更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我对墨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其一些深刻醒世的道理所折服,这也是现代急功近利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与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 墨子有很多重要的文章,除《兼爱》外,还有《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但他的兼爱一直贯穿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墨子唯兼爱,是以尚同;唯尚同,是以非攻;唯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一、墨子兼爱之于“乱” 墨子对社会的“乱”有自己的见解:不爱而起乱。“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由小家而至大家,其乱之因皆可由“无爱”而起,人人爱自己而不兼爱。在现实,因为一己私心而造成骨肉分离、背信弃义的事让人司空见惯,心透凉。而墨子的提醒世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因此他主张君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家主“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每个人“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非攻》),人与人相爱,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则无乱矣。 墨子的兼爱在很大程度上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诚信友爱,

是和谐社会的凝聚剂,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而兼爱也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的意思是视人如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了视人如己的“兼爱”思想,大家相互间就更容易消除隔阂,开展正常交往。在和睦相处的情况下去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并维护人民大众的整体利益,最终形成一个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它们都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别人就象爱自己一般。“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若人人兼爱便能治乱,人人兼爱必定社会安定和谐。 二、墨子兼爱之于“义利” “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守的与礼制相联系的道德行为规范,而“利”则指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兼爱,即既要爱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更要爱他人的权利与义务,在想到自己利益的之前要顾全大家的利益。 对墨子主张“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由此可见,兼爱是交相利的前提,只要兼爱能够代替一己之私,那么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可以化作云烟,而且国家之间也能够和平相处,百姓就能享受平安的幸福生活了。墨子曰:“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所利亦不相为外内。” 兼爱不仅是考量“利义”的前提,也是整个思想动态过程中的衡量标尺。墨子曰:“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

墨家的论辩思想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墨家的论辩思想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151010320 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3班 学生姓名:秦银鸽 指导教师:马世年老师

墨家的论辩思想 学生姓名:秦银鸽指导老师:马世年老师【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社会的动荡孕育了一大批能言善辩的学者,形成了各种风格迥异的辩论艺术,而墨辩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种辩论艺术。本文从辩的来源、目的、方法、过程、内容、结果以及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七个方面来探讨墨家的论辩思想。 【关键词】墨子论辩逻辑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家善辩。墨子以“名辩”为基础,总结并提出有关辩说理论,创立了墨家辩学,使谈辩成为专门的学问。后墨家以辩著称于世,他们的名辩学说因此被后人称为“墨辩”。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主要注重对具体内容的辩论,而名家,诸如公孙龙、惠子等人,则主要注重对一些概念的辩论。后期墨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前期墨家的逻辑思想,而且批判和总结了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因此,它是我国先秦时期水平最高的逻辑思想。 墨子《小取》篇对“谈辩”,即辩的目的、内容、方法、原则都作出了规定,其中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这段话基本上把墨子辩学的要领和盘托出了。 一、辩之定义 《经》所谓“辩”,约相当于今所谓“论证”。《经下》云:“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辩而当者胜,这也还是“名实合”的精神,跟那些以诡辩取胜,是有根本分歧的。 从文字学上看,“辩”含有辩论、辩解、辨明的文字意义。“论”含有议论、评定之意。合起来即有通过议论来评定、辨别是非之意。 从本质上说,辩论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它离不开思维逻辑。因此,辩论也是一种逻辑斗智。 二、辩之目的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和儒家并称当世两大显学。墨子作为墨家的始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十大思想主张。其中的“兼爱”思想是其思想核心,其它九项主张都是在这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正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兼爱”是墨家思想的精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墨子·兼爱中》有言:“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他认为天下混乱的真正原因是人不相爱。既然人们不相爱是世间战乱、灾难的根源,那么墨子便提出他“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天下的“祸篡怨恨”才会“不起”,只有这样才可以“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从而人们对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无差等的爱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世间太平,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家推行的“仁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的差等之爱。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这种随着亲缘疏远而递减的亲亲之爱与墨家的无差等的兼相爱大相径庭。所以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墨子也认为儒家推崇的“执有命者”是“天下之大害”(《墨子·非命上》),二者似乎水火不容。但据《淮南子.要略》中的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家起源与儒家息息相关,那么他们二者思想必有共通之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而墨子也很推崇这种“仁爱”。《墨子·经上》有云:“仁,爱也”。可以说墨家的兼爱平生的思想也是一种“仁”的表现,和儒家的“仁爱”殊途同归。所以儒墨两家对于“使天下治”的理想是相同的。而造成二者大相径庭的原因主要在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上。儒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它主张的这种等级有序的“爱”受着宗法制的制约,是为统治者所乐见的;而墨家代表的是手工业者平民阶级的立场,工商业者居无定所,不像农民那样生活在相对封闭地环境,所以他们倡导的是淡化了血缘关系的较为自由的“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互相攻伐、天下缺少安定秩序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但它的可行性却有待商榷。《墨子·兼爱下》有云:“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 此自先圣六王亲行之。”由此可知墨子本人是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的“行”持看好态度的。然而事实上真的像墨子所认为的那么一帆风顺吗儒家的“仁爱”思想一定程度上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制度很对统治者的口味,然而孔子的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却依旧四处碰壁,更不用提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墨家了。墨家“兼爱”的推行较之“儒家”仁爱的推行更有许多阻力。它是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道德上的高要求,与人性利己的客观事实相悖,那就需要这个社会的每个公民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推行,很显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动乱年代的人这种只想保护个人利益,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集体利益的想法更加突出,让他们打破观念上的枷锁兼爱平生更是难上加难。不可否认的是,墨子是个圣贤。

逻辑学规则归纳

逻辑学中规则归纳 第二章概念 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在外延上必须全同 2.定义项不得直接或简介地包含被定义项 3.定义必须清楚明确 划分的规则: 1.划分所得各子项外延之和应等于母项的外延 2.划分所得各子项应当互相排斥 3.每次划分必须按同一标准进行 4. 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推理 三段论的规则 关系判断: 不能以非对称关系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不能以非传递关系判断作为前提进行推理 混合关系推理: 1.前提中的性质判断必须是肯定推理 2.前提中两个相同项(相当于中项)至少有一个项是周延的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前提中关系判断是肯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判断也必须是肯定的 5.前提中的关系判断是否定的,则结论中的关系判断也必须是否定的

6. 真值判断 在逻辑演算中,先列出小括号中的逻辑式,再列出中括号中的逻辑形式 当且仅当所有联言肢为真时,联言判断为真;当;联言判断为真时,所有联言肢为真 全部选言肢中只要有一个为真,则相容选言判断为真;只有当全部选言肢为假时,相容选言判断才是假的 相容选言推理只有一个正确的推理形式,即否定肯定式 相容选言推理规则是: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是: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选言肢穷尽是选言前提真的充分条件,却不是其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逻辑性质:有之则必然,无之必不然 由此可得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推理规则: 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充分条件:有之则必然)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充分条件:无之未必然) 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必要条件:有之未必然)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条件相似,只不过是位置换一下而已只要记住上面那四条:有之则无之则即可 重言式有: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 相容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否定其中一个得出肯定另一方个的结论)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反三段论:三段论形式正确,结论不成立,一前提成立,可推出另一前提不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