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浅析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浅析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十八大报告中,提高教育质量被冠以“着力”加以强调,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自从20 世纪80 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深刻了解我国当前素质

教育实施的现状,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制定科

学的对策和措施,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含义,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

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

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

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目前对素质教育一般的解释为:通过培养、发展人们先天与后天所具有的各种素质,以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教育范畴。在当前

我国建构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又赋予素质教育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素质教育必须立足

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自主、能动的主体性要求,超越人的自

然素质,不断提升人的创新素质的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学会做事与学会交往,进而学会做人。因而,素质教育也应该是一种强调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只有构成个人素质的各元素之间的有机协调和整合,教育发展人、提升人的真正意义才

能得以体现。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标志着我

国教育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历史阶段,也体现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开始全面

落实,不仅是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

且也是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社会发展,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正是适应建构和谐社会客观要求的必然抉择。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素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坚持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价值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科教兴国”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因而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因为科技和教育具有双重的功能,不仅能为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各种手段,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而且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

(三)实施素质教育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立足于人的本性,从人的根本质量上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教育要卓有成效,就必须关注人,了解人,研究人。教育学也是人学,其原因正缘于此。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学,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素质的前提,就是高度着眼人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实施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陈旧观念阻碍着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教育观念作为人们对教育问题比较确定的认识和看法,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新观念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束缚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很多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影响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升学率的提高,所以在实际行动上采取了抵制与排斥的行为。尤其在多数的农村学校,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是制约新课程实施和发展

的障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还难以转变,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十分突出。

同时,社会和家长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阻力很大,家长们要的是高分数,要的是升学率,有些地方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中未能发挥积极作用,有的甚至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阻力;一些地方的学校领导及教师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很多地方依然是“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

(二)教师培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缺乏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素养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最直接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效果。目前的师资水平不尽如人意,师资培训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还不足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本培训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措施,可是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展,农村学校布局分散,师资匮乏,学科专任教师培训和组织管理相对困难,学校的设备和资料相对薄弱,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他们缺失了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追求,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满腹牢骚,消极被动,不重视业务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长期处于“得过且过、平淡斯混”的状态,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三)考试评价制度制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在教育评价上,考试的选拔性和评分的机械性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过于单一,主要是用考试这一种手段来检查学生的好坏,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手段注重定量化、单一化,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定终生,注重选拔性,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形成了对基础教育的负导向作用和负激励机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的某些功能被过分地强调了,而另一些功能却没有被充分发挥。如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偏重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德育实效性差;更多关注书本知识,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使教育评价带上了浓厚的“淘汰主义”、“精英主义”色彩;这种以升学考试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和终级目标的做法,必然会造成学生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四、十八大报告指引下,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十八大报告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说,报告把教育放在民生之首,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有用之才。如何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胡光辉认为,当前首要的是推

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有条不紊地推进考试制度、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

革突破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教育发展引导到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同时,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敬业爱岗、关爱学生的良好道德修养,通过教师

的言传身教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在愉悦的环境中进步。

(一)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

更新。如果教育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新口号尽管提了,但在旧观念作用下的实践操作必然也

是“换汤不换药”,不可能取得应有成效。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导致教育

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现象严重存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

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开花结果,必须依附新课程改革的肥沃土壤。而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

顺利实施,转变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观念非常重要。作为学校领导,积极参与新课

程的改革和研究,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重建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作为教师,要摆脱陈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理论,让理论学习贯

穿课程改革的始终,把学习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与反思相结合起来,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

(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党的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

培养,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因而教师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这些年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逐渐暴露了教师队伍的严重不适应性。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

由于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十分庞大,全员培训往往难以实施。为此,各学校可选送素质较好、善于学习、观念先进的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回来后再

组织二级培训,确保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培训的行列中来。其次,培训部门要注重培训质量,

强化培训效果,力求做到学以致用,避免搞花架子,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在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

学校要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激励全体教师投身课改,努力践行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建立起实施素质教育的“反思档案”,教师对自己在

理念更新、教学实践中的收获或成败的经验教训,以“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形式,及时记

录下来,使之成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为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很及时,很有针对性,既回应了人民群众期待,又着眼于国家未来发展需要。我认为,现阶段,必须要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改革环境。十八大报告中说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让我对教育改革发展充满了信心!”十八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说。

十八大代表、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说:“过去十年的教育体制改革,解决了思想观念、教育供需矛盾、教育质量、教育保障和教育公平等一系列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后,教育综合改革还应当继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教育综合改革中,搞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建设观念是十分保守的,稳定的,基本上能够适应应试教育教学的需要,这种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大相径庭的。所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首先,在价值取向上,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加强三级课程建设。即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各省、市、自治区要尽快拿出省、市(县)两级地方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单独或校际联合推出学校课程,以保证课程内容的更新,及时吸收某些较新的科技成果,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最后,教学组织形式要实行课程组班制。有条件的学校应打破传统人数相对固定的班级制,在统一要求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求知愿望的基础上,实行课程组班制。即每学期按

课程组班,每门课由学习水平相近、能力基本相同的学生组合成班,允许学生打破年级界限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育综合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评价的改革。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过程当中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教育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的手段。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创造性人才,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过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在教育评价上存在种种误区,这种状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严重不符的。要改革评价机制,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体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教育。因而其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和诊断功能,淡化选拔功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甄别选择”走向“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

其次,改变现行的以“唯智育”为主的招生制度,转向“五育”并举,推行以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主的招生制度。在素质教育体制下,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其办学质量与效果最终应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而不能片面地以升学率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必须在招生考试内容上有所突破,打破智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五育”并举,体现综合化,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最后,素质教育评价应使每个学生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们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素质教育评价应成为激发、唤醒、鼓舞、推动每个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成为他们有个性地、自主地、能动地、全面地发展的催化剂,促进自己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逐步迈进。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新世纪以来,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人才竞争空前激烈。十八大代表们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李晓红代表说,“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创新驱动的两个轮子,是中国加速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持和巨大动力。如果没有科技能力提升,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地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005年以来,“钱学森之问”曾引发中国社会广泛关注,背后折射的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成才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竞争等方面影响,应试教育现象严重,教学方法陈旧、评价单一,这些都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杨荣代表说。

“现在,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理念观念上进行深刻变革,按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理性审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能不能培养合格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是实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孙家学代表说。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徐梅代表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创新人才培养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培养方式、成长环境,推进内涵式发展。因此,必须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交叉培养和联合育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十八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对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他说,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相比,学校在队伍稳定、经费筹措等方面仍存在困难。在十八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条件。

总之,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全面推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其实施过程中还会不断地暴露出新的矛盾与困惑,只有密切关注素质教育进展情况,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