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2003年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1 (1)

北大2003年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1 (1)
北大2003年历史地理学基础教程1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继承了东汉末年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大致说来,曹魏大约控制了东汉十三州中之北方九个州(自析为十二州);孙吴得扬、荆、交三州,以后又分交州为交、广二州,拥有长江中下游和岭南诸地;蜀汉仅得益州,辖境最小,虽析出梁州(汉中盆地及甘南)和交州(仅云、贵二省一部分),仍只有过去的一州之地。三国时期开始,由于州的数目不断增加,辖境逐渐缩小,地位已不比东汉。正如《三国志·魏志·蒋济传》所云:“今虽有十二州,至於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三国时期还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制度:

①“遥领”,即指不在自己所属的版图内,而在本国所设立的地方官。如:益州本属于蜀汉,曹魏却也设一益州刺史,由降魏的蜀人黄权充任,实际并不到四川去做官。蜀汉也有张翼,领冀州刺史;吴国有青州牧朱桓,实际上这些刺史并无实土可辖,故称为遥领。

②“虚封”,是指在自己版图内所设立的没有实土的王、侯位。如:曹操封其子曹彪为吴王,后改为楚王;孙吴封孙和为南阳王;蜀汉刘永被封为鲁王,皆非本国实际占有其地。再如:诸葛亮封为“武乡侯”,为什么?是否蜀汉有“武乡”?据查证,才知道,汉琅琊郡有武乡,孔明祖籍琅琊,故封此侯。有人以为在汉中,那是由于诸葛亮祠墓在那里而后起的名字。张飞受封西乡侯,也是由于张翼德是河北涿郡人,涿郡汉代有西乡县,故封此爵称,实际这些封侯都不可能真到那里去食邑,只是一个封原籍的习惯而已,要注意这类情况,不要误为实有其地。

三国时期盛行屯田,各国均设有典农都尉或屯田校尉等农官,管理屯田农军民,其辖境和地位相当于县。干预了这一时期的行政体系,是兵、民分籍制度的表现。屯田的地域:肥沃易垦,可兴修水利,流民集中。如:淮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常州、丹阳一带。

西晋时期

西晋武帝,“罢农官为郡县”(《晋书·武帝纪》)划为统一的地方行政建制。西晋由于是在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基础上统一的,其疆域基本上与两汉、三国相近,在行政区划上承继了三国时已有的州、郡,但是同时又新设置了:梁州,灭蜀时,分益州北部今陕南、川东而置;宁州,分益州西南部今云南而置;秦州,分雍、凉、梁三州部分地区,今甘肃陇东置;平州,分幽州东部今辽宁、朝鲜半岛北部置。分荆、扬二州今江西、福建地置江州;分荆、广二州今湖南东部和广东北部置湘州,把首都地区的司隶校尉改作“司州”,这样西晋末年就成了21州,州以下是郡、县,西北边疆设“西域长史府”。西晋时期,州的特点是:州的辖境在淮河以北的各州变化不大;变化最多的是长江以南和西南边疆,反映那些地区的经济开发、人口有增,社会有发展,中国对那些地区实行的有效控制加强了。

东晋、南朝时期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州的设置越来越滥,数目之多,地位之低已与郡相仿佛,基本失去了最初的那种作为一大块政治区域的重要性,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愈来愈混乱复杂。

南朝的情况:由于中原的变乱,北方士族大批南迁,他们以为终有一日会返回北方,侨居江南只是权宜之计,加上门第风气盛行,士族多以郡望决定身份高低,保持旧籍作为区别的标志。因此在侨居地出现了“故土虽迁,仍存旧名”的侨置州郡现象,“侨置州郡”制度在州—--郡—--县三级中都有侨实相错的表现。学习这段历史要学会区别如下三类关系:

①实州侨郡例:荆州属实州,东晋元帝侨置新兴郡,而此新兴郡原在今山西省沂县,新兴郡在荆州并无实土。

②侨州实郡例:徐州原辖山东东南部及江苏北部,晋室南渡以后,在原属扬州的广陵郡(治扬州市北部)上侨建徐州,此州实无辖地。

③侨州侨郡例:豫州汝南郡,豫州原在淮河北岸,辖皖北豫东,治陈县(淮阳),汝南郡亦在淮河北岸的颍水流域,治所在上蔡(今县),南渡以后豫州侨置在江淮之间,仍辖汝南郡,实际没有实土所管辖,都是侨置。

侨置问题主要受人口迁移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人口的变迁;行政区划的移动反映了人口的移动,这个问题是可以做动态分析的。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总共四次:共计90万,占全国人口540万之六分之一。北方移民南下的浪潮持续了一百多年。大体上是由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移向长江中下游;黄河中游地区的人民则移往陕南,继而深入西南川、滇、黔。也有部分山东移民至韩半岛。因此这次地区州郡县增置现象最普遍。例如:扬州会稽由汉代一郡扩大为东晋的七郡;荆州长沙郡增为四郡,岭南交广地区则由西汉的七郡55县扩大为十七郡121县。?侨置州郡也在上述地区最普遍,它是处置移民洪流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相应对策,秦汉已经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被打乱了。直到南朝刘宋实行“土断”,废止侨寄法,?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户籍、征税徭,即把行政和地域空间切实结合划一,上述混乱现象才渐渐消除。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州、郡愈来愈滥,愈来愈多,这就为隋统一以后省并州郡,州郡实际变成同级行政区,创造了条件。

北朝行政区划问题

北朝行政区划问题与南朝类似。也有侨州郡县和有名无实的虚州情况,北朝时期“州”的数目也是增加的惊人。特殊情况是“镇”的出现。北魏在边要形胜之地建立镇戍,而州郡之置反而不重要了。例:北魏在北边陆续设置13个镇,发生过六镇起义。这些镇的分布实际反映当时农牧业的交界线。北魏的这些镇将渐渐开始兼理民务,就如同是一州之刺史,所以“镇”在后期也就具有行政区划的性质,与州相当。

小结

总之,“州”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出现是有原因可循的,也是合乎行政区制度发展规律的。有一个由虚向实逐步过渡的过程。虽然,“州”只是两汉中后期才固定下来,但随之它也就愈加滥乱了,因此到了分裂时代过去,又一个统一王朝出现的时期(隋唐),它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收拾而被新的一级行政区取代的时候了。我们应该了解“州”的虚、实代表哪种意义,为什么会从虚转变为实。这是中国历史上皇权与地方权力矛盾的结果。

秦、西汉和东汉前期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辖县二级制,东汉后期以后,历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过特别行政单位: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地域很大,而官阶小,相当于郡,往往由邻近的郡守辖制。例如:西晋时,西域长史归敦煌郡太守统辖,由此可知敦煌在历史上的地位。

虚封、遥领、侨置现象的出现和解决的过程是州郡滥多与移民的问题。

第三节唐、宋时代道制与路制区划

一、唐代的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反映意义及其演变

隋文帝统一中国,结束了二百七十年的分裂局面。鉴于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过於分散、杂乱、重叠,不利于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遂于开皇三年“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废诸郡而独以州、县二级制区划制度,州的职掌与郡守相同,无刺举之任,形同秦汉,全国共190个郡,1255个县。

唐代前期——贞观十道代表的地理空间

唐太宗贞观初年虽经裁并,仍有三百多个州。这么多州都直属中央政府管理,显然不便,于是李世民将全国疆域按山川形势之便划分了十个道,神龙二年(706)置巡察使或存抚使,景云二年(711)又置按察使巡视各道州县,临时派遣,不常设。

贞观十道的划分是:

开内道:东距河,西抵陇坂,南据终南,北边沙漠。(河,即黄河;陇坂,指六盘山;终南,即秦岭)

河南道: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薄於河。(函谷,指今河南灵宝境内的故函谷关;)

河东道:东距常山,西距河,南抵首阳、太行,北边匈奴故塞。(常山,本名桓山,今河北唐县境内,此处经指太行山;首阳即雷首山,今山西永济县境内;匈奴故塞指今山西省北部)

河北道,东并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榆关、蓟门。(榆关,在今河北抚宁县境,蓟门指北京八达岭)

陇右道:东接秦州,西输流沙,南连蜀及吐番,北界沙漠。(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流沙指河西走廊西端,与新疆交界处)

山南道: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二山。(荆、楚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地区;陇,指六盘山;商山,在商县东南、秦岭东南余脉;华,即华山)淮南道: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汉,指汉水)

江南道: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岭,指五岭)

岭南道: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据五岭。(群蛮,经指今湖南、贵州交界处的少数民族区)

剑南道:东连牂牁,西界吐番,南接群蛮,北通剑阁。(牂牁,指今贵州东部,剑阁,

指四川剑阁县剑门关)

贞观元年,设立的十道并无固定长官和治所,类似西汉武帝时开设的“十三部刺史”制度,道之划分也只是为了临时派巡访使巡行时各自有个范围。所以道的划分多以自然山河为界标。贞观十道实际上只代表地域而非行政区。所以,唐前期的行政区划仍是(府)州一县二级制。州刺史直接向中央尚书省负责。“十道”的划分对我国历史上划分区域的观念影响很大。“贞观十道”出现之前,人们往往托古于禹贡“九州”之说,无论地理书籍或是人们习惯上的天下分野。自此以后,凡大区域之划分则多比拟于“十道”。

盛唐时期——开元十五道代表的检察区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感到“十道”统辖区域太宽,治理上带来不便,而且南方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也较前有进一步发展,乃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经过调整,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7)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十五道。?主要是在首都长安附近增置了京畿道,在东都洛阳附近增置了都畿道,原江南道太广阔,经济文化又已发达,遂一分为三,置江南东、西道和黔中道,原山南道横跨巫山,东西过宽不便管理,遂分置山南东、西道,以大巴山、巫山为界。从自然地理单元来看,开元十五道的区划,更符合地貌类型单元。譬如:川东和湖北分开了,浙江、福建与江西也分开了。与汉代十三州部比较,唐代的划分更显得合理了。

开元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专管弹劾不法州县官吏,并有固定治所,这样“道”的含义由地理区划演变为正式的监察区划:

京畿道治:长安

都畿道治:洛阳

关内道治:凤翔,“多以京官遥领”(通典172)

河南道治:汴州(开封)

山南东道治:襄州(襄阳)

山南西道治:梁州(汉中)

江南东道治:苏州(苏州)

江西西道治:洪州(南昌)

黔中道治:黔州(四川彭水县)

河东道治:蒲州(永济县蒲州镇)

河北道治:魏州(大名县东北)

陇右道治:鄯州(青海乐都)

淮南道治:扬州(扬州)

剑南道治:益州(成都市)

岭南道治:广州(广州)

开元十五道作为监察区,一切事务要上报中央,不能自行处置,所以,不能作为一级行政区。直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插手民事,才渐渐成为各道的行政长官,(这一点与东汉末年刺史演化为州牧极相似)。不过,此时已在安史之乱后,节

度使已开始独霸一方,节度使统辖的地区亦皆称“道”。意味着军事上的道与监察区的道渐渐合流,过渡到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因此,下面我们将谈谈唐代“道”发展的第三阶段。

唐代后期——道的演变方镇节度使统辖诸州

唐代节度使之置是由行军道大总管演变下来的。初为临时设置,唐玄宗改称“节度”,为常设的军事区划,开元、天宝之际已有十节度之名,这些边防地区节度所辖地区也称“道”,军事性质的道级序是:道——镇——军——守捉。

例:陇右道——安西四镇——新泉军——葱岭守捉。

边州“十节度”为:

河西道节度使治:凉州(武威)

陇右道节度使治:鄯州(乐都)

北庭道节度使治:庭州(吉木萨尔)

安西道节度使治:龟兹镇(库车)

范阳道节度使治:幽州(北京)

平卢道节度使治:营州(朝阳)

此五道与监察区道有别,河北、山南、淮南属内地,无军事“道”。

河东道节度使治:太原府

朔方道节度使治:灵州(灵武)

剑南道节度使治:成都府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广州

节度使最初主管军务,其后在内地也开始设立,总揽区内数州军民财政大权,亦可用“留后”的办法使子孙、镇将承袭。唐肃宗以后全国已有40多个道的节度使,其辖区也称:节镇、藩镇或道,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唐代的州县依其地位与人口开始分若干等级。州县等级的划分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地位加强地方管理,另一方面便于官吏的考绩转迁,不同级别授不同等级的州、县官位,所以是与中国封建王朝官僚体制分不开的。

少数民族地区设羁縻州府,凡奉唐朝为天子可汗的地区都划在唐版图之内。当地首领充(部分地区设汉官参治)可以世袭,中央命之,不征税,要求朝贡,军队受中央调遣,形同“自治州”,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小结

道由最初的地理区划,无固定治所——→监察区,有固定治所——→行政区划,兼理民政、统辖数州,有一个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

五代十国时期,其行政制度皆因于唐。

二、宋代路制的发展演化

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时期。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与州等级相当的还有府、军、监。

州,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后期藩镇权力过大,形成割据的教训,尽罢节镇统辖支郡,使各州直属中央,由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事,称“知某州军州事”,即全权管理本州军政、民政,直接向朝廷奏事。以后为牵制其权,又设“通判某州军州事”同领州事,行文与知州联署,其主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事,但是兼有刺举监察权。

府,与州相等,但“设府者体制较尊”,京师、陪都所在地,称“京府”。如:北宋有四京,首都东京开封府,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中祥符七年升),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庆历二年升)。其余称“次府”,多因皇帝即位前所封位于此,或因形势冲要而升。

军,多设在沿边地区,统辖县、城、镇、寨、堡,内地所设,均兼领县政,形同州级。宋朝将唐代内地军的名号符之名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

监,为管理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区而设,兼理民事。这是由于上述行业与国家财政收入关系甚大,不能由地方官兼管,需划出专门区域由中央监管。

县,仍分作赤、畿、次赤、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10等。“次赤”、“次畿”是指陪都,辅京所在的城池或郊区。

宋代面对数百个州府,难以由中央直接统管,但又不愿意在府州以上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导致其与中央分权,分庭抗礼。遂设置了一种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机构专司五种事务,各司其职,中央监控,于是产生了路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按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始分全国为15路:“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成为北宋中央政府派遣至各路掌管财赋和监察之官。宋真宗时,考虑转运使事权过重,几乎控制了全路地方行政事务,于是设置另外二个司职来分权。一为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俗称“宪司”;一为安抚使,主持一路军政,也兼管民政、司法和财政,常由本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俗称“帅司”。宋神宗时,还一度增设了提举常平司,主管本路常平仓、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事,俗称“仓司”,置新法后废。而转运使则只管一路财赋转输和民政,简称“漕司”。这样宋代一路就有三位长官(神宗时为四位),帅、漕、宪三司总称“监司”,又号“外台”,具有监察职能,权位颇重。他们虽然权位不同,但往往兼及他务,而互相制约。

北宋一百多年中,路制变了几次,共二十三路。宋代的路名与范围已经与今天我国的省区界限和名称相近,因此,虽然“省”的建置不始于宋。譬如:宋真宗咸平四年分西川为益州、利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全国是十七路制。“四川”的名称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天禧四年又分江南为东、西二路,遂成十八路制。江西省界大致在此时确定,唐江南四道范围过大。

二十三路制是北宋中后期较稳定的路制区划。《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是依据宋史地理志按宋徽宗政和元年转运使司24路制绘制。列于下:

京畿路治:开封府

京东东路治:青州(山东益都)

京东西路治:应天府(河南商丘旧城)

京西南路治:襄州(襄樊市)

京西北路治:河南府(洛阳市)

河北东路治:大名府(大名县)

河北西路治:真定府(正定)

河东路治:太原府

永兴军路治:京兆府(西安)

秦凤路治:秦州(天水市)

淮南东路治:扬州

淮南西路治:寿州(安徽省凤台县)

两浙路治:杭州

江南东路治:江宁府(南京市)

江南西路治:洪州(南昌市)

福建路治:福州

荆湖南路治:谭州(长沙市)

荆湖北路治:江陵府(湖北江陵县)

广南东路治:广州

广南西路治:桂州(桂林市)

成都府路治:成都府

梓州路治:梓州(四川三台县)

利州路治:光元府(汉中市)

夔州路治:夔州(奉节县)

前面说到的路制,均指转运使分路,至于安抚使和提点刑狱使的分路则有所不同。北宋仁宗庆历(1041)以后,以防御契丹和西夏的军事行动是否指挥灵便考虑,将河北分为四路安抚司,陕西分作六路安抚司。

河北四路安抚司分路为:

大名府路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高阳关路治:河间府(今河北河间)真定府路治: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定州路治:定州(今河北定州市)陕西六路安抚司分路为:

永兴军路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鄜延路治:延安府(今陕西延安)环庆路治:庆州(今甘肃庆阳)泾原路治:渭州(今甘肃平凉)

秦凤路治:秦州(今甘肃天水)熙河路治:熙州(今甘肃临洮)

南宋高宗听从李纲的建议,于南方各路普遍设置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政,地位在转运使之上,所以,南宋的路制皆指安抚司的分路。南宋偏安江南,与金朝划淮水、秦岭大散关

为界,半壁河山,只存17路制。

总体来说,诸路监司分治是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制思想的一种表现,是避免地方权力集中,作为防弊之政而立的国法,从而使得宋代的“路”始终未能形成为一级权力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三.辽、金、西夏及周边政权

公元七至十三世纪期间,在我国疆域内还先后存在过几个非汉族为主体的王朝,他们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区划,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保存有本民族特有的部族制度,也接受了中原政权曾经实行过的地方行政体制。

渤海国

公元七至十世纪期间,在中国东北流域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762?年被唐王朝册封为渤海国,建庭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初都今吉林敦化一带,天宝末迁此。)一直于中原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渤海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受唐制影响,设5京、15府、3直隶州,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其五京为:

上京龙泉府治:龙州(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为渤海国首都。

中京显得府治:显州(今吉林敦化)

东京龙原府治:庆州(今吉林晖春西南)

西京鸭渌府治:神州(今朝鲜慈江道鸭绿江东岸)

南京南海府治:沃州(今朝鲜咸兴)。

南诏国、大理国

公元七至十世纪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今属彝语支各族的先民“乌蛮”、“白蛮”建立的民族政权,其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西昌地区、贵州六盘水地区以及老挝、缅甸北部与中国接壤地区。初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779?年徙都洱海西岸的阳苴咩城(今大理县西)。南诏国接受唐王朝封赐,在沟通本地区与中原及东南亚经济、文化联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由于受唐朝制度影响较深,其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六节度,二都督和十赕。“赕”相当于唐代的州。南诏国的地方机构是军政合一的区划。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权臣郑买嗣反蒙氏自立,928年又被杨干贞所灭。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驱杨干贞,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建立以白族为主体的民族政权。大理国疆域与南诏相当,仍以大理(即阳苴咩城)为都。大理国时期社会经济较南诏有较大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水平已与四川相差无几,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兴旺,促进了西南地区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大理、善阐、永昌、威楚等区域中心城市。大理王室自认是汉人的遗裔,故大力推行汉文化及宋朝的礼制。

大理政区前期建置一如南诏,六节度二都合为八个地区,故有“云南八国”之称。后期除首都大理所在的直辖区外,分全国为9府、4郡和1地区,共计15?个政区。

今西双版纳景洪地区及老挝、缅甸、泰国北部交界地带设置景陇地区。

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区别

契丹政权的建立早与北宋,所以其地方行政区划沿袭唐朝后期的制度。全国分为五京道,道不设行政机构,各领有府、州、军、县。五京道为:

上京道:治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辖境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大兴安岭以西的蒙古草原地区。这是辽朝立国前契丹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本土。

东京道:治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此为原渤海国领地。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城西南),即后唐清泰三年(936?)石敬塘割与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之燕山以南五州之地。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这是奚族住居的地区。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即“燕云十六州”之燕山以外九州。

契丹政权在原契丹民族聚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地区还实行了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一为斡鲁朵制,在辽朝帝后行宫周围形成由军队、民户、奴隶构成独立的军事兼生产集团,用于拱卫中央廷帐,集中分布在上、中、东三京道。

其二为头下军州,契丹贵族以俘掠的人户和私有部曲,在契丹本土建立的州县城堡,从事农业生产。

辽代地方行政建置的级别、名号和官制兼采唐、宋制度。

金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金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承袭了辽、北宋既有的划分,但一律采用路制。金代除总管府路制外,还有掌一路财赋的转运使司路制、掌一路司法的提刑(后改按察)使司路制和掌一路兵马的统军司路制,皆于都总府分路不同。

金代与地方行政区划还有猛安谋克制,是战时形成的军事编制单位。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金朝初期收降的外族人口也被编入猛安谋克。在女真、渤海人居住地区—东北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金代还设有蒲与路、曷懒路、恤品路、速府路、胡里汶路,也属地方行政单位,但不领州县,只辖猛安谋克。

金代路以下设府、州、军、县,各级地方长官兼领军事。这些府后来都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

西夏的地方行政区划

西夏是以党项民族为主体的政权,参仿北宋的组织机构建立其地方行政制度,同时考虑对其辖域内多民族杂居地的监控及对周围辽、宋、回鹘、吐蕃的军事攻防,还将全境分划十二个军事区:12监军司,由党项豪族分统军马,各镇一方,以备契丹、宋、回鹘和吐蕃。西夏地方行政制度是府、州领县。全国有四府:首都东京兴庆府(兴州,今宁夏银川)。

第四节元、明、清省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元朝的行省制

“省”是中国现行的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第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我国从元朝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因统辖地域辽阔,根据全国地理形势,设立10个行中书省分治。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

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仍由中书省直辖,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行省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统领路、府、州、县;距省治较远,或少数民族地区,另设宣慰司道,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多级制:

┌───-府—-州—-县

中央─┬─行省─┼─路─-府─-州─-县

│└─────--州—-县

└--宣政院辖地

10个行省:

1.陕西行省治奉元路(今陕西西安),辖境相当今陕西、甘肃东南、内蒙河套以南地区。

2.辽阳行省治辽阳(今辽宁辽阳),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3.甘肃行省治甘州(今甘肃张掖),辖境包括河西走廊,今宁夏、内蒙古河套以西地区。

4.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今河南开封),辖境相当今河南废黄河以南和湖北、安徽、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5.四川行省治成都(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岷江、邛崃山以东地区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

6.云南行省治中庆(今云南昆明),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及缅甸、泰国北部地区。

7.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湖北武昌),辖境包括长江以南、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及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

8.江浙行省治杭州(今浙江杭州),辖境包括今安徽、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省鄱阳湖以东和信江流域。

9.江西行省治龙兴(今江西南昌),辖境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广东省。

10.岭北行省治和林(今蒙古共和国哈喇和林),辖境相当今蒙古共和国全境、内蒙大兴安岭以西、新疆阿勒泰地区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为诸王封地。

另外,以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置征东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财赋不入都省,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

元代地方机构的官员为达鲁花赤(意即长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任总管、知府、知州,品秩相同,而实权在达鲁花赤手中。元代在路、府治所在城市内设置隶事司,(上都、大都设警巡院)专门负责管理城区居民,这是中国地方行政机构明确区分城市与乡村之始。

二.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第一级区划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省),合称15省:

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江西、湖广(今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每省机构分置三司:

左、右承宣布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分领府州县,由中央六部统管

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刑狱,听命于刑部、督察院

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地方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为:

┌府─┬─属州─县

2京13省布政使司——│└──——县

└直隶州────县

都指挥使司——卫——————所

都司、卫、所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内地卫所并不占有土地,只是不设府、州、县的边疆地区,由国家拨给土地屯种。每5600人设“卫指挥使司”,1120人设“千户所”,112人设“百户所”。分屯设兵,?父子相继,世为军户,控守要害,也兼理地方行政。

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设:土司,委以当地部族酋长,世袭,管辖土府、州、县。

东北(黑龙江流域奴尔干都司)、西北(哈密七卫)、及青藏地区(乌思藏、朵甘思)设“羁縻都司、卫、所”,由少数民族酋长担任指挥使者,发敕书印信,隶于兵部。

西藏地方政教领袖有灌顶国师;赞善、护教、阐化、阐教王封号,受封于明朝皇帝,各有封地,形同地方政权。

朝廷为有效地控制土司,一般设“流官”值理。各级土官由朝廷委任,颁给印信,为其统治的凭证,明代土司之间纠纷,往往为争夺印信以取得属民的承认。明代一方面完善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又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革除土官的世袭,代以流官,逐步纳入地方行政系统。

明代设巡按御史为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各省三司,以防止地方专权。例:戏剧中的江南八府巡按的故事。但因地方三权分立,无统一领导,产生政权运转不灵的弊病,于是明中叶以后又有总督,巡抚之设。巡抚:“巡守抚军”,以民事为主,设于各省。总督:以军事为主,兼理民政,大都设在边区。另有专管漕运、河运的总督。总督、巡抚对清代及后世影响很深,

三.清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废南直隶(南京),清初沿袭明代15省的划分,各省事务以巡抚为主,每省设一总督主军务,这是总督、巡抚成为地方行政官员之始。

康熙六年(1667)鉴于原明代南直隶(江南省)、陕西省、湖广省辖域过大,各分为两个省。全国为18个省:

直隶、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浙

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乾隆25年(1760)全国定为8总督,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即:

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二省

四川总督

闽浙总督,辖福建、浙江二省

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二省

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

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

另有河道总督专责河防事宜,漕运总督专事漕运。

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兼巡抚事,乾隆中叶,因军务日重,裁四川、甘肃二巡抚,统由总督兼理。故,全国只有15巡抚。山东、山西、河南三省未设总督辖区,由巡抚兼总督事。

光绪10?年(1884)新疆建省,置巡抚一人;11年(1885)福建分设台湾省,由福建巡抚改任,移驻台湾(治今台南),1895年中日战争后割让日本;光绪33年(1907)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和东三省总督,所以,清未共有23省,9总督15巡抚。

清代省一级长官:总督总理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二者常并称“封疆大吏”。

清代在边疆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由中央委派重臣,授以将军、办事大臣等职来统辖。全国有五个将军辖区:

盛京(驻奉天府,今沈阳)、吉林(驻吉林)、黑龙江(驻齐齐哈尔)、乌里雅苏台(驻今蒙古)、伊犁(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东南)。

二个办事大臣:西藏(驻拉萨)、西宁(驻甘肃省西宁府),分管西藏、青海地区。

一个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的内蒙古地区:内六盟、套西二旗与察哈尔。

清朝确立省制的过程中,在雍正朝完成改土归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形成。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统隶关系如下:

┌——州

┌——府————县

│└——厅

省─┤

├——州─———县

└——厅

小结:

明、清及至现代,省制一直被承袭下来,数目增加了,省境有继承,也有变化。元明清时期省级地方行政区划最重要的特点:突破了按山川形势走向,自然区域划分的规律。

例如:元代秦岭以南汉水上游的汉中谷地划归陕西省。这是出於政治和军事的考虑,因为汉中盆地是四川在北方的天然屏障和缓冲之地,宋金、宋元之战,南宋皆凭借秦岭有利地形长期据守。古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失去它,四川便不易形成完整的割据区,有利于对整个四川盆地的控制。汉中剑阁本为一完整形胜之区,汉中与蜀的联系比与关中便利和频繁,经济、文化、语言、习俗亦接近四川,这是有意将剑阁与汉中分属二省。

明代,割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行省,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元朝广东地区属江西行省,广西、海南属湖广行省。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同时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地区划归广东,以便对广西加强控制。河北的彰德(安阳)、卫辉(汲县)、怀庆(沁阳)三府划属河南省,黄河不再成为天然界限。

清代承袭明朝现有区划,但由于不存在南京,所以,分南直隶为江苏、安徽二省。明代为防北方的鞑靼、瓦剌,修长城,设九边,由陕西都指挥使司统辖,便于调遣。清代不存在蒙古扰边问题,遂分为陕西、甘肃二省,并调整了川、贵两省的辖境。

中国专制王朝社会晚期政区的调整主要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目的是不使任何一个地区把握整个地区,据险以抗中央。

中国专制王朝社会晚期政区的调整主要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目的是不使任何一个地区把握整个地区,据险以抗中央。

譬如: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被镇压,天京失陷,清廷御史陈廷经曾条陈变通疆域,拟把江苏的江南、苏北划为两省。曾国藩奉旨复陈,力持不可。云:“查苏皖未分之时,跨江淮而为省……唐之十道,宋之十五路,其于江南江北,皆截然分而为二,……然唐自中兴以后,声教不行于河北,宋自中兴以后,号令并不行于江北。……画疆太明,未必果能久安,论形势控扼之道,守江南者,必须先固淮甸,弃淮则江南不可保。……此等大事,似不必轻改成宪。”因此,魏源在《圣武记》一书中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这种封建社会晚期人为划分政区尽管使地形交错,互相牵连,便于控制的用意一直影响到今天。其对某一区域之内经济文化的交流,风俗习惯之改变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值得仔细研究。

第五节辛亥革命以后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华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1912—1928)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由北洋政府统治了十七年(1912—1928),几乎完全继承了清代的省制。但实际只有22省,因为1895年台湾省被迫割给日本。此外,还设立了相当于省的机构:

1.五个“特别行政区”:热河、察哈尔、绥远(蒙满汉杂居),川边(后改为西康,汉

藏羌杂居),京兆(京师顺天府)。

2.青海、外蒙古、西藏三个地区,系蒙藏聚居区。

3.宁夏护军使辖地。管辖河套西蒙古二旗(阿拉善额鲁特,额济纳旧土尔扈特)。

4.一个在省内自成单位的特例:“东省特别行政区”,即中东铁路沿线各地,中俄杂居,帝俄享有特权,关系复杂,长春以南至大连的南满铁路属日本。

精简清朝各级地方行政制度的层次,省以下机构废除府、州、厅等,只设省、县二级。

不久因每省辖县过多。1914年袁世凯宣布:每省下分设若干道,道下辖县,省的长官称“督军”;道的长官初称“观察使”,后改“道尹”;县称“县知事”。这样又在省县中间插入了一级行政机构,道依据辖区宽狭,人口财赋多寡,事务繁简,形势是否重要,全国共有约九十多个。道的驻地由内务部就辖区内选位置适当的县,也有就在省会,迁移须上报核准。这些道的划分和驻地的选择,为中华民国中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省县之间设立若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专区划分框定了格局。

中华民国

1928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从北京迁都南京,将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特别区改为省,川边改称:西康省,直隶改称:河北省,京兆顺天府改作北平直辖市,奉天改称:辽宁省,新设宁夏省,加上原有的22省,这样1929年时全国共有28省,2个地方:西藏、蒙古,以及六个直辖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安,当时称“特别市”。1930年称“中央院辖市”,同时取消“道”级政区。恢复省、县二级制。1932年以后陆续在省县之间又分设若干专区,由行政督察专员领导,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关。但严格地说:专区还不能称正式行政区单位。

1932年,全国共28个省,首都是南京

江苏(镇江县)、浙江(杭县)、安徽(怀宁)、江西(南昌)、

湖北(武昌)、湖南(长沙)、四川(成都)、河北(北平)、

山东(历城)、河南(开封)、山西(阳曲)、陕西(长安)、

甘肃(皋兰)、宁夏(宁夏)、青海(西宁)、福建(闽侯)、

广东(番禺)、广西(邕宁)、云南(昆明)、贵州(贵阳)、

辽宁(沈阳)、吉林(吉林)、黑龙江(龙江)、热河(承德)、

察哈尔(万全)、绥远(归绥)、新疆(迪化)、西康(康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行政区划又作了相应的调整:

①收回被日本强占半个世纪的台湾省;

②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九省;

③外蒙古于1946年1月独立,脱离中国政府。外蒙古历史上是中国的一部分,1911年,沙俄策动“自治”,1921年,蒙古革命胜利,宣布独立;1924年,中苏协定规定:苏联承认外蒙古为完全中华民国之一部分。1945年雅尔塔会议苏美英三国秘约以外蒙古独立、大连港国际化,换取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本作战,实际损害了中国政府的主权和

领土完整。

1947年旧中国的第一级行政区为:

中央院辖市12个: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重庆、大连、哈尔滨、汉口、广州、沈阳、西安、青岛。

省35个:江苏(镇江)、浙江(杭州)、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湖北(武昌)、湖南(长沙)、四川(成都)、西康(康定)、福建(福州)、台湾(台北)、广东(广州)、广西(桂林)、云南(昆明)、贵州(贵阳)、河北(清苑,保定前称)、山东(济南)、河南(开封)、山西(太原)、陕西(西安)、甘肃(兰州)、青海(西宁)、辽宁(沈阳)、安东(通化)、辽北(辽源)、吉林(吉林)、松江(牡丹江)、合江(佳木斯)、黑龙江(北安)、嫩江(齐齐哈尔)、兴安(海拉尔)、热河(承德)、察哈尔(张桓)、绥远(归绥)、宁夏(银川)、新疆(迪化)

地方一个:西藏(拉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行政区划也有过一些调整。

1.全国曾建立过六个大行政区,分片领导各该地区内的几个省,相应机构是:军政委员会,中共中央分局。

东北行政区:辽东、辽西、吉林、黑龙江、热河、松江、沈阳、鞍山、本溪、抚顺、旅大市

华北行政区: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平原省、北京市、天津市

华东行政区:山东、苏北、苏南、皖北、皖南、浙江、福建省、上海市、南京市

西北行政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省、西安市

西南行政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云南、贵州、西康省、重庆市

中南行政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省、武汉、广州市

1954年大行政区撤销。

2.省的调整

1949年,东北九省调整为黑龙江、吉林、松江、辽东、辽西5省;1954年以后再恢复为辽、吉、黑三省。

1954—1952年,划山东鲁西南25县,河南豫北20县,河北冀南5县,设置平原省,省会新乡。主要是原冀鲁豫解放区。

1952年以后,撤销平原省(分属山东、河南)、察哈尔省(并入河北、山西)、西康省(并入川、藏)、热河省(并入河北、辽宁、内蒙)、绥远省(改成内蒙古)、新疆省、宁夏省,经过调整成立,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5个自治区。

1969年,“文革动乱”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辖区范围曾有过大调整,1979年恢复。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解放后仍沿用“专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代表省管理一部分县、市,也称“专署”、“地区”。1985年撤销专署地区,采用市管县的行政法。1988年,海南省正式建立,三峡省搁浅。1994年成立重庆市,全国一共31个省、市自治区。

总结

从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第一级建置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问题: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县始终是基本单位。监察、行政,职权总是不断变换。有分有合、不断变化是中国历代第一级行政区划建置的又一特点。自然地理与政治、经济因素相互制约。政区多打破自然地貌单元的界限,避免割据一方。同时重视经济上以肥带瘦,好劣搭配。多民族聚居和杂处也在考虑的因素之内。

(一)县是地方行政建置的基本单位。县治的增设,反映了各地区历史上的开发程度,理清一个新县是从哪一个或几个老县分出来的,大致可以了解新县是由哪里的人民移入、开辟的,也就理解了决定府、州境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监察、行政,职权的变换。某些大的区划初建时往往只是监察机构的划分,临时差遣职权较小,不能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并不负行政上的责任,只能上奏弹劾。例:汉十三部刺史,唐十道采访使。随着发展,这些监察官逐步主持民事,拥有兵权,就演变成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长官。这时又会出现另一新监察机构来监督它。这种职权性质的转换也表现在历代第一级行政建置的数目由少到多,辖境由大到浊,官员的品位尊卑也是由低到高,时上时下。刺史600石、郡守2000石。?

(三)一旦出现一级大区长官大权独揽,中央必然要采取诸司分控的办法,避免尾大不掉。例:唐一首节度使到宋一路四司分管,独揽一镇诸州;明朝革元代行省权重之弊,代之以都御使,布政使,按察使三司分立。明朝于各省三司之上又设督(总督)、抚(巡抚)之制也是防止形成一个机构独揽的局面。因此,从一个官司机构大权独揽到几个衙门分司管理,有分有合。迭相应变化是我国历代第一级行政区划建置的又一特点。

(四)自然地理与政治、经济因素交相制约。凡是第一级建置仅仅作为监察机构,其划分区域往往依照自然山川形胜之便,以减免巡视不便;若已变成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实体,则多打破自然地理地貌单元的界限,不使其具备形胜险要之势而割据一方。同时重视经济上的以肥带瘦,好劣搭配;多民族聚居和杂居也在考虑的因素之内。

这些表现都有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其演变的原因当然要从中国长期的专制主义制度下中央与地方权力冲突上来寻找。中国是个讲求传统,慎于创新的国度,上述政区演变的模式无论在过去时代还是对当今社会现状的影响都是举目可观的。

地理(心得)之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地理论文之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以上两条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而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

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观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 招生人数 参考书 报录比 复试分数线 考研真题 考研经验 招生简章 考研大纲

爱考机构 考研-保研-考博高端辅导第一品牌https://www.360docs.net/doc/9d12679194.html,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招生目录 系所名称城市与环境学院 招生总数85人。 系所说明推免比例约90%(不含单列项目)。招生总数含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单列项目25人,由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共同指导。本院不提供往年试题。 招生专业及人数 070501自然地理学10 070502人文地理学10 070521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4 070522地理学(地貌学与环境演变) 3 070523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32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 4 071012生态学9 083001环境科学13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考试科目 系所名称城市与环境学院 招生总数85人。 系所说明推免比例约90%(不含单列项目)。招生总数含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单列项目25人,由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共同指导。本院不提供往年试题。 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 (070501) 人数:10 研究方向01.土地科学 02.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 03.全球环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04.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05.资源信息系统 06.流域综合管理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④自然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复试为综合面试。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4德任选一门 3 601高等数学 4 872自然地理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在2002年教育部重点学科评选中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得票率名列全国第一,2006年再次顺利通过评估。该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由资源与环境地理系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负责。 自然地理学教研室是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策源地,也是最早从事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研究的单位之一,林超、陈传康、李孝芳、徐启刚等老一辈教授是学科重要奠基人。在5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坚持综合研究方向,在理论和方法深入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应用,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在地表自然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基础理论及其在区域开发与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于中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LUCC成为土地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四个主要方面之一,而且是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已被列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国内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也将陆续起步。以此为突破口,将推动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生态和资源问题的综合研究。以土地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力分析为主要突破口,以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态为目标。因此,本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5年来,完成了有关地球表层动态与人地关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质量变化、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自然保护、区域旅游开发等领域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97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其他项目。上述研究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工作如退化土地的重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生物气候学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特色方向有:土地科学、资源管理与区域开发、全球环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等。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9人。 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2010-2012年报录比

地理基本技能的学习

地理基本技能的学习/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教学论文地理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理基本技能的学习 基本技能地理基本技能是人们在进行地理实践时采用的使活动程序和方法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方式,是由于练习而形成的接近自动化的动作模式或智力活动模式⑨。换句话说,地理基本技能是在长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支持该学科学习、实践的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地理动作技能和地理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亦称操作技能,如地理野外考察等。中学阶段很少该部分的教学。地理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个人头脑中实现的认知话动方式。如阅读和使用地图,分析和应用地理图表等。完成基本技能的学习后,学生在性能上的表现为:“能熟练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展开地理学习、实践活动。” 一.地理学科主要技能(一)地理读图技能 1.地理读图的三个层次地理教材主要是由课本文字和地理图形两部分构成,地图以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现方式,直观、简明地表现了地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也就显得异常突出。一般来说,地理读图有以下三个层次。(1)从知识点识记到空间概念的落实。地理知识的增长是以空间概念的形成为依托的。而空间概念的形成又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的。二者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层次主要实现学生从知识点的记忆到空间概念的形成,完成由文字记忆到图形空间分布的迁移。这一层次实现的关键在于对空间分布的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可以借助于地理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新闻图片、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是高识记效率。(2)从图形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库拉佐夫认为:“只是背熟了地名和指出地图上的地名并不是掌握地图的惟一标志。如果学生除能列举地名外,还能看懂地图,说出任何一个海的深度,大概指出任何一个地方的高度,指出任何一个他未学过的国家的地表的一般特征,才算真正懂得了地图的语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从图形信息的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作为读图能力的第二层次,实质是让学生从具备读图技能到掌握地理环境各种要素间的因果规律,实现由学会使用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代码:0508312 学分:2 学时:34 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 考试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书籍、期刊,撰写读书报告,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辩论、讨论,以进一步清晰本学科的相关概念、范式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4,其中讲课30,课堂讨论、专题分析4学时。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期刊,撰写小论文。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北京大学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自然综合体2变性极地大陆气团3综合剖面图4第一河源带 5景观的"省性" 6台湾暖流7土地评价8活跃生长期 9地域系统研究法10海洋空间资源11 垂直地带性12紫色盆地 二、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例释土地分异的主导因素. 2. 自然区划工作的生产实践应用(举例说明). 3.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差别与联系. 4. 青藏高原土壤植被的复合式分布规律. 5. 第四纪我国境内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6. 举例说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 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论述"可持续发展论"的地理学原理. 2. 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试论"人-地关系"之我见. 3. 试析1998年长江流域重大洪水灾害的成因及今后的减灾对策. 4. 试析我国风景地貌的旅游价值(举例说明). 北京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概念解释(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地球表层2沉积物的主要类型3热量带 4水位与流量5土壤氧化还原作用6生态因素、生境与处境 二、简述题(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 新构造运动的地貌表现 3. 三角洲的类型及其特征 4. 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 土壤的基本特点、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自然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势及其对农业分布的意义 3.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作者:陈光磊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8期 陈光磊 (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甘肃兰州730060) 摘要: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学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在最近几 年蓬勃发展。笔者尝试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开发,以此创设 一门新的校本课程,希望对于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校本课程开发;兰州地区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地理的交叉学科。尽管 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本身尚有很多等待探索的具体领域。 校本课程开发从20世纪末在中国兴起,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校本课程在未来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有两种,一是交叉学科类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我国中西 部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两类具体领域的校本课程资源目前还比较稀少,有待后续研究者的 进一步探索。 笔者将“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有较为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兰州虽 然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但关于历史时期兰州地区的专著较少,即使涉及到了此类话题,也多是属于历史学范畴,与历史地理学以及地理学的关系并不紧密;其次,兰州作为西部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校本课程开发类型单一,知识类课程较少;最后,笔者作为兰 州人,对于家乡的历史地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展各项研究活动也更为便捷。综上所述, 由于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笔者的研究条件较为便利,该研究可以弥补我国西部地区知识 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将交叉类学科介绍到中学,以开拓中学生的眼界、提升中 学生的知识水平。 本文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地关系、“尽全时空”、可持续发展教育以及 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理环境经 常地影响人类活动的地域特性;同时,人具有能动功能,地理环境是可被人类认识、利用、改变、保护的对象。“尽全时空”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由具体的时空组成,对客体的认识应由 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首先,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信 息符号。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在可持续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 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以及 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 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 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 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在“兰州历史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开展的是课程资源调查。本 研究将获取的原始资料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历史时期兰州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二类为历史 时期兰州地区的城市变迁与发展,第三类为历史时期活跃于兰州地区的民族,第四类为历史时 期兰州地区宗教的传播与扩散。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传统优良,历史辉煌: 本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历经110年的风风雨雨,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长盛不衰。1903年开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屠寄、王舟瑶、李大钊、朱希祖、马衡、叶瀚、陈汉章、陈翰笙、陈寅恪、冯承钧、何炳松、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受颐、陈垣、顾颉刚、范文澜、张星烺、刘崇鋐、冯家升、毛子水、劳干、姚从吾、郑天挺等史学名师先后在此执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名校精华汇入本学科,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苏秉琦、田余庆、罗荣渠、张广达、宿白、严文明等名师云集,再创辉煌。 学科齐全,师资强劲: 本系目前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

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历年考博真题解析赚大了绝对真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育明考博 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专业 招生人数初审复试内容020202 区域经济学年份 公开招考硕博连读校内事业编申请—考核制 1.基本能力测试(笔试)100分 2.专业面试(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外语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100分 2013年1人 2人0人2014年1人 2人2人2015年2人2人1人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9: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三个研究方向:01.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02.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03.区域分析与规划 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4、2016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5、复试总成绩计算方法:可以采取笔试成绩40%,面试成绩60%的方式。 6、不转档考生的面试,从各专业(方向组)中选取笔试考试最优者统一组织面试择优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二、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考博专业课参考书 区域经济学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Varian.H.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 Analysi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年版 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1.Romer.D.:《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保罗·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经济学2(经济地理学)主要目参考书目: 1.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 分享 2018-2019年考研时,地理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是广大考研学子十分关心的问题,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最新第四轮地理学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排名数据。 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共有43所开设地理学类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东师范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大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术含量高、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地理学分支。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摇篮,在老一辈的学者,特别是侯仁之院士的努力与开拓下,取得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地理是中国品牌学科,代表中国历史与地域的特色,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内容在世界上具有优越地位。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注重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传统、地域特征等问题,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民族特色,并与今天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区域管理相结合,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几十年来,在侯仁之院士的带动与指导下,配合北京城市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是国内率先以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注重人-地关系问题,而开拓北方地区环境演变史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大规模治沙工程启动,北大以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沙漠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漠化形成的影响规律,从而开创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为全社会所注重,侯仁之率先强调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从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充分的历史依据。目前,环境变迁研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文明起源环境机制、原始农业形态、历史聚落分布、农牧业转换机制、北方历史人口特征、半干旱地带城市发展、旅游资源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中,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

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 范美忠 北大让我失望是一步步的,是随着自己看书的增多,眼界的扩大和对它了解的加深而最终彻底失望并放弃读研究生的想法的。首先让我失望的是本系的教授。应该说我第一次坐在教室里边听北大老师讲课,真的有种很异样的感觉,首先开一大堆书的书目让人觉得很新鲜,有否定了好多中学时当作绝对真理记住的结论,的确有些新鲜感。后来看书渐多,涉猎了一些西方史学的理论,比如兰克的客观主义学派,柯林伍德的新历史学派,布罗代尔和布洛赫的年鉴学派的理论等等,总之,西方的理论虽不完美(哪有完美的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不完美呢?),但就象西方人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一样新见迭出,,令人大开眼界。而我们那帮老师还在讲乾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死抱着制度史不放,毫无新意可言,既无独到的理论又缺乏趣味,所以他们的讲课就成了最好的催眠曲了,尤其是大一时我上朱龙华和张衍田先生的课是肯定要睡觉的,别误会我是一个混日子的学生,我泡图书馆看的书真不少。后来我看了《史记》和《剑桥中国史》和《万历十五年》这些书,则从实践上否定了他们的水平。因为他们写的书我是从来提不起兴趣看的。下面点评诸位先生,我在看历史书时一直为中国从古至今虚假的历史书写感到头痛,所以这里我也就不为尊者讳了。 中国先秦史,吴荣曾先生,他总是在校园里骑着一辆破烂的过时的加重自行车。应该承认,如果不以大师的标准衡量,他的学问还是扎实的,他是翦伯赞的学生。但问题不在这里,北大老师里面可能有三分之一是混混,但一般大学混混的比例可能是三分之二,所以比较而言,北大文科老师的功底还是扎实的,态度还是严谨的。但问题不在这里,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除了真实的史料之外,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诠释它,要说功底的扎实的话,清代人谁比得过,可是所谓三大考史名著有什么价值?钱穆的〈国学大纲〉有何价值?先是他给我们讲封建社会始于何时的争论,当时倒也略具新鲜感,后来一想,够糟糕,中国传统的王朝史学固然乱七八糟,但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之说也根本不应该适用于中国社会,就是用封建社会来命名中国历史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环境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环境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 分享 2018-2019年考研时,地理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是广大考研学子十分关心的问题,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最新第四轮地理学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排名数据。 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共有43所开设地理学类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东师范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大地理学(环境地理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资源与环境地理系环境地理学教研室是国内最早研究环境问题的单位之一,陈静生、关伯仁等老一辈教授是中国环境科学的主要开拓者,自五十年代初以来一直从事环境地理学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随着技术手段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后取得了大量理论科研成果,并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211以及985计划等的支持,本学科点在科研人才、设备、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国内已经具有了一定优势,在若干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是探索微量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归趋、如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动态变化、来源解析、界面迁移、多介质模拟、生物吸收、生态效应和健康危害等。本教研室目前研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区域环境过程和对生物吸收的有效性。二是重点研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内分泌干扰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和新出现的环境污染物质), 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与机制、生态健康危害机理和风险评价。 近5年来,本教研室承担了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研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3课题、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项目、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个攻关项目及其他有关项目。在近年的研究工作中,随着实验室技术手段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后取得了大量理论科研成果,并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环境地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科研基地之一,拥有一流的研究设备,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的学术团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4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世界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专业外语笔试、考生资格审查、面试三部分组成,其中笔试占20%,考生资格审查占10%,面试占20%; 中国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考生资格审查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考生资格审查占20%,面试占30%。 最终录取成绩为初试(50%)+复试(50%)+英语听力成绩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式为: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本文系统介绍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大历史学系就业,北大历史学系学费,北大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一、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大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大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大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大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 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考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是分专业分科目考试的,也就是说考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课方面只考中国史,不再考是世界史;同样,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不考中国史。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