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氧化酶.full

脂肪氧化酶.full
脂肪氧化酶.full

丙二醛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之一.

丙二醛(MDA)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之一,能直接反映膜受损程度。相对电导率能够表示细胞膜透性的大小,可以反映植物细胞膜在逆境条件下透性的变化和受损伤程度嘞]。齐曼·尤努斯等在对新疆大果沙枣的研究中发现,叶片细胞膜透性与膜脂过氧化程度呈正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膜透性的大小和丙二醛的含量都与盐处理的浓度成正比。因此,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可以作为鉴定植物耐盐性的生理指标。 植物在遭受逆境胁迫时,产生的氧自由基数量增多,为了抵抗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植物主要利用抗氧化酶系统来清除氧自由基,阻止氧化损伤,其中,抗氧化酶主要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 MDA含量的测定 取经250mMNaCl处理不同时间的水稻的叶片,用自来水洗净,用吸水纸把水分吸干,剪成小段。称取0.2g叶片,放于研钵中,加少许石英砂,并加入2ml0.1%的TCA,研磨成组织匀浆。把匀浆转移至25ml的离心管中,每个处理至少做三个重复。加5ml0.5%的TBA于提取液中,摇匀。将离心管放入沸水中煮10-15min (从离心管溶液表层开始出现均匀的小气泡开始计时)。到时间后,将离心管取出后放入冰浴中。待离心管溶液冷却后,4℃,3000g,离心15min,吸取上清液,量其体积,用0.5%TBA作为空白,分别测定450nm,532nm及600nm处的吸光度。 质膜透性的测定 取经250mMNaCl处理不同时间的水稻的叶片,用自来水洗干净,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用吸水纸把水吸干,用剪刀将植物材料均匀剪成1㎝左右的小段。称取适量的植物材料放入试管中,加入去离子水(0.1g材料+8.0ml去离子水)。用真空抽气泵抽气放气3次,使细胞间的气体放出,是样品沉入水中,利于离子的向外扩散。室温静置1-2h,使用电导率仪测试管中溶液的电导率值,记录为原电导率值高温将样品材料煮死(100℃,5min),取出后冷却至室温,测电导率值,记录为总电导率值。 相对电导率(%)=原电导率值/总电导率值×100% Na+、K+含量测定 不同部位的干样,磨碎,将样品倒入干燥的小烧杯中,在通风橱中加10ml浓HNO3,170℃下微波硝解后,定容到10ml,用美国热电公司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ICP)分别测定地上部和根的Na+、K+含量。 (1)将烘干至恒重的植物材料磨碎,取一定量的粉末,放于50ml干燥的小烧杯中。 (2)在通风橱中加入10ml浓HNO3,烧杯盖上表面皿放于170℃电加热板上,微 波消解2h。 (3)将烧杯内消化后的溶液转移至10ml比色管中,高纯水定容至10ml。 (4)用IRISIntrepidⅡ型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Na﹢、K﹢含量

脂肪代谢

脂肪代谢 消化主要在小肠上段经各种酶及胆汁酸盐的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等。脂类的吸收含两种情况:中链、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乳化后即可吸收——>肠粘膜细胞内水解为脂肪酸及甘油——>门静脉入血。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在肠道分解为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再吸收——>肠粘膜细胞内再合成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淋巴入血。 目录 1概论 2甘油三酯代谢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β-氧化 ?脂肪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 3磷脂的代谢 ?甘油磷脂的代谢 ?鞘磷脂的代谢 4胆固醇的代谢 ?合成代谢 ?胆固醇的转化 5血浆脂蛋白代谢 ?血浆脂蛋白分类 ?血浆脂蛋白组成 ?脂蛋白的结构 ?载脂蛋白 ?代谢 ?高脂血症 1概论 编辑 脂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合成,体内脂肪酸来源有二:一是机体自身 脂肪代谢 合成,二是食物供给特别是某些不饱和脂肪酸,机体不能合成,称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 2磷脂:由甘油与脂肪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 代谢 生成。

3鞘脂:由鞘氨酸与脂肪酸结合的脂,含磷酸者称鞘磷脂,含糖者称为鞘糖脂。 4胆固醇脂:胆固醇与脂肪酸结合生成。 2甘油三酯代谢 编辑 合成代谢 甘油三酯是机体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的重要形式。 1.合成部位及原料 肝、脂肪组织、小肠是合成的重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注意: 豆制品促进脂肪代谢 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合成后要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入血运到肝外组织储存或加以利用。若肝合成的甘油三酯不能及时转运,会形成脂肪肝。脂肪细胞是机体合成及储存脂肪的仓库。 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甘油及脂肪酸主要由葡萄糖代谢提供。其中甘油由糖酵解生成的磷酸二羟丙酮转化而成,脂肪酸由糖氧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合成。 2.合成基本过程 ①甘油一酯途径:这是小肠粘膜细胞合成脂肪的途径,由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 ②甘油二酯途径:肝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合成途径。 脂肪细胞缺乏甘油激酶因而不能利用游离甘油,只能利用葡萄糖代谢提供的3-磷酸甘油。分解代谢 即为脂肪动员,在脂肪细胞内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的酶作用下,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氧化。 甘油甘油激酶——>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酵解或有氧氧化供能,也可转变成糖脂肪酸与清蛋白结合转运入各组织经β-氧化供能。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β-氧化 在氧供充足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肪酸,但脑组织例外,因为脂肪酸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其氧化具体步骤如下: 1.脂肪酸活化,生成脂酰CoA。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因为脂肪酸的β-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这一步需要肉碱的转运。肉碱脂酰转移酶I是脂酸β氧化的限速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酸β-氧化的主要限速步骤,如饥饿时,糖供不足,此酶活性增强,脂肪酸氧化增强,机体靠脂肪酸来供能。3.脂肪酸的β-氧化,基本过程(见原书) 丁酰CoA经最后一次β氧化:生成2分子乙酰CoA 故每次β氧化1分子脂酰CoA生成1分子FADH2,1分子NADH+H+,1分子乙酰CoA,通过呼吸链氧化前者生成1.5分子A TP,后者生成2.5分子A TP。 4.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脂肪酸与葡萄糖不同,其能量生成多少与其所含碳原子数有关,因每种脂肪酸分子大小不同其生成ATP的量中不同,以软脂酸为例;1分子软脂酸含16个碳原子,靠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NADH+H+,7分子FADH2,8分子乙酰CoA,而所有脂肪酸活化均需耗去2分子

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缺乏脂肪,和缺乏其它任何一种营养一样,都会造成身体的不适。脂肪经消化后,分解成甘油及各种脂肪酸。 根据结构不同,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双健个数的不同,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SA)两种。单不饱和脂肪酸有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按照从甲基端开始第1个双键的位置及功能不同,又分为ω-6系列和ω-3系列。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属ω-6系列,亚麻酸、DAH、EPA属ω-3系列,ω-3同维生素、矿物质一样是人体的必需品,不足容易导致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障碍。人体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必须从膳食中补充。 ω-3不饱和脂肪酸中对人体最重要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是DHA和EPA。EPA是二十碳五烯酸的英文缩写,具有清理血管中的垃圾(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俗称"血管清道夫"。DHA是二十二碳六烯酸的英文缩写,具有软化血管、健脑益智、改善视力的功效,俗称"脑黄金"。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由寒冷地区的水生浮游植物合成,以食此类植物为生的深海鱼类(野鳕鱼、鲱鱼、鲑鱼等)的内脏中富含该类脂肪酸。1970年,两位丹麦的医学家霍巴哥和洁地伯哥经过研究确信:格陵兰岛上的居民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比丹麦本土上的居民少得多。格陵兰岛位于北冰洋,岛上居住的爱斯基摩人以捕鱼为主,他们喜欢吃鱼类食品。由于天气寒冷,他们极难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就医学常识来说,常吃动物脂肪而少食蔬菜和水果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寿命会缩短。但是事实恰恰相反,爱斯基摩人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在他们之中很难发现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脑血栓、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无独有偶,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同样也发生在日本的北海道岛上。当地渔民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区域,北海道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1/10。在我国,也有研究发现浙江舟山地区渔民血压水平较低。其实问题就在于上述这些人的膳食中以鱼类为主,鱼类富含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这就是他们保持心血管健康的原因之一。 但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不能像爱斯基摩人那样天天吃深海鱼,同时由于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技术原因,使人对一些食品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吸收利用率很低,因此导致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严重缺乏,而饱和脂肪酸却大量积累。 主要功效 一、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正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细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恶烷的前躯物质。 4、降低血液粘稠度,该善血液微循环。 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二、膳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盈缺和健康 1、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胆固醇增加,产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病。 2、ω-3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和脑神经的重要营养成份,摄入不足将影响记忆力和思维力,对婴幼儿将影响智力发育,对老年人将产生老年痴呆症。 膳食中过多时,干扰人体对生长因子、细胞质、脂蛋白的合成,特别是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将干扰人体对ω-3不饱和脂肪酸的利用,易诱发肿瘤。 三、推荐的日摄入量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评价食用油营养水平的重要依据。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而亚麻油、苏紫油中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由于不饱和脂肪酸极易氧化,食用它们时应适量增加维生素E的摄入量。一般ω-6:ω-3应在4 -10:1,摄入量为摄入脂肪总量的50% -60% 。 四、食物来源 1、脂肪的热量密度(1克= 9卡路里)是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1克=4卡路里)的两倍。尽管橄榄油和菜籽油对健康有益,但它们的热量也很高(1汤匙=120卡路里)。此外,许多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的脂肪含量也较高,尤其是饱和脂肪。 2、多不饱和脂肪存在于红花籽油、印加果油、茶油、橄榄油、阿甘油、芥花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大豆油中。而饱和脂肪存在于畜产品中,例如黄油、干酪、全脂奶、冰淇淋、奶油和肥肉,以及某些植物油(椰油、棕榈油和棕榈仁油)中。经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流域天然无污染的肥沃土壤中的印加果堪称世界植物营养“果王”,由此,印加果荣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印加果油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唯一含α-亚麻酸ω- 3、ω-6、ω-9三种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的纯天然植物,独一无二,高含量亚麻酸被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加油站”,是不可忽视的生命活力素和消除亚健康的理想产品。 五、含其的植物油 可滋泉巴马火麻油是大自然中唯一能溶解于水的油料,在所有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同时含有大量延缓衰老的维生素E、硒、锌、锰、锗,还含有被誉为“植物脑黄金”的α-亚麻酸(ALA)。巴马火麻对自然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目前只产于巴马北部的石山,产量稀少且价格昂贵。 巴马火麻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有效的抗衰老和抗辐射植物,当地称之为“长寿麻”或“不老油”。鉴于在美容养颜和抗衰老方面的潜在价值,1999年联合国粮油调查署考察巴马火麻后向全世界特别推荐巴马火麻油为“最有开发价值的植物油”。 沙棘籽油也是典型的不饱和酸植物油,在所有植物油中不饱酸种类及含量都相当高,同时富含天然稳定剂维生素E,天

脂质过氧化

脂质过氧化英文名称:lipid peroxidation 定义: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能使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非酶性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的过程。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脂质(二级学科) 氧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在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协调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体内许多生理生化反应和免疫反应。一旦这种协调与动态平衡产生紊乱与失调,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失常和免疫功能降低,形成氧自由基连锁反应,损害生物膜及其功能,以致形成细胞透明性病变、纤维化,大面积细胞损伤造成进神经、组织、器官等损伤。这种反应就叫脂质过氧化。 脂质过氧化原理 脂质过氧化过程中发生的ROS氧化生物膜的过程,即ROS与生物膜的磷脂、酶和膜受体相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侧链及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产物(Lipid PerOxide, LPO)如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和4-羟基壬烯酸(4-hydroxynonenal,HNE),从而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ROS活性氧簇 需氧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活性氧簇(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包括:O2 -·、 死平衡,除了引起细胞凋亡、坏死的功能,低浓度的ROS 更广泛的生理意义在于其对转录因子的激活以及对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 4-羟基壬烯酸(HNE)ELISA分析 4-羟基壬烯酸(HNE)ELISA分析(OxiSelect? HNE-His Adduct ELISA Kit):4-羟基壬烯酸(HNE)是两个强毒力的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之一,常常

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5第五章脂环烃(第五轮)答案

40第五章脂环烃 一.目的要求 了解环烷烃通式、分类、命名和异构、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理解环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二.本章内容小结 1.脂环烃的定义 由碳原子连接成环,性质与脂肪烃相似的烃类化合物总成为脂环烃。按照成环特点,一般可将脂环烃分为单环脂环烃和多环脂环烃。 2.脂环烃的命名 单环脂环烃命名与脂肪烃类似,只是在相应的脂肪烃前加一“环”字。如: 环戊烷,甲基环丁烷 桥环化合物的命名一般采用固定格式:双环[a.b.c]某烃(a ≥b ≥c )。 先找桥头碳(两环共用的碳原子),从桥头碳开始编号。沿大环编到另一个桥头碳,再从该桥头碳沿着次大环继续编号。分子中含有双键或取代基时,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位次。 如: 7,7-二甲基二环[2,2,1]庚烷 螺环化合物命名的固定格式为:螺[a.b]某烃(a ≤b)。命名时先找螺原子,编号从与螺原子 相连的碳开始,沿小环编到大环。如: 螺[4.4]壬烷 3.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 环烷烃的成环碳原子均为sp 3型杂化。除环丙烷的成环碳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以外,其它环烷烃成环碳原子均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在环丙烷分子中由于成环碳原子间成键时sp 3型杂化轨道不能沿键轴方向重叠,而是以弯曲方向部分重叠成键,导致环丙烷张力较大,分子能量较高,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开环反应。所以在环烷烃中三元环最不稳定,四元环比三元环稍稳定一点,五元环较稳定,六元环及六元以上的环都较稳定。注意桥头碳原子不稳定。 4.环己烷以及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构象 环己烷在空间上可以形成多种构象,其中椅式和船式构象为两种极限构象,前者比后者更加稳定。一般说来,取代环己烷的取代基处于椅式构象的平伏键时较为稳定。因此多取代环己烷的最稳定的构象为平伏键取代基最多的构象。如果环上有不同取代基,较大的取代基在平伏键上的构象最稳定。 5.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环丙烷和环丁烷的化学性质和烯烃相似,能开环进行加成反应。并且与氢卤酸加成符合马氏规则。但小环环烷烃对氧化剂稳定,不与高锰酸钾或臭氧作用。

脂类代谢

脂类代谢 本章主要介绍脂类(主要是脂肪)物质在生物体的分解及合成代谢。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途径β氧化和从头合成途径了解脂类物质的功能和其他的氧化分解途径。 生物体内的脂类脂类单纯脂类复合脂类非皂化脂类酰基甘油酯蜡磷脂糖脂、硫脂萜类甾醇类含有脂肪酸不含脂肪酸异戊二烯脂类,不含脂肪酸,不能进行皂化。 一、脂类的消化、吸收、转运和储存(一)脂类的消化小肠上段:主要消化场所脂类微团甘油一脂、溶血磷脂、长链脂肪酸、胆固醇等混合微团胆汁酸盐乳化胰脂肪酶、磷脂酶等水解乳化(二)脂类的吸收十二指肠下段、空肠上段混合微团小肠粘膜细胞内乳糜微粒门静脉肝脏扩散重新酯化载脂蛋白结合乳糜微粒小肠粘膜脂肪脂蛋白十二指肠空肠血液二、脂肪的分解代谢(一)脂肪的水解脂肪酶二酰甘油脂肪酶一酰甘油脂肪酶甘油激酶磷酸甘油脱氢酶异构酶(二)甘油的转化(实线为甘油的分解虚线为甘油的合成))(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a脂肪酸β氧化作用、β氧化作用的概念脂肪酸在体内氧化时在羧基端的β碳原子上进行氧化碳链逐次断裂每次断下一个二碳单位(乙酰CoA)饱和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β氧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及转换效率、氧化过程、β氧化作用的概念及试验证据()脂肪酸的活化和转运()β氧化的生化过程试验证据,FKnoop,苯环标记脂肪酸饲喂狗β氧化学说内质网、线粒体外膜:脂酰CoA合成酶催化脂肪酸与

CoASH:脂酰CoA(活化)。 反应不可逆、氧化过程)、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胞浆)脂肪酸氧化酶系:线粒体基质长链脂酰CoA(C以上)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与肉毒碱(carnitine)结合:脂酰肉碱,进入线粒体基质肉碱脂酰转移酶(CATⅠ和CATII)催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β氧化的限速步骤CATⅠ是限速酶丙二酸单酰CoA是强烈的竞争性抑制剂。 )*OHRCHCHCHCO~SCoALβ羟脂酰CoA()再脱氢()硫解()()()()β酮脂酰CoARCHC~SCoAOCHCOCoASHβ酮脂酰CoA硫解酶ATP呼吸链重复反应乙酰CoARCHCHCOSCoA脂酰CoA脱氢酶脂酰CoAβ烯脂酰CoA水化酶β羟脂酰CoA脱氢酶β酮酯酰CoA 硫解酶RCHOHCHCO~ScoARCOCHCOSCoARCH=CHCOSCoACHCO~SCo ARCO~ScoA乙酰CoA氧化的生化历程β氧化的生化历程a、脱氢b、水化c、再脱氢ORCH=CHCSCoAORCHCHCSCoAOHORCHCHC~SCoAOORCCHC~SCoAd、硫解||||分子软脂酸(C):活化生成软脂酰CoA次β氧化总反应式:软脂酰CoAFADNADCoASHHO乙酰CoAFADH(NADHH))、β氧化的能量生成β氧化:乙酰CoA、NADH和FADH碳原子数:Cn脂肪酸β氧化(n-)次循环n个乙酰CoA(n)NADH、(n)FADH乙酰CoA:TCACO、HO释放能量NADH、FADH:呼吸链传递电子生成ATP 生成ATP数量: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分子ATP脂肪酸活化消耗ATP的个高能磷酸键净生成:分子ATP脂肪酸氧化作用发

大豆脂肪氧合酶对食品品质的的影响

大豆脂肪氧合酶对食品品质的的影响 卜凡琼 (班级:食研5班学号:2016309120048) 摘要:大豆脂肪氧合酶是存在于大豆中的脂肪氧合酶,其活性很高,在食品行业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大豆脂肪氧合酶催化底物产生的一些物质能很好的改善食品质量。能增加食品香气,形成二硫键,增强面筋蛋白强度。其分离纯化方法有水浸提法,酸铵沉淀、葡聚糖凝胶柱G200分离沉淀法,缓冲液提取等方法。 关键词:大豆脂肪氧合酶,分离纯化,食品品质 1. 大豆脂肪氧合酶简介 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 EC1.13.11.12, LOX),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在豆类中具有较高的活力,其中尤以大豆中的活力为最高⑴ 属氧化还原酶,通称脂氧酶(LOX) o LOX中含有非血红素铁,专一催化具有顺,顺-1, 4-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通过对其分子加氧,形成过氧化氢衍生物,是非常重要的风味前体物[2]。近年来研究表明,LOX产生的风味和香味是很多食品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经LOX作用形成氢过氧化物并进一步裂解成不饱和的醛类、酮类和醇类化合物而形成类似苹果、香瓜、芒果等水果风味以及鲜鱼味、牡砺味、文蛤味和海藻香、青草香[3]等挥发性风味物质。据脂肪氧合酶氧化花生四烯酸位置特异性,将脂肪氧合酶(LOX)分为5-L OX ,8-LOX ,12-LOX 和15-LOX。大豆LOX -I 属于15-LOX ,它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同类脂肪氧合酶功能和结构性质模型⑷大豆植物组

织中含有多种脂肪氧合酶同工酶,其中LOX-I和L0X-2是主要的同工酶。 2. 大豆脂肪氧合酶结构及其生化特性 研究表明,大豆脂肪氧合酶(LOX )含839个氨基酸,是一个单 链肤蛋白,整体结构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N末端的B与1条a螺旋组成的部分;另一个是包含22条a螺旋和8条B折叠股的主要区域。在空间结构上,LOX的主要区域以一条长的a螺旋为中心,其他结构环绕在其周围。非血红素铁原子靠近酶中心位置,其附近有一个特殊的三圈n螺旋,并以配位键与3个组氨酸侧链和梭基末端的C00- 结合,从而形成酶活力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⑸。 通过对分离得到的大豆子叶LOX的研究,发现每个LOX是一条M:为96000左右的多肤,每个多肤中含一个铁原子。有实验证明,大豆子叶的LOX处于静止、无活性状态时,铁以Fe态存在;当加入底物后,LOX中的Fe处于Fe (A)态,使LOX具有催化活性。大豆种子中的LOX都是球形、水溶性蛋白。LOX i, LOX2, LOX3的等电点分别为5.65, 5.85,6.150 3种同工酶的生化特性是丄0X1的反应最适pH值在9.0处,LOX:在pH6. 5处,LOX:在pH7. 0处。除催化原初反应外,LOX还催化次级反应而形成脂肪酸的二聚苯和淡基二烯酸,类胡萝卜素的漂白即是由LOX次级反应实现的⑹。 3. 大豆脂肪氧合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王辉,周培根⑺以大豆为原料,经硫酸铵沉淀、葡聚糖凝胶柱 G200分离沉淀,得到2种脂肪氧合酶(LOX): LOX-1 , LOX-2。对

表面活性剂作业答案

表面活性剂作业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及分类方法。 答: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包括长链疏水基团和亲水性离子基团或极性基团两个部分。由于它的 分子中既有亲油基又有亲水基,所以,也称双亲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一般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即表面活性剂溶于水时,凡能离解成离子的叫做离子型表面 活性剂,凡不能离解成离子的叫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按其在水中生成的 表面活性离子种类,又可分为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三大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 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如元素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 2.请解释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浊点、Krafft点等概念。 表面张力是指垂直通过液体表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体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 表面活性剂是指在加入很少量时就能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要求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团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或临界胶束浓度。浊点(C. P值):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溶液由澄清变混浊时的温度即 浊点。 临界溶解温度(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增加到一定 值时,溶液突然由浑浊变澄清,此时所对应的温度成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溶解温度。 3.表面活性剂有哪些基本作用?请分别作出解释。 1)润湿作用: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气-液和固-液界面张力,使接触角变小,增大液体对固体表 面的润湿的这种作用。 2)乳化作用:表面活性剂能使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乳状液的这种作用。3)分散作用:表面活性剂能使固体粒子分割成极细的微粒而分散悬浮在溶液中的这种作用,叫 作分散作用。 4)起泡作用: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在搅拌时会产生许多气泡,由于气体比液体的密度小,液 体中的气泡会很快上升到液面,形成气泡聚集物(即泡沫),而纯水不会产生此种现象,表面活 性剂的这种作用叫发泡作用。 5)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后,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溶解度显著 增加的这种作用称作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6)洗涤去污作用:洗涤去污作用实际上是由于表面活性剂能够吸附在固液界面上,降低表面张 力并在水溶液中形成胶团,从而产生的润湿、渗透、乳化、分散等各种作用的综合效果。 1 第二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及分类。

关键酶

糖酵解的关键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 ,磷酸果糖激酶-1 PFK-1,丙酮酸激酶regulative factor:Insulin promotes the synthesis of three key enzymes 磷酸果糖激酶-1 PFK-1: 1)6- 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2,6-二磷酸果糖、ADP、AMP是变构激活剂。 2)ATP、柠檬酸及长链脂肪酸是变构抑制剂。 丙酮酸激酶: 1)1,6-二磷酸果糖、ADP是变构激活剂 2)ATP,乙酰CoA及长链脂肪酸是变构抑制剂。 丙酮酸氧化脱酸的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E1 TPP VitaminB1 E2 硫辛酸硫辛酸 coenzyme A 泛酸 E3 FAD Vitamin B2 NAD+ Vitamin PP Regulation:受催化产物ATP、乙酰CoA的抑制。AMP 、CoA 、NAD+增加乙酰CoA减少,酶激活 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 1)柠檬酸合酶 2)异柠檬酸脱氢酶(高能状态-ATP多-的情况下受抑制,and vice verse ), 3)α-酮戊二酸脱氢酶(类似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3,5形式) 产物堆积抑制TCA,主要是ADP 、ATP 的变化。 Ca+ 可促进TCA 磷酸戊糖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受NADPH 的反馈抑制性调节 糖异生的关键酶——G-6-P酶,果糖二磷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草酰乙酸磷酸烯醇丙酮酸)、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草酰乙酸) 途径Ⅰ:果糖二磷酸酶(1,6二磷酸果糖G-6-P)G-6-P酶(G-6-P Glucose )2,6-二磷酸果糖和AMP激活G-6-P酶,而抑制果糖二磷酸酶的活性而抑制糖异生 途径Ⅱ: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1,6二磷酸果糖是丙酮酸激酶的变构激活剂 增强糖异生,必要抑制糖酵解。 原料增加可促进糖异生,乙酰CoA可加强糖异生 丙酮酸羧化酶,辅基:生物素。需要Mg2+ 和Mn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有能量最高的高能磷酸键 糖原合成的关键酶——糖原合酶

脂质过氧化

脂质过氧化 一、概念: 1、脂质过氧化: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能使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过氧化物的过程。(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氧化酶的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同时也产生大量自由基。而自由基可破坏生物膜的脂质结构,损伤 DNA。) 2、过氧化物:含有过氧基-O-O-的化合物。可看成过氧化氢(H2O2)的衍生物,分子中含有过氧离子(O-)是其特征。过氧化物包括金属过氧化物、过氧化氢、过氧酸盐和有机过氧化物。 3、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是构成体内脂肪的一种脂肪酸,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4、自由基:凡具有未配对电了的原子、原子团、离子或分子均为自由基。自由基具有强氧化性,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氧化构成机体的多种物质,对于组成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细胞膜、线粒体、蛋白质、脂肪、糖类、核酸甚至分子原子均可以产生损伤作用。机体内也有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系统,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处于平衡状态,一旦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失去平衡,人体的功能会发生紊乱乃至生病,自由基与机体的神经系统疾病(如痴呆、巴金森氏症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等)、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硅肺等)、消化系统疾病(化学性与药物中毒性肝病)、休克、衰老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外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与环境污染也能诱发或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对机体产生不应有的损伤,如吸烟者吐一口烟雾,其中就含有1百万到1亿个自由基,所以吸烟有害不仅害自己也害周围人。另外放射线、电磁辐射、二氧化硫(SO2)污染和高温(大于150℃)等均能诱发产生自由基。 二、危害: 1、中间产物自由基导致蛋白质分子的聚合; 2、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的损害:直接结果是膜不饱和脂肪酸减少,膜脂的流动 性降低; 3、脂质过氧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联系; 4、脂质过氧化与衰老有关。 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凡具有还原性而能抑制靶分子自动氧化即抑制自由基链反应的物质称为抗氧化剂。能与自由基反应使之还原成非自由基的抗氧化剂称为自由基清除剂。几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维生素E。 三、临床意义: 临床上,在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氧中毒或缺血-再灌注等病理情况下,机体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作用于细胞膜上不饱和的磷脂部分,产生脂质过氧化,从而造成组织脏器的损害。应激状态、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过度金属元素复合物释放使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这种高儿茶酚胺也可触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事实上,上述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都涉及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

药剂学电子书第五版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第一节概述 一、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的任何纯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20℃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75mN·m-1。当溶剂中溶入溶质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因溶质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水溶液表面张力的大小因溶质不同而改变,如一些无机盐可以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增加,一些低级醇则使水的表面张力略有下降,而肥皂和洗衣粉可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即为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是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此外,作为表面活性剂还应具有增溶、乳化、润湿、去污、杀菌、消泡和起泡等应用性质,这是与一般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区别。 二、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由非极性烃链和一个以上的极性基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极性基团可以是解离的离子,也可以是不解离的亲水基团。极性基团可以是羧酸及其盐、磺酸及其盐、硫酸酯及其可溶性盐﹑磷酸酯基﹑氨基或胺基及它们的盐,也可以是羟基、酰胺基、醚键﹑羧酸酯基等。如肥皂是脂肪酸类(R-COO-)表面活性剂,其结构中的脂肪酸碳链(R-)为亲油基团,解离的脂肪酸根(COO-)为亲水基团。 三、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 1.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的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溶解时,当水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很低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空气界面产生定向排列,亲水基团朝向水而亲油基团朝向空气。当溶液较稀时,表面活性剂几乎完全集中在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溶液表面层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大大高于溶液中的浓度,并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纯水表面张力以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正吸附改变了溶液表面的性质,最外层呈现出碳氢链性质,从而表现出较低的表面张力,随之产生较好的润湿性、乳化性、起泡性等。如果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而降低表面张力越显著,则表面活性越强,越容易形成正吸附。因此,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大小,对于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2.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固体接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在固体表面发生吸附,使固体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极性固体物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在低浓度下其吸附曲线为S形,形成单分子层,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链伸向空气。在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临界胶束浓度时,吸附达到饱和,此时的吸附为双层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排列方向与第一层相反,亲水基团指向空气。提高溶液温度,吸附量将随之减少。对于非极性固体,一般只发生单分子层吸附,疏水基吸附在固体表面而亲水基指向空气,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时,吸附量并不随之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 固体表面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与前相似,但其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可以从单分子层吸附向多分子层吸附转变。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一些表现出较强的表面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起泡、乳化、增溶等应用性能的水溶性高分子,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维酮等,但与低分子表面活性

第五章 脂环烃

第五章脂环烃(cycloalkane) 内容提要 本章学习脂环烃的结构、命名、性质,其中环烷烃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分析是本章的难点;掌握这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制备方法;同时与前面所学的脂肪烃作比较,从反应机理上理解它们化学性质的异同点。 5.1 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 环烷烃是指碳干为环状而性质和开链烃相似的烃类化合物。单环烷烃的通式为C n H2n,双环烷烃的通式为C n H2n-2。 5.1.1 脂环烃的分类 脂环烃按其成环特点可分为三类:单环烃、螺环烃及桥环烃(见表3.1)。 的数目而确定。需要断开几个C—C键就是几环。例如金刚烷(见右图),C10H16是三环。桥环化合物中,碳环共用的两个碳原子叫桥头碳原子。双 环化合物可以看成是三条连在两个桥头上的桥所构成的。 5.1.2 脂环烃的命名 5.1.2.1 单环化合物的命名 根据饱和脂环烃环中碳原子的数目叫环某烷。当环上有取代基 时,在母体环烃名称的前面加上取代基的名称和位置。环上碳原子的编号,应使表示取代基位置的数字尽可能小。取代基的顺序与烷烃命名相同。含有C=C双键的脂环烃叫环某烯,编号从双键碳原子开始,并考虑取代基位置。 5.1.2.2 桥环化合物的命名 饱和桥环化合物命名时,首先根据环的数目确定双环或者三环等,叫“几环”,然后把与桥头碳原子相连的各桥所含碳原子的数目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写在方括号里(每个数目之间用点隔开),放在“几环”的后面;再根据组成所有环的碳原子 金刚烷

总数命名为“某烷”,放在方括号的后面。从桥头碳原子开始,由大环到小环,依次编号。对于相同大小的环,以取代基位置较小为佳。将取代基的位置及名称写在最前面。若环上含有双键,叫“某烯”,从桥头碳原子开始,由大环到小环依次编号,对于相同大小的环,以双键位置较小为宜,并标出双键位置。 5.1.2.3 螺环化合物的命名 螺环化合物的命名,根据组成环的碳原子总数,命名为某烷,加上词头螺。再把连接于螺原子的两个环的碳原子数目,按由小到大的次序写在螺与某烷之间的方括号里,数字用点分开。螺环烃环上碳原子的编号,从连接在螺原子上的一个碳原子开始,先编较小的环,然后经过螺原子再编第二个环。 5.1.3 脂环烃的顺反异构和命名 脂环烃中,由于碳环的限制,碳碳单键也不能自由旋转。因此,环烷烃既存在取代基位置异构,又存在像烯烃一样的顺反异构(cis-,trans-)。 脂环烃的命名原则如下: 1·根据母体环上碳原子数叫“环某烷”。 2·从取代基优先次序最小者所连碳原子开始编号。 3·对所有取代基编号并命名。 4·根据取代基在空间相对位置,在名称最前面写上“顺—”或“反—”。两个取代基在环的同侧,记为“顺—”,反之记为“反—”。当环上有多个取代基时,选择定位次最低者为对照基团,其位次前加“r”(reference)表示,其余取代基位次前用“顺—”或“反—”表示其与对照基团的立体关系。“顺—”字有时可略去。 [例3.1]

脂代谢复习题-

第七章脂代谢 一、填空题: 1 .是动物和许多植物主要的能源贮存形式,是由与3 分子酯化而成的。 2 .在线粒体外膜脂酰CoA 合成酶催化下,游离脂肪酸与和反应,生成脂肪酸的活化形式,再经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 3 .一个碳原子数为n (n 为偶数)的脂肪酸在β -氧化中需经次β-氧化循环,生 成个乙酰CoA ,个FADH 2 和个NADH+H + 。 4 .脂肪酸从头合成的C 2 供体是,活化的C 2 供体是,还原剂 是。 5 .乙酰CoA 羧化酶是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限速酶,该酶以为辅基,消耗,催化与生成。 6 .脂肪酸从头合成中,缩合、两次还原和脱水反应时酰基都连接在上,它有一个与一样的长臂。 7. 脂肪酸β-氧化包括、、和四步连续反应。 8 .脂肪酸合成酶复合物一般只合成,动物中脂肪酸碳链延长 由或酶系统催化;植物的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定位于。 9.肉毒碱的功能是 10 .三酰甘油是由和在磷酸甘油转酰酶的作用下先形成,再由磷酸酶转变成,最后在催化下生成三酰甘油。 11 .磷脂合成中活化的胆碱供体为,在功能上类似于糖原合成中的或淀粉合成中的_______________。 12.膜脂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其中以 ________________为主。膜蛋白按其与脂双层相互作用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__两类。 13.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组成。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叙述符合脂肪酸的β氧化:

第八章 脂类代谢

第八章脂类代谢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脂类物质的组成、种类和生理功能及在体内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2、重点掌握脂肪酸的β-氧化途径:包括脂肪酸进入线粒体的运载、β-氧化的反应 过程、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了解酮体的合成与分解途径。 4、掌握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5、了解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 【教学内容】 1、脂肪的分解代谢。 2、脂肪的生物合成。 【重点与难点】 1、脂肪的合成部位、原料及基本过程。 2、脂酸的β-氧化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的生成。 3、软脂酸的合成部位、合成原料、合成酶系及反应过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授课。 【教学时数】 5学时

第一节脂类概述 一、脂类的定义及分类 (一)定义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根据溶解性定义),对多数脂质,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肪酸:4C以上的长链(饱和或不饱和)一元羧酸 月桂酸(12:0)、豆蔻酸(14:0)、软脂酸(棕榈酸)(16:0)、硬脂酸(18:0)必需脂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成,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酸。 醇:甘油、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 (二)分类 脂类按化学结构和组成可分为三大类: 1、单纯脂质: 是脂肪酸(C4 以上)和醇(甘油醇和高级一元醇)构成的酯。又分为: 脂肪(室温下:液态→油;固态→脂):甘油+3 个不同脂肪酸(多为偶数碳原子→脂肪) 蜡:高级脂肪酸(C12-C32)+高级醇(C26-C28)或固醇→蜡 2、复合脂质: 单纯脂质+非脂溶性物质 磷脂含磷酸的单纯脂质衍生物,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包括甘油磷脂、鞘磷脂 糖脂即糖脂酰甘油,糖苷与甘油分子第三个羟基以糖苷键相连,甘油的另两个羟基被脂肪酸脂化。主要存在于:动物神经系统、植物叶绿体及代谢活跃部位。包括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 3、衍生脂质 (1)取代烃:脂肪酸、高级醇,少量脂肪醛、脂肪胺。 (2)固醇类(甾类)是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因含有醇基故命名为固醇。 (3)萜 (4)其它:V A、VD、VE、VK、脂酰CoA、脂多糖、脂蛋白 二、功能 1、贮存能量和供给能量是脂肪最重要的生理功能(90%的脂肪贮存)。 2、结构脂质。 3、生物活性物质。 (1)胆固醇 (2)萜类:包括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多种光合色素(如类胡萝卜素)。 (3)电子载体:泛醌、质体醌 (4)信号分子:磷脂酰肌醇、肌醇三磷酸

植物脂肪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生物工程学报Chin J Biotech2009, January 25; 25(1): 1-9 https://www.360docs.net/doc/9413959791.html,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ISSN 1000-3061 cjb@https://www.360docs.net/doc/9413959791.html,? 2009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 CSM, All rights reserved 植物脂肪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胡廷章1,2, 胡宗利1, 屈霄霄1, 任彦荣1, 陈国平1 1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 400044 2 重庆三峡学院生物系, 重庆 404000 摘要:植物脂肪氧化酶(LOX)是一个多基因家族, 是由单一的多肽链组成的含有非血红素铁、不含硫的过氧化物酶。 LOX催化具有顺, 顺-1, 4-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双加氧反应。植物中, 不同脂肪氧化酶的最适pH、pI、底 物和产物特异性、时空表达特性、亚细胞定位等存在差异。LOX参与的生理过程涉及损伤、病原攻击、种子萌芽、果 实熟化、植物衰老、脱落酸和茉莉酸合成, LOX也在正常的植物生长和生殖生长过程中作为营养储藏蛋白, 参与脂类迁 移、响应营养胁迫、调节“源”与“库”的分配。对LOX家族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LOX在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新 型植保素的开发、食品加工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脂肪氧化酶, 结构, 催化反应, 功能, 基因表达, 亚细胞定位 Advances in plant lipoxygenases research Tingzhang Hu1, 2, Zongli Hu1, Xiaoxiao Qü1, Yanrong Ren1, and Guoping Chen1 1 Bioengineering College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2 Department of Biology,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bstract:Lipoxygenases (linoleate: oxygen oxidoreductase, EC 1.13.11.12; LOXs) are encoded by a multi-gene family in plants. The LOXs are monomeric non-heme, non-sulfur iron dioxygenases, which catalyze the incorporation of molecular oxygen into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containing a cis, cis-1, 4-pentadiene moiety. The LOX isoforms are distinguished by differences in optimum pH of the reaction, pI, substrate and product specificity, spatial and temporal express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The function of various LOXs in plants has been suggested. Some of th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in which lipoxygenase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clude wounding, pathogen attack, seed germination, fruit ripening, plant senescence, and synthesis of Abscisic acid (ABA) and Jasmonic acid (JA). During normal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lipoxygenases have also been suggested to act as vegetative storage proteins, participate in transference of lipoid, and response to nutrient stress and source/sink relationships.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LOX familie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X in crop breeding, research on new-type phytoalexin and food industry. Keywords: lipoxygenases, structure, catalysis, function, gene expression,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Received: June 10, 2008; Accepted: October 8, 2008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771464), the Chunhui Project of Education Ministry (No. Z2007-1-63006),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of Chong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No. 2007BB1196)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No. 2007-Sxxyyb-04). Corresponding author: Guoping Chen. Tel: +86-23-65112674; E-mail: chenguo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9413959791.htm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771464), 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项目(No. Z2007-1-63006),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No. 2007BB1196), 重庆三峡学院 资助项目(No. 2007-Sxxyyb-04)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