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

社会体育管理

1.社会体育及其特点

1.1社会体育的兴起与在我国的发展

1.1.1社会体育的兴起

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分类中,人们普遍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大部分。社会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人们为了达到健身、医疗、娱乐、健美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现代社会体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体育人口的迅速增长。如日本在1957年的体育人口为14%,而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现在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化日益明显:城市人口增长,人们余暇时间增多,生活价值观念的转变;同时人们也开始被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据专家预测21世纪初我国的老龄人口约占10%),各种慢性疾病的出现等一系列问题所困绕。这一切促使人们开始把视野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类本身,将工作的重心从改造客观环境移位于改变人类本身。人们渴求健康、长寿、快乐的生活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所以人们把目光投向体育,并从新的角度审视体育。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日益被强化,由此将带来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自1993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健身热潮,加上全国各地对体育的宣传以及社会对体育场地设施和用品的不断投入,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设施基础。

1.1.2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社会体育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形成和发展初期(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造衰弱的民族体质,脱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使之适应国家建设和国防的需要,社会体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51年试行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同年由国家机关9个单位发出了《关于推行广播体操的联合通

知》,在全国掀起了开展广播操的热潮,并形成了制度。1955年全国总工会设立了体育部。各系统基本建立了行业体育协会,体育人口急剧增加,并且建设了9000多个体育场地设施。

(2)停滞期(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呈无序发展态势。

(3)恢复和快速发展期(1978---至今):

1978--1995年是我国社会体育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城市职工体育得到快速发展,全国共有职工体育组织机构10万多个,全国工会系统已有专职体育干部2万余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5000多万人,体育活动的内容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1995--至今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时期。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职工占总数的40%以上;城市街道60%以上成立了社区体育组织;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有效推动了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得到大力扶持,其内容形式已挖掘和整理2000多项;残疾人体育也得到了初步发展;社会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馆62万多个,人均体育场地0.65平方米;体育人口为31.4%。

1.2社会体育及其特点

1.2.1社会体育的概念

社会体育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从大的范围上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都是大社会体育的范畴,但它们又都分别属于三个特殊的领域。我们所讲的社会体育是狭义上的,它是除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队体育以外的体育活动。因为社会体育其内容、形式、目标及主体都和其他体育有着严格的区别。一是社会体育的内容广泛:可依据时间、空间的变换,参加主体的不同变换活动的方式、方法,易于操作,并且是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众类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低负荷、随意性强和轻压力感,没有较严格的约束。二是形式灵活多样:可因时、因地不断变换。三是目标趋同、淡化功利:人们在宽松、闲适的环境中健身、娱乐,追求的是一种现代的轻松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全过程中参与者随意性较大,基本无心理压力,世俗的成败利害关系没有生存的土壤,相对

而言,社会体育是人们缓解职业压力、淡化人际关系矛盾、身心适度放松的理想存在。四是参与主体:它包括(1)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国家机关的公务员,(2)乡村的农民(3)城乡的自由职业者(含短期失业者、民工等)(4)城乡成年无职业居民(主要由离、退休者和长期失业者构成)。社会体育行为属于职业性行为之外的行为,其行为动机主要表现为善度余暇、娱乐身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体育的概念应定义为:社会体育是人们以娱乐身心、增进健康为目的,广泛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1.2.2社会体育的特点

(1)行为主体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较为复杂,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性别和职业的人群,也涵盖了在余下时间内从事体育活动的学生、运动员和军人等,相对而言其边界具有模糊性;由于人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和自身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喜好,不同的人群或个人会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体育活动方式,所以,总体上讲社会体育的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

(2)行为目的的趋同性,功利思想的淡化性。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从而满足人们的健美、消遣、娱乐、休闲、保健、医疗、康复、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人们把从事社会体育活动作为消除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的有效方式,远离了对各种物质利益、权利等多方面的追求。

(3)组织机构的网络化,管理的法制化。社会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了由各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的各社会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的金字塔式的网络结构;由于社会体育活动内容和主体的复杂性,活动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社会体育的管理必须以法制化为主。

(4)时间的余暇性,参与的自愿性。人们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是在无任何强制下的自愿自觉行为,是在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内进行的。

1.3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3.1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

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在1996年,我国将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人口作为体育人口统计,我国的体育人口为31.4%。其中男性为16.9%,女性为13.6%。而体育人口的分布呈马鞍状,其中61-- 75岁占体育人口的46.1%,16--20岁占体育人口的31.8%。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排序为: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科教文人员、农民。(1)老龄人口比例增大(2)城市人口增多(3)受教育人口增加。

1.3.2生活水平与闲暇时间:生活水平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闲暇时间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1.3.3余暇生活方式:余暇生活方式是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1.3.4居住条件、环境及体育设施:居住条件、环境及体育设施是影响人们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1.3.5专业人才队伍、社会传播媒介与渠道:

1.4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1998年在对社会体育发展总结的基础上提出:(1)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2)进一步推行国民体质检测制度(3)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4)进一步加快体育健身场地的建设与开发(5)进一步建立全民健身表彰制度和科学评估体系。1999年关于社会体育发展问题,伍绍祖指出《2000--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在继续强调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优先发展社会体育。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加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群众性健身娱乐体育设施的建设,建立国民监测体系,加快社会指导员队伍培养,重点发展社区体育、乡镇体育和农村体育,对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实行“三优”政策等。

2.社会体育管理

2.1社会体育管理及其特点

2.1.1社会体育管理的概念

社会体育管理是指为实现社会体育发展目标,增强人民体质,对社会体育活动所进

行的宏观调节和微观指导的综合管理过程。社会体育的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战略有着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社会体育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社会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国家对社会体育的宏观调节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思想教育宣传手段进行管理。而微观指导则依靠体育行政部门、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及体育民间组织交织成的网络体系,对社会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技术等方面予以指导和管理。

2.1.2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

由于社会体育参加主体的复杂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导致社会体育管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国家宏观计划为指导(2)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3)以分散灵活的组织形式为主要管理方式(4)以检测为主要的评估方法。

2.2社会体育管理的主要原则

根据社会体育的特点,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2.2.1社会化原则

社会化原则是指鼓励和动员各级各类部门、行业、社会团体和组织共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使社会体育活动在社会中广泛传播,深入家庭,走进人们的生活。实现体育的社会化是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之一。社会化原则的依据是(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转轨时期,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对体育的投入十分有限,为此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2)社会体育涉及的范围广泛,各种社会组织都有责任搞好我国的社会体育建设,需要各种社会力量与体育系统共同办好社会体育,以实现社会体育由体委一家办向大家办的转变。(3)社会体育的参与主体结构复杂,要实现体育的普遍化和生活化,需要人人为社会体育的出谋划策。

贯彻社会化原则应注意的问题:(1)提高人们对体育社会化的认识和强化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2)协调好与各种组织和团体的关系,鼓励他们参与对社会体育的同抓共

管。(3)打破条块分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2.2.2激发性原则

激发性原则是指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激发人们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社会各界及人们的积极性主要靠宣传、教育、启发、诱导等多种形式进行。贯彻激发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1)激发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2)激发自觉锻炼的信心。

2.2.3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社会体育的组织、内容、形式及开展社会体育的计划、方案、措施,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作到切实可行。贯彻可行性原则应注意:(1)从我国经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2)从我国人民身体实际出发,选择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3)从我国民族习惯出发,形成我国社会体育的特色。(4)从我国体育发展的状况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2.2.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为了照顾各参与主体的需要、地域差异、季节变化等,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竞赛方式,保证社会体育活动持久地生动开展。其多样性主要表现在:(1)活动内容的多样性(2)组织形式的多样性(3)竞赛方式的多样性。2.2.5分类指导原则

2.3我国对社会体育的管理

1996年初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2.3.1明确社会体育管理目标

⑴社会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或体育人口占社会人口的比例: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的最基本指标。⑵社会体育的经费投入:开展社会体育需要相应的资金,社会体育管理组织一方面要广开财源,争取政府部门增加对社会体育的经费投入,争取社会各界对社会体育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多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⑶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用于社会

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体育管理的目标既要求提高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又要求提高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以适应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⑷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社会体育的骨干力量。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把培训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建立一支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队伍。⑸国民体质发展水平:这是衡量体育成效的根本性指标,也是社会体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加强社会体育管理,就是要通过开展社会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国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2.3.2健全社会体育管理组织体系

(1)建立健全全民健身领导体系(各省、区、市)要建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城市社区要建立相应的体育协会,农村乡镇要建立体育指导站;(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不同人群体育协会和群众体育单项协会;(3)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国民体质测量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4)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发展中心网络。

2.3.3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及其他制度

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共同推行的一个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1)加强对社会体育的调查研究;(2)加强对社会体育法规制度建设;(3)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4)在全民健身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等。

2.3.4加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体育的领导与管理

2.3.5大力培育体育市场,完善体育产业体系

(1)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2)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3)进一步加强体育设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4)鼓励和扶持社会对体育产业的投入。

2.3.6加强对社会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

(1)加大国家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国家体育总局每年拿出体育彩票受益金的60%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2)制定有关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的投入。

2.3.7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理论研究,增加社会体育的科技含量。

3.职工体育管理

3.1 职工体育管理的概念

3.1.1职工体育: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健康娱乐为目的,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职工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

3.1.2职工体育管理:是各级组织为实现职工体育的工作目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过程。3.1.3职工体育管理的目的:是不断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满足职工的体育需求,为两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本单位的综合效益服务。

3.2 职工体育的地位

3.2.1职工体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手段。体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进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效率;体育服务于生产,而不影响生产,正确处理生产和体育的关系。

3.2.2 职工体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及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复合体。具有内聚、创造、协调等功能。体育在建设企业文化上,可以培养职工的竞争意识、群体协作意识,可以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及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2.3职工体育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3 职工体育的功能

3.3.1健身功能:首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各系统器官的质量。其次,能有效的全面发展人的体能,增强人的适应能力。

3.3.2政治功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3.3.3经济产业功能。通过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与运动队等联合建立体

育俱乐部等,进行产业创收,提高经济效益。

3.3.4教育功能。

3.3.5娱乐功能。

3.3.6社会交往功能。

3.4职工体育工作的方针、特点和要求

3.4.1方针: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种服务(为两个文明服务,为职工服务)、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广大职工)。

3.4.2特点:(1)广泛性(2)经常性(3)自愿业余性(4)娱乐性(5)实用性。

3.4.3基本要求: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促进提高,又以提高促进普及。(1)小型多样(2)因人、因地、因时制宜(3)业余自愿(4)灵活多变(5)正确指导和思想引导

3.5职工体育管理

3.5.1 加强职工体育管理的组织领导

⑴工会对职工体育业务工作的具体领导;⑵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对职工体育工作的指导和调控;⑶行业体协对职工体育工作的业务领导;⑷本单位对职工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3.5.2健全职工体育管理制度。如《全国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体育工作规定》,《全国职工健身七项标准》等。

3.5.3大力开展职工体育的宣传与竞赛。

3.6职工体育管理的方法

3.6.1 典型引导法:注意其代表性、可行性、多样性和真实性。

3.6.2评比竞赛法:1、形成传统的节假日比赛。2、会操比赛。3、游艺性比赛。4、评比性比赛。

3.6.3分类管理。

3.6.4化整为零。

4.城市社区体育管理

4.1.1社区(Community)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提出的,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引入中国。由于社会学家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下的定义多种多样,一般认为: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有四个共同的构成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成的人群;二是一定的地域;三是一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四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社区的区域界限按不同的层次可分为四级:国际社区(international community)、国家社区(national community)、地区社区(regional community )和乡土社区(local community)。

4.1.2社区体育

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现已成为大众体育的主要形式。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街道社区体协为标志。社区体育是1989年最早由天津市河东区提出的,当时是指街道社区体协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后来扩展为对所有小区域体育活动的统称。1991年原国家体委首次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调研会",至此,社区体育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运作。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并非全是居民),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4.1.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

(1)人们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动力;(3)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4)建立与城市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外部条件;(5)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其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4.2城市社区体育的功能和内容

4.2.1.1社区体育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功能:(1)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将不断增大,而必要的活动空间则会减少;(2)随城市住宅的商品化,商业性的住宅小区将替代现有的一些居民住宅;(3)社区体育将成为联系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的纽带。

4.2.1.2社区体育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

4.2.1.3社区体育能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人口数量。

4.2.1.4社区体育为居民的健身、娱乐提供有效的组织形式。

4.2.2城市社区体育的内容

4.2.2.1社区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社区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

(1)日常性活动主要在晨晚练活动站进行,活动规模受场地条件限制,大小不一,以小规模活动为主,其内容为:操、拳、功、舞、剑等五大类,具有明显的非竞技化的韵律性、表演性和文体一体化特点,参加对象以附近居民为主,老年人居多。

(2)经常性体育竞赛在节假日或按季节举行。其内容多种多样,各社区体育竞赛内容的选择通常与社区的体育传统和场地设施条件有关,其中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内容为主体育竞赛活动的计划性较强,制定计划时大多能兼顾各类人群。参加者有6、7岁的儿童--80岁的老人。

4.2.2.2社区体育的活动场所

主要有五种:辖区单位体育场馆、公园、空地、江河湖畔和社区公共体育场地。

4.2.2.3 社区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

主要有:(1)街道拨款;(2)辖区单位集资、赞助。其中集资多以交会员费、团体报名费等形式进行,赞助以产品或企业名称命名比赛的方式进行;(3)个人缴纳会员费或比赛报名费。晨晚练活动站的经费主要通过缴纳会员费、培训费、比赛报名费等形式解决。

4.3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于构建时期,尚未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

4.3.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形式体系

4.3.1.1街道社区体育协会:它目前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管理组织形式之一,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民(家)委员会为单位共同组成。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新型体育组织形式。据统计(截止到1998年8月),我国拥有社区体育组织3854个,占全国街道办事处总数的69%。

4.3.1.2住宅区体育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是城市居民小区自发组织起来的体育组织。它的区域范围以住宅区的占地面积而定,大的介于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辖区之间,小的相当于居民委员会辖区范围,该种组织形式群众自治、自助、自管的色彩很浓。

4.3.1.3晨晚练活动站:它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80年代末期得以迅速发展,是目前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最活跃的群众体育组织形式。截止到1998年我国平均每个街道的晨晚练活动站为

5.34个,它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

4.3.1.4地区(片)体育协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的体育组织形式,其区域范围时大时小,以参加单位的多少而定。它是一定区域内邻近单位自愿组成的体育联合体。最早以职工为主体,90年代发展为面向全体辖区成员,这种体育组织形式大多出现在大中型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单位的体育骨干起重要作用。

4.3.1.5一条街体育协会: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体育组织形式,以某条街为区域范围,驻街单位自愿组成的体育组织,但数量较少。

在以上组织中,街道社区体育协会属于上位管理型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服务中心、辖区单位体协、居委会体育小组等体育组织是下位活动性体育组织。辖区单位体协在本受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接受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的间接领导,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

城市社区体育在横向上突破了以往群众体育"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纵向上使群众

体育深入到了城市的最基层,正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的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体系。

4.3.2 社区体育的管理主体

4.3.2.1 上述社区体育管理组织

4.3.2.2 社区体育的管理者

社区体育的管理者主要是社区管理成员,他们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另外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管理者。1998年广州市的所有镇、街全部配备了体育专职干部。

4.3.2.3 社区体育的指导者

社区体育的指导者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晨晚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员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目前我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近10万人。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体育行政部门领导下,通过专业技术培训,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他们受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直接领导,其资格国家级由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一、二、三级分别由省、市、县三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认定。国家级和一级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自治区体委委托体育院校举办培训班;二级和三级则采取自学和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1)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的政策法规、确定培训和考试标准、对培训机构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认定等;(2)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中的作用:建议成立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3)优化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机构:首先大量培养中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其次使高等院校尤其是体育专业院校成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基地,三是加强资格平定;(4)丰富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类别机构:可分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老年人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娱乐体育指导员、职工体育指导员、医疗康复体育指导员、竞技体育指导员等;(5)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

4.3.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制度

伴随《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法》的实施,我国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也制定了

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主要有《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实行办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业管理办法》等。

4.4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4.4.1 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系统逐步形成。

随着人们体育利益取向的改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居民的利益取向单一,学生指向学校,其他居民多指向就业单位,极少数指向社区。城市社区体育兴起后,学生集中指向学校的同时,在节假日指向社区;其他人口分别指向就业单位、社区,少数指向体协、体育俱乐部等。),社区体育必然要形成网络化的组织来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城市基层社区的管理部门,有责任、有能力,也有可能成为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的依托,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站(俱乐部等)为中心、以家庭体育为基础、以区属及辖区各单位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系统。

4.4.2社区体育主体多质化,体育活动时间业余化。

随学生、在职人员、离退休及其他人员体育利益取向的变化,表现为日常性体育活动的参加者以离退休人员为之,周末、节假日,社区体育活动的参加者多样化。随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非业余化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少,清晨、傍晚、周末和节、假日将被充分利用。

4.4.3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化,向体育、文化、娱乐一体化方向发展。

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以非竞技化项目为主,活动规模以小型为主,活动时间日常化、经常化,活动形式(因场地等因素的限制)灵活多样。

4.4.4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利用率低的现象将有所改善。

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有关文件,进一步扩大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力度,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同时,每年将体育彩票收益金的60%用于全民健身工程。其中1997年将1996年的体育彩票收益金3000多万用于全国近1/3的城市(240个)中的约500个街道办事处建设511个全民健身工程,同时地方政府投资达4950万元,有数以万计的居民受益。

4.4.5逐步形成以专职社会体育干部为骨干、业余体育工作者为主体的社区体育队伍。

5.农村体育管理

5.1农村体育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5.1.1农村体育管理

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有12亿人口,其中2/3的人口在农村,并且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0%,而农村的体育人口尚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所以发展农村体育对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1.1.1农村体育是指县(市)以下广大农村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农村体育活动参加的对象包括广大农民以及城镇的职工、居民、学生等。

5.1.1.2农村体育管理是指为实现全民健身目标,对农民体育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5.1.2农村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村体育的中心任务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农村体育工作的任务是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全民健身热潮,为两个文明服务。5.1.3农村体育的特点

5.1.3.1农民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由贫困走向了富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走出了农村,不断地涌向城市。他们对知识、经济、文化和体育的需求不断扩张,由"农作代替体育锻炼"的思想日益淡薄,转为"求知、求富、求乐"的观念上来。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宣传和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不断挖掘,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到健身热潮中去,农民的体育消费不断增长,县(市)以下所有的体育场馆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民体育需求。

5.1.3.2农村体育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不平衡性。

由于地区经济的制约,传统文化的约束,是农民对体育的投入和接受程度表现为差异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

5.1.3.3各级领导进一步重视农村体育,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的深入,推动了农村体育设施的发展。

在全国大多数的乡镇配备了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全国486个体育先进县中67.5%的县在乡镇中设有专职体育干部。全国县级单位已拥有"两场、一地、一房"体育设施达532个占24%。截止到1998年体育经费人均达0.50元的县近50%。

5.1.3.4广大农村已成为我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地。

随农村体育的广泛开展,广大农村学校在抓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业余训练工作,从而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体育苗子。据统计,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全国先进县培养和输送的优秀运动员中有86人参加,共夺得金牌54枚,银牌14枚,铜牌8枚,同时出现了一大批运动健将等。

5.1.3.5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迅速。

自1987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提出了"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民族体育工作方针,推动了少数民族体育迅速发展,现已举办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六届,挖掘整理1000多个少数民族体育项目。

5.1.3.6农村体育产业不断发展,体育消费不断增长

在我国不少的农村出现了个人办体育的热潮。如各类培训班、校,各种体育场馆实施提供业,各种体育用品生产经营部门等,各种名目的体育俱乐部、健身健美娱乐中心等。地方政府加大对体育场馆实施的投资,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随着体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民体育消费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1996年广州市人均月收入水平878元,人均月体育消费在10-50元之间的占48.2%,人均50元以上占26.1%,其他占25.7%。

5.1.4农村体育工作取得的成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体育工作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突破:

5.1.4.1从198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活动,将农村体育工作落实到

实处。

截止到1998年全国共有468个体育先进县,占全国县级单位的21%,极大地推动农村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拥有6万5千多个体育场馆,占10.68%。

5.1.4.2 1986年9月,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正式成立,使农民有了自己的体育组织。

目前我国5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民体育协会。

5.1.4.3 1988年10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农民运动会,使历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走上了全国赛场。

目前我国已举办了5届,参加比赛的农民运动员近万人。

5.1.4.4 1994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1995年《体育法》的实施,使农村体育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

5.2农村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5.2.1农村体育可以提高农民的全面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5.2.1.1加强农村体育,可以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2.1.2加强农村体育,可以满足农民对体育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

5.2.1.3加强农村体育,有利于挖掘农村的潜力,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5.2.2加强农村体育,可以促进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3.我国农村体育的管理

5.3.1我国农村体育的管理组织体系

5.3.1.1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行政机构

(1)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专门行政机构,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内设有专门管理群众体育工作的群体司,各省(市、自治区)的体委有群体处,地(市)体委(体育中心)以及县级体委(或其他名称)都有分管群体的部门。目前有些乡镇已建立了分管农村体育

的专门组织(在群体司中设有农村民族体育处)。(2)政府其他部门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如文化部、农业部、民委等。

5.3.1.2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社会组织

(1)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社会团体:有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妇联、老年人体协、农民体协等。(2)管理农村体育工作的专门社会组织:体总以及其单项协会等。(3)民间体育组织:如棋社、武术社、桥牌协会、钓鱼协会以及体育个体户办的体育组织。

5.3.2农村体育管理法规

除以上所讲的体育法规外,还有《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县级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全国大型群体活动管理办法》等全国性法规文件,各地也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5.3.3加强各种媒体对体育的宣传,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和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5.3.4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兴办农村体育产业。

5.3.5加强农村体育干部队伍建设,普及体育科技知识。

体育管理学模拟试题一与参考答案

体育管理学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 1、体育管理是指体育管理行为的实施者,通过采取—————————和—————————— — 的方法,以实现体育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创新等职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资源的合力作用,实现既定体育目标的过程。 2、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的————————————的科学。 3、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一般分为——————————、矩阵型组织结构和事业部制组织 结构。 4、管理的要素是指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对象,主要包括人、财、物、时间和— ——————— 。 5、泰罗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有任务管理、——————————和职能化。 6、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①生理需要;②安全 需要;③ ——————————;④尊重的需要;⑤ —————————— 。而体育活动对这五 种需要均有不同程度的满足。7、——————————和—————————是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8、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 ———————— 、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9、中国的体育管理系统是由 ————————管理系统和 ———————— 管理系统两个子 系统组成的。 10、现代世界各国群众体育的管理体制表现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 ————— 三种形态。

11、体育管理控制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衡量实际成效和分 析偏差并予以纠正。 12、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和法国的———————。 13、`学校课余训练竞赛管理,既要遵循运动训练竞赛规律,又要符合————— 的要求。 —— 14、基层群众组织可分为———————和经营性组织两类。 15、学校体育经费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事业拨款、学校筹款、—————————和自 行创收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X理论—Y理论的提出者是:() A麦格雷戈B泰罗C西蒙D巴纳德 2、按以下那个标准可以把体育产业分为主体产业、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 () A消费者的参与动机B体育用品种类C经营、集资方式D现行的管理体制 年开始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 3、我国于 ———— A 1992 B 1995 C 1998 D 1999 4、以下决策方法不属于定性决策方法的是:() A专家会议法B德尔菲法C头脑风暴法D价值分析法 5、下列不属于社会专门体育管理系统的是:() A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系统 B中国奥委会系统 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系统 D国家教育部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格式(原创)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格式 (原创) 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一直为着心中的那个梦而奋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对我们心中的那个蓝图的描绘。我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就是给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远大的理想总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的,青春短暂,从现在起,就力争主动,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去描绘这张生命的白纸。 一、个人资料 姓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8年1月 性格:内外向兼之 学历:大学本科一年级 专业:社会体育 座右铭: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二、大学毕业后的十年总体规划时间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社会体育专业) 前言 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一直为着心中的那个梦而奋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对我们心中的那个蓝图的描绘。我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就是给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

远大的理想总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的,青春短暂,从现在起,就力争主动,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去描绘这张生命的白纸。 二、大学毕业后的十年总体规划时间 美好愿望:希望以后可以有个自己的公司,或者可以拥有一家自己开的健身俱乐部 职业方向:公司里的体育顾问、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老师 三、自我盘点: (1)性格品质:自信心强,肯吃苦;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待人真诚,能得到大部分人的尊重; (2)个人素质:兴趣广泛;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语言逻辑性和表达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预见性和团队意识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大学一年级:了解大学年活,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景,了解大学期间应该掌握的技能以及以后就业所需要的证书。 大学二年级:熟悉掌握专业课知识,尽最大的努力考英语4级。考一些跟自己的专业有关有用的证书。 大学三年级:着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尽量多体验兼职,积累工作经验, 大学四年级: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充分准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报告word精品

. 建设Ⅰ 四川民族学院体育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自2011年申请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在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按照省、学校的要求,依据专业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深入落实专业建设发展目标。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和办学水平,是本系生存的支柱和关键。在体育系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对专业等方面进行规划,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产业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会急剧增长,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休闲体育活动作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作为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中充满活力的、最具发展前景的户外运动终究会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因此,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时期。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从创办之初,体育系就努力探寻着适合本专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本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是经过专业考察与学习,并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优势来设置相关类别的课程。通过专业调查,深入把握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定位。2012年,体育系全体员工远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的民族院校、师范院校和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派年轻教师到成都体育学院进修户外专业;参加四川省休闲协会、亚洲攀岩竞标赛、山地户外安全与健康国际会议等。通过全面的专业调研得出:休闲体育在国内悄然升起,发展越来越壮大,市场前景广阔;四川省有关户外运动、体育旅游、拓展培训机构多达300多家;国内部分高校均有开展户外运动课程;全国各省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俱乐部和相关协会,户外运动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规范性;有派克、凯乐石、始祖鸟等多个专业品牌的商家从事户外装备的生产等。与此同时,学校地处甘孜州,具有丰富的山地资源、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具有较强的地区优势,以及学校与甘孜州各政府的行政部门、旅游景区都有密切联系,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办学优势。 目前,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绝大多数院校的运动设施和实验设施能够或基本-. . 能够满足专业发展需求,但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还有部分院校没有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教育实训实践无法满足专业建设所需。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稳定规模、内涵发展”为基本思路,实践学校党委的战略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下得去、靠得住、干得好”的民族应用型育

社会体育学重点知识点

社会体育学重点知识点2013—2014学年 2014.06.15. 1.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即社会体育、终身体育和身体锻炼。 2.社会体育的学科性质属于社会人文科学类的应用科学。 3.社会体育的概念: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 4.▲简述社会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区别: ①社会体育,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②社会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全部。它不涵盖学校中的体育教育,也不包含武装力量的军事体育训练。 ③群众体育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群众体育是相对于高水竞技体育而言的;在狭义(本质)上它是全体社会成员中广泛开展的,人们以身体运动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锻炼,获得娱乐享受,提高健康水平,在身心健全发展上不断超越自我,并促进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大规模社会实践活动。 5. 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简史: ①新中国社会体育的创业阶段(1949~1957) ②马鞍型发展阶段(1958~1965) ③畸形发展阶段(1966~1976) ④恢复、发展与初步改革阶段(1977~1991) ⑤改革的深化阶段(1992~今) 6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大众体育率先在联邦德国和挪威兴起,继而扩展到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 7.大众体育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①“文明病”的蔓延求助于大众体育。 ②大众体育是一种高尚健康的消遣娱乐手段。 ③人口构成老龄化是大众体育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大众体育与人口的都市化倾向和就业的脑力劳动化倾向关系密切。 ⑤大众体育是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形式。 8.社会体育的结构,就是指构成社会体育的内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9.▲论述社会体育的要素有哪些?并分析。 ①人的要素:参与者与组织管理者 ②时间要素:余暇时间是人们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③空间要素:开展社会体育的场地条件。 ④财的要素:社会体育的过程是一个消耗社会财富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有资金投入。 ⑤物的要素:社会体育发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⑥信息要素:体育锻炼的科普知识、社会体育的管理经验、社会体育的报道性新闻、社会体育的科研成果、政府关于社会体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等,都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⑦管理要素:是社会体育的必要因素。 10.社会体育的功能:①健身功能;②文化娱乐功能;③社会情感功能;④经济功能;⑤稳定社会的政治功能;⑥教化社会的道德功能。 11.简述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㈠㈡㈢㈣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体育学院-黄山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含教学计划)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专业代码:040203 学制、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与毕业要求最低学分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78.5学分 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 相近专业:体育教育 院部负责人:李昌军审核:陈国平校长:汪建利 日期:2013年8月 1、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以“强技能、应用型”为特色,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旅游产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工作,也能胜任体育教育、行政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体育旅游产业、商业健身俱乐部和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工作,也可从事体育教育、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科研等方面工作。 2、培养要求 1)工具性知识: 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逐步提高并基本达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一般会话水平。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能够进行文献检索。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注并熟悉国家有关体育,尤其是社会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工作,思想品德良好。 3)学科基础知识: 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社会体育概论、社区体育导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导论、体育科研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有良好的

体育管理学试题答案1

体育管理学试题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B 2A 3 D 4A 5A 6C 7C 8B 9D 10A 11D 12B13C 14B 15A 16C 17C 18A 19C 20A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26规章制度控制 27 长远性 28 规范性 29 直线职能式 30 管理中介 31 灵活性 32 合理化 33 系统原理 34 基本规律 35 人本原理 三、判断(每小题2分,共8分) 36 错,37对,38.错,39,对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40、体育管理的控制:是指保证体育管理过程与计划、目标一致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41、学校体育管理:是指遵循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因素,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评估、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 42、体育管理:即体育领域里的管理活动,是体育组织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的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3、体育计划:指体育部门为达成一项具体的工作目标所指定的最经济有效的工作程序与行动方案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4、社会体育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社会中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的人数或体育人口占社会人口的比例。2.社会体育的经费投入。3.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4.社会体育干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5.国民体质发展水平。 45、1.研究确定组织方案。2.制定竞赛规程。3.建立竞赛组织结构。4.拟定工作计划和行为准则。5.编制竞赛秩序册。 46、1.提高运动竞赛制度、计划和竞赛规程的科学性。2.提高运动竞赛的社会化程度,努力拓宽集资渠道。3.做好赛区管理工作,提高竞赛质量。4.组织好观众。5.节约竞赛经费的开支。 47、1.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2.主体投入不足,市场发育不全。3.经营人才缺乏,经营管理不善。 4.法规不健全,调控机制没有形成。5.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内发展不平衡。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8、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的规范进行管理的方法。它具有如下特点: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具体性。作用:1.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能够有效地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对全局

2016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6版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介绍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同时具备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社会体育活动相关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社会体育活动的管理与指导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所需的体育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的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及练习方法; (4)具有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社会体育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社会体育活动的理论前沿和社会需求; (7)具有一定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 主干学科: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社会体育管理学、休闲体育学、体育俱乐部管理、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游泳、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社会调查(实践)、教育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学术活动。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社会体育导论 课次: 班级:
人数: 任课教师:冯晓丽
授课内容: 第八章 社会体育管理的内容
1、了解社会体育管理涉及到人员、财物、物质、信息和对相关
社会问题的处理
2、掌握并理解对参与者管理的原则 教学目标:
3、掌握人的管理涉及对参与者的管理、对指导员的管理和对管
理者的管理的几个方面
4、了解掌握如何科学地经营与管理体育场馆设施
1、掌握并理解对参与者管理的原则
教学重点: 2、掌握人的管理涉及对参与者的管理、对指导员的管理和对管
理者的管理的几个方面
教学难点: 确定社会体育的财物预算;社会体育经费如何科学使用
教法手段: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内容与设计
教法提示(旁注)
导入:
第一节 社会体育人员管理
一、 对参与者的管理
(一)对参与者进行管理的意义
(二)参与者的类型
1.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参加者
2.体育培训班的参加者
3.业余自由参与者
(三)对参与者管理的原则
1. 激发性原则
2. 人本性原则

3. 灵活性原则 (四)对社会体育参与者管理的方法 1. 引导法 2. “代理”管理法 3. 组团法 二、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 (一)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道德 1. 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遵纪守法。 2. 不得进行反科学、伪科学、封建迷信以及其他有碍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活动。 3. 服务态度热情、周到,诚恳,平等待人,老幼无欺,不
得有性别、民族歧视,不得歧视有残障的人员。 4. 行为举止有礼貌、大方,谈吐用词文明得体,仪表仪容
整洁,保持良好形象。 5. 热爱社会体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 6. 努力钻研业务,积极提高服务质量。 7. 以诚实、正直、公平的态度与他人友好合作。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认定 (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要求 三、 对管理者的管理 (一)发现与考察管理人才 (二)确立管理人才的标准 (三)管理人才的使用 (四)正确地对待管理人才
第二节 社会体育财务管理 一、 经济来源 (一)国家财政拨款 (二)社会赞助

体育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事物客观规律,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程序,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等职能,协调他人活动,发挥各种资源作用,共同实现既定的目标的活动过程。 2、体育管理:指体育管理行为的实施者,通过采取管理和体育的方法,一实现体育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职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资源的合力作用,实现既定体育目标的过程。 3、从众:指群体成员为减轻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现象。 4、规范: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5、个性:又称“人格”,指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态度:指对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它可以是赞成也可以使反对,它们反映了个体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7、认知失调理论:指态度之间以及态度行为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或不一致。 8、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自己的感觉印象的过程。 9、群体:是为了实现某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10、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11、社区: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有相互关系,共同交往,冬天利益的社区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12、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单位中占有一个地位所期望的一系列的行为方式。 13、角色冲突:个人面临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角色期待是所形成的心理矛盾状 态 角色知觉:个体对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同一性: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期待: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心理契约:在特定环境中,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即成员间对双方行为模式的心理期待 14、社区体育:除在学校和武装力量中开展的体育之外,在社会一切其他行业或 活动领域的人们在余暇时间中开展的体育。 简答题: 1、能力与行为: (1)、情商: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能力。 (2)、内容结构包括: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能力。 2、群体过程对有效性影响: 潜在群体有效性+过程增量—过程减量=实际的有效性 3、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 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1体育社会现象概述2体育社会现象的重 大变化3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第二章体育运动的社会分从、流 动和控制1社会分从与体育运动2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3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第三 章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1体育运动与经济的互动2体育运动与政治的互动3人口结构中的体育运动4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5体育运动与科学技术的互动6 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影响第四章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1文化的一般概述2文化的要素与特性3体育文化的概述4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第五章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1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1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2社会中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3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第六章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1不同制度的体育运动2体育运动的制度结构3中国体育制度的演变与创新第七章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1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2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关系3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第八章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1生活方式的概述2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3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的改善4体育休闲的社会价值第九章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1竞技体育概述2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3竞技体育与社 会规则4竞技体育与社会公平公正5竞技体育的分类6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第十章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1实惠体育概述2社会体育参与概述3社会体育与社会健康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1群体概述2体育群体概述3老年人体育4妇女体育5农民工体育6残疾人体育第十二章体育运动的民族与宗教问题1民族问题概述2体育运动与民族3体育与民族主义4宗教原理5体育与宗教关系6警惕邪教利用体育借尸还魂第十三章体育的社会问题1体育社会问题概述2体育社会问题特点和种类3体育社会人体的预防和解决第十四章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1体育社会学学科方法论2体育社会学研究程序3收集资料

对体育管理学认识的分析报告

对体育管理学认识的分析报告 学号:201022110120012 姓名:周宗鑫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2010级) 说体育管理学是一门艺术,是因为管理不仅是单纯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管理。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 我虽然不否认李老师的看法,但是我更偏好于张老师的观点。体育不只是一门艺术,而更是一门科学。没有后天理论系统的学习是很难胜任这门功课的。无论是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体育保健。管理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我们将很难胜任我们未来的岗位。通过系统的学校学习,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以以往前辈的经验和教训做为参考物,扬长避短。何人都不是天生就具有体育管理才能的,不能将体育管理神秘化。管理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视这些客观规律的存在,单纯强调不可捉摸的先天个人素质,这对体育管理人员的成长和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同时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应管理过程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实践来衡量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并使其不断丰富,这就是管理的科学性。 总之体育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像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转方式,但是机器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体育行业更好的服务。这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当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他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做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 我认为学校开设体育管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国家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人民身心健康达到富国强民。任务是是人们进一步了解体育管理,乃至体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体育管理者。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体育管理学,这是体育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说,体育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是随着管理学课程在大学普遍兴起而变得重要的,研究管理学课程的人很多,主要因为管理学立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得到大学的重视,随着企业不断的成熟与完善,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内容就变得更加丰富。体育管理学则不然,就整个世界发展的背景来说,它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如果再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体制来说,更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差异化,学生学习体育管理学的目的,其实就是在这种差异化的思想中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稀缺资源、体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三者的和谐问题。 但是优秀的体育管理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首先管理者必须为被管理者创造一个美的环境。这是现代体育产业必走之路。他不仅对客户,顾客,友人带来很好的形象,更影响到周围每一个人。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用在现在体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环境之间也很奏效,即现代语言简言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有一个人真心为他人好才会真正是自己与他人都更好,互惠互利。管理者还应懂得被管理者的心理。理解是解决矛盾的最好途径。运用赞美的艺术,先抑后扬的艺术。懂得语言技巧,把:你给我...,你必须...,快...,帮我...,换成:请你...,帮我...,谢谢...,我明白...,我理解你...,等等。他们必须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素质,内在涵养。比如多看对自己有益的书籍,多看管理经验的书籍。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看书,写字,运动,组织活动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1、职业概况 1.1职业名称 社会体育指导员。 1.2职业定义 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管理工作的人员。 1.3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1.4职业环境 室内、外,常温。 1.5职业能力特征 动作协调、具有较强的示范、讲解与语言表达能力。 1.6 基本文化程度 初中毕业。 1.7 晋级培训要求 1.7.1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5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90标准学时;社会体育指导师不少于6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培训初级、中级、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师应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师的教师应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1.7.3 培训场地设备 理论知识培训在标准教室内进行,操作培训在室外运动场地上进行。 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 申报条件 ——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通过初级运动技术考核,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体育中等专科学校毕业证书。 ——中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

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运动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体育运动自身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活动介入到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缩影"和"焦点",浓缩和反映了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种种现状,能动地对社会的变革起到促进作用。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政治;体育与发展 1.体育与经济 体育在经济中的地位: 商业体育已经成为当代许多社会中可见的一部分。这一发展与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的进步和通信技术、资本资源的可取性、阶级关系有关。 截止今天,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分布及获奖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70%的奖牌都为经济水平较高和人均寿命较长的国家所获得。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国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标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指标。体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体育的进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关系,以及体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突出的作用,诸如强健的体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显示体育是提高劳动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当体育真正在为中国青少年带来兴趣、健康和信心时,中国体育的未来才能达到“国富而民强”的理想。 体育产业是新兴的并具有发展前途的、主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健身等需求的产业。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而逐渐成为独立行业,使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目前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有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体育竞赛转播业、体育博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电子商务等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扩大对相关产品或劳务的需求,为这些相关需求提供市场,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近十年来,全球体育产业化速度加快,发展迅猛,产值高达五千亿美元。仅纽约一地,体育产业的经济影响力达69亿美元,包括与体育产业直接相联的体育媒体,体育组织,体育事件。芝加哥的国际事件集团的报告显示,体育事件与项目的赞助款项持续增长,2000 年已达59亿美元。这个趋势至少目前看来,还远远未有停顿的迹象。因为体育产业与娱乐休闲产业仍在日益融合,体育事件仍然继续在跨国公司的营销支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体育管理学.

体育管理学 第一章 体育事业管理与体育产业管理定义及两者的关系 体育事业管理指的是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事业单位为推行体育事物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创新等,以满足公众对体育服务的需求。 体育产业管理指的是以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为目的,为视线经营目标所从事的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 体育事业管理和体育产业管理两者的关系: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代中国体育实际上是事业和产业的复合体,两者都具有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强身健体等体育所蕴含的本质功能。 1、在产品性质上: 体育事业:社会公益性事业、公共产品,不具备盈利性; 体育产业:非公共产品生产、盈利性; 2、运行机制上: 体育事业:政府统一规划,各级行政部门和相关组织统一步骤、统一管理; 体育产业:生产-供应-需求的经济运行机制; 3、目标和资金来源上: 体育事业:公共财政支出、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视线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和为国争光的目标;

体育产业: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 4、组织形式上: 体育事业:自上而下且隶属关系清晰地行政组织系统构成; 体育产业: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构成; 体育事业部分:全民健身、奥运争光应以政府管理为主体,由政府通过宏观政策进行调控,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实现社会效益; 体育产业部分:社会体育中的盈利性体育、竞技体育中的职业体育等则应进入市场,以社会管理为主,由社会向人们提供私人产品,进行有偿服务,实现经济效益。 总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体育需求,也有利于视线体育功能的多样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我国的体育发展兼具事业和产业的性质,体育产业、事业管理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推动体育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方面共同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二、三章 系统原理、行政原理、经济管理方法及控制、创新部分

解读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解读《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 国家资格证书制度是1993年10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要制订各种执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其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都对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从国家基本法律的角度确立了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地位。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经过3年的研制,2001年8月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并在全国开始正式施行。 一、职业名称及定义 (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指在营利性体育场所的劳动岗位从事体育健身指导工作的人员。 1994年6月,原国家体委颁布施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社

会体育指导员”这个名词从此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然而,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却不同于我们长期以来在《制度》下所认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了以示区别,我们按照其工作性质和对象的不同,称呼二者分别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 街头巷尾,健身活动站点,活跃着一批义务为大家服务、进行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这批人就是《制度》下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培养出来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的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他们承担着指导人民群众进行科学、向上、健康的体育锻炼和活动的重任,他们是我国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生活质量、花钱买健康已经不是有闲、有钱阶层的特权,健身意识深入人心,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街边或广场、公园的简单集体健身活动,买一张健身卡,工作之余去设备设施齐全的健身场馆,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个性化健

体育社会学

一、填空题 1、社会学是指。 2、体育社会学。 3、 4、现代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是、、。 5、标志着体育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 6、体育社会学研究必须以为指导。 7、是体育社会学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它的背后就有一个的逻辑过程。 8、体育社会学研究包括五个基本步骤。 9、社会学研究在形成解释时可区分为。 10、测量的效度指;测量的信度是指。 11、随机抽样分为、、、。 12、社区体育是指。 13、宗教是。 14、宗教的基本命题是;;;。 15、宗教的要素是;;;;;。 16、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有;;。 17、是20世纪妇女获得体育权利最重要的行动纲领。

18、,女性第一次在世界性的运动会上崭露了体育才能。 19、现代化是指。 20、现代社会的特征是;;;;。 二、单选题 1、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 A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边缘学科 D 自然学科 2、体育社会学的首创性著作是() A《体育社会学》 B 《体育运动与文化》 C 《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 D《娱乐社会学》 3、对体育社会学发展影响较大的是() A结构功能主义 B 冲突理论 C 符号交换理论 D 技术统治论 4、可以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的是() A社会制度的变迁 B社会的科技变迁 C社会的文化变迁 D经济变迁5、我国采用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 A三元等级判定标准 B 三元定性判定标准 C 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 D 单一定性判定标准 6、标志着国际奥委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是() A1984年奥运会 B1988年奥运会 C1992年奥运会 D1996年奥运会

7、依赖于社会舆论和心理控制所进行的控制是() A硬控制 B软控制 C外界控制 D 内在控制 8、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属于() A结构性协调 B功能性协调 C结构——功能之间的协调 D 层次协调9、促使体育运动中的一切变化实现的是() A社会流动 B社会控制 C社会分层 D 社会变迁 10、从根本上决定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是() 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文化 C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 D 社会的经济制度 11、按体育群体的形成和社会关系,体育群体可划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学习群体和竞技体育群体 C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 D专业群体和业余群体 12、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属于() A现代体育文化形态 B前体育文化形态 C准体育文化形态 D亚体育文化形态 13、体育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 A运动处方科学 B高科技的训练手段 C先进的体育理论 D管理的科学化

[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登记管理办法

[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登记管理办法 附件1: 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登记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登记的管理工作~加强对我国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以下简称指导员,的管理与服务~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 第二条指导员按技术等级称号分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第三条指导员注册登记的种类分为:取得资格的注册登记、迁移指导地址注册登记、年度注册登记。 第四条指导员的注册登记管理将统一网上注册登记的方法~必须使用国家体育总局建立的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进行。书面材料报送至属地管理机构用做备份。 第五条国家体育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根据 相关规定对开展注册登记工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第二章注册登记管理机构 第六条指导员注册登记管理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群体处、各地方体育局群体处和各区、县体育主管部门。 第七条各级指导员的注册管理权限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区、县体育部门管理注册登记,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地、市体育部门管理注册登记,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部门管理注册登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国家体育总局管理注册登记。但是~各级指导员注册登记工作均可由指导员本人在指导工作所在地的区、县体育主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第八条指导员注册登记实施机构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区县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委托机构。 第三章注册登记程序 第九条对符合《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要求和取得指导员资格的人员~要在相应的体育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

体育管理学4

体育管理学 1.体育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 2.效益:指在社会活动的物化劳动和活动的消耗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 关系,即有效产生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体育管理的过程:由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个职能组成。 4.体育组织的概念:是由一定的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为实现一定目标而组成的合作性统 一体,是人们落实体育决策计划,进行合作活动的必要条件。 5.体育控制的基本类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 6.体育管理创新过程:寻求目标→确定事实→识别问题→寻求创意→创意评估→创意实现 7.创新活动的组织:①让组织接受变革②积极鼓励提出新思想③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 围④制定有弹性的计划⑤制定明确目的,同时给予充分自由去达到目的⑥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⑦宽容对待失败 8.体育管理方法是指在体育管理活动中能够保障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实施管理职能、实 现管理目标所采取的手段、途径和措施的总称。 9.体育管理体制——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 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 10.体育管理体制的类型:政府管理型(集权型)、社会管理型(分权型)、结合型(混合型) 11.目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①政府型的管理体制依然占主体地位②社团型的 管理体制缺乏独立性 12.影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①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性 质和方向②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决定了体育管理体制类型③体育自身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④民族文化与传统制约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与规模 13.学校体育管理原则:民主化原则、科学化原则、责权对等原则、重点突出原则、创新原 则 14.学校体育管理方法:行政管理法、教育管理法、规章制度管理法、 15.体育课程管理:①体育课教学的管理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③课余训练竞赛的管理 ④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 16.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 17.体育评价的原则:①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②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③评价与指导相 结合④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⑤客观性与可比性相一致的原则 18.运动训练管理特点:全面性、系统性、动态调整性 19.运动项目协会制管理:P166 20.科研管理的措施:①强化领导体制,形成训练科学一体化的结构体系②加快综合训练 科研基地的建设,提高训练科研效能③科学确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课题④创造有利于科研的学术氛围⑤加强运动训练科研信息管理 21.体育传统校的主要运行模式:①体育传统校独立运行模式②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办 模式③与体育俱乐部联办模式④与体育专业运动队联办模式⑤与高水平运动队联办模式⑥与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联办模式 22.体育赛事的价值:竞技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教育价值 23.国际体育大赛的申办形式:征询申办、购置申办、竞争申办 24.奥运会的申办程序:预申请→候选资格批准程序→候选资格阶段→选举 25.赛场后勤:流动、通信沟通、附属设施指引、媒体和VIP需要、紧急情况程序

2015年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2015年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工作计划2015年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2015年,XX区社体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契机,进一步发挥我中心的社会效用,创新管理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努力探索和完善群众体育培训工作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强化市民体育健身技能指导,提升社会体育服务和管理工作水平。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力争在2015年的基础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规范健身气功活动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加强游泳场所安全卫生开放管理,扩大体育彩票宣传力度。继续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组织好迎新长跑、广播体操比赛等重大群众性体育赛事,努力推进社区体育服务配送活动,认真按照市、区的要求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一、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促进体育健身环境改善秉承“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体育是服务”的工作理念,贴近市民需求,推进体育生活化,逐步使体育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推进好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按照《XX市关于进一步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要求,在2015年建设的基础上,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巩固成果,持续推进,完善好符合静安特点的圈层体系建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的软硬件水平,使市民能方便地享受到多内容、多层次的便捷的设施圈、智能的信息圈、易参与的活动圈服务,优化市民体育健身环境,使体育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见缝插针,建设好健身苑点、百姓健身墙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并对区内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定期走访查看,对老旧器材进行记录,与街道沟通,开展健身苑点器材更新工作。按照市社体中心要求完成全年大于3次,总计300人次的相关培训,参加培训人员为管理、维修、巡查人员。根据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