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特制定本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

(一) 课程目标与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1.开齐开足课程。全省普通高中,不分城乡,不论基础与条件优劣,均应在实验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保证课时数量达到学分认定的要求,保证实验年级高中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我校依据省课改方案要求在2009年秋高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

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课时,社会实践在假期完成,社区服务由年级组在期中考试后组织完成。

2.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第一轮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开设的新型课程,在课程开设初期,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此,学校要将对课程实验的进展情况给予充分的关注,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轮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总结实验经验,改进实施方式,提高课程质量。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的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学校要在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作为实验的主要目标,大力宣传、明确倡导课程的核心价值,努力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化倾向。

4.多层次建设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终要求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开发和实施,但是,多层次的资源建设对学校的课程实施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为此,学校课改办、教务处要对学校的课程开设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示范,努力争取形成并积累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资源,减轻教师和学生压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 成立领导组织、设置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发、实施和管理,为此,在课程发展的最初阶段,学校首先应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有关处室、团委和年级负责人组成,有条件的也可聘请社区领导和专家参与。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制定,并统筹管理、全面协调学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实施。

其次,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型必修课程的发展,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完成教师培训、指导与学生的学业管理(如学分认定、审核等) 工作。

(二) 制定课程方案

课程开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求学校制定具体详尽、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是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安排,是学校实施课程的纲领,是对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一安排,对提高全校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教师、学生学习和理解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主张与课程框架的重要文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制定,要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见,体现地方特点,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满足学生研究与实践的需求。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要完整地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对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目标做出清晰具体的界定,同时要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的评价、课程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和安排。

在课程开发初期,要特别注意研究和解决“课时安排、教师培训与调配、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评定和活动保障”等诸方面的具体问题,防止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出现混乱现象,保证课程的顺利开设。

(三)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1.研究性学习

(1) 学分的分配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学分,高中三年中,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5个课题或项目。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按以下方案具体分配各学年的学分:

三年完成3个课题。其中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6学分;高三一个课题,3个学分。

具体地,高一由学生自选一个课题,由学校组织系列讲座,加强通识和通法(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方法指导、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方法与规范)的指导,然后在些基础上由学生完成一个课题;高二则统一组织学生以《中国EPD教育校本教材系列》为主题,选择完成一个课题。高三则完成一个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科不限)

(2) 课时的安排

为获得15个学分,学生三年当中需要完成约270课时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学分的认定,首先要以学时的条件为标准,任何学校和个人都不得在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时降低这一标准。学时的具体安排应根据学校课程方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等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可以统一安排,也可以年级、班级或研究小组为单位安排,实行“弹性学时管理”。

研究性学习平均每周约3学时,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信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总结反思等活动;另两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学校教务部门要与相关处室或年级密切配合,根据各年级、班级、小组的课题研究进展需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时进行灵活调整。

部分课题研究活动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对此,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以学年为单位安排教学时间,每学年总的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周,约为36课时,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三周。时间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一般情况下,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每学年集中一周时间一次完成,或分两次在两个学段中完成。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时间以高中三年为单位安排,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以由学校、年级或班级统一安排,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里自主安排,但学生的自主安排必须得到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认可、指导和管理。

(四) 课程内容的确定

1.研究性学习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要为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研究内容要以学生生活、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自然、社会问题为主。

(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程序性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性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内容主要包括:

①课程的准备。学校可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动员,组织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并对学生进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②课题的开发。研究课题的开发要面向学生所能接触、感知、了解到的整体生活世界,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具有研究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学校要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讨论,梳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使老师、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项目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把握。

③活动的落实。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小组或个人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组织开题论证活动、交流活动、总结汇报活动、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活动等。

(2)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用“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种方式进行组织。学生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不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项目设计,都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要基于合作,要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当中。

课题研究是指为了解或解决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或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为了解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常要经历若干个实际情境,完成若干个片段的研究或案例学习。因此,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把学习、探索或实践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

具有较强综合性的过程,过于单一的学习情境或学习行为不太容易体现出课题研究对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项目设计是指为完成一个“作品”“产品”或“制品”而展开若干项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问题研究,也可以是相关的制作、体验、实践。项目设计具有很强的“结果”指向性,同时,为获得最终的“结果”,学生通常需要学习或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或创造相关的条件。

(3)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自我。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②自然。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茶叶栽培与采摘制作、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③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镇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4) 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注意点

①可行性。要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题目。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②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③生活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④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⑤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的过程,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⑥开放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可以修改和调整所要研究的问题。

(5)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发策略

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

另外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②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个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研究内容形成一定的序列、一定的逻辑,整个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对学生在三年当中的发展产生高效率的影响,课程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③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的体系,使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④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实践范围主要包括:

(1) 学校传统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项活动,以丰富学生生活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一是节日活动,如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成人仪式等。

二是值班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生活方面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校专题活动的管理等。

三是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

(2) 外出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开阔视野和思路、增进对社会的理解。该类活动包括:

一是参观活动,如参观教育基地、社区人文或自然景观,考察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

二是调查活动,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

(3) 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亲身体验真实的社会。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勤工俭学等。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各种社区公益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等。

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①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②特色内容:城市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农村学校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参加农忙、扫盲辅导、乡村农技站(组) 的科技活动、镇村公共卫生等。

③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

(五) 学生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一项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团队意识,又可以发挥每个成员的才能。因此,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更强调人际间的交流,也能对某一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三是个人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这将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体活动有机地结合。

1.研究性学习

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形式中,基于课题组的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①小组形成的范围:在行政班、年级、学校等不同范围里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与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方面看,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应该是主要的形式。对于那些办学规模较大、管理协调存在困难的学校来说,尤其要注意采用以行政班为单位建立小组的方式。

确有需要和可能,也可以在同一年级当中跨班级建立小组,或者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小组。

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学生甚至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建合作小组。网络渠道的畅通对于合作范围的扩大具有很直接的意义。

学校和老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能力、特长及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在相互协商的情况下,还可帮助学生对小组成员做适当调整。

②小组人员的数量: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每组4—6人的规模更适合于研究活动的开展。学校也可以根据课题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允许人数有所不同,不确定具体的标准。比如,可以将报名人数众多的小组确定为总课题组,然后分出若干个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相同问题的研究或系列化的分工研究。

③小组人员的分工:在课题研究小组内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制。分工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角色分工:每个小组通过选举、自荐等形式,确定组长、副组长、联络员、活动过程记录员等。每个人担任不同角色,要有明确的职责,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活动。角色分工是相对的,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调整。

二是研究内容的分工: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应大致均衡地承担研究任务,防止出现“一人干、几人看”的现象,减少因角色分工所造成的任务偏差。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四种:①学校统一活动;②班级活动;③小组活动;

④个人活动。不论采用哪一种组织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都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并能得到课时保证。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仿照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应尽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小组可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不少于3人。

学生个人在假期当中进行社区服务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形式。

(六) 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指导组。根据需要,每一个在校教师都可能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和指导任务。学校要妥善安排,合理分工,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

1.研究性学习

(1) 教师的组织和安排

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师生自愿选择、教师全员参与、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等原则,后勤和校外人员可以适当加入,学术指导和行政管理角色可分可合。

下面提供几种组织教师的参考方案:

①导师负责。一名教师负责研究性学习小组所有的指导、管理工作,一个教师可同时承担2至3个小组的指导工作。

②专业分工。不同的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担任三类不同的角色:指导教师、协管教师、学术顾问。指导教师每班一名,全面负责班级中所有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协管教师主要负责活动秩序的管理和其他各项协调工作。各小组聘请的学术顾问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学术和专业指导、咨询。

③教师包班。每班分配3~4名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中各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组织工作。

在组织教师时,学校一般要根据学生的选择意向和教师的指导意向、任教学科、现有工作量等,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统一安排。

(2) 教师的指导工作

①准备阶段的指导。从学生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出发,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性指导,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活动设计、资料查阅、调查访谈、科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了解信息整理和分类的方法和技能,但要防止把指导过程变成一种传授、灌输的过程。

②选择课题的指导。在选题阶段,可以从学生不同的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调动他们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选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

③设计方案的指导。确定好课题之后,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应包括从哪些维度来展开课题研究、大致的活动步骤和时间安排、小组内的分工、研究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搜集和资源的利用、对结果的预期和处理等。

④活动过程的指导。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研究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资料统计等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学生的兴趣不能持久时,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奇心理、进行榜样示范等手段,增强和维持他们的信心与耐心;在学生遇到难题而陷入困境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拓宽研究思路,鼓励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新的主题、新的活动设计。

⑤信息加工的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搜集到资料、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研究结论与成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⑥交流汇报的指导。在交流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研究的情况进行交流反思:可以采用集体汇报的形式、师生讨论会的形式,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此外,在每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记录研究过程、撰写研究体会,并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学习资料的收集建档、研究资源的开发、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等课程建设工作。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中的教师指导工作主要包括:

①协调关系:帮助学生与社会机构或个人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

②开阔思路:启发或者帮助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③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活动情境之中,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④保障安全:注意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⑤引导总结: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活动成果,促进学生发展。

(七) 活动的流程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从具体的实践情况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

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可以按如下程序进行:

(1) 合作选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背景材料、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老师审定后再由学生确定选题。

(2) 小组分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各人的角色和任务。

(3) 制定方案。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并撰写研究方案。

(4) 实施方案。研究的过程由若干活动组成,每次活动的步骤大致包括:回顾反思上次活动,调整计划和方法→ 制定本次活动方案,进行研究的准备→开展研究,详细地记录活动过程及获取的信息→ 整理信息→ 写出本次活动的小结和体会。

(5) 总结。开展总结活动的一般步骤包括:课题组中各小组分头汇总每次活动获得的信息→ 组内交流后分工撰写研究报告→ 各小组汇总研究报告。

(6) 汇报交流。由学校或年级组、班级组织课题组间的交流、汇报、答辩、成果展示、师生研讨等活动。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可参照研究性学习安排活动流程,但是要充分关注活动的社会化特点,要帮助班级和学生小组、学生个人做好社会协调工作。

(八) 过程的管理

1.研究性学习

(1) 分级管理,发挥组织职能

①校长:组织制定课程计划,安排教师,关注过程,协调安排重大活动。

②课程领导小组: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正常实施,召开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例会,定期交流经验、解决问题。

③研究性学习教研组或年级组:负责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时开发设计研究项目并组织实施,并负责日常的检查、指导工作。

(2) 详细记录,运用档案袋管理

各校可设计面向学生个体和面向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管理手册》,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信息分析表》、《师生互评表》等,以便记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环节、阶段体会和成果等。要向老师、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录要求。

同时,还可以从教师检查、他人证明、小组反思总结等方面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和调控。

(3) 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学生的校内活动教师负责监控。开展校外活动时,课题组和老师要预先提出集体外出研究的计划和申请,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学生的校外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则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由家长担任监护职责。校外研究活动结束后要向批准部门回复。一般情况下,校外活动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尽量避免让学生进行个人活动。

(4) 强化考核,师生同步管理

在落实对学生的管理措施的同时,要对教师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自身发展等方面进行考核。依据教师所指导的课题数目、参与指导的活动次数以及出勤率等折算教师

工作量;把教师的指导效果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教师要对自己的指导过程进行记录,作为对指导工作进行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2.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管理可参照研究性学习进行

(九) 学生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时,要确立整体的评价观,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关注活动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结论性的;既可以量化的,也可以是质性的。评价要遵循的原则具体包括:①激励性原则:指导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活动任务;②差异性原则:活动评价要做到因人、因题而异,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不要用同一尺度对不同学生进行评价;③全面性原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对他人与社会的态度、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④过程性原则:评价活动要贯穿在活动的全过程当中,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并作为学生在课程当中总体表现的评价依据;⑤多元化原则:学生个人、小组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都要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

2.评价的对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象包括两方面:学生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人。

(1) 对小组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

①是不是合理地选择了活动课题,并完成了整个活动。

②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水平。

③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④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2)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其内容主要有:

①参与活动的态度与表现。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以及遵守纪律的情况等。

②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包括现代信息工具在内的各种工具的水平。

③个性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如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公民素养等。

④科学素养的发展。如在活动中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批评精神;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⑤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如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建议;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能提出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好办法,对研究结果有特别贡献等。

⑥活动的收获和成果。可以是论文或结题报告,也可以是实物,如作品、项目设计等)。

3.成绩的评定

(1) 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学生参与活动的出勤记录;二是活动过程记录;三是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和活动的成果。

以上三项记录合格的学生,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

①研究性学习

高中研究性学习三年共约270个课时,15个学分。学生获得每个学分约需完成18个课时的活动。学生要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应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二是研究过程记录要完整、详细;三是学生要有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四是有学生自评、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审核结果;五是有学时的保证。

②社会实践

学生如果在一学年中有一周时间(即36课时) 用于社会实践,可获得2个学分。三年共可获得6个学分。为更好地认定学分,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或管理人员、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综合认定并给予学分。没有参加或参加时间不足或没有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证明的学生均不能认定学分。

③社区服务

完成社区服务规定课时(三年累计不少于10个工作日),可获得2个学分,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 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活动体会等内容。

(2) 成绩等级

每学期(或学年)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定。根据平时活动中的自评、小组评价、老师评价以及终结评价,用等级方式为所有学生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成绩,与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并列记录于成绩册、学籍卡上,作为其学习档案材料。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机制

(一) 加强领导,保证落实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的课程管理意识,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创设环境,加大投入,开发资源,分类指导,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设和健康发展。

(二) 加强宣传,稳步推进

各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校内、外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师生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内容和实施办法,动员师生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三) 强化教育资源建设

学校应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微机房等专用场地和设施设备的建设,开辟电子阅览、多媒体视听、非常规实验室和学校网站等现代学习、实验渠道。要发挥社区各类教育场馆的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善于挖掘区域内环境、文化、科技与产业资源,以及社会各类专业人员的人才资源。提倡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各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四) 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计划地培训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

学校要在经费、时间和人员上保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参加各级研修,提高研修层次。应确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教研组或其他形式的业务组织,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聘请部分学有专长的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并加强与他们的沟通。

教师应主动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与学生一道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

(五) 严格管理,表彰先进

学校应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将诚信守纪,团结互助,安全防范,保证效果等作为明确要求。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管理,不得以学科综合性学习简单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得挤占或减少学时,凡违反课程设置要求的,要及时批评并纠正。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量。教师承担综合活动课程教学的质量,应作为考核、晋级、评先等的依据之一,对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要予以表彰。

[教学计划]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2984 (计划范本系列)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详 细版 When The Goal Is Established,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To Be Achieved And The Ways To Achieve Them.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详细版 提示语:本计划文件适合使用于目标确立时,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实践,在活动中逐步养成具有基本的生活,劳动能力,观赏和辨别的能力,同学之间互相间的交往、协作能力,逐步的观察分析,采访、调查等能力,以及能初步掌握对小课题的研究、探索、实验的方法,把在各科中学到的技能,在实践中能综合运用,同时又不断增加知识,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年级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

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活动目标: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计划通用范本_1

内部编号:AN-QP-HT321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Problems, Proposing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Cost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Follow-Up And Interactive Correction, Summary, Etc.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计划通用范 本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计划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计划文件可用于对自我想法的进一步提升,对工作的正常进行起指导性作用,产生流程包括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执行,后期跟进和交互修正,总结等。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更有效地提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尽早地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创新,拓展知识和技能,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和养成艰苦奋斗、创新探索、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实际问题、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 计划正式版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工作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更有效地提升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尽早地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创新,拓展知识和技能,锻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激发和养成艰苦奋斗、创新探索、勇于拼搏、不断进取、团队合

作的精神,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实际问题、参与实际生活,成为一个有素养、有能力的现代中学生。 二、课程实施的原则 1.主题性原则 传统的课程类型既包含有知识,又包含有经验,并按照知识和经验的系统结构组织和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管也包含有知识和经验,但它是以知识和经验的现实主题为中心进行组织,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的。因此,它既不是单纯的学科课程,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综合了各种课程优点达到了优势互补的,以主题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2018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峡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 一、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是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 我校将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有关目标,根据教育局相关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练习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结合农村亲近大自然的地理优势,开发一系列以农科技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资

源,引导学生利用校外基地亲历、探究和体验。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对家乡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分阶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在实践中,可以以综合主题或项目将几大指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彼此渗透。因此,结合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和特色办学的理念,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年级进行目标定位。 二、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 我校1-2年级,每周1课时;3-6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1课时,信息技术教育每周安排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平均每周安排1课时。并将课时列入课表,配备专任和兼职教师,班主任协同合作的新格局。当然,各年级可因临时教学需要或师资情况灵活采用弹性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围绕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特制订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目标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如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自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做事,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5、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三、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的综合性、活动形式的综合性、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综合性,以及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运作中教学价值的综合性。 2、协同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使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品格价值、方法价值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保持协调一致。主要表现为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协调一致。 3、本土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家的开展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或班级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面确定的。活动内容的选择立足于学校特色、班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挖掘社区中和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 4、开放性原则 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四、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我校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开发项目: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实施的依据及主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八大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由国家设置并制订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与管理、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并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它是与其它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三个科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施于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高中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又要适合高中教学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准确地确定和完整地把握课程理念,正确地理解课程的价值取向。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独立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任何学科的附庸,而是基于全体学生,具有特定教育功能的独立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持续研究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关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体验。在实施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防止把它异化为其他学科的活动,或将独立的综合实践活动降低为某种一般化的课外活动。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构成。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为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为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希全校各部门认真执行。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而必须全校高度重视,寻求家长和

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切实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确定课题,开展研究学习活动: 1、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课题,如宝应环境生态保护、宝应各种资源能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地方小气候、宝应地理等。 2、人与社会: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课题,如校规校纪、社群关系、人群心理、地方社会各阶层分布的调研分析、小城镇规划、农村地区交通状况调查、地方法制、地方人口与经济发展、地方贸易与市场调研等。 3、历史文化:从人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角度提出课题,如乡土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历史遗迹、历史名人、地方传统美德、地方传统与现代文明、地方文艺等。 4、个人发展: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课题,如同学交往、学生消费、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文化、青春期行为方式等。 5、跨学科综合: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课题,这类课题与中学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需要多学科参与,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该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遵循《初中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 2.课程编排应立足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课程编排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等。 4.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 (一)学生层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经验。 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 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 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具体目标: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会观察与发现,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养成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意识。 4.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社区服务: 1.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会时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计划范本

Clear objectives, matters, methods and record progress, so as to make planning direction consistent, action coordinated and orderly.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计划

编号:FS-DY-22234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七、八年级每周2课时,九年级每周1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

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新闻记者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

最新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

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特制定本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 (一) 课程目标与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 1.开齐开足课程。全省普通高中,不分城乡,不论基础与条件优劣,均应在实验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保证课时数量达到学分认定的要求,保证实验年级高中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我校依据省课改方案要求在2009年秋高一年级开设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示范文本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示 范文本 In the specific time, budget, resource activities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effect, specially customized project process and parameter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make a system and specific scheme, to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高中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计划资料应用在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里进行的活动计划,内容包含活动范围、质量等。为实现的目标效果、专门定制的项目前中后期的流程和各项参数做成系统而具体的方案,来指导项目的顺利进行。,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 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 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 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 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 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 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七、八年级每周2课时,九 年级每周1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

中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

中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工作坚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学常规为规范,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下面是中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欢迎参阅。 中学综合实践课活动方案范文1 一、实践内容:高一级新生军训 二、实践时间:安排在20xx年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时间1周。 三、实践地点:紫金县武装部国防军训基地 四、社会实践的目的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6、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

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五、组织管理形式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德育处统一负责实施。年级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老师对所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班级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个组推举小组长一名,根据活动项目聘请指导老师1-2名,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可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六、活动实施的过程 1、活动前教育。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教育学生预防事故,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规,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总结交流。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每班推荐最好的一个活动小组参加级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 3、评价考核。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评。 七、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方案

(初中综合实践初中综合实践三班 ) 一、课题的提出: 水是人类生存的源泉,一切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可是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逐年减少,尤其是淡水资源的缺少极为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加以高度重视,要保护好水资源。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掌握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小知识。 2、培养学生自觉的保护水资源。 三、活动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觉地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四、活动时间:一学期 五、活动准备 1、制定活动方案 2、成立活动小组,学生根据住址自愿每八人结为一组。 六、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实践调查 1、调查了解家乡水资源情况 2、调查你家乡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情况 3、调查学校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 4、你认为怎样防止水污染和节约用水,说说你的金点子。并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第二阶段: 初步反馈,组内交流 1、组内交流调查实践情况,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汇报,教师简评。 2、整理好调查材料,填写好活动记录。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并进行总结 1、导入 2、汇报调查成果,说说你的金点子。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演讲竞赛。 4、学生谈一谈活动时的收获和感受。 5、教师总结。

中外礼节实践设计 作者:夏立华 (初中综合实践黑龙江初中综合实践二班 ) 教案目的: 1、主要介绍西方国家在宴会上与中国的具体不同之处; 2、不同之处所反映的东西方世界不同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 教案方式:启发式 安排小组讨论,边学边实践 学习方式:自查资料、讨论、比较、总结、归纳 教案课时:一课时 一、将收集到的礼节文化按中西方分类进行汇总。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 二、请学生介绍宴会礼节 中国: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西方。“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 (1)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和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西方餐桌礼仪的忌讳: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

实施方案 2020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2020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所以成为亮点,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承载了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改革的精髓与理念。下面是有20xx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20xx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茶亭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课程实施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参与专题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切身体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

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整合。大概分类如下: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