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现代种业产业链特点与发展对策_赵冬梅

蔬菜现代种业产业链特点与发展对策

赵冬梅

(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北京 100097)

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实现蔬菜现代种业产业链中价值链的增值、企业链的畅通、供需链的衔

接、空间链的优化,值得思考与探索。

进入21世纪,我国蔬菜种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育种技术、品种种性,到企业结构、市场经营以及产品质量,均有了很大改变,由分散、无序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并逐步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总结我国现阶段蔬菜种业产业链特点,借鉴国外种业产业链发展经验,有助于探寻现代蔬菜种业产业链发展路径,推进我国蔬菜种业体制 创新。

1 蔬菜种业产业链发展现状

1.1 蔬菜种业产业链功能主体与功能环节

蔬菜现代种业产业链,即指围绕蔬菜现代产

业发展,种业科研、测试、繁育、推广、监管各产业部门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形成的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链条式关系形态。从功能方面分 析,包含5个关键环节,即科研育种、品种测试、种子繁育、市场推广和质量监管(图1)。

科研育种是蔬菜产业的源头,通过种质资源的积累、优良品种的选育,为蔬菜种业产业链的运转奠定基础;品种测试环节为科研育种与市场推广架起桥梁,通过区域试验、展示示范,鉴定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种子繁育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的生产制种和加工,提高种子的商品性,满足蔬菜产业需要;市场推广是蔬菜种

赵冬梅,女,高级农艺师,专业方向:蔬菜新品种推广与良种产业化,E-mail:zhao3158@https://www.360docs.net/doc/9711636933.html,

收稿日期:2014-09-18;接受日期:2014-11-0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50G01),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25-G-01)

图1 蔬菜种业产业链示意图

蔬菜种业产业链

业产业链运行的动力,新品种推广网络与体系的构建,为育种科研成果应用提供舞台,并通过信息反馈为品种选育指明方向;质量监管浸透产业链各个环节,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政策引

— 4 —

导、政府监查、技术检测等,保障蔬菜种业产业链正常运转,提高整体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1.2 现状分析

1.2.1 科研育种环节 我国蔬菜研究领域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个,省级科研院所33个,地市级科研院所109个,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36个;设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蔬菜改良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从事蔬菜研究的科研人员逾2 800人(徐东辉和方智远,2013)。我国蔬菜种子研发的核心力量主要来自于农业科研单位,这些单位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科研队伍稳定,数十年来推陈出新,先后培育出一批丰产、抗病、优质的大白菜、甘蓝、辣椒、番茄、黄瓜、西瓜等优良品 种,在全国广泛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蔬菜科研育种的主体(刘伟,2010)。“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国际种业环境的影响下,国内种业企业的科研实力不断加强,大中型种业企业正在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育种体系。

在蔬菜新品种选育方面,杂种优势利用已成为蔬菜作物育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2004~2013年,通过农业部和各省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主要蔬菜品种共计1 711个,其中大白菜480个,辣椒294个,西瓜830个,甜瓜107个。“十一五”以来,收集、创新了一大批种质资源,同时也育成了一批在抗病、抗逆、品质、丰产性等方面表现优异的蔬菜新品种,如耐抽薹、耐低温甘蓝,耐热大白菜、普通白菜(小白菜),抗TYLCV番茄,抗疫病 辣椒,耐低温黄瓜,越冬西葫芦,早熟、耐裂西瓜等。我国主要蔬菜种类的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以北京新3号系列大白菜,中甘系列甘蓝,中椒、京甜系列辣椒,津优、中农系列黄瓜,京葫系列西葫芦,京欣、华欣系列西瓜等为代表的优良品种,占据了国内蔬菜市场主导地位。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具有专用特色的高端蔬菜品种,如春夏大白菜、春白萝卜、耐贮运番茄、樱桃番茄、彩椒、长季节茄子、胡萝卜、洋葱等,国外种业公司垄断优势依然明显(许勇,2011;张扬勇 等,2013)。

1.2.2 品种测试环节 总体上看,国内蔬菜品种测试环节相对薄弱,生产者、经营者品种认证意识淡薄,且缺乏监管,存在一品多名和一名多品的现象,亟待制定相关法规或行业规范。建议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加强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蔬菜品种试验、测试体系。

1.2.3 种子繁育环节 我国现行制种体制还很不规范,制种公司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在蔬菜种子的制种、检测和加工等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远远落后于国外蔬菜种业公司。表现为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制种方式落后,制种基地分散、缺乏规范性管理,制种人员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制种材料流失现象严重等。因而,加快蔬菜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是我国蔬菜种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2.4 市场推广环节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营销概念。科技型种子企业,依靠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利用市场平台进行成果转化,主导了蔬菜种业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蔬菜种业的主力军。蔬菜种子经营单位不但有科研单位、种子公司,还有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站、服务站,国外种子公司,民营企业及个体户等,但有规模、有品牌、技术力量强的大公司较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服务体系亦不完善。

1.2.5 质量监管环节 我国蔬菜种子市场正处于由分散生产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当中,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经营方式多样,战线过长。整体来看,蔬菜种子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依然存在良莠不齐、掺杂使假、包装混乱等现象。为保护种子企业和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蔬菜种子执法监管不容忽视(马晨 等,2013)。

2 蔬菜现代种业产业链基本特点

2.1 我国蔬菜种业产业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2.1.1 品种种性变革 蔬菜是我国农作物种业进入市场最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之一。从昔日的“家庭菜园”已逐步发展成为主产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如何装满“菜篮子”、保障供给,到多元化、规模化生产,再到绿色安全、高端高效生产。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也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过渡,再由多样型向专用型发展,更趋向时令化、多元化和周年化。

我国蔬菜生产格局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

— 5 —

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农业部,2012),呈现出专业化、区域化和精品化的发展势态。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蔬菜品种在继续追求高产、多抗、优质的基础上,正在向保护地长季节栽培、耐低温弱 光、耐抽薹、耐贮运,以及形色多样、满足不同特异需求的趋势发展。

2.1.2 育种技术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蔬菜育种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优异资源和优良性状突出的新品种广泛应用。在蔬菜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保存方面,我国各级蔬菜科研及育种单位积累了蔬菜种质材料逾6万份,大多数是国内创新和在国际范围内筛选到的材料,将是今后育种的基础。在蔬菜育种技术方面,杂种优势育种、制种技术途径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分子育种方面,开始着手于利用资源基因组研究工具大规模挖掘功能基因,黄瓜、大白菜和西瓜等的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挖掘了大量SNP和有益等位基因,为进一步种质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进入实用化,在细胞育种方面单倍体快速纯化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的黄瓜、西瓜、大白菜、马铃薯、番茄、甘蓝基因组测序取得重要进展。随着主要蔬菜基因组测序完成和标记检测技术的发展,高通量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将成为蔬菜商业化育种的重要手段;DH(双单倍体)育种呈现规模化、流程化发展趋势;完整的育种数据分析和信息管理系统将从根本上推进流程化育种的发展(杜永臣,2011;许勇,2011)。

2.1.3 企业结构变革 我国种子公司发展迅速且数量庞大,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 700家,已发展到现在的20万家。其中,从事蔬菜种子生产经营的公司超过1万家。从经营模式上,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研发型公司,二是生产型公司,三是经销型公司。研发型公司品种优势明显,拥有自己的品牌、营销网络和市场;生产型公司的主要优势是生产技术过硬,种子价格低,除自己经营一部分种子外,主要是为国内、外大公司代繁种;经销型公司销售能力强,主要依托当地蔬菜产业优势,代销国内、外大公司的优良品种(马德华,2014)。

从体制上看,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和部分大学的下属企业属于科技先导型企业,全国大概有50多家,主要经营其隶属科研单位自育的蔬菜品种,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建有自己的种子繁育基地,种子生产、精选、消毒、包衣、加工技术完善,形成品种选育、展示、推广、销售、服务体系,产业化实力强。另一类是民营或私营企业,这一类企业数量庞大,但实力与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实力较强的企业有自已的品牌和一定的育种能力,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经营特色;而中、小企业主要代销国外品种或国内育种单位的品种,大多不具备研发能力。

2.1.4 市场经营变革 国内蔬菜种子企业的研发主体尚未形成,全国地市级以上蔬菜科研院所育成的品种占到市场的85%左右;在商业化育种理念指导下,以“市场化导向,专业化分工,规模化应 用,集约化运行”为模式,正在构建从种质创新、品种研发、制种加工、推广营销、售后服务于一体的“育繁推一体化”新型种业企业。同时,国外蔬菜种子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大空间,陆续以全资子公司、合资公司或办事处为依托,以代理进口、分销销售的形式进入中国,并由国际化引种逐步开始本土化育种,占据了20%~25%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中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利润,现已登记注册的外资背景蔬菜种子企业已达70多家(黄山松 等,2014)。

2.1.5 产品质量变革 蔬菜种子质量仍然是困扰我国蔬菜生产的一个严重问题,主要表现为制种不够规范,缺少监管;种子生产盲目,存在假冒伪劣现象;精细加工技术研发薄弱,大多数蔬菜种子仍停留在初加工水平,种子的整齐度、健康度和种子活力难有保障。当前,我国蔬菜种子产业的提升空间较大,提高种子质量即能提升种子附加值和企业 收益。

2.2 国内外蔬菜种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比较

我国生产的蔬菜种子约占国内种子市场价值的30%,每年为120亿~150亿元。外资企业或其品种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近50%,全球最大的10家蔬菜种子企业均在中国拓展了业务。国外的蔬菜

— 6 —

种子企业一般都有70年以上的历史,其在番茄、无刺黄瓜、西葫芦、彩椒、甘蓝、萝卜、胡萝卜、菠菜等领域具有传统优势。蔬菜种业在美国、法 国、瑞士、德国、荷兰、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高度成熟和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表1)。

表1 国内外蔬菜种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比较

功能环节发达国家中国

科研育种企业为研发主体

针对性强,专用型,市场化

投入大,设施完备

资源充分利用

跨国育种,全球优化配置

种子科技含量高科研院所为研发主体

品种繁多,专用型、市场化弱投入少,企业研发基础薄弱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主要立足于国内

育种成果多,但缺少突破品种

品种测试较完善的品种测试体系

经过区域试验和一定面积的生产示范

大型种子公司建有自己的展示田

具备品种保护机制

具备品种认证制度品种测试体系不完善

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可有可无自主展示、会议展示

品种保护意识弱

少数品种通过审定、认定

种子繁育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程度高

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完善

实行JIT(just in time)精益生产

种子处理技术成熟

生产制度、计划健全

种子价格高生产规模小、分散,产业化能力相对较弱低成本(土地、劳动力)

生态型多样化

种子处理技术不落后,但落实困难

生产自主性强,缺乏科学规划

种子价格偏低

市场推广完全市场经济,市场规范

比较诚信

寡头垄断型,市场竞争力强

营销手段、服务体系较完善

关注种子附加值的提升

行业组织强大,作用大非完全市场经济,尚在规范之中

部分企业缺乏诚信,存在假冒伪劣现象各自为营,混战型,竞争力偏弱

原始营销手段与现代营销手段并存

种子附加值较低

行业组织作用较弱

质量监管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

监管体系健全,种子投放程序化

种子整齐度高,质量有保障

种子质量技术研究较深入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质量监管制度待完善

监管难度大,种子投放较自由种子质量差异大,鱼目混珠种子质量关键技术待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小

2.3 我国蔬菜种业产业链薄弱环节

2.3.1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我国蔬菜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和变革时期,商业化种业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产业资金对农业科研的支持不足,金融资本对种业发展的支撑不够,政府科技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我国蔬菜品种研发主体为科研机构,种子企业获得的政府支持和资源较少。公共科研机构虽有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但缺乏实践性,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市场化水平低,成果转化慢,新品种推出速度慢,优良品种特别是能与国外品种抗衡的优势品种少,缺乏突破性成果。蔬菜种子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过于分 散,种子科研、种子生产、加工包装、质量检验、市场流通以及种子管理体系仍不完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赵冬梅 等,2010;胡亮 等, 2013)。

2.3.2 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薄弱 国内大多数蔬菜种子企业尚不具备品种研发的能力,与国际大型种业公司差距较大。跨国种业公司一般会将产品总销售额的10%~14%用于研发投入。美国孟山都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105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8.35亿美元),育种研发经费12亿美元;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28亿美元(其中蔬菜种子6.05亿美元),育种研发投入4亿美元(黄山松 等,2014);荷兰瑞克斯旺种苗集团公司2010年销售额2.4亿欧元,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高达28%;荷兰安莎种子集团公司2010年销售额1.6亿欧元,研发投入占比高达25%(廖西元和邹奎,2012)。

— 7 —

2.3.3 国内市场集中度不高 据推算,国内蔬菜种子企业前20强的经营总额市场占比不足10%,而美国前20名的种子公司几乎垄断了70%的市场 (许勇,2011)。尽管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我国种子企业的实力相对较弱,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种业公司屈指可数,不规范的小型种子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不断涌入市场,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整合度不高。研究开发以农业科研机构为主,经营则以各类种子公司为主,市场流通渠道多、环节多,经营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相互模仿,缺少创新。

3 发展对策

3.1 “育繁推一体化”是根本途径

纵观国内、外蔬菜种业发展形势,世界排名前几位的跨国公司尽管发展轨迹大相径庭,企业优势和特点亦不尽相同,但都是坚持“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上游技术研发、中游产品物化和下游价值实现”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功能完整的产业链条,企业只有通过这个产业链才能将潜在的科技创新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商业市场价值。3.2 商业化育种是核心动力

从国际蔬菜种业发展实践来看,扶持企业壮大是强大国家种业的根本举措,美国种业正是因为有孟山都等实力超强的跨国公司,不仅支撑了本国农业发展,对全球农业和经济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跨国公司商业化育种基本模式包括育种目标决策、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研发、生物信息处理、田间测试评价、生产与市场反馈等几个方面。我国蔬菜种业发展即将进入商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种子企业只有建立先进、高效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才能更好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商业前景的优良品种,以品种优势带动企业优势。

3.3 高质量是市场竞争的基本保证

明确育种目标,是打造高质量产品的第一步。分析当今蔬菜种子市场需求,应重点培育适合设施栽培的耐低温弱光、抗病、优质的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甜瓜等专用品种,培育适宜春、夏、秋等不同季节栽培的大白菜、萝卜、结球甘蓝、菠菜等系列品种,培育适合出口、加工的番茄、胡萝卜、洋葱等专用品种(张真和,2014)。另一方面,国外或外资蔬菜种子公司大多具有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视质量监管与品牌维护。而国内蔬菜种子企业还处于传统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之中。因而,强化蔬菜种子全程管控,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可追溯系统,提升蔬菜种子质量和技术服务,以优取胜,是应对种业市场竞技的 法宝。

3.4 政策保障与监督管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蔬菜种子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育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政策及科研人员行为准则与奖励办法,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健全种子例行监测机制。通过体制改革和兼并重组,重新规范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自身实力与竞争力,做大做强民族种业。

参考文献

杜永臣.2011.加强蔬菜育种科技创新 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蔬菜,(8):1-3.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2012.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蔬菜,(5):1-12.

胡亮,司龙亭,关晓溪.2013.我国蔬菜种业现状浅析及前景展 望.江苏农业科学,41(3):401-403.

黄山松,田伟红,李子昂,任启军,夏爱芳,朱逢时,刘伟生,徐甘露.2014.外资蔬菜种子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蔬 菜,(1):2-6.

廖西元,邹奎.2012.荷兰农作物种子产业考察报告.种子世界,(4):20-23.

刘伟.2010.我国蔬菜种业概况及发展策略.中国种业,(11):17-19.

马晨,秦向阳,李瑾.2013.政府监管与蔬菜质量安全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3):104-108.

马德华.2014.蔬菜种子企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中国蔬菜,(2): 1-4.

徐东辉,方智远.2013.中国蔬菜育种科研机构及平台建设概况.中国蔬菜,(21):1-5.

许勇.2011.建立新型法人治理结构的蔬菜种业现代企业.中国蔬菜,(7):1-6.

张扬勇,方智远,刘泽洲,于海龙.2013.中国蔬菜育成品种概 况.中国蔬菜,(23):1-4.

张真和.2014.我国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中国蔬菜,(8):1-6.

赵冬梅,张风廷,刘亚,廖祥政,于栓仓,滕海涛,唐益苗. 2010.北京籽种产业科技创新现状调研与发展建议.中国种业,(7):11-14.

—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