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中国的许多诗词中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请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唐代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中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缸穿裙大雨淋。(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而形成的。)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

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

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

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11、千里江陵一日还:运动速度大

12、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

13、无边落木萧萧下: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1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

1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我国,东方比西方地势低,江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低处流动。。(物理+地理)

1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物理+地理)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1、声音的传播不会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

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

、《闪闪红星》歌词中“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

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4

、“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

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

、陆游《村居山喜》中“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

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

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

的激烈程度。

2

、张旭《山中留客》中“

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

(液化)。

3

、白居易《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露的形成(液

化)。

王安石

《梅花》

遥知不是雪,

为何暗香来

”——扩散现象

(分子的热运动)

5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霜的形成(凝华)

6

、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唐诗《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

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的描写。声音在传播的过程

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就可以

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

诗人高骈在

《山亭夏日》

绿树浓阴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

诗句中

“浓

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

而“倒影”

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

、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

像知识。

3

、“

潭清疑水浅

”——光的折射

4

、范仲淹诗句“

皓月千里,

-

静影沉壁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

、李白诗词“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

、刘禹锡《望洞庭》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

7

杜牧

《盆地》

诗句“

齿破苍苔地,

偷它一线天,

白云生镜里,

明月落阶前

“——

平面镜成像。

8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

散。

9

、吴伟《题饮图》诗句“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古诗物理现象

古代诗词赋中的物理学阐释* 曹玉红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分校 333400 吴青江西省景德镇市教研所 333400 应发宝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 333400 摘要:千年之前的诗人在写诗时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诗句中所概括的科学事实不断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如今,当我们仔细品位这优美的诗句时,怎能不为这诗句的语言美和科学性的完整结合而叹服呢?对古诗词赋中丰沛的物理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检索和评析,开发利用到教学中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辞赋物理知识 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非毫不相干,古代文学中就含有不少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谈到如何学习物理?早在杜甫(712——770)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有诗——《曲江二首》之一为证: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须浮名伴此身。”注①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须浮名伴此身。”“物理”,宇宙万物的道理。仔细推敲宇宙万物的道理,应当及时行乐,何必让那虚浮的声名绊住此身,而不得自由呢?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今天的“物理”科学意义已不同了,但学习物理、体会自然的意境犹同。 从表面上看,诗、词、赋与物理学就像天上云和地上水,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二者又是和谐相通的,因为他们都是共同植根于人类创造力的土壤。(具体如下表) 另外,诗、词、赋和物理学上的公式、定律、原理都是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凝炼出来的。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科学史家萨顿曾分别将对应于“真”、“善”、“美”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人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当物理学家站在科学的领地,用哲学家的头脑去思索人和自然的本质问题时,他的一只脚也已经不由自主地踏上了艺术的领地;反过来,当诗人和

诗歌文学常识

一、诗歌:一条线索,两大传统线索: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传统: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 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到春秋(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诗”。按体例编为风雅颂三部分,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人们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代表作《关雎》《伐檀》《硕鼠》。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共收入屈原及后人仿制的作品25 篇。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被称为楚辞。这种诗体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便于抒情。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后人“风骚并称”,用以代指诗经楚辞,甚至代指文学方面的事情。我们学过的《涉江》,是他的作品《九章》中的一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名句。 汉赋:汉代以赋闻世。赋是一种介乎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讲究字句的整齐,韵律的和谐,语言上多用四六句,多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辞采华丽,富于音乐美;但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实际内容。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纵千金难买相如赋”。扬雄:《长扬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高中学过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是设置的一个官署的名字,掌管音乐,负责从民间搜集民歌,供宫廷演唱。这些民歌的歌词保留下来,被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木兰诗》选自宋·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这两首诗被人们称为“乐府双璧”。大家熟悉的《敕勒歌》《陌上桑》等也都是乐府名篇。 汉魏六朝诗:这一时代诗歌以曹氏父子为代表。名篇有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乐府歌词,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白马篇》等。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他的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 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这一时期著名的文人还应知道“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名潜,又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有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等,都是传世名篇。 唐诗: ..初唐,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王勃,字子安,代表作有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文《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咏鹅》《狱中咏蝉》《讨武曌檄》。陈子昂,代表作《登幽州台歌》。盛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清新飘逸,豪迈 奔放,被称为诗仙;据说他初到长安时,著名诗人贺知章见到他,惊呼“真谪仙人也”,因此当时人们也叫他谪仙。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瞬息万变,多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代表作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律《送友人》,以及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诗中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

语言文学中的物理知识 摘要:我国古代诗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用语精炼,构思缜密;谚语和成语短小精悍、妙语连珠,是古代人民群众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们不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也涉及了力、热、光、声等物理知识。 关键词:古诗词谚语成语物理知识 在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诗词仿佛是一颗颗绚丽璀璨的明珠,一朵朵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许多名篇构思缜密,妙语连珠,脍炙人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古代诗词不仅陶冶人的情操,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其中也多涉及了力、热、光、声等物理知识。 一、力学知识 菩萨蛮 选自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水面上秤锤浮,这首古词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表达的爱情誓言。她(他)列举自然界里不可能发生的六件事为喻,来表明自己的爱情是坚定的、永恒的。其中一个比喻是“水面上秤锤浮”,我们都知道水的密度小于铁的,那么秤锤是绝对不可能浮在水面上的。 歇后语: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 原因: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谚语:小小称砣压千斤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风筝 ( 清代)吴有水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对风筝进行受力分析:重力,绳子的拉力,空气浮力,风力,空气阻力.这几个力平衡。谚语:人心齐,泰山移 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力的合成原理 成语:独木难支 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当重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不倒翁就是根据这偏颇原理制成的。而一根木头底面积小,重心又相对较高,外界条件很容易使其重力作用线偏离,稳定程度就非常差了。 三足鼎立:用三根木头支撑重物是最稳定的。三根木头通力合作,可以平均分配承受的压力,木头不容易折断。三根木头不仅支持力大,而且很容易达到力矩平衡,有很高的稳定的程度。因此古人创造了“三足鼎立”这句成语,比喻三方分力互相抗衡。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不就相持了很长时间吗? 二、运动学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为什么静止不动的青山在诗人眼里相对出现?其实是作者以自己乘坐的船为参照物,看起来好像是两岸

(完整版)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成语中有关燃烧的知识 1、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肥料。 2、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3、炉火纯青人们很早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它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4、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5、水火不容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断空气,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6、抱薪求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肯定适得其反;往火上浇油,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移走柴火,还是釜底抽薪解决问题嘛! 7、百炼成钢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坚硬的钢,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 成语中涉及的物质性质 8、水滴石穿一般认为,“石穿”是由于水滴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产生的,孰不知,这里面还拌随化学反应: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溶在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溶解在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累积,地壳或岩石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等。 9、沙里淘金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5%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很早,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0、青出于蓝“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1、灵丹妙药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12、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古代进行书写及绘画的一种原料。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大全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大全 小学生诗歌文学常识大全 01、陶渊明(365-427年),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 02、王维(701-761年),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字摩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 03、李白(701—762年),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与杜甫并称“李杜”。 后世人称其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04、杜甫(712--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后世人称其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高中物理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素材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 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1.缸穿裙大雨淋。(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连通器的原理) 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

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成语 、震耳欲聋。 2、掩耳盗铃。 3、闻鸡起舞。 4、窃窃私语。 5、一唱一和。 6、夫唱妇随。 7、充耳不闻。 8、电闪雷鸣。 9、曲高和寡。 10、五光十色。 11、立竿见影。 12、坐井观天。 13、镜花水月。 14、海市蜃楼。 15、杯弓蛇影。 16、形影不离。 17、隔岸观火。 18、绿树成荫。

20、惊弓之鸟。 21、海底捞月。 22、滴水成冰。 23、扬汤止沸。 24、釜底抽薪。 25、屡教不改。 26、一往无前。 27、勇往直前。 28、一日千里。 29、旭日东升。 30、刻舟求剑。 31、孤掌难鸣。 32、愚公移山。 33、势均力敌。 34、同心协力。 35、朝发夕至。 36、脚底抹油。 37、咬牙切齿。 38、一刀两断。 39、一无所有。 40、迎刃而解。

42、引而不发。 43、芳香四溢、 俗语、诗词中也有物理知识,你会解释吗? 1、潭清疑水浅。 2、破镜难重圆。 3、闻其声,知其人。 4、霜前冷,雨后寒。 5、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8、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0、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2、八月秋高风怒号。 13、大树底下好乘凉。 14、身正不怕影子斜。 15、下雪不冷化雪冷。 16、真金不怕火来炼。

叮叮小文库 17、小小秤砣压千斤。 18、酒香不怕巷子深。 19、墙里开花墙外香。 20、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2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7、冬天麦盖三床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2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习初中物理的部分口诀 (一)知识类 1、物体受力情况分析口诀 确定对象先隔离, 绕其一周找施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 依此顺序来分析。

中国古诗词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大名着】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诗词名句】 〖《节妇吟》唐·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戢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赠婢》唐·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离思》唐·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遣悲怀三首之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无题》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二首之二》唐·李商隐〗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为有》唐·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衿事早朝 〖《金铜仙人辞汉歌》唐·李贺〗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走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 已远声波小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清平调》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秋风词(三五七言诗)》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能转化为能。(哈尔滨市) 分析:拉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能。(河南省)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运动。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和行船B.行船和岸边 C.都是行船D.都是岸边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 三、古诗词中的分子运动理论知识 例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富于哲理。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成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对于活跃思维、明理导行、提升综合素质等,都极为有益。在最近几年的政治高考中,用一些常用成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因此,在哲学常识的学习中注意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扼要浅析150条成语,供同学们学习哲学常识时参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张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古诗词文学常识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古诗词文学常识 古诗词在中考中占到了大约12分的分值,古诗词在语文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因而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学常识能够帮助自己在考试时更好地摸清答题思路,所以瑞德特老师这次整理的古诗词常识同学们也要好好看哦~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用“赋”“比”“兴”的手法。 《关雎》(关关雎鸠)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影响深远情歌,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选自《诗经·周南》。 《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睹物怀人、情景交融,妻子思念丈夫的深情。《蒹葭》(蒹葭苍苍)爱情诗,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欲见而不得的惆怅,选自《诗经·风》。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选自《乐府诗集》,此诗为汉乐府中的民歌。 《观沧海》(东临碣石)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大海宏伟壮丽的景象、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龟虽寿》(神龟虽寿)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饮酒》(结庐在人境)渊明,东晋诗人,此诗是田园诗的上品,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选自《渊明集》。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渊明,写作者隐居归田后的劳动生活。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民歌,木兰纯朴、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诗人,与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旷达爽朗、共勉互励的惜别情怀,积极乐观的态度、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选自《王子安集》。

古诗词中的物理

古诗词中的物理 你知道吗?物理知识其实无处不在。对于古诗,我们并不陌生,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 1.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2.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声音的传播。 4.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听到钟声,而不是鼓声,这是由音色决定的。 5.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光沿直线传播。 6.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光的反射。 7.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前一句涉及平面镜成像知识,后一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光沿直线传播。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0.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凝华。 1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扩散现象。 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 17.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光的反射。 18.人面桃花相映红。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光决定的。 1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里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沿直线传播。 2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光沿直线传播。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的反射。 25.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光沿直线传播。 26.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7.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28.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光的反射和折射。 29.花气袭人知骤暖,雀声穿树喜新晴。扩散现象和声音借助空气传播。 30. 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光学现象,溪中的倒影。声学船夫唱歌,听到朱熹的。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

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现象

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坐井观天 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 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 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 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 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镜花水月 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 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 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 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 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出自《春山夜月》) 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解析:“皓月”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月亮本身不发光;“浮光跃金”指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 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解析;“江清月近人”是指月亮在水中形成一个虚像,作者感觉与月亮虚像的距离很近。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专题 一、诗歌常识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如《诗经》、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诗歌鼎盛于唐代,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诗歌中的物理知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很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下面列举一些很典型的例子: 01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个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 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02 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03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04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05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 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 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水准,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 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06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 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 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 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 “振动和音色”来辨别的。 07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 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汉语成语里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里的物理原理 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 1.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 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 随波逐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