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_大客流下的大突破_地宣

北京地铁_大客流下的大突破_地宣
北京地铁_大客流下的大突破_地宣

首都建设报/2013年/3月/29日/第004版

专题报道

北京地铁:大客流下的大突破

北京地铁全路网日客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纪实

地宣

3月8日,北京16条地铁线路日客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27万人次,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其中10号线客流居全网各条线路之首。当日,北京地铁公司所辖14条线路客运量达到880.89万人次,去年年底开通的6、8、9、10号线日客运量也同时达到新高。

这一天,对于北京地铁公司来说是个历史性的突破。

这一天,对于全方位加快“六型地铁”建设,实现网络化运营的北京地铁公司来说,是一次核心实力的展示。

这一天,对于缓解首都交通拥堵状况,推进“公交城市”建设的战略来说,意义非凡。

2012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新开通了4条新线,使得首都轨道交通里程达到442公里,北京地铁公司真正进入了网络化运营时代。为了应对网络化运营带来的客流大幅度增长,北京地铁公司未雨绸缪,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突破1000万人次,比预期来得要早。”

平安型、高效型地铁让乘客更放心

1000万,到底意味着什么?

北京地铁的安全、高效,逐渐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地铁这条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8日,在4条新线开通仅两个多月后,北京16条地铁线路客运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北京地铁公司副总经理徐小林说:“突破1000万人次,比预期来得要早。”

北京地铁成为了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而地铁日客运量达1000万人次在今年有可能会成为“常态”。

北京地铁公司目前运营管理线路14条,线路总长393公里,车站230座。为了确保地铁平安运营,北京地铁公司总结43年的运营经验,创新发展了由“人、机、环、管”四大要素和“治、控、救”三道防线组成的矩阵式安全管控体系,体系的核心是隐患排查治理。

在北京地铁公司运营的14条线路中,其中“七条半”都是地面线路,包括13号线、房山线以及5号线的地面部分等。“地面线路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很大,”北京地铁安全监察室主任王思民说。“包括雨雪雾风,现在还多了个霾。”

雾霾天的影响是能见度低,列车为了安全运行就要降速。地铁运三分公司回龙观乘务中心电客司机廖明介绍,他驾驶的13号线是地面线路,受天气影响最大,尤其是雾霾天的时候,由于是人工驾驶,司机要根据前方能见度控制车速。此外,大风对地铁的运行安全也有影响。3月9日那次大风天,发生了11起杂物侵入运营正线。廖明现在是全国地铁安全运营第一人,安全行车里程87万公里,他介绍,目前,不少地面线路都已经使用了自动驾驶技术,例如房山线。自动驾驶技术将设定列车以相对较高的速度行驶,但是在恶劣天气下,列车只能改为由司机人工驾驶,保证司机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线路上的情况。“降速可能影响车辆的正点率,但是安全第一,”王思民说。

除了乘车安全,乘车环境安全也是广大乘客最为担心的。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易燃易爆等违禁品和危险品进站。北京地铁安检始于2008年6月,经历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

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考验,发挥了查堵违禁品和危险品进站以及震慑违法犯罪的作用,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基础性保障。

北京地铁公司保卫部部长张宝岩介绍,目前地铁公司的14条运营线共有500个安检点,6700名安检员。安检实施近5年来,共检查物品近33亿件,查获违禁品总数23.71万件,劝离车站11.96万人次,检出率0.11%。。其中,军警用具1832件,仿真枪85支,子弹419枚,易燃易爆类10.84万件,刀具9.04万把,转公安8412人。

随着客流猛增,为了更高效地运营,地铁直流车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由于生产年代较早,这款车只安装了风扇,到了夏天车厢就成了“蒸笼”,乘客还给这款车起了个绰号——“闷罐车”。去年,服役了40余年的直流车全部退役,本市最后31组“闷罐车”也全部安装空调,地铁乘车环境向舒适迈进了一大步。

要解决运力矛盾,有足够的列车才能实现。8年内,地铁列车增加了2800多辆。车辆部副部长李莉算了笔账,2005年,本市约有944辆地铁列车。当时只有少部分交流车,主力车型都是直流车。到去年年底,本市地铁列车达到3798辆车,所有车辆均为交流车。

“为保安全运营,北京地铁平时对人员、车辆、设备、设施、环境、管理进行全面排查,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逐一研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王思民说。

在2010年、2011年,在伦敦地铁、巴黎地铁等20多家世界一流的地铁公司参加的国际地铁协会对标中,北京地铁公司5分钟延误间隔车公里等7项安全、服务可靠度指标连续两年世界排名第一,综合指标排名第二。

2012年,北京地铁安全运送乘客21.01亿人次,同比提高12.4%。正点运送的乘客占乘客总量的99.97%,同比持平。两次事故间平均列车车公里为317万车公里,同比提高8.2%。

“5年28次缩小运营间隔,是地铁人一秒一秒抠出来的”

便捷型、人文型地铁让市民乘车更舒心

在北京地铁大规模、网络化运行的今天,如何确保运营的便捷,如何让旅客享受到增值的人性化服务;如何让每天八、九百万人次在地铁里流动起来?北京地铁公司新闻发言人贾鹏说:“除了加大列车编组,采用宽体车(A型车)外,北京的办法是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缩短列车间隔,提高运力。”以今年为例,今年地铁10号线将增加30余组新车;14号线将采用A型车,比既有线路使用的B型车大一号;5号线和10号线有望继续缩短发车间隔。

北京地铁最近5年进行了28次缩短发车间隔。仅去年,就有11次提高了平峰和高峰运力。其中1号线缩短次数最多,共6次。其次是5号线、八通线、10号线等。而运力增幅最大的房山线,高峰和平峰运力增幅高达58.3%和62.5%。

北京地铁公司设备部副部长张良介绍,随着地铁客流量的不断增加,提高列车的运力迫在眉睫。缩短发车间隔成为增加运力的重要途径,而列车间隔的缩短与线路的信号系统密不可分。为了提升信号系统的能力,自2008年起,地铁先后在12条线路,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移动闭塞信号系统(CBTC),目前1号、5号、13号、八通线尚未采用。近期北京地铁正对1号线信号系统进行改造。预计2016年能正式投入使用。届时,1号线的列车发车间隔有望达到2分钟。

未来几年,中心城既有线路的客流负荷将进一步增大,运力和运量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地铁将通过技术改造加管理创新,大幅提高运力。对于没有扩大列车编组余地的既有线路,北京地铁将进一步研究大小交路套跑的行车组织方式。以10号线为例,一期二期贯通试运营后,采取了大小圈套跑,高峰期间最小发车间隔为2分30秒。全线首次采取一条线路两个车辆基地同时接发车。

与发达国家相比,按照1号线、2号线自身的设计以及系统承受能力,2分钟的发车间隔已经到了极致,已是世界先进的水平。

据地铁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建国门站早高峰,在没有公共文明引导员的时候,乘客上下车需要15至20秒的时间,自从公共文明引导员上岗后,缩短到8至10秒。这省下来的10秒钟就

为缩小发车间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1月,北京地铁官方微博发布一季度常态限流车站,总数达到41座。这份限流车站名单中,5号线限流车站最多,共计15座。限流措施是为了确保运营和乘客安全,也是保证运营秩序更加有序的必要客流管控手段。常态限流车站是根据以往运营数据和经验判断的。除了公布限流车站,北京地铁公司所辖的230座车站都公布了本站的尖峰时段,引导乘客尽量错峰出行。

面对地铁1000万的客流,如何保证服务,是北京地铁公司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客运营销部副部长李岩介绍,今年上半年,将在各线中选择一个车站,进行站台服务员“实名制”试点。即包括售票员、检票员、站台安全员在内的服务人员,全部佩戴胸卡上岗。经过2个月的试点后,年底前确定最终“实名”模式,在全路网各站铺开。

2012年,北京地铁开展规范服务车站评定活动,共有12个站区、167个车站和15个设备单位荣获“规范服务站区”、“规范服务车站”和“规范服务保障单位”称号。2012年乘客满意率为95.8%。

“每天收车后,地铁员工在3小时内争分夺秒”

创新型、节约型地铁使乘客更称心

每天早高峰时,四惠站区管辖的四惠东站、四惠站、大望路站和国贸站的调控权,下放到了站区。于是,从6点58分到7点32分,站区的调度员不断增加车辆,使1号线的整体发车间隔从7点前的3分钟,缩短到早高峰时期的2分05秒。据统计,这短短的34分钟内,要加车9组,同时还要放行7组从四惠东发出的车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去年年底,地铁10号线二期与一期贯通运营,北京市民也首次接纳了一个概念“大小交路套跑”。早晚高峰时,10号线全线大交路5分钟间隔,小交路2分30秒间隔,使全线达到最小运营间隔2分30秒,提高了10号线运力。而这种“套跑”的方式,早在5号线就运用过。

目前,本市运营的地铁线中,仅1号线、2号线、13号线和八通线暂时没有安装屏蔽门。随着地铁客流持续增长,老线路的站台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然而,加装屏蔽门并非简单地在站台上安装一个装置,而是需要与信号系统、列车自动防护系统等调试匹配。此次加装屏蔽门的线路,均是北京最繁忙的线路,绝不能随意“断路”,否则会给地面交通带来过大压力。由于技术难度较大,安装工作从地面线开始。去年8月,安装屏蔽门工程正式进入施工阶段。13号线和八通线的管庄站和北苑站被定为试点站,先期施工。

“13号线收完车,已经到了次日的0点30分钟。施工必须赶在首班车之前完成。工作人员只能在3个小时内争分夺秒。”王思民坦言,短期来看,屏蔽门树立起来,会对乘客造成一定的困扰,但是这些影响一定是不会影响到地铁的安全运营。

去年年底前,高1.5米的屏蔽门在这两座车站亮相。北京地铁统计,两站共安装固定侧盒192个,滑动门192扇,固定门64扇和应急门24个。

为了更好地满足缩小间隔的需要,地铁从车辆改造上下了大功夫,不断采用新技术。据李莉介绍,目前地铁14条线中有11条线的地铁全部为不锈钢车体,轻便又节能。另外所有地铁车体上装有动态检测装置,如果列车有裂痕,能够提前预报,防止了事故的发生。北京地铁现有车辆550多组,3798多辆车,全部为交流车。

在地铁员工中,有一群人,被称为列车的“大夫”,他们是列车的检修人员。据介绍,北京地铁每天有上千名检修人员在确保列车每日的安全上岗,而他们的工作时间往往集中在深夜和清晨。

据6号线五里桥车辆段检修车间主任王志城介绍,检修人员要在每日地铁回库后对其进行日检,平均每辆车的日检时间是10分钟。除了日检外,还要进行周检、月检等。每天清晨4点多,地铁司机进行“试车”,维保人员也要“贴身”观察车辆是否存在问题。

北京地铁是国内地铁行业中首个引入钢轨探伤车的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线路分公司大型机械项目部探伤车作业部,是专门负责操作轨道探伤车对地铁轨道的钢轨进行伤损检测,同时对检出

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到维修部门以提供维修指导意见的班组,班组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

AFC系统的开通对于北京地铁来说意义重大,标志着北京地铁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开通后4年多的时间,大客流的一次次冲击对AFC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是个难题。据统计,目前全路网每日的AFC设备故障中人为因素所占比率较高,占设备故障率的40%-50%,客流量集中的车站人为因素所占比例更高占50%-60%。

通号公司维修二项目部第五综合维修部AFC专业副主任王腾飞,针对易发故障的闸机“纸币机芯模块”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摸索出一套处理“纸币机芯模块”故障修的经验。他从最初的需要两天时间故障修复,缩短至10分钟能够处理简单故障,并将这种方法向所在项目部推广,为降低设备故障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2年至2012年,本市地铁运营线路从2条增至16条,运营里程从54公里扩至442公里,车站数量从41座增加到261座,换乘站数量从2座增加至36座,年日均客运量从132.17万人次递增至672.57万人次。“与世界上其他城市不同,我们现在新建一条线路,不是经历逐步的客流增长,而是一建成就高负荷运转,这对我们的管理要求极高。”贾鹏介绍。

地铁公司首先从客运组织方面挖掘潜力。缩短发车间隔也是地铁公司近几年来技术创新的成果。为应对大客流影响,10号线在高峰期间的发车间隔已经缩短至2分30秒。每次缩短运行间隔不是简单调整运行图和更改编制,而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10号线采取大站快车和正常载客车套跑的手段,全线首次采取了一条线路两个车辆基地同时接发车。为了增加折返列车的操作速度,地铁公司指派专门的“折返司机”进行操作,进一步确保了列车的运营时间。

“1000万将会常态化,地铁35岁以下员工却占了82%”

三轮驱动使北京地铁又好又快发展

1971年1月15日,地铁1号线一期开始载客试运营,当年共运送乘客828万人次,就在进入2013年不足70天,北京16条地铁日客运量就突破了1000万人次。交通部门预计,日客运量1000万人次可能在今后成为常态,这将对地铁的运营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安全无小事。人才的支撑,是保障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截止2012年底,公司共有员工26600人,35岁以下的员工占了82%。其中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18%。技能人才占80%。接受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66%。各类人才在运营、新线和关联业务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面对网络化运营带来的压力,北京地铁超前谋划技能人才队伍布局。近年来北京地铁公司实施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百千万工程”,即五年内培养100名技术专家,2000名高技能人才,10000名中级工。

北京地铁“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到2015年的总体人才数量和结构目标,确定了“十项重点工程”,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人才队伍建设奖励办法等7项政策。出台了中层管理人员任期绩效考核办法,并与单位负责人签订了任期绩效考核责任书。推广了“导师制”培养模式,近40名导师通过考核验收。此外,还坚持高校“订单式”培养,加大未来新线的人员储备力量,博士后工作站引入了2名博士后进站。

由于线路发展过快,需要大量人员,造成年轻职工较多,技术薄弱,中心发掘内部潜力,北京地铁发挥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司机仿真模拟技术等已经应用到培训过程中,有效地缓解地铁人才的大需求。据廖明介绍,地铁司机每年要经历15至20次的考试。因为地铁的设备发展、更新的很快,必须不停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事故的发生。

2006年北京地铁公司为表彰在地铁电动列车司机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在地铁电动列车司机岗位设立了“金手柄奖”奖项,至今共有136人次获得,其中金手柄奖21人,银手柄奖47人次,铜手柄奖68人次,总奖励费用222万元。

随着外部形势的日益变化,地铁公司颁布实施了地铁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调整了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进行了以“公司化、内部市场化”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引进

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了与国际轨道交通行业的对标管理,建立了覆盖轨道交通各专业领域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在科技管理创新上,地铁公司制定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围绕车辆设备系统国产化、网络化客流分布、限流措施、设备设施在线监测四个科研方向,扎实推进31项科研项目,开展课题攻关。2012年申报的“地铁1、2号线消隐改造工程”等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去年“7?21”特大暴雨灾害对城市运行和地铁安全运营的严重影响,针对郭公庄车辆段和机场线正线被淹以及13号线路基滑坡等险情,地铁员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确保了全网安全运营不中断。这场特大暴雨灾害是对地铁人综合实力特别是应急处置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向市委市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地铁公司各级党组织坚持“融入中心抓党建、强化管理起作用、保障大局促发展”,始终把促进改革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安全运营、新线开通、企业改革的实际,安排部署党建工作,努力探索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有机结合的途径方法,使日常党建工作与日常行政工作有效结合、目标同向、形成合力。各级党组织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党建项目品牌创建活动,创先争优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有力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2012年共发展党员280名,其中运营生产一线党员占87.9%。

近年来,地铁公司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2012年党的十八大保障等重要阶段交通保障任务,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奥运保障先进集体”、被国庆60周年游行指挥部授予“国庆60周年游行保障先进单位”,荣获交通部“全国交通运输文明行业”和国家安监总局授予的“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称号。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地铁“十二五”发展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北京地铁公司练内功、夯基础、强管理、提水平,为今后地铁更好更快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1000万人次,是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的突破;是北京地铁管理创新的突破;是北京地铁服务创新的突破;是北京地铁安全保障的突破。

1000万人次,一个新的起点。

北京地铁人,在“技术、管理、人才”三轮驱动下,正全力以赴,应对下一个1000万,1100万,120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