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课堂实录

1.激情导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燃烧是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大家非常的熟悉。火,从钻木取火一直到火箭升空以及咱们日常生产和生活都给咱们带来了正能量(展示ppt火的应用)。但是,应用不当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从化学物质的两面性进行认知)?

生:火灾

师:对,火灾会给咱们的财产和生命带来巨大的损害(展示ppt火灾图片)。那么,消防员是如何灭火的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

生:(举手示意)

师:好,这位同学请回答。

生:在室内用干粉灭火器,在室外是用大型的消防车,喷出水或者粉末状物质。师:很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有

师:好,这是消防员灭火的方法,那么,他这个灭火方法是引用什么化学原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将要揭示燃烧与灭火背后的化学真相(展示ppt燃烧与灭火)。

2.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

师:化学原理是以咱们的实验为载体,是不是?

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首先,咱们进行第一个环节,以燃着的蜡烛作为探究的对象,找到灭火的方法,以及你采取这样的方法引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展示ppt实验探究内容)?注意老师的温馨提示(展示ppt温馨提示)。自主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前提,请大家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探究。

生:(观看温馨提示,自主思考)

师:板书:燃烧与灭火

|

原理

好,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想法成熟后检验你的结论。

生:(交流方案)

师:如果找到方法了,咱们同学就可以动手实证一下你的理论是否正确。大胆做一下就可以。

生:(学生活动,自主完善方案,并进行动手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并进行简单记录)。

生:(完成实验的同学举手示意)

师:(提示其他同学)有的小组已经做完了,其他小组加油,注意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生:(继续完成实验,并完善实验报告。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板书)

燃烧与灭火

|

原理

①隔绝氧气;

②降低温度;

③移走可燃物。师:咱们首先请这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所做的实验以及所得的结论(展示ppt展示要求)。

生:首先我们组第一个方法是用隔绝空气,就是把点燃的蜡烛上面铺上沙子什么的。第二个用湿的抹布直接扑到了点燃的蜡烛上,用的是降低温度。第三个是用剪刀剪掉点燃的蜡烛的烛芯,用的是移走可燃物。

师:很好,那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么?

生:我用的一个方法是用烧杯扣在燃着的蜡烛上。

师:那你认为是用的哪个灭火原理?

生:我认为用的是隔绝空气。

师:对不对,同学们?很好,请坐。

生:(举手)我们组用的是吹灭,然后这个应该是隔绝氧气。

师:方法对,是不是隔绝氧气?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这个应该是降低温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呼出二氧化碳的话,你如果一吹,大量的二氧化碳就集向蜡烛,氧气就不那么充分了。

师:那是隔绝氧气还是降低温度?

生:隔绝氧气

师:好,请坐(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见)好,这位男同学请讲

生:我想说的是降低温度,因为我们实验了一下,用嘴一吹,气比正常室内温度要低,感觉要凉,所以,我觉得是降低温度。

师:很好,请坐(做动作,向手上吹气)为什么会凉?(生举手)这位女同学说一下。

生:空气流动可以使温度降低,这是一个物理上的原理,所以说它是凉的。师:非常棒,好,请坐,物理联系化学。(追问)还有没有疑问?或者说整个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疑问或者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刚才他们说的是用嘴吹灭的,我们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大风吹灭的话,它也是吹灭的,不过也是降低温度了。(笑)这个问题在刚才已经解决了。

师:很好,请坐,已经解决了。其他小组还有疑问吗?(生举手)好这位女同学。生:用水灭火是隔绝空气还是降低温度?

师:好,请坐,哪一位同学给她解释一下?

生:我觉得我刚才的回答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你用水浇灭蜡烛应该是降低温度

师:好

生:(继续要求)我能说明一下具体原因吗?

师:可以

生:水相对于燃烧的物质的温度是非常低的,因为蜡烛要燃烧大约是800℃,水最高温度就是100℃,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温度的差别。所以说是因为降低温度到达灭火目的。

师:好,请坐,他说主要是因为水的温度比较低(生举手)

生:我觉得是氧气是微溶于水,水里的氧气应该很少,所以说,你把水倒上后,

氧气是不充足的,应该也与隔绝氧气有关系。

师:好,请坐。看来跟隔绝氧气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大家想一下,除了水温比较低之外,水分受热会怎样?

生:蒸发

师:蒸发是吸热还是放热?

生:吸热

师:所以也会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因此水的灭火主要是哪个方面?

生:降低温度

师:降低温度而导致可燃物燃烧的熄灭,好,对于灭火原理的探究,咱们同学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认识,火是从哪来的?燃烧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大家考虑一下(展示ppt燃烧条件探究)。

3.实验设计(让学生自主设计):

师:刚才咱们同学的展示非常好,而且有的小组我给他们做了肯定,因为他有安全意识,而且他注意了废物杯的利用,而没有做的小组需要注意了。(师继续)根据咱们刚才的探究考虑一下,猜想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咱们又应该如何利用实验去验证这些条件?好,小组内抓紧时间进行讨论探究,仪器和药品在你们的桌子底下,把它们取出来。

生:(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验证)

师:巡回指导(学生做完实验后)好,咱们一块交流一下所做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一些结论,哪一个小组先来说一下,我做了哪些实验。

生:我们做的那个与温度有关,我们用燃着的酒精灯外焰和内焰分别接触加热小木棒,现象是:与外焰接触的小木棒燃烧,与内焰接触的木棒基本没有反应,只是稍微变黑。我们的结论是:燃烧与温度有关,内焰温度较低。

师:很好,那这个温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生:我觉得这个温度应该达到燃烧点

师:咱们称作着火点,其他小组呢?

生:可燃物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在我们小组用镊子夹着火柴用酒精灯点燃,镊子夹着的地方火柴没有燃烧,而与空气接触的部分燃烧了,所以燃烧要有充足的氧气。

师:(教师板书)

燃烧与灭火

| |

条件原理

①充足氧气;①隔绝氧气;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②降低温度;

③可燃物。③移走可燃物。

很好!请坐,观察非常仔细。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组所研究的是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我们做的实验是:用相同的酒精灯去加热石块和煤块,然后石块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温度高了一些,掉下的煤块冒出火星来。所以我们认为,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师:很好,请坐,可燃物不但要与空气接触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浓度。其他小组呢?生:我们做的实验和刚才的小组一样,只不过我们是用纸、煤块、石块做的对比,

纸一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就燃烧了,小石块加热前后没有反应,加热煤块的时候,我们加热了很长时间,然后发现部分发红,没加热到的部分还是原来的颜色,移出酒精灯火焰后煤块不再红热。

师:那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物质要有可燃性

师:那你认为哪种物质有可燃性?

生:纸、煤块有可燃性。

师:好,请坐。(生举手)

生:我们认为燃烧需要氧气,但是我们没有找到纯氧,所以我们用二氧化碳,把燃着的蜡烛放入二氧化碳中,蜡烛熄灭,而在空气中蜡烛燃烧能持续进行,所以我们认为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师:很好。他间接的证明了燃烧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下面老师通过一个演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直接遇到氧气时效果如何。(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首先,我取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有什么现象?

生:白磷燃烧了

师: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是,咱们看的的却是水火相容,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师:(对演示实验中的失误进行检讨)老师做了一个相当坏的示范,过氧化氢浓度太大,冲出了锥形瓶。同学们吸取我的经验教训,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用量。

生:笑声

师:好,通过刚才的实验,咱们证明了燃烧也需要这三个条件(板书),大家观察一下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要相适应,例如,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灭火的时候隔绝氧气就可以。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如果要让它燃烧的话,就要满足它的条件,灭火的话就要破坏它的燃烧条件。

师:要灭火的话,那么我就要破坏燃烧的条件,这个同学用破坏这个词,非常准确。

生:还有,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灭火只需要破坏其中之一就可以了。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你能不能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呢?生:我觉得燃烧就是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且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的时候能够燃烧。

师:很好,也就是说,燃烧是这样一个化学反应:可燃物和氧气是反应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反应的条件。这个化学反应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反应物达到条件,它才能够正常的发生,如果咱们要让这个反应停止,我只需要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所以咱们研究问题要从根源上找到它在哪儿,然后咱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它。好,这节课咱们同学的表现都非常非常好,而且小组长也非常的负责,那老师在你的表格上做了肯定,小组长课后统计一下本小组之内每一个同学发言情况。(生举手)

6.精彩提问

师:(总结后,学生正在整理实验单,一位学生举手)好,你有什么事?

生:我有一个问题,它这个刚才在做实验的当中就是你点燃那个火柴需要,你点火柴,它在点燃火柴的过程中,划着火柴的时候,如果竖起火柴,火焰与火柴棍是一个直线,火柴倾斜时火焰也会向上,这是为什么?

师:他想问为什么所有的火焰都是向上走,无论咱这个棍向上还是向下,观察非常仔细,哪一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好,那位男同学

生:我认为这是空气流动的原因吧,空气从低下往上流,擦着火柴的同时空气往上移动,火焰跟着空气往上移动。

师:那擦的一瞬间咱们火柴是流动的,当我把火焰放在这,我不动的时候火焰是向上走么?

生:不是

生:不是么?是不是?

生:我没做过这个实验。

师:好,请坐

师:(教师划着一根火柴,现场观察)(对学生说)不用隔我这么远。向上么?向上么?向上不向上?所以无论这个棍向上向下,火焰都是一直向上走的,为什么,谁知道?

生:摇头

师:这个知识涉及到咱们物理学上还没有学到的问题,这是空气的对流问题,当我点燃火柴,火柴周围的空气受热它会变得很轻,而周围没有受热的空气它就相对来说比较重。轻的往上走,重的往下来,这个就是咱的对流,由于空气的相对流动,形成了火焰的方向。明白了?这个知识咱们回去查一下,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好,非常好,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1:有时候火越吹越大,有时候越吹越小。

师:那举个例子。

生2:有的时候建筑物着火,刮风的时候会变大。

师:很好,请坐,这是为什么?

生1:这个很简单,这个原理非常简单,你说的建筑物着火,风中带的大都是氧气,风越吹越大,氧气越来越大,如果用嘴吹,你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熄灭这个火。

师: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么?

生1:我说错了,降低温度

生2:老师,他刚才说,吹灭的是二氧化碳,若用书使劲扇它也会灭,难道也是二氧化碳么?

师:谢谢,请坐,这位同学有点口误,实际上降低了温度,这位同学你的问题得

到了回答么?

生2:点头

师:如果我们打开窗子发生火灾时,会进来更多的氧气,所以会使燃烧更加的旺盛,因此在火灾中咱们一定要注意自保,所以咱们同学回家调查一下家里有可能有哪些火灾的隐患,然后根据我们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把它从化学源头给它切断为我所用。这节课咱们同学们表现非常好,争论肯定还有,问题也还有,时间有限,咱们课后慢慢进行。

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燃烧与灭火知识点

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温室气体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C+CO2=2CO 三、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1)燃烧是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酸雨的危害:(1)腐蚀建筑物(2)影响水生物、动植物生长(3)污染江河湖泊(4)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等。 3、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防止酸雨的形成? (1)、减少煤中的含硫量,对煤炭中的硫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厂排出的废气要处理;(3)、开发新能源;(4)、加强环境监测。…… 4、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SO2等;(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CO; (3)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队放到空气中; 5、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NO,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1)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2)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的排放;(3)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料;(4)使用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5)开发新能源等。 6、乙醇的制取:高梁、玉米薯、类经过发酵,蒸馏可得乙醇俗名酒精。是一种清洁能源。 优点:(1)无污染(2)热效率高(3)节省汽油(4)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7、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 优点:(1)燃烧效率高,;(2)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3)资源丰富。 8、新能源:(1)种类:如氢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2)开发新能源的作用:解决化石能源枯竭,减少环境污染。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①降低可燃物的温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隔绝空气④跟氧气接触 A.②和④B.①和④C.④D.①和③ 2 . 在太空“旅行”13天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安全“回家”.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踏上了一个新台阶,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液态氢气),下列说法中属于氢气的物理性质的是() A.液氢燃烧生成水B.氢气具有可燃性 C.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D.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3 . 下列因素中,不是燃烧必要条件的是 A.可燃物B.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C.气压D.一定浓度的氧气 4 . 说法正确的是 A.煤完全燃烧后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5 . 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酒精是液体B.酒精挥发的太快 C.没有与氧气接触D.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6 . 下列反应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水→碳酸

B.铁+氧气+水→铁锈 C.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D.水→氢气+氧气 7 . 了解化学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点燃氢气之前,必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B.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C.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为防止煤气中毒,室内用煤炉取暖时保证烟囱畅通 8 . 近年来,媒体常报道出煤气中毒的惨剧,煤气中毒是由于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CO引起的。下列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煤气中毒发生的是() A.严寒的冬天,在狭小密闭的房间内烧炭取暖,在炭盘旁边放一盆水 B.在清洗偏远的水井时,边用柴油作为能源的抽水机放到井内抽水,边派人戴着口罩到井下洗井 C.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冲凉房外面,且要通风透气 D.将液化石油气热水器安装在密闭的冲凉房内 9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途径之一 B.复合肥中一定要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葡萄糖和碳酸钙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10 . 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因为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 C.因为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1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6.1.2探索燃烧与灭火教案(新版)北京课改版

6.1.2探索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知道易燃易爆的知识 2.了解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了解常见的几种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重点和难点:】 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2)(3);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 (2); (3)。 、 新知新解: 【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蜡烛熄灭,看谁的方法最多,烧杯、水、湿抹布、剪刀、书本。 【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 学生1:用水浇灭 学生2:用嘴吹灭 学生3:用湿布盖灭 学生4: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 学生5: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体现了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归纳原理,防火自救】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强调】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讨论】 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 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 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防患未然】 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图标。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未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介绍易燃易爆的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2、安全常识: ) (1)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3、认识图标: 随堂练习: 1.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并简要说明与燃烧的哪个条件相对应.

燃烧与灭火知识点梳理

【知识与考点】 本单元中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中考探究题的热点之一,另外鉴别甲烷及甲烷的有关性质、化石燃料的组成也是中考的热点。本单元的中考命题热点还有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命题。 【典型题例】 例1:右图是探究物质燃烧 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 (2) 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是。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从对比实验中分析得到物质燃烧具备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是根据燃烧的条件而采取的,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等,只需满足其中一条即可。 答案 例2: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 解析用嘴吹烛火时,空气流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冷空气包围了蜡烛火焰所在的位置,使环境温度低于石蜡的着火点,导致烛火熄灭。 答案:A 例3: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是。 (2)另一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 是。 (3)“化学实验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师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得到强化。图甲与图乙所示的实验相比,(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析甲中热水传热给铜片上的白磷、红磷,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又与空气充分接触,热水可使白磷达到甚至超过40℃,所以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热水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使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然而热水中的白磷尽管温度高于40℃,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由上面分析容易知道,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③④,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②④。图甲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而图乙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的产物溶于水中,因此,图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2)③④;②④(3)乙 【巩固练习】 1.《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使火烧得更旺。 2.右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毡是由羊毛和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 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4.消防官兵扑灭了特大森林火灾。开辟防火带(用于防火的通道)是灭火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树林中间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消防人员快速通行 B.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C.减少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 知识讲解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高清课堂《燃料、燃烧与环境》一、2)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

探索“燃烧和灭火”创新教学设计

探索“燃烧和灭火”创新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2-08-21T08:45:50.06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红艳 [导读] 在化学教学中,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或多媒体设备以凝练的图文传递学习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李红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呢?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心呢?”为了激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教师要以饱满的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在“燃烧和灭火”一节课中,我进行了创新教学设计探索。 一、导入新课的创新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课题的导入起着十分重要的环节。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最重要的是创设新的情景,将缺乏“人气”的教材知识重新“激活”,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从社会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化学教育家徐光宪也说过:“学好化学的第一步是兴趣”,“玩、乐”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个特性,让他们在“玩”中发现知识,在“乐”中明白问题。 本节课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播放一首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然后同时表演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了。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地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增添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手段,知识规律的得出主要以实验为前提,教材只有演示实验,而没有学生的探究实验。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1)增加实验1 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计三个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 ①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②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纸条与裹在铁棒上的纸条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探究实验,总结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在分组实验③中,纸条的燃烧对比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将纸条缠绕在铁棒上,来做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个看似与化学课堂无关的动作,其实是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教育,注重知识的完整建构过程。 (2)增加实验2 探究灭火的原理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不知不觉中明白各种灭火的原理。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三、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对学生知识的形成、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有的实验也不够完善,我们在平时实验教学中也可进行一些创新,使之更完善,更便于我们的操作,更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对演示实验7—1燃烧的条件的改进,将教材P50图7—4燃烧的条件,改为将红磷和白磷分别密封在大试管中并分别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一会儿会观察到,盛白磷的试管中产生白烟,而盛红磷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燃烧与物质的性质,即与可燃物的最低温度有关,这样操作,不仅可以缩短白磷燃烧的时间,还可避免空气污染。 将教材P50图7—5白磷在水下燃烧,改为将一只大试管竖直插入热水中罩住水下的白磷,用大试管中的空气排开白磷周围的水,使白磷与空气接触,一会儿我们就会看到试管内的白烟产生,说明白磷在水下燃烧,这样操作,可以省略氧气的发生装置,又防止通入空气或氧气时,白磷不易固定,还防止产物污染环境。 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化学而言,重视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创新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四、板书的创新设计 在化学教学中,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或多媒体设备以凝练的图文传递学习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一块优秀的板书不等于一节成功的化学课,但是精彩的化学课堂决不可以没有出色的板书。本节课的板书,我采用布阵式板书设计,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巧妙板书成“火”字形状。 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位学生都是小科学家。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

第2讲燃烧和灭火实验 【核心重点】 一、燃烧的条件(同时符合)二、灭火的原理(符合其一)(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隔绝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反应装置: ①③/③④对比 说明可燃物燃烧 必须与氧气接触; ①②对比说明 可燃物燃烧必须 达到着火点; 【实验改进】 通常状况下, 白磷的着火点 为40℃,红磷 的着火点为 240℃。某化学 兴趣小组的同 学按下图所示 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的实验事实如下: ①实验Ⅰ、Ⅲ中,放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常温时1、2号试管内的白磷、红磷不燃烧; ③热水中的1号试管内白磷燃烧,2号试管内红磷不燃烧; ④实验Ⅲ中,玻璃管上的气球变鼓; ⑤实验Ⅳ中,倒扣在热水中的3号试管内的白磷燃烧。 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的相关事实是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①和⑤

【答案】B 【考查难点】 【实例训练】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探究燃烧等相关实验。已知,白磷(过量)的着火点40℃;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 ,且生石灰适量。 实验步骤及部分现象记录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步骤Ⅰ中,导致小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⑵ 步骤Ⅱ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 在步骤Ⅲ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具体操作是: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_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1)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 (2)先变鼓,后变瘪;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着火点,并与O 2接触;4P+5O 2点燃 2P 2O 5 (3)打开弹簧夹;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还剩下约4mL 时停止下流。 实验现象 原因 Ⅰ 高蜡烛先熄灭 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Ⅱ 矮蜡烛先熄灭 CO 2密度大于空气,隔绝O 2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 步骤Ⅰ 点燃燃烧匙中的小蜡烛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燃着的小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步骤Ⅱ 打开弹簧夹,由注射器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夹紧弹簧夹。 白磷燃烧。 步骤Ⅲ … …

初三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练习题

初三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练习题 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 同步练习(一) 1、通常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1)可燃物跟氧气(或空气)接触(2)将可燃物加热 (3)使可燃物跟气体接触(4)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1)和(2)(B)(3)和(4) (C)(2)和(4)(D)(1)和(4) 2、下列物质中,着火点最低的是() (A)白磷(B)红磷(C)木材(D)煤炭 3、下列现象中,一定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发光发热(B)爆炸(C)燃烧(D)蒸发 4、关于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B)都是有氧气参与的反应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D)在纯氧中任何物质都可以燃烧 5、下列场所中,宜贴上“严禁烟火”标语的是() (A)石灰窑厂(B)炼铁厂 (C)面粉加工厂(D)制冰厂 6、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有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汽油蒸气和氮气(B)氢气和乙醚蒸气 (C)酒精蒸气和空气(D)二氧化碳和天然气 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主要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较少 8、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描述实验现象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应生成氢气,钠+水→氢氧化钠+氢气, 但是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 用刀切一块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钠块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成银白色小球,甚至会使钠和水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 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知道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水、酒精、小木条、小纸片、棉花球、蜡烛、烧杯、镊子、火柴 沙土、剪刀、抹布、碳酸钠溶液、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 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 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通过实验研究燃烧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 烧需要氧气 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教师板书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播放课件: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猜测书中124页的实验中的现象 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来解释手帕不坏的原因。 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灭火。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现在我们在做个实验。将你们实验桌的蜡烛点燃,想一想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熄灭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倾听 倾听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思考后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锻炼学生实验操作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

第四章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一.学习目标 1.认知性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技能性学习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燃烧失控情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体验性学习目标: (1)体会燃烧为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辨证的认识燃烧,激发只有深入了解燃烧,才能使其为人类造福 的意识。 (2)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燃烧与灭火的原理 【创设情景】播放一段录像:(1)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 放几幅画面 【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 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 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问】火是怎样产生的?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 何特征? 【提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89的交流与讨论的3个问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提问】针对问题3进行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 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重点梳理】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

作业帮一课初中独家资料之【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の重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梳理 核心知识点一:燃烧及其探究 (1)燃烧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特征 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3)探究燃烧的条件 现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结论: ① 通过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可燃物与氧 气(空气)接触; ② 通过铜片上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点。 小结: 物质燃烧条件:物质为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核心知识点二:灭火原理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灭火时,只能降低 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核心知识点三:消防常识 (1)常见灭火器 灭火物质或器材灭火原理适用范围 高压水枪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移除或隔离可燃物 一般木材 泡沫灭火器隔绝空气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隔绝空气一般火灾,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隔绝空气 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引 起的火灾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①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②消防安全有关的图标。 (3)火灾自救措施 a.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b.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二、知识体系梳理

《第一节 探索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燃烧和灭火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教法:引导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 四、仪器、用品准备 仪器: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玻璃棒 用品:煤块、稀盐酸、纯碱、蜡烛、小木条、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猜想 (1)多媒体展示:找去几幅有关燃烧的画面 请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有关事例,并引出燃烧的概念 问题1:在生活中,堆放钢材、棉纱的仓库,哪个贴有“严禁烟火”的标记?由此可知,燃烧现象的发生,首先要有可燃物。 问题2:有可燃物一定会燃烧吗? 问题3: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2)活动与探究一:请你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①燃烧需要可燃物; 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②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③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二)、制定方案,实验探究 (1)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制定控制实验条件的实验方案,结合生活实例及所学知识,分组搜寻证据。 (2)利用教师提供的化学用品实验验证: 实验一:用酒精灯分别加热小木条和玻璃棒,观察现象;

化学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 一、基本考点 考点1.燃烧 (1)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3)注意:我们所见到的燃烧一般都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事实上,燃烧还可以在其他一些气体环境中进行。例如镁可以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因此,凡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都叫燃烧。 考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若破坏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由燃烧的条件可推论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以下几种灭火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上述原理:①将未燃烧的可燃物搬离火灾现场,就是清除可燃物;②用沙土灭火,就是使可燃物隔绝空气;③用水灭火,就是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常用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根据不同的火灾,采用不同的灭火器。 考点3.爆炸及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2)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一般来说,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然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易爆物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等。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燃烧或发生爆炸。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3)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如图7-16-3所示: 二、能力与综合考点 考点4.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的关系(拓展考点)

18-湖南-现场课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刘永林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刘永林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把燃烧定义,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 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 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 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 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 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 认识的直接支持。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所以本次课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生活事例和实验中的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

鲁教版初中化学课标版九年级全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教案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设计理念 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理解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这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截然不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自主的获得知识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这样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机械模仿,不会创新,缺乏学习兴趣。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情景设置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在学生可操作性的演示对比试验中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独立设计进行实验,交流归纳“灭火的原理”→学以

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火场自救知识,提高学生自身安全意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燃烧与灭火》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内容。本届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变化——燃烧作为教学内容,编排上更贴近生活。既是对化学变化具体知识的学习归纳,又是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细化完善和丰富。既是对之前学习化学变化中的现象,实验基本操作,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及空气中氧气的性质及用途的补充拓展,又为之后学习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同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知识向能力发展的桥梁。 学习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适当的合作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体会团队协同配合的力量,感受自主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在教学上采用科学探究地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促进燃烧的方法,和学习一些基本的安全消防知识。在学习中明白: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光明、温暖、文明、进步,同时也会带来灾难。因此,我们要掌握燃烧的规律,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和目的。 三.学情分析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第1课时灭火的原理 1.掌握燃烧的方法和灭火方法。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灭火的原理 阅读课本第118-119页相关内容,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以下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方法可以灭火?把同学们想到的灭火方法按照主要目的进行分类,并填入下表中: 灭火的方法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用水扑灭火降低温度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森林着火在火灾旁边砍掉树木形成一条隔离带移走可燃物 2.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3.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灭火则是至少破坏了燃烧所需条件之一,从而终止了燃烧反应。 以火的“功”和“过”为题进行辩论,与同学交流讨论对火的认识。 1.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定值,不会升高,也不会降低。 2.不管是燃烧还是灭火,都要对照燃烧的三个条件去考虑。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过程中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 C.燃烧后的生成物质一定是气体 D.燃烧时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火灾时,身上衣服着火了。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B) A.往身上浇水,使火焰熄灭B.迅速奔跑,找水源,用水熄灭 C.躺在地上打滚,把火焰压灭D.旁人赶快用湿衣服或毛巾等帮助他扑打灭火 3.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 (1)厨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移走可燃物 (3)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 (4)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降低温度 (5)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扑灭火焰。隔绝氧气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名校课堂课时训练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