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与DSA应用于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比较

CTA与DSA应用于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比较
CTA与DSA应用于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比较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以及术后护理重点

颈动脉内膜狭窄的治疗方法以及术后护理重点 一、定义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内膜产生粥样硬化性斑块从而导致管腔狭小,如粥样硬化斑块内有出血形成附壁血栓,再继续发展可导致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引起偏瘫、失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蒙,随着狭窄的加重,随时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或死亡。 二、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有的无症状 头晕 短暂性脑缺血(TIA) 脑梗塞 三、治疗方法-颈动脉狭窄的传统标准治疗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患者在全麻下手术,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全身肝素化后,依次阻断上述动脉,根据血管造影显示狭窄部位行颈总动脉及(或)颈内动脉切开,剥脱动脉内膜,再将血管重新缝合。术中常规经颅多普勒监测脑血流,术后均放置皮下引流管。 四、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

术前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给予危险因素的评估,观察血压的波动范围,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脑出血, 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今天重点介绍一下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病人无创血压、心率、呼吸、血氧。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用微量泵输入硝酸甘油降压,根据病人的血压波动情况调整微量泵流速,将血压控制在手术前水平。 2.伤口局部的观察与护理 由于术中全身肝素化,术后抗凝治疗,血液处于持续低凝状态,切口易出血形成皮下血肿。 3.体位及活动指导 术后全麻未清醒时予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颈部过度活动引起血管扭曲、牵拉及吻合口出血。清醒后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声音嘶哑、咳痰困难等颅神经麻痹症状。 4.抗凝护理 有效的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形成,对防止颈动脉闭塞和脑梗塞非常重要。颈动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术后7d内,颈动脉血栓形成后,病人15分钟内内会出现烦躁、偏瘫、昏迷等严重脑损害症状、体征。 5.预防感染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引流管于术后24~48h拔除。卧床期间行口腔护理,3次/d,保持口腔清洁。 以上就是关于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术后护理重点的一个轮廓上的阐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令狐采学 首都医科年夜学从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罕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招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含: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竭增年夜的斑块最终招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涉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方: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示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长久的脑缺血爆发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罕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范表示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呈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招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招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成长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产生的再狭窄年夜多与内膜增生有关,产生率年夜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招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呈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含: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财国家,卒中是第三年夜死亡原因和第一年夜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

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颈总动脉狭窄(ICD-10:I65.201\I65.202\I63.201\I63.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颈动脉系统TIA/脑梗死表现(主要表现为单眼盲;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优势半球病变伴失用或体像障碍等;其他少见表现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辅助检查:颈动脉超声、TCD、CTA、MRA和DSA证实颈动脉存在明确的狭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1.颈动脉狭窄内科治疗。 2.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 3.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CAS)。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5.201\ I65.202\I63.201\I63.202颈内动脉狭窄或颈总动脉狭窄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CT、颈动脉血管超声和TCD。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化验检查: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CRP、ESR等; (2)超声心动图检查;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治疗新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Stroke)的发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经成为继心肌梗塞和恶性肿瘤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近1/3的发生与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狭窄有关。研究证实,在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发生的可能为30%-37%。 病因及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和放射线等其他因素。颈动脉狭窄引起脑部缺血,可表现为单眼失明或黑朦、单侧肢体或偏侧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偏盲等。一般认为,根据症状持续的时间把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分成四种类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指持续时间小于24小时)、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1天到3天)、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前两型均为可逆性,经积极及时的治疗预后较好;后两型则为不可逆性脑梗塞,预后较差。 诊断 随着各种诊断手段的发展,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的检出已成为可能,为防治脑卒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目前较为常用的有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这些手段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血管病变的狭窄程度、形态、范围及回声或信号强度的特点等,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目前,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方法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NASCET)标准:轻度(0-29%)、中度(30-69%)、重度(70-99%)。狭窄程度计算公式:(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直径—颈动脉最窄处直径/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直径)×100%。 治疗 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和颈动脉腔内治疗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是基本治疗方法,主要为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和波立维等,适用于所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已经被多组临床研究证明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在冠脉和周围动脉领域的应用,颈动脉腔内治疗(CAS)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得到迅猛发展,在一些不适宜手术的高危患者,CAS已经替代CEA,成为首选术式。 CAS适于下列手术高危人群: 1)严重心肺疾病,如严重心衰,无法耐受CEA手术者 2)CEA术后再狭窄,需要二次手术,尤其是发生了对侧声带麻痹者。 3) 外科手术无法解剖:位于或高于C2平面;或低于锁骨平面 4) 放射线导致的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腔内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颈动脉腔内治疗适应症和外科手术基本相同: 1)? 无症状患者,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80% 2)有症状患者(如中风、TIA发作、黑朦等),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 颈动脉腔内治疗的禁忌症: 1)进展性脑梗塞或3月内发生脑出血 2)主动脉弓解剖位置困难或颈动脉严重迂曲,介入器材无法通过 3)病变部位有新鲜血栓;大于99%的严重狭窄 4)股动脉入路困难 5)同侧颈动脉瘤或颅内存在动脉瘤 6)有造影禁忌: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或曾发生过严重造影剂过敏史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 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 一、流行病学资料 脑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 ,农村为19%。25~74 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 万,女性为1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 万,女性为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1]。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其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 以高达26%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 ㈠发病原因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是颈动脉形成硬化斑块造成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特别是颈动脉球。按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斑 块可分为纤维性板块和复合性斑块两类。 (1)纤维性斑块,早期的动脉硬化斑块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 醇。同时斑块周围的炎症反应又伴发血管壁纤维增生,覆盖于斑块表面。 (2)复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经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复合性斑块。引起临床症状的颈动脉复合性斑块通常具有溃疡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内出血等特点。斑块进展造成血管内膜层破裂,粥样物质碎屑释放入血管腔内。随着粥样碎屑的不断脱落,在病变的中心可出现溃疡腔。该病灶可使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成为致栓物质不断脱落的出口。钙盐沉积参与斑块的形成过程,造成病变处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进展,斑块逐渐增大,有效血管腔不断缩小。粥样斑块内出血可导致斑块突然增大,引起血管腔急性闭塞。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一个非动脉硬化性的病变过程,主要影响中等大小的动脉。病变可以累及到颈动脉。30%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65%的患者发生双侧病变; 25%的患者同时伴有动脉硬化改变。 3.颈动脉迂曲:颈动脉迂曲多为胚胎发育所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在胚胎过程的早期阶段,随着心脏及大血管从纵隔下降时,迂曲的颈动脉被拉直。如果这种发育过程没有完成,部分患者在儿童阶段即可发生颈动脉迂曲,大约50%为双侧病变。在成人,颅外段颈动脉迂曲多伴有动脉硬化。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颅外段颈动脉迂曲的检出率为5%~16%。动脉迂曲由于血流减慢或斑块形成伴远端栓塞而产生症状,当两个动脉段之间角 度小于90度时可认定为动脉迂曲。 ㈡致病机理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引起脑缺血症状主要通过下述两种机制: 1.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造成颅内动脉栓塞: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进展过程中,表面可有碎屑不断脱落,碎屑本身可形成栓子流至远端颅内血管形成栓塞;碎屑脱落后,斑块内胶原等促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栓形成后不断脱落导致远端血管反复栓塞。 2. 狭窄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既往认为颅外颈动脉直径减少50%时可以使压力降低,流向同侧半球的血流量减少,引起脑缺血症状。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缺血、

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术后并发症介绍概要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总是在手术前一天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交代并发症的问题。这个行为并不是在免责,而是希望患者了解手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并能够在出现问题后一同和医生共同面对这些问题。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虽然是微创手术,但创伤小和安全性是两码事,它带来的问题不在于手术切口的大小。这个手术造成并发症的几率虽然不高,但是有些并发症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致命。在这里我们将患者关心的问题做一个统一的解答。 第一,出血性并发症出血性并发症并不是我们操作部位的并发症,而是脑子里面出血。有的患者问:为什么我们操作在患者的脖子里的血管,会造成脑子里头出血?这个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长期的颈动脉狭窄,造成脑内血管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在颈动脉狭窄的情况下,脑组织处于相对供血不足的状态,脑组织不会坐以待毙,它会通过增加毛细血管数量或者增加现有血管的直径来间接增加自己的供血,防止发生梗死,另外,脑内血压的降低,也会造成脑内血管的懒惰,它的平滑肌层会减少,变得比原先脆弱。一旦我们突然把狭窄的颈动脉打开,这些血管有可能“受宠若惊”,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压力发生破裂出血。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脑组织已经因为颈动脉狭窄发生了梗死的情况,梗死的脑组织血管床更加脆弱,一旦血流量增加,梗死灶内本身就有可能出血。出血的后果是什么?这个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为患者用着抗血小板药物,手术中为了防止血栓还用肝素抗凝,血液一旦出了就不爱凝固。另外,这种出血一般不是固定的一根血管出血而是弥漫性的脑组织渗血,开刀清血肿都很难挽救。所以,一旦出血,患者受到的打击是巨大的。一般都死亡或者生活质量很低的存活。好在,这种出血的几率就像中大奖,文献报道6‰,在我们中心可能更低,每年我们五百来个颈动脉的患者,顶多有0-1个发生出血。但是,几率虽小,灾难是巨大的。而且对于同一个患者来说,不存在几率的问题。是全或者无的。 第二,缺血性并发症这个并发症发生率是最高的,绝大部分都是血栓脱落栓塞脑动脉造成的,几率大约在3%左右。有的患者或者家属就会问了:你不是用保护伞了吗?这么贵的东西还不能报销,怎么还会发生血栓栓塞呢?这个问题很好。保护伞仅能把栓塞的几率降低3-4个百分点,并没有完全消除。手术中发生血栓脱落的环节有几个,一个是我们在送保护伞过程中,保护伞是不是需要通过狭窄段呢?在保护伞通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断增大的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现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发生的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和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 TIA 病史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 5-6 mmHg 、降低收缩压 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 ,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1. 低灌注 2. 粥样斑块所致的栓塞

颈动脉狭窄相关知识

1.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术前为什么要服用应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目前我院临床 中主要有哪几类?术前需吃多久? 答: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性、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目前这类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目前我院临床中应用最多食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环氧化酶阻断剂------阿司匹林 2)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 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 4)糖蛋白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 常规术前抗血小板药口服至少5天,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需急诊手术患者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mg qd,氯吡格雷300mg。 2.颈动脉支架术后为什么要控制血压?为什么会出现血压、心率下降?一般多 久能降至正常?心率低于50次/分,给予什么治疗? 答:1)高血压会引起脑血流过度灌注增加患者颅内出血的风险。 2)为什么会出现血压、心率下降?答:由于术中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均刺激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拔除动脉鞘管时按压、疼痛、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及沙袋压迫,均可刺激血管迷走神经;球囊和支架直接机械扩张狭窄的颈动脉球部,撕裂动脉粥样硬化斑,直接牵拉颈动脉壁和颈动脉窦,增加颈动脉受体的敏感性,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包括兴奋迷走神经和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或心脏停搏 3)一般多久能降至正常?答:2-3天 4)心率低于50次/分,给予什么治疗?答:给予阿托品、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若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静注阿托品、肾上腺素。 3.术后降压药如何判断是否给患者服用? 答:是否服用降压药物,取决于目前的血压。如果血压小于130/80mmhg, 就无需用降压药。如果大于140/90mmhg,就用降压药物。 4.颈A支架或内膜剥脱术后脑灌注损伤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头痛、头胀、头晕、恶心、呕吐、眼凸、癫痫发作、谵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出血 5. 颈A支架或内膜剃脱术后,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烦恼,亢奋等脑灌注损伤的表现? 答:高灌注综合征是由于脑血管高度狭窄被解除后,颅内血管血流量显著增加,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的毛细血管床,由于灌注压急剧增加而引起血脑屏障被破坏,从而导致血管源性脑细胞水肿,颅内出血等。一般发生在解除血管狭窄后几小时至几天。其发生与脑侧支循环的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谵妄和颅内出血(最严重),也可出现面及眼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高血压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 6. 临床中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观察,以便及早发现脑灌注损伤的表现? 答:我们对于术后病人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头痛的部位,性质及持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得诊断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得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颈动脉狭窄得最常见病因;其她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与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累及全身动脉得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就是不断增大得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得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就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得长度较长,它得表现主要就是分为无症状得,还有就是短暂得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就是多发得向心性得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就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得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得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2年发生得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5%,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得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与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就是缺血性卒中得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就是第三大死亡原因与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与周围动脉疾病得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 TIA病史者有更高得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得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就是卒中得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5-6 mmHg 、降低收缩压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她得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得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颅内动脉狭窄151例临床资料分析

颅内动脉狭窄151例临床资料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03T15:22:59.01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作者:薛文翠1通讯作者王桂芝2李宏岩1翁晓玲1 [导读] 1.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老年病科河北秦皇岛066001;2.河北省秦皇岛市直属机关门诊部河北秦皇岛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形成、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 薛文翠1通讯作者王桂芝2李宏岩1翁晓玲1 1.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老年病科河北秦皇岛066001;2.河北省秦皇岛市直属机关门诊部河北秦皇岛066001基金项目:秦皇岛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1401A16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对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卒中病人283例进行头颈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51例,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66例,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85例.比较不同颅内外狭窄组别间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血尿酸之间的关系.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动脉狭窄程度增加而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而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颅内狭窄组.结论颅内动脉狭窄与血尿酸水平增高呈正相关,吸烟与颅外动脉狭窄相关.【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尿酸【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20-0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形成、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慢性非炎症性血管病变,其特征表现是动脉管壁增厚、僵硬、管腔狭窄或闭塞.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除与痛风发病有关外,也是脑血管病尤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尿酸血症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以及高血压同时出现,共同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全身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高尿酸血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多,而高尿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少有报道.在我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3%-37%,因此,通过研究高尿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临床依据.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连续入组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神经内科住院并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发现151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男性97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66.5±8.6)岁.入组标准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1]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影像资料、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资料:血尿酸、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 1.2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均清晨空腹采肘正中静脉血4-6ml送我院检验科,当日应用东芝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相应试剂检测患者的血清尿酸、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 1.3头颈血管检查方法:采用东芝64层螺旋CT机,条件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50mA,螺距0.5,层厚0.5mm,扫描速度0.4秒/圈,用碘海醇350(5ml/s)行增强扫描,用CT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造影剂70ml,采用头颈部CTA 智能追踪程序,ROI置于升主动脉水平,CT值达到120Hu,自动触发.扫描数据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患者颅内外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动脉狭窄分级按照NASCET[2]分级法:轻度狭窄≤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闭塞100%.分组:根据头颈CTA 结果,将151例动脉狭窄分为:单纯颅内狭窄、颅内合并颅外狭窄.所有入组患者排除严重心脏病史、出血性疾病、感染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压≥180/110mmHg或≤90/60mmHg及对含碘造影剂过敏者.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6.0软件处理,正态分布资料平均数和标准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患病率比较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动脉狭窄与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血尿酸之间的关系用方差分析.2结果2.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受检者151例,男性97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66.5±8.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66例,颅内外动脉同时狭窄85例. 表1 3讨论研究表明,70%的脑血管病是由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3].然而,颅内外动脉病变在脑血管病人中,病变发生的比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调查. 国内林航等[4]观察老年高血压无症状脑梗死病人中,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4.2%;李清锋等[5]研究发现,颅内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发布--2017版 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2016年CREST(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和ACT(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临床试验结果,结合中国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本指南中涉及的颈动脉狭窄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外段颈 动脉狭窄。提示本指南涵盖概述、诊断、治疗三大部分内容,本文仅就治疗部分的CEA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展开讨论,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可订阅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7年第二期。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治疗包括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疾病情况结合循证医学证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正确选择患者进行干预治疗与操作过程中良好的技巧是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重 要因素,两种手术不推荐应用于因卒中导致严重后遗症的患者。01CEA 该术式已被视作预防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经典术式。1手术指征:

绝对指征: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颈动脉狭窄度≥ 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50%。相对指征:(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60%;(2)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无创检查狭窄度5年;(4)对于高龄患者(如70岁或以上),与CAS相比,采用CEA可能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当动脉解剖不利于开展血管腔内治疗时。对于较年轻患者,在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如卒中、心梗或死亡)和同侧发生卒中的长期风险上,CAS与CEA是相当的;(5)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为不稳定斑块的患者倾向于行CEA手术,稳定性斑块者则CAS 与CEA均可选择;(6)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国际指南推荐首选CEA手术,因为有充足证据证明CEA手术可以更好的控制围术期乃至远期脑卒中及 死亡率。对于符合治疗指征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多数也是建议CEA手术,将CAS作为备选治疗。2禁忌证:(1)12个月内颅内自发出血;(2)30天内曾发生大面积脑卒中或心肌梗死;(3)3个月内有进展性脑卒中;(4)伴有较大的颅内动脉瘤,不能提前处理或同时处理者;(5)慢性完全闭塞无明显脑缺血症状者;(6)凝血功能障碍,对肝素以及抗血小板类药物有禁忌证者;(7)无法耐受麻醉者;(8)重要脏器如心、肺、肝和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9)严重痴呆。3麻醉方式选择:

颈动脉的诊断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分类 形态学分类,声学分类、综合分类 形态学分类:规则型、不规则型、溃疡型(表面是否光滑、纤维帽是否完整、斑块是否有缺失) 声学分类:均质回声(高、中、低),不均质回声 综合分类: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薄的纤维帽和大的脂质核心、纤维帽断裂) 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 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1.0mm 斑块: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 斑块的构成: 顶部(纤维帽) 体部(核心部) 基底部 斑块的评价: 根据斑块声学特征: 均质回声斑块(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 不均质回声斑块(斑块内包含强、中、低回声) 根据斑块形态学特征 规则型(如扁平斑块,基底较宽,表面纤维帽光滑,回声均匀,形态规则) 不规则型(如溃疡斑块,表面不光滑,局部组织缺损,形成“火山口”样缺损)颈动脉狭窄、闭塞

测量,狭窄近段,狭窄段 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量 鉴别血栓或斑块造成的血管闭塞或狭窄 颈动脉狭窄的测量方法: 直径测量法 (B-A)/B X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 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PSVICA/PSVCCA 正常或﹤50% <125 <40 <2.0 50%—69% ≥125,<230 ≥ 40,<100 ≥ 2.0,<4.0 70%—99% ≥ 230 ≥ 100 ≥ 4.0 闭塞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无血流信号

6种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肝素加华法令;②单独口服华法令;③单独用低分子肝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必要时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颈动脉狭窄诊断与治疗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 一、颈动脉狭窄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其他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和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的系统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不断增大的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的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 纤维肌营养不良 () 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的长度较长,它的表现主要是分为无症状的,还有是短暂的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是多发的向心性的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 颈内动脉夹层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的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 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 放疗可以导致动脉的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 2 年发生的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 5 %,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动脉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和心脏病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和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 有卒中或者病史者有更高的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三)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卒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 5-6 、降低收缩压 10-12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 ,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四)相关危险因素 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三、颈动脉狭窄的症状 (一)颈动脉狭窄相关症状 主要由以下机制所致: 1. 低灌注 2. 粥样斑块所致的栓塞

2020年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版)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指标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 mRS 评估率(NEU-CAS-01) 定义:单位时间内,术前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数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总数 的比例。 计算公式: 术前行mRS 评估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数× 100% 术前mRS 评估率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规范化评估的现状。 说明:mR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指标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颈动脉无创影像评估率(NEU-CAS-02) 定义:单位时间内,术前行颈动脉无创影像评估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数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术前行颈动脉无创影像评估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数 =× 100%术前颈动脉无创影像评估率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总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规范化 评估现状。 说明:颈动脉无创影像评估包含:颈部血管彩超、颈动 脉 CTA、颈动脉 CE-MRA、颈动脉 MRA。 指标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指征符合率(NEU-CAS-03) 定义:单位时间内,符合手术指征的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患者数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符合手术指征的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数× 100% 手术指征符合率同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总数 (一)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指 征符合率(NEU-CAS-03A)。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符合手术指征治疗人数× 100%支架置入术手术指征符合率同期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总人数 (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指 征符合率(NEU-CAS-03B)。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符合手术指征治疗人数× 100%支架置入术手术指征符合率同期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总人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规范化开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情况。 说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指征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 学会《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2017 年版)。

颈动脉支架专家共识

治疗原则和方法 一、适应症 1、主要适应症: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狭窄率达到70% 并伴有明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者;颈动脉狭窄率为50%以上且伴有明确的溃疡形成和(或)不稳定斑块者。 2、次要适应症:无症状性单侧颈动脉狭窄,管腔狭 窄率(直径)大于80%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均大于70% 者;无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直径50~70%,但需要进行全麻的重大手术者,为预防发生术中脑缺血可在术前行单侧CAS。 3、特殊适应症:影像检查证实颈动脉完全闭塞,但 闭塞段长度《10mm,且远端流出道通畅且并伴有明确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者,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属特殊适应症。 二、禁忌症 1.严重的神经系统疾患,如病变侧脑功能完全丧失、瘫痪等。 2.颈动脉完全闭塞,病变长度大于10mm,伴有影像证实的血管内血栓和多段狭窄者。 3.有出血倾向的同侧颅内静脉畸形或动脉瘤,又不能提前或同时给予治疗者。 4.3个月内发生过颅内出血或4周内发生过大面积脑梗死者。

5.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对比剂过敏等血管造影禁忌者。 三、术前准备 a)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术前必须经影像检查,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病变性质、程度及病变范围,有条件者可行脑血流灌注成像。也需要进行相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临床资料搜集完成后,由至少1名副主任医师组织术前讨论,以确认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案。本术应按照三级介入手术标准执行相关规定。 b)签订知情同意书:术前必须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主要内容包括本术的风险和可能的获益情况。要和患者及家属做好充分的谈话和沟通,尽可能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 c)患者准备:局部麻醉术前6h、全身麻醉术前12h禁饮食。腹股沟区备皮的等同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术前应规范性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术前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和(或)氯吡格雷75mg/次,1次/d,至少3~5d。需急诊手术者,应在术前6h将上述药物3d的总量一次性口服。除一般性术前准备外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d)器械准备: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做好充分的器材准备。常用器材将在以下的手术操作要点中简要介绍。 四、治疗方法 a)方法的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直接选择支架植入术,不推荐做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纤维肌肉结构不良和大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 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 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