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技能整理提纲(自制)

教育教学技能整理提纲(自制)
教育教学技能整理提纲(自制)

教育教学技能

专题一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P1--5)

班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单位。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单位。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有利于学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组织的末梢又是学校工作的关键。(四)班主任工作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班主任的角色

(一)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二)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三)班主任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四)班主任是联系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纽带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P5--25)

一、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进行班级管理与教育: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组建班集体,完成由群体到集体的转变;指导班级的核心组织开展工作;

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

(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工作的首要内容,也是与其他管理的根本性区别;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强调行为习惯的巩固与变通);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获取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

培养学生基本社会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自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

(三)组织与教育学生有效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最主要内容

(四)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

(五)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与合作;配合学校做好其他教育工作;协调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力量;(六)评定学生操行: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

审美与表现是基础性发展目标,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班级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班级教育与管理的前提条件,要了解研究班集体和学生个人。

1.观察法: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解和研究(最常用,最基本方法)2.谈话法: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答方式直接交谈,了解学生的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注意榜样的适应性(小学用榜样行为的直接示范,中学引导关注榜样的精神因素);;

注意榜样的真实可信性;注意班主任的示范性;

(三)情境感染法:强调在自然状态下接受教育,

包括班级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人际互动情景;

情境创设要与教育要求相一致;要根据学生特点;优化情境感染力;

(四)规范制约法:包括遵守的准则及执行或违反规范的奖惩规定;

①引导共同制定班规,并成为全体成员共同追求,将其变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过程;

②注意加强指导和监督,防止规范软化现象;

③适当运用奖惩手段,优化规范的运用效果;

④班主任要起执行规范的示范作用;

(五)舆论影响法

①明确班级发展目标,树立舆论价值导向;

②注意引导和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③注意利用各种因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六)心理疏导法:包括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认知疏导法

(七)行为训练法:负强化法和正强化法都通过奖励来强化学生良好行为

正强化法:学生表现正确行为后,给予愉快的强化物,提高该行为发生率,强化物是物质和精神的,也可是允许学生参与喜欢活动,低年级物质强化,高年级精神强化;负强化法:学生表现被期望行为后,撤销令人不快的刺激,提高行为发生率;

第三节班级管理(P26--54)

一、班级的功能

(一)班级: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活动为特征的社会组织体系。

将年龄,智力状态,知识程度相近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班级;班级发展目标是形成班集体;

班主任首要任务是将班级群体转变为班集体

(组建班集体,班集体初步形成,班集体形成发展阶段)。

(二)班级的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社会功能)

二、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一)班级目标的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发展的动力,

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目标是班主任创建班集体的首要工作。

系列化目标法:据班集体主体目标,建贯穿学年或学期班级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次目标系统具体化目标法:将班集体宏观目标分解和细化,将学校教育目标变为班级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每个班级成员结合情况,围绕班集体目标制定个人目标;

(二)班级文化的营造

1.树立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学生自我教育重要手段,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2.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3.建立班级的核心力量;

4.开展组织班级活动;

(1)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班级教学活动(占时最多,贯穿班级始终的活动);

主题活动(班级教育活动重要形式,班集体建设基本方法和途径)(2)班级活动的实施:设计,实施,总结与评价;

(3)班级会议:周会和晨会;主题班会;班委会议;民主生活会;

三、关于各种类型学生的分析及教育

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

按学生在学校表现状态分为优秀生,中间生和后进生;

从学生发展不同侧面分学习,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长发展四个维度;

(一)对中学各种类型学生的分析及教育

1.优秀生教育:正确分析评价优秀生;注重培养良好个性;加强理想教育和挫折教育;2.中间生教育:学习上鼓励和学习方法引导;激发社会责任感;培养开朗,自我肯定个性。3.后进生教育:以爱与尊重建立教育基石;客观分析与耐心引导并举;捕捉教育时机。

专题二课外、校外活动

第一节课外、校外活动的概述与特点(P55--63)

一、课外、校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学校在课堂教育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校外活动:学生参加校外文化教育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更不是补充,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

(一)课外、校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二)课外、校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使学生更加均衡发展;

(三)课外、校外活动有利于学生特长与个性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实现课外、校外活动的功能

(一)全面教育与特长相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客观要求,是提高课外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二)课堂与课外关系

(三)长期与短期关系

四课外校外活动基本要求与特点:灵活性,综合性,自主性,兴趣性第二节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P63—70)

一、中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社会活动;

二、中小学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报告,讲座;集会;参观,访问,旅行;体育活动;

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社会公益活动;

(二)小组活动(课外活动重要组织形式):学科小组,劳动和技术小组,体育小组;

艺术小组,科学技术制作小组;

(三)个别活动:一般与群众性活动特别是小组活动相结合

第三节课外、校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P70--76)

一、教师在课外、校外活动中的角色

(一)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角色:专业指导,组织与协调,教育者

(二)教师在校外活动中的角色:专业顾问,专业联络,组织监控

二、课外、校外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

指导思想,活动原则,活动目标,活动具体安排,活动管理与评价;

专题三少先队、共青团工作

第一节少先队,共青团工作的目标与教育意义(P77--81)

少先队的基层组织主要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校共青团基层组织主要在中学阶段;

一、少先队工作的目的与教育意义

(一)少先队工作的目的

简介: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是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党委托中国共青团直接领导少先队。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先队建队日。

具体目标:培养少先队员热爱少先队的情感;培养少先队员全面素质;

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心;培养少先队员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少先队教育工作的意义

1.少先队工作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2.少先队工作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

3.少先队工作有助于培养少年多愁善感的社会才干;

二、共青团工作的目的与教育意义

(一)共青团工作的目的

简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简称,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1920年上海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改名共产主义青年团。

(二)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均衡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质;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二节学校少先队工作(P82--96)

一、少先队工作的性质与基本任务

(一)少先队工作的性质

1.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2.培养少年儿童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学校,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共产党:先锋队;共青团:突击队;少先队:预备队;

奋斗目标: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二)少先队工作的基本任务

二、少先队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做好少先队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做好少先队组织管理工作;

(三)做好少先队常规工作;

(四)协助学校德育处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少先队直属德育处管理或德育处协助管理);(五)完成上级临时布置的任务;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和条件

(一)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分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校外志愿辅导员)

1.抓好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组织建设,礼仪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

2.开展大队各项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节假日活动,红领巾社团活动)

3.指导和协调中队辅导员工作;

4.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5.协助社区少工委工作;

(二)少先队辅导员的条件(P96)

第三节学校共青团工作(P97--108)

一、共青团的性质,组织机构和基本任务

(一)共青团的性质与学校组织机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

....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1.学生入团的基本要求:学生年满13周岁时,可发展入团,办理入团手续;

年满13周岁未满14周岁以前仍保留队籍;

2.团的组织结构:三名团员可建立一个团支部。

团的基层组织,分设团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大中学校学生支部委员每届任期一年,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或五年;3.中学团组织机构:最高机构是学校共青团委员会,下设教工团总支部和学生团总支部;

学生团总支部下辖以班别为类的若干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主要有

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校团委书记由符合职务要求的教

师担任。中学团组织接受上级团组织和学校的双重领导;

(二)共青团的基本任务

1.共青团的基本任务

2.学校共青团的任务:以共青团中央的基本任务为自身任务,同时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特点,培养青年学生政治素质(含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组织能力和政

治宣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开阔社会视野;

二、中学共青团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做好共青团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做好共青团组织管理工作

(三)做好共青团组织的常规工作

(四)协助学校德育处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直属学校德育处管理或协助德育处管理)(五)完成上级临时布置的任务

三、共青团活动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形式

(一)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保证党的领导的原则;发挥作用和受教育相结合原则;思想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原则;充分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二)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原则

服务大局的原则;服务中学生的原则;自主性的原则;

注意先进性和群众性统一的原则;注意统一性和层次性结合的原则;

(三)中学共青团活动的主要形式:

团日活动(三会一课,即每月一次团小组会,团支委会,团员大会和讲一次团课);

与中学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

专题四教学设计技能第一节教学目标的编制(P109-125)

素质教育实践的核心问题: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体系,

带动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预期性,生本性,具体性;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区别

1.描述主体看,教学目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

2.陈述方式看,教学目的一般用“了解理解掌握领会体会”等模糊性,主观性的心理动词;

教学目标多用“说出归纳说明辨别”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动词;3.适用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适用;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都适用;

4.结构层次看,教学目的孤立单一结构,缺乏明确层次与序列;

教学目标将学习行为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层级架构;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测试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类别

(一)美国布卢姆等人的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1)知识: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涉及重认和再现具体的事实,定义,规则等,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领会:把握材料含义与主旨的能力,转换,解释,推断。

(3)运用:运用已学的知识(包括概念,方法和理论等)来解决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问题。(4)分析: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它的构成成份并理解组织结构。

(5)综合:将部分组成新的整体,强调创造能力,需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6)评价:对材料厂作价值判断的能力。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1)接受: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2)反应:能主动积极投入到有关的现象中,并作出反应。默许,愿意反应,乐意反应;(3)价值评价:将某种特定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态度和鉴赏。(4)价值观的组织:将许多价值标准比较、关联和综合;

(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在价值观组织的基础上,个体的信念,态度整合成完整的

世界观,形成完整的个性。最高层次的情感目标;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1)知觉: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2)准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生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3)有指导的反应:在他人或自我指导下进行的动作行为。

(4)机械动作:学习者的反应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动作模式并不复杂。(5)复杂的外显反应: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涉及高度协调的动作行为;

(6)适应:能修正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需要或问题情境;

(7)创造: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1.言语信息:知识或书本知识;

2.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即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

而一般智力技能则是运用符号处理事情能力,即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4.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5.动作技能:以它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反映在身体运动的速度,精确度,力量和连续性;(三)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探索

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方法

(一)编制教学目标的要求

1.明晰性;尽可能将模糊的,以心理动词表述的目标转换成外显的行为性目标;

将教学目标细化,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目标;

2.整体性:体现纵向的层次性和横向的融贯性;

3.灵活性:有所侧重;体现差异;灵活变通;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1.认知观的陈述:用内部心理过程描述教学目标,往往只使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模糊动词;削弱教学有效性,导致教学的随意和低效;

2.行为观的陈述: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学生外显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

美马杰,ABCD目标陈述模式

(1)对象 A:目标描述的对象应该是学习者;

(2)行为 B:目标的陈述采用行为动词,尽量避免使用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P123动词表)(3)条件C: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和条件;

(4)标准D:教学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水平,即对目标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

如:在指认和书写中(C 条件),学生(A 对象)能迅速无误地(D标准)读出和写出10个生字(B 行为)。

3.内外结合法: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来描述教学目标;即总体目标—具体行为;

第二节教学方案的编制(P126--141)

一、教案编制的意义

有利于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助教研活动开展;

二、教案的构成要素

1.概况:课题,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等;2.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运用,教与学的活动安排;3.板书,板画设计或教学媒体的运用;

4.教学后记:教师课后的小结或教学随感;

三、教案的基本形式

(一)记叙式教案: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讲稿式的详案,纲要式的简案;

(二)表格式教案:重点突出,使用方便;

(三)卡片式教案:分教案纲要提示;教学内容提示和材料补充;

四、教案编制的要求

科学规范,简洁明了,形式多样,理念先进;

五、教案编制的程序

(一)研读课程标准

(二)分析处理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三)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标杆,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四)了解教学情境:包括了解学生和教学的场地和设备,重点是了解学生;

(五)选择教学方法

(六)准备教学媒体

(七)设计教学过程:教案编制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分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环节;

六、新课程教学中教案的构成要素

1.新课程教学备课的重点:备教师,备学生,备课后反思;

2.教案突出人的因素: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法指导;

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3.教师备课:先备自己,包括备教法,学法,心理,情绪;

4.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因材施教。

专题五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导入的技能(P143--154)一、导入的功能

(一)引起注意,激起好奇;

(二)激发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三)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

(四)提示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五)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

二、导入的类型

(一)情境导入:通过语言,图片,幻灯,记录片,故事,游戏,音乐,绘画等,制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二)温故导入: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三)问题导入:可由教师或学生提问;直接提问或侧面提问;直接问句或谜语等方式;(四)实验导入:演示实验,引导观察并思考实验中各种现象,进入学习情境;

(五)悬念导入:创设悬念性问题,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观念冲突导入:针对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呈现互相矛盾特点,产生激烈思想冲突;

三、导入的应用

(一)导入的原则:目的性,启发性,关联性,趣味性,艺术性;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短新精快奇准)

第二节讲授的技能(P154--164)

一、讲授的作用:最古老最基本,应用最频繁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的优点和局限

1.讲授的优点:效率高;成本低;较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2.讲授的局限:本质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不易培养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不能代替自学和练习,不宜过多讲授;无法照顾个别差异;过长讲授,影响有效学习;(二)课堂讲授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传授事实性的知识;班级教学;低年级或性格内向学生;思维清晰,擅长表达的教师

二、讲授的基本形式

(一)讲述:分叙述式和描述式;偏重讲事;

(二)讲解:偏重讲理,侧重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解说式(用学生熟悉事实事例,以感知为起点理解概念或说明事物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解析式(解释和分析规律,原理和法则,主要有归纳和演绎两种途径)

解答式(以解答问题为中心,具一定探索性)

(三)讲读:把讲解和阅读材料结合起来,在语文和外语教学中较常用;主要有范读评述式;

词句串讲式;讨论归纳式;比较对照式;辐射聚合式;

(四)讲演:讲授最高形式,不仅要系统全面描述事实,解释道理,还要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手段,作出科学结论。

三、讲授基本要求

准备充分;科学性;启发性;生动形象;简洁通俗;和谐性;讲授要与板书配合;

第三节提问的技能([164--171)

一提问功能:最常见教学方式,提高教学针对性有效性最直接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培养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管理课堂教学;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知识性提问:考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

是最简单的提问;只需学生复述即可;

(二)理解性提问:检查已学知识及技能理解和掌握情况;

(三)应用性提问:检查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问方式;

(四)分析性提问:要求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间关系或事件前因后果,得出结论(五)综合性提问:要求发现知识间内在联系,把教材内容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六)评价性提问:要求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作出价值判断,或比较选择。

三、目前提问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提问问题数量过多;不能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总是少数学生回答;

控制问题答案;给予消极反馈;忽视学生提问;

四、课堂提问的要求:设问得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

五、提问的原则:充分准备;以学生为中心;宁静勿滥;兼顾各种类型问题;

第四节板书的技能(P172--181)

一、板书的作用:既是教学基本功,又是基本教学技能;

有助吸引学生注意力(听觉与视觉刺激巧妙结合);

有助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视觉获得信息占83%,听觉占11%,其他占6%);

有助理解和巩固知识;有助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助发展学生思维(有步骤边讲边写,知识层次化,系统化);

有助课后复习;板书有示范作用;

二、板书的类型

(一)提纲式: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二)词语式:紧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激发思考,引起联想;

(三)表格式:内容扼要,对比性强,易使学生把握事物本质,深刻领会教学内容;(四)线索式:反映文章内容情节变化,注意各部分相互联系,思路清晰,线条明朗;(五)图文图式:图画与文字相结合,形象直观突出重点,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六)阐述式:边分析边阐述,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

(七)电子式:省时省力,生动美观,效果好;

三、板书的要求

文字正确清楚美观;用语准确简洁生动;

计划周密,布局合理(一般正板书从左至右依次书写,副板书靠右侧书写,可适时擦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因材施“书”,详略有度;

板书,讲解协调一致(先写后讲;先讲后写;边讲边写);

板书样式灵活多样;注意色彩运用(引起视觉反应,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但不宜过多);

第五节课堂小结的技能(P182--186)

一、课堂小结的功能

完整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帮助梳理知识;巩固与提升知识;

活跃思维,发展兴趣;铺垫后续教学内容;

二、课堂小结的要求

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简明扼要;引导性;前呼后应;

可用图表或表格做小结;重视课堂当堂检测;

三、课堂小结的方法

(一)归纳总结式:最常见的结课方式——提纲挈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

(二)练习式:课堂练习强化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学风;

(三)悬念式:诱发强烈学习欲望

(四)比较式:引导通过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

(五)首尾呼应式:将课堂小结设计与课堂导入时设置悬念呼应,巩固兴趣,强化记忆;

第六节课堂管理的技能(P187--196)

一、课堂管理的内容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管理

(二)课堂时间的管理: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

(三)学生的管理:课堂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学生;

(四)教师的管理:教师起组织,引领,指导,督促和鼓励作用;

(五)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应以课堂规范为内容,教育与自我教育为手段,

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来进行;

二、课堂管理的原则

(一)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四)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三、课堂管理的方法

(一)着力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行为规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的重要途径;

(三)切实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指导

1.营造课堂氛围;

2.轻敲响鼓: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

3.目光暗示:期待目光,尽可能平视或环顾大多数;

4.动作指引: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面目表情有潜在控制作用;

教师站姿,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

5.行为矫正: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

6.旁敲侧击:

7.自我管理:指导自我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教学成为开放系统;

(四)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沉着冷静,以静制动;及时高效;化弊为利;幽默诙谐,化解矛盾;采用暗示,旁敲侧击;

专题六教学评价技能第一节课堂教学评价技能(P197--209)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与含义(对教和学的评价)

理想状态:形成性评价与教学过程整合,师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整合

(一)课堂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以促进发展和教学改进为目的1.诊断与监控:评价即知识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作业,观察学生情绪反应和课堂状态等诊断问题所在;帮助学生形成“元认知”能力;

2.强化与激励:强化动力和情感激励;

课堂教学评价开始于教学起始和教学过程中,核心是为促进教学顺利进行;3.反馈与改进:强化目的是提高学生积极性,

反馈旨在告诉学生关于其表现的正确信息,以期更好改进;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即对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目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

1.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课堂教学质量观

2.课堂教学评价主体:走向多元(专家,领导,同行,学生,家长等评价;教师自评;)3.课堂教学评价重点:以学论教:学生学习状态和生存状态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1.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要素说:

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行为说: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3.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重点说:注意发挥导向功能,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的重点转移;

学生发展包括独立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全面发展,创造发展,持续发展等;(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1.课堂观察法:课堂教学评价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听评课制度;

听课记录内容根据评价重点有所侧重和选择;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录像评价法:录像评价最好与教师访谈结合;

3.问卷调查法:较大范围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进行定量分析;但评价者对课堂科学的描述可能出现误解,加大误差;不是所有课堂教学行为都可

以精确表述或定量分析;并不能把教师和学生真实想法和复杂行为体现出

来,需评价者的现场观察或访谈补充;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导向性,有效性,差异性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技能(P210—225)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意义与含义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

1.学生学业评价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广义的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学业评价)2.学生学业评价重在评定等级

①常模参照评级:与其他学生的成绩做比较;

②标准参照评级:也称绝对评级,与事先确定的成绩标准做比较;

③与学生能力标准做比较;

④比较学生的进步程度;

3.走向基于学生差异的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要考虑个体差异和智能优势;

与课堂教学评价重在激励,反馈和改进相比,学生学业评价重在评定等级;

但也要与日常的课堂教学评价统一起来;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意义

1.对学生,有助清晰了解学习状态;

2.对教师,有助了解教学效果,提升自我认同感;

3.对学校,有助提升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二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体现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目的:不同评价目的,决定学生学业评价内容的不同;

(二)评价方式:定性为主,学习态度,习惯,动机,书面作业或成长档案等都为评价内容;

定量为主,首选为各类标准化测验;

(三)学科特点:

(四)学生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多元智能理论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非数量化的语言进行评定,多以优良中差或ABCD等表示,配以操行评语;

优点在评价的全面落实性和真实性,缺点是易加入个人因素;

定量评价:数量化语言进行评定,以精确分数(主要是百分制)表示学业成绩;

优点在精确性和严密性,缺点是机械简单,不能全面客观评定学业成绩;(二)纸笔试题编制与标准化测验

最大优点:能将数量众多学生成绩进行比较,相对快捷,费用较低,比较公平客观;

存在问题:不考虑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只用同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业成就;

(三)真实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在真实生活环境中评价表现,包含表现性评价;

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成长记录袋评价

(展现最佳成果和描述学习发展过程都是发展性评价,可归课堂教学评价;另有水平评估;)第三节教学反思技能(P226--238)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与含义:实质是一种自我评价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承载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有助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有助促进教师团队建设;(二)教学反思的含义

1.教学前反思:教学设计(备课)过程中的反思;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2.教学中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课程开发过程;教学机智或教学智慧的出现;

3.教学后反思:能把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统一起来;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形式与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

1.依据教学进程来分: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依据获取信息的途径分:通过学生视角反思,通过教师自身的反思;

通过同事或专家视角的反思;通过阅读学习视角的反思;通过家长视角的反思等;3.依据写作方式分:教学案例,教学日记,教育自传(包括传记),教学随笔等。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回顾教学事件,保持反思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的源泉;

2.保持学习的习惯:教师学习是教师反思的前提;

3.教师叙事:往往用“深描”的写作方式;夹叙夹议式;

三、教学反思的特征与要求

(一)教学反思的特征:强调自我反思,实践反思,整体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要求:组成有意义的故事;道隐无形;题材丰富;

手工课程实施教学大纲

13级《手工》课程实施性教学大 纲 1. 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手工》课程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手工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培养,提高幼师的审美修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和强 国的战略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幼教手工教学人才 内容:平面纸工造型;立体纸工造型;泥工,线材造型;手工编织;乡土材 料造型。 2. 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学习,培养,提高幼师的审美修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幼儿美 术教学的创编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手工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就地 取材,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发现材料,会利用材料,让学生手工制作的内容 与幼儿园教学相结合(如自然角,游戏区,校园的综合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设计 意识的培养,加强空间立体造型的训练。 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含教学建议) 《手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学采用有易到 难,由简到繁, 一步步示范,根据技校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 织教学,倡导学生在课堂学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正激励为主, 激发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4. 推荐教材及学时说明 本课程推荐教材:《手工》第一册,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 编著 人 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课时为74课时。 制定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日期: 日期: 日期: 、说

学时分配第一册:学时分配

第二册: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册手工: 第一单元:爱生活学手工 教学要求: 1.掌握手工课程学习的方法; 2.了解纸工基本表现形式和特点; 3.掌握纸工艺术的基本技法。 教学内容: 1.手工艺术的特征; 2.纸工艺术的魅力, 3.纸工制作的基本技法。 教学建议: 从欣赏各种材质的手工艺术出发,了解手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手工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手工的兴趣。 第二单元平面纸工造型 教学要求: 1.掌握剪纸制作的基本技法; 2.掌握纸贴画的制作技巧: 3.学习纸编艺术的制作方法。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技能培训教学大纲

黄冈市黄梅技工学校 技能培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思想 根据黄冈市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加快我黄冈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能力。 二、培训目标 1、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运用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结合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贯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先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训、实操为抓手,以企业职业岗位正作流程为培训蓝本,培养与企业要求零距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新教学理念。 2、通过学习,加强学员对企业生产、营销、物流、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待相关岗位的专业技能的认知,提高学员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成为其职业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提升我市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培训内容与模式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对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认证的标准模块,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培训工作。 1、集中面授 (1)专业教学方法传授 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2)逆向工程任务驱动式单元教学法 3)案例式教学法 4)技能实操引领式教学法

5)优秀教师授课示范法 (2)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3)专题讲座专业理论知识拓展法 2、企业实践 1)工作岗位中的工作情景式教学法 教师将工作岗位中零散的、支离的、无序的专业感性知识串联成相互关联的、有序的、且提炼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授与学员的教学方法。 2)工作流程式养成素质培养法 3、工作小组式研讨学习法 4、专业教学及课件制作竞赛激励法 四、学员考核及获取证书 1、组织培训学员参加职业专业技能资格考证,对鉴定合格的学员颁发“社劳部”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费根据劳动部门收费标准收取。 2、对成绩优秀的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3、对于长期缺勤及考核不合格的学员除不子结业外,另行通报单位。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大纲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手工编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手工编织教学计划 一、培训目标 1.培养具备以下条件的人员:具备编织和刺绣的基本技能,同时掌握仿作和独立设计的知识和技能。 2.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手工编织工的理论知识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基本针法、设计制造常识,了解编织刺绣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前景。 3.操作技能培训目标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手工编制工的操作技能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掌握棒针、钩针针法,掌握刺绣基础,掌握十字绣、苏绣、中国结的制造方法并形成完整的作品。 二、教学要求 1.理论知识要求 1.1手工编织基本概念和编织材料知识 1.2棒针编织基础知识 1.3钩针编织基础知识 1.4刺绣基础知识 1.5十字绣基础知识 1.6苏绣基础知识 1.7中国结相关基础知识

2.操作技能要求 2.1棒针技法 2.2钩针技法 2.3刺绣基本技法 2.4十字绣基本技法 2.5苏绣基本技法 2.6中国结基本技法 2.7拖鞋的编织方法 2.8女士帽子的编织方法 2.9手提包的编织方法 2.10绣球的编织方法 三、教材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手工编织》四、教学计划安排 总课时:120课时 理论知识授课:30课时 理论知识复习:2课时 操作技能授课:32课时 操作技能联系:52课时 机动课时:4课时 手工编织教学大纲一、课程任务说明

通过系统培训,使学员掌握手工编织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手工编织技术,能够看懂手工编织图示和编织出自己设计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加强基础针法的实际操作,让学员熟练掌握拖鞋、帽子、手提包、绣球等成品的编织方法。 二、课时分配 课时分配表 三、理论知识部分教学要求及内容 1、概述 1.1手工编织基本概念

微格教学教学大纲

《微格教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34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格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的依据,是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作为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微格教学强调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能够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并分别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微格教学主要技能包括科设计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提问的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技能、科举例技能、多媒体教学技能说课技能、评课技能。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把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供了一个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教育实践有重要作用。对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及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微格教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程,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地发挥。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讨论、教学评论等活动,使其掌握教学基本技能。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并在精讲有关教学工作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每一位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实践。并及时反馈训练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实践中获得初步的教学技能。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声像等多种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的示范,并重视调动全体学生参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帮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最终使学生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技巧,并使之规范化。 三、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教学大纲--幼儿手工制作》课程

成都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教学大纲 (修订草稿) 课程名称:幼儿园儿手工制作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制定时间:2015年8月30日 成都电中教学教务科制 幼儿园手工制作课程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选修课。手工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不断丰富和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本课程重点在学习纸材的平面与立体制作系列等,以及各种材质或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而创作的作品。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提高审美情趣,深化对创意、造型、色彩与选材等问题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工作的计划性、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二、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1理论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手工艺术了解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手工艺术的内容和基本原理,了解手工艺术的主要流派,手工艺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表现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手工艺术的目的及意义。指导学生掌握手工艺术的基本制作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全面了解手工艺术的基本功能,审美功能合和实用功能。 2.2实践要求: 使学生理解手工艺术的概念,了解手工艺术的构成,了解手工艺术的的特征以及手工艺术的规律,为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具体综合运用手工艺术规律的教学和创作奠定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手工艺术的的表现技法,使学生掌握手工艺术创作中的多种表现方法,把握手工艺术语言的艺术性、多样性、趣味性、丰富性。 2.3学生学习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手工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掌握手工艺术造型中的艺术性原则。通过反复训练和强化训练加深学生对手工艺术的技法表现力,熟练掌握手工艺术的知识理论和实操技能。掌握结构的概念,建立结构思维来表现手工艺术的空间。 2.4教师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掌握手工艺术的基本制作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全面了解手工艺术的基本功能,审美功能合和实用功能。课堂训练中以短期作业为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实践操作又熟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全面提高对手工艺术的认知水平和表现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概述(2学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

银行技能培训教学大纲模版

《银行技能培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银行技能培训,英文名称:Banking Skills Training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学分:2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金融学专业 先修课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市场不仅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合格毕业生,是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商业银行柜台业务的流程和操作程序;能熟练运用银行如何开立对私和对公账户及银行会计凭证的审核与运用的基本知识;能熟练掌握银行柜台业务的基本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黑体五号粗体): (内容宋体五号)

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基础教育( 3 学时) 第一节银行服务行为规范 一、道德规范 二、形象规范 三、文明礼貌用语 四、操作与技能的服务规范 第二节银行柜台业务知识入门 一、学科背景介绍 二、正确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 本章重点:正确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 本章难点:真正掌握银行服务行为规范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对银行文明服务行为规范的规则,基本理论及入门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对现代商业银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要求学生把文明服务行为规范规则贯穿本课程的始终,激发学生对银行业务实际操作的兴趣。 第二章对私业务训练(6学时) 一、通用模块 二、个人储蓄 三、代理业务 本章重点:对私业务的熟练运用 本章难点:如何能正确熟练运用对私业务 本章教学要求:在真实模拟银行环境下,把学生按角色分成不同小组,对银行对私业务有个全面的了解并能熟练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章对公业务训练(6学时) 一、凭证业务及钱箱操作 二、开客户号及账号 三、支票业务 四、存取款业务 五、贷款管理 本章重点:对公业务的熟练运用 本章难点:如何能正确熟练运用对公业务 本章教学要求:在真实模拟银行环境下,把学生按角色分成不同小组,对银行对公业务有个全面的了解并能熟练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四章银行业务基本技能培训——点钞训练(3学时)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绪论)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一、二、三章)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第五章教育制度)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章教育目的)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

手工制作课程纲要

手工课课程纲要 教材来源:儿童手工大王 学科:手工制作 授课对象:三、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黄琳琳/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一、课程理念 本课程重点在学习纸材的平面与立体制作系列等,以及生活中各种材质或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而创作的作品。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提高审美情趣,深化对创意、造型、色彩与选材等问题的理解与运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养成工作的计划性、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1、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手工艺术创作中的折、卷、剪贴、编织、缠、捏等多种手工制作的基本表现方法、技巧。动手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不断提高。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与合作,运用各种材料及手工制作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3、在学习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养成工作有计划性、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内容 折纸篇剪纸篇彩泥篇 青蛙苹果麻花 鲸茄子拖鞋 鸣蝉雨伞冰糖葫芦 小鱼帽子手套 燕鱼太阳花松树 小兔子西瓜南瓜 小丑鱼玉米向日葵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坚持情感和趣味性原则。挖掘教材中情感性、趣味性的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绘画与手工的兴趣和积极性。 2、坚持“潜能开发”原则。选择适合的教与学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以学生发展为本,让他们的美术潜质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具有特殊艺术才能的学生发展和提高”。 3、坚持“有效教学”原则。力求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功效,探求尽可能高的教学正效应和尽可能低的教学负效应。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供高职专科、中职医学各专业用) 一、课程任务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与临床有关的病人、医生、疾病、药物、诊断、治疗、护理、检验等信息的管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影响,建立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基本工具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常用的医学信息技术基本理论。 2.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识。 3.熟悉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4.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方法。 5.熟悉医学信息技术各系统的操作流程。 6.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各系统的操作方法。 7.熟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流程 8.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构成,熟悉计算机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功能和用法,能熟练地进行英文和汉字录入;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了解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理解其作用,重点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任务管理操作;重点掌握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掌握Excel中工作表、数据库、图表的应用;掌握Powerpoint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主要服务、基本概念,能使用网络传递、查找资料,了解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掌握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掌握医学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理论。掌握计算机在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熟悉医院信息系统,掌握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社区卫生系统、区域、远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了解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卫生行政办公信息系统、卫生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政策与法规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手工制作》教学大纲

《手工制作》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手工是运用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塑造物体的平面或立体形象。它与绘画是密不可分的同一学科的两个部分。同样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胜任幼儿圆日常的美术教育工作,科学、合理地知道幼儿从事美术创作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任务:通通过学习和掌握平面纸工、立体纸工和利用废旧物造型等手工教学内容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平面、立体造型能力以及眼、手、脑协调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训练双手动作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学生在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完成教育事业的工作。 要求: (1)绘画为手工制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要求具备较好的绘画基础功底才能做好手工。 (2)美术欣赏为手工制作提供了审美标准与取向,要求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与能力。 (3)手工制作过程要充分发挥想象,能举一反三,大胆创新,避免一味的模仿。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指导学生掌握手工艺术的基本制作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全面了解手工艺术的基本功能,审美功能合和实用功能。课堂训练中以短期作业为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实践操作又熟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全面提高对手工艺术的认知水平和表现能力。

二、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手工与学前手工 [经典作品赏析]《泥孩儿》 1、了解手工的基本概念 2、了解学前手工及其学习的基本要求 3、对手工作品进行欣赏,掌握对手工作品的评价方法第二章纸造型 [经典作品赏析]《绿人姐姐》、《马》 1、了解纸造型概述 2、掌握纸的平面造型的制作方法 3、掌握纸的立体造型的制作方法 第三章布造型 [经典作品赏析]《送子娘娘》 1、了解布造型概述 2、掌握布的平面造型的制作方法 3、掌握布的半立体造型的制作方法 4、掌握布的立体造型的制作方法 第四章泥造型

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范围: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代码:09140041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必修课 学分:2.5学分 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 先修课程:管理学、物流学、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教材:《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版,王道平,张大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 开课单位:经济贸易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同时也是理论性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分析运用各物流环节当中的信息技术,根据物流的功能和特点,阐述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正确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基本概念,了解现有的物流信息技术以及掌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对物流信息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物流管理人员的要求。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物流信息技术概述 1.课程教学内容 (1)信息与信息技术 (2)物流信息与物流信息技术 (3)我国物流信息化的任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2.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 物流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难点:信息技术相关概念 3.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及构成要素; (2)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3)了解物流信息化的任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物流条码技术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0 概述 0.1 课程类别 专业能力基础课程 0.2 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会计专业《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 0.3 学时 建议课程实施时量为36标准学时。 1 课程定位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财会专业所必需的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等电子计算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具备该项技能的初、中级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树立信心。 1.2 相关课程 本课程后续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成本会计》等。 2 课程目标 2.1 专业能力目标 (1)会计数字书写技能 ①掌握会计数字书写与订正规则。 (2)点钞 ①掌握人民币真伪鉴别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点钞方法分类,掌握点钞技能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③熟练掌握手持式单指单张点钞法和多指多张的操作方法。 (3)翻打传票 ①小键盘录入数字能使用盲打。 ②了解传票的基本知识,掌握传票的检查和整理、找页和翻页方法。 ③熟练运用"一目一行"法进行翻打传票。 (4)商品条码录入 ①熟练掌握商品条码录入的方法。 2.2 方法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细致、锲而不舍的良好作风。 ③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2 社会能力目标 (1)具备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处理快与准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主人翁意识。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修养、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5)具备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 课程内容 3.1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设计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内容,落实实训要求,在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合理把握与其它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让学生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夯实基础。 各项实训内容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上组织进行,其训练提高则可安排在专门的技能训练时间或课余时间内进行目标达成。 根据会计基层工作岗位涉及的出纳、记账等相关工作任务所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确定实训内容,按照先易后难,先单一后综合,理实一体化的原则组织具体的教学,落实相应的训练要求。 3.2 课程内容结构 “会计基本技能”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性课程。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和相关教材比较,并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解构和重构教材结构,我们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单元(工作任务):会计数字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录入技能、商品条码录入技能。本课程主要围绕这四个单元开展教学和训练。

《手工》教学大纲

《手工》教学大纲 实践总学时:28 周学时: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一、课程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1、学习、熟悉《美术课程标准(试行)》对手工制作教学的要求,积极贯彻美术教学改革新理念于手工制作教学之中。 2、通过手工制作教学实践,充分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技巧、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合理实施教学。 3、敏锐地发现、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手工制作是美术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的造型活动。通过学习手工制作知识和技巧,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与方法、提高平面造型的能力以及手、眼、脑协调活动的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熟练运用这些技能进行教学活 动。 1、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管理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 2、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手工技巧,具有较好的手工制作能力,通过学习手工制作知识和技巧,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与方法、提高平面造型的能力以及手、眼、脑协调活动的能力。 3、任务 本课程属于学生专业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手工技能和造型技巧,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熟练运用这些技能进行教学活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手工与绘画、美术欣赏等课程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绘画为手工制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美术欣赏为手工制作提供了审美标准与取向。这就要求手工课教学要以绘画、美术欣赏为基础,并贯穿于手工教学的全过程。手工教学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相应的加工制作技巧、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与方法,提高平面及立体造型能力以及手、眼、脑协调活动的能力。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这些技能为幼儿制作玩具、教具以及布置幼儿活动的场所。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 实验一平面纸工[实验类型]技能课 [目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平面纸工的创作技巧和制作方法. [内容提要](1) 剪纸(2) 剪贴(3)撕纸 (4) 染纸(5)纸条造型 [主要工具材料]纸张、剪刀、刻刀、垫板、颜料、胶水。 实验二立体纸工 [实验类型]技能课 [目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掌握立体纸工的创作技巧和制作方法. [内容提要](1)折纸 (2) 纸造型—浮雕(3)纸造型—园雕(4)纸花 [主要工具材料]纸张、剪刀、刻刀、垫板、颜料、胶水、尺子、胶带、订书器。 实验三泥塑 [实验类型]技能课 [目的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泥塑的造型规律和塑造方法、技巧。 [内容提要](1)泥圆雕 (2)泥浮雕 [主要工具材料]胶泥、橡皮泥、纸粘土、泥塑刀、泥工板、颜料、笔。 实验四缝、补、钩、织、绣 [实验类型]技能课 [目的要求]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缝、补、钩、织、绣的基本技巧。 [内容提要](1) 缝、补的技法与应用(2)钩的技法与应用(3)织的技法与应(4)绣的技法与应用 [主要工具材料]布、钩针、丝线。 实验五利用废旧物造型 [实验类型]技能课 [目的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废旧物开展造型活动及废旧物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

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

《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物理学专业) 课程编码:140612200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物理教学论》 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生动手和动口为主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技能训练》是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的一门课程,从而使学生获得中学教学技能。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密切配合、积极互动,学生在课下主动进行练习。或者利用课下时间自己联系到中学进行教学见习,以提高教学技能,从而完成由学生到老师的进化。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1. 物理教学内容构成及特点分析 (1)认识物理·分析物理特点 (2)回顾物理教学论 (3)回顾中学物理老师讲课过程和特点 2. 备课方式探讨 (1)备课形式种类和特点 (2)备课方式 (3)你对备课认识之高见 (4)备课练习 3. 教学方法探讨 (1)你体会过的教学方法 (2)各类教学方法特点探讨 (3)新课改教学方法研究 (4)国外教学方法拾零 (5)创新教学方法的思考 (6)教学练习 4. 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 (1)教学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2)教学研究:教学思维·方法·过程·学习·结果等 (3)如将来当老师——为自己设计和画像 5. 论文写作 (1)题目确定 (2)资料收集和利用 (3) 书写和修改 (4)论文写作练习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说得简单,但实践起来并想把它做好非常困难,希望学生课上积极参与,课下主动练习。积极利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教学训练和纠正,以满足学生课上教学实践练习不足的需要。 四、课程学时分配:指导课时约占三分之一,其余为学生实践时间。 五、课程习题要求: 均为课下个人实践练习。 六、实验内容与要求:无 七、课程主要参考书: 《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践》廖伯琴等著 执笔人:王利敏审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