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现代人的生活(净慧老和尚)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2005年7月10日)

应北京读书人VIP俱乐部邀请,净慧老和尚7月10日于北京万寿寺万寿阁进行禅学讲座,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为题,与大众分享禅的精神、禅的智慧、禅的祥和。老和尚以平实活泼的语言,针对现实人心,阐释禅的法要,契理契机,深入浅出。万寿寺为明朝修建,以其吉祥福瑞成为明清的皇家寺庙,为京都外八刹之首,建筑庄严气派,寺内外树木苍翠,风景幽静,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大量珍贵文物。讲座面对的听众,多为业界成功人士,可谓精英荟萃。是日天气晴和,祥云缭绕,讲座圆满成功,大众法喜充满。为使更多有缘同沾法益,本期全文刊发,以作法的供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是明清以来一座皇家寺院,取名叫万寿寺,就是希望福寿康宁,无有限量。

今天讲的题目,按照读书人俱乐部准备的题目是叫“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禅与现代人的生活”。这个题目我讲过好多次,也可以说天天都在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1990年、91年就提倡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修行的方法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所以说这个题目不陌生,但是今天在座的有许多可能是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来分享生活禅这种禅在当代的一个新的理念。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实际上就是大乘佛教智慧与慈悲的一种现代诠释。觉悟是整个佛教修行的过程,修行的最后的目标、最高的目标。大家都知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那就是觉悟的意思。以佛学觉悟的精神、自觉觉他的精神来觉悟人生,这就需要有大智慧。佛之所以成为佛,仅仅有觉悟还不够,还需要有慈悲的奉献精神。大乘佛教有两点最重要,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智慧所谓又叫自觉觉他,慈悲就是自度度他。体现为佛教深层的、高尚的智慧,就是所谓的觉,或者说觉悟;体现菩萨的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天悯人的、大慈大悲的精神就是慈悲。所以能够成就佛陀最圆满的人格,那就要靠在这两个方面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才可以称之为菩萨、称之为佛。

不管是觉悟也好,慈悲也好,是奉献人生也好,觉悟人生也好,它的出发点就是一切为大众,它的整个落实过程当中,也是一切为大众。不过佛教所面对的大众这个词,是把它叫做众生。所谓众生是包括所有的生命在内,人和其他生命,佛教的说法是叫六道众生。佛教把生命分为十大类,一般叫做十法界,十法界实际就是生命的十大类别。这十大类别又分为四圣六凡。六凡就是我们平常一般讲的六道轮回,又分为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罗;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平常所说六道轮回,生命在迷失、没有觉醒以前,就是在六道当中周而复始地轮回。

佛教的一个中心思想,也可以说一个核心思想:生命是无始无终的。如果说生命是有始有终的,那就用不着还要净化、还要修行、还要觉悟、还要奉献,就用不着了。正因为生命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所以我们每

个生命就应该怎么觉悟过来,所以在整个十法界当中,就有所谓四圣法界。四圣法界就是根据每个生命觉悟、奉献的程度不同而分为四个阶梯。属于以觉悟为主的,或者说以自我觉悟为主的,就叫小乘;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既能自度又能度他的,就叫大乘。大乘包括两类,菩萨和佛;小乘也是两类,就是声闻、缘觉,这就是所谓的四圣。四圣就是从迷惑的生命转化、或者转变或者净化为觉悟的生命、觉悟的生活,所以他脱离了六道轮回。脱离了六道轮回以后就不等于生命已经停止了。

生命净化了,还在不在流转呢?他是以另一种方式,还在十法界继续地活动。但那种活动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就不是随着生死、随着业力在流转,而是随着觉悟和慈悲、责任和义务,在十法界当中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做什么事呢?作众生的不请之友,为众生做他该做的事、应做的事。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有两句话,叫做“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所谓的菩萨精神、佛的精神。正因为我们的生命有迷惑的生命、有觉悟的生命,而且我们的生命又是无始无终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大的问题。佛教认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根本问题。从我们世间的人来说,追求人格的完善、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美、子孙的昌盛,这是我们都有的一个观念。佛教觉得,这些观念都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必要的。但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做这些事情,这就很重要。从佛教的精神来说,我们一定要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做我们平常应该做的一切事情。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

二、达摩祖师安心禅法

下面我介绍一下禅。我今天讲的禅,把它定位在佛教禅宗的禅。而且又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定位在以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的禅法为中心,这样就可以使问题集中一点,讲得更加通俗明白一点。

大家知道,在南北朝的时候,从印度到中国来有一位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在工艺品商店,有达摩祖师的艺术作品,在一般文人的笔下,或者用文字来描写,或者用绘画来描写。这样一个佛教大师,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国佛教有三个人物大家最熟悉,一个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其次就是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弥勒佛。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旅游的时间多了,不管走到哪一座名山大寺,就可以看到这一位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像,大家都叫弥勒佛、弥勒菩萨或者叫大肚弥勒佛;第三位可能就是菩提达摩。对于释迦牟尼佛、对于阿弥陀佛,特别是对于释迦牟尼佛,了解的人不是很多。对于阿弥陀佛好像还好一点,因为“人人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我们现在有一个社会风气,大家都希望带一个圣物,男同志带观音,女同志带大肚弥勒佛。这个很有意思。这是中国人最近几年的一个群众性的创造。就是希望男同志刚中有柔,女同志要度量大一点,多有一点包容性。这样就可能使得每个家庭和美、家庭和睦、生活美满。我想这个非常有意义。这就是佛教文化从一个具体的工艺品当中,来传递一个信息,要让大家从这样一个具体的圣物当中来体会佛教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潜移默化。我想我们女同志在不高兴的时候、在想要发脾气的时候,想一想胸前这个弥勒佛,“哎呀,我应该要包容,弥勒佛‘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

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天下难容之事弥勒佛都能容,这点家庭小事我有什么容纳不了的?”可能会起一种很好的、无形的教化作用。男同志要发脾气了,想一想自己胸前带着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是大慈大悲,我们以大慈大悲面对生活当中、工作当中的每一件事情,我想很多烦恼都能够化解。佛教有一个理念叫无情说法,无情就是没有情感的东西,它也能说法。这个挂坠,玉石的也好,翡翠的也好,它是属于无情,它挂在我们身上,成为这样一个形象,它就时时刻刻在与我们交流,它也在说法,也时时刻刻在教化我们,要脾气放好一点,度量放大一点。这个作用很大。

达摩祖师的形象,大家只是从一个艺术的角度去观赏他,但是达摩祖师所传递的禅的信息,那是非常了不起。达摩祖师禅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教我们要安心。

从古到今,人的心安定不下来。达摩祖师到现在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那个时候的人,心安不下来。我们今天的人怎么样呢?应该说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起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应该是丰富多了,人类所面对的生活方面的艰难,在某些方面也可能会少一些。但是人的精神的不安、人心的不安,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达摩祖师的禅,就是以安心为其中心的思想。达摩祖师的传记资料,散见在佛教史籍的记载上有很多,其中最早的应该是唐朝的道宣律师所写的《续高僧传》,成书于初唐时期,它在介绍达摩思想的时候有十六个字的说明,就说达摩祖师的思想、在修行的时候要求做到“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是为安心”。就是说达摩祖师所传的安心法门,通过什么样

的途径才能够达到呢?首先要“凝住壁观”,把什么东西凝住到壁观一样呢,凝住到好像墙一样的内心境界上呢?就是把我们一切的私心杂念、妄想分别都集中起来、都放下,然后就观想我当下的心,就好像是壁立万仞,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一道墙壁。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心是像这样的了,那么外界的一切引诱都不可能对我们的思想有所渗透、有所动摇,所以这就是一种修炼的功夫。

有一个传说,说达摩祖师在南京见到当时在位的梁武帝,两个人在对话当中话不投机,达摩祖师就拂袖而去,来到了北方,河南的嵩山少林寺。在山上有一个石洞,在那个石洞里边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

达摩祖师面壁而坐什么意思呢?一个是说他的修炼方法就是要使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就像那一堵墙一样,无孔可入,不是无孔不入。人要修炼到那种程度了,他就是一个钢铁的人,就是一个精钢的人,他当时在那里起一种示范的作用。二是他在传这种方法、传这种禅观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同情他,包括寺院的人也不同情他。所以书上写道:那些“存见之徒”,对他所传的禅法有所非议,只有那些“亡心之士”,才敢去亲近他。

当时有一位叫做慧可的年轻僧人,有一段时间就天天跟菩提达摩祖师在一起,向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菩提达摩为了考验慧可,冬天下大雪的时候,慧可在洞外边站立,雪已经把他的脚埋了,把他的腿埋了,雪已经到了腰部,他还是在那里心如墙壁,坚住不移,为了要求得达摩大师的心法。

这个时候,菩提达摩就问他:“你站在这里做什么呢?”他说:“我要求祖师给我安心。”达摩就说:“那好啊,你把心拿来,我马上就给你安心

啊。”慧可到这个时候迟疑疑惑:“我的心在哪里啊?我根本就拿不出来。”就说:“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

就是在这个一问一答的一瞬间,慧可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生命是怎么回事,明白了心为什么不能安,心不能安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是分裂的,不是像一堵墙壁一样,是有你我的对立、自他的对立,有凡圣的对立,所以说“凝住壁观”的要点就是要“无自无他”,既没有自我也没有他人,既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在我们自心已经不存在了。这个从迷失开始走向觉悟的时候,是要把二元对立的情绪在自心中消失,这样就使我们的分别心、有能所的心,能集中到一点,集中到无自无他这样的一念上面来,不是有二念,是一念。

但是接下来他还有一个分别,还有圣人和凡人的分别。自他的分别消除还比较容易,但是圣凡之间的差别要打破就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佛就是佛、菩萨就是菩萨,我就是一个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在一念之间就与佛平等呢?但是禅宗就是告诉我们,你在这一念当中,不但是没有自他的差别,也没有凡和圣、众生与佛的差别。有凡和圣的差别、众生与佛的差别,你的心照样是分裂的,你的心照样安定不下来。所以把自他之间的分别没有了,凡圣之间的差别没有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才能够安定下来。所以达摩所传的就是安心法门。

刚才讲到,要达到让我们的心安下来,有四点要做到,上面也提到过:一是要凝住壁观;二是要无自无他;三,要凡圣等一;四,要无心。这四点是一步一步地来提升,基础的功夫就是要凝住壁观,最后要做到连想安心的这个念头也没有,叫无心。无心心自安,有心心还是安定不了。所以

说凝住壁观的功夫是要“外息诸缘”,在集中时间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一定要把外在的一切干扰尽量地来排除,使得内心没有恐惧,没有不安的情绪,这样才可以进入到壁观的境界。如果外面干扰的事情太多,内心有恐惧,这个心就安定不下来,也进入不了那种境界。所以能够使心凝住壁观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禅定的要求逐步地缩短距离,还不能说就真正进入到那种境界了。

三、数息观与安心

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生活比较繁忙,家事比较多,怎么样能够进入到禅的境界呢?我提供大家一个参考的意见。如果我们有兴趣,可以每天早晚试一试。早上有半个小时,晚上有半小时,一天有一个小时,静坐下来,把一切的思虑、妄想杂念都放下,也不要有任何的宗教形式,静静地坐到那里就可以了。开始的时候,也可以坐到沙发上,坐久了,渐渐觉得有一点兴趣了,也可以把腿盘起来。当然从这个效果来说,还是要按照打坐的要求来做,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打坐的要求是什么呢?它首先要求要有打坐的环境。比如说这个环境要没有噪音,没有家人的干扰,坐的地方有一个垫子,比较平整,比较松软,然后就可以打坐。坐的时候腿子就可以单盘,可以双盘,也可以散盘,开始可以用散盘,如果有的人腿子比较柔软,就可以单盘。

坐下来以后,两只手像这样的放在腿子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个拇指微微相触。端身正坐,腰板自然挺直,眼睛不要完全睁开,也不要完全合上。完全睁开可能看到外边的东西有反映,它就有妄想,妄想多;眼睛完全合上了,如果心一静下来,它又会睡觉,瞌睡又多。在佛教打坐

的术语妄想是叫掉举,掉下去,抬起来,掉下去,抬起来,心不得安;睡觉是叫昏沉,昏昏迷迷的,不行。这样的心是睡着了,可能是没有妄想,但是也没有什么效果。它又要清清楚楚,又要没有妄想。所以这个要求就比较难。有时候一清楚了,它就有很多的妄想,有时候没妄想了又睡觉。所以要调整你这个身和心,这样就要有一个方法。什么方法呢?叫守一的一个方法,守住一,守住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可以是呼吸,比如说观呼吸,这个是最简单的。我们能够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怎么放呢?就注意这个呼吸的吸气和出气,一呼一吸,呼就是出气,吸就是入气,把意念守住呼吸。守住呼吸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知道呼吸的出入,叫随息,意念随着呼吸;第二个方法是用数数的办法,呼吸,在入息的时候数一,出息就不数,第二次入息的时候再数二……从一数到十,循环往复,就这么数,不过总是要从一开始,不能从十数九,那不行,不能逆着数,要顺着数。就是我们的意念在这个呼吸的出入上,这叫数息观。

这两种方法,最容易集中意念的还是数呼吸这种方法。这是一个很古老的修心养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教没有产生以前就有了,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佛教产生以后,吸收了这个古代印度的修炼方法,再来加上一些佛教的思想,就把这个最古老的方法一直传到现在。现在东西方人在修养身心的时候,很普遍地都采用这个方法。甚至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也学这个方法,他可以用他的教义来利用这个方法,达到他所谓叫“灵修”的目标。

我们今天在座的,我看也有佛教徒。佛教徒来安心,使得我们的心安下来,也还有另外的方法。比如说念阿弥陀佛,老是念这一句佛号,使我

们的心专注在这个佛号上,它也很容易使我们的心安住下来。这就不需要出声,默念就可以。古代是把这种方法叫做念佛禅,它也是修炼的一个非常有效、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这种修养的方法,开始的时候,都是有心在用,有意识地去排除意念当中的杂念,使纷繁复杂的妄念集中在一个念头上。或者是在数呼吸,或者是在随呼吸,或者是在观呼吸。观和随呢,方法是有一点点不同,但是基本上是一样的。从有心用,有心去使用这个方法,有心排除妄念,这叫有心用。在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一直到只知道用这个方法,不管是有念头还是没有念头,这个就进一步了。进一步把这个念头只在方法上,最后达到无心。无心是什么境界呢?就是说你在观呼吸也好,你在念佛也好,你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不要提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也自自然然地有,那就叫做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如果是这种修养、修炼的状态,从保持一分钟,到两分钟,到五分钟,那就很有希望。因为我们自己每个人可以来观察自己的心念,看我们不思善、不思恶,这样的一个当下的心念能够在我们的心中保持几秒钟。有时候也就是十多秒钟而已。能够做到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那就有一点进步了。如果坐到那个地方,既是清清楚楚,又没有妄想,又没有昏沉,而是心里能够打成一片,那个就离进入禅定的状态就很近了。那么真正能够安心,能够使我们的心安下来,就只有使我们心能够经常进入禅定的状态才有可能。

四、安心不离戒定慧三学

心安了,它有什么效果呢?一般的,我们平常在做工作的时候,比如写文章、打电脑,都说我们要集中精神,不要把这个心分散了,心一分散

了以后就容易出错。所以说精神一集中,妄想减少,我们的心智就会开发。所以佛教讲修炼是三个部分,一个是伦理道德的修养,那就是所谓持戒;一个是稳定心情的修养,稳定情绪的修养,那就是所谓修定;第三就是开发智慧的修养,那就就是所谓证慧。这叫戒定慧三学。用佛教固有的名词说,叫“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叫做三种修养方法,整个的是一个修养的体系、修行的体系。佛教有很多的宗派,表现有很多的形式,但是讲到整个修养的时候,不管哪个宗派,都不能离开这戒定慧三学。佛教有很多的经书,也有很多的人在研究佛教,左一篇文章在发表,右一篇文章在发表,说来说去,离不开这三个字。这三个字的学问高深得不得了,这三个字的目标,用一般的眼光来看,离我们很远,用禅宗的眼光来看,就说当下就是。为什么禅宗说的这么简单呢?你把你的当下这个狂心停止了,你当下就戒定慧同时具足,这就是讲什么呢?就是讲佛教有顿渐二门,有顿修,有渐修。大家知道佛教在唐朝的时候,出了一个禅宗六祖惠能,他是主张顿修,他是主张一念顿悟,一念顿悟在经典上有没有根据呢?也有根据。许多的大乘经典都讲到顿悟的法门,不过禅宗是真正把他实际运用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实际地运用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这个修炼过程当中。所以说戒定慧三学可以次第修,也可以一念来修。

各位可能听到这个戒定慧,特别是戒,所谓清规戒律,感到很难。实际上佛教的戒律最基本就是五条戒律,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是最基础的,这五条在佛教教团各个层次上都有共性。所以说这五条戒律我们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得到,所以它不是很难的事情。定呢要讲起来,可能有这么一摞的书也讲不完,但是要做起

来也很简单。你能够当下使你的情绪稳定,当下就能够进入到那种境界。进入境界以后那问题就比较多,为什么呢?你这个境界能不能保持?这是一条。会不会走到误区,是第二条。走到误区去了,你怎么样的才能使你从误区当中走出来?因为任何一种修炼,都可能有误区。那就是要有有经验的人来指导,才可以避免误区,少走弯路。智慧也是一样。智慧是我们每个人本来的生命当中所具有的。所以智慧是人人本具,它并不是从外面拿进来。智慧是我们本有的,只要它有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就可以开发出来,好像开矿一样,这个矿藏本来就有,但是一般的人是不是能开发呢?开不出来,为什么呢?你没有方法。你有方法,它没有矿,你把地球挖穿了也不行。所以它一定是两个方面,是叫内因和外缘。你本身具有智慧,加上有经验的人的指导,有古人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加上自己的努力,智慧就可以开发出来。所以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学的总纲,安心法门它也离不开戒定慧的基本方法。

五、安心法门的落实——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刚才跟各位分享了达摩禅,达摩禅以安心为其中心思想、根本的要求,那么安了心以后是不是就像一棵枯树、一块石头在那里不动呢?不是的。佛教的一切修养都是一种基本功,或者说佛教修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在生活当中来运用。如果说佛教的思想、理念不能在生活中运用,那么佛教对这个社会就没有太多的意义。这是一点。第二点呢,佛教的运用也不仅仅局限在宗教活动场所,不仅仅局限在名山大川,而且更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修养、个人的受用,还可以把佛教的这些修养、禅宗的这些修养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到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说佛教

的学问、佛教的修养是叫做身心性命的修养,是叫慧命的修养,用佛教固有的名词来说,是叫要发菩提心、发觉悟的心,发慈悲的心,要有方便,最后要在社会当中、生活当中去落实。所以下面讲一点如何在生活当中来落实安心法门。

安心法门能够做到位,有一句成语,叫心安理得,心安下来了,你做一切事情就符合真理的要求。心安理得你再去做一切的事情,就会合规合矩。心安理得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是头朝上、脚朝地,这是个什么道理?这就是天地自然之理,人们不可以去改变它,不可以去逆理而行、逆理而动。比如说我们的鼻子是直的,眼睛是横的,这也是一个天地自然之理,你不可以去改变它。能够顺这个天地自然之理去行,那就叫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做一切事情,就能够顺其自然,也能够不违背人伦道德,不违背自然法则。这样呢,我们就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逐步地达到净化、达到庄严,所以修行佛法的最终目的它有四个字,叫做“严土熟生”,展开来讲八个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教开悟也好,成佛作祖也好,我们要求安心也好,最终的目标就落实在这八个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当然,佛教所说的“庄严国土”,所说的“利乐有情”,比我们直接从字面去理解的意义要广泛,说“庄严国土”,包括我们此世界,也包括他世界;“利乐有情”既包括我们此世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也包括我们经验不到的那个世界,那里的有情我们同样也要利乐。但是着眼点是在人间,因为人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起点、枢纽。只有把人间的事做好了,才可以说你到他方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上天堂、来生怎么样,那都是以人生

的当下这一点作为一个基础、作为一个起点。所以佛教的思想不像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很消极,它是很积极的思想。由于我们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于宗教的介绍往往过多地注意宗教在历史上所起的某些消极的作用,对它积极的那一面,或者注意不够,或者也不想去多讲。

我觉得宗教它是一个存在,它是全世界、全人类90%的人信仰的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一种修养的方法,我们想要回避这个问题也回避不了。与其想回避,还不如我们很好地去研究它,很好地去发扬它的优良传统,回避一些在历史上曾经起过消极作用的某些内容,或者说回避在今天用得不好也会起消极作用的某些内容。我感到这个工作很重要,这个工作不仅对佛教本身发扬光大很重要,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思想文化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西方的文化它实际上是以基督教文化作为基础,那么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以什么为基础呢?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对于我们中国影响最深的、实践最久的,除了儒家就是佛家。而且能够传承这个文化慧命的、有一个实体的是佛家,因为儒家它只有一个思想,没有传承的实体。传承的实体是什么呢?就是它有教团。儒家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它要传承文化必然是要利用整个社会的资源,它的责任不能够具体地去落实。

所以我们今天讲了这样一些内容,最后我想把它归结为怎样在生活中运用这个安心法门,怎样运用呢?常存四种心,万事总随缘。哪四种心呢?

第一、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第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

第三、以分享的心赢得朋友;

第四、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上午讲过的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也是我平常经常讲的一些内容。平常讲六个字比较多,叫感恩、分享、结缘。今天我加了一个包容,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感恩:四种恩

所谓感恩者,佛教认为我们应该感恩的是天地万物,但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出四个方面:第一是要感恩父母;第二是要感恩一切的众生;第三要感恩国家;第四要感恩三宝。我们能够以此四心来面对世界及天地万物,我想我们这个人生就是一个非常圆满的人生,我们这个人心也会是个非常祥和的人心。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往往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仇恨的心、不平的心、报复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总觉得这个世界对我不公,总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把最好的机会让给我,这样就使我们的心分裂得太厉害,感受不到天地万物时时刻刻有恩于我,感受不到父母、众生、国家、三宝时时刻刻在关怀我们,在以父母的温暖、以众生的互助、以国家的关照、以三宝的慈悲在护念着我们每一个生命。

父母的恩我们很容易理解,众生的恩往往就不容易理解。我们大家今天坐到这个地方,平常我想有很多人都是素昧平生、互不相识,今天因为读书人俱乐部的盛情,邀请大家一起来分享禅的智慧、禅的祥和,所以我们今天走到一起来。好像我们之间的关系从此时此刻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从这个问题的实质来看,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的因缘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的那一刻。没有拈花一笑的那一刻,就没有现在所说的禅宗。是不是我们的一切因缘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呢?也不是。

因为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在他当生当世就修炼成佛,而是在他无量劫以前、久远的过去,就在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为众生在奉献自己、觉悟自己。所以说要把我们今天这一期的分享活动,追溯到无始以前,这个因缘不浅。那么是不是说我们的因缘就局限在我们这几个人之间呢?也远远不是。因为从最简单的来说,没有这几个部门的互相配合、互相的成就,这一期一会的分享也是不可能。那么这几个部门的配合他们也不是孤立的,是和整个国家的政策、文化,对内对外各方面的要求都有关系。所以说,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他和他周边的人,和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想得到的人和想不到的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切的联系。因为没有周边的人存在,没有整个宇宙的存在,没有这个山河大地的存在,哪里有我们个人的存在呀?所以说每个人的存在跟整个山河大地是一体的。佛教有这种观念,一般的学问讲不到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要感恩众生,对山河大地要感恩,对一切的生命要感恩,对所有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要感恩,对我喜欢的人要感恩,对与我没有多大关系的人要感恩,甚至于说每个人生活当中人际关系都不是特别地圆满,总有那么一点点、一两个自己感觉到或他人感觉到意见不是很相同的人,感情不是特别地融洽的人,那么对这些人怎么办?也要感恩!真正懂得感恩的人,他说他没有不能原谅的人,他没有不能信任的人,他没有不要感恩的人。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心存如此的心量,你说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成就?所以说我们要感恩众生、感恩国家。我讲的这个国家,既包括我们的国土,也包括我们现行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乃至

我们国家现在各级的领导都在内。为什么呢?只有这样的一些人组织在一起才有国家这个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些不平常的事情、不平常的经历,我们国家也是有一些不平常的文化积累,这种文化积累应该说它的主要的方面是好的,也有某些消极的东西。也随着时间、随着历史,随着人的这种一代一代的传承,把某些不健康的东西传承到现在。可能会对我们的人、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政府起某些负面的影响。但是我觉得我们要能够谅解这些事情。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有这些负面的东西,我们每个人要谅解,同时我们也要反问自己,我有没有责任?如果说有责任的话,我应该怎么做?所以说作为一个有感恩思想的人,一切会积极地向好的方面去看,向好的方面去想,然后尽一切的努力,发扬好的东西,扬弃那些消极的东西。这样才是我们对待国家、感恩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我们在座的可能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这里也提到要感恩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我们没有信仰是不是要感恩三宝呢?我想我们从一个文化的角度、从一个思想的角度、从一个历史传承的角度也应该对三宝有感恩之心。如果说没有三宝的话,我们今天的这一期一会成就不了。不管我今天讲的这些话对各位有多少参考意义,至少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这个声音从哪里来?从三宝那里来。所以我们要感恩三宝。

所以所谓感恩就是要感谢、感恩四个方面:父母、众生、国家、三宝。

包容:四行与不二

那么讲到包容,达摩祖师告诉我们,有四种行。达摩祖师的重要思想

全部包括在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里边,叫《二入四行观》。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行入就包括四行,所谓: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就是说我们对待万事万物以这四种行、四种修行的目标来处理。我们生活当中包容不了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仇敌、冤家对头,包容不了。达摩祖师告诉我们,要包容。因为我们的冤家,我们的对头,他不是偶然产生的。也可能不是这一生一世就有这么多的冤家对头,它是从过去生中积累过来。这一辈子他对我不起,我们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我过去生中也有对不起他的事情,即使在这一辈子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感情不那么融洽的人,是不是双方都有责任?也要反思、要反省。反思了以后,多从自我的方面来检查,消除对对方的某些误解,谅解对方的某些不友善的行为。这就叫以德报怨。不要去计较。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就能包容。

还有随缘行。我们人生有不好的际遇,有时候也有好的环境。有不高兴的事情,可能人生还是高兴的事情占多数、占主要的。面对这些对我们有利的事情,比如说长了工资、发了奖金、分了房子、升了官,这都是好事啊。过去是讲,人生有四件事,虽然是很俗,但是很实际,叫做:“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人生这四件事,是使人最高兴的事情。那么我们怎么去面对它?怎么去面对人生最高兴的四件事?如果你把握不好,好事也可能会变成坏事。是不是有一本小说,叫《儒林外史》吧?里边一个叫范进的人,一辈子都不中举,考了很多年,最后终于中了。他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就老在念这个字:“唵!中了,中了,中了……”最后他高兴得怎么样呢?高兴疯了!因为他没有去正确地面对这件事情。忧愁过度会对身体、对心态有损害,欢喜过度也同样,也对身体

有损害,对心态有障碍。所以我们要修随缘行。一切都是因缘的成就。我们只有以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去做就好了。

第三叫无所求行。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那个目标太现实。目标太现实了,一个是有压力,没有成功你有压力;再一点呢,你有失落感。不见得你的所求就能够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并不一定都是随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都是在各种因缘条件的作用下而成就的。你过分地追求了,最后这件事情不成功,你会有失落感。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可能都经过高考。我们现在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刚刚考试完毕,每一家的父母也好,每个学生也好,他都有很高的期望值,期望自己能够考得好。全国有多少人应考我不知道,又能够有多少人能够考取,这个分数线是多少,它是有规定的。所以不见得每一个去报考的人都能考上。如果说父母的期望值太高,本人又追求得非常非常执着,最后名落孙山了,怎么办?也有很多由此引起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有的是父母有失落感,由父母有失落感对子女有压力,子女他承受不了,造成人生的种种悲剧。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做一切事情无所求。无所求不是叫我们不去做,要好好去做,但是不要把目标弄得太现实、太具体。太现实、太具体不好,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第四,包容要修称法行。这个法是什么呢?法就是真理。称就是顺着这个真理去做,随顺真理而行。这样我们就能够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好上加好;把不应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顺真理的事情。顺真理的事,一定是顺善法的事,那些不顺真理的事,一定是不顺善法的事。不顺真理、不顺善法的事,我们就一丁一点儿也不要去做。

这就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无所不为。

我们能够做到包容,修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就能够包容一切,和谐自他,理顺生活中、工作中的一切关系。特别是讲到和谐自他的时候,佛教是讲到一个叫自他不二。你和我,是一体的。佛教讲慈悲,是讲同体大悲。你和我是一样,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所以叫同体,自他不二。还讲到呢,叫依正不二,依就是这个山河大地,我们人生存所依托的环境;正就是我们的生命、身体。依叫依报,正叫正报,生命的主体是正报,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依报。佛教说这依正是不二的,有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反过来说,有什么依报,也决定着这个正报如何。现在我们在说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是把它归纳为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佛教是叫依正不二。这两个东西,人的主体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你不能把它看成是两件事,要看成是一件事。所谓保护环境啊,什么珍惜生态哪,爱护动物啊,这个都是如何保证我们的生存环境能够有利于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但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一天一天受到来自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种种方面的威胁。这些威胁从哪里来?造成这些威胁我们每个人有没有责任?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哪怕你随地扔一个垃圾,随地吐一口痰,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这个自他和谐呢,它是包括人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人与整个天地万物的关系。要能够做到这几个方面都和谐了,我们的包容的精神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包容的精神就是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分享:四摄法

第三呢就是分享,以分享的心来赢得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朋友,

浅析禅宗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浅析禅宗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摘要: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佛教。禅宗主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只要守住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烦恼就不会出现。表面上看我们平日的生活似乎与禅宗没多大关系,但其实禅宗中包含的思想、精神对我们的生活大有益处,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找到生活中的满足感、幸福感。 关键字:禅宗、自性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中国的佛教传承是从释迦摩尼到迦叶尊者到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传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六祖坛经》是禅宗的佛经,堪称经典,是由六组慧能所写。本人原想要读读六祖的《坛经》,想经此了解佛法的要义包括在禅学里,“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艺术。透过“禅”,我们可以看清生命的意义,活出幸福美满的人生。 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太多的烦恼填补人们的时间空虚,住房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身心疲惫,精神焦虑,苦痛倍增,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而“禅”,在这时候的被极大关注和研究并不是偶然,它的本身便能使它傲然于今。禅,受戒、静心、守定、思悟、谦恭、恒志、随缘。你是否觉得自己的物质生活奢靡浮华,而内心世界却感到空虚呢?没日没夜的忙着自己的工作,表面上看起来事业有成、生活丰富,可静下心来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空虚寂寞。你可否想过要性定修禅,淡泊做人?禅它能给你给那颗好胜的心一个休憩的港湾,让它空明通透,真实无妄,也能让你看到平时你所看不到的大千世界。禅,守定,我想这就是你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吧。一个能让你抛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世界,去找到自己生活的必需品。 佛教的本质思想是“当你放下妄执,就是‘佛’”,这也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马明博资料

马明博 马明博 (1972~)河北东光人。禅和子,品茶人,文字客,云游者;新散文网站站长。先后供职于沧州晚报社、《中国人寿》编辑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等。 1人物简介 马明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致力于以文字与有缘人分享法喜禅悦。 著作 2文学作品 1、《天下赵州生活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一日沙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禅遇》(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愿力的奇迹》(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九华山与地藏菩萨) 5、《人间何处不灵山》(《愿力的奇迹》台湾地区繁体字版)(野人文化出版公司,2010) 6、《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天下赵州生活禅》修订版,花城出版社,2011) 7、《观音的秘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I:普陀山与观音菩萨) 8、《因为你,我在这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III:五台山与文殊菩萨) 财经作品《你可以这样成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主持编辑 一、“文化名家书系” 1、《在修行中生活——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2、《自在、快乐的人生——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3、《滚滚红尘中拈花微笑——文化名家话佛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文化名家话茶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话名吃》(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6、《我的秘密书架——58位文化名家推荐的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7、《我在爱的左边,你在爱的右边——文化名家的情与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8、《蓝眼睛与菩提树——外国文化名家话佛缘》(金城出版社,2007) 9、《我的禅》(文化名家话佛缘·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0、《我的茶》(文化名家话茶缘·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1、《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话名吃·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2、《我的生与死》(文化名家话生死·插图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二、“茶文化丛书” 1、《一壶天地小如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天心月在杯中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3、《品出五湖烟月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4、《煎茶日记》(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 三、“新散文网站作品集” 1、《新散文十五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新散文百人百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散文的可能性——关于散文写作的10个提问与回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四、策划出版图书 1、《弓与禅》([德]赫拉格尔著冬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茶与禅》([日]伊藤古鉴著冬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出三峡记》(晋永权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6) 4、《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黑陶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5、《经窗禅韵》(净慧法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6、《生活禅钥》(净慧法师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8) 7、《做人的佛法》(净慧法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8、《心经禅解》(净慧法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9、《禅堂夜话》(净慧法师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10、《生活禅钥》(精装本)(净慧法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1、《经窗禅韵》(增订本)(净慧法师著)(大象出版社,2013) 12、《心生正是病生时:昌空法师与空腹禅》(闻章编著)(结缘品,2013) 13、《禅门七日:我与生活禅夏令营》(马明博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14、《净心慧语108则》(结缘品,2013)

五句“静心禅语”让你睡前静下来

五句“静心禅语”让你睡前静下来 当我们躺上床时,为什么大脑里突然充斥着消极的想法、最坏的打算和大量想要完成的待办事项? 我们追求充足的睡眠,但是我们的大脑却有办法让这些富余的时间流失掉。一躺下就开始思考令人忧虑的事情,你很快就会迎来一个不眠夜。所以,解决睡眠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睡前我们对自己说了什么。 如果你正试图在睡前静下心来,不妨试试下面这五句“静心禅语”。 感谢,有什么问题是感恩解决不了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学会感恩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增进我们的友谊——而且,它也能帮助我们睡得更好。睡前想想那些令你感激的事情(或者,更好的是,把它写下来)。你虽然睡在黑暗中,但你看到的将是光明的一面。 让它去吧,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带着怒气睡觉”?一项研究表明,带着消极情绪入睡使我们无法得到彻底的放松和休息。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在睡前解决掉所有问题(事实上,问题留到第二天早上解决会更好),但你应该在闭上眼之前清空脑中的焦虑情绪。无论这个问题是否需要一句道歉、需要暂时放下或只是需要坐下来谈谈,你都要确保在入睡时,心是静的。 我很坚强,或者你也可以使用其它你更喜欢的形容词——如“善良”,“勇敢”和“热爱工作”。关键是要看到自己的成就、优点和特点。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自我接纳是幸福生活的关键,但是我们却很少这么做。我们不妨这样激励自己——想想这些正面的东西难道不比回忆当天工作中的不幸要美好? 怎样才能把它做得更好,当你才思枯竭时,你可以在睡前问问自己那个你一直在思考问题。畅销作家斯蒂文·科特勒(Steven Kotler)认为,答案可能就出现在你沉睡时清晰的梦境中。“问自己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管是大声说出还是默默思考,都没关系”。 我能静下心来,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建议,如果你已经在床上来回翻滚了一会儿,专注于一句静心的话可以使你平静下来。然后反复默念这句话。如果你发现自己走神了,重复这句话能够让你回过神来。试试这些建议,你会找到更多帮助入睡的“静心禅语”。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代意义

浅析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摘要: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虽曾经历三武一宗的法难,但直至今日,佛教依然相当兴盛。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关键词:佛教中国影响现实意义 正文: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诞生在印度次大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和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时代。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对中国所发生的影响,对中国是深远而广泛的,一直到今天还在发生作用。本文就文化艺术以及道德这两方面的影响作较为详细的解析,并结合自身观点谈谈佛教对中国的现代意义。 一、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 佛教的一大影响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深受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带来大量的外来词汇,如般若,意识,禅那,摩诃,三摩地,丰富了我国汉字词汇。唐代诗人中如王维深受大乘维摩诘经的影响,田园诗富有禅意。宋朝的三苏他们的词赋洋溢着禅的味道。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对社会风尚习惯亦有潜移默化之功。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均由各自负责;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除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之深,实在无法估量。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孝道为本。佛教之传入,益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佛教孝道之提倡,确可令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而人心之向善,前途之幸福,亦可指日可待。所以说,佛教之孝,不止使中国孝道内容扩大而充实,抑亦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之发扬。 三、佛教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意义 根据佛教界的说法,佛教是关切人生、以人为本、帮助他人获得心灵拯救的宗教。尤其中国佛教更是具有积极入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通过教育和引导人自修、自悟、自证、从而在精神上得到自我解放,因此,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啊,走遍天下,哪儿找得到长角的兔子呢?这正是中国佛教的积极入世精神。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禅语与禅修的时尚风,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时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一 禅,又称“禅那”,有“静虑”“思维修”“弃恶”等义,习惯与禅定、禅修、禅法等并称而成为具有特别意义的名词。禅是源于印度的一种禅定方法,随着佛教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之后,逐渐形成了佛儒道文化信仰体系中普遍施用的一种“开悟见性”之法,进而演变成“安身立命”的一种生活智慧,传承至今。《六祖坛经》所谓“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被外在现象所迷惑所束缚,也不能被内在意念所误导所纠缠,内心保持冷静与平和,举止能

够自持与理智,心行相应,清净善美,就是禅定。这有如《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一种方法,禅有“坐禅”之意,如达摩面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之法,而到达“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寂静思虑,身心轻安;作为一种智慧,“禅不用坐”,而实现“坐亦禅,行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身心合一,生命升华。因此,禅或禅定,就是要让我们面对现实的诸多现象进行内在反思,透过生命的现象探求其内在的法则(法性或佛性),并能在体认有关法则中获得生活的智慧,得到心灵的安顿、精神的超越。因此,禅是一种省察的方法、一种精神的境界、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人生的智慧。 当然,如果执著于禅修,或者在禅修中偏执于“顿悟”与“神通”,或者只是用禅的外衣去包装纯粹物质利益之企图,那必将会“著静落空”,背离“直指人心”之宗旨,最终也必将事与愿违。因此,我们谈禅、谈禅定,不能谈玄说妙,不能脱离人生实践,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人群。禅的境界、精神和智慧,恰恰就在于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举手投足间,只有通过生活的实践与社会的考验,才能得以体现和彰显。禅与生活是“不二法门”,在生活中禅修,在禅

禅语大全

禅语 1.小人专希望人给,给过就忘;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2.为儿孙作未来计,十望九空;为社会作众人谋,点滴有功。 3.悭吝嫉妒的人,即使财富满室也走不出内心的贫乏;埋怨自怜的人,纵使四肢健全也跨不出内心的 框框。 4.吾人必须要求自己,健全自己才能得以生存;吾人必须反观自省,培植善缘才能迈向佳境。 5.世间最贵者,就是尊重生命;世间最恶者,就为残杀生灵。 6.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口说不如手做,心想不如圆成。 7.学习布施,是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严持戒法,是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修养忍耐,是改造自己嗔 恚的恶习;发心精进,是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修学禅定,是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开发智慧,是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 8.找们不畏黑夜,要走向黎明;我们不怕寒冷,要迎向阳光;我们不嫌脏乱,要改造环境;我们不惧 挫折,要勇敢担当。 9.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没有地球,何能生存?护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没有生命,何来意义? 10.能者,怀抱福利大众的愿心,能者,发挥互助合作的美德;能者,拥有突破困难的勇气,能者,具 足改良创新的抱负. 11.昼行要惜阴,日用要惜物;遇言要惜口,逢事要惜情。 12.彼此尊重,才能建设一个有道德、有尊严的国家;互相友好,才能建设一个有秩序、有礼貌的社会。 13.说话,要有柔和赞美的内容,做事,要有勤劳忍耐的精神;待人,要有亲切尊重的态度,读书,要 有用心仔细的思惟。 14.俭而能施,仁也;俭而寡求,义也;俭而传家,礼也;俭而训子,智也。 15.人,要从愚痴迷梦中觉醒,才能认识生命的真谛;人,要从向外贪求中回头,才能找到内心的宝藏。 16.生活艰难时,要面对它;生活辛苦时,要体验它;生活清闲时,要计划它;生活满足时,要享受它。 17.用语言赞叹大众,用双手大做好事;用脚步走出善路,用力行创造净土。 18.以融合的心胸,尊重异己他人;以融和的气度,包容各种信仰;以融和的雅量,超越种族藩篱;以 融和的怀抱,沟通全球人类。 19.工作要不拖延,能敬业而不偷懒;报告要不隐瞒,能积极而不颓唐;上示要不违逆,能受责而不怒 颜;随众要不特权,能圆融而不极端。 20.对自己要有忧患意识,对修道要有笃实心态;对事务要有敏锐觉知,对度众要有慈心悲愿。 21.乐,可以净化身心,提升本性气质;志,可以激发潜能,开阔思想视野;道,可以启迪性灵,完全 人格修养。 22.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暇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即使下班回到家,还是坐在电脑前面… 2.已经很久都没用过\"真的纸牌\"来玩游戏。 3.只是要联络3个人,却有9个以上不同的电话号码。 4.会传e-mail给坐在你隔壁桌的同伴。 5.和朋友失去联系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电子信箱。 6.从漫长一天的工作中回到家,仍用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讲电话。 7.在家打电话,会不小心按到\"0\"拨外线。 8.和朋友聊天的话题总是网路游戏。 9.车子永远改不完… 10.你从10点半的夜间新闻中得知:自己失业的消息。 11.老板没有处理你手中事情的能力。 13.约聘人员超过固定职员,而且更有可能长期做下去。 14.有只寄网路笑话、图片,却已经很久没见面的朋友。 15.假日时总是想睡觉,即使醒着也不想出门。 16.看完新闻报导,会有想扁人ㄉ冲动… 17.即使电视上播映的电影是看过的,因为无聊还是再看一遍。 18.除了从电视上看到以外,已经很久没有亲眼看到青山绿水19.除了同事以 外…身边真正的朋友以剩下寥寥无几了? 20.对生活上的抱怨总是比快乐ㄉ多。 21.决定他的价值是取至於网路游戏的等级 22.如果他没有玩网路游戏,你除了问他姓名、年纪、在哪上班(上学)或住 那外,已经不知道要和他聊什麽了。 23.时间总不是自己的? 24.在家看电视的时间比陪朋友的多。 25.即使三餐吃泡面,也要帮自己的电脑升级… 26.今天花了很多钱买了某些东西,过了三天完全忘记钱花到哪里去了。 27.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面,工作了四年,却换了三家公司。 28.买了高科技产品後,不到3个月就发现你买已经是次级品了… 29.每天都在烦恼今天要吃什麽? 30.你读了整篇文章,还边笑边点头。 31.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想到要把文章转寄给朋友。 32.你太忙了,以至於没发现少了第12项。 调查预测2000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 近日,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与河北省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山西同达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全国21家调查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郑州、武汉、长沙、海口、兰州、西安等22个城市联合进行了2000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调查,预计今年22城市购房77万套,价值1000亿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2城市居民住房结构以六层以下砖楼的高层楼房为主,分别占47.5%和28.4%,拥有独门独院的居民家庭占7.0%,居住别墅和公寓

禅语人生格言

禅语人生格言 导读:1、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2、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3、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4、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5、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6、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7、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8、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9、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0、业障深重的人,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11、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2、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3、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4、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15、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6、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种布施。 17、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8、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9、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20、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21、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22、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3、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5、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充满科学文明社会里的现代人,应该怎样来看待自身的健康问题呢?健康长寿是人人都企望的,但是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并不是人人都明了的。 有人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进补”,其实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虚则补之”,只有体虚的人,才需进补。每天大鱼大肉,其实膏梁厚味反伤脾胃。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呢?。 饮食 就以饮食而言,汉民族以谷类与蔬菜为主,倒是“绿色食品”。不过就总体而言,蛋白质略嫌不足,所以上海市政府的“菜蓝子工程”中就有增加蛋、奶、肉的措施。一般而言可以多吃点禽蛋、牛奶之类。然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居民的脂肪饮食已嫌过多。 高盐亦是我国人民饮食中的问题。盐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盐分摄入过多可使胃炎、胃溃疡发病率因而增加,致癌物质易于入侵,胃癌亦因此高发所以,低脂、低盐的饮食应该提倡。新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能抑制某些致癌物质形成。水果如柑桔之类还含有黄酮,有抗癌作用,故还需要提倡多吃些新鲜蔬菜与水果。吸烟是一种不良的嗜好。吸烟的人发生肺癌的危险性高于不吸烟者的10倍,而发生喉癌、食管癌的危险性也分别高出8倍、6倍和4倍。吸烟者冠状动脉易于痉挛,心血管病发病率增加酒精损肝,偶尔为之尚可,酒精尚是促癌物质。肝炎后继续饮酒者肝癌发病率增高。所以烟应戒绝,酒不可多饮。 另外,早婚分娩后不授乳者乳腺癌的危险增大,妇女不可不加注意。 运动 缺少运动也是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弊病。上楼有电梯、出门有汽车、洗衣不用手、微波炉一烤可以饭来张口,不但缺少运动,连一般的劳动也被简化了。人的体能被节约,日久便退化,于是肌肉无力。脂肪堆积、肥胖、腰椎病、颈椎病随之而生。所以运动也是文明生活的一个标志。当然,运动量是应该因人而异的,不过持之以恒却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 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括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事实上疾病是客观存在的,许多疾病都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好。又如有人患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由于这些疾病在短时间内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就置之不理,时间一久各种并发症出现,或是神经炎、足坏疽,这时懊悔已来不及了。又有人听说有的病需要终身治疗,就认为反正治不好,就不去管它。高血压病也好、糖尿病也好,只要认真治疗,血压完全可以降到正常水平,血糖也可以维持正常,他们完全可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 当然,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指身心两个方而的健康,和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心理的健康问题过去比较忽视,心理健康的基础应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比如人际关系,从大道理来说,我为人人是基础,不能只要求人人为我。具体一些来说,对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看人要多看别人的优点,责人宽,责己严,大家都能这样的话,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和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加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他自然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 人对自身的健康也应该有一个科学文明的观念,建立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一、现代人的悲剧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二、幸福痛苦与外在的关系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对于“禅”这个概念,无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的熟习,禅从释迦灵山会上拈花微笑[①]传迦叶尊者,代代相传二十八代以心传心、心心相传,至达摩祖师来传法于二祖慧可,东土师资相传六代到六祖慧能大师,一花开五叶[②]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自唐宋以来在禅宗祖师大德的精心发扬之下,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了无可非议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由于精神文明的滞后,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日下的严重倾向,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和“价值观念颠倒”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比我们极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佛教的“禅文化”得到了重视,有铃木大拙[③]等日本的禅学专家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禅

法,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许多知识分子的喜爱和认可,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不仅使“禅”在西方国家得到 了发展,同时也给西方国家的社会和人们生活环境起到了净化。在今天西方国家有很多人在闲暇之时去到佛教的寺院进行禅修,也有很多人专门从事于禅修和禅学的事业。 在我们中国文化领域“禅”更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起 到了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禅”这种宗教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国际 社会的交往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禅”文化 对人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在今天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和精神文化遗产的保护,“禅”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 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海内外学者,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无不是“禅”文化。在今天人们对物质生 活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心灵和精神上却受到了严重的缺陷,使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畸形,严重影响了我们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惊觉和重视。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认为这些都 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这些目标,实 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不开贪瞋痴这三个条件。而正由于这三种对他人不利的因素,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

科技与宗教

科技与宗教丁秋林目录 1.引言 2.三不现状 3.智慧桥梁 4.通佛经 4.1三通 4.2四面佛 4.3五字经 5.悟禅养心 佛教与佛学 6.科技禅 6.1雾里看禅 6.2禅的真谛 6.3科技禅 6.4云端小卒 7.附: 7.1从俗到佛 7.2佛 7.3国学现代化 7.4三教对比

科技与宗教 科技唯物,宗教唯心,井水不犯河水。从自然观察,井水、河水其实相通也!一位佛教主持与我论佛,谈到佛家有两派:一派从“心”到“外界”,另一派从“外界”到“心”,唯物论是佛教流派之一,论点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终生从事科技工作,研究的是能量平衡,在长期实践中,理解到心态平衡至关重要。诸佛讲法,皆治心病。中国社会,主流推崇儒家,民间多奉佛教,佛教徒不下几亿,香火极旺。 佛教三宝:拜师.,拜佛.,拜经.。时下佛门也不清净。有的和尚念歪经,忙挣钱,甚至行骗;有的法师竞也背不出金刚经与心经,让我咋舌。百姓盲目烧香拜佛,连佛(相当于正教授)、菩萨(相当于副教授)、罗汉(相当于讲师)的区别都搞不清楚。佛经六百部,浩如烟海,我观察对现代人有三不。 三不现状 读不懂,年代久远,背景不明,古字,虚字,佛经让现代人如堕云雾。 记不住,佛经不如流行歌曲,网上蹿红。 用不上,佛经玄乎,神秘。 智慧桥梁 我力图串通“佛教、智慧、科技”,以智慧为桥梁,将科技与佛

教沟通(Wisdom as Bridge),以术求道,以道创新。 世界混乱,人心迷茫,心灵沙漠化,科技发展面临拐点,出路在于心灵回归, 心灵绿化。衆多科技工作者一辈子搞技术,往往一生被技术搞,这是生活悲剧,人生歧途。 佛家最高境界讲究“空”与“无”,禅宗宣扬“定”,我悟结为: 通佛经 三通 想通: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想得通,想不通是人生的悲哀,知而不智,万苦之源。想通会产生莫名其妙的精神力量。想通是人生一种境界。 沟通:学会沟通,通则不痛。不会沟通,谈不成对象;成家会离婚;团队会散伙,国家会瘫痪。沟通是各专业的必修课。沟通会产生势不可挡的执行力。沟通是一种能力。 变通: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聪明到极点谓之中庸。会变通是一种享受,助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化解仇恨,解决难题。变通是一门艺术。 通:想通、沟通、变通。三通让人走上智慧之人生旅程,达到神通的境界。(详见”现代修养”一文)

生活禅语

生活禅语 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简介 净慧法师(1933—2013.4.20)祖籍湖北新洲。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奴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做人的佛法》等。 生活禅语 1、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2、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嗔贪痴,在生活中净化口意。 3、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4、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5、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 6、觉悟人生是智慧解脱,奉献人生是慈悲关怀。二者的融合和无间就是菩萨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7、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 8、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团体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宗教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9、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 10、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11、佛陀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就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也应视作人类行为的准则。 12、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13、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14、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15、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16、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本。 17、“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 18、我们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不要在心外去寻找净土。 19、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20、要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这就是讲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推动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恶因恶果的来临。 21、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断常、无取舍、无憎爱、无凡无圣、超越一切对立的东西,这是最直接、最究竟的解脱生命的法门。 22、人生很被动,一切都是被动的,唯有结缘这件事可以主动地去做。 23、生命在片刻间,成功在片刻间,失败同样也在片刻间。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当下一念不放过。 24、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5、物质上的丰收总是会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财富。 26、守一不移,是一种觉照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诀窍就在这四个字上。

关于现代人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旅管19-1徐欣 现如今时代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同时科技的不断进步,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因为这些,人们可能也会被影响很多,这样节奏下的人们,坏习惯变得越来越多,而好习惯却十分难以养成。坏习惯起先是一个陌生的访客,后来是一个熟友,最后会与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一同破裂。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主宰人生。”因此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和建立各种好习惯,摒弃坏习惯。 这次的调查就是为了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的好习惯或者坏习惯,着重分析他们的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来让人们认识到好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与必要。 由于最近疫情的影响,不宜外出到处走动,所以这次调查采用了线上调查的方式,同时也让调查变得更方便以及提高了效率。 首先,这次调查共采访了45个人,受访者中女性占大多数,但这并不影响调查效果,因为任何一个习惯都不仅仅局限于男或女。 【年龄分布图】 接下来就是年龄分布了,如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大多数受访者的年龄都在18-22岁,正是众多青年大学生的年龄阶段,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调查数据更能直观地感受一个大群体——大学生的日常习惯。 【睡眠时间图】

如上图,调查的是每个人平均一天的睡眠时间。从饼图可以看出来,大多数人的睡眠还是比较健康的,6-8小时是正常人最佳的睡眠时长。 但其次就是睡得比较多的,8-10小时,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赖床,即使是没有熬夜。定了闹钟也不管用,关掉,继续睡。前一天熬夜,第二天可以睡到日上三竿甚至更久,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在不应该是个长期持续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恶性循环。熬得更晚,第二天醒的也更晚,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小毛小病,一整天都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大白天也会出现随时都会犯困的现象。前一天晚上没有早点睡缺失的睡眠是在第二天白天多睡多少都补不回来的,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些人习惯午睡,但并不调闹钟,导致一睡就是一下午,晚上睡不着。 还有一部分人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甚至没有,只能说这部分人熬夜是绝对的,熬夜加班赶工、熬夜打游戏、熬夜看小说等等,最严重的就是通宵,都不存在第二天补觉,是比睡8-10小时的更可怕的生活方式。 没有人睡10小时以上。 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睡眠调整到一个良好的状态,经常的睡眠不足不仅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各种毛病的出现,最严重的是毫无预兆的猝死。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不管是处于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什么都比不上身体健康,不能仅仅为了眼前的享受而将自己的身体弄垮,这是一点都不值得的。 【睡眠质量图】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上班族平时都是早出晚归的,如是说,这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已经累得够呛了,再要张罗洗衣服之类的事情,确实是有点力不从心,一些出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购买洗衣机的人尤其如此。很多人就在想,要是有一种自助洗衣服、收费又比较便宜的店子,该多好啊。还别说,在长沙,还真有人瞅准这个商机,开起了这种洗衣店,市民只需要支付3块钱,就可以将一桶衣物洗净。3块钱一桶,这能洗干净吗?我们来看记者的采访调查长沙洗衣店。 长沙洗衣店 王女士租住在长沙市火炬2片安置小区里,这天,她出门的时候,被家门口的一则洗衣广告给吸引住了。 【现场声:王女士(被套也是论桶算钱的)被套也是论桶啊?毛毯也是论桶吗?(嗯,对,一般毛毯也是,就是不超过6公斤嘛)】 王女士今天要洗的是两件被套。听到店主说只用花三块钱就可以搞掂,她急忙乐呵呵地返身回家拿被套去了。 【同期声:王女士我懒得洗啊,那个被套很重的,象那些毛毯,我自己一个人根本洗不了。】 而对于王先生来说,开在家门口的自助洗衣店简直就是帮了他的大忙。王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这活可不象公务员那样朝八晚五,加班是常有的事,辛苦一天回来,还得洗衣服,麻烦,现在有了廉价的洗衣店,一桶三块,塞满为止。每个月花上点钱,就可以换来更多的方便咯。而且还可以办卡实行会员制,更加优惠。店面老板也是实行网吧模式,充多送多! 【同期声:王先生省钱嘛,别的地方要十几二十块,象我们三块钱洗一桶还可以嘛】 其实,长沙"自助洗衣店"并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店面名称,而是因为这些洗衣店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三元洗衣"的招牌。在南宁市大沙田一带,这种“自助洗衣店”分布在大街小巷。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宁“自助洗衣店”之所以青睐大沙田一带,和这里的房屋结构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出租屋一般都是"筒子楼"。这种房子有个缺陷,就是每个租户的房间里都没有专门晾晒衣物用的阳台,洗好的衣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方立天 编者按:1961年,方立天教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从先秦到当代,古今数千年,哲学家数以百计,哲学史籍汗牛充栋,难以全部究其原委。在一次教研室讨论研究重点分工的会议上,他确定了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哲学为自己的研究重点。这一段长达700年历史的哲学史,包含了儒、道、佛三教的丰富内容,研究难度很大。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近半个世纪的孜孜以求,他由此成就为中国的佛学大家,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以这样一幅对联评价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精思穷微著作传九州”。他对佛教哲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中国哲学史的内涵,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而对于佛教文化对当今社会所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佛教的作用,方教授也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看法,记者就此采访了方教授。 “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 “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 “我们应该纠正过去那种把佛教简单地看成迷信的做法。” ——方立天 应该如何看待佛教 记者:您是学哲学的,和中国哲学打交道已近半个世纪,但对佛教的研究也很深入。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呢? 方立天:1956年,我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在北京大学,我曾经受业于汤用彤、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哲学界泰斗,他们的治学态度、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之所以决定研究佛教并矢志

不渝,主要是因为佛教内容丰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又极其之大,还可以与中国哲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中国的佛教研究成果又极其之少。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近现代学术界有过争论,我的看法同汤一介先生是一致的,就是认为佛教包含很多哲学内容,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佛教哲学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我的目的是通过系统整理、研究佛教哲学,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涵。在上个世纪,胡适曾经写过《中国哲学史》上卷,但因为对佛学了解不深,没有办法完成《中国哲学史》下卷。哲学大师冯友兰讲解中国哲学史就把佛学中的重要概念“空”理解错了! 记者:您是老一辈的哲学家,在诸种思潮蜂起的今天,您仍然诚笃地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实实在在地运用这一思想,长期以来认真地整理中国佛教的思想发展脉络。您信佛教吗?您怎么看佛教呢? 方立天:我并不信仰宗教,也不反对宗教,我坚持真理。我把自己的任务限定为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宗教,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宗教的复杂现象,肯定在我看来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在我看来应该否定的东西。我对宗教研究了40余载,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安身立命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我的工作、事业取儒家的态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生活上、名利上则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顺其自然,淡然处之。佛教的哲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其初衷当然是为了挣脱和解决人类千百年为之不满、为之困惑的那种不自由的现实状况。从这个背景上看待佛教和它的思想观念,形而上的玄想也就成为了人类因为追求自由解放而不断探索和创造的积极行动。这也正是宗教的以至于宗教情绪的文化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的根据所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记者:我们知道佛教源自外来文化,但千余年同中国的本土固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融合。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过程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