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基础

透视学基础
透视学基础

透视基础知识

1、透视原理

人的眼睛观看物象,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距离愈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大,距离愈远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小,这种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图2-2-1JPG)

由于我们的视觉关系,所看到的同样宽窄的道路、田野、越远越窄,同样宽窄的数目、电线竿、越远越小,最后消失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透视现象”。(如下图)

树木透视变化图

图:2-2-2JPG

房子透视变化图

图:2-2-3JPG

街景透视变化图

图:2-2-4JPG

我们画几何体、画静物、画人物、画风景等都必须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才能准确的描绘物体在空间各个位置的透视变化,使物体具有空间感、纵深感和距离感。(如下图)

人物透视变化图

图:2-2-5JPG

地下车库透视图

图:2-2-6JPG

油画箱透视变化图

图:2-2-7JPG

图:2-2-8JPG

2、透视变化与造型

透视缩形:立方体的观察中最多能看到的三个相等面中,凡具有前后深度关系的体面,不仅

大大缩扁,而且改变了固有的正方形形状。

素描造型就是要在仅具有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表现具有三维空间的物体。(在平面上表现物体

的空间深度和体积感)

立方体的透视图,立方体具有完全相同的六个正方形体面

图:2-2-9JPG

3、透视的常用术语

1、视角与视域

视角:是从眼睛看物体所形成的圆锥性视域角度,作画采用60度视角。视域:人的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透明蓝色块为视角,透明红色块为视域

图:2-2-10JPG

2、视点与心点

视点:指画者眼睛的位置

心点:只画者的眼睛正对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线与视平线

视线:又称“视中线”,指视点与心点假设的一条连接线。

视平线:指与视点等高的一条假设的水平线。

蓝线为视平线,红线为视线

图:2-2-11JPG

4、透视画面与物面

透视画面:指画者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一个与视线垂直的透视平面。

物面:物体所在的一条假设的水平线。

红色块为透视画面,浅蓝色块为物面

图:2-2-12JPG

5、原线与变线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原线:不产生透视变化的线(平行于画面包括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

变线:产生透视变化的线,即消失线

红色线为原线,蓝色线为变线

图:2-2-13JPG

6、灭点:又称“消失点”,它是变线透视消失的汇集点。

红色虚线交叉点位灭点

图:2-2-14JPG

三、布置作业:

1、熟记透视的常用术语、理解透视的原理及透视变化与造型的关系

2、观察物体寻找视点、视中线、原线、变线等

四、课程小结:

回顾本节内容

透视原理

透视变化与造型

3、透视的常用术语1、视角与视域

2、视点与心点

3、视点与心点

4、透视画面与物面

(完整word版)透视学教案_图文(精)

教案纸系环艺专业 08艺术1 班级任课教师 章节 第章 节题目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 时间2008年 9 月 22日星期一第三四节 教学 目的 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2、近大远小与消失 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 具、 图表 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教学内容及设计时间分配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

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基本术语: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

第四单元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结合校园建筑物, 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 2. 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来源学科网] 二、发展阶段 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 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 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 2.展示PPT 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 3.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教师总结: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作业布置】 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 作业要求:用线条来表达作业。

透视学课程标准

《透视基础》课程标准 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透视基础》学习领域基本信息 学习领域名称:透视基础。 课程性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 学分:3学分。 授课对象:高职院校三年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前导课程:构成基础、设计素描等。 后续课程:家具设计、建筑设计基础、室内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透视基础》学习领域开发标准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透视基础》课程开发思路如图所示: 实践专家 项目组全体成员 负责人和任课教师 负责人和骨干教师 任课教师 实践专家 图《透视基础》学习领域开发思路

透视基础工作岗位调研分析和目标定位 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市场调研,了解到透视基础的主要工作岗位是:与室内设计相关工作岗位,可拓展岗 位是:视觉传达工作岗位;透视基础学习领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绘画和艺术设计相关岗位所必须的透视等技法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绘制各种与透视有关的方法,形成适应艺术类相关的岗位能力,并培养细腻、三维的情感,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形成自 己的价值观起到辅助作用。即: (1)能力目标: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画法,并把它运用于绘画习作和创作,以适应中等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需要。 (2)知识目标:了解透视基础的含义、特征、分类;掌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透视方法;熟悉透视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熟悉透视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应用 (3)素质目标:锻炼学生对社会需求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树立学生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 职业能力归纳和学习内容转换 通过充分研讨分析疏理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透视基础》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所示。从职业能力分析表可以看出:《透视基础》学习领域的职业成长过程是一个从基本从业能力→设计应用能力的循序渐进过程,见图所示。 本学习领域结合行动领域分析和职业能力对知识结构进行序化,最终将其转换成《透视基础》学习内容,见表所示。 表《透视基础》对应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学习内容

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2008-9-22 19:54:00 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艺术产生于艺术,而不是产生于自然。艺术家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在其视网膜上 留下有触觉价值的印象,并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气质创造出艺术作品。在这 个过程中,透视法的运用技巧对于画家表达主观意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利奥塔 尔说:“绘画是最让人吃惊的女巫,她会用最明显的虚伪,让我们相信她是完全真实的。”绘画所借助的魔法之一就是透视法,在本次课程中我有幸了解到了一些透视法 在绘画史上的运用与发展,透视法通过制造“虚伪”而更深一层的表达“真实”的效 力使我对于艺术表达语言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本次课程第一节主要从科学的角度讲了透视法,也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透视法的运用,如距点的运用和被画物体的最佳位置选择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画的过程中能够 较早就了解到的基本表达方法。更吸引我的是第二节部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空间表 现法。 第二节第一部分:走向现代主义绘画。 现代主义绘画越来越向纯粹的审美对象发展,在空间透视法方面则表现为由“幻 觉”上的立体表现向符合画面本身的平面性表现发展。如老师介绍的从乔尔乔内的 《入睡的维纳斯》到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再到马奈的《奥林匹亚》,已经 逐渐摆脱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影响,人物表现更加世俗化,线条向平面化转变。印 象派的表现重点则更转向对于光与色彩的研究,是一种无功利的纯粹的审美趣味。后 来的立体派,则把物体归纳为具有永恒感和形象更为坚固的几何形体,这是一种经过 归纳总结的感受,强调“第二质感”,体现出艺术家对形而上的追求。毕加索的《亚 威农少女》用使画面结构化的方法,把描绘对象分割,打散,再重新组合,仅考虑画面 的形式,更注重绘画自身的研究。现代主义追求创造性,旨在创造新的形式。 第二部分:媒介的作用。 人人具有“视觉概念”,而艺术家有常人所不能为的“再现概念,他们能够通过特 定媒介去捕捉和体现通常经验的本质和意义,而绘画媒介的平面性也使艺术家运用平 面构型与之相适应。毕加索希望尊重绘画本身的平面性,运用天性在二维平面中表现 对象,而不制造立体的欺骗性幻觉,突出媒介本身的特性。马蹄斯的《红色餐桌》强 调平面性,彻底的走向了现代主义。德洛内的《红色铁塔》让我印象深刻,他甚至把 光与空气都归纳为几何形,是一种形式的创造。“艺术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这句 话表现了当时艺术的发展倾向。 第三部分:点线面的作用。 康定斯基强调艺术的精神承载功能;现代主义艺术家把物像归纳为精确的几何形更 直接的表现自然结构本质,而现实主义艺术再现这种自然结构的物质对象,以及发生 在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中的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间接揭示出的,格式塔心理学诠释 了点线面构成空间的思维逻辑。受西方文化特点影响的蒙德里安的画极度严谨理性, 表达了崇尚次序的理念,所描绘的不是表象,而是用经过归纳的形式,和独特的媒介 诠释自己眼中的世界。这又表现了现代艺术推崇形象,形式的想像力,向观效应艺 术,视幻艺术发展。

透视学考试重点

透视学考试重点 透视学 1、简述平行透视在绘画上的运用。 荷兰霍贝玛的<林间小道> 将观者视线顺引导深处,产生画面的深度距离感适 合表现长廊隧道公路铁路 意大利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突出中心人物形成一种稳静的气氛起到截止视 线下行的作用(基督的冷静与十二门徒三人一组一字排开的对称构图形成静与动的对比制约(全开放的艺术处理方法,使观者身临其境( 意大利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心人物不大但平行透视的构图方法对称的高 大的建筑直角边线直指画幅中心因此牵引掌握了视线使主要形象得以突出一道拱门形成了很深的透视感( 2、简述变线的种类及各类变线的透视消失方向。 答:变线分两大类: 1)、和基面平行的水平变线,灭点在视平线上。其中,和画面垂直的直角线消失于心点;和画面成其他角度的成角线消失于心点以外的余点、距点上。 2)、和基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变线,不论与画面成多大角度,他们的灭点都在视平线以外。其中,和画面、基面成近低远高角度的直线消失到视平线以上的天点;和画面成近高远低角度的直线消失到视平线以下的地点。 3、原线的种类与透视特征有哪些? 答:原线是指与画面保持平行关系的直线,无论怎样延伸也不会和画面相交, 同类线彼此也不会聚拢、消失。原线包括平行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水平线,垂直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垂直线,倾斜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斜线三大类。原线不产生消失现象,无灭点。 4、简述远近视距的构图效果。

答:视距决定、制约着60度正常视域圈内的画幅,保证表现透视空间的最近、最大合理容量。视距短画面容量小,视距长画面容量大。 5、简述中国山水画和西洋风景画在透视手法上的差异。答:中国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手法,画面视觉空间不受限制。具有时空跨度自由、表现幅度随意的特点,画面容量大。西洋风景画采用焦点透视的构图手法,画面视觉空间受限制。时空容量、表现幅度有严格的限制,画面容量小。 6、平行透视特点: 1)立方体的前后两个面与画面平行,底面、顶面与基面平行。 2)所有向远处消失的立方体各边线都集中到视平线上的心点消失。 3)平行透视指视者在视域60度角之内所表现的画面中只有一个消失点(心点) 4)平行透视画面中大多数线条是平行、垂直线,比较稳定、平衡,适合于表现庄重、宏大的场面。 7、成角透视的画面特点: 成角透视所表现的空间和物体,都是与画面有一定角度的立方体。画面上的立方体空间感较强,画面中主要有左右两个方向的消失点,大多数与底面平行的线条都消失于这两个点。使画面产生强烈的不稳定感,同时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在实践运用中往往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画法,表现娱乐、欢快的场面。 8、倾斜线的消失特点: 1)、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变线时,表现为近高远低或近低远高两种状态。 2)、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原线时,保持原状。 3)、斜面上的变线消失到外面的消失点上。 9、倾斜透视的画面特点: 倾斜透视的画面,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相对于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画面视觉冲击力更强,给观者的震撼力更大。倾斜透视展现了不同于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 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第一学期 授课班级: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 授课人:蒋娜 一、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第三章平行透视及其应用 第四章成角透视及其应用 第五章斜面透视及其应用 第六章倾斜透视及其应用 第七章曲线透视及其应用 第八章阴影透视 第九章反影透视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成绩评价方式 闭卷,笔试为主,卷面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薄新成著:《绘画与透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殷光宇著:《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透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李成君著:《实用透视画技法》,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学发展简述、散点透视、透视学的应用的问题

【教学重点】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步骤】 1、导入 透视学作为美术院校三大基础技法理论之一,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它从理论上直观地解释了物体在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初学者能很快地判断所画对象哪些线与面应该产生透视变化,哪些仅有大小变化。在写生和创作时,就可以很好地处理画面上人、物体、北景之间的远近、大小的空间透视关系。 2、新授 思考题: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现? 1、图形重叠表现 2、明暗阴影 3、色彩关系 4、细节清晰度 表现空间距离的主要方法:达芬奇的“线透视” 色彩因大气的阻隔产生的变化称为大气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称为消逝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起来愈远愈拢直至汇合于一点称为线透视。 1.1 什么是透视?什么是透视学? 有一种现象,由于我们从小就己经习惯了,也就从不觉得奇怪,那就是:同样规格的电线杆本来是一样高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高远低;同样型号的汽车本应是一样大小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大远小;所有的茶杯、水桶底本来都是平的,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弧线;火车的两条路轨本来都是一样宽的, 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两条路轨向前延伸时,会越来越窄乃至合拢成一点等。这种视觉现象就是透视现象。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与人类眼睛的构造有关。正是这种错觉,使我们能有效地判断距离,而不至于天天碰壁。由此看来,所谓透视现象,就是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视觉中,发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等等变化,产生了压缩与变形。而我们如果想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表现出如我们视觉所反映出的、富有立体空间感的景物,简单的办法就是:固定你的眼睛位置,隔着透明玻璃窗将你所见的景物的形状依样描在玻璃上,这描下来的图形就会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现象,就存在着客观的透视规律。因此,“透视”的含义就是:透过(假设的)透明平面去观察景物,研究物体在立体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即“透而视之”,用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在只有两度空间的透明平面上录画出具有三度空间特征的景物图形。这个图形叫透视图,最早研究透视的画家,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做的,这也是发现透视学原理的开始。所以,我们便将研究各种透视现象,在平面上如何来表现它的规律的科学,称为

绘画透视教案

素描中的透视原理 教学目的:透视一直是绘画初学期的难点,本章讲述了细致的透视原理及在透视中我们常用到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绘画中基本透视理论知识、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中透视的重要性并基本掌握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为绘画及设计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介绍透视中所包含的各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配合图形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够及时在图形中理解并记忆这些内容。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中所涵盖的概念比较多,将这些概念理解并应用是本章的难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1)《绘画》.谷嶙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参考书目:(1)《素描基础》. 张恒国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素描写生的时候观察到的景物及其状,因为有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透视变化,不是单凭视觉和感受就能画得正确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如透视学)才能画正确。透视学是根据眼睛视物成像的原理,讲述透视规律和画法有关知识。在写生时,要运用这些知识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把物象的形状画正确,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这样,即使所想象设计的物象尚未做成,也可用透视画法将它预先正确如实的画出来。 一、透视的类型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前两种又叫焦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 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 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 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 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 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 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 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 别。)

透视学复习

一、基础理论 1.艺术大师达·芬奇把透视分为三个分支,分别是线透视、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我们所 学的属线透视。 2.学习透视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好物体视觉形态变化与画面空间层次推移的问题。 3.透视学的研究,始终是围绕着观察点、观察面、观察对象三者关系进行的。 4.视觉空间的近大远小及其表现,是写实性绘画必然遇到的问题。 5.在面对景物绘画时,一般要保持物像在60度视域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物像会变形失 真。 6.与画面平行,无限延长也不会和画面相交的直线称为原线。 7.无限延长会与画面相交的直线称为变线,它们在无限远处会汇聚、消失到一个点上。 8.和基面平行的水平变线,不论与画面成多大角度,它们的灭点都在视平线上。 9.平行透视方形体侧面上的变线,不论与画面成多大的角度,它们的灭点都在正中线上。 10.焦点透视在空间意识处理上,属有明确消失轨迹的视觉空间。景物只要与视点前的画面 有深度变化,在视觉中其形象就有从高度、宽度和深度上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化和消失现象。 11.视平线是上下分割景物及构图的基准线。 12.正中线是左右分割景物及构图的基准线。 13.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叫心点。 14.心点到视点的距离等于心点到距点的距离。 15.借助望远镜,可以把离我们很远的一幢房子拉近看得很清楚,这和我们从近处同视角看 这幢房子的透视效果是不一致的,放大画面并不等同近距离的观察。 16.对于较小的物象,不宜过分强调其前后透视差度,否则会出现变形失真现象。 17.等大的一排球体,如果离画面的距离相等,则表现在画面上也是等大的。 18.水平基面上的几个等高的人物,眼若低于人物高度时,人物不论远近,视平线就要穿过 人物的同一部位。 19.在绘画构图中,一般不要把心点放在取景框外,否则会产生一种单向消失的心理失重感。 20.一切变线在画面上的灭点,都可以由视点引变线的平行视线与画面相交而成,这是灭点 形成的原理。 21.我们一般以立方体和方形体作为透视学研究的对象。 22.从方形体外部观察,方形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23.从方形体内部观察,方形体最多可以看到5个面。 24.在正置方形体的透视中,离视平线越近的方形体,则可看到的顶面就越狭窄。 25.在正置方形体的透视中,离视正中线越近的方形体,则可看到的侧面就越狭窄。 26.平行透视方形体的原面在透视图中不发生变形,仍保持方形的状态。 27.方形体有一个面和画面平行,方形体就构成平行透视。 28.一个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有两组原线、一组变线。 29.两个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有两组原线、一组变线。 30.平行透视立方体,立方体不论在视圈内什么位置,水平面的对角线都与画面成45度角。 31.45度角的成角透视中,立方体顶面对角线与画面成90度夹角。 32.成角透视中,当成角变线与画面成45度夹角时,左右余点就与左右距点相重合。 33.方形体有一条竖直边棱距离画面最近,方形体就构成成角透视。

透视学教案

《透视》教案 课程名称:透视学 教学班级:艺术设计环艺0902班 授课教师:王赟 授课时间: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15-16周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第一部分基础透视 第一章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透视的发展和区别,并对透视的常用术语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重点】 1、西方透视的发展。 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 一、透视的由来 透视学,perspective,原意为透而视之。 所谓透视,即是在绘画中,眼睛通过一块假想的透明平面来观察对象,并借此研究在一定视觉空间范围内,物体图形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作图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视觉中的空间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绘画是一种以平面为载体,通过人的视觉观察来反映一定空间内容的艺术,因此,对于空间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视的三要素 (一)物体(二)画幅(三)眼睛 四、透视的三种类型 (一)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二)消逝透视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物体越远越模糊。 (三)线透视指一定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 五、透视学发展简史 (一)文艺复兴前 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壁画上,通过上下错位的排列、大小刻画的手法吧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在湿壁画上通过人物横向并列排序的手法来完成。 古希腊时期:与古希腊较相似。 古罗马时期:对平行透视的表现和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世纪: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手法,但未取得多大进展。 (二)文艺复兴期间 布鲁内莱斯奇发现了失传的“中心透视法”,并在消失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透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透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透视学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法则的科学。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掌握基本的透视画法,理解透视形变化的规律,在绘画和设计实践中,能有效地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地表现物象,表达其创作和设计意图,并能适应艺术教育工作的需要。(二)教学基本要求 1、讲授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 2、尽可能利用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透视原理有形象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把透视理论的学习与绘画、设计实践结合起来。结合讲授内容和专业特点,安排写生、作图、设计等作业。帮助学生解决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可配合教学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讨论活动。(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

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教学内容: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4、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 第二章视觉运动中的几种单视域空间本章重点、难点: 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成角透视的做法 教学内容: 1、平行透视 2、成角透视合理运用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表现物体和空间 第三章曲线透视 本章重点、难点: 对曲线透视的正确应用 教学内容: 1、曲线透视画法 2、曲线透视的应用 第四章人物透视 本章重点、难点: 视高与人物高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曲线透视画法曲线透视的应用 2、视高与人物高度的关系头部的透视变化 第五章阴影与反影透视 本章重点、难点: 1、阴影的形成规律反影透视的做法 2、不同环境中的阴影透视和反影透视 第六章视觉运动中的集中复合视域 本章重点、难点:

绘画社团校本课程

东原实验学校绘画社团校本课程 指导教师:焦德仓 2015.03

《素描》教程 第一部分:石膏几何体、静物素描教案 课程名称:石膏几何体、静物素描 教学目的:通过本科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静物、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 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作画步骤、和技巧。为上好其他绘画专业课奠 定造型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参观法、图片展示法,谈话法。 教材:《素描》刘虹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21-1893-0 参考书目: 《素描静物教学对话》宫六朝编河北美术出版社ISBN 7-5310 -1463 -7 《素描石膏几何体》宫六朝,张新凯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7-5310-1180-8/j.973 《素描静物》张路光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7-5310-1177-8/J.970 教学工具准备:1 教具---写生台、衬布、景物、石膏几何体若干、范画、印刷画页、画册。2 学具---素描纸、中华绘图铅笔、HB、B、2B、4B、削笔刀、橡皮。 学时:6╳10 课时分配: 一理论部分6课时。 1 概述: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学习的意义;素描的工具材料。 2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目的和意义。

3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基本透视原理。 4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光影规律。 5写生中的角度选择及构图。 6写实素描的观察方法与表现。 7素描造型的基本要素。 8长短期素描作业的表现方法。 二实践部分54课时 作业1:立方体、白衬布 要求:线造型,立方体的各条棱边线必须服从透规律。简单画出白 色石膏不同面,由于受光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不同深浅调子。 作业2:立方体,陶罐,浅灰色衬布写生。 要求:线造型略加光影,仍然训练学生对形体和透视现象的理解。 作业3:深灰色衬布,圆锥体,瓷灌,立方体。(要求同上) 作业4:球体景物,十字交叉体,金属器、黑色衬布。 要求:全因素描,画出物体的质感量感。 作业5:学生自己选择摆放一组静物作为考试得题目。 评分标准:物体的形状比例准确,符合绘画透视原理;构图大小前后要有层次感、有节奏感。明暗素描关系正确,有空间感,立 体感,能体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 写实素描-----静物、石膏体几何写生课讲义一概述 (一)素描的基本概念:

透视详细讲解

透视详细讲解章节 1.透视的分类: 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暗投影的科学;按照灭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一个灭点)、成角透视(两个灭点)和斜透视(三个灭点)。 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现空间距离对于物体的色彩及明显度所起的作用。因为透视现象是远小近大,所以也叫“远近法”。 2.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3.透视的画法 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透视规律。 (1)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2)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基础素描教学计划 目标: 1、建立素描的完整概念、明确素描学习的方法、步骤和要求,通过训练基本技法的途径, 提高素描造型能力。 2、本学期时间较短,要求学生强化课后训练,巩固课堂知识点,做到熟能生巧。 3、通过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任务: 1教学内容:美术理论2教学内容:素描写生基础知识3教学内容:几何体结构素描的造型手段4教学内容:结构的再认识 ①教学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表现形体的结构②教学目的:明确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③教学重点:几何体结构与形、透视的关系④教学难点:形体、透视的分析5教学内容:辅助线 ①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样的线是辅助线,辅助线在结构素描中的意义 ②教学要求:学会运用辅助线,把握物体的形、比例、结构③教学重点:辅助线与结构的关系④教学难点:辅助线的运用技法6教学内容:

空间感 ①教学要求:通过线条的轻重、浓淡、粗细、虚实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②教学目的:通过比较,感受线条的表现力;③教学重点:线条的表现力与空间感的体现;④教学难点:线条的灵活度7教学内容:结构素描中线的表现①教学要求:理解结构线、辅助线的作用,并在写生过程中运用;②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形体结构有认识,理解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③教学重点:如何提高线条的表现力8教学内容:作画步骤 ①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掌握有序的作画步骤;间构造的体会和研究上; ③教学重点:每一步骤中的主要表现内容④教学难点:作画过程中的整体把握9教学内容:正确的观察 ①教学目的:理解观察在作画中的作用及影响;②教学要求:学会动笔前的观察,作画中有效的观察;③教学重点、难点:观察方法、表现技巧10教学内容:物体形态的掌握及表现①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好的表现出形体的立体感;②教学重点:如何掌握物体的形态11教学内容:作品的表现艺术①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表现的技巧;②教学要求:掌握整体画在作画过程中的运用以及能正确意识到画面整体表现的效 果及完美性; ③教学重点、难点:作画过程中的整体性12教学内容:多面体的形体分析①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②教学要求:能分

透视学论文

绘画艺术的舵轮——透视学 一、阐述透视学的概念。 透视学是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一门基础技法理论学科,他从理论上解释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透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判断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应该发生何种变化,怎样变化,从而在绘画的创作和设计构思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使得绘画和设计作品能够更准确、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透视学与绘画的关系。 第一,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即线透视)。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我们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助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次类推到最远的物体。我们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体与眼睛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体的一半;再者,第三物体距离与第二物体距离第一物体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体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在玻璃面上可以描绘下在它后面的一切物体,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我们的肉眼。 在这里举个例子: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跑至同一个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的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而离眼睛近的显得越快。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的最亮的一个物体显得最近、最大。 远处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是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就好比一个女人身上穿着黑衣,头上缠着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如果不是由于物体的边缘尽出和界限处背景的差别,人眼就不能和正确判断任何一件可见物体。月亮虽然距离太阳很远,但是在日食的时候正介于太阳和我们的眼睛之间,以太阳为背景,人眼看去时,月亮似乎连接在太阳上一样。

透视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透视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透视基础 总学时数32 讲课16 实 践 16 周 学 时 16 理论授课13 市场调研、考察0 学分 2 习题作业16 作业小结 3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学院 适用专业环境设计专业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平面构成》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群——必修选用教材《透视学》.何靖泉.恩刚著.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1日.第一版 主要教学参考书1、《透视学原理》.马连弟.刘运符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第一版 2、《绘画·设计透视学》.恩刚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1日.第一版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透视基础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熟练掌握透视技巧,对绘制完善的设计透视图,准确表达设计意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透视基础课程就是要学习对基本透视原理,透视图绘制技术以及几何原理在透视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透视感受,提高手绘设计图能力,为其他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目的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能够熟练应用透视画法绘制准确的透视图。通过对几何原理应用方法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绘制透视图的便捷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实践目的:实践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检验课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为后期的手绘效果图表现大写基础。 2、要求 教学要求:端正态度、保证质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结合建筑实物等实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求学生具有四维意识,熟练应用几何知识,培养其严谨的绘图习惯。教师要本着对学院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教学,抓住各知识点的关键部分进行讲解,确保教学的高质量。 实践要求:实践阶段中,结合课上内容循序渐进进行练习。根据平面图进行透视图的绘制。要求透视准确、构图适中、线条灵活、画面整洁。 3、重点及难点 重点:透视的原理、投影画法、三种主要透视的画法。 难点:根据平面布置,绘制不同角度透视图。 (二)教学基本内容概况(共32学时) 第一章认识透视(2学时) 第一节透视基本工具(1学时) 第二节透视画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1学时) 第二章透视的基本规律(4学时) 第一节原线(1学时) 第二节变线(0.25学时) 第三节消点(0.25学时) 第四节消线(0.25学时) 第五节侧点(0.25学时) 习题作业:临摹黑板上的透视,将透视过程保留(2学时) 第三章常用透视的画法及技巧(18学时) 第一节平行透视(一点透视)(2学时) 习题作业:临摹平行透视一张(4学时) 第二节余角透视(二点透视)(2学时) 习题作业:临摹余角透视一张(4学时) 第三节微动态余角透视(2学时) 习题作业:临摹微动态余角透视一张(4学时)

石膏几何体素描写生教案

石膏几何体素描写生教案 实习老师: 课题:石膏几何体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透视规律、作画步骤。 教学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 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法、示范法、图片展示法。 课程内容: 一、概述 (一)素描的基本概念: 在绘画艺术中素描是指一切所有的单色绘画。基本分为线素描和光影素描,线造型素描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西方绘画也很讲究线的运用,但其特点和中国绘画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所以目的取向易不同,有硬笔和软笔的区别。线素描着重表现形体的形状和结构,光影素描表现形体受光后所产生的形态,立体空间关系等。 (二)素描的基本分类: 从绘画风格方面来讲,我们把它分为写实素描和意向素描。一般来说写实素描是比较尊重客观实体的特征。意向素描是比较强调画家本人的主观感受和想法。 (三)素描的工具材料 铅笔、炭笔、木炭条、素描纸、橡皮、画板、等。 (四)明暗五调子 光源与三面五调规律 1、三面,即:黑、灰、白三面。由于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面向光源的部分稍亮一些,即“白”面,背对光源部分稍暗一些,即“黑”面;中间的过渡部分呈现“灰”的效果。 2、各个面中因为形体的变化和光照的不同,还有一些层次变化称为:“五调”即:高光、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 二、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目的和意义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石膏几何体是基础的基础。石膏在一定的光线下,因其质地洁白,会呈现出不同的黑、白、灰色调,结构比较简单,轮廓比较明确。石膏是静止不动的,作画者有足够的时间冷静的分析对象结构的穿插,衔接、体面的转折关系,表现其体积结构、比例、空间、质感、明暗等因素。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说明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梅列区实验小学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 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木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走进生活你们是否注意到以下场景呢? 如:洒店的走廊和排列的积木、酒店的大厅、高速公、葡萄园、公园池塘里的睡莲 在刚才的场景中同学们是否发现什么共同的视觉规律呢? 对了他们在视觉上近处的物体显得更大,远处的显得更小。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和图上的队列一样我们会发现一个近大远小的视觉透视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学181-BM8-透视学课程进度表

江西财经大学 本科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2018—20佃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院艺术学院 教学系艺术设计系 主讲教师袁清 填表日期:2018年9月日 教务处制表

填写说明 1.本表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概要,也是学校和院(系)进行教学检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命题质量的重要依据。有关非理论课教学的课程,可依此样式由院系自行设计。 2?表中教学形式及其手段”栏主要填写讲授、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练习、实验、讨论等内容; 执行情况”栏,主要填写计划落实或变更情况。 3.本表经教研室主任、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审签后,不得随意变动。如需调整,应经教研室和院系教学院长(主任)同意,并在执行栏内注明。 4.本表一式三份(可复印)。经审签后,任课教师、院(系)和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各留一份,其电子版本上传到超星平台(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c11852783.html,)。

江西财经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 2018—20佃学年度第一学期 实习实训(包括课程实习、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周 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等):《艺术设计透视学》袁清、江西美术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艺术与设计透视学》白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透视》、殷光宇、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透视基础入门》、雷时康、广西美术出版社;《绘画透视》、李福成、河北美术出版社;《现代设计透视》、胡乃敏、辽宁美术出版社成绩考核说明及要求:单个学生到勤率须占总学时的95% (34节课)以上,有事须向任课老师请假;平时练习总分/练习次数=平时成绩(平时练习认真仔细);考试时独立完成试卷 其成绩评定方法: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60% 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题型:问答题+制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全部课程结束后一周

教师资格证高级美术模拟题(一)

教师资格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在山东曲阜孔庙里的石碑上记载着“白石卒使,执掌祭祀的公赎”的(),与《礼器》《史晨》并称为“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A.《乙瑛碑》B.《张迁碑》 C.《曹全碑》D.《华岳碑》 2.在画史上被称为“南方水墨山水画始祖”的是()。 A.李思训B.李契丹C.王维D.李白 3.董源的代表作品是()。 A.《游春图》B.《潇湘图》 C.《溪山行旅图》D.《早春图》 4.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 A.杜岭方鼎B.毛公鼎C.后母戊鼎D.妇好方鼎 5.元代书风“外观温文尔雅,而内寓刚劲”,与鲜于枢、邓文原并称为“三大家”书法家的是()。 A.赵孟頫B.欧阳询C.王羲之D.柳公权 6.下列不属于古风时期瓶画出现的三种风格的是()。 A.东方风格B.西方风格C.红绘风格D.黑绘风格 7.图1所示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的作者是()。

图1 A.弗朗索瓦·吕德B.米开朗基罗 C.罗丹D.米隆 8.图2所示作品是()画派的()所作。 图2 A.表现主义珂勒惠支B.现实主义米勒 C.表现主义蒙克D.浪漫主义戈雅 9.元代晚期的“元四家”指的是()。 A.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B.沈周、仇英、黄公望、王蒙 C.沈周、仇英、唐寅、文征明 D.倪瓒、王蒙、吴镇、沈周 10.设计过佛罗伦萨洗礼堂的被后人誉为“天堂之门”的铜门浮雕的艺术家是()A.多纳泰罗B.吉贝尔蒂 C.米开朗基罗D.布鲁内莱斯基 11.美术鉴赏的过程包括感受、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 A.评价B.以情感人 C.总结D.寓教于乐 12.透视的方法是依据人的视觉成像()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