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以下手

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60例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观察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氯胺酮用量、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清醒时间及术中氯胺酮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优:术中患儿安静,无疼痛不适,手术顺利完成;良:术中患儿轻微体动和不适,追加药物能完成手术;差:手术刺激下躁动,患儿疼痛不适,需加大剂量或多种强化药物才能完成手术[2]。

2 结果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患儿出现躁动,2例患儿出现尿储留,3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

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骶管解剖位置浅表,骨性标志未变形,定位可靠,且小儿臀部脂肪垫未发育,皮下脂肪薄,使骶管裂孔更易扪及,因此小儿骶管阻滞操作较成人简单[3]。目前小儿骶管阻滞麻醉已广泛应用

丙泊酚注射液说明书

丙泊酚注射液说明书【说明书修订日期】 核准日期:2007年05月14日 修改日期:2011年05月24日 【药品名称】 丙泊酚注射液 【商品名】 迪施宁 【英文名】 Propofol Injection 【汉语拼音】 Bingbofen Zhusheye 【医保类别】 甲类 【成份】 化学名称:2,6-二异丙基苯酚 分子式为:C12H18O 分子量为:178.27 辅料:大豆油(供注射用),甘油(供注射用),蛋黄卵磷脂。【性状】 本品为白色乳状液体。 【适应症】

适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也用于加强监护病人接受机械通气时的镇静,以及用于麻醉下实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 【规格】 (1)20ml:200mg;(2)10ml:100mg 【用法用量】 丙泊酚注射液已经辅助用于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并与常用的术前用药、神经肌肉阻断药、吸入麻醉药和止痛药配合使用。使用丙泊酚注射液通常需配合止痛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区域麻醉技术,所需的剂量较低。在注射器或玻璃输液瓶中,未稀释的丙泊酚注射液能用于输注,当使用未稀释的丙泊酚注射液来维持麻醉时,建议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以便控制输注速率。丙泊酚注射液也可以稀释后使用,但只能用5%葡萄糖静脉注射液稀释,存于PVC输液袋或输液玻璃瓶中,稀释度不得超过1:5(2mg/ml),稀释液应该无菌制备,在给药前配制。该稀释液6小时内稳定。丙泊酚注射乳剂稀释及与其他药物合并给药方法见下表:

1.成人 麻醉诱导:建议应在给药时[一般健康成年人每10秒约给药4ml(40mg)]调节剂量,观察病人反应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大多数年龄小于55岁的成年病人,大约需要2.0-2.5毫克/公斤的丙泊酚;超过该年龄需要量一般将减少;ASAⅢ级和Ⅳ级病人的给药速率应更低,每10秒钟约2ml(20mg)。 麻醉维持:通过持续输注或重复单次注射给予丙泊酚都能够较好的达到维持麻醉所需要的浓度。持续输注所需的给药速率在个体之间有明显的不同,通常4-12毫克/公斤/小时的速率范围能保持令人满意的麻醉。用重复单次注射给药,应根据临床需要,每次给予2.5ml(2 5mg)至5.0ml(50mg)的量。 ICU镇静:当作为对正在强化监护而接受人工通气病人的镇静药物使用时,建议持续输注丙泊酚。输注速率应根据所需要的镇静深度进行调节,通常0.3-0.4毫克/公斤/小时的输注速率范围,应能获得令人满意的镇静效果。 人工流产手术:术前以2.0mg/kg剂量实行麻醉诱导,术中若因疼痛刺激病人有肢体动时,以0.5mg/kg剂量追加,应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丙泊酚药理作用与机制

丙泊酚药理特性 药理作用与机制 1麻醉作用 作用于突触, 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及前后膜受体的功能达到麻醉作用。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Na+ 通道来减少谷氨酸的释放; 去甲肾上腺素:非竞争性抑制K+ 引起的Ca2+ 内流, 抑制K+ 诱发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酰胆碱:抑制在大脑中有区域选择性, 不同部位抑制程度不同。 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浓度依赖性增强K+ 引起的C- 氨基丁酸的释放, 也能增强甘氨酸的释放。 2神经保护作用 能减少凋亡蛋白Bax 的表达,可能抑制凋亡, 使细胞凋亡和嗜酸性改变明显减少。 可能与防止线粒体肿胀有关。 3 丙泊酚与止吐作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与边缘系统呕吐中心的皮质反射束相互作用, 产生止吐作用。非竞争性并呈剂量依赖式作用于5-H T3 受体。单用或与5-H T3 受体抑制剂合用可作为术后和化疗患者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 4免疫调节作用 对许多细胞因子有明显的影响: 明显减轻应激时辅助性T 细胞1/ 辅助性T 细胞2( Th1/ Th2)比例的下降,减轻手术应激导致的免疫不良反应[8] 。 增加危重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1B、IL- 6 及黏附, 减少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 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 5器官保护作用:对心、肝、肾等多种器官

可能是由于丙泊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作用 6对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 大剂量可以终止许多患者癫痫持续状态, 且麻醉效应很快恢复, 并无明显副作用所以癫痫持续状态传统疗法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时,是有效的替代治疗, 有抗惊厥作用。当用丙泊酚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时, 大剂量丙泊酚使用时间应控制在48 h 内, 并注意丙泊酚输注综合征。 *但是,大剂量长期应用丙泊酚治疗持续性癫痫发作增加死亡率, 因此不主张把丙泊酚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7遗忘效应 损害长时程记忆力 损害长时程增强维持的效应可能和A-氨基-3-羟基-5-甲基恶唑-4-丙酸( AMPA ) 受体有关 8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在术中和术后早期, 丙泊酚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5] 减少 Ca2+ 内流和释放,但出血时间并不延长[ 26] 在不同剂量对血小板聚集有不同作用: 40 Lmol/ L 时, 能增强ADP 和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 但并不影响第一聚集时相。还增强花生四烯酸( AA) 导致的血小板聚集。 在100 Lmol/ L 时能抑制上述现象, 同时抑制AA 导致的血栓烷A2 ( T XA2 ) 的形成, 但对前列腺素( PGG2 ) 导致的TXA2 形成无作用。说明丙泊酚能抑制环氧合酶1( COX1) 的作用。而丙泊酚又能增强TXA2 导致的肌醇1, 4, 5三磷酸酯的形成。 在ADP 作为致聚剂存在的情况下才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并且其作用与红细胞或白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性。损害血小板的功能。 9镇痛作用: 脊髓在丙泊酚的镇痛作用中起了重要作用

丙泊酚说明书

丙泊酚说明书 【功能主治】 静安适用于 . 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 . 重症监护患者辅助通气治疗时的镇静 您认为此药的治疗效果如何? 【主要成分】 静安主要成份为丙泊酚所用辅料包括大豆油纯化软磷脂甘油油酸氢氧化钠和注射用水 【包装规格】 ml:.g支/盒 【用法用量】 使用静安时所用设备应在麻醉下能够处理突发事件复苏设备应能伸手可及呼吸与循环功能应被监控(如心电图血氧饱和度) 应根据病人反应及术前用药实行个体化给药麻醉时除了使用静安外一般还应补充镇痛药 连续应用不得超过天 . 剂量 () 成人麻醉 麻醉诱导 静安应采用滴注法实施麻醉诱导(每秒约~mg)直到临床体征显示麻醉作用已经产生 大多数小于岁的成人诱导剂量按体重计为.~.mg/kg 超过岁的成人需要量一般下降ASA III-IV患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量也明显减少诱导应更缓慢进行同时给予静安的速度应更 加缓慢(每秒约ml或mg) 麻醉维持 可通过连续静脉输注成单次重复注射静安来维持麻醉深度 连续静脉输注时给药剂量和速度必须个体化常规剂量按体重计每小时~mg/kg在应激小的手术过程中如创伤小的手术可将维持剂量减至按体 重每小时mg/kg 对于老年人一般状态不稳定或低血容量及ASA III-IV患者建议维持剂量减至按体重每小时mg/kg

重复单次注射给药时建议单次剂量为~mg(相当于静安.~ml) () 个月以上儿童的麻醉 由于缺乏经验个月以下小儿不应使用静安 麻醉诱导 静安应采用缓慢滴注法实施麻醉诱导直到临床体征显示麻醉作用已经产生 应按年龄和/或体重来调整剂量 岁以上的儿童麻醉诱导时通常剂量按体重计约为.mg/kg岁以下者需 要量可以更大按体重计为mg/kg必要时按体重每次以mg/kg的剂量逐渐 追加由于缺少临床经验对于高危(ASAIII-IV)年幼患者建议应用更低的剂量 麻醉维持 建议用按体重计每小时~mg/kg的给药剂量来维持麻醉 与年龄大的儿科患者相比小于岁的儿童可采用略偏高的用药剂量但剂量范围仍应在上述建议应用的剂量范围内剂量的多少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 整特别应注意完全镇痛的需要 麻醉的最长时间一般不应超过分钟左右除非特别情况的患者可延长使用时间如必须避免使用挥发性制剂的恶性高热患者 () 重症监护成人患者的镇静 根据镇静深度的需要调整剂量连续静脉输注用按体重计每小时.~. mg/kg的剂量给药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按体重计每小时.mg/kg 如果患者同时接受其它脂类药物的治疗静安中的脂肪含量应予以考虑ml 静安含.g脂肪 静安不用于岁以下儿童的镇静 . 用法 输注静安可以不用稀释也可用%葡萄糖或.%氯化钠稀释后装于玻漓输液瓶内滴注 药品使用前应摇动混匀 使用前安瓿颈部或像胶表面应该用酒精喷洒或浸泡方法进行清洁 静安是一种不含防腐剂的脂肪乳剂利于微生物快速生长打开安瓿或开启小瓶后应立即抽入无菌注射器或给药装置内并迅速开始给药 输注时应保持静安及其输液系统的无菌在靠近患者留置针接口处添加其它药物静安不得使用微生物滤过器 静安及含有静安的输液容器只能一次性用于一个病人

骶管麻醉

打骶麻时的几个问题 10,11月我打了20几个骶麻,有三个抽到血改打局麻了,有两个推药时阻力很大,打完后 有一小包块,凉凉的,明显感觉是药液积聚在那,总的来说我打骶麻只有80%的成功率。我有几个疑问:1.打骶麻找到骶骨裂孔最关键,可有时体表标志不明显,斑竹说臀沟纹头处,我用百度没查到,在解剖书上也没找到,我很想知道这位置,这里实在没有刁难发问的意思。2.打骶麻时安全第一,论坛中有人说推药时患者若有大母趾麻感应停止推药,很可能打到蛛网膜下腔,我没碰到过,是这样的嘛,还有有一个外科医师现专从事麻醉,他说刚推药时患者下肢有麻感应停止推药,我跟科主任将这事,他说只要回抽没抽到脑脊液就可以推药。3.从打骶麻图示来看,我觉得打时角度大些容易打到蛛网膜下腔,书上写的是45度左右,斑竹说的40度左右,医学是严谨的,斑竹这样说肯定有一定的道理,能说说吗?最后说句由于本人笨拙,提的问题有可能觉得好笑,但我确实想学好打骶麻,因为骶麻比 局麻要减轻病人痛苦,请斑竹海涵和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打骶麻80%的成功率有点低了,达到90%就过关了,达到95%就很熟练了。臀沟纹头的照片哪天我照一个发上来。大母趾麻感是麻醉平面有点高而不是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如果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就不是这种表现了,病人会脸色苍白,血压下降,立即进入昏迷状态。至于进针的角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30°,有时候40°,有时候还20°,不一定角度小就容易进入蛛网膜下腔,因为从骶裂孔韧带到蛛网膜下腔还有一段距离,平均4.7cm,打骶麻一般用7号针头,长3cm,从皮肤到骶裂孔韧带最瘦的人也有2cm,遇到胖人,这3cm的长度连骶管腔都进不到。打了3、4千例,也就1例打到了蛛网膜下腔,回抽有脑脊液,停止操作,改为局麻。我的经验是有血液也不是绝对禁忌,退退针或换换地方仍然可以推药。反复回抽无脑脊液是最主要的。------------------靳新领 关于骶管麻醉的问题,我觉得讨论很多回了,我认为它的优点在于:①痛苦小,在麻醉下,使病人在无疼痛的状态下完成手术,较局麻减少了反复进针,同时避开了疼痛敏感区,从而大大减轻患者痛苦。②进针远离病灶,减少水肿、皮下淤血及感染机会。③效果好,麻醉完全,肛门松驰,术野清晰,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④持续时间较长。⑤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骶管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骶裂孔的正确的定位,首先必须熟悉其解剖关系,骶裂孔的定位方法为:①骶裂孔是第五骶椎尚未愈合所形成裂孔,距尾骨尖4-5厘米;②骶裂孔顶端是第四脊椎脊突,左右有两个骶骨角,三者呈等边三角形;③骶裂孔的容积约25-30毫升; ④骶裂孔与两个髂后上嵴呈等边三角形;⑤蛛网膜下腔常至于第二骶椎,相当于两个髂后上嵴下1-2厘米,穿刺时针尖不能超过此线。 不成功的原因:①手感不好,无明显落空感即推药;②抽吸有回血;③穿刺落点位置不佳,上区易失败,中区易成功,下部易麻醉不全;④推药阻力较大;⑤反复穿刺,针眼较多,由于推药压力使麻药反渗入皮下。 不良反应:①穿刺出血在不良反应中比较常见,多发生于体型瘦弱的患者,因启骶尾韧带较薄,落空感不明显,反复穿刺损伤骶管内静脉丛。对穿刺不理想者,要边推边抽,发现有血立即停药拔针,以减少麻药进入、渗入血管引起麻醉不全或中毒症状。对骶裂孔辨认不清时,不要盲目进针,更不宜反复穿刺。②误入蛛网下腔引起全脊麻,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较少见。脊髓末端一般平第二骶椎下缘,异常骶裂孔,裂口位置高,蛛网膜终室异常降低,穿刺进入蛛网下腔的机率就越高。采用穿刺点“宁低勿高”,“宁直勿斜”,“宁浅勿

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 摘要】目的讨论静脉麻醉药的作用机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 行归纳总结。结论关于静脉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目前尚无确切的理论学说,但是有 一点非常明确,即麻醉药物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的。具体位点 可以是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也可以是神经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系统等。【关键字】静脉麻醉药作用机制 关于静脉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目前尚无确切的理论学说,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即麻醉药物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的。具体位点可以是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也可以是神经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系统等。静脉麻醉药物通过 改变这些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中某一个或某几个传导环节的活性而发挥药理效应。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兴奋性神经递质系统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麻醉药 物可以通过抑制前者或兴奋后者而产生麻醉作用。现已明确与静脉麻醉药物作用 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有γ-氨基丁酸(GABA)受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阿片受体以及α2肾上腺素能受体等。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GABA受体 GAB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主要存在于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小脑皮层,丘脑和下丘脑较少,而在脑干和脊髓最少。它主要包 括有GABAA、GABAB和GABAc等多个受体亚型,其中与麻醉药作用关系比较明 确的是GABAA受体。GABAA受体为一配体门控氯离子(Cl-)耦联通道受体复合体, 中枢内源性递质GABA可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位点,使受体兴奋,Cl-通道开放, Cl-内流,使细胞处于超极化状态,从而抑制细胞的兴奋性,出现抑制性效应,产 生相应的镇痛、镇静或意识消失作用。GABAA受体复合体是由α、β和γ三个亚 单位构成的五角形糖蛋白复合体,并构成跨膜配体闸门Cl-通道,β亚单位又包括 β1、β2和β3亚基,研究发现与麻醉作用最密切的是β2或β3亚基。该受体亚单 位含有Cl-通道、GABA结合位点和其他受体活性物质结合位点。临床常用的静脉 麻醉药,如巴比妥类(barbiturates)、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以及丙泊酚(propofol)等均有其相应的结合位点,可以与受体结合,使受体兴奋,Cl-通道开放 而产生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效应。γ-羟基丁酸是γ-氨基丁酸的中间代谢物,γ-羟丁酸钠(sodium γ-hydroxybutrate)注射后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作用于大脑皮质的灰质、海马旁回和边缘系统的GABAA受体而发挥中枢抑制效应。虽然各种麻醉药物在化学结构上具有较大差异,但都能产生类似的麻醉作用。这一点以往被认为是麻醉药物非特异性作用机制假说的一个佐证。但现在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作用在同一受体复合体的不同结合位点, 使受体产生类似的功能变化,恰是对非特异性作用机制的一个有力支持。巴比妥 类药物可与受体的相应位点结合,使GABA结合位点的数量增加,减慢内源性递 质GABA受体的解离,从而延长Cl-通道的开放时间,增加Cl-的内流。所谓使GABA结合位点增加是巴比妥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使原低亲和力的GABA结合 位点向高亲和力状态转化,从而使GABA结合位点数量上升。巴比妥类药物还可 以改变其他结合位点如苯二氮卓类药物结合位点的活性状态,这也是它和其他静 脉麻醉药物产生协同作用的机制所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与受体复合体中的苯二 氮卓位点结合,促进GABA与低亲和力的GABA位点结合,增加Cl-的内流。与巴 比妥类不同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是增加Cl-通道开放的频率,而不是影响通道平均开放的时间。另外其对GABAA受体无直接兴奋作用。丙泊酚也可以与GABAA受

骶管麻醉

骶管麻醉 一、简介 骶管阻滞麻醉是将麻醉药品经骶裂孔注入骶部硬膜外的一种方法,是简单的单次硬膜外麻醉。正好位于督脉的腰俞穴部位,故有学者称其为“腰俞穴”麻醉。 适应范围广:下腹部手术,腹股沟疝手术,前列腺电切术,肛门肛管部手术,会阴部手术,如鞘膜积液,包皮环 特点:选点清楚,操作简单易行,松弛作用好,安全并发症少,适应范围广。 二、形态与变移 骶裂孔的形态、变异较大,宽度4MM----16MM,高度3MM---20MM,有人报告:骶裂孔形态多呈倒三角形(23%)、长方形(19.4%)、方形(11.3%)、亦有马蹄形(20%)、不规则形(15%)。有的无骶角、无骶裂孔、骶角不对称、尾骨骶化等变异。所有这些变异都会在骶管麻醉中造成障碍。还有一些肥胖病人根本摸不到任何标记。骶角缺如或不明显,必然引起触摸骶角定位或从尾骨尖向上定位的困难。骶裂孔狭窄或方向偏歪等变异又是穿刺失败的另一原因。故很多医生甚至麻醉专家谢荣也认为该部位穿刺成功率较低,约7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它的使用价值。 三、骶管内容与穿刺关系 骶管为硬膜外腔,硬脊膜囊下端平第二骶椎的下缘,自硬膜囊止端至骶裂孔的平均距离为 4.7CM。是硬膜外的最低端,所以是最安全的。但有少数人终止变异,可能前方即是硬膜囊。骶角下端到硬膜囊下端的距离;男性;5.7CM至7.5CM,女性;4.5---6.4CM这可作为穿入深度的参考值。临床不应超过3CM,囊在骶管内紧贴后壁而远离前壁,前部布满椎内静脉血管网,吻合丰富,血管固定不活动,后方较稀疏。故穿刺针前部潜行易出血。 四、定位方法 A:直接触摸法;两骶角之间 B:间接触摸法,尾骨尖法定位 首先以食指摸到尾骨尖拇指向上4---6CM,以拇指压此处突出标志即两骶骨角和第四骶骨嵴,然后在其中心触摸凹陷和裂孔,作十字切痕,作为穿刺点。C:表面定位法;大小三角法 从患者左右髂后上棘连线与骶裂孔中点形成一个呈倒等腰三角即大三角。下

麻醉用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

麻醉用药:全身麻醉药丙泊酚 药物名称丙泊酚 药物别名丙泊酚、丙扑佛、丙扑怫、得普瑞麻、二异丙酚、普泊酚、普卤泊福、普鲁泊福、普罗弗尔、异丙酚Dipravin、Diprovan、Disoprivan、Disoprof 英文名称 Propofol 说明 功用作用可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由于单次注射起效快,无蓄积作用,苏醒快,醒后无酒醉感,所以多用于门诊手术和短小手术,术毕可回家。此外可用于心脏、颅脑手术麻醉及 ICU 患者镇静、保持机械通气患者的安静等。 用法用量麻醉诱导:静注 2.0~2.5mg/kg,注速 4ml/10s,老年及体弱者用量较小,注速宜慢。麻醉维持:连续静脉滴注 4~12mg/kg·h,或根据需要每次静注 25~50mg,因本品镇痛作用不强,常需与麻醉性镇痛药、肌松药合用。为镇静需要则药量酌减。 本品为乳剂,用前要摇匀,可用 5%葡萄糖溶液稀释,不可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由于对二氧化碳通气反应的抑制比硫喷妥钠长,所以有时患者已清醒但呼吸还可能有抑制应警惕。 本品应贮存于 2~25℃。 [剂型与规格]注射剂:200mg/20ml,500mg/50ml,1g/100ml。 1.成人 诱导麻醉对于术前给药和术前不给药的病人,应该静滴给药,一般健康成年人每10秒静脉滴入约4毫升(40毫克),观察病人的反应,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开始,大多数年龄小于55岁的成年病人,大约需要2.0~2.5毫克/公斤的本品,超过年龄,需要量一般将减少。ASA3级和4级病人,应该使用更低的给药速率:每10秒约2毫升(20毫克)。 维持麻醉通过持续静脉或反复静脉冲击注射本品,能够维持麻醉所需要的深度。 持续静滴所需的给药速率在病人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一般4~12毫克/公斤·小时的速率范围能保持令人满意的麻醉。 静脉反复冲击注射根据临床需要,可以给予25毫克(2.5毫升)到50毫克(5.0毫升)的增量。

小儿麻醉常用药物超说明书使用专家共识

小儿麻醉常用药物超说明书使用专家共识 (2017) 左云霞,史琳,庄蕾,李克忠,李超,连庆泉,邹小华,宋兴荣,张马忠(负责人/执笔人),张建敏,陈怡绮,赵平,姜丽华 1 前言 药物说明书经常滞后于临床实践,临床药物治疗中超说明书用药普遍存在。儿科超说明书用药可达50%~90%,特别低龄新生儿、早产儿用药无法获得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因而更易出现超说明书用药。在我国医患关系有待改善的前提下,合理对待超说明书用药、保护超说明书用药的人群及用药医师意义重大,必须引起关注。 目前我国有关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尚未完善,一旦发生医疗意外事件,并且合并了超说明书使用麻醉药物,临床一线麻醉科医师将承担较大风险。本文希望为从事小儿麻醉临床一线医师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现有麻醉药物,促进小儿麻醉事业的发展。 文献参照牛津大学EBM中心关于文献类型的新五级标准[1] ,从证据力强、设计严谨、偏差少至证据力弱、偏差多分为五级,分别为:1a级:随机对照的系统评价研究;1b级:随机对照研究;1c级:全或无病案研究;2a级: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研究;2b级:队列研究或较差随机对照研究;2c级:“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3a级: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3b:病例对照研究;4级:单个病例系列研究;5级:未经明确讨论或基于生理学、实验室研究或“第一原则”的专家意见。 2 常用吸入麻醉药 (一)七氟烷(sevoflurane) 1. 说明书摘要[2]七氟烷用于成年人和儿童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包括住院和门诊患者,应由受过全身麻醉训练的医务人员使用。使用时确保气道通畅,并备有人工呼吸机、给氧设备和循环复苏设备。用法与用量:使用七氟烷专用挥发器。诱导:七氟烷无刺激性气味,不刺激呼吸系统,适用于1岁~18岁儿童和成年

浅析硬膜外麻醉及骶管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浅析硬膜外麻醉及骶管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发表时间:2015-09-11T10:12:59.2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期作者:林辉 [导读]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并讨论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的优势并对比。方法:选择在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入住我院并接受治疗的120例子宫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为60例。于手术前,分别进行硬膜外麻醉麻醉和气管插管骶管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病人麻醉效果情况。结果:在120例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硬膜外麻醉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89.00%,效果差者2.00%,效果一般者9.00%。骶管麻醉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76.00%,效果差者3.00%,效果一般者21.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麻醉效果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结论:在对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骶管麻醉的方式,其两者的麻醉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较骶管麻醉的麻醉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麻醉科收治的120例需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和骶管麻醉组,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手术后询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止痛效果(分为好、一般、差三个层次),了解硬膜外麻醉组和骶管麻醉组在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1.2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时,详细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有无对麻醉药物过敏史,以及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记录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用药后患者的意识情况、对疼痛的承受度。 1.3麻醉效果评价标准效果差:患者给药后肌肉进行牵拉,患者反应极其明显,无法进行充分暴露术野。效果一般:对患者给药后牵拉患者肌肉,会出现轻微的不适感,但手术仍可以保证顺利进行并完成。效果好:对患者给药后,能达到非常理想的镇痛效果,全身肌肉完全处于松弛状态,然后牵拉患者无疼痛感,手术治疗可以保证顺利进行。 1.4统计学方法通过两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a=0.05,,P<0.05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用药后麻醉效果对比在120例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硬膜外麻醉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89.00%,效果差者2.00%,效果一般者9.00%。骶管麻醉组60人,感觉效果好者占76.00%,效果差者 3.00%,效果一般者21.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麻醉效果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8)。 2.3硬膜外麻醉组和骶管麻醉组用药剂量、阻滞起效、阻滞完全时间及麻醉效果比较通过两组比较分析发现,在用药剂量、阻滞起效、阻滞完全时间及麻醉效果方面,硬膜外麻醉组的优势明显高于骶管麻醉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0.001,0.002,0.009,0.013)。 3讨论 在妇产科中,对患者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是一个常见的手术操作,该操作创伤较大,如果手术操作不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等。因此,在手术前,如何选择科学、安全、有效的在具体的麻醉方案对手术的成功进行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麻醉作用快,阻滞完善的特点,此外,复合麻醉量少且肌肉松弛良好,因为手术人员可以对患者轻松完成深部组织处理,减少了医疗差错事件的发生。同时,较好的麻醉效果,不仅可以避免损伤邻近器官,而且可以减少因手术而造成的出血,有利于手术后伤口的愈合和恢复。腰硬联合麻醉能起到对脊髓麻醉效果好,起效迅速,肌肉放松完全等多项优点,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硬膜外导管注麻醉药物,增加麻醉水平和延长麻醉时间。在子宫切除手术中的肌肉松弛止痛效果的应用是精确的,并能有效地起到止痛作用,腰硬联合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次研究发现,作者通过对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或者骶管麻醉的方式,所产生的麻醉效果,并对由选择不同麻醉方面而引发的相关并发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为相关专业人员对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的基本特点有了更加细致、精确的了解和掌握,为手术进行子宫切除术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在子宫切除术过程中,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病人麻醉效果是不同的,在对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来说,无论是采用骶管麻醉的方式,其两者的麻醉效果均非常可靠,但是,采用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方式较骶管麻醉的麻醉效果会更好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手术麻醉效果,减轻患者的手术痛苦。 参考文献 [1]邢相记,申家美,孟庆玲.观察骶管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HR)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441-442. [2]赵燕敏,牟俊英,刘川鄂.骶管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01):90-92. [3]殷福香.骶管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180. [4]吴新海,龚琼,刘晓.骶管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1,(30):10-11.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 骶管注射疗法简介及骶管生理解剖 骶管注射疗法起源于外科麻醉一法,即将一定剂量的局麻药注射于骶裂孔内,以阻滞骶神经,使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产生区域性麻醉,局部肌肉松弛,手术无痛,临床叫做骶管阻滞麻醉,简称"骶麻"。 近些年来,应用骶管疗法治疗腰腿痛已被广大基层医生所熟悉,习惯称做骶管疗法,或简称为"骶疗",随着专科特色疗法的发展和创新,应用骶管技术治疗疑难病症的病种也越来越扩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为使骶管疗法在临床发扬广大,现综合报告一些骶管疗法治疗疑难病的方法和体会,愿与同道切磋交流共勉共进骶管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生理: 骶管系指人体脊椎管中的硬脊膜外腔在骶骨段的延迟部分,上起自第五腰椎,下至于尾骨,其位于骶骨中间的骨性管道中。 骶骨呈一个上宽下尖的三角形,由五个骶椎骨融化而成,嵌夹在骨盆与骨之间,其两侧称为骶髂关节。骶骨的上端与第五腰椎,下端与尾骨相接,分别成为腰骶关节和骶尾关节。骶骨的前面光滑平整,紧邻盆腔内脏组织。骶骨后面凹凸不平表面粗糙,紧邻皮下组织和皮肤。在骶骨的中线呈一纵行骨性管道,为脊椎官腔,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下半部分为硬脊膜外腔(即骶管)。在骶尾关节上,相当于第4、5骶骨水平中线处有一裂口叫骶裂孔,中医学称腰俞穴,它与左右髂后上嵴成为一个等边三角行,三角形的下角是骶裂孔穿刺定位的重要依据。穿刺定位时先以左手中指尖触及尾骨顶端沿骶骨中线向上触压,在距尾骨顶端4-8cm处可触及一凹陷,其上两侧方各有一豆状突起的"骶角",两骶角之间即为骶裂孔。杨氏定位法为:在臀后裂纹上1cm 处有一凹陷即是穴(骶裂孔)。 骶裂孔外覆盖着一层1-2cm厚的骶尾韧带,穿刺时经过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即可进入骶管腔内,深约2cm 骶骨孔的大小和形态变异很大,其直经为0.2-1cm,一般呈V或◇形。骶裂孔畸形占10%,骶裂孔闭合占5%,位置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治疗前做病人体查时。注意骶裂孔位置的检查,并做好思想准备。骶管的容积也大小不等,平均为20-30ml,若注射液的溶积超过30ml,药液可沿硬膜囊腔向上延伸和向四周扩张,受其影响面加深加大。骶管腔大量液体输入应注意其副作用。 骶骨背面中线处为骶椎骨棘突的融合体,呈一上高下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骶中嵴,骶中嵴两侧各有4个骶孔,在骶骨前面的叫骶前孔,在骶骨后面的叫骶后孔,中医学叫做"八髎穴"。骶孔内分别向骶前、骶后有骶神经穿出,

麻醉药市场领军产品——丙泊酚

麻醉药市场领军产品——丙泊酚 丙泊酚又称异丙酚,二异丙酚,普鲁泊福, 得普利麻,丙扑佛,普罗佛尔,普鲁泊酚,是一种烷基酚类静脉用全麻药。该药因具有脂溶性高、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起效迅速、苏醒迅速、副作用小而轻等特点受到临床普遍欢迎。临床上丙泊酚除了用于各种常规的手术麻醉外,目前比较受关注的一个领域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 上世纪80年代,阿斯利康公司研制开发出了丙泊酚,剂型为脂肪乳注射剂,并以商品名“得普利麻”上市。目前,该产品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1996年,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丙泊酚注射液进入我国市场。 用药规模挺进10亿元 丙泊酚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我国医院中的用药普及率已达90%左右。 根据华源医药网提供的数据,2004~2007年3季度,丙泊酚的抽样医院药品购入总额均超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2006年市场规模为9亿元左右,2007年的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 在麻醉药物临床应用中,丙泊酚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药物,其市场份额占到整个麻醉药市场的50%以上,远远高于其药品,稳居麻醉药物用药金额第一的位置,且其用药金额每年都以20%的增长率在增长。 麻醉药的市场格局比较稳定,近年来排在用药金额前五名的药物基本上占到总用药金额的87%以上。丙泊酚、七氟醚、异氟烷、罗哌卡因、瑞芬太尼是临床主要麻醉用药,都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且相对稳定。在麻醉方式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为静注麻醉,七氟醚与异氟烷为吸入式麻醉,罗哌卡因为局部浸润式麻醉。上述品种各有各的优势与缺点,市场地位不易撼动。从目前的数据看,这种格局仍将持续。 进口产品主导市场 目前国内丙泊酚用药主要来自进口。主要生产厂家有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北京费森尤斯医药有限公司、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四川蜀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雅培制药公司。其中,北京费森尤斯医药有限公司的丙泊酚为进口分装。2007年前三季度,国产企业生产的丙泊酚只占不到15%的市场份额。 上述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基本稳定,但所有企业的丙泊酚销售金额都呈上升趋势,而进口药用药金额的增长明显高于国产药。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参与到丙泊酚的市场竞争中,但市场份额过低,尚未形成气候。由于丙泊酚已进入我国医保目录,且国内企业已掌握该药原料药与制剂的生产技术,所以国产药占有市场应该只是时间的问题。

关于丙泊酚应用的总结

关于丙泊酚应用的总结 一、药理作用: 本品通过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临床剂量时, 丙泊酚增加氯离子传导,大剂量时使GABA受体脱敏感,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产生镇静、催眠效应,其麻醉效价是硫喷妥钠的1.8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以2.5mg/kg静脉注射时,起效时间为30-60秒,维持时间约10分钟左右,苏醒迅速。能抑制咽喉反射,有利于插管,很少发生喉痉挛。 对循环系统有抑制作用,本品作全麻诱导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心肌血液灌注及氧耗量下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心率无明显变化。 丙泊酚可抑制二氧化碳的通气反应,表现为潮气量减少,清醒状态时可使呼吸频率增加,静脉注射常发生呼吸暂停,对支气管平滑肌无明显影响。 丙泊酚能降低颅内压及眼压,减少脑耗氧量和脑血流量,镇痛作用很微弱。与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并用时有协同作用。 应用丙泊酚可使血浆皮质激素浓度下降,但肾上腺皮质对外源性皮质激素反应正常。 二、药代动力学: 丙泊酚一次冲击剂量后或输注终止后,可用三室开放模型来描述。首相具有迅速分布(半衰期2~4分钟)及迅速消除(半衰期30~60分钟)的特点。 丙泊酚分布广泛,并迅速从机体消除(总体消除率1.5~2升/分钟)。 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形成丙泊酚和相应的无活性的醌醇结合物,该结合物从尿中排泄。 当用丙泊酚维持麻醉时,血药浓度逐渐接近已知给药速率稳态值。 当丙泊酚的输注速率在推荐范围内,其药物动力学是线性的。 三、用法用量: 使用丙泊酚通常需要配合使用止痛药。丙泊酚可辅助用于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并与常用的术前用药,神经肌肉阻断药,吸入麻醉药和止痛药配合使用。 作为全身麻醉以辅助区域麻醉技术,所需的剂量较低。 1.麻醉给药:建议应在给药时[一般健康成年人每10秒约给药4ml(40mg)] 调节剂量,观察病人反应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大多数年龄小于55岁的成年病人,大约需要2.0~2.5毫克/公斤的丙泊酚;超过该年龄需要量一般将减少;ASAⅢ级和Ⅳ级病人的给药速率应更低,每10秒约2ml(20mg)。 2.麻醉维持:通过持续输注或重复单次注射给予丙泊酚都能够较好的达到维持麻醉所需要的浓度。持续输注所需的给药速率在个体之间有明显的不同,通常4~12毫克/公斤/小时的速率范围能保持令人满意的麻醉。用重复单次注射给药,应根据临床需要,每次给予2.5ml (25mg)至5.0ml(50mg)的量。 3.ICU镇静:当作为对正在强化监护而接受人工通气病人的镇静药物使用时,建议持续输注丙泊酚。输注速率应根据所需要的镇静深度进行调节,通常0.3~0.4毫克/公斤/小时的输注速率范围,应能获得令人满意的镇静效果。 4.人工流产手术:术前以2.0mg/kg剂量实行麻醉诱导,术中若因疼痛病人有肢体动时,以0.5mg/kg剂量追加,应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年龄超过55岁的病人应在给药时观察病人的反应,通常麻醉诱导所需的剂量可能较低。 5,儿童不建议使用丙泊酚注射液。不推荐丙泊酚作业小儿镇静药物使用。 用于小儿麻醉诱导:建议缓慢给予丙泊酚直至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剂量应根据年龄和/

关于丙泊酚应用的总结

关于丙泊酚应用地总结 一、药理作用: 本品通过激活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临床剂量时, 丙泊酚增加氯离子传导,大剂量时使受体脱敏感,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产生镇静、催眠效应,其麻醉效价是硫喷妥钠地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以静脉注射时,起效时间为秒,维持时间约分钟左右,苏醒迅速.能抑制咽喉反射,有利于插管,很少发生喉痉挛. 对循环系统有抑制作用,本品作全麻诱导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心肌血液灌注及氧耗量下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心率无明显变化. 丙泊酚可抑制二氧化碳地通气反应,表现为潮气量减少,清醒状态时可使呼吸频率增加,静脉注射常发生呼吸暂停,对支气管平滑肌无明显影响. 丙泊酚能降低颅内压及眼压,减少脑耗氧量和脑血流量,镇痛作用很微弱.与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并用时有协同作用. 应用丙泊酚可使血浆皮质激素浓度下降,但肾上腺皮质对外源性皮质激素反应正常. 二、药代动力学: 丙泊酚一次冲击剂量后或输注终止后,可用三室开放模型来描述.首相具有迅速分布(半衰期~分钟)及迅速消除(半衰期~分钟)地特点. 丙泊酚分布广泛,并迅速从机体消除(总体消除率~升分钟). 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形成丙泊酚和相应地无活性地醌醇结合物,该结合物从尿中排泄. 当用丙泊酚维持麻醉时,血药浓度逐渐接近已知给药速率稳态值. 当丙泊酚地输注速率在推荐范围内,其药物动力学是线性地. 三、用法用量: 使用丙泊酚通常需要配合使用止痛药.丙泊酚可辅助用于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并与常用地术前用药,神经肌肉阻断药,吸入麻醉药和止痛药配合使用. 作为全身麻醉以辅助区域麻醉技术,所需地剂量较低. .麻醉给药:建议应在给药时[一般健康成年人每秒约给药()] 调节剂量,观察病人反应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大多数年龄小于岁地成年病人,大约需要~毫克公斤地丙泊酚;超过该年龄需要量一般将减少;Ⅲ级和Ⅳ级病人地给药速率应更低,每秒约(). .麻醉维持:通过持续输注或重复单次注射给予丙泊酚都能够较好地达到维持麻醉所需要地浓度.持续输注所需地给药速率在个体之间有明显地不同,通常~毫克公斤小时地速率范围能保持令人满意地麻醉.用重复单次注射给药,应根据临床需要,每次给予()至()地量. .镇静:当作为对正在强化监护而接受人工通气病人地镇静药物使用时,建议持续输注丙泊酚.输注速率应根据所需要地镇静深度进行调节,通常~毫克公斤小时地输注速率范围,应能获得令人满意地镇静效果. .人工流产手术:术前以剂量实行麻醉诱导,术中若因疼痛病人有肢体动时,以剂量追加,应能获得满意地效果.年龄超过岁地病人应在给药时观察病人地反应,通常麻醉诱导所需地剂量可能较低. ,儿童不建议使用丙泊酚注射液.不推荐丙泊酚作业小儿镇静药物使用. 用于小儿麻醉诱导:建议缓慢给予丙泊酚直至体征表明麻醉起效,剂量应根据年龄和或体重调节.年龄超过岁地多数病人,麻醉诱导需要约;低于该年龄所需药量可能更大;Ⅲ级和Ⅳ级地小儿建议用较低地剂量. 用于小儿麻醉维持:通过输注或重复单次注射给予丙泊酚,能够维持麻醉所要求地深度所需地给药速率在病人之间有明显地差别,能常~小时地给药速率能够获得令人满意地麻醉

小儿麻醉流程

小儿麻醉流程 术前访视: 1、注意是否有发烧咳嗽,咳嗽是否有痰,避免因插管使上呼吸道感染变成肺炎。 2、爱吃糖和换牙期的小孩注意是否有松动的牙齿,尤其是门牙。 3、此外注意患儿有无先天性疾病,像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会增加麻醉的风险。 呼吸机检查: 1、检查呼吸机气流通道是否正确,如果为鼻导管给氧的通道,记得转换开关; 2、检查有无漏气,漏气的话注意漏气的量; 3、检查钠石灰是否失效,注意更换; 4、呼吸参数调节:潮气量8~12ml/kg,呼吸频率根据呼吸末二氧化碳调节,维持呼末在25~35之间(咱们科仪器)。因为气管导管细,所以气道压会比成人高一点,一般保持在25-30cmH2O左右。吸呼比小孩注意调整为1:1.5。 5、在手控呼吸时,减压阀调节一般不超过30cmH2O。 接病人: 1、再次确认禁饮食时间。6个月以下小毛毛不会认人,可直接抱入手术室。 2、1岁以上的小孩会哭闹,静推咪达唑仑1mg至2mg,(推药之前注意回抽,看静脉通道是否通畅),给药后注意让家长把小孩横抱,或者平放于平车上,注意观察小孩呼吸情况,安静后抱入或推车入手术室。过程中注意看护好小孩,有部分小孩在静推咪达唑仑后是烦躁的。 3、3岁以上的小孩放平车上推入手术室。 4、10岁左右懂事听话的小孩可直接推入手术室。 5、入手术室后尽快上好监测,(监测时注意设定好监护仪模式,1岁以内用婴儿模式,1岁以上的用儿童模式)且要确保小孩身边一直有人看护,防止小孩从床上掉落或逃跑。 插管全麻诱导:【如果肝功能不好(如胆道闭锁患儿),肌松药用顺阿曲库铵】常规备好麻黄碱和阿托品。 1天~1个月新生儿:芬太尼0.1mg稀释成10ml;维库溴铵4mg稀释成8ml;瑞芬太尼0.2mg稀释成20ml。若用顺阿曲库铵5mg则稀释为10ml。在诱导时紧扣面罩吸入氧气 6-8/min后把七氟醚开到8%,直至患儿睫毛反射消失,然后把七氟醚调至4%,约1min 后停止吸入,在用肌松药后约1-2min后插管。 1个月~1岁婴儿:芬太尼0.1mg稀释成10ml;维库溴铵4mg稀释成8ml;丙泊酚200mg中加0.2mg瑞芬太尼。若用顺阿曲库铵5mg则稀释10ml 1岁~几岁儿童:芬太尼0.1mg稀释成5ml;维库溴铵4mg稀释成4ml;丙泊酚200mg中加0.2mg瑞芬太尼。若用顺阿曲库铵5mg则稀释为10ml。 插管(不垫肩):1、气管导管的选择ID=年龄÷4+4,插管深度 h=年龄÷2+12,新生儿一般插管深度9cm左右,能插3.0#的管就不插2.5#的导管(2.5#管没有气囊,容易脱出)。 2、插管后立即用听诊器听双肺,根据呼吸音是否对称以及呼吸音情况调整插管深度。 3、在导管较难送进时可轻轻旋转导管送进,不能用暴力,如导管稍用力仍不能通过声门,立即换小一号的导管重新插入。 4、在插钢丝管时球囊到声门时拔出导芯,在拔出导芯时要边拔边送管;

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进展探讨

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进展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24T13:23:50.90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1期作者:李撰 [导读] 本文通过对当前文献研究,对于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541300) 摘要:在临床麻醉中,丙泊酚因起效快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受到广泛应用,但当前关于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依然是研究热点,围绕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当前文献研究,对于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丙泊酚;中枢麻醉;机制;进展;综述 丙泊酚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主要为了维持麻醉和诱导麻醉。甄灼、王辉[1]指出丙泊酚不仅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具有较强可控性,而且患者清醒快、副作用少,由此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发现,丙泊酚除具麻醉效果外,还可发挥一些其他效应,如冯行云等[2]研究指出丙泊酚能够对烧伤患者血小板活化反应进行抑制,刘彤等[3]指出丙泊酚还具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当前临床对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关于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热点,目前的研究认为丙泊酚主要作用于突触,中枢作用部位主要为大脑皮层与丘脑,现即从丙泊酚对突触的作用机制及丙泊酚对大脑皮层、丘脑的作用机制几方面对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丙泊酚对突触的作用机制 丙泊酚的麻醉作用,主要通过作用于突触并对突触前膜的递质与前后膜受体进行调节释放的功能来实现。尚游等[4]研究指出,对于全麻药物来说,影响突触传递为其重要作用机制,在引发突触后效应的过程中,神经递质释放为前提性存在,丙泊酚在神经递质释放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丙泊酚码子作用的部分机制。董军、闵苏[5]也指出,丙泊酚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受体进行调节的功能,为其麻醉作用的重要机制,并指出丙泊酚可通过增强抑制性氨基酸系统,对兴奋性氨基酸系统活性进行削弱,从而导致镇静、遗忘等麻醉效应的产生。 张娅男、刘莹等[6-7]研究指出,丙泊酚之所以能够对兴奋性的神经递质释放加以抑制,主要是通过对Na+通道的控制来减少谷氨酸释放;对于去甲肾上腺素,丙泊酚可对由K+引发的Ca2+内流进行控制,同时避免N A受到K+诱发而释放。丙泊酚在乙酰胆碱的控制方面,在大脑区域有选择性,对于不同区域可对不同程度的控制加以采取。郭高锋等[8]研究发现,丙泊酚麻醉深度同谷氨酸变化相关,对于丙泊酚麻醉来说,下丘脑及其谷氨酸的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魏辉明等[9]研究指出,丙泊酚的中枢麻醉作用机制,最主要的还是作用在突触后膜受体,对兴奋的传递进行抑制。 二、丙泊酚对大脑皮层的作用机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招伟贤等[10]研究者就指出全身麻醉药可通过对神经突触功能的干扰,对皮层活动的协调性产生影响,继而导致意识丧失,进入新世纪后,吴新文等[11]研究者的研究也都佐证了这一观点。王之遥等[12]指出,不同脑区之间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连结,共同对皮层活动的协调性进行维持,丙泊酚全麻可对这种功能的连结性进行中断或抑制,促使大脑在不同脑区间信息方面的整合与处理能力达到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导致机体高级脑功能的下降甚至丧失。 余丹等[13]研究指出,丙泊酚对麻醉中枢作用靶点可能与扣带回、岛叶和内侧前额叶有关,在机体意识消失后,受到较强的疼痛刺激情况下可使部分脑区功能连结性得以恢复,但对于重要脑区的功能连结性则并不能恢复。刘真真等[14]研究发现,全身麻醉患者不仅整个大脑的血流量有所减少,而且大脑皮层的新陈代谢率也有所降低。张益等[15]研究认为,丙泊酚能够导致的意识消失,同人类大脑的整体代谢以及循环抑制具有紧密联系,其中同额顶区与丘脑皮层神经网络功能出现下降关系最为显著。 三、丙泊酚对丘脑的作用机制 丘脑属于间脑主要解剖结构,同时在间脑中属于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张瑾等[16]指出,丘脑网状核对睡眠-觉醒周期具有影响,可以调节和维持觉醒状态。丘脑同意识具有密切关联,也是全身麻醉药作用的重要区域,尤其中央内侧丘脑,对于全身麻醉意识消失作用来说有着密切关联。 梁小丽等[17]对SD大鼠进行分组研究,分别将1%丙泊酚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微注射到不同组大鼠中央内侧丘脑中并观察不同时段大鼠镇静及麻醉评分发现,丙泊酚可通过对中央内侧丘脑的作用,促进意识消失效应的产生。杨晶晶等[18]研究发现,丙泊酚恒速静注50min,大脑在丙泊酚的摄取上处于平衡状态,该情况下丙泊酚可对下丘脑与海马GAT-1 mRNA和背侧丘脑GAD65 mRNA的表达形成明显上调作用,并表现出非剂量依赖性。Ching等[19]对丘脑皮质模型进行创立,证明了丙泊酚麻醉通过作用于丘脑,对丘脑皮质环路进行部分改版,来引起同步脑电活动的变化。何炯策等[20]人研究发现,丙泊酚在大鼠S1区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中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诱导全麻作用的机制。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对于丙泊酚麻醉导致的意识消失过程来说,丘脑表现出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关于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的研究,虽然已经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具体的机制尚未明确。随着医疗研究水平的不断进步,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我们仍需不断地展开研究,明确丙泊酚中枢麻醉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 参考文献 [1]甄灼,王辉.老年人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全静脉麻醉的优缺点[J].医学综述,2018(11):55-56. [2]冯行云,袁志明,阮志慧,等.丙泊酚对烧伤患者血小板活化反应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0(02):172-173. [3]刘彤,曾思,兰志勋.丙泊酚对巨噬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03):183-186. [4]尚游,姚尚龙,曾因明.丙泊酚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06):340-343. [5]董军,闵苏.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丙泊酚全麻机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02):181-182. [6]张娅男,侯景栋,张宝娟,等.丙泊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含Kir6.2和SUR1亚基的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03):288-290. [7]刘莹.丙泊酚通过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实现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04):366-3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